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书”现象与思考

“杂志书”现象与思考

一、“杂志书”现象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丁超,王佳丽,李文哲[1](2021)在《我国大陆杂志书发展历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志书自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和中国台湾传入大陆后,随着大陆图书出版市场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杂志书在大陆图书出版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我们也可从中窥见我国大陆图书出版市场近三十年间的发展变化。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大陆出版的代表性杂志书,并从出版时间、出版单位、内容形式、时代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对我国大陆完整的杂志书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析。

史征艳[2](2020)在《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建国以来,历经70年的发展,中国迎来了少儿出版的辉煌时期。国家政策扶持、家长教育理念更新及对少儿阅读的重视,使得市场对少儿图书的需求不断高涨,而国内原创少儿图书却发展疲软,难以有效满足读者需求,加之中国全球化步伐加快,少年儿童亟需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因此,引进出版国外的优质少儿图书势在必行。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和传播环境方面的差异性,进而对引进版少儿图书进行本土化改造。目前,读库作为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知名品牌,在图书市场已经赢得了较高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并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策略。本文选取读库的305本引进版少儿图书为样本,综合运用营销学、儿童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及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等,对读库的选题、翻译、改编及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多角度探讨其本土化特色。在选题层面,读库以少儿文学和科普畅销品类为主流,整合社内人才和渠道优势,瞄准9-15岁少儿市场,深度挖掘欧洲优秀作品,系列化开发冷门和实用题材,降低引进风险,提升图书适应性。在翻译层面,读库运用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开展引进版少儿图书翻译,既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又注重融合我国文化内涵,将文本置于多元、开放的大文化系统内加以翻译,力求译文能够传达我国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改编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立足国内市场和读者,制定“还我漂漂拳”和“面目全非脚”改编方案,利用市场现有资源,融入我国审美文化,融合“读库”元素,对图书的书名、版面编排、图书设计和装帧印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营销层面,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运用品牌延伸理论,立体化定位产品和受众,打造“读库化”的品牌标识,健全“线下分享+线上直销”营销模式,引入名人和知名品牌多维推广,重构图书本土化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对读库未来发展及同类图书出版有所助益。

郭桐[3](2020)在《没有削平的深度模式 ——网络文化背景下《读库》的选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崭新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美国学者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是“深度模式的削平”,在网络文化中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平面化、复制化、去中心化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模式和纸质刊物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读库》作为一本具有精英文化态度的纸质刊物,在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取得较为成功的发展,其选题策划方面并没有迎合网络文化的潮流,而是始终注重选题的深度性、趣味性和多元性,呈现出“没有削平的深度模式”的特点。基于《读库》作为代表性的纸质刊物,以及选题对于刊物的重要性,对《读库》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全面剖析了《读库》选题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呈现的“没有削平的深度模式”特点。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从《读库》的选题布局和选题类型上对选题特色进行了分析。《读库》的选题布局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尽量做到文艺与智力、历史与现实的平衡,使选题布局更加完整和全面。同时通过设置多元的选题类型,形成了文化内涵与时代感并存的选题特色。第二部分对《读库》的选题理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选题渠道、选题范围、选题内涵、选题视角和选题定位几方面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读库》选题理念中的开放性、深度性和趣味性。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读库》选题的价值追求,主要通过《读库》选题中区别于虚拟网络空间的沟通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内容呈现方式,来探究选题中所表达的理性和内敛的态度。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读库》选题蕴含的精神内核。张立宪作为《读库》的主编,其思想理念和追求始终贯穿于《读库》的选题当中,因而《读库》选题的精神内核中深刻蕴含着知识分子群体对于人类社会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包含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抗争和对理想的坚守。而《读库》选题对刻板框架的突破、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揭露等本质上都是社会精英群体的责任感的表现。本文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阐述,并采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相关理论,对《读库》选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给其他传统纸质媒体在选题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青[4](2020)在《论新世纪新锐文学期刊的实验性 ——以《文艺风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学生产机制中,文学期刊无疑最能反映文学动态和发展趋势,因而借助文学期刊这一传播媒介来研究某一时期的文学样貌和生产机制便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图书出版的普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不断兴起,使得过去数十年孕生中国当代最优秀文学作品的主阵地传统文学期刊陷入网络阅读、读者分流等等挑战之中。当传统文学媒体遭遇挑战时,新锐文学期刊另辟蹊径,打破常规,在栏目设置、办刊趣味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实验色彩,代表刊物如《文艺风赏》。《文艺风赏》努力打破各种表达形式之间的藩篱,构建融合各种艺术于一体的大文学观,它关注各类创作作品,将其放在更加宽容的视野中进行评析。同时期刊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有独特的作者和读者生产机制,多渠道经营编读关系。《文艺风赏》注重内容的质量,将实验性质浓厚的作品大胆展示出来,包括为备受冷遇的文艺片和科幻作品正名,可谓是新世纪文学期刊发展新路子的探路者。本文论题“论新世纪新锐期刊的实验性--以《文艺风赏》为例”包含着双向的努力,一方面将《文艺风赏》置于当代中国文学期刊发展视野中进行考察,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新锐文学期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所遭遇的困境,探讨期刊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渠道如何于信息碎片时代中突围。基于研究现状,笔者将从三大部分论述以《文艺风赏》为代表的新锐期刊所体现出的实验性和局限。

