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和平、和睦、和谐”而奋斗——创价学会与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18)在《大学生和平观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九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和平的内涵已经由狭义的“和平是战争的不在场”逐步走向广义的“和平不仅是消除战争,也意味着消除一切威胁人类健康发展的因素(如饥饿、贫困、暴力、对人权的威胁、难民问题、全球污染等),创造出有利于人们健康自由发展的环境。”本文在综述和平观的相关研究及和平教育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出和平观的结构要素,确立本文研究的和平观是指人们对和平的认知(看法)和评价(态度),其中和平认知(看法)主要包括直接和平、结构和平和文化和平三个维度;和平评价(态度)主要包括个人层面、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三个维度。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15名学生的访谈和300份预测问卷发放与回收,最终校订形成正式问卷。针对上海市九所高校正式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样本930份,利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皮尔森相关系数得出统计结果。从而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和平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最终提出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和平观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具体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和平观在和平认知上不全面,但和平评价比较积极。具体来讲,大学生对和平认知的结构和平(暴力)和文化和平(暴力)认知不足;大学生和平评价积极程度由高至低排序为个人层面、国家层面、国际层面。2.从不同背景的角度来看,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和平观也存在差异。如:女性相较于男性的和平观更积极;信仰基督教、佛教、道教、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和平认知程度高于伊斯兰教;其他政治身份的大学生在结构暴力认知高于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独生子女、老幺在直接暴力维度认知高于老大和中间孩子;家庭经济比较贫困、农村、非本市生源的大学生在国家层面的社会方面评价高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城市、本市生源的大学生;语言类学校、有0-3个月出国经历的大学生在和平评价的个人层面更积极;文史类和财经类专业在个人层面的评价高于理工类;大一在和平评价的国家层面政治经济方面更积极,大四在社会方面更积极;每学期接受1或2次和平教育的大学生的和平评价最积极;大学生对和平教育的了解程度与和平认知、评价呈正相关;大学生对非暴力的理解程度与和平认知、和平评价呈正相关;认为目前生活比较和平的大学生在和平认知、和平评价上最全面、最积极。3.从影响大学生和平观的因素来看,性别、宗教信仰、政治身份、家庭经济情况、生源地、户籍、学校、年级、专业、出国经历、了解和平教育程度、对非暴力的认识及对现在生活和平程度的评价是影响大学生和平观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三个有利于当前大学生和平观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构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观,二是从目标上,重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和平态度和综合的和平能力,三是从教育方法上,注重个性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仓贯势津子(Setsuko Kuranuki)[2](2016)在《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日本提出推广“持续学习的教师形象”。目前已经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在转眼之间发生变化的社会里,教师从过去教授知识的角色,迅速发生着很大的转变。那么今后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笔者认为,比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树立“价值观及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教师本身的生存方式及人格、而通过教师获得的正确的人生观”。而且时代越来越趋于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本身的“持续学习的姿态和生存方式”,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成为能够“持续学习的人才”。创价教育一直在实践“人间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创造价值的人才。池田大作主张“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才是最大的教育环境”,认为教师在不断学习的“人间革命”中,才能培养出创造价值的人才。笔者感受到,实践创价教育的教师身上存在着“持续学习的姿态”,因此,本论文研究创价教育思想及创价教师的特征。为了明确创价教师的特征,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封闭式问卷调查比较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然后为了具体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背景,针对创价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最后为了整体把握创价教师的特征,采用两个案例进一步对其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一)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在五个项目(①目的性、②模范性、③可能性、④积极性、⑤同伴性)上存在着差别。创价教师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五点,即①具有明确的目的观、②拥有人生导师、③深信学生的可能性、④积极挑战困难、⑤保持相互学习的关系。(二)创价教师在任何年龄层,这五个项目的意识很高,而且各年龄层都长期维持这些特征。可知背景之一是,拥有成为“行动规范”的导师,以及可以“相互鼓励”的同志是很大的精神支撑。(三)创价教师最大的成长就是直面所遇到的困难,不怨天尤人,而是始终考虑如何挑战自己,首先想的是“变革自身”,以实施“人间革命的教师”为目标。期望本次对创价教育思想与创价教师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塑造日本“持续学习的教师形象”出一份之力,也希望为今后中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有一份贡献。
周璐铭[3](2015)在《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中,文化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向全球拓展,进一步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从战略角度思考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文化将成为大国之间重要的角力形式。谁能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主流,主导话语权并占领道德高地,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谁的发展就能赢得巨大的战略优势。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却远不能与经济实力相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在此背景下,中国亟需构建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从而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中国构建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来源并对21世纪以来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实施对外文化战略提出若干建议。按照这个逻辑,本研究首先进行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建构,其次分别从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分析中国特色对外文化战略的思想理论来源,然后对中国21世纪对外文化传播实践进行总结与评估,最后提出未来中国文化战略的建设方向。第一章主要建立对外文化战略的分析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重点探讨文化的战略价值、梳理文化战略以及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大国发展过程中对外文化战略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章基本厘清了文化与战略的关系,文化怎样成为战略手段以及文化战略的概念,并且从大国崛起的角度论述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价值,从而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战略价值。