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水稻脂肪含量的QTL分析

控制水稻脂肪含量的QTL分析

一、控制稻米脂肪含量的QTL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俊楠[1](2020)在《米饭质构特性的QTL定位分析》文中认为

王莹莹[2](2020)在《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稻米品质是重要的性状,影响着水稻的产量与市场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稻米产量以及改良稻米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稻米的粒形、垩白、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等一系列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并验证了部分QTL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以粳稻空育131为母本、籼稻BG94-1为父本构建的包含276个家系的BC3F2籼粳导入群体为研究材料,进行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品质相关性状QTL定位。遗传连锁图谱包含遍布12条染色体的148对SSR标记和InDel标记,全长约1047.9cM。对群体粒形、垩白、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等表型进行考察和QTL检测,共定位到43个QTL,其中包括8个粒长QTL,6个粒宽QTL,3个千粒重QTL,10个垩白QTL,1个直链淀粉含量QTL和15个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利用BC3F4株系对这些QTL进行效应验证,发现qGL3、qGL12.1、qGW1.2和qGW5有显着性效应,表明这些位点可能存在影响粒形的基因。2、我们用R287和中早35为亲本构建的F4群体初定位到了7个与粒形和垩白相关的QTL,并利用F5代株系进行效应验证,检测到qGL11-1和qGW5-1有显着性效应,加性效应分别为0.21mm(P=8.30E﹣13)和0.07mm(P=3.25E﹣12),且qGW5-1与GW5不在同一位置。3、我们用华5178S和华611为亲本构建的F2与F2:3群体初步定位到了7个与垩白相关的QTL,并利用F4代株系进行效应验证,共鉴定到q WBR6.1-2、q WCR6-2、q CR6-2三个QTL有显着性效应,加性效应分别为0.06%(P=4.48E﹣06)、0.02%(P=0.0001)和0.06%(P=0.0003),其中q WCR6-2和q CR6-2都位于同一区间。综上所述,我们利用三个不同的群体进行水稻品质相关QTL的初定位以及效应验证,共验证到了8个与粒形、垩白等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位点有显着遗传效应。该工作有利于解析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并为水稻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杨宜豪[3](2020)在《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L.)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但稻米品质却普遍偏低,与国外优质籼粳品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人们围绕稻米品质的遗传解析和改良开展了许多研究,特别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稻米胚乳中的蛋白质是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贮藏物质,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与组成严重影响着稻米品质,特别是营养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然而,蛋白质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其遗传调控机制研究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水稻品质改良的进展。因此,解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克隆控制蛋白质含量的主效基因,对于水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不同类型水稻种质的稻米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稻米蛋白质在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同时利用一套由籼粳交组合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在多环境下进行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进一步对鉴定到的主效QTL qGPC-10进行了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籽粒蛋白质遗传变异与分布不同环境下402份种质资源稻米蛋白质含量的调查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在自然群体中表现为广泛的连续变异,呈单峰正态分布,极差约为8%左右。年际间群体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相差近2%,说明环境条件对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粳型亚种内存在更多的低蛋白质含量品种,而籼型亚种则拥有更多的高蛋白质含量品种,籼稻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品种,表明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分化。对103份具有相似生育期和株高的籼粳品种的四种贮藏蛋白含量分析表明,谷蛋白含量在群体中的变异可解释总蛋白含量变异的73.9%,表明谷蛋白含量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子。2.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由于稻米蛋白质含量极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为进一步探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调控机制,在5个环境下测定了粳稻Sasanishiki和籼稻Habataki杂交衍生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及两亲本的稻米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亲本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明显,籼稻品种Habataki的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粳稻Sasanishiki,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广泛分布,表明稻米蛋白质含量为典型的数量性状。QTL定位结果表明,在5个环境中共鉴定到13个QTL位点,其中qGPC-1和qGPC-10在5个环境中均能重复检测。该结果表明qGPC-1和qGPC-10可能对环境不敏感,是造成该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关键位点。进一步利用CSSL SL431与亲本Sasanishiki杂交配置的高世代群体,将qGPC-10精细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约35Kb范围内,该区段内共有4个ORFs。比较4个ORFs在NILs间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表明,只有LOCOs10g26060在NILs的胚乳中表达量呈极显着差异(P=0.0003)。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基因敲除和互补试验表明,LOCOs10g26060为qGPC-10的候选基因,编码一个谷蛋白前体蛋白OsGluA2。RT-PCR分析表明,OsGluA2在胚乳中特异表达,且籼型等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粳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OsGluA2在自然群体中存在5种单倍型,其中类型1的表达量与谷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其他4种类型。融合表达试验表明位于OsGluA2启动子区的一个SNP(-1100)与其转录表达水平相关,可将OsGluA2的等位基因分为低表达(OsGluA2LET)和高表达(OsGluA2HET)两种等位基因类型。群体遗传和进化分析表明,OsGluA2在水稻驯化过程中未受到人工选择,且主要分布于粳稻中的OsGluA2LET起源于野生稻。NIL及转基因材料的稻米贮藏物质及淀粉理化特性分析表明,OsGluA2是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正调节因子,其表达量越高,谷蛋白的含量越高,沉积谷蛋白的蛋白体Ⅱ体积越大。此外,该基因同时还影响稻米淀粉相关品质的表达及稻米中各类氨基酸含量,对稻米品质具有多重影响。

