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比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回升迹象

从“19比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回升迹象

一、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论文文献综述)

卞梁[1](2018)在《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广泛搜集及阅读诸多近代赴台西人所着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较为清晰、全面地分类概括近代西人所见台湾的方方面面,提炼出具有普遍共性的西人“台湾印象”;结合十九世纪西方文化背景及中西交往环境,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进行解析;在行文中,注重对樟脑战争、牡丹社事件、中法战争等关键历史节点进行论述,以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台湾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综合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东方学、西方优越论等学科方法,分析影响西人台湾印象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并进行一一例证,最终将十九世纪西人眼中台湾的大致面貌呈现出来。本文认为,由于十九世纪赴台西人一方面长期处在西方优越论与西方中心主义裹挟之下,一方面又对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着好奇,因此来台后,他们始终处于一个矛盾的心态中,他们在深深着迷于台湾的美景风物的同时,又试图以自己所认同的文化观点来定义台湾,获得对台湾的所谓话语权。这也决定了他们常用微观与直观的手法来记录台湾的客观事物,而对台湾的文化层面多进行主观评价与臆断,有时甚至以公然伤害乃至于出卖台湾来谋求自身的利益。这种主客观并存的论述基调正是其矛盾心态的外在表现。近代西方人在建构其“台湾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西方优越论、东方主义、基督教“救世”心态等观念的作用。当然,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在不断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的过程中,西人又受到台湾当地文化的渲染与影响,这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了台湾认同,大力向西方介绍台湾。因此,近代西人眼中对台湾“矛盾”的解读或许便是“他者”眼中近代西方“殖民霸权”的另一种解释。最后,西人所留叙台文献在近代台湾史研究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无疑是我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外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正[2](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赵亮[3](2013)在《贵族与宪法 ——基于瑞典宪法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瑞典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一,有独特而发达的宪法和宪政制度,但目前各国对瑞典宪法史研究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尚有待拓宽。本文认为,瑞典贵族对瑞典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巨大的和非常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古代瑞典人奉行日耳曼原始民主制,国王由上层贵族选举产生,贵族势力强大,通过与国王达成契约,在政治、军事、行政、经济等各方面与王权分享国家统治权。但在同时,贵族亦努力维护王权的存续,以昭示王权与贵族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应该共存以及王权应受到贵族制约的原则。在这种背景下,瑞典历史上王权的产生及统治并非依赖于王的武力征服。王权自其肇始即为贵族集团出于统治需要而主动设置和努力维护的象征性权力机构。这为后来瑞典的贵族等级能够长期而有效地制约王权提供了观念和制度基础。在这些基础上,瑞典逐渐产生了以“亭”为代表的各类地方自治机构和区域,并由此演化出地方性和全国性议会,且这些议会由具有实力的贵族把持和主导。因此,无论从瑞典王权产生的原因和产生的方式的角度观之,还是从瑞典王权产生后参与国家权力运行的范围和程度的角度来审视,瑞典的王权其实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理念、组织构成以及权力的实施这三个层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贵族的有力制约。这种国家权力的构成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二元化模式的国家权力机构——即贵族和王权并存且互相制约的权力构成机制。在上述基础上,瑞典早在12世纪就出现了旨在昭示王权和贵族等级之间平等性的、契约性关系的宪法性文件,并在此后陆续出现了其他类似的法律文件,包括《韦斯特耶特兰法》、《兰德斯拉法》、《卡尔玛条约》、《克里斯托弗法》、《哈尔姆斯塔德条约》、《佛斯特罗斯条例》等。瑞典贵族通过这些法律文件,逐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确立起贵族必须而且能够与王权分享国家统治权的原则和观念。当然,在这一时期以及此后的时期不时出现过王权专制。然而,瑞典贵族并未采取推翻王权的手段来达到其分享政权的目的,而是通过与王权持续性的博弈、妥协甚至合作,使贵族在国家统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化,从而推动了1634年宪法和1720年宪法的出现,使瑞典于18世纪早期进入完全在贵族主导下的、议会主义的“自由时代”时代,结果是瑞典贵族的统治能力及实力达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然而,极端的议会主义最终导致物极必反的效果,导致18世纪晚期的瑞典出现君主专制。但是,正是由于君主专制的出现及其与贵族自古所推崇的立宪主义的冲突,接下来又导致了瑞典1809年的贵族政变以及在贵族的领导下制定了瑞典第一部现代化宪法——1809年宪法。在此后的1866年,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瑞典贵族又顺应大势,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了贵族民主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改革,为瑞典贵族在瑞典宪法史中所发挥的一系列不可磨灭的作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果将瑞典、英国、德国和法国贵族与宪法的关系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瑞典与英国的情形更为相似,即:在历史上,两国的贵族都与王权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均势;贵族既是王权的维护者,同时又是王权的制衡者;贵族既努力保持自己的特权统治地位,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适时地团结甚至接纳新生的资产阶级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两国的贵族都在客观上发挥了社会矛盾缓冲地带的功能。其结果,就是在经过统治阶级的内部博弈和统治阶级与新生资产阶级的博弈后,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相对而言,法国和德国的情形却是两个极端。法国贵族因其相对于王权的明显式微和对资产阶级的敌视,导致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上被淘汰出权力舞台,并因此导致极端革命性的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而在德国,则是因长期以来其上层贵族在政治、军事方面相对于王权的绝对优势,导致德意志直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由高度保守的上层贵族制定的、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宪法,尽管这种宪法的发展史是和平而稳健的。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本文得出结论,认为瑞典贵族是瑞典宪法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综合各方面考量,瑞典贵族与宪法的关系与英国贵族与宪法的关系最为相似,二者都既制约王权又兼具保王传统,且能够与王权保持长期动态而和平的博弈,这为两国皆发展出堪称为典范的宪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