本章按照案例分析、提取观点、正反论述的逻辑,通过三个着名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主义、兼容并蓄、家国一体以及天下思想等,进而分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些阻碍现代化进程的特性,例如缺乏进取诉求、过分强调伦理以及惯性强大等,本章认为这些特性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弱点,我们应理性认识本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战略设计中有的放矢。第三章主要论述中国在变革时期的文化建设之艰难探索和21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首先客观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包括一些失误的方面,如经济与文化建设严重不平衡;忽视传统文化,缺乏对外传播意识以及片面发展文化产业等,然后论述中国对于文化建设的反思和对文化战略价值的再认识,从而产生出面向21世纪的对外文化战略构想。本章认为21世纪十五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其文化观在与时俱进,党的对外文化战略思想正是21世纪中国展开对外文化战略实践的指导思想。第四章论述21世纪十五年来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展开,即政府主导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外文化贸易、留学生教育、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综合论述取得的成就、不足和战略建议。本章认为十五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都显着上升,文化贸易已经进入战略发展阶段,留学生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的迅速发展更为今后的战略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中国过去的对外文化传播也存在效率不高、收益不良、观念滞后等问题,在新的传播理念和战略的指导下,今后的文化传播事业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五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对中国21世纪以来的对外文化战略实践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形象从正面与负面两个角度进行;文化影响力的评估分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影响力和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部分。通过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过去的十五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倡导开放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西方的固有偏见和有意抹黑之下,中国的形象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也在不断攀升,但西方主导下的文化秩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鉴于以上情况,中国今后应在进一步打牢国内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话语权的掌控和传播能力的建设,使硬实力更好地转化为软实力。第六章对中国的对外文化战略进行设计和展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当前中国当前对外文化战略实施的国内外背景;论述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要点,提出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途径。本章认为综合国内外因素,当前中国构建新时期的对外文化战略正当其时且任务紧迫,而构建的要点应在密切结合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传统文化和壮大文化产业。具体的实施路径则包括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文化贸易、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以及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对外文化战略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深化对外文化战略的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围绕构建中国21世纪对外文化战略这个主题,从战略理论、历史文化渊源、当代文化建设探索、新时期的对外传播实践与评估四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研究框架。同时,本文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穿插于文中作为参照和启示,全面分析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为中国实施面向未来的对外文化战略提供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和中国国家实力的全面提升。
吕爽[4](2014)在《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池田大作深深的中国之情和四十年如一日的对于中日友好事业的积极推进,时刻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使池田大作作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而享誉全球。他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反对战争的发生,先后作了39次有关世界和平的公开演讲及发表了29篇“和平倡言”。他从彰显生命尊严的根本目标出发,反对与根绝一切暴力与战争,倡导积极的和平主义、追求绝对的和平主义、奉行彻底的和平主义,从而提出了独特的世界和平观。池田大作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于1968年发表,抱着中日友好的和平观,池田大作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心系着亚洲及世界的和平,始终坚持在以正确的中国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对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进行着各种实践活动,同时通过与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专家学者的“对话”,彼此敞开心扉,共同面向着中日友好的未来,一直增进彼此深远的情意。本文首先以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亚洲情结”为背景来探析“亚细亚主义”对池田先生等一代日本人对待亚洲尤其是中国态度及看法的转变。其次,从池田大作先生中日友好思想的精神根源入手,着重剖析以佛教精神为基础,以中道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池田和平理论”的内容及影响。第三,分析池田大作的个人人生经历对其中日友好思想的影响,从战争、家庭、恩师以及宗教等角度去深入了解。第四,解读池田大作先生对日本进行的现实观察和未来思考。最终对于日本出路在何方,应从中日要友好、中日能友好两个角度去分析中日友好的重要性,即世界及亚洲的和平都需要中国。池田先生立足于这点,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池田效应”享誉全球,并且其努力也从未停止。
杜昌建[5](2014)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有效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在提高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关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环节。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理念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生态主张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与当前我国公民整体生态文明素质不高的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途径,以多种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为落脚点,借助理论论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生态观、培养生态公民为最终目标,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论文导言部分对相关研究现状作出了评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等。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二章在梳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第三章则梳理了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渊源,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培养生态公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进而围绕教育目标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第五章首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建构,其次从保障机制、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施教队伍、教育方式和区域差异等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第六章在前一章宏观体制机制建构的前提下,具体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的三大途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生态文明教育,进而给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落实的一些具体方法。