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21例女性不孕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梅[1](2021)在《女性不孕不育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女性不孕不育症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女性不孕不育症患者96例作为不孕组,将同期我院96例孕检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妊娠组。采用我院自制《女性不孕不育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收集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流产次数、每日咖啡类饮品饮用量等相关信息,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年龄、BMI、流产次数、每日咖啡类饮品饮用量、每日睡眠时间、工作压力、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是女性不孕不育的影响因素(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35岁、BMI≥24 kg/m2、流产次数>2次、每日咖啡类饮品饮用量≥6杯、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压力大、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8 h是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年龄> 35岁、BMI≥24 kg/m2、流产次数> 2次、每日咖啡类饮品饮用量≥6杯、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压力大、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长>8 h是女性不孕不育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采取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行为干预等相关措施,以降低女性不孕不育症患病率,满足女性妊娠需求。
陈佳婕[2](2021)在《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脲原体是女性下生殖道常见的一类寄生物或共生物,是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脲原体感染的妇女除了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外,还有极大的可能会将病原体传染给性伴侣。脲原体感染也是引起不育、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怀孕妇女若感染脲原体,还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后感染等不良妊娠后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已知与人类致病有关的脲原体分为2个生物群,14个血清型。其中生物Ⅰ群即为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包括基因组较大的10个血清型:分别是2、4、5、7、8、9、10、11、12和13;生物Ⅱ群即为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包括基因组较小的4个血清型:1、3、6和14。但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检测试剂盒无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国际上对于两种生物种群致病性的强弱差异研究匮乏,且微小脲原体与生殖系统感染的疾病相关性研究报道也较少。本研究采用由凯杰公司提供的最新研发的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的联检试剂盒,与配套的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分析仪,对临床已确定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两种病原体的分群/联合检测。研究中建立了核酸自动化提取与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标准化流程,相比于一直沿用的“金标准”培养方法,新方法不仅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能有效避免污染和假阴性。进一步采用标准化流程分析了 321例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样本,包括男性样本48例,标本种类为尿道拭子;女性样本273例,标本种类为宫颈拭子。同时以5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样本,其为女性宫颈拭子样本。针对联检试剂盒检测获得的结果,以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所患的疾病种类为基线,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病原体与这些基线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统计结果表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解脲脲原体Uu和微小脲原体Up的p值均小于0.05,且男性感染Uu相对较多(26/48,54.17%),而女性则以Up感染为主(230/273,84.25%),但这两种病原体的感染与男性和/或女性之间的不同年龄段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男性所患疾病的统计分析中,两种病原体Uu和Up的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在本次研究所收集的男性患者样本中,涉及炎症、不育及其他三大类疾病,病原体的感染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而在女性患者样本所涉及的疾病分类中,Uu的感染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p的p值则小于0.05,则说明在女性的某一类或某几类疾病中,Up是其特定的感染病原体。随后利用了不同性别及所患的不同疾病建立了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微小脲原体与男性不育以及女性不孕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关系(p<0.05)。细菌性阴道炎(BV)是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疾病,研究中我们同时分析了这两种病原体与女性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在273例女性检测样本中,共有224例完成了细菌性阴道炎的检测,而BV和Uu/Up相关性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无论是Uu还是Up,均与BV的感染不具有相关性。以上这些结果的获得,为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临床进行这两类病原体检测的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胡舒楠[3](2021)在《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与患者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夫妻双方对不孕压力源的应对方式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本研究基于心理应激及系统-交易模型理论,通过了解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夫妻二元应对现状,探究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与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关系,以期探索缓解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改善身心健康的途径。