王琪岳[5](2019)在《《读库》杂志书品牌研究》文中提出《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杂志书,它创刊于2006年,并在2007年注册商标。在主编张立宪的带领下,依据自身特色打造出了一个公认的图书品牌。《读库》的办刊风格、编辑思想、宣传手段、经营之道均得到业界的好评,为当下中小型出版机构品牌塑造树立了良好典范。我国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昔日的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已成为各出版机构的主要竞争方式。出版机构能否依据自身打造出特色品牌,决定了其能否在出版市场的激流中站稳脚跟,《读库》从创刊至今已经十三年,一直活跃于图书市场且经营状况良好,能在出版市场中固定生根,这与《读库》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分不开。文章以《读库》杂志书为个案研究,从编辑出版学、品牌传播学等视角对图书品牌进行阐释定义,并根据定义对《读库》的创始人、编辑理念、核心产品及衍生品做出简介;然后结合品牌传播学相关理论通过对《读库》的品牌定位、品牌质量、品牌宣传、品牌营销等方面对《读库》品牌塑造方式进行探析,最后分析得出《读库》品牌的建设带给其它中小型出版机构的启示:首先要加强品牌意识,从依托自身特色、规范出版流程、注重读者感受等途径打造出精品图书,在鱼龙混杂的出版市场脱颖而出;其次是坚持内容为王,将内容打造成极致,极致的内容往往不缺少市场;最后要加强对品牌的维护,将品牌意识贯穿始末,品牌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品牌的崩塌却是一瞬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和对品牌后期进行维护。

袁诗蒙[6](2019)在《《知中》杂志书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志书”这种出版形态在出版学界和业界实际上并不陌生,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系列便被学界和业界公认为我国大陆最早以“杂志书”形态出版的出版物。但这种出版形态真正在出版界到达一个出版高潮是从郭敬明创办的青春文学系列杂志书《最小说》和张立宪创办的文化类杂志书《读库》开始的。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开始以“杂志书”形态出版,杂志书这种出版形态也开始逐渐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众多讨论。本文从研究杂志书起源与发展开始,逐步分析了这种出版形态的特点及其近年来兴起的原因,这种原因与社会大环境和大众生活习惯的改变密不可分。但仅限于依据这些原因和理论并不能将一本杂志书做好,更需要从已经成功的案例中学习和借鉴。2015年,苏静策划了《知日》特集的延伸——《知中》。《知中》系列特集将视野转向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类杂志书特集,初入市场就收获较高的销量。截至第十五册,《知中》系列特集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册。在如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出版和移动阅读正在不断地抢占传统出版市场,《知中》的销量无疑体现了它的成功。本文主要通过对《知中》系列特集进行个案研究,运用编辑出版学的相关知识,对《知中》杂志书的内容特色和营销特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探析。首先,从《知中》的定位和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其产品定位、受众定位及其特点上发掘《知中》选题策划和文章内容选择的依据和逻辑;其次,从视觉效果上分析《知中》在内外的版式设计上区别于其他文化类杂志书的部分,介于其拥有更年轻化、更时尚和大胆的外观和内文版式设计,使其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再次,从《知中》以“线上平台+落地活动”的宣传营销模式分析其用户粘性与品牌推广;最后,通过分析《知中》的不足及上述优点,给予市场上的其他文化类出版物以借鉴。