论文的结束语在简要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预测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教育目标界定不一的现状,本文从教育的本质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性质方面把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确立为培养具备科学生态观及相关行为能力的生态公民,并对科学生态观与生态公民的内涵进行界定。同时,本文从人的心理结构与知行关系角度把这一目标进行细化,以利于在实践中操作。文中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我国正规国民教育体系,以使其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本文侧重于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体制机制建构,从理论上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
梁山[6](2013)在《池田大作和平观与人学思想研究 ——以2000-2010年国际创价学会和平倡言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池田大作先生是日本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宗教家,在世界上声名显赫。他见证了日本近现代的诸多时代变革,可以说是近现代日本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1928年,先生出生于东京大田区,早年分别就读于东洋商业高等学校和富士短期大学经济学科。富士短期大学毕业后,1947年,他加入了当时的创价学会,师从二代会长户田城圣,并最终被推选为第三代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接任创价学会以来,在教育、和平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创立了诸如创价大学等一系列教育科研机构,创建公明党,积极推进中日友好交流,为推动联合国改革及创造和谐世界建言献策,创价学会也在池田大作先生领导下,从日本走向世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生存的一支力量。由于先生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日本军国主义最为猖獗的时代,以及长期以来受恩师户田城圣的影响,因此一直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和谐,广泛参与国际诸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坚持人学思想,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先生的思想与行动一直为各国学术界所重视。池田大作先生在继承二代会长户田城圣所创立的事业后,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进一步将创价学会不断发展壮大,并以日本创价学会为基础创立了国际创价学会,积极为世界和平奔走。国际创价学会的核心主张在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核心理念是创造生命价值和维护生命尊严,而这也正是池田思想的精髓所在。可以这样讲,池田先生的思想理念构筑了整个国际创价学会的思想基础,是学会思想核心所在。而在国际创价学会中最能体现池田大作先生以及学会理念体系者,就是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自从1983年1月26日发表第一篇“纪念倡言”以来,池田大作先生迄今为止已发表了近30篇。“倡言”一以贯之的主题始终是“人”。对池田而言,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人,即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一切有关人的问题。众所周知,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他的思想体系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和扩展性。但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却可看作池田大作先生本人对池田思想的历年总结和扩展,对于我们了解池田思想有一个导引作用。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蕴涵了池田大作先生为推进人类进步而提出的真知灼见,其主题皆是围绕着“人”这一核心,主张人道与人性,坚持“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与“共生”,畅想“世界公民”和“地球文明”。除此之外,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中,对于当今国际形势的认知也有着池田大作先生所独有的特点。池田先生强调,和平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前提,是一种无与伦比且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人类所共有的思想倾向。纪念倡言中,和平与人是永恒的话题,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格局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池田先生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独具慧眼,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阐述着自己所独特的认知。本文以国际创价学会SGI纪念倡言为主体,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动态,分析和研究池田大作先生与创价理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池田大作先生思想理念。简要分析2000-2010年十一年间创价学会发表的池田大作“倡言”,力图从中诠释出世纪之初池田大作和平、人本思想的新动向。对于中国而言,借鉴池田大作思想体系中的人学思想,对于构建因贫富差距而出现不同价值认知的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有一个参照和对比。
刘大伟[7](2013)在《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文中提出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直以来都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诸多学者的推动下,陶行知研究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但陶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研究内容重复化、研究成果碎片化、研究队伍分散化等等,这些问题成为了陶行知研究在新世纪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的桎梏。为了能够帮助后人迅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研究分析前辈学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学人群体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对整个陶行知研究学术史分源别派、考镜源流就不仅是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了。在陶行知研究学术发展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相似的学术起源,类似的话语结构与知识体系,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的学人共同体。这一学术群体有着明确的研究纲领、旗帜性的引领人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谱系。这一学术谱系不仅有着传承核心学术理念的功能,而且还会不断地对核心理念加以阐释嬗变,以助于谱系的开枝散叶、开疆拓域。以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学案体”,并加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陶行知研究中形成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达到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学术史功效,还可以充分了解学术谱系内部学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这其中社会结构对学人学术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借鉴谱系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分析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学人群体可以发现,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术素养、知识传承流派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学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群体。可以说,对陶研学术谱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史的功用范围以内,而是深层次的考察了社会对学术、对知识的重要影响。