赵达[4](2019)在《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文中认为水稻作为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从对产量的提高逐渐转变为高产优质同时兼顾。水稻的品质主要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本文通过本实验室搜集的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对17个主要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一些重要品质基因的遗传机理。同时对亲本珍汕97B(Zhenshan 97B,ZS97B)和南阳占(Nanyangzhan,NYZ)构建的重组自交系进行遗传作图和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并对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上的一个主效粒厚QTL(qGT3)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本室533份水稻核心种质材料,我们考察了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糙米率(brown rice rate,BRR)、精米率(milled rice rate,MMR)、整精米率(head rice rate,HRR)、精米粒长(milled rice length,MRL)、精米粒宽(milled rice width,MRW)、精米长宽比(length-width ratio,LWR)、垩白粒率(chalkness rate,CR)、垩白度(chalkness degree,CD)、透明度(Transparency,Tr)、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碱消值(alkali value,AV)和7个黏度特征值,并对这些品质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显着位点212个,其中与已经克隆的品质相关基因共定位的位点包括Waxy、GS3、qSW5/GW5、ALK等。1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检测到的位点具有较大差异,说明稻米品质性状在籼稻亚群和粳稻亚群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2.通过比较稻米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发现在加工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但是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粒长和整精米率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而粒宽和整精米率则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粒型与垩白也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其中粒宽与垩白的相关性最为显着。垩白度、垩白粒率和透明度之间也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外观品质和其它蒸煮食味品质之间也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胶稠度与黏度各项指数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碱消值与热浆粘度和冷浆黏度系数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而与其它黏度指标并不存在相关性。在黏度系数中,大多数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中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之间的相关性较极显着。起浆温度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较低。3.通过对比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种质材料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黏度的相关性。发现只有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中,直链淀粉含量与多数黏度系数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r=0.19**0.66**)。在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中,水稻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黏度系数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020.18)。在高中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中,胶稠度与黏度系数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r=0.18**0.78**),但是在糯性水稻中两者没有相关性,只与减消值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r=0.36**)。碱消值与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的黏度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极显着相关性(r=0.23**0.78**)。4.稻米中淀粉的合成主要受OsAPS2、OsAPL1、OsAPL3、OsAPL3、OsSSI、OsSSIIIa、Wx、ALK和OsBEIIb等基因的调控。Wx和ALK作为影响品质性状的重要基因,根据Ricevarmap上的SNP信息对其进行单倍型分析,并与核心种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数据进行比较。不同Wx单倍型的材料3种品质性状的表型存在显着差异。ALK基因的4种单倍型在蒸煮食味品质间均具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碱消值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对核心种质中Wx基因和ALK基因的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并通过EHH分析发现Wx基因和ALK基因不同的单倍型可能在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5.利用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淀粉合成的主要基因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相互关系,发现其中6个与稻米品质的3个主要性状相关,其中Wx对3个稻米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具有显着相关性,ALK对胶稠度和碱消值具有显着相关性,OsSSI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显着相关性,OsAPS2对胶稠度有显着相关性。6.利用190株由珍汕97B和南洋占构建的RILs对粒型性状(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和粒厚)进行了初定位,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第2染色体上存在较多的控制粒宽的QTLs,第3染色体存在较多控制粒长的QTLs。全部53个QTLs中大粒亲本南阳占中的44个等位基因具有加性效应。7.两年中共定位到了53个QTLs,其中包括17个粒长相关的QTLs,12个粒宽相关的QTLs;8个长宽比相关的QTLs,11个千粒重相关的QTLs以及5个粒厚的QTLs。8.第3染色体上的两个SSR分子标记RM545和RM517之间定位到了一个控制谷粒粒厚的主效QTL位点qGT3。以NYZ作为父本,ZS97B作为轮回亲本构建近等基因系,利用BC3F2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出255株进行区间连锁作图并验证qGT3的遗传效应,通过Mapmaker作图将qGT3定位在SSR分子标记RM517和RM7576之间,随机群体中qGT3解释谷粒粒厚的遗传变异率为59.9%。在近等基因系中来源于NYZ的等位基因型qGT3NYZ的粒厚表型相比来源于ZS97B的等位基因型qGT3ZS97B有0.12mm的增加。9.通过两侧标记RM517和RM7576对3000株BC3F2后代分离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的筛选,共鉴定出37株重组单株,对重组单株进行后代测验并精细定位,最终将qGT3定位在38.6kb的区间之内。