方法:于2020年1月—2020年11月,便利抽取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来院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共199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女性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Infertility stigma scale,ISS)、中文版夫妻支持应对量表(Dyadic Coping Inventory,DCI)作为调查工具进行调查。采用EXCEL2013管理数据,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IBM SPSS Modeler构建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99对不孕症患者及配偶有效资料。不孕症患者病耻感得分为68.5±14.72分,各维度得分降序排列为:社会退缩3.170±0.704分、家庭羞辱2.763±0.404分、自我贬损2.373±0.490分、周围人群羞辱2.163±0.460分。本研究中不孕症患者病耻感中等水平者占67.8%,其次低水平者占32.2%,未发现高水平患者。(2)不孕症患者二元应对得分为117.9±13.24分,配偶二元应对得分为118.34±12.03分。经由配对t检验:不孕症患者压力沟通维度得分显着高于配偶得分(P<0.01),患者消极支持应对得分显着低于配偶得分(P<0.01)。相关性分析:不孕症患者与配偶压力沟通、积极支持应对、消极支持应对、代办支持应对、共同支持应对、应对评价分别显着相关(P<0.01)。(3)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孕症患者二元应对得分和配偶二元应对得分分别与不孕症患者病耻感得分显着相关(r=0.659、P<0.01;r=0.61、P<0.01)。(4)以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总分为因变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费用支付方式、配偶DCI总分、患者DCI总分、有无子女和患者职业是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t=-3.717,P<0.001;t=-2.991,P=0.003;t=-2.904,P=0.004;t=-3.717,P=0.004;t=-3.226,P=0.001),共同解释方程总变异的57.9%。(5)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变量)、配偶DCI总分、患者DCI总分构建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验证(Az=0.901,P<0.001),结果显示该模型可预测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结论:(1)该研究地区的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尚待改善,应重点关注自费、无子女、无固定工作、夫妻二元应对水平较低的患者。(2)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水平位于正常水平内,但仍有待提高。(3)面对不孕压力,不孕症患者与配偶应对策略有差别,因此进行二元应对干预时注意减少双方消极支持应对行为,增加二者间有效沟通及共同应对行为。
陈虹亮[4](2021)在《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可引起沙眼、输卵管炎及不孕等多种疾病,还能促进HPV多个亚型混合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此外,生殖道CT感染可导致机体阴道菌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反作用于CT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尚未清楚。近年来,女性不孕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T作为不孕症的重要病原体,关于不孕女性群体CT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收集5006例不孕女性、健康体检女性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临床样本,研究不孕女性CT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CT与HPV共感染特征及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然后应用16S rRNA测序等手段分析CT阴性、CT感染不孕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菌群的多样性;随后从细胞水平探讨不同组间CT感染患者阴道内差异优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从动物水平进一步探讨组间差异优势菌对衣原体感染后小鼠下生殖道、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以及在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病理损伤及其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人群、细胞、动物三个水平对不孕女性CT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明确不孕女性CT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微生态调节干预治疗CT感染以及丰富CT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PCR扩增样本中CT质粒ORF2基因片段,对5006例临床样本进行CT筛查,再利用巢式PCR扩增CT DNA筛查阳性样本Omp1 VS1~VS2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后,根据Omp1 VS1~VS2基因序列的多态性进行CT分型。2.应用导流杂交与PCR扩增相结合技术,对21种HPV基因型,包括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高危型 14 种、HPV6、11、42、43、44,CP8304(81)低危型6种及疑似高危型HPV53进行基因分型。3.以666例不孕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为匹配因素按1:1比例进行病例对照匹配,分析体检中心、生殖中心及妇科门诊女性患者CT、HPV及其共感染率;以236例CT 阳性患者或778例HPV 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及临床科室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病例对照匹配,分析CT、HPV感染率的相关性。4.