传授独特的食用菌制种及高产栽培新技术

传授独特的食用菌制种及高产栽培新技术

一、传授食用菌独特制种 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君[1](2019)在《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羊肚菌(Morchella spp.)因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闻名世界。自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成功以来,深受到广大食用菌栽培者青睐,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地区也开始掀起一股羊肚菌人工栽培热潮,但高产菌株较为缺乏,栽培技术不够精确,导致北方羊肚菌产业发展缓慢。为实现北方地区羊肚菌大规模商业栽培,本试验从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TS鉴定和SRAP标记对收集到的46株羊肚菌菌株进行初步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6株供试菌株可以鉴别开,隶属2个类群,5个种,分别为黄色羊肚菌类群的普通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和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以及黑色羊肚菌类群的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为试验菌株确定提供理论参考。2、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及初步室内培养,将黑色羊肚菌类群的35株羊肚菌作为本次育种试验供试菌株,通过不同菌株出菇试验、抗逆性耐高温驯化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3种方法,进行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1)不同菌株出菇筛选试验在35株供试菌株出菇预备试验的基础上,选出10株(编号分别为M8、M9、M10、M19、M20和M21、M23、M34、M37、M40)能出菇且菌丝长势良好的菌株制种后在冬暖棚和室外大田栽培进行出菇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出1株高产菌株M40。(2)抗逆性耐高温菌株筛选试验从35株黑色羊肚菌菌株中选择菌丝长势较好的15株羊肚菌菌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递进式耐高温驯化试验,将40℃驯化12 h后25℃条件下可以恢复正常生长的菌株进行在冬暖棚栽培出菇验证,最终获得1株高产菌株M840。(3)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将菌株M10和M20作为亲本进行融合试验,获得6株羊肚菌生长势好的菌株,编号为R2、R4、R5、R6、R7和R8。将6株羊肚菌菌株与亲本进行菌丝生长速度比较与出菇试验,选育出2株高产菌株R5和R8。3、将以上选育出的菌株M40和M840作为供试菌株,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1)观察和记录冬暖棚和春暖棚1两处栽培地过程中空气和土壤温度变化,结合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的发育情况及产量统计,得出羊肚菌菌丝生长时最适气温为10℃20℃,最适土壤温度为10℃16℃,原基形成期对空气和土壤的温度要求分别为10℃15℃和5℃12℃,子实体生长发育较为适宜气温和地温分别为12℃18℃和5℃15℃。(2)通过研究不同播种期、营养袋放置和撤袋时间、不同覆土材料和覆土厚度对羊肚菌出菇及产量影响,探究适合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1月上旬为最佳播种期,菌丝长满土面时放置营养袋,放置3545 d后即可撤除。覆土材料中添加草炭最适比例为20%,最适草木灰添加比例为15%,最适豆粕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比例均为200 g/m2,最佳覆土厚度为3 cm。

李寿建[2](2018)在《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获得了新菌株并提出了可行的多孢杂交子验证方法,对不同谷粒菌种配方进行了筛选,提出了添加剂菌种,并验证了其增产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择杂交育种使用的亲本,对10株不同品种的双孢蘑菇形态、生长周期潮次、产量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并从杂交育种角度对供试的双孢蘑菇品种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双孢蘑菇潮次时间及出菇周期差异较大,其中M6和M8潮次时间长适合人工采摘,M10出菇集中适合机械化采收;不同双孢蘑菇产量差异明显,并且每潮菇所占比例不同,其中M2和M3产量可达30kg/m2以上,M5产量仅达到18kg/m2,并且部分菌株M1、M2和M3前两潮菇所占比例较高,可考虑采收两潮。M7和M11一潮菇所占比例大,可考虑添加添加剂提高二三潮产量。通过形态描述,提出了盖径比例、柄径比例和盖柄比例以此来描述菇型,更易区分不同品种。2.使用多孢杂交的方法对双孢蘑菇进行选育,同时使用了多孢杂交及多孢自交,通过SSR分子标记筛选获得了不同于亲本及亲本自交系的杂交菌株,并进行了出菇验证,证明部分菌株确实表现出明显的杂交属性。3.通过不同谷粒菌种添加石灰、石膏、碳酸钙的试验,筛选出了具有广泛适用不同双孢蘑菇品种的谷粒菌种的配方,实验表明了不同谷粒菌种适宜的配方不同,其中麦粒菌种适合添加石膏2%、碳酸钙1%,高粱适合添加石灰、石膏和碳酸钙各1%,玉米适合添加石膏1%,碳酸钙3%。通过相同播种量及不同播种量实验发现不同谷粒相同播种量对产量影响不显着,但发菌天数差异较大;通过不同播种量实验发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发菌天数显着缩短,产量也可实现显着提高。4.通过评价不同添加剂菌种,发现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菌丝浓密程度及谷粒菌种表面菌丝浓密程度会受到影响,添加大豆影响显着大于添加花生;通过栽培实验,发现添加剂大豆容易产生细菌污染,添加花生生长良好,比较相同播种量和不同播种量,发现不同添加剂菌种对发菌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明显,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伴随含氮量的增加会实现发菌天数显着缩短和产量显着升高。并且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添加剂菌种增产效果显着高于纯谷粒菌种,但部分添加剂菌种会增加污染率。

李云梦[3](2018)在《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平菇“99”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尖端分离、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别进行提纯复壮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共获得59个分离菌株,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9个优势菌株;进一步对19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真实性及农艺性状等检测,获得了性状优良的提纯复壮菌株11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组织分离技术获得4个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4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生物学产量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4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三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Z1”、“PoZ2”、“PoZ3”。