邹业璐[5](2019)在《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QTLqPC-8.2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中国历史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水稻品种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如今,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把大米当作主要粮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稻米质量也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水稻籽粒中的组成部分主要以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这不仅影响稻米的食味品质,也是衡量水稻营养品质的关键指标。所以,对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QTL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可为改良稻米品质、培育功能性稻米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利用一套覆盖水稻全基因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CSSLs)进行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该群体以粳稻亲本Sasanishiki为受体,籼稻亲本Habataki为供体,包含38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代换片段覆盖了水稻12条染色体。研究发现代换系SL425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Sasanishiki,继续用代换系SL425与Sasanishiki回交并自交构建高世代群体,对蛋白质含量的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单片段代换系SL425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亲本Sasanishiki,其在第8号染色体上含有一个籼稻Habataki的导入片段,剩余片段与粳稻Sasanishiki完全相同。表明SL425蛋白质含量的升高是由于Habataki的导入片段引起的。推测在该片段上存在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将其命名为qPC-8。2.将SL425和Sasanishiki回交并自交获得BC1F2群体,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型扫描以及考察群体各单株的糙米蛋白质含。QTL分析结果发现:在标记Z73与Z120、Z89与Z3之间存在两个QTL,分别命名为qPC-8.1和qPC-8.2。3.为了缩小qPC-8.2的定位区间,在Z89-Z3之间密集设计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并利用目标区段内基因型为杂合的单株种植形成BC1F3群体,初步将qPC-8.2定位在Z24-Z37之间约为131.07 kb的区间内。为进一步缩小目的区间,我们在Z24-Z37之间进一步设计多态性标记,将该区段中杂合基因型单株种植形成BC1F4群体,最终将qPC-8.2定位在ZY-37-ZY-64之间约为68.53 kb范围内。基因预测表明,该区段存在11个可能的ORFs。4.根据BC1F4群体中各单株基因型,构建了六个基因型不同的叠代系,分别为L1-L6。对其中四种基因型纯合的叠代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结果发现:在分蘖数、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粒长、粒宽、一次枝梗数上均无显着差异,但抽穗期和株高却存在显着差异。蛋白质含量分析发现,L1、L2与L3、L6相比总蛋白质含量显着偏低,对各储藏蛋白进行鉴定发现,L1、L2中谷蛋白含量显着低于L3、L6,清蛋白、球蛋白和醇蛋白的含量则无显着差异,这表明SL425中谷蛋白含量的升高是总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亲本Sasanishiki的主要原因。

刘艳楠[6](2019)在《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文中提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大部分人口的主要食物。在我国,种植水稻的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稻谷的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以上。由此可见,水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稻米的各方面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家也更加重视发展稻米的品质。近段时间以来,研究学者们在如何解析和融合稻米品质的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探索稻米中淀粉品质等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对稻米第二大贮藏物质蛋白质的遗传机制尚不明了。稻米中的蛋白质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稻米的烹煮食味品质。正因如此,了解、探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改良稻米的品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构建Sasanishiki/Y1348回交自交群体和桂朝2号/NIL-SSIII-2回交自交群体,分别进行了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PCl.2和qPC8.1的定位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Sasanishiki/Habataki的单片段代换系SL402衍生的12个扩建系,检测了每个扩建系的糙米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为9.27%~10.63%;其中Y1348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极显着升高而且稳定存在,暗示了该区段内存在一个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QTL,命名为qPCl.2。Habataki上的等位基因可有效提高糙米蛋白质的含量。2.采用Y1348与Sasanishiki回交及自交获得BCGF2群体,于扬州正季进行培育,探究群体内每一单株糙米蛋白质的含量。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变化,符合正态分布。QTL定位结果说明,qPCl.2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标记HY76与HY90之间约3679kb范围之内。3.于BC1F2样本中选择位于目标区段内且为杂合基因型的单株继续培育,形成BC1F3群体,继而在HY76与HY90区段之间再次设计多态性标记,对qPC1.2进行精细定位,以便缩小qPC1.2的定位区间,最终将qPCl.2定位在标记A33与A43之间约255.5kb范围之内。基因预测显示,有33个候选基因分布在该区段间。4.对Y1348与Sasanishiki的总蛋白含量和贮藏蛋白中的各组分蛋白含量进行考量,结果表明,Y1348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均显着高于Sasanishiki;其中谷蛋白的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差异最大。这表明来自Habataki的等位基因可能仅仅对谷蛋白的含量存在特异性调节,而对其他3种蛋白无明显影响。5.实验室前期利用一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IL-SSIII-2(桂朝2号为背景,苏御糯为供体)为材料,在第8染色体检测到两个QTL,分别为qPC8.1和qPC8.2。本实验继续对qPC8.1进行精细定位,结果将qPC8.1精细定位在XY-7~HY-6之间约52kb范围之内。综合分析发现该区段内共有7个ORFs。6.对qPC81近等基因系的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显着。进一步分析各组分蛋白含量,发现除了谷蛋白含量存在极显着性差异之外,其他三种组分蛋白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

陈莹[7](2019)在《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蒸煮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及其长、中、短链的比例,淀粉粒的大小及形状,蛋白质的含量与组成等都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如何快速有效鉴定并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已成为稻米品质育种的重点与热点。相对于食味品尝而言,稻米RVA谱特征值能够更加客观地衡量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即使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稻米品种,RVA谱特征值也能较为精确地区分其淀粉特性差异,因此深入挖掘RVA谱相关的QTL位点,解析影响稻米RVA谱的遗传背景对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改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具有相同Wx基因型的水稻品种玉针香和02428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及其高密度遗传图谱,对与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8个RVA谱特征值进行QTL定位,并结合籽粒灌浆期转录组数据和q RT-PCR技术,筛选影响稻米淀粉特征和蒸煮食味的候选基因,为蒸煮食味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以及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2份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的RVA谱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在4.18~22.19%之间,其中崩解值和回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在RIL群体中,RVA谱特征值的分布除糊化温度外均呈连续分离的模式,糊化温度呈明显的双峰分布,表明糊化温度可能为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2)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对稻米RVA谱8个特征值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34个与RVA谱特征值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1、2、5、6、10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贡献率较高的位点集中在第6和第10号染色体上。