应用 NEB 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构建 DNA 文库后,采用二代高通量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健康CT阴性、不孕CT阴性、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基因组16S rRNA扩增子测序,联合运用QIIME、MUSCLE、SILVA132、Cytoscape和Graphviz等软件对各组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NMDS、UPGMA和Network关联等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对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中15种差异优势菌属进行验证。5.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检测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琥珀酰丙酮、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及肉碱水平;乳酸酶电极法检测其乳酸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乳酸同分异构体L(+)乳酸和D(-)乳酸水平。6.分别以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或0~20 mM不同浓度的L(+)乳酸和D(-)乳酸在不同pH条件下刺激CT E型菌株或HeLa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分析其剂量及酸度效应关系;利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其对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7.分别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加入终浓度10 mM的L(+)乳酸、D(-)乳酸,以无机HCl为平行对照刺激CT,应用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IFU,分析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拮抗作用的特异性。8.构建Cm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分别以2×109 CFU卷曲乳酸杆菌、罗伊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及三种酸杆菌1:1:1混合物在Cm感染后接种小鼠生殖道进行干预,并通过qRT-PCR对乳酸杆菌干预是否成功进行验证。9.将35只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SPG、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每隔 3~7 d,收集小鼠阴道拭子和肛拭子样本,应用IFA法检测阴道拭子和肛拭子脱落细胞中不同时期衣原体的排菌量;ELISA法检测各时期阴道拭子中TNF-α、IFN-γ、IL-1β、IL-6及IL-10细胞因子水平;10.Cm感染后80 d,分离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组织,H&E染色后评估小鼠输卵管、子宫角、大肠及小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 G、Ig G1及Ig G2a亚类抗体水平;取小鼠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细胞水平,并以1 × l06 IFU经UV灭活的Cm刺激小鼠脾细胞,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CD8+/IFN-γ、CD4+/IFN-γ、CD8+/IL-4及CD4+/IL-4 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 TNF-α、IFN-γ 及 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1.本研究发现CT总体感染率为4.7%(236/5006),不孕女性CT感染率为3.5%(23/666),体检中心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CT 感染率分别为 3.8%(38/1006)、5.2%(175/3334),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CT基因型流行以E型(30.1%,69/229)、F 型(23.1%,53/229)和 J 型(17.9%,41/229)为主,CT和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性(r=0.08,P=0.67)。2.青年女性(≤25岁)CT感染率显着高于>25岁年龄组女性(10.4%VS 4.0%,P<0.001),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OR=0.496,P<0.001;OR=1.710,P<0.001);CT 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病变的危险因素(OR=3.25,P=0.018),HPV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高级别病变或癌的危险因素(OR=6.89,P<0.001;OR=15.86,P<0.001)。3.通过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CT阴性、CT感染患者及其治疗后等25例临床样本进行测序,共获得1,949,887条原始序列,经过质控筛选后获得1,639,766条高质量的序列,平均每个样品65,591条序列可用于后续数据分析,并且各样本Goods overage指数值均超过98%,提示测序深度合理,覆盖了样品中98%以上的细菌种系型,可以真实地反映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情况。4.不孕女性CT 阳性组衣原体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不孕CT阴性组及其他组(P<0.05),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不孕女性CT 阳性组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而经治疗后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相对丰度显着高于不孕女性CT 阳性组(P<0.01)。5.本批次CT和Cm在不同稀释度下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9×108 IFU/mL、5.15×108 IFU/mL;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乳酸浓度均显着高于MRS对照2~20倍(P<0.001),并显着高于琥珀酰丙酮等其他代谢产物(P<0.01),提示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均以乳酸为主要成分。6.本研究中7种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使CT感染力下降30%~90%,该拮抗作用呈剂量、时间及pH依赖模式,其中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作用较强,可使CT感染力下降约85%(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相对较弱(下降约45%),另外,各乳酸杆菌代谢产物pH调节到7时,其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均显着下降(P<0.01)。7.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D(-)乳酸浓度显着高于其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的含量(9.8 mM VS 0.6 mM,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加入终浓度为10 mM D(-)乳酸较加入L(+)乳酸或单独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其拮抗作用均显着增强(P<0.