除了绪论与余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阐释了谱系与学术谱系、学术史与学术谱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纷繁杂乱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史中抽丝剥茧,勾勒出陶行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谱系群体。第二章“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归纳出一批与陶行知有着师徒“亲缘”或历史渊源上有着“亲缘”关系的学人群体,即形成的紧密型“亲缘”学人和松散型“亲缘”学人两个不同群体。通过对“亲缘”学人群体的陶研分析可以发现,紧密型“亲缘”学人虽然有着护师心切的研究心态,但对陶行知研究的推动以及松散型“亲缘”学人的研究都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松散型学人则在此基础上糅合了新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将陶行知研究回归至学术本身。第三章“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是一群强调“行”的研究学人群体。他们突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实观照,强调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来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体现出极强的实践取向。华东区域的学人因为文化和地域的原因,注重以综述性研究入手,走向实践性操作,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游走,体现了陶行知研究的时代需求与内在张力。第四章“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重点研究了陶行知研究中出现的极有影响的师承性学派——华中师范大学陶研学派。通过对这一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代学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一学派中的学人完全是因为被陶行知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强调为研究而研究。此外,由于师承的缘故,三代学人的研究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学术血脉联系,突出强调学术的逻辑性,在研究结论上层层递进。在研究方法方面,他们打破了陶行知研究中较为陈旧的研究范式,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个维度重新阐释了陶行知的历史世界。第五章“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具体探讨了海外较有影响力的陶研学人。通过对日本、欧美、港台地区六位学人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海外的陶行知研究由于各国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路径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研究的缘起和结论也不尽相同。日本强调主体性,欧美强调民主性,港台则强调教育思想与宗教思想,这一研究走向体现出了海外陶研的多元化趋势。余论部分,在总结陶研学人谱系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进一步分析后指出,之所以形成不同的研究群体、学派,除了谱系学所谓的知识起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学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变迁历程,学术场域的内部斗争都成为左右每一位研究者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借助考察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这一个案,不仅对陶行知研究史起到了分源别派、考镜源流的作用,也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重要内在联系。
薛江谋[8](2012)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星云人间佛教是人间佛教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当代表现形态之一,因其影响大、贡献大、有代表性,而不断引起世人的关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是星云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星云人间佛教中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影响最大、最具有感染力和最能够彰显其思想生命力的部分,也是中国佛教伦理完成现代诠释和理论转换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星云人间佛教契理契机的思想贡献。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涉及到其伦理思想的界定、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理论、道德实践及其伦理精神、伦理特征等内容。本文基于伦理学的视角,以上述内容为主体,对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做较为系统的探讨和把握。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人间佛教的整体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对人间佛教的历史溯源、人间佛教的兴起及原因考察、人间佛教的发展及意涵、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以及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意涵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解析,并选取太虚大师、印顺大师和星云大师作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说了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及其实践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其伦理思想理论整体上是对太虚、印顺两位大师的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承接,尤其是对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和实践的脉络尤为明显,但星云人间佛教进一步拓展了佛教理论中的入世意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使得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现实人生价值问题得以进一步凸显,也使得佛教伦理精神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关怀进一步结合,使佛教伦理进一步落实到百姓日用和社会道德建设中,这是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最主要的创见所在。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与其整体思想一样,建立在继承传统佛教教义的基础之上,这是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学依据;同时,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充分地吸收和融合了一切改善社会人生的思想成果,这是星云人间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此外,星云人间佛教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星云大师个人的践行等因素共同组成了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这三方面是第二章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星云人间佛教的内学依据包括作为“佛教道德形上学的第一原理”的缘起论和“为人的道德权利和义务作出圆融阐释并唤起人的道德责任感”的因果论;还包括奠定了人的道德实践的现实基础的佛性论和心性论;以及为人道德实践指明道路的佛教人生论和解脱论。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的融合,对包括基督教伦理在内的西方文化的贯通,以及对现代化思潮和全球化思潮等现代社会思潮的融摄。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主要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佛教发展的需要以及星云大师自身的理想和行谊三方面进行展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因此第三章就对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进行具体的展开。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主要可以从道德心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理想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其中,道德心理主要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道德原则主要体现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道德理想可以总结为“心灵祥和,人格崇高”、“生活佛教,幸福生活”以及“和谐世界,人间净土”等三个方面。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色在于其淑世品格和现实关怀,星云大师对人们社会生活中关涉伦理道德的许多议题都从佛教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其独特的看法。