与糊化温度相关的q GT6.1和q GT6.2在早晚造中被重复检测到。q GT6.1的定位区间与ALK基因十分接近,平均可以解释38.4%的表型变异;q GT6.2平均可以解释19.3%的表型变异。(3)通过差异表达基因与RVA谱特征值相关QTL区间的共定位分析,筛选到4个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候选基因。基因功能预测分析显示,Os05g0501400编码受体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前体,参与细胞分裂素信号传导的生物学进程;Os01g0942300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的基因,编码葡聚糖酶,与水稻花和种子发育密切相关;Os06g0283300的生物学功能可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有关。Os01g0618900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可能参与水稻细胞壁的分解和细胞的伸展及发育过程。综上,本研究围绕与稻米蒸煮食味相关的RVA谱特征值,利用Wx基因型相同的亲本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获得一批可能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微效QTL位点;结合表达谱测序分析在QTL定位区间筛选出4个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与分子调控机理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8](2019)在《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及其生物调控》文中指出脂类是稻米的重要营养组分之一,对稻米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稻米脂类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及脂肪含量相关QTL的定位。本文对稻米脂类的分布,种类及组成、脂类对水稻生长发育,稻米品质的功能特性及稻米脂类的生物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脂类相关稻米品质改良育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曹玉洁[9](2019)在《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耐储藏QTL》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需要对水稻种子和稻谷(粮食)进行储备。但是,长期储藏后,往往造成种子生活力下降,稻米品质劣变。开展水稻耐储藏特性的遗传研究,进行相关QTL定位,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培育耐储藏的新品种,以解决水稻的储藏问题。本实验室前期以轮回亲本苏御糯和非轮回亲本桂朝2号构建了BC3F9高代回交群体,并构建了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鉴定了每个家系各分子标记位点上的基因型。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高代回交群体的种子收获后低温储藏6个月,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测定种子活力(生活力)性状和稻谷品质性状。应用性状-分子标记单向方差分析方法(p<0.01),检测耐储藏QTL。结果如下:1.检测到140个与水稻种子活力(生活力)有关的耐储藏QTLs。其中,检测到10个控制发芽率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9.21%20.94%;检测到10个控制发芽势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8.33%19.00%;检测到27个控制发芽指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15%12.41%;检测到37个控制平均发芽天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07%18.44%;检测到26个控制高峰发芽天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5.44%17.62%;检测到11个控制高峰发芽势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7.16%13.36%;检测到19个控制电导率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74%15.48%。以上140个QTLs中,有13个QTLs分别控制38个性状,其中,第2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5356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发芽率、发芽率老化指数、老化发芽势、发芽势老化指数、老化发芽指数、发芽指数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0.72%、11.63%、12.41%、12.48%、14.20%和13.14%;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8277附近均检测到发芽率老化指数、发芽势老化指数、发芽指数老化指数,高峰发芽势老化指数,老化发芽率、老化发芽势、老化发芽指数和老化高峰发芽势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9.07%、10.77%、10.77%、8.95%、9.21%、10.21%、10.64%和9.63%;第11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287附近检测到控制未老化发芽率、未老化发芽势、未老化高峰发芽天数、未老化电导率和老化平均发芽天数、老化高峰发芽天数以及平均发芽天数老化指数、高峰发芽天数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20.94%、17.56%、10.08%、10.86%、16.51%、11.50%、16.13%和17.71%。2.检测到92个与稻米品质有关的耐储藏QTLs。其中,检测到13个控制丙二醛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17%11.32%;检测到10个控制脂肪酸值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7.67%17.31%;检测到19个控制清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52%13.88%;检测到32个控制球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93%17.76%;检测到2个控制谷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贡献率8.36%10.41%;检测到16个控制醇溶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5.73%12.25%。以上92个QTLs中,有7个QTLs分别控制37个性状,其中,第1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6321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球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8.47%和14.08%;第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9-3M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醇溶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2.25%和8.76%;第10号染色体分子标记10-21M检测到控制未老化脂肪酸值、未老化球蛋白含量、未老化醇溶蛋白含量和老化脂肪酸值、老化球蛋白含量、老化醇溶蛋白含量以及醇溶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0.58%、12.45%、10.65%、12.27%、8.16%、7.92%和17.25%。