徐斌[4](2010)在《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构造—岩浆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卡拉麦里金矿带位于准噶尔北缘和阿尔曼太至北塔山以南地区,成矿带划分属卡拉麦里—达尔布特成矿带(Ⅲ级成矿带)之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Ⅳ级成矿带),是新疆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在总结卡拉麦里金矿带已有地质勘查和科研成果基础上,以带内典型金矿床的综合研究为重点,依据控矿构造、含矿建造和成矿作用等地质因素,将卡拉麦里金矿带主要金矿初步划分为三个类型:与韧-脆性剪切构造有关的Au矿床,以双泉金矿为代表;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Au矿床,以黄羊山西金矿为代表;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Au矿床,以双峰山金矿为代表。双泉金矿床研究表明,金成矿作用与区域剪切带韧-脆性剪切构造变形密切相关。矿化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次之。金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弱。金矿成矿流体主要以变质成因流体为主。成矿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成矿溶液的盐度较低。40Ar/39Ar同位素测年表明双泉金矿主成矿期成矿时代为269±9Ma-260±4Ma。黄羊山西金矿床研究表明,金成矿作用与碱性花岗斑岩脉有关。稀土总量高,重稀土相对富集,δEu异常强烈。含金花岗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强烈亏损,反映出与碱性花岗岩特征类似。含金斑岩脉的成岩时代为318.4±1.1Ma~310.3±2.6Ma。岩石学等特征表明成岩环境可能接近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后碰撞伸展环境。双峰山金矿床研究表明,金成矿作用与陆相火山作用有关。赋矿围岩主要为陆相流纹质火山岩。建立了陆相火山作用两阶段即火山热泉(液)和潜火山热液控制叠加复合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时代为晚石炭世-二叠世末期,成矿背景为造山晚期伸展构造阶段。矿床成因上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某些特征相近。区内金矿成矿与断裂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控矿构造为韧-脆性剪切构造带,区域韧性剪切带控制着金矿床(点)的分布,而矿体(脉)主要受赋存其内的脆性构造控制。区域岩浆活动与金(铜、锡)成矿作用关系表明,华力西早中期M型斜长花岗岩类、华力西中晚期I型(花岗)闪长岩类及玄武玢岩、安山玢岩等次火山岩体与铜金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华力西晚期A型碱性花岗岩(脉)与锡(金)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基于DPIS系统对区域金多金属矿资源找矿(定位)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3处:金水泉—清水一带Au -Cu找矿远景区,双泉—苏吉泉东Au(Cu)找矿远景区,松喀尔苏Cu(Au)找矿远景区。

严怡宁[5](2008)在《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目前的发展急需打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而美国舆论的国际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在美国的舆论发展。为了深入理解美国涉华舆论的复杂现实并寻找对策,本文力图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美国近十年来包括政府、媒体、公众三个环节在内的涉华舆论。论文首先基于国家利益的历史性、主客观交融性、其内涵的丰富性以及舆论主体的多元集合剖析了舆论在国家利益判定过程中的复杂性,同时还审视了舆论过程中政府、媒体及公众的复杂互动。与此同时,论文又梳理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国涉华舆论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当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论文采取了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以1996年至2006年间能够反映中美利益关系变化的八大里程碑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这八个事件分别为:1996年“台海危机”、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1999年北约“误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1999年中美签署入世协议、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2年布什总统访华、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华,以及2006年朝核危机激化等。研究选择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媒体文本;《美国国务部公告》和《总统文档每周编辑》为政府文本;以及各民意调查机构相关数据为公众意见来源。论文针对国家利益判定过程中的矛盾焦点所在以及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复杂关系,确定了六大分析指标:美国涉华舆论关注的国家利益内容分布、国家利益的指向范围、中国在中美国家利益关系中的角色、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分布、媒体/公众对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媒体如何通过消息源体现利益视角。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根据八个事件,分阶段对美国涉华舆论进行了剖析。在各个阶段都分别将报纸与政府文本进行了比较,并分析公众意见作为对照。综合各阶段研究,论文试图总结了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规律,就研究的六个指标概括了两国友好阶段和冲突阶段的一些舆论特征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的不同侧重。就关注的国家利益内容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意识形态利益影响深,但有渐弱趋势;(2)遭遇中美关系重大突发事件时,外交、安全利益关注度上升;(3)报纸更突出敏感的利益内容;(4)政府从利益内容关注广泛向关注点相对集中发展;(5)公众对与切身实际利益紧密相关的内容关注力度呈加大趋势。就关注的国家利益指向范围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常态关系中关注美国的全球利益影响和中美共同利益,后期国际地区利益关注上升;(2)遭遇中美关系重大突发事件时,针对中国的相对利益关注度上升;(3)报纸更重视相对狭隘的利益;(4)政府更倾向于将利益指向范围扩大;(5)公众能从更大利益指向范围考虑框架性问题,具体问题更针对狭隘范围。就中国在国家利益关系中的角色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报纸对中国负面角色塑造偏多;(2)美国政府更为突出中国积极正面的角色;(3)美国公众负面认知略占优势,但有优化趋势。就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而言,美国涉华舆论有以下几个特征——(1)报纸相对更偏向敌对手段;(2)政府较推崇积极手段;(3)公众从务实角度选择手段。此外,论文还总结了美国媒体与公众对政府维护国家利益过程的意见规律,即(1)报纸负面意见为主,后期有所改善;(2)公众支持意见偏多,911后经历高峰向低谷的滑落。美国媒体消息来源则体现了突出政治精英视角,兼顾社会不同层次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论文概括了美国涉华舆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关系。即(1)政府、媒体及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点一致;(2)媒体议程善于体现政府高度,公众议程时有偏离政府和媒体轨道;(3)公众的意识形态认识受媒体和政府共同影响;(4)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形象认知主要源于媒体;(5)两国直接冲突时,公众倾向于支持政府策略。最后论文结合研究展示的舆论现实还提出了改善美国涉华舆论的整体策略以及分别针对美国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对策。针对本研究的局限,论文又提出了今后对这个话题的研究进行改进和拓展的一系列建议。