屈梦芸[7](2019)在《《最小说》杂志研究》文中认为《最小说》杂志创刊于2006年11月,是当时柯艾文化传媒集团出版的一份青春文学杂志,2006——2016年期间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2017年结束刊物的形式,变更为选题书的形式,合作方也转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最小说》杂志十年期间,以“少年新文艺·青春最小说”为口号,以80、90后编辑、作者为基本团队,以90、00后的初、高中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以青春类型、幻想类型、耽美类型文艺创作为主导,超高的销售记录,占据了文学杂志史的一席之地。青春文学是《最小说》着力打造的创作类型,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落落《尘埃星球》的校园青春文学聚焦于校园青少年的成长疼痛和心灵创伤;其后郭敬明的《小时代》、落落的《剩者为王》将题材领域拓伸至职场,消费时代的物欲焦虑与众声喧哗时代的“吐槽”是职场小说的特色;笛安“龙城三部曲”、《南方有令秧》和冬筱《流放七月》则贯通了青春文学与严肃文学的通道,聚焦于历史领域中的主体生成问题,提升了杂志的文学品味。幻想文学是《最小说》用力甚勤的创作类型,郭敬明《爵迹》在玄幻小说中继续延续青春成长的主题;陈楸帆《荒潮》则是标准的科幻文学创作,在开放性的科幻现实主义中,书写现实社会的真实困境;恒殊《天鹅》系列则是奇幻小说的代表,西方的吸血鬼、精灵等怪诞形象与中世纪的博物学融为一体。耽美文学是《最小说》小心碰触的文学类型,郭敬明《爵迹》《小时代》即有蜻蜓点水的触及;李枫《空落单行雨》等小说更属于典型清水耽美小说,注重情感的内倾书写,较少肉感的性爱细描;为数不多的清水漫画,也隐约闪现着耽美的意蕴。

孙天启[8](2018)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文中研究说明MOOK,即杂志书,是一种介于杂志与图书之间的出版物形态。日本是最早出现MOOK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出版形式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由台湾出版界学习效仿而来的。在中国大陆被公认为最早的“杂志书”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老照片》。而真正成为出版行业的趋势性产物是在近十年,尤其是郭敬明主编的《岛》《最小说》,张悦然主编的《鲤》,苏静主编的《知日》,张立宪主编的《读库》等将MOOK一举带入畅销出版物的行列,从此,MOOK成为了具有实质效益的媒介形态,不再只是概念探索。在媒介融合高歌猛进的今天,MOOK作为一种传统的出版物形式在与新媒体融合之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出版转型的问题。通过前期的研究,笔者发现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对MOOK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观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出版大环境,对MOOK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首先,笔者深入探讨了MOOK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MOOK出现的意义,认为MOOK不仅仅是媒介融合的一种驱动因素,更是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助力。其次,笔者着重分析了媒介融合在MOOK中的多种可能性,提出传统出版的转型无论是思路上还是策略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路径依赖,并且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势。再次,笔者基于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思考,选取若干家出版社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不仅仅验证了这种路径依赖的客观存在,还从调研中发现了路径依赖存在的根本原因。最后,力求在规避路径依赖的同时,笔者提出了传统出版转型的新方案与新策略。

陈丽丽[9](2018)在《《知日》杂志书品牌研究》文中认为在买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显得日益重要,拥有品牌,才能使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容易吸引忠实的消费群体。但是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因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因此,对优秀出版物品牌建设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及时看到自身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也能为其他品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知日》是苏静创立的“知日”媒体品牌下的首个纸质出版物,是双月刊杂志书,旨在为中国青年介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提倡从“哈日、反日”转化为“知日”,了解日本,才能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日本。《知日》自2011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了 47期,总销售量超过百万册,成为MOOK出版物中的翘楚,创刊号《奈良美智》“一炮打响”,《猫》《禅》等专集也是为人津津乐道,深受读者喜爱。近年来,《知日》在品牌的建设路径上有所松懈,颇受争议。但是一直以来,《知日》都在围绕品牌出版,努力成为优秀的文化性读物,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成就大于失误。本文从编辑出版学、品牌传播学的视角,对《知日》杂志书的品牌建设进行探析。首先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对品牌概念进行定义;根据品牌的定义,对《知日》诞生背景和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品牌情况进行了简介。然后通过《知日》品牌定位,品牌塑造的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还有品牌推广渠道等方面分析《知日》的品牌塑造路径。最后分析得出《知日》品牌成功因素有精准的读者定位、独具品味的选题策划、多管齐下的营销模式。但是再成功的品牌都会有提升空间,《知日》在内容文化性、版式设计和品牌后期维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知日》品牌在今后要想取得质的飞跃,还需不断围绕品牌建设,对品牌资产进行管理与维护。《知日》的品牌建设对我国出版业的其他品牌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其他品牌可以在其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品牌建设。