张城[10](2018)在《水稻垩白性状QTL分析及qCGP6、qCGP8的精细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垩白是重要的稻米外观品质性状,对稻米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对稻米的碾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也有不利的影响。稻米垩白粒率(CGP)、垩白度(CGG)偏高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定位多环境、多遗传背景稳定表达的垩白性状QTL可促进低垩白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克隆垩白性状基因打下基础。本研究利用抽穗期一致的籼稻R498与R3551所构建的410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在7个环境条件下对垩白粒率、垩白面积(CGA)和垩白度三个垩白性状进行QTL定位。利用R498与R3551所构建片段代换系BC4F2群体,对垩白粒率QTL q CGP6、q CGP8进行了精细定位,分析两个位点在资源群体中对垩白粒率的影响,采用RNA-seq方法,分析了两种代换系与受体亲本相比,灌浆期颖果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种植于灌浆期温度较高的四川自贡、中等的四川温江和较低的江苏扬州,比较分析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灌浆充实期温度升高而增加;三种施氮处理表明较高氮、低氮均可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但差异较小;灌浆充实期温度是影响垩白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垩白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垩白性状主要受基因型影响。2.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和不同施氮水平的七个环境处理下共定位到19个垩白相关性状的QTL位点,分布于1、3、6、7、8、11号染色体,其中垩白粒率相关的q CGP6、q CGP8,垩白度相关的q CGG6.1和q CGG8.1在多种环境处理中被检测到,上述位点能稳定遗传。垩白粒率相关的q CGP6和垩白度相关的q CGG6.1位于同一区段,表型贡献率达到18-39%,是控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主效QTL;垩白粒率相关的q CGP8和垩白度相关的q CGG8.1位于同一区段,表型贡献率达5-10%,表明6、8号染色体可能各存在一个控制垩白形成基因,影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3.片段代换系BC4F2群体研究表明,来源于R3551的q CGP6、q CGP8位点控制高垩白粒率表现为显性。采用片段重叠法将q CGP6精细定位至AK621-AK599之间,该区间片段长度为96.8kb,结合该区间基因序列差异和灌浆充实期籽粒基因的RNA表达水平,q CGP6位点筛选到9个候选基因,其中包括一个已克隆基因Wx;将q CGP8的定位区间缩小至AK609-AK279之间,该区间片段长度为313.1kb,筛选到2个候选基因。4.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RFGB)中已公布的3000份水稻资源的测序数据,考察抽穗期一致258份籼稻材料的垩白粒率,利用q CGP6和q CGP8的候选基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6号染色体候选基因单倍型为R498型的资源材料,垩白粒率相对较低,其变化范围是32.23-35.22%,单倍型为R3551型的资源材料垩白粒率相对较高,其变化范围是57.23-65.69%。Wx也是候选基因之一,但低垩白粒率资源材料中有许多材料为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籼稻型Wx,高垩白粒率资源材料中也有许多材料为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粳稻型Wx,据此推测,该区段可能存在控制垩白粒率的新基因,而非Wx基因。8号染色体候选基因的单倍型差异在资源材料中对垩白粒率无明显影响,可能是因为q CGP8位点对垩白粒率的贡献率较小,且资源材料影响垩白形成的基因多。5.片段代换系的垩白相关候选基因影响垩白形成关键期许多基因表达,导致垩白增加。转录组分析发现,R498、CSSLChr.6-R3551、CSSLChr.8-R3551三个材料按照三个灌浆时期各聚成一类,表明籽粒中基因表达模式会随灌浆时期而发生变化。R498和q CGP6、q CGP8片段代换系灌浆期垩白粒率动态变化显示,开花后5d到15d的垩白粒率迅速下降,15d到20d缓慢下降,20d后到成熟有小幅度上升,说明灌浆15d左右是垩白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高垩白代换系的基因转录水平差异可能对水稻垩白形成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与R498相比,两个高垩白代换系在开花后15d有417个基因的表达量同时下降,是所有时期中最大的交集,再次证明了灌浆15d是垩白形成的关键时期。6.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垩白形成的调控网络复杂,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颖果内胁迫反应、能量供应、碳代谢、淀粉与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蛋白质加工等生理活动的变化密切相关,涉及的细胞组分包括细胞壁、胞外区、液泡和质膜等。灌浆15d两个高垩白代换系在多个通路中有共同变化基因,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碳代谢途径、内质网蛋白加工途径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这些代谢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对垩白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控制稻米脂肪含量的QTL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稻米脂肪含量的QTL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稻米品质概论
    1.2 水稻粒形的遗传研究
        1.2.1 GS3的研究进展
        1.2.2 GW5/qSW5/GSE5 的研究进展
        1.2.3 GS2/GL2的研究进展
        1.2.4 GS5的研究进展
        1.2.5 GW7/GL7的研究进展
        1.2.6 q GL3.3/q TGW3 的研究进展
    1.3 水稻垩白的遗传研究
        1.3.1 Chalk5的研究进展
        1.3.2 FLO4/Os PPDKB的研究进展
        1.3.3 SSⅢa/FLO5 的研究进展
        1.3.4 FLO2的研究进展
        1.3.5 OsPK2的研究进展
    1.4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1.5 水稻脂肪含量的遗传研究
        1.5.1 L-2/Os LOX2 的研究进展
        1.5.2 Os LTPL36 的研究进展
        1.5.3 OsOPR1的研究进展
        1.5.4 WSL1的研究进展
        1.5.5 OsHSD1的研究进展
    1.6 QTL定位
        1.6.1 QTL定位群体
        1.6.2 DNA分子标记
        1.6.3 QTL检测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
        2.2.2 表型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育131/BG94-1群体的QTL检测
        3.1.1 亲本和群体表型考察
        3.1.2 表型相关性分析
        3.1.3 遗传图谱构建
        3.1.4 QTL分析
        3.1.5 空育131/BG94-1群体定位的粒形QTL效应验证
    3.2 R287/中早35群体的QTL效应验证
    3.3 华5178S/华611群体的QTL效应验证
4 讨论
    4.1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4.2 千粒重与粒形的关系
    4.3 垩白与粒形、淀粉之间的关系
    4.4 温度对垩白形成和结实率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实验方法详细步骤
    附录 Ⅱ:本研究中所用到的引物
致谢

(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1.1.1 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
        1.1.2 稻米品质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 稻米蛋白质遗传研究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2 贮藏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稻米蛋白质的遗传变异与影响因素
        1.2.4 稻米蛋白质性状QTL定位研究
        1.2.5 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克隆
        1.2.6 稻米蛋白质营养品质遗传改良
    1.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改良稻米品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布与遗传变异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田间种植