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显着高于L(+)乳酸或无机HCl(P<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呈剂量、pH依赖模式,提示D(-)乳酸是抑制CT感染的重要成分,合适的pH在D(-)乳酸拮抗CT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可能还有其他成分对CT感染的拮抗具有协同作用。8.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的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速度较Cm组无明显改变(P>0.05);Cm+Mix组小鼠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与Cm+Mix-P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Cm+Mix与Cm+LC组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较低Cm组显着减少(P<0.05);Cm+Mix组小鼠输卵管扩张及炎症程度评分均低于Cm组(P<0.05);所有实验组除个别小鼠小肠、大肠出现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外,其他均无典型炎症反应,各组小鼠小肠、大肠炎症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 TNF-α、IFN-γ、IL-1β及IL-6水平较SPG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而IL-10水平较SPG组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Cm+LC、Cm+LR、Cm+LN、Cm+Mix及Cm+Mix-P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TNF-α、IFN-γ 及 IL-1β 水平显着低于 Cm 组(P<0.01),但 IL-6水平较Cm组无显着差异(P>0.05)。10.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衣原体特异性Ig G、Ig G1及Ig G2a,且Ig G2a和Ig G1比值均>1,但与Cm组各种亚类的抗体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m、Cm+Mix及Cm+Mix-P组小鼠脾细胞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水平显着高于SPG组(P<0.05),而 Cm、Cm+LC、Cm+LR、Cm+LN、Cm+Mix 及Cm+Mix-P组CD8+/IL-4和CD4+/IL-4细胞水平与SPG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孕青年女性生殖道CT感染率较高;CT基因型流行以E、F、J型为主,与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CT和HPV与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2.不孕女性CT感染患者阴道菌群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主要成分,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减少,经治疗后其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D(-)乳酸是发挥拮抗作用的重要成分,pH是其拮抗CT感染的重要因素。4.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可以促进下生殖道衣原体清除、减轻其输卵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然而单独或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及其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类型均无明显改变。
李雪,张波,王正春[5](2021)在《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庆大足区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19年5月诊治的女性不孕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殖道感染53例为观察组,无生殖道感染7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及不同感染程度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NF-γ)]、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IL-2、INF-γ、IL-4、IL-10与生殖道感染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L-2、INF-γ、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IL-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生殖道感染患者血清IL-2、INF-γ、IL-10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IL-4水平低于中度、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2、INF-γ、IL-10、IL-4均为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IL-2、INF-γ、IL-10与生殖道炎症评分呈正相关(r=0.348、0.558、0.551,P均<0.05),IL-4与生殖道炎症评分呈负相关(r=-0.595,P<0.05)。ROC分析显示,四项指标对生殖道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AUC分别为0.686、0.690、0.752、0.642。四项指标的联合应用对生殖道感染的诊断价值均比单一指标明显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1(43/53)、0.803(57/71)。结论女性不孕生殖道感染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失衡,检测其水平有助于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洪新哲[6](2021)在《女性不孕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妊娠结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比较女性不孕症患者与正常育龄女性焦虑、抑郁状态的差异,了解不孕症女性焦虑及抑郁状况,探讨焦虑、抑郁对女性不孕症患者生育状态及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女性不孕患者组(n=149)和正常孕龄女性组(n=153)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对比两组间差异;研究分析女性不孕症患者组(n=149)在年龄、不孕年限等因素的分布差异;回顾性分析有无焦虑和(或)抑郁症状的不孕症患者的基础性激素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1、女性不孕症患者组中焦虑和(或)抑郁发生率(44.96%)高于正常人群组(21.56%)(χ2=18.659,P<0.05),两组间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AS评分存在差异(P<0.05)。