(2)利用尖端菌丝分离技术获得3个分离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3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发酵液生物产量、生物学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母种、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均快于出发对照菌株;有2个菌株在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快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两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J1”和“PoJ2”。(3)运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对50个菌株进行菌丝长速、菌丝颜色、菌落形态等筛选获得12个优势复壮菌株,进一步对12个复壮菌株的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研究表明,10个复壮菌株母种菌丝和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显着优于对照菌株,6个菌株在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方面优于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菌丝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6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11”、“Po23”、“Po26”、“Po30”、“Po45”、“Po46”,其中“Po45”菌株在菌丝长速、发酵液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优于其他复壮菌株。(4)通过对三种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进行筛选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提纯平菇菌株应用效果最佳,利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获得复壮菌株在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第一潮菇产量、农艺性状等方面都要优于组织分离与尖端分离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

龚凤萍[4](2014)在《五种大量元素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钾、钙、镁、硫、磷等矿质元素对食用菌生长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平菇不同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大量元素,研究了它们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为大量元素在平菇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PDA培养基中添加200-400mg/L浓度的钙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洁白、长势旺、菌落边缘整齐;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钙对平菇菌丝生物量增加没有明显影响;在棉籽壳中添加2000mg/kg的钙平菇菌丝生长快、长势好,出菇期提早,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2.在PDA培养基中添加100mg/L的镁能平菇促进菌丝生长,且菌丝浓白、粗壮、菌落边缘整齐;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250mg/L浓度的镁能平菇菌丝生物量明显增加;在棉籽壳中添加100mg/kg的镁,平菇菌丝生长快、长势旺,出菇期提早,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3.在PDA培养基中添加40mg/L浓度的硫,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洁白、长势旺、菌落边缘整齐;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20mg/L的硫,平菇菌丝的生物量明显增加;在棉籽壳中添加100mg/kg的硫,平菇菌丝生长快、生长好,出菇期提早,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4.在PDA培养基中添加950mg/L浓度的磷,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粗壮、洁白、菌落边缘整齐;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磷元素不能提高平菇菌丝生物量;在棉籽壳中添加磷元素平菇菌丝生长快、长势好,还能提高平菇栽培生物学效率。5.在PDA培养基中添加300-550mg/L浓度的钾,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菌丝浓白、菌落边缘整齐;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300mg/L的钾,平菇菌丝生物量明显提高;在棉籽壳中添加1000mg/kg的钾,平菇菌丝长速变化不大,但菌丝长势变好,栽培生物学效率提高。

白文军,邓德江,孙庆亮,王永泉,李季,马楠,隗合军,张宇,李颂君[5](2013)在《蘑菇:自然的馈赠》文中认为行至树林深处,阴翳潮湿的有点害怕时,突然见到树根下挺立的蘑菇腿顶小伞一样的蘑菇帽,心情会是格外荡漾。你越看越觉舒展,树根下,一丛丛,一片片,三三两两星星点点,大的带着小的,小的簇拥着大的,弃掷迤逦一路散布,一派童话趣味的蘑菇花房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这种神奇真是大自然的馈赠。

谢芳芳[6](2013)在《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菌草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社会生态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可持续等产业优势,菌草技术作为一项优势技术已经在援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许该专利技术的自身经济效益并不显着,然而对国内、国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它不仅是生态环保的好项目,又是扶贫解困的好手段,更是创造社会效益的典范。菌草技术有助于缓解粮食短缺、食品安全和营养保健等重大难题,还可以缓解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世界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基于技术扩散理论,总结了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推广模式,即“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和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合作这三种模式,并结合两个案例加以分析,分别是菌草技术援助项目——菌草技术援助莱索托和菌草技术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南非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菌草技术援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法制体系尚未完善;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国外推广菌草技术时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菌草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及时修订和补充,援外培训组织管理的工作人员外语运用能力有限,国际礼仪知识有待充实提高;菌草技术援外的推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政府领导的技术推广体系为推广组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深化和拓展菌草技术援外推广的对策建议。