第四章对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职业伦理、女性伦理、宗教伦理以及生命伦理等五个方面作了梳理,第五章则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乃至环保等方面继续以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组织伦理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四个方面进行阐发,尽可能详备地呈现了星云人间佛教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看法和见解。研究伦理思想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伦理精神的精髓,第六章着力考察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精神。星云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呈现为典型的星云人间佛教的外在气象,而外在气象所反映的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分析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是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的整体总结。最后,本文对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做了尝试性的理论审视。
徐凤仙[9](2012)在《池田大作的师生观》文中提出池田大作先生于1928年1月2日出生在日本东京,1947年夏天参加一次研讨会时结识了户田城圣,并决定加入创价学会,师承户田城圣先生。1960年,池田先生继牧口常三郎和户田城圣后,出任创价学会第三代会长,现为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和创价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和教育事业,创办了许多和平文化机构,如富士美术馆、东洋哲学研究所、民主音乐协会等,还在日本和世界各地创办了教育机构以实现创价教育理念,如创价中学、创价高中、创价大学、东京创价小学,创价女子短期大学,香港创价幼稚园、新加坡创价幼稚园、马来西亚创价幼稚园、巴西创价学校、美国创价大学以及韩国创价幸福幼稚园等。多年来,池田先生一直坚持与世界各界人士进行“对话”,探讨教育、和平、历史、文学等领域的问题,力图为世界和平事业和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先后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人道奖、桂冠诗人、中国艺术贡献奖等超过23个国家颁发的表彰。除此之外,池田先生积极倡导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世界各国大学里发表演讲,先后荣获超过三百一十个名誉博士和教授的称号。他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的肯定。因此在教育观下的池田大作师生观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池田大作先生的师生观理念的形成源自于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幼年经历、战争的创伤因素,也有佛教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还有他的两位老师牧口常三郎和户田城圣的师生观思想的影响。池田大作师生观作为一种完整的概念,从池田先生的幼年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未来整个人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认知、熟悉、理解、思考和成型的过程才得以形成的。池田先生的师生观包含两个大部分:广义师生观和狭义师生观。广义师生观是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基础内容,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教师和学生双方关于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持有的态度和理念。它包含池田大作师生观之教师观和池田大作师生观之学生观等内容。狭义师生观是池田大作师生观的精髓和核心部分,也是具有池田大作特色的师生观内容。关于师生观,池田先生有自己独道的认知和见解,师生之间交流方式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应该是对“善”的诱导,这里的“善”是凌驾于知识之上,包含着慈悲的智慧;并且他还提出了“师弟不二”精神的师生关系理论,这些都是池田大作师生观的特色所在,也是池田大作师生观区别与其他师生观的重要内容。经过池田先生不懈的努力,池田大作师生观也将更科学,更具特色。在世界的舞台上,池田先生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通过他的实践,池田大作的师生观正在被世界人民熟知,并且得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的认同和鼓励。创价大学,作为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实践的重要机构,池田大作的师生观也在这里不断成长,成熟。池田大作的师生观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施保国,俞娟[10](2011)在《论池田大作的和谐哲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诉求主要从社会诉求、自然诉求、心灵诉求、创造诉求等角度阐述。其和谐哲学思想的核心特质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众生平等,实现共生;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创造幸福,维护尊严。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的实践取向表现为: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和沟通,通过文学等手段实行人性革命,通过创办教育进行交流活动,通过学会来促进等。池田大作的和谐哲学思想对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二、为“和平、和睦、和谐”而奋斗——创价学会与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和平、和睦、和谐”而奋斗——创价学会与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和平观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九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和平观的相关研究 |
二、和平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和平观及其邻近概念厘定 |
二、和平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假设 |
一、研究步骤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大学生和平观问卷编制与施测 |
一、和平观结构构想 |
二、预测问卷的设计 |
三、正式问卷的形成 |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一、身份信息 |
二、家庭信息 |
三、学校信息 |
四、其他信息 |
第三章 大学生和平观现状呈现 |
第一节 大学生和平观现状的总体分析 |
一、大学生和平观认知现状的总体分析 |
二、大学生和平观评价现状的总体分析 |
第二节 不同背景大学生和平观现状分析 |
一、不同背景大学生和平认知现状分析 |
二、不同背景大学生和平评价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
一、大学生和平观的总体状况 |
二、不同背景大学生和平观状况 |
第四章 大学生和平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和平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大学生和平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国际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
一、大学生和平观的影响因素 |
二、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
第五章 大学生和平观的教育策略 |
第一节 教育内容构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 |
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 |
第二节 教育目标确立:积极的和平态度与综合的和平能力 |
一、培养积极的和平态度 |
二、提高大学生和平能力 |
第三节 教育方法选择:重视个性化教育和运用非正式教育 |
一、重视个性化教育 |
二、运用非正式教育 |
小结与反思 |
一、关于大学生和平观及其教育的反思 |
二、关于本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上海市大学生和平观调查问卷(预测问卷) |
附录二:上海市大学生和平观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三:上海市大学生和平观访谈提纲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日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日本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二、世界各地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三、中国关于“池田研究”及“创价教育研究”的现状 |
第二节 创价教育实践的现状 |
一、日本的创价一贯教育 |
二、美国创价大学(SUA) |
三、巴西创价学园 |
四、印度创价池田女子大学 |