陆琰[10](2017)在《《鲤》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文中指出“80后”文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象之一。与前辈作家通过文学期刊、评论家、文学史来塑造自身文学形象不同,“80后”作家则凭借与出版社、媒体、读者的亲密关系解构传统文学机制,创办新锐文学期刊,打造专属的发声平台,重新整合当代文学资源。在众多由“80后”作家担任主编的新锐文学期刊中,张悦然与周嘉宁的《鲤》书系以不俗的文化品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鲤》书系是一本充满代际色彩的文学期刊,在关照“80后”群体的心理路程的同时,还为“80后”作家打造了自由、纯粹的创作平台,探索“80后”文学创作的可能。基于此,本文以《鲤》书系为切入口,重看“80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并分析走出“青春文学”后,“80后”作家的文学新形象。本文第一章梳理了 “80后”的代际特征和成长背景,点破生活在社会转型期,且受到消费文化、大众文化浸润的“80后”群体,其价值观、文学观与前辈相比已然发生颠覆性改变。第二章将《鲤》书系与传统文学期刊进行比较,凸显《鲤》书系在办刊理念、编辑运营等方面的新锐性;第三章从私人化写作、女性作家写作、青年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来探究经由《鲤》书系平台后,“80后”作家文学形象的改变;第四章将《鲤》放置于当代文学史视野中进行分析,揭示文学史与《鲤》书系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总之,无论是从文学期刊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来看,《鲤》书系的出现都是一个突破。张悦然、周嘉宁等“80后”作家的文学观念借助MOOK杂志书的形式呈现,为“80前”主编占据的文学期刊出版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且众“80后”作家围绕《鲤》书系开展文学创作,试图以一己之力打破外界对于“80后”文学的固有观念,并专注于开拓私人化写作的视野,致力于彰显女性作家作品魅力,和全身心承担青年作家的社会责任,打造了 “80后”文学的新形象。因此,从《鲤》书系出发,探究“80后”文学的变化与发展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二、“杂志书”现象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志书”现象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大陆杂志书发展历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阶段:1996—2005年,学术文化类杂志书时期
    (一) 时代背景
    (二)出版情况
    (三)主要特征
        1.选题弥补空白,面向大众
        2.形式体量较小,具有开创性
        3.编辑专业性强,稿件质量高
二、第二阶段:2006—2010年,青春文艺类杂志书时期
    (一)时代背景
    (二)出版情况
    (三)主要特征
        1.图书品质结合杂志形态,顺应阅读潮流
        2.吸引固定受众,呈现鲜明的主编个人特色
        3.走向“图书影像化”,娱乐化氛围浓厚
三、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生活文化类杂志书时期
    (一)时代背景
    (二)出版情况
    (三)主要特点
        1.主题细分化、小众化,内容系统化
        2.装帧简约、灵活,更加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风格
        3.全媒体运作,着力打造品牌
        4.引进国外优秀杂志书内容
四、结语