卢玉文,李坤[7](2011)在《玉林市食用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调查研究,阐述玉林市食用菌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其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玉林市特色食用菌的"六化"思路,即品种多样化、原料本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栽培工厂化、推广服务化,以推动玉林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李树明[8](2011)在《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体现出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在当前农民收入依然偏低、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高收益”的新型农业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在此背景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的食用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可进行人工栽培的60多个食用菌品种中,双孢蘑菇是一个尤为重要和特殊的品种,具有栽种面积广、产量大、基料易获得、经济效益高等诸多特点,特别在推动出口贸易方面,更是其他食用菌品种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双孢蘑菇还是欧美食用菌产业发达国家的主栽品种和主要消费品种,在世界食用菌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对食用菌产业进行研究时,要特别注重对双孢蘑菇产业的经济研究。与双孢蘑菇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效率低下、单产较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双孢蘑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双孢蘑菇生产为切入点,着眼于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问题,利用宏观和微观资料,综合运用统计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剖析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现状、成本收益情况、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等多方面内容,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提高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合理配置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论文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三阶段DEA方法和SFA方法测算出的技术效率分别为0.4182和0.5752。影响菇农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蘑菇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蘑菇行业组织建设情况和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2)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配置效率相对较低。DEA方法和SFA方法测算出的配置效率分别为0.3943和0.4421。影响菇农生产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户主受教育程度、菇农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情况、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和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3)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济效率差异明显,双孢蘑菇生产存在着最适度规模。“小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中等规模菇农”和“大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中等规模(5000m2左右)是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最佳规模点,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4)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江苏、广西、河南、四川、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和吉林12个省区,2001-2009年,12个主产省区的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09%和89.36%。2001年12个主产区的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37454t和252467万元,2009年的产量和产值分别为2027604t和990157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72%和16.39%。(5)双孢蘑菇产业正在经历调整,经济效益日渐显着。2001-2007年,我国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均以较快的速度上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之后产量和产值有所下滑,进入2009年,双孢蘑菇产量仍在下降,但产值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生产每t鲜菇可以创造3961元的经济价值,2009年每t鲜菇创造的经济价值上升到4883元,2009年栽种面积为3600m2(约占耕地6亩)的菇农,可以实现年利润71292元。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目前国内外关于双孢蘑菇产业经济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少,对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更为有限。本文针对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并找出了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一是从整体菇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双孢蘑菇生产经济效率,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对菇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探讨了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二是从不同生产规模的角度出发,将菇农划分为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三种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规模菇农的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菌种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薄膜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菇农之间的经济效率差异,分析了影响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得出我国菇农的最佳生产规模。