陆志明[6](2007)在《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世界各国均未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各国外汇市场干预的频度和力度均比以往有所提升。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外汇市场联合干预开始步入高峰。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研究也随着外汇干预的日趋频繁而逐渐兴盛起来,从早期的外汇干预的基础理论、框架分析,到具体细微的外汇干预传导途径分析:从对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到外汇干预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从外汇干预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到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从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途径进一步扩展到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并进一步演化为信息共享途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国际上对于外汇干预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早已深入展开,但是国内的相关领域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中国环境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机制与宏观经济、就业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通过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欧盟、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尼和中国香港等)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出适合中国的制度路径:从目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逐步过渡到趋于分离的中间类型,并最终在市场经济足够发达、民主决策机制足够健全、金融市场足够完善的情况下过渡到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决策执行完全分离的分离性均衡状态。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言。主要包括理论基础、选题背景、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和结构安排等三大部分。理论基础主要详述了外汇干预的类型:冲销式与非冲销式干预。外汇干预的两大传导途径:资产组合途径与预期传导途径。然后进一步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外汇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选题背景主要分为国际与国内背景两大部分。国际背景主要结合国际上对外汇干预的认可与规范进行论述;而国内部分主要结合国内外汇干预发展历程进行解说。第二章,文献回顾。主要包括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传导途径、预期传导途径、资产预期两大传导途径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外汇干预的预期博弈分析、外汇干预与稳定宏观经济关系理论与实证五大部分。对于资产组合途径和预期传导途径主要是基于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同时结合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实践进行分析。此外,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效应,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博弈分析也是重点回顾的部分,这些回顾对于更好的构建和理解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章,基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效应的模型构建。主要包括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政策分析框架、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一致性均衡分析、分离性均衡分析等四大部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分析框架提供了基本的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而引入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则将外汇干预的微观基础引入到分析框架,尤其是研究工资制定者与外汇市场交易者的行为模式与外汇干预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联系起来,使理论模型与现实的经济现象更为吻合。考虑到外汇干预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与执行是否一致,本文将分析的框架拓展为一致性均衡(政策制定执行一致)和分离性均衡(政策制定执行分离)。在此框架下得出的结论是:分离性均衡相对于一致性均衡来说更为有效。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将外汇干预与货币政策“两权分离”同样会造成政治上的冲突和不稳定性,甚至可能会降低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四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证研究、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实际运行、我国实证研究三大部分。参考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吸收前人研究方法的精华,取长补短;二是能够获得一些技术上的借鉴。最为典型的外汇干预数据的选取,目前世界上仅有美、日、德三国有官方公布的外汇干预数据,其他国家这一数据均属国家机密。在这种情况下,要将研究进一步深入,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字论述,必须找到相关度高,同时又稳定可靠的数据序列。结合中国自1994年以来的外汇干预实践和以往国内研究者的经验,本章选取了外汇储备的增量数据作为外汇干预的替代数据。两类数据相关度高,同时数据序列稳定可靠。对我内外汇市场干预的实际运行进行研究同样是为了选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序列。对我国的主要实证结论与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市场化外汇干预的增强导致人民银行干预收益的增加,实证上就表现为外汇干预与海外净资产的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汇干预虽具有降低经济增长方差,稳定宏观经济的效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在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却会减缓经济上行的增幅,因而结合中国目前仍属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外汇干预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相关;正如理论模型的结论,外汇干预稳定宏观经济可能会阻碍就业的提升。实证结论也表明外汇干预与城镇就业人数增长有较弱的负相关。这一方面是与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之间就业竞争激烈,出口型企业可以将汇率升值压力转嫁给廉价劳动力相关。外汇干预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企业出口压力加大并导致部分企业转移到海外,劳动力工资水平降低,工人就业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有关。近年来国家开始倡导提高社会就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大众对经济增长的认同度。如提升就业水平、提高社会最低保障水平、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等等,这些政策均对外汇干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因而在计量结果上两者仅表现出较弱的负相关作用。第五章,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中国外汇干预的政策目标与指导思想、中国的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基础、中国的外汇干预与汇率管理制度三大部分。