(2)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必要性
    1.1 国内原创少儿图书自身的局限
        1.1.1 选题严重趋同,内容创新不足
        1.1.2 呈现方式单一,阅读体验不佳
        1.1.3 编创人才匮乏,优质资源竞争激烈
    1.2 引进版少儿图书的独特优势
        1.2.1 内容丰富,品质相对较高
        1.2.2 图书开发系列化、套书化
        1.2.3 图书融合媒介,交互性趋强
        1.2.4 细分读者,满足个性化需求
    1.3 引进版少儿图书需提升适应性
        1.3.1 消减文化差异
        1.3.2 消减图书消费水平差异
        1.3.3 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1.3.4 适应国内出版发行环境
第二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编辑策略
    2.1 立足本土、本社的选题策略
        2.1.1 以文学和科普为主,降低引进风险
        2.1.2 优先接受度高的形象,增强选题适应性
        2.1.3 集中社内人力和渠道资源,深耕优势领域
        2.1.4 聚焦9-15 岁年龄层少儿,提升图书针对性
        2.1.5 独辟蹊径开发冷门题材,挖掘市场“蓝海”
        2.1.6 贴近少儿生活,注重实用性和指导性
    2.2 多元系统翻译策略
        2.2.1 发挥国内译者主体作用
        2.2.2 注重融入我国文化特征
        2.2.3 坚持我国文化价值导向
    2.3 去“异”存“同”的改编策略
        2.3.1 适应我国读者的改编方案
        2.3.2 贴近中国市场的书名改造
        2.3.3 符合国人审美的书籍设计
第三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3.1 借力母品牌,延伸式定位
        3.1.1 重新定位读者,提升图书匹配度
        3.1.2 洞察国人诉求,立体定位产品
        3.1.3 “读库化”品牌标识,激发读者共鸣
    3.2 把脉国内市场特征,建构销售网络
        3.2.1 整合国内渠道,分层深入读者
        3.2.2 深化线下互动,增强品牌融入性
    3.3 引入国内名牌名人,多维推广
        3.3.1 引入知名品牌跨界营销
        3.3.2 借助名人效应口碑营销
第四章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4.1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不足
        4.1.1 内容与读者错位
        4.1.2 特色化用力过猛
        4.1.3 定价忽视差异性
    4.2 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的启示
        4.2.1 选题立足本位,注重纵横拓展
        4.2.2 深化读者体验,强化品牌认同
        4.2.3 强调差异化定位,注重沉浸式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没有削平的深度模式 ——网络文化背景下《读库》的选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意义
    0.3 创新之处
    0.4 文献综述
        0.4.1 《读库》的研究现状综述
        0.4.2 杂志书相关主题的研究综述
        0.4.3 期刊选题的研究综述
    0.5 《读库》简介
1 文化内涵与时代变化并存:《读库》的选题特色
    1.1 《读库》选题布局的特色
    1.2 《读库》选题类型的特点
        1.2.1 文化艺术类选题—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础
        1.2.2 历史叙事类选题—注重历史感的保留
        1.2.3 社会生活类选题—对现实的理性关注
        1.2.4 科普类选题—将目光投向未来
2 开放、深度与趣味的结合:《读库》的选题理念
    2.1 选题渠道的开放性
    2.2 选题范围的综合性
    2.3 选题内涵的深层次
    2.4 选题视角的独特性
    2.5 选题定位的准确性
3 理性与内敛的态度:《读库》选题的价值追求
    3.1 追求真实与理性
    3.2 避免网络世界的过度连接
    3.3 保持独立思考
    3.4 坚守纸质书的价值和优势
4 对文化和情怀的坚守:《读库》选题的精神内核
    4.1 深厚的人文情怀
    4.2 理想主义者的坚守和抗争
    4.3 对自由的追求
    4.4 精英群体的责任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新世纪新锐文学期刊的实验性 ——以《文艺风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文艺风赏》创办的时代语境与办刊理念
    第一节 社会文化语境的新变
    第二节 坚持边缘模糊的“纯文学”审美标准
    第三节 “大文学观”的新变
第二章 《文艺风赏》作者和读者群的构成以及生产机制
    第一节 作者身份和生产机制
    第二节 期刊读者定位和读者构成
    第三节 经营编读关系—把握读者心理
第三章 《文艺风赏》与传统文学期刊的区别
    第一节 审美取向—探视多种文化角落
    第二节 关注实验性质浓厚的作品
    第三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学期刊发展新路子的探路者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读库》杂志书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一、《读库》杂志书品牌简介
    (一)《读库》杂志书品牌创始人
    (二)《读库》杂志书品牌核心理念
    (三)《读库》杂志书品牌核心产品及衍生品
二、《读库》杂志书品牌塑造
    (一)寻求品牌定位,确立市场地位
        1.读者定位策略
        2.价格定位策略
        3.出版形态定位策略
    (二)提升品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1.全方位的作者选择
        2.独特的选稿标准
        3.“不计成本”的篇幅选择
        4.“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编辑理念
    (三)探索品牌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
        1.编读共建实现品牌认同
        2.线下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
        3.延伸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四)加强品牌营销,促进市场销量
        1.多渠道销售掌握主动权
        2.抛开发行商减少销售环节
        3.口碑营销实现硬性推广
三、《读库》杂志书品牌建设的启示
    (一)品牌意识是品牌建设的核心
        1.挖掘自身特色,树立编辑品牌意识
        2.优化出版流程,推动作者品牌创新
        3.关注阅读体验,增强读者品牌认同
    (二)内容为王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1.提高内容质量,规范文本传播
        2.优化内容深度,坚持品牌文化性
        3.深入专业领域,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开拓并举是品牌建设的途径
        1.开发周边商品,增加产品价值
        2.整合资源优势,重视品牌形象宣传
        3.加强品牌保护,注重品牌后期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知中》杂志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杂志书(MOOK)和《知中》概述
    2.1 杂志书(MOOK)
        2.1.1 杂志书的起源与发展
        2.1.2 杂志书的特点
        2.1.3 杂志书出版兴起的原因
    2.2 《知中》
        2.2.1 《知中》的起源与发展
        2.2.2 《知中》的定位
        2.2.3 《知中》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知中》内容与装帧设计特色分析
    3.1 《知中》的内容特色
        3.1.1 选题策划关注小众分支
        3.1.2 文章内容具备中西视野
        3.1.3 栏目设置方式有所侧重
    3.2 《知中》的装帧设计特色
        3.2.1 封面和封底的特色
        3.2.2 书脊的特色
        3.2.3 内文版式的特色
第四章 《知中》营销特色分析
    4.1 多平台相结合的营销策略
        4.1.1 短平快的微博营销
        4.1.2 垂直向的微信营销
        4.1.3 沙龙式的落地活动
    4.2 双渠道相配合的发行模式
第五章 《知中》的发展策略及启示
    5.1 《知中》的健康发展策略
        5.1.1 增加内容深度,坚持文化性
        5.1.2 明确视觉设计,注重阅读体验
        5.1.3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互动机制
        5.1.4 开发图书周边,丰富品牌内容
    5.2 《知中》对其他出版物运作的启示
        5.2.1 找准细分市场,进行精准定位
        5.2.2 运用多元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5.2.3 联动内容品牌,占据细分市场
        5.2.4 借助媒介融合,加强品牌延伸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中》线下活动明细
附录二 :《知中》零售名录
致谢