(2)拓展了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为了更加精准地测度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本文引入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前沿的三阶段DEA方法和SFA方法进行分析。在运用DEA方法方面:本文放宽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采用了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在分析技术效率时,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剥离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干扰,测度出菇农的纯技术效率,并找出了影响投入松弛的环境因素;在测算菇农配置效率时,对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引入了成本最小化假设下的传统DEA模型用于对配置效率的分析。在运用SFA方法方面:在分析菇农的技术效率时,采用一步SFA回归法,以避免由于两步法技术效率分布假设不一致所导致的参数估计无效和有偏,并选用理论基础更为广泛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在测算菇农的配置效率时,由于超越对数成本边界联立方程组中存在着“格林尼难题”,因此本文选择了具有自对偶性的C-D型随机成本函数进行估计,以便对配置无效率进行解释。(3)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对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后,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性;菇农在双孢蘑菇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通过成本最小化来实现;菇农在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均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影响菇农技术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蘑菇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当地是否有蘑菇行业组织、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影响菇农配置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户主受教育程度、菇农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情况、政府开展蘑菇生产技术培训情况、家庭附近的公路等级;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济效率差异明显,我国菇农的双孢蘑菇生产存在着最佳规模。

王锡琴[9](2011)在《油脂废渣在食用菌生产中的资源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脂废渣是毛油加工成精油过程中的副产物,作为有机固废在国外的资源化利用已经很普遍。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油脂废渣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方面的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但中国在油脂废渣的资源化利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在生产过程中,工艺耗能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得率和性能均很差;有些属初加工生产,工艺简单,但存在产品纯度低的缺点;有些技术落后的地区油脂废渣被当作肥料,甚至当作废物丢弃。一方面油脂废渣数量巨大、长期闲置并且污染环境,目前还没找到经济有效的利用途径:另一方面,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急需寻找能显着降低生产成本的食用菌栽培替代原料。因此,如何把废弃油渣在食用菌产业上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尝试将菜籽油加工厂的废弃物——油脂废渣变废为宝,加以资源化利用,替代部分价格较高的棉籽壳、麦麸等传统食用菌原料,用来栽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几个食用菌品种,筛选出适合各食用菌品种生长的油脂废渣培养基适宜配方。该研究既可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又提高经济效益。为此,通过设计若干对比性试验,开展了油脂废渣在食用菌中资源化应用的研究,探讨了其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采用营养成分测试方法,通过对油脂废渣中的营养成分,中量、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及结果,分析其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可行性;2.采用重金属元素测试方法,通过对油脂废渣中重金属含量的测试及结果,分析其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安全性;3.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在食用菌液体、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油脂废渣,对平菇、姬菇、金针菇、黄背木耳和香菇5个菌种进行菌种生长影响的实验室试验和生产性试验;4.采用测定和记录方法,对比各培养基中菌丝的生长速度、生长势、污染率,以及子实体的产量、生物学效率等;5.采用统计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6.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以油脂废渣为食用菌栽培料的资源化应用效果,筛选出添加油脂废渣的培养基适宜配方。在培养基的筛选试验设计中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试验共采用5个食用菌品种,每个品种设6个处理,即1个对照(CK)和5个分别添加5%、10%、15%、20%、40%油脂废渣替代对照中的部分棉籽壳、麦麸作为营养料,对添加不同比例油脂废渣培养基中食用菌的生长进行筛选比较。2.考察培养基中油脂废渣作为氮源物质替代麦麸后的效果。试验中用油脂废渣逐步取代麦麸,添加量从0%增加至10%,配方中相应将麦麸量从10%减少至0%。3.考察培养基中油脂废渣作为碳源物质替代部分棉籽壳后的效果。梯度增加培养基中油脂废渣的添加比例,从10%增加到40%,同时相应将棉籽壳量从69%减少到39%。通过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脂废渣含有机质31.25%,腐殖酸19.48%,蛋白质1.32%,氨基酸总量0.40%,有效磷59mg/kg,有效钾60lmg/kg,pH为3.52。油脂废渣中营养物质丰富,呈弱酸性,非常适合作为食用菌营养料。2.油脂废渣在食用菌上的应用是安全的,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油脂废渣测定出含有微量的汞(Hg)、铅(Pb)、镉(Cd)、砷(As)、铬(Cr)重金属元素,其浓度全部都远远低于中国的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控制线,其控制线分别为5mg/kg、100mg/kg、3mg/kg、30mg/kg和300mg/kg,油脂废渣在食用菌中的应用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风险。3.从菌丝生长速度分析,添加油脂废渣的培养基对各品种的菌丝生长影响不同。添加了油脂废渣培养基的平菇、姬菇2个品种中,菌丝在生长速度和满瓶时间上与对照相比呈现微弱劣势;金针菇、黄背木耳和香菇3个品种中,油脂废渣添加量在5%-20%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和满瓶时间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的促进菌丝生长,缩短制种周期。