        2.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2.2.4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稻米蛋白质含量在种质资源间的变异与分布
        2.3.2 组分蛋白在种质资源中的变异与分布
    2.4 讨论
        2.4.1 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广泛
        2.4.2 谷蛋白含量变异是籼粳亚种稻米蛋白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3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精细定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田间种植
        3.2.3 近红外光谱测定稻米蛋白含量
        3.2.4分子连锁图构建与QTL检测
        3.2.5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3.2.6 蛋白SDS-PAGE检测及染色
        3.2.7 RT-PCR分析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双亲及CSSL群体中稻米蛋白质含量
        3.3.2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3.3.3 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3.3.4 qGPC-10精细定位及近等基因系构建
        3.3.5 候选区段基因表达分析
    3.4 讨论
        3.4.1 CSSL在QTL定位中的应用
        3.4.2 与前人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结果比较
        3.4.3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精细定位策略
        3.4.4 主效QTL育种价值
第4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qGPC-10克隆与功能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田间种植
        4.2.3 凯氏定氮法测定稻米组分蛋白含量
        4.2.4 载体构建
        4.2.5 DNA提取与分子标记分析
        4.2.6 透射电镜分析
        4.2.7 稻米理化性质测定
        4.2.8 氨基酸含量测定
        4.2.9 GUS活性定量测定
        4.2.10 组织化学染色法
        4.2.11 RT-PCR分析
        4.2.12 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
        4.2.13 核酸多样性及进化分析
        4.2.1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qGPC-10候选基因的验证
        4.3.2 qGPC-10的时空表达特征
        4.3.3 OsGluA2具有多效性
        4.3.4 OsGluA2促进蛋白体Ⅱ体积
        4.3.5 启动子区单碱基差异造成功能性遗传变异
        4.3.6 OsGluA2与籼粳分化有关
        4.3.7 OsGluA2~(LET)的进化分析
    4.4 讨论
        4.4.1 qGPC-10育种中的应用
        4.4.2 籼稻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的原因分析
        4.4.3 贮藏蛋白基因调控机制
        4.4.4 OsGluA2的驯化分析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实验详细步骤
    附录二: 材料清单(1)
    附录三: 材料清单(2)
    附录四: 材料清单(3)
    附录五: 引物序列(1)
    附录六: 引物序列(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的品质性状的分类
        1.2.1 加工品质
        1.2.2 外观品质
        1.2.3 蒸煮食味品质
        1.2.4 营养品质
    1.3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1.3.1 水稻加工品质的遗传研究
        1.3.2 水稻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
        1.3.3 蒸煮食味品质遗传研究进展
        1.3.4 营养品质
    1.4 品质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1.5 植物关联分析的发展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挖掘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关联群体来源
        2.2.2 群体结构分析
        2.2.3 关联群体表型鉴定
        2.2.4 水稻品质测量方法如下
        2.2.5 优质水稻的分级
        2.2.6 统计分析
        2.2.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8 遗传力计算
        2.2.9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核苷酸多态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品质性状的表型分布与相关性分析
        2.3.2 核心种质品质性状广义遗传率分析
        2.3.3 亚群结构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2.3.4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中蒸煮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2.3.5 核心种质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3.6 逐步回归分析揭示Waxy和 ALK的遗传效应
        2.3.7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分析及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2.3.8 W_x和 ALK对水稻品质级别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水稻品质性状都是复杂的数量性状
        2.4.2 水稻核心种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4.3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4.4 RVA系谱值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的关系
        2.4.5 品质育种展望
第三章 水稻粒厚基因qGT3 的精细定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中所使用的水稻材料
        3.2.2 粒厚表型考察
        3.2.3 DNA提取
        3.2.4 分子标记开发
        3.2.5 SSR分析
        3.2.6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检测
    3.3 结果分析
        3.3.1 重组自交系中的表型分析
        3.3.2 重组自交系中初步定位的QTLs
        3.3.3 qGT3 的遗传背景检测
        3.3.4 qGT3 对粒厚具有显着效应
        3.3.5 qGT3 的精细定位
        3.3.6 候选基因预测
    3.4 讨论
        3.4.1 粒型和千粒重基因的QTLs定位
        3.4.2 QTLs位点对粒型性状影响
        3.4.3 qGT3 的精细定位
        3.4.4 粒型基因的分子育种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致谢

(5)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QTLqPC-8.2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稻米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进展
        1.1.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含量
        1.1.2 水稻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1.3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
        1.1.4 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1.5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研究进展