五、香港创价幼儿园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牧口常三郎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诞生” |
第一节 牧口常三郎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上京后,出版《人生地理学》 |
三、赴任当小学校长、和户田城圣相遇 |
四、实践的校长时代 |
五、邂逅佛法、《创价教育学体系》创刊 |
六、和国家权力的斗争 |
第二节 牧口常三郎的核心思想 |
一、《人生地理学》概要 |
二、“地与人”的关系概念 |
三、生存竞争的变迁 |
四、《创价教育学体系》概要 |
五、教育目的论 |
六、价值论 |
第三节 牧口常三郎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教育改造论 |
二、半日学校制度论 |
三、教育方法论 |
四、教育技术论 |
五、教师即教育技师论 |
六、师范教育论 |
七、教师的态度以及指导主义的教育法 |
八、“信”的确立 |
第三章 户田城圣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扩大” |
第一节 户田城圣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真谷地小学的教师时代 |
三、和人生导师牧口常三郎的相遇 |
四、时习学馆的教育 |
五、《创价教育学体系》的发刊 |
六、狱中的了悟 |
七、创价学会再建 |
第二节 户田城圣的核心思想 |
一、生命论 |
二、幸福论 |
三、慈悲论 |
四、人间革命的精神 |
五、提倡地球民主主义 |
六、核武器禁止宣言 |
第三节 户田城圣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对青年的无限期待 |
二、基本生活的重要性 |
三、关于阅读观 |
四、在自己的生命中而活 |
五、感谢和报恩的心 |
六、指导和教授的差异 |
七、社会繁荣的形态 |
八、对待社会恶现象、霸道权力的态度 |
九、教育方式 |
第四章 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创价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池田大作的人物和背景 |
一、少年时代 |
二、与终生恩师的相逢 |
三、户田大学 |
四、就任第三代会长 |
五、创价学园和创价大学的建立 |
六、促进世界和平的行动 |
第二节 池田大作的核心思想 |
一、生命的尊严 |
二、人间主义 |
三、对话的精神 |
四、世界市民的养成 |
五、“人间革命” |
第三节 池田大作的教育论及教师论 |
一、教育应有的目标 |
二、成为创造之人 |
三、为了教育的社会 |
四、教师论——“赠与我们的教育者” |
第五章 创价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比较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 |
第一节 教育的价值观------教师的目的性比较 |
第二节 教师自身的背景------教师的模范性比较 |
第三节 对学生的关怀与态度-----对学生的可能性比较 |
第四节 教师的学习态度------教师的积极性比较 |
第五节 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同伴性比较 |
第六章 针对创价教师的开放式研究---“创价教师的特征背景” |
第一节 “关于拥有人生导师的作用及意义” |
第二节 “关于拥有志同道合同伴(同志)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节 “关于促进自身成长的因素” |
第七章 创价教师的案例研究---“创价教师的人间革命轨迹” |
第一节 案例1“由植树工人变为兴起和平之波的小学教师” |
第二节 案例2“肯做就能成功一名体育教师的实践” |
结语 |
一、本论文的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及今后的研究问题 |
余论“池田大作的人间教育实践案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历 |
后记 |
(3)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框架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五、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对外文化战略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文化的战略价值 |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
二、文化的作用 |
三、文化何以与战略相联系 |
第二节 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界定 |
一、战略的概念 |
二、文化战略及对外文化战略的概念 |
三、对外文化战略与文化外交的区别 |
四、对外文化战略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区别 |
第三节 对外文化战略的兴起 |
一、对外文化战略兴起的时代背景 |
二、对外文化战略在西方大国整体战略中的地位 |
三、对外文化战略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战略价值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撷英 |
一、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先声 |
二、日本遣使赴唐:中国多元开放文化的映像 |
三、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巅峰 |
第二节 中国的重要文化传统及其战略价值 |
一、道德主义 |
二、兼容并蓄 |
三、家国一体 |
四、天下思想 |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战略弱点和对当代的启示 |
一、中国文化的战略弱点 |
二、战略弱点给我们的启示 |
第三章 观念变革与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 |
第一节 近代以来文化观念变革概述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失误与反思 |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失误和对外文化战略的缺失 |
二、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外文化战略构想的产生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和对外文化战略思想 |
一、党的历次重要报告中文化建设强调重点的变化 |
二、党的文化观的转变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
三、党在新时期的对外文化战略思想 |
第四章 21世纪十五年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 |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
一、2000-2014 年对外文化交流重要活动与项目 |
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特点 |
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不足 |
第二节 十年来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探索起步期(2004-2005) |
二、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期(2006-2010) |
三、对外文化贸易的战略发展期(2011—) |
第三节 对外文化战略视域下的留学生教育 |
一、21 世纪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美国富布赖特计划及其启示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政策建议 |
第四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之一——孔子学院 |
一、孔子学院十年发展情况统计 |
二、孔子学院的建设成果分析 |
三、孔子学院的战略意义与战略定位 |
四、对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的建议 |
第五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践之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
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文化中心的特点 |
三、中国文化中心的战略价值 |
四、中国文化中心个案研究——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考察 |
五、对中国文化中心发展战略的建议 |
第五章 21世纪十五年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实践的评估 |
第一节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历史变迁 |
一、“美丽富饶的乌托邦”到“停滞的帝国” |
二、意识形态对抗中的妖魔化形象 |
三、经济发展与“中国威胁论”交织的毁誉参半形象 |
第二节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估 |
一、关于中国的正面评价 |
二、关于中国的负面评价 |
第三节21世纪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
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
三、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影响力评估 |
四、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评估 |
第六章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未来取向 |
第一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第二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要点 |
一、夯实对外文化战略的国内基础 |
二、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