外汇干预的政策目标分类主要借鉴货币政策目标的分类,按照政策目标的层次,可以分为外汇干预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按照政策执行的期限,可以分为外汇干预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指导思想主要是指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外汇干预制度,此种类型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克服较为频繁的外汇冲击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有利于在目前我国人民币缓慢升值的环境下,稳定升值预期。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机制发达、民主决策制度完善、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健全之后,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应逐步过渡到趋于分离的中间类型,并最终转移到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相分离的分离性均衡制度安排。考虑到目前影响外汇干预政策执行基础和效率的因素。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国情,并结合WTO资本与经常项目管理的要求,完善中国的外汇干预法律体系;改善目前银行结售汇制度的不足,给予企业更多的外汇管理主动权,使其加入到外汇交易市场中去,成为外汇市场交易的主体,为真正实现中国外汇干预由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型为完全的市场间接管理;积极完善已经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提升外汇交易市场的“三度”——深度、广度和紧度,为完善的市场干预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注意的是,做市商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应当根据具体的外汇交易灵活安排。

尹中立[7](2003)在《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研究 ——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主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资本效率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作为直接融资渠道的资本市场能否有效配置资本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本研究以农业上市公司为重点来研究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整个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总结我国资本市场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规律,为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的实证考察入手。通过1993年以来十年的历史数据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从1993年的15.19%和10.24%下降到2002年的2.53%和1.18%,下降的幅度都超过80%。如果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用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指标来考察,结果更加令人震惊:农业上市公司的EVA值一直为负数。从1993年至2002年,十年累计农业上市公司的股东每百元资本损失43.14元。因此,尽管从税后利润的指标看,农业上市公司每年的平均净利润总额一直是正数,似乎这些公司每年都在创造财富,但如果要计算资本成本,其实农业上市公司每年都在毁灭财富。 我们将研究的视角扩大到所有的上市公司,并将我国的上市公司资本效率与国外主要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发现以下结论:不仅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低下,而且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增加值(EVA)基本上是在负数区域运行。从1994年至2001年的8年时间里,只有1999年和2000年的EVA是正值。也就是说,就均值而言,在这八年里,有六个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未能达到足以弥补股东资本成本的回报水平,上市公司总体并没有真正为股东创造利润。2001年,我国全部A股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5%,而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分别为18.2%,14.6%,13.9%和1.5%。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中国的公司在2001年度的资本效率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比日本高)。 为何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表现会如此糟糕?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剖析:一是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二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制度问题。 第三章和第四章考察我们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如同实体经济一样,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主要是通过价格来实现的。但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同实体经济中一般商品的价格的内涵及运行机理是不同的,1965年美国金融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就是专门针对资本市场的价格波动而言的。该理论认为: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市场有效性是指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有效市场理论描述的是理想状态的资本市场,现实中的资本市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使资本市场无法达到有效市场状态。西方学者根据现实中的资本市场与理想状态的有效市场的差距的大小把资本市场划分为三个层次:弱型有效市场、半强型有效市场和强型有效市场。弱型有效市场是有效资本市场的最低层次。本研究采用随机游走模型(The Random walk Model)、白噪声过程模型(The White-noise Models)和非线性模型(Nonlinear Models)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弱型有效市场检验,结果表明,迄今为止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最低层次的有效市场状态。这个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是扭曲的,它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现实的表现看,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股市泡沫的存在,股市泡沫使股市有效性一直很差。股市泡沫问题是目前国内争议较大的问题,本研究认为,不论用何种方法来度量,我国股市泡沫的存在都是不容置疑的。从1995年至2002年,我国股市泡沫的比例一直在40%-80%之间波动,2001年股市大幅度下跌之后,泡沫有所减少,但至2001年末,股市泡沫的比例仍然在70%以上。 我国资本市场为什么会产生泡沫?本研究提出了“股市租金”概念和“三维互动模型”。政府的不恰当的干预产生了股市租金,并且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革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一切有利于维护或扩大股市租金的制度变革就容易实施,而一切不利于维护或扩大股市租金的制度变革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在“三维互动模型”中,三维是指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主要的三个博弈方,他们是政府、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这三个主体的不同动机及行为规律决定着股市泡沫的变化。“三维互动模型”有别于西方学者对股市泡沫的解释模型,后者是以成熟资本市场为解释对象,而处于“新兴转轨”中的我国资本市场的泡沫问题远比成熟资本市场的泡沫问题复杂。“三维互动模型”是对我国资本市场理论创新的一次尝试。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我国股市为什么会产生泡沫,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大的泡沫还没有破灭。 从第五章开始,主要研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制度原因。 在影响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制度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法人治理结构。从表面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的最主要问题是国有股比例过