        1.1.6 稻米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分子生物学
        1.1.7 环境条件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2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在水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2.1 用于QTL的鉴定与定位
        1.2.2 用于QTL的精细定位
        1.2.3 用于聚合育种
    1.3 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1.3.1 QTL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1.3.2 QTL定位群体及精细定位策略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定位群体和叠代系的构建
    2.3 实验材料种植
    2.4 水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4.1 水稻糙米、米粉准备
        2.4.2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4.3 精米中四种储藏蛋白含量的测定
    2.5 群体基因型的分析
        2.5.1 水稻单株DNA的提取
        2.5.2 PCR的反应体系和程序
        2.5.3 分子标记设计及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CSSLs群体初步验证QTLqPC-8
    3.2 qPC-8的初步定位
    3.3 qPC-8.2的精细定位
    3.4 叠代系表型的鉴定
    3.5 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
4 小结与讨论
    4.1 第8染色体上蛋白质含量QTL的研究进展
    4.2 影响稻米蛋白质的非遗传因素及解决方法
    4.3 CSSLs中抽穗期及株高分离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章中涉及到的定位标记信息
致谢

(6)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稻米蛋白质研究进展概述
        1.2.1 稻米蛋白质的组成及分布
        1.2.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
        1.2.3 稻米蛋白质含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
        1.2.4 稻米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及其营养价值
        1.2.5 稻米贮藏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1.2.6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1.2.7 稻米蛋白质含量遗传研究
        1.2.8 稻米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1.2的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稻材料
        2.1.2 定位群体的构建
        2.1.3 实验材料种植方式
        2.1.4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2.1.4.1 水稻糙米、精米和米粉的准备
        2.1.4.2 稻米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1.5 实验群体基因型分析
        2.1.5.1 水稻单株DNA提取
        2.1.5.2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2.1.5.3 分子标记的选取和设计
        2.1.5.4 QTL定位
        2.1.6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L402扩建系材料糙米蛋白质含量的考察
        2.2.2 qPC1.2的初步定位
        2.2.3 qPC1.2的精细定位
        2.2.4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2.2.5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三章 稻米蛋白质含量主效QTL qPC8.1的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材料
        3.1.2 水稻蛋白质含量测定
        3.1.3 DNA的提取和PCR分析
        3.1.4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室前期研究
        3.2.2 qPC8.1的精细定位
        3.2.3 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3.2.4 亲本表型的鉴定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 讨论
        4.2.1 稻米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4.2.2 QTL定位结果比较
        4.2.3 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2.5 水稻QTL在育种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文章中涉及到的定位标记信息
致谢

(7)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
        1.1.1 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因素
        1.1.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
        1.1.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1.2 稻米RVA谱在蒸煮食味品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1.2.1 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的应用特点
        1.2.2 水稻淀粉RVA谱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
        1.2.3 水稻RVA谱特征值相关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1.3 RNA-seq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RNA-seq在基因挖掘与品种改良中的实践价值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种植、取样与保存
        2.2.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2.2.3 RVA谱特征值测定
        2.2.4 QTL定位及分析
        2.2.5 RNA的提取
        2.2.6 RNA的反转录
        2.2.7 籽粒灌浆期转录组测序
        2.2.8 基因定量qRT-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RIL群体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
        3.1.1 亲本与RIL群体的RVA谱特征值分析
        3.1.2 稻米RVA谱特征值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分析
        3.1.3 RIL群体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
    3.2 RVA谱特征值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3.2.1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3.2.2 候选基因的初步预测
        3.2.3 水稻籽粒总RNA检测
        3.2.4 候选基因qRT-PCR可靠性分析
        3.2.5 候选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RVA谱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4.1.2 RVA谱相关QTLs及候选基因在稻米品质改良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4.2 结论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4 近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8)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及其生物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米脂类的特点
    1.1 脂类的分布及含量
    1.2 脂类的分类及组成
2 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