4.从食用菌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分析,加入5%油脂废渣的培养基质对平菇、姬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最好;加入15%油脂废渣的栽培基质对金针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最好;在培养基质中加入40%的油脂废渣栽培黄背木耳效果更好:在培养基质中加入10%的油脂废渣栽培香菇效果最好。5.不同培养料配方的食用菌产品效益对比分析,凡添加了油脂废渣的所有品种不同处理中,与对照相比,净产值和单位成本报酬经济指标都高,特别是添加了40%油脂废渣培养基栽培食用菌均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6.从综合因素考虑,适合平菇、姬菇、金针菇、黄背木耳生长的培养基最适宜配方为:油脂废渣40%,棉籽壳39%,粗木屑20%,麦麸0%,石灰1%;适合香菇生长的培养基适宜配方为:油脂废渣40%,粗木屑53%,麦麸5%,硫酸镁1%,石膏1%。通过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油脂废渣培养基营养全面,碳氮比适宜,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凡是加入了油脂废渣的所有处理,均能正常发菌,成功培养出食用菌的子实体,可见油脂废渣是一种新型代料资源,可替代部分棉籽壳、麦麸等传统食用菌栽培原料。2.油脂废渣培养基可缩短菌种制种周期。油脂废渣中所含的磷、钾矿质元素对食用菌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油脂废渣培养基可以降低菌种污染率。油脂废渣中所含的大量有机质、腐殖酸对食用菌有生长刺激作用。4.油脂废渣栽培食用菌虽然在某些处理中产量并不突出,但因原料成本低廉,净产值和单位成本报酬指标较高,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食用菌生产上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李桂兰,张广友[10](2011)在《关于苍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作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本报告主要调查苍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面临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二、传授食用菌独特制种 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授食用菌独特制种 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羊肚菌概述
        1.1.1 羊肚菌分类地位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食药用价值
    1.2 羊肚菌栽培研究进展
        1.2.1 羊肚菌室内栽培
        1.2.2 羊肚菌室外栽培
        1.2.3 食用菌覆土及羊肚菌外源营养研究
    1.3 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
        1.3.1 种质资源的收集
        1.3.2 食用菌育种技术
        1.3.3 育种目标的鉴定与检验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羊肚菌菌株的收集与鉴定
        2.2.2 羊肚菌高产菌株的选育
        2.2.3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菌株的收集及鉴定
        3.1.1 ITS鉴定
        3.1.2 SRAP引物筛选及其扩增结果
        3.1.3 聚类分析
    3.2 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
        3.2.1 不同菌株的栽培试验
        3.2.2 抗逆性耐高温驯化
        3.2.3 耐高温驯化菌株鉴定
        3.2.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3.3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3.3.1 温度条件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播种期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3 营养袋放置时间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时间撤营养袋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覆土材料及覆土厚度对羊肚菌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
    4.2 羊肚菌栽培技术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双孢蘑菇概述
    1.2 国内外双孢蘑菇菌种概况
    1.3 国内外食用菌添加剂研究现状
    1.4 双孢蘑菇菌种选育研究概况
    1.5 育种目标
    1.6 DNA分子标记在双孢蘑菇育种中的应用
    1.7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双孢蘑菇高产杂交亲本筛选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双孢蘑菇多孢杂交及杂交子筛选与品比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双孢蘑菇基础谷粒菌种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双孢蘑菇添加剂菌种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试菌株ITS序列
附录B 拟自交子及杂交子子实体
附录C 拟自交子及杂交子菌株
附录D 谷粒菌种正交试验菌种表观图
附录E 不同添加剂种类及不同添加比例菌种
作者简介
致谢

(3)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平菇概述
        1.1.1 平菇的地位及特性
        1.1.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1.2 菌种退化
        1.2.1 菌种退化概念及表现
        1.2.2 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1.3 菌种老化
        1.3.1 菌种老化概念及表现
        1.3.2 菌种老化的原因
    1.4 菌种提纯复壮
        1.4.1 菌种提纯复壮的措施
        1.4.2 菌种提纯复壮技术
    1.5 菌种质量检测
        1.5.1 菌种质量概括
        1.5.2 菌种质量检测的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组织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组织分离法
        2.2.2 平板菌丝长速测定
        2.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2.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2.2.5 液体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2.2.6 漆酶活性测定
        2.2.7 出菇试验
        2.2.8 遗传差异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组织分离
        2.3.2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2.3.3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原种长速测定
        2.3.4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测定