(7)《最小说》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最小说》及相关人物、作品的研究
    第二节 80后及青春文学研究
    第三节 青春文学杂志运作研究
第一章 《最小说》的创刊与发展
    第一节 《最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最小说》的多元合作与品牌延伸
第二章 主体与风格:《最小说》的编辑、作者与读者
    第一节 编辑主张与《最小说》的风格
    第二节 《最小说》的作者
    第三节 《最小说》的目标读者
第三章 “青春最小说”
    第一节 《最小说》对青春小说的经营
    第二节 青春之殇
    第三节 职场的“物”与“欲”
    第四节 流放在历史中的青春
    第五节 青春小说的影视改编
第四章 打造“最幻想”高地
    第一节 《最小说》对幻想小说的经营
    第二节 《爵迹》:从青春到玄幻
    第三节 “科幻现实主义”:陈楸帆《荒潮》浅析
    第四节 怪诞的“精灵”:恒殊《天鹅》系列解读
    第五节 幻想类小说的电影改编:电影《爵迹》分析
第五章 “清水”耽美
    第一节 《最小说》对耽美的触碰
    第二节 融入耽美元素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清水”耽美小说
    第四节 “清水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8)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MOOK现象的出现和意义
    第一节 MOOK现象的兴起与成熟
        一、MOOK的出版主体和受众
        二、兴起:传统媒介形态的融合
        三、成熟:出版行业的趋势性产物
    第二节 MOOK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浅阅读”的需求
        二、“快节奏”的影响
        三、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
        四、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第三节 MOOK现象的意义
        一、MOOK是媒介融合的驱动因素
        二、MOOK是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助力
        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节 媒介融合在MOOK中的多种可能性
        一、融合方向的多样性
        二、融合的成分的多样性
        三、融合规模的多样性
第二章 从MOOK现象反观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
    第一节 理解路径依赖
    第二节 路径依赖的弊端
    第三节 思路上的路径依赖--融合
        一、渠道融合的依赖
        二、平台融合的依赖
    第四节 策略上的路径依赖--内容与形式
        一、融合形式不能激发相应内容
        二、融合内容不能适配融合形式
第三章 基于MOOK现象对于传统出版转型的调查
    第一节 实地调查访谈报告
        一、调查简述
        二、出版社在出版转型上所做的努力
        三、从MOOK出发探讨出版转型
    第二节 规避传统出版转型存在的路径依赖
        一、打破思路上的路径依赖
        二、打破策略上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新路径:传统出版转型的策略探究
    第一节 盈利模式的升级
    第二节 新型出版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产业链的生成
    第四节 个性化服务的重视
    第五节 编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知日》杂志书品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对图书品牌的研究
        二、对杂志书的研究
        三、对《知日》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品牌及《知日》品牌内涵
    第一节 品牌
        一、品牌概念
        二、品牌对消费者及创办者的价值体现
    第二节 《知日》品牌简介
        一、《知日》诞生背景
        二、《知日》标识系统
第三章 《知日》品牌塑造
    第一节 从品牌定位理论看《知日》的品牌塑造
        一、品牌定位理论
        二、《知日》品牌定位
    第二节 从推出的产品看《知日》品牌塑造的内容
        一、《知日》品牌的核心产品
        二、《知日》品牌的衍生产品
    第三节 《知日》品牌推广渠道
        一、《知日》营销策略
        二、《知日》宣传平台
第四章 品牌成功因素和提升空间
    第一节 《知日》品牌成功因素
        一、精准的读者定位
        二、独具品味的选题策划
        三、多管齐下的营销模式
    第二节 《知日》品牌提升空间
        一、优化内容深度,坚持品牌文化性
        二、改进版式设计,注重读者阅读体验
        三、注重品牌的后期维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知日》各特集版本信息
附录二:《知日》零售名录
附录三:《知日》阅读情况调査
致谢