    2.1 脂类与水稻生长发育
    2.2 脂类与稻米品质
3 稻米脂类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3.1 脂类的生物合成
    3.2 脂类的代谢变化
4 稻米脂肪的生物调控研究进展
    4.1 稻米脂肪含量的QTL定位
    4.2 稻米脂肪的分子调控
5 展望

(9)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耐储藏QTL(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种子储藏
        1.1.1 水稻种子储藏研究现状
        1.1.2 水稻种子储藏期间主要生理变化
        1.1.3 水稻种子耐储藏特性评价指标
    1.2 稻谷储藏
        1.2.1 稻谷储藏研究现状
        1.2.2 稻谷储藏期间谷物主要化学组成特性变化
        1.2.3 稻谷耐储藏特性评价指标
    1.3 水稻耐储藏特性遗传研究方法
        1.3.1 种子人工加速老化
        1.3.2 QTL定位
    1.4 水稻耐储藏性QTL定位研究进展
        1.4.1 水稻种子耐储藏性QTL定位研究进展
        1.4.2 稻谷储藏品质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水稻种子耐储藏特性的QTL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种子处理方法
        2.1.2 性状鉴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SR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
        2.2.2 亲本及群体目标性状分布与表型变异
        2.2.3 目标性状的相关分析
        2.2.4 目标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2.3 讨论
3 稻谷耐储藏特性QTL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种子处理方法
        3.1.2 性状鉴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及群体目标性状分布与表型变异
        3.2.2 目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目标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3.3 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存在问题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稻垩白性状QTL分析及qCGP6、qCGP8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垩白性状的评价指标及水稻品种垩白水平现状
    1.2 垩白与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1.3 垩白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1.3.1 水稻胚乳发育与垩白形成
        1.3.2 水稻源库关系与垩白形成
        1.3.3 淀粉含量与结构变化对垩白的影响
    1.4 环境条件对垩白的影响
        1.4.1 气候条件对水稻垩白的影响
        1.4.2 栽培因素对水稻垩白的影响
    1.5 水稻垩白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1.5.1 水稻垩白性状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1.5.2 稻米垩白性状的QTL定位
        1.5.3 垩白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
        1.5.4 垩白相关的组学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垩白性状的QTL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本及定位群体的构建
        2.1.2 田间种植与性状调查
        2.1.3 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连锁Bin图构建
        2.1.4 QTL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组自交系群体亲本的外观品质差异
        2.2.2 R498、R3551 和重组自交系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垩白性状表现
        2.2.3 重组自交系群体垩白性状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2.2.4 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垩白性状与粒型的相关性分析
        2.2.5 重组自交系群体垩白性状相关QTLs定位
    2.3 结论
第三章 qCGP6、qCGP8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精细定位群体的构建
        3.1.2 田间种植
        3.1.3 纯合型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垩白率调查及RNA样本制备
        3.1.4 垩白粒率相关QTL qCGP6和qCGP8 的精细定位
        3.1.5 亲本及资源材料中候选基因的单倍型分析
        3.1.6 候选基因表达分析与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垩白粒率的遗传特性
        3.2.2 qCGP6 的精细定位
        3.2.3 qCGP6 的候选基因预测
        3.2.4 qCGP8 的精细定位
        3.2.5 qCGP8 的候选基因预测
        3.2.6 候选基因的分型及其对资源群垩白粒率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转录组分析
        4.1.3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总体质量
        4.2.2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4.2.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受体亲本的垩白形成动态
        4.2.4 差异表达基因数量
        4.2.5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荧光定量表达验证
    4.3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环境条件对水稻垩白性状影响
    5.2 水稻垩白性状QTL定位
    5.3 qCGP6、qCGP8 的精细定位
    5.4 高垩白代换系垩白形成动态及差异表达基因
    5.5 高垩白代换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控制稻米脂肪含量的QTL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米饭质构特性的QTL定位分析[D]. 常俊楠.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水稻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效应验证[D]. 王莹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GPC-1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 杨宜豪. 扬州大学, 2020(01)
  • [4]稻米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品质相关基因的遗传解析[D]. 赵达.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QTLqPC-8.2的精细定位[D]. 邹业璐. 扬州大学, 2019(02)
  • [6]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QTL qPC1.2和qPC8.1的定位分析[D]. 刘艳楠. 扬州大学, 2019(02)
  • [7]稻米RVA谱特征值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D]. 陈莹.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8]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及其生物调控[J]. 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 核农学报, 2019(06)
  • [9]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耐储藏QTL[D]. 曹玉洁.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10]水稻垩白性状QTL分析及qCGP6、qCGP8的精细定位[D]. 张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控制水稻脂肪含量的QTL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