        2.3.5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2.3.6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2.3.7 组织分离复壮菌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2.3.8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尖端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3.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尖端菌丝分离法
        3.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3.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3.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3.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3.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3.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3.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端分离
        3.3.2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3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3.4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5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3.3.6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3.3.7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3.3.8 尖端分离菌株真实性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4.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与再生菌丝初步筛选
        4.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4.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4.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4.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4.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4.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4.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4.3.2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
        4.3.3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母种长速度与漆酶活性测定
        4.3.4 原种长速测定
        4.3.5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4.3.6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活性测定
        4.3.7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农艺性状比较结果
        4.3.8 原生质体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4.3.9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五种大量元素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1 概述
        1.1 食用菌
        1.2 平菇
        1.3 矿质元素对食用菌研究概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钙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与浓度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钙对平板培养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钙对液体培养平菇菌丝的影响
        2.3 钙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镁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与浓度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镁对平板培养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镁对液体培养平菇菌丝的影响
        2.3 镁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硫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与浓度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硫对平板培养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硫对液体培养平菇菌丝的影响
        2.3 硫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磷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与浓度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对平板培养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磷对液体培养平菇菌丝的影响
        2.3 磷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钾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供试试剂与浓度设计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钾对平板培养平菇生长的影响
        2.2 钾对液体培养平菇菌丝的影响
        2.3 钾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后续工作的设想
    1 主要试验结论
    2 后续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Abstract

(6)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及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菌草
        2.1.2 菌草技术
        2.1.3 菌草业
        2.1.4 对外援助
        2.1.5 推广
    2.2 国内外菌草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2.2.1 关于菌草栽培技术及模式研究
        2.2.2 关于菌草产业化发展研究
        2.2.3 关于菌草的推广应用研究
        2.2.4 关于菌草的循环经济研究
        2.2.5 关于菌草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研究
        小结
3 菌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3.1 国内外菌草技术的发展现状
        3.1.1 国外菌草技术研究现状
        3.1.2 国内菌草技术研究现状
    3.2 菌草技术的发展趋势