庞昌伟[8](2002)在《俄罗斯能源外交: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外交资源有限,能源外交被作为扞卫国家对外政治经济安全和调整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俄罗斯能源外交及其任务是在全球各地区维护能源出口中的国家利益最大化。 论文力求作到以下特色与创新:运用油气地缘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以俄罗斯能源外交为轴线来分析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油气战略;从资源经济学角度论述21世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基地建设对俄罗斯亚太能源外交的支撑作用;突出东北亚区域合作对能源的战略需求及作为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对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油气资源运输对中国能源安全和战略替接以及进口渠道多元化的优势和劣势,突出中俄油气合作对双方的重要战略意义。分析归纳俄罗斯—美国—欧佩克能源合作走势及其深层次政治经济内涵,提出俄罗斯能源外交行为中“三个同心圆”和“能源三角关系”理论。

严国群[9](2002)在《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文中认为 2001年12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希腊时称,俄不会仓促接受北约,“不应人为地加速俄罗斯与北约接近的过程”。当日晚些时候,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结束了两天的磋商。北约秘书长罗伯逊与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宣布,北约与俄罗斯决定抬升双边关系:“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更名为“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双边关系从原来单纯的磋商关系,转变为磋商、合作、联合的关系;在双边合作机制中,俄罗斯具有决策权,但不会有否决权。双方决定,在明年5月的北约-俄罗斯外长会议以前,商定新合作机制的实质内容。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告诉记者,北约与俄罗斯确立新的合作机制,表明北约与俄罗斯已“融为一体”,而不再是“19+1”的关系。俄外长伊万诺夫则强调,俄对这一新的合作机制表示满意,但俄罗斯目前并没有加入北约的打算。

二、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大陆学界的有关研究
        (二) 台港澳学界的有关研究
        (三) 西方及日本学界的研究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西人来台背景及其职业
    第一节 近代来台西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1.1.1 十九世纪中叶的台湾
        1.1.2 大航海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西方
    第二节 近代赴台西人的职业
第二章 西人“台湾印象”的建构方式
    第一节 实证主义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历史记述中的实践
        2.1.1 社会学理论及其在西人述台中的作用
        2.1.2 人类学理论及方法在西人印象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 功能主义与东方学
        2.2.1 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实际运用
        2.2.2 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对西人“台湾印象”的影响
第三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上)
    第一节 地理景观与风物特产
        3.1.1 对台湾的地质学考量
        3.1.2 对台湾本岛的描述
        3.1.3 对澎湖地区的描述
        3.1.4 台湾的植物
        3.1.5 台湾的动物
        3.1.6 台湾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历史变迁与城镇面貌
        3.2.1 台湾的历史沿革
        3.2.2 近代台湾的城镇面貌
        3.2.3 近代台湾原住民地区面貌
    第三节 “二元”的社会构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1 西人的对台人种学理论
        3.3.2 西人眼中的台湾先住民形象
        3.3.3 近代西人眼中的汉人形象
第四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中)
    第一节 台湾文化与台湾社会
        4.1.1 台湾医疗
        4.1.2 台湾音乐
        4.1.3 台湾教育
        4.1.4 台湾方志及游记
    第二节 台湾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4.2.1 在台汉人的宗教观
        4.2.2 台湾原住民的宗教观
        4.2.3 近代天主教在台传教活动
        4.2.4 近代基督新教在台传教活动
        4.2.5 风水迷信
第五章 西人眼中的“台湾印象”(下)
    第一节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樟脑战争
    第二节 牡丹社事件与台湾社会的转型
    第三节 法军侵台与西人眼中的战时台湾
第六章 西人“台湾印象”形成原因探析
    第一节 赴台西人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
    第二节 “文化优越论”与西方中心观
    第三节 基督教义与潜意识中的“救世”心态
    第四节 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贵族与宪法 ——基于瑞典宪法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界研究现状概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瑞典贵族与立宪主义萌芽
    第一节 贵族的实质统治地位及其历史根源
        一、 贵族的起源和发展
        二、 贵族成为权力主体的原因及特点
        三、 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原因
    第二节 王权的先天受限性及其历史原因
        一、 王权的起源和发展
        二、 对王权的制约因素
        三、 王权受限性的本质
    第三节 立宪观念下的国家权力机构
        一、 国家权力机构的产生
        二、 国家权力机构的贵族化
        三、 立宪性国家权力机构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瑞典贵族早期参与制宪的行为
    第一节 《韦斯特耶特兰法》
    第二节 《兰德斯拉法》
    小结
第三章 瑞典贵族与宪法性法律的产生
    第一节 《卡尔玛条约》
    第二节 《克里斯托弗法》
    第三节 《哈尔姆斯塔德条约》
    第四节 《佛斯特罗斯条例》
    第五节 瑞典产生宪法性法律的原因
    小结
第四章 瑞典贵族与宪法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斯塔夫一世专制下的成文宪法
    第二节 埃里克十四世统治时期
    第三节 贵族与约翰三世的合作
    第四节 贵族与查理公爵的合作与分裂
    第五节 贵族与古斯塔夫二世的合作
    第六节 1634年宪法——王权与贵族合作传统的形成
    小结
第五章 瑞典贵族与宪法的近代化
    第一节 1720年宪法
        一、 17世纪的“削地”运动
        二、 17世纪及18世纪初瑞典贵族境况概述
        三、 王位之争为贵族崛起所提供的良机
    第二节 1723年《议会法 》
    第三节 1766年《出版自由法》
        一、 帽党之争的背景
        二、 阿尔维德·霍尔恩时期
        三、 礼帽派主政时期
        四、 睡帽派主政时期
    第四节 极端议会主义及其后果
    小结
第六章 瑞典贵族与宪法现代化
    第一节 王权专制末期贵族势力的复苏
        一、 国际背景
        二、 军事形势
        三、 贵族与古斯塔夫家族的关系