三、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 |
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 |
第三节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对中国当代价值观念的研究与传播 |
二、走守正创新之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加强战略规划,打造民族品牌,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
四、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开创对外文化战略新局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选题研究价值及方法 |
一、 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根源及其形成 |
(一) 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中的“亚洲情结” |
(二) 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的精神根源 |
(三) 池田大作的个人经历 |
(四) 池田大作对日本的现实观察及未来的思考 |
二、 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的内容 |
(一) 中日要友好 |
(二) 中日能友好 |
三、 “池田效应”对于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影响 |
(一) “池田效应”的含义及表现 |
(二) “池田效应”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5)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点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点 |
一、生态与文明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
三、生态文明的特点 |
第二节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 |
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环境教育阶段( 1972-1992) |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阶段(1992-2003) |
三、生态文明教育阶段(2003-至今)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成绩 |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
一、人类源于自然并且依赖自然 |
二、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 |
三、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和谐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一、毛泽东强调利用自然、节约资源的思想 |
二、邓小平重视控制人口、法制环保的思想 |
三、江泽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节能环保思想 |
四、胡锦涛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思想 |
第三节 我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的主要生态文明思想 |
一、继承我国古代的合理生态文明思想 |
二、借鉴西方现代的相关生态文明思想 |
第四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
一、生态文明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目标 |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一、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
第五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建构与实施原则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体制建构 |
一、宏观: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整体教育方案 |
二、中观: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教育主要阵地 |
三、微观:以个人为基点,实现教育全覆盖 |
四、横向:借助环保组织,提升教育影响力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 |
一、保障机制 |
二、动力机制 |
三、评价机制 |
第三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原则 |
一、施教主体的多元性 |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
三、教育实践的参与性 |
四、教育区域的差异性 |
第六章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
一、家庭生态文明教育 |
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
三、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
第二节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方法 |
一、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
三、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6)池田大作和平观与人学思想研究 ——以2000-2010年国际创价学会和平倡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关于池田大作与国际创价学会的总体认知 |
第一节 池田大作整体思想的简介 |
一、池田大作生平概述 |
二、池田思想体系论 |
第二节 国际创价学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一、国际创价学会的渊源 |
二、国际创价学会宗旨与理念 |
第二章 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的解读 |
第一节 国际创价学会SGI纪念倡言提出的背景 |
一、当时的国际局势与时代背景 |
二、纪念倡言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2000年——2010年间的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 |
一、新千年后的国际局势与时代背景 |
二、2000年——2010年的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的内容以及分析 |
第三章 和平观——池田大作思想的核心 |
第一节 对和平观的总体认知 |
一、池田大作和平观的整体定义 |
二、池田大作和平观在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中的体现 |
第二节 和平观在新千年下的作用 |
一、和平观在新千年背景下的变迁 |
二、和平观在中日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 |
第四章 人学思想——池田大作思想的另一核心 |
第一节 对人学思想的总体认知 |
一、人学思想的整体定义 |
二、人学思想在国际创价学会纪念倡言中的体现 |
第二节 人学思想在新千年下的作用 |
一、人学思想在新千年背景下的变迁 |
二、人学思想在中日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一) 将人置于历史的中心 |
(二) 梳理出陶研主流思想 |
三、研究现状 |
(一) 学术史研究现状 |
(二) 陶行知研究学术史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学术谱系的先行理解 |
一、概念与方法 |
(一) 谱系与学术谱系 |
(二) 口述与叙事 |
二、视域与体系 |
(一) 当代学术何以成史 |
(二) 学术史·学术谱系·学人 |
三、脉络与谱系 |
(一) 陶研历史脉络 |
(二) 陶研谱系鸟瞰 |
第二章 吾爱吾师:“亲缘”陶研学人群体 |
一、紧密型“亲缘”陶研学人 |
(一) 刘季平 |
(二) 方与严 |
(三) 张劲夫与张健 |
(四) 戴伯韬 |
(五) 方明 |
(六) 戴自俺 |
(七) 王琳 |
(八) 胡晓风 |
二、松散型“亲缘”陶研学人 |
(一) 郭笙与储朝晖 |
(二) 朱小蔓、杨东平、梅汝莉与姚文忠 |
(三) 晓庄学人的研究贡献 |
三、“亲缘”学人的思想传承 |
第三章 行是知之始:华东陶研学人共同体 |
一、开拓期华东学人 |
(一) 张文郁与张癸 |
(二) 胡国枢 |
(三) 童富勇 |
二、探索期华东学人 |
(一) 金林祥 |
(二) 金门弟子的贡献 |
三、华东学人共同体的思想流变 |
第四章 不要金银只要心:陶研华中学派 |
一、革故与鼎新:第一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董宝良 |
(二) 章开沅与唐文权 |
(三) 夏德清 |
二、形塑与再造:第二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周洪宇 |
(二) 余子侠 |
(三) 喻本伐 |
(四) 熊贤君 |
三、启新与拓域:第三代华中陶研学人 |
(一) 胡志坚 |
(二) 蔡幸福 |
(三) 陈竞蓉等人的贡献 |
四、华中学派的学术传承 |
第五章 丈夫志在探新地:海外陶研学人的个案分析 |
一、日本:斋藤秋男与牧野笃 |
(一) 斋藤秋男 |
(二) 牧野笃 |
二、港台:何荣汉与曹常仁 |
(一) 何荣汉 |
(二) 曹常仁 |
三、欧美:黄冬与姚渝生 |
(一) 黄冬 |
(二) 姚渝生 |
四、海外群体的特点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8)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立论依据 |