        3.2.1 生物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菌草技术发展的要求
        3.2.2 机械化、工程化和标准化是菌草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 循环经济模式是现代菌草业发展的方向
4 菌草生产的特征及对外国农业技术的影响分析
    4.1 菌草生产的特征
        4.1.1 菌草生产周期短
        4.1.2 土地利用广泛性
        4.1.3 “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
        4.1.4 循环产业生产模式
    4.2 菌草技术援外对外国农业技术的影响分析
        4.2.1 技术先进性
        4.2.2 填补受援国的产业空白
        4.2.3 产业关联度高
        4.2.4 促进受援国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5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模式及案例研究分析
    5.1 菌草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
        5.1.1 技术扩散理论
        5.1.2 技术推广的方式
        5.1.3 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主要推广模式
        5.2.1 “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
        5.2.2 “政府+企业+农户”
        5.2.3 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非政府组织合作
    5.3 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案例分析
        5.3.1 菌草技术援助项目研究——以菌草技术援助莱索托为例
        5.3.2 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国与南非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5.4 菌草技术援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4.1 对外援助的法制体系尚未完善,援外监管机构还不健全
        5.4.2 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5.4.3 菌草技术援外培训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
        5.4.4 菌草技术援外的推广方式较为单一
6 深化和拓展菌草技术援外推广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对外援助立法,健全援外监管机构
    6.2 组建对外援助项目管理机构,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
    6.3 重视菌草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援外翻译人才队伍培养
    6.4 采取特色的教学工作,确保培训的效果
    6.5 创新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
    6.6 建立菌草信息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食用菌产业的研究
        1.3.3 关于经济效率理论的研究
        1.3.4 关于经济效率实证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经济效率理论
    2.2 产业布局理论
    2.3 规模经济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1 双孢蘑菇的基本特点
        3.1.1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3.1.2 双孢蘑菇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3.1.3 双孢蘑菇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3.2 国外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2.1 国外双孢蘑菇生产的历史沿革与技术演进
        3.2.2 国外双孢蘑菇主产国的生产情况
    3.3 国内双孢蘑菇生产的现状分析
        3.3.1 双孢蘑菇生产的历史沿革与技术演进
        3.3.2 双孢蘑菇产量和产值的变动轨迹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实地调查设计
        4.1.1 样本点的选择
        4.1.2 调查问卷涉及的基本内容
    4.2 菇农生产目标的经济学解释
    4.3 双孢蘑菇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4 实地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分析方法的选定
    5.2 投入产出指标的设定
    5.3 环境变量的设定
    5.4 第一阶段DEA分析
    5.5 第二阶段DEA分析
    5.6 第三阶段DEA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我国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经济效率的类型
        6.1.2 成本边界的分解
        6.1.3 研究方法的选择
    6.2 基于DEA方法的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3 基于SFA方法的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配置效率分析
    6.4 DEA和SFA的估计结果比较
    6.5 影响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因素比较
    6.6 小结
第7章 不同规模农户生产双孢蘑菇的经济效率分析
    7.1 菇农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
        7.1.1 规模的内涵及划分依据
        7.1.2 菇农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7.2 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营现状
        7.2.1 不同规模菇农的分布情况
        7.2.2 不同规模菇农的生产经营情况
    7.3 不同规模菇农的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7.4 不同规模菇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7.4.1 模型选择与数据特征
        7.4.2 模型结果
    7.5 不同规模菇农生产的配置效率分析
        7.5.1 不同规模菇农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估计结果
        7.5.2 不同规模菇农的配置效率比较
        7.5.3 不同规模菇农的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6 不同规模菇农的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油脂废渣在食用菌生产中的资源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种类、组分及处理方法
        1.1.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1.1.2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
        1.1.3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组分