        四、 贵族与议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贵族与现代立宪思想的产生
        一、 贵族与启蒙运动
        二、 贵族与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节 1809年宪法与贵族的主导性
        一、 1809年宪法的主要特点
        二、 从立法权角度进行的分析
        三、 从行政权角度进行的分析
        四、 从司法权角度进行的分析
        五、 独特的监察员制度
        六、 贵族的代表人物
        七、 关于贵族主导性的分析
    第四节 1809年宪法与贵族的局限性
        一、 贵族的特权和议会代表权
        二、 税收问题
    第五节 贵族与1866年宪法现代化改革
        一、 1809年后的局势
        二、 贵族的保守思想
        三、 贵族地位的变化
        四、 贵族的分化和嬗变
        五、 贵族对宪法的影响
        六、 对贵族的评价
    小结
第七章 瑞典贵族与宪法关系的特点——与欧洲其他主要宪政国家的比较
    第一节 贵族与王权在政治地位上的对等性
        一、 与英国的比较
        二、 与德国的比较
        三、 与法国的比较
    第二节 贵族对宪法发展的主导性作用
    第三节 议会作为贵族推动立宪的工具保证
    第四节 贵族在立宪中的中庸性和保王性
    第五节 贵族与王权之间政治斗争的和平性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构造—岩浆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
    1.2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3 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关系综述
        1.3.1 韧性剪切带概念及变形机制
        1.3.2 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关系
        1.3.3 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因机制
        1.3.4 卡拉麦成矿带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研究进展
    1.4 岩浆岩活动与金矿关系研究综述
        1.4.1 花岗岩与金矿成矿关系
        1.4.2 卡拉麦里成矿带花岗岩与金矿关系研究
    1.5 陆相火山岩与金矿关系研究综述
        1.5.1 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金矿成因机制
        1.5.2 卡拉麦里成矿带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金矿研究进展
    1.6 项目基本情况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大地构造演化史
第3章 主要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
    3.1 金矿类型
    3.2 与韧-脆剪切带有关的金矿矿床-双泉金矿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脉(体)地质特征
        3.2.3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3.2.4 成矿流体性质
        3.2.5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 同位素定年
        3.2.6 矿床成因
    3.3 与花岗斑岩脉有关的金矿-黄羊山西金矿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脉地质特征
        3.3.3 花岗斑岩脉地球化学
        3.3.4 成岩成矿时代
    3.4 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Au 矿床-双峰山金矿
        3.4.1 矿区地质概况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两阶段成矿模式
        3.4.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
    4.1 区域构造变形与金矿成矿
        4.1.1 区域构造变形
        4.1.2 双泉一带韧、脆性变形与金矿成矿
        4.1.3 清水-苏吉泉断裂带对金矿的控制
    4.2 岩浆活动与成矿
        4.2.1 花岗岩类时空活动概况
        4.2.2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2.3 岩石化学
        4.2.4 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5 Sr-Nd 同位素组成
        4.2.6 同位素年代学
        4.2.7 成岩大地构造环境
        4.2.8 成因类型及其演化规律
        4.2.9 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4.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与岩浆和成矿关系
第5章 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及对找矿的指示意义
    5.1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前人研究现状及进展
        5.1.3 方法讨论
    5.2 元素区域丰度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5.2.1 元素区域丰度特征
        5.2.2 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地球化学异常的区域分布特征
        5.3.1 地球化学图件的制作
        5.3.2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
        5.3.3 异常的区域分布规律
        5.3.4 异常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5.4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对金矿找矿的指示意义
第6章 DPIS 法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6.1 矿产资源预测理论方法
        6.1.1 国际矿产资源预测理论
        6.1.2 国内矿产资源预测研究进展
    6.2 DPIS 法综合找矿信息研究
        6.2.1 金矿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6.2.2 DPIS 综合信息数据处理分析
        6.2.3 综合信息标志选取
    6.3 找矿远景区圈定
    6.4 找矿远景区查证情况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理论及历史综述
    一、国家利益与涉外舆论
    二、判定国家利益的舆论过程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系
    三、美国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
    四、美中利益关系与美国涉华舆论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内容的文本来源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分析结果
    第一节 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二节 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三节 1999年北约"误炸"中国驻南使馆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四节 1999年中美签署WTO协议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五节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六节 2002年小布什总统访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七节 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八节 朝核问题激化时期的美国涉华舆论
第四章 总结
    一、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发展规律
    二、美国涉华舆论中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
    三、改善美国涉华舆论的策略建议
    四、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外汇干预的必要性