三、文献综述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一章 人间佛教与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 |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历史溯源 |
第二节 人间佛教的兴起及原因考察 |
一、佛教积弊与衰微之内因 |
二、社会变革与动荡之外因 |
三、太虚大师等大德之首倡 |
第三节 人间佛教的发展进程 |
一、太虚大师——“人生佛教” |
二、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
三、星云大师——“生活佛教” |
第四节 人间佛教与佛教伦理 |
一、太虚大师——“佛学之人生道德” |
二、印顺大师——“人本菩萨道德观” |
第五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意涵 |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意蕴 |
二、星云大师谈伦理道德 |
三、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界定 |
第二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学依据 |
一、缘起论与因果论 |
二、佛性论与心性论 |
三、人生论与解脱论 |
第二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外学资源 |
一、传统文化的融合 |
二、西方文化的贯通 |
三、现代社会思潮的融摄 |
第三节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实依据 |
一、现实社会的需要 |
二、佛教发展的需要 |
三、星云自身的践行 |
第三章 星云人间佛教的道德理论 |
第一节 道德心理 |
一、道德认识——“般若为诸佛之母” |
二、道德情感——“慈悲喜舍” |
三、道德意志——“发心立愿” |
第二节 道德原则 |
一、去恶行善——“多行善因,多聚善缘” |
二、平等慈悲——“众生平等,离苦得乐” |
三、克己利他——“自觉行佛,化世益人” |
第三节 道德规范 |
一、“自由尊重”的五戒十善 |
二、“自他两利”的四摄六度 |
三、“导正离邪”的八正道 |
第四节 道德理想 |
一、心灵祥和,人格崇高 |
二、生活佛教,幸福生活 |
三、和谐世界,人间净土 |
第四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具体展开(一) |
第一节 和合幸福——家庭伦理 |
一、伦理准则:和乐爱敬 |
二、基本要求:责任的承担 |
三、主要法宝(一):沟通与同心 |
四、主要法宝(二):容忍与和合 |
五、践行目标:美满幸福 |
第二节 人我不二——人际伦理和职业伦理 |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人际伦理思想 |
二、星云人间佛教的职业伦理思想 |
第三节 平等互尊——女性伦理 |
一、“男女平等,两性平权” |
二、“男女有别,各显其长” |
三、“男女互尊,自我期许” |
第四节 共存共荣——宗教伦理 |
一、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 |
二、佛教与世界其他宗教之间 |
第五节 护生自在——生命伦理 |
一、了悟生死:认清生命之相 |
二、自在生活:落实生命之用 |
三、爱护生命:把握生命之体 |
第五章 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具体展开(二) |
第一节 安和利乐——政治伦理 |
一、人间佛教的“问政不干治” |
二、“安和利乐”的政治伦理目标 |
三、“和平统一”的两岸关系 |
第二节 福乐净财——经济伦理 |
一、“正命的净财” |
二、“开源节流” |
三、“利和同均” |
第三节 弘法利生——组织伦理 |
一、“以戒为师”的组织伦理制度 |
二、“六和敬”的组织伦理原则 |
三、“弘法利生”的组织伦理价值观 |
第四节 共生平等——生态伦理 |
一、核心理念:同体共生 |
二、基本态度:慈悲护生 |
三、主要举措:惜福勤俭 |
四、落实途径:内外净化 |
五、践行目标:人间净土 |
第六章 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精神与伦理特征 |
第一节 内在的伦理精神 |
一、“无我”、“精进”与“大我” |
二、“中道”与“融合” |
三、“慈悲”与“共生” |
第二节 外在的喜乐气象 |
一、“财富丰足”与“生活乐趣” |
二、“结缘进取”与“普济共修” |
三、“利生奉献”与“当下净土” |
第三节 整体的伦理特征及其理论审视 |
一、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特征 |
二、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审视 |
三、星云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两个发展向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池田大作的师生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池田大作师生观的思想渊源 |
第一节 池田大作的生平和战后日本的时代背景 |
一、幼年经历的启蒙 |
二、战争创伤的反思 |
三、西方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佛教生命哲学对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影响 |
一、诸法实相,众生平等 |
二、十界互具,一念三千 |
第三节 孔子思想对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影响 |
一、“仁”本教育的精髓 |
二、“多样性”的师生理念 |
三、《论语》的精神力量 |
第四节 牧口常三郎与户田城圣 |
一、牧口常三郎的教育观念对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影响 |
二、户田城圣的言传身教对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影响 |
第二章 池田大作广义师生观的内容 |
第一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之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环境 |
一、专业知识的积累 |
二、为实现人本教育而奋斗的人格情操 |
第二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之学生:教育活动的主体 |
一、培养创造力 |
二、树立终身奋斗的理念 |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
第三章 池田大作狭义师生观的内涵 |
第一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之方式:一对一的对话 |
一、语言的力量 |
二、人格魅力的放射 |
三、平等观念的培养 |
第二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之内容:对“善”的诱发 |
一、知识与智慧 |
二、慈悲与智慧 |
三、宗教与“善” |
第三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之精髓:师弟不二 |
一、如我等无异的开阔胸怀 |
二、同舟共济生死不离的奋斗 |
三、弟子继续老师未完成的事业 |
第四章 池田大作师生观的实践 |
第一节 创价学会 |
第二节 创价大学 |
第三节 池田大作师生观对世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论池田大作的和谐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诉求 |
2 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的核心特质 |
(1) 众生平等, 实现共生。 |
(2) 珍爱生命, 以人为本。 |
(3) 创造幸福, 维护尊严。 |
3 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的实践取向 |
(1) 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和沟通。 |
(2) 通过文学等手段实行人性革命。 |
(3) 通过创办教育进行交流活动。 |
(4) 通过创价学会开展交流活动。 |
4 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的启示 |
(1) 对话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根本。 |
(2) 人性善良的激发。 |
(3) 教育的作用。 |
(4) 通过学会来促进。 |
5 结 语 |
四、为“和平、和睦、和谐”而奋斗——创价学会与池田大作名誉会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和平观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九所高校为例[D]. 刘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2]创价教育思想及教师特征研究[D]. 仓贯势津子(Setsuko Kuranuki).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2000-2015)[D]. 周璐铭.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4]池田大作中日友好思想探究[D]. 吕爽. 渤海大学, 2014(08)
- [5]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杜昌建.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5)
- [6]池田大作和平观与人学思想研究 ——以2000-2010年国际创价学会和平倡言为中心[D]. 梁山.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7]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D]. 刘大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8]星云人间佛教的伦理思想研究[D]. 薛江谋. 南京大学, 2012(08)
- [9]池田大作的师生观[D]. 徐凤仙.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10]论池田大作的和谐哲学思想[J]. 施保国,俞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