        1.1.4 有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1.1.5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1.2 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特点
        1.2.2 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1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3.2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意义
        1.3.3 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3.4 食用菌产业需要大量的有机固废
        1.3.5 有机固废在食用菌产业上应用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油脂废渣的来源及治理现状分析
    2.1 油脂废渣的来源及成分
    2.2 油脂废渣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2.2.1 生产磷脂或低档的食品级粗磷脂
        2.2.2 生产脂肪酸和甘油
        2.2.3 制备生物柴油
        2.2.4 制造肥皂、防水沥青、脱膜剂、吸附剂等化工产品
        2.2.5 直接掺入饼粕用作饲料
        2.2.6 制备复合肥料或直接用作农用有机肥料
        2.2.7 焚烧及其它处理
        2.2.8 油脂废渣的综合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脂废渣的成分测试及其在食用菌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 油脂废渣的营养成分测试及结果分析
        3.1.1 蛋白质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1.2 有机质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1.3 腐殖酸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1.4 氨基酸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3.2 油脂废渣的中量、微量、重金属含量成分检测及结果分析
        3.2.1 中量、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及结果分析
        3.2.2 重金属含量测定及结果分析
        3.2.3 油脂废渣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安全性分析
    3.3 油脂废渣在食用菌生产上的资源化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3.1 油脂废渣来源广、数量大且成本低廉
        3.3.2 食用菌产业急需能降低成本的替代原料
        3.3.3 油脂废渣营养成分适合栽培食用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脂废渣对液体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影响研究
    4.1 食用菌常见品种的特性
        4.1.1 平菇的特性
        4.1.2 姬菇的特性
        4.1.3 金针菇的特性
        4.1.4 黄背木耳的特性
        4.1.5 香菇的特性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食用菌菌种及主要特性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供试油脂废渣
    4.3 试验方法
        4.3.1 加油脂废渣的食用菌菌种驯化试验
        4.3.2 摇瓶菌种培养
        4.3.3 不同培养时间的菌种培养
    4.4 分析测定
        4.4.1 菌丝干重测定
        4.4.2 pH值测定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食用菌菌种在添加油脂废渣的固体培养基中的驯化
        4.5.2 不同油脂废渣添加量对液体菌种生长的影响
        4.5.3 培养时间对菌丝生长及pH值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脂废渣培养基在食用菌中的应用技术试验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食用菌菌种
        5.1.2 供试原料
        5.1.3 试验器材
        5.1.4 试验设计
    5.2 母种菌种的制备
        5.2.1 母种培养基配方及制法
        5.2.2 培养基的灭菌与消毒
        5.2.3 母种的接种与培养
    5.3 以油脂废渣为营养料的原种菌种制备
        5.3.1 试验设计
        5.3.2 原种培养基的制作与培养
    5.4 以油脂废渣为营养料的栽培种菌种配方及制备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处理
        5.4.3 试验过程
    5.5 出菇试验
        5.5.1 食用菌各品种的出菇管理
        5.5.2 食用菌各品种子实体生长状况测定
    5.6 油脂废渣培养基的食用菌生产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5.6.1 食用菌菌丝生长试验结果与分析
        5.6.2 不同培养料配方的出菇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5.6.3 不同培养料配方的食用菌产品效益对比分析
        5.6.4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四、传授食用菌独特制种 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高产菌株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D]. 李丽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2]双孢蘑菇多孢杂交育种及添加剂菌种的研究[D]. 李寿建.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3]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李云梦.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5)
  • [4]五种大量元素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 龚凤萍.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5]蘑菇:自然的馈赠[J]. 白文军,邓德江,孙庆亮,王永泉,李季,马楠,隗合军,张宇,李颂君. 北京农业, 2013(13)
  • [6]菌草技术的援外推广模式研究[D]. 谢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7]玉林市食用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 卢玉文,李坤.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 [8]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 李树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9]油脂废渣在食用菌生产中的资源化技术研究[D]. 王锡琴.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2)
  • [10]关于苍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报告[A]. 李桂兰,张广友. 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 2011

标签:;  ;  ;  ;  ;  

传授独特的食用菌制种及高产栽培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