        三、外汇干预的有效性
    第二节、写作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三节、本文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和不足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资产组合型外汇干预方式与传导途径
        一、资产组合传导途径的基本理论
        二、有关外汇干预资产组合途径有效性的争论
    第二节、预期型外汇干预方式与传导途径
        一、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的基本理论
        二、外汇干预传导途径突破理性预期的框架
        三、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成功实施的两大前提假定
        四、解释资产组合与预期传导途径相互关系的模型
        五、外汇干预的信息共享传导途径
    第三节、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文献回顾
        二、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实证文献回顾
        一、国外有关外汇干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二、国内有关外汇干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完全信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政策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定
        二、在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控制行为人的信仰
    第二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引入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
        一、外汇市场干预的一般操作模式
        二、外汇市场干预的微观结构框架
    第三节、一致性均衡分析
        一、预期传导途径的一致均衡分析
        二、外汇干预收益与组织结构
    第四节、分离性均衡分析
        一、分离条件下的信号均衡
        二、外汇干预收益、组织结构与稳定性收益
        三、两种政策制度安排的理论比较研究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发达国家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
        一、分离性均衡国家的外汇干预
        二、一致性均衡国家的外汇干预
        三、中间类型国家的外汇干预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
        一、发展中国家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历史回顾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各国(地区)的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三、1997年以后亚洲新兴国家的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第三节、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实际运行回顾与分析
        一、1994-2000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回顾
        二、2001-2004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回顾
        三、2005-2006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
    第四节、我国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方法简述
        二、数据的选取
        三、计量结果与检验
        四、模型经济意义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中国外汇干预制度的政策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中国外汇干预制度的政策目标
        二、中国外汇干预政策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中国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
        一、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的关系
        二、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节、中国外汇干预政策与外汇管理体制
        一、外汇干预与外汇管理法律制度
        二、外汇干预与企业层面的外汇管理体制
        三、外汇干预与外汇交易市场建设
        四、外汇干预与外汇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
    第四节、本章小结
附录
    模型的证明
        一、命题一的证明
        二、命题二的证明
        三、命题三的证明
        四、命题四证明
        五、命题五证明
        六、命题六证明
        七、命题七的证明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7)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研究 ——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主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一) 农业上市公司为何在资本市场败走麦城
        (二) 资本效率低下不光是农业上市公司的专利
        (三) 西方学者的忠告
    二、 基本概念: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效率
        (一) 资本市场
        (二) 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
        (三) 资本市场的效率
    三、 研究综述
        (一) 西方学者对资本效率研究的理论综述
        (二) 国内关于资本效率理论研究概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的难点与局限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一、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分析与评价指标
    二、 经济增加值(EVA)的计算方法
    三、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效率分析
        (一) 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二)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增加值(EVA)分析
    五、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六、 结论
    附案例分析: 顺鑫农业的资本使用状况调查
第三章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
    一、 关于模型的说明
        (一) 检验白噪声过程
        (二) 检验随机游走过程
        (三) 非线性模型和检验
    二、 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 总体评价(整体时间段)
        (二) 分年度评价
        (三) 连续时间效率演化模拟和分时期评价
    三、 结论
第四章 股市泡沫与上市公司资本效率
    一、 股市泡沫与资源的逆向配置
    二、 测量股市泡沫的主要方法
    三、 对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测量
        (一) 用市盈率法对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度量
        (二) 用q比率对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度量
    四、 三维动态模型: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机理
    五、 消除或减少我国股市泡沫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
    一、 公司治理是决定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内在因素