(10)《鲤》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80后”群体的代际特征和成长背景
    第一节 “80后”群体的代际特征
    第二节 “80后”群体成长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鲤》书系:一本新锐的文学期刊
    第一节 《鲤》书系概述
    第二节 搭建展现自我风格的舞台
    第三节 关照一代人的心理历程与现实生活
    第四节 展现宽阔多元的视野
    第五节 打造视觉效果的盛宴
第三章 《鲤》书系与“80后”文学形象重塑
    第一节 告别青春文学,开拓私人化写作的视野
    第二节 表达自由意志,拓宽女性作家写作的道路
    第三节 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作家
第四章 文学史视野中的《鲤》书系
    第一节 《鲤》书系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鲤》书系与其他新锐文学期刊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中《鲤》书系对“80后”文学史的建构
    第四节 《鲤》书系的局限与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杂志书”现象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大陆杂志书发展历程探析[J]. 丁超,王佳丽,李文哲. 传播与版权, 2021(08)
  • [2]读库引进版少儿图书本土化策略研究[D]. 史征艳. 山西大学, 2020(01)
  • [3]没有削平的深度模式 ——网络文化背景下《读库》的选题研究[D]. 郭桐. 辽宁大学, 2020(01)
  • [4]论新世纪新锐文学期刊的实验性 ——以《文艺风赏》为例[D]. 周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5]《读库》杂志书品牌研究[D]. 王琪岳. 河南大学, 2019(01)
  • [6]《知中》杂志书特色研究[D]. 袁诗蒙. 河北大学, 2019(08)
  • [7]《最小说》杂志研究[D]. 屈梦芸. 三峡大学, 2019(07)
  • [8]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转型的路径依赖与策略探究 ——以MOOK为例[D]. 孙天启. 湖北民族学院, 2018(12)
  • [9]《知日》杂志书品牌研究[D]. 陈丽丽. 安徽大学, 2018(10)
  • [10]《鲤》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D]. 陆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杂志书”现象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