2、29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不孕患者较29岁及以上者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不孕年限3年及以下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高于不孕年限3年以上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接受促排卵治疗组中,无症状患者与有症状患者间在雌激素E2、雄激素T水平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IVF助孕治疗组中,无症状患者与有症状患者间在促卵泡激素FSH、雌激素E2水平上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75天妊娠成功率发现,接受IUI治疗的无症状患者组妊娠成功率高于有症状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9.004,P<0.05);接受IVF治疗的无症状患者组与有症状患者组间妊娠成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6,P<0.05);促排组间妊娠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调查中女性不孕症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问题较正常孕龄女性更为普遍;2.不同年龄段及不孕年限的不孕女性人群焦虑、抑郁状况存在差异;3.女性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对其生育状态和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杨婷[7](2020)在《不孕不育患者分离脲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脲原体(Ureaplasma spp.,UU)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共生型微生物,常寄居于人体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随着UU多位点分型方案的建立,研究人员对少部分UU感染人群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且发现UU不同亚组菌株与疾病的关系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明确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克隆分布情况,以及UU不同亚组菌株间的基因背景学差异,为UU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使用支原体培养试剂盒,分别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确诊的226例女性不孕患者和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确诊的480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UU筛查。对培养阳性的UU菌株进行种群鉴定,并对单一感染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比较分析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分布情况;比较分析男性不育患者UU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精液参数,包括精子浓度、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力、非前向运动力和不动精子率。2.选择菌株UPA106(属于亚组A)、UUR132(属于亚组2)和UUR315(属于亚组1),使用二代Illumina和三代Nanopore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株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分别选择标准菌株UPA ATCC 27815和UUR ATCC 33699作为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A)和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R)的参考菌株,分析三株临床菌株和两株参考菌株的全基因组共线性关系和直系同源基因簇;分析UPA106与NCBI Gen Bank数据库中14株UP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UU132、UUR315和NCBI Gen Bank数据库中18株UU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分析15个毒力因子在三株菌的变异情况。分别选择与三株菌亲缘关系最近的标准菌株作为参考,进行多带抗原(multiple banded antigen,MBA)家族基因的共线性比对。使用单克隆抗体6522检测三株菌中MBA的表达情况,并对蛋白条带进行质谱检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研究三株菌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并对耐药株进行耐药机制分析。结果:1.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患者分离脲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1)女性不孕患者中检测到101株UU,其中85株UPA,11株UUR,5株混合感染株。在85株UPA中发现24个e ST型,e ST16和e ST41是优势克隆株;在11株UUR中发现10个e ST型,e ST82是优势克隆株。(2)男性不育患者中检测到104株UU,其中78株UPA,24株UUR,2株混合感染株。在78株UPA中检出32个e ST型,e ST16和e ST41为优势克隆株;在24株UUR中共检出16个e ST型,e ST82是优势克隆株。(3)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中,UPA的检出率均高于UUR。与男性不育患者相比,UUR在女性不孕患者的检出率偏低(P<0.05),并且未检测到UUR的亚组2。(4)与阴性组相比,精子浓度、总活力和前向运动力在UU各亚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前向运动力在UUR的亚组2出现明显减低(P<0.05)。2.脲原体不同亚组菌株的基因组学特征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1)UPA106、UUR132和UUR315的染色体均为单个闭合环状结构,基因组全长在741,809853,955bp,GC含量在25.5%左右,预测的基因数是627699个。(2)三株临床菌株和两株标准参考菌株的基因组共线性关系良好。在5株菌株中共有652个基因簇,其中541个基因簇(82.98%)构成UU的核心基因。UPA106、UUR132和UUR315分别与菌株ATCC 27818、ATCC 27618和1000间的SNP差异最小。(3)三株菌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和脲酶家族基因均未检测到错义突变。在UPA106和UUR132的O-唾液酸糖蛋白酶编码基因分别检测到点突变A661G(I221V)和G709A(A237T);在UPA106的硫氧还蛋白二硫化物还原酶编码基因中观察到点突变A425G(Y142C);在UUR132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观察到点突变A148G(S50G);在UPA106、UUR132和UUR315的溶血酶编码基因分别检测到点突变A55G(I19V)、A981T(K327N)和A981T(K327N)。(4)在UPA106和菌株ATCC 27818、UUR132与菌株ATCC 27618的MBA家族基因线性比对中均发现,mba基因的N端与基因间区发生了DNA倒置。在UPA106,倒置后的基因与相邻的A0412基因产生基因融合,形成UPA106的mba基因。在UUR132,倒置后的基因与插入的0