    二、 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研究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三、 几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 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
        (二) 德日的内部监控模式
        (三) 东亚的家族控制模式
    四、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一)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二) 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五、 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改革
    六、 现阶段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附: 案例分析:莱英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如何毁灭财富的
第六章 监管对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的影响
    一、 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分析
    二、 资本市场失效的后果与监管
    三、 最有效率的监管制度:法治
        (一) 治造就有效政府和有效监管
        (二) 法治使金融交易的成本最低
    四、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但监管效率仍然低下
        (二) 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滞后,缺乏法治基础
        (三) 资本市场监管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力量失衡
    五、 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 有效利用证监会、法院和人大的资源,形成互相制约的监管机制
        (二) 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第七章 公司并购与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
    一、 公司并购对上市公司资本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频率越来越高
        (二)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以非产业并购为主
        (三) 买壳上市成本高昂,削弱了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误区
    四、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并购的协同效应
    附案例分析
第八章 结束语:警惕中国资本市场危机
参考文献
后记

(8)俄罗斯能源外交: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俄中文)
导言
第一篇 俄罗斯展开能源外交的国际背景、基本理论与政策目标
    第一章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国际背景与物质基础
        第一节 全球油气生产开发的现状与前景
        第二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物质基础:燃料能源综合体
        第三节 俄罗斯油气开发现状及对《产品分成协议》的监管
        第四节 21世纪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产量预测
        第五节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前景预测
        第六节 21世纪大国能源外交走势
    第二章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理论基础: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能源外交与国家利益、能源安全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能源安全在俄罗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定位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节 俄罗斯能源战略形成的过程、背景和意义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是扞卫能源安全的有力工具
    第三章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政策目标、重要手段和干部培养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政策目标
        第二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结合
        第三节 管道控制:石油外交运作的重要手段
        第四节 俄罗斯重视能源外交专门人才的培养
第二篇 俄罗斯能源外交在全球各地区的展开
    第四章 俄罗斯对欧佩克、美国的能源外交:合作与冲突
        第一节 俄罗斯与欧佩克
        第二节 俄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第五章 独联体国家油气战略与俄罗斯利益的重合与冲突
        第一节 俄乌关系中的油气因素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油气战略中的俄罗斯、美国与中国
        第三节 土库曼斯坦油气开发战略
        第四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开发前景
        第五节 9·11之后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关系中的油气因素
        第六节 里海石油外运与俄罗斯、哈萨克、伊朗、土耳其及美欧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六章 俄罗斯对欧盟和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外交
        第一节 俄罗斯对欧盟的能源外交
        第二节 俄罗斯油气外交在欧洲的地缘取向
        第三节 俄罗斯对中东欧的天然气战略
        第四节 中欧国家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与俄罗斯
第三篇 21世纪中国油气安全与中俄油气合作
    第七章 中国的油气安全与战略储备
        第一节 中国的油气安全
        第二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
    第八章 中俄油气合作:外交与经济意义
        第一节 中俄油气合作在中国油气发展战略和油气供应中的地位
        第二节 中俄油气合作对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和俄远东开发的意义
附录1. 俄罗斯油气工业发展大事记(1700—2002)
附录2. 换算参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西人眼中的台湾(1865-1895)[D]. 卞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3]贵族与宪法 ——基于瑞典宪法史的比较研究[D]. 赵亮.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4]新疆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构造—岩浆控矿规律及找矿预测研究[D]. 徐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国家利益视野下的美国涉华舆论[D]. 严怡宁. 复旦大学, 2008(03)
  • [6]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D]. 陆志明. 复旦大学, 2007(06)
  • [7]中国上市公司资本效率研究 ——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主的实证分析[D].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8]俄罗斯能源外交:理论与实践[D]. 庞昌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9]从“19对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抬升迹象[J]. 严国群. 环球军事, 2002(01)

标签:;  ;  ;  ;  ;  

从“19比1”到“19+1”——北约与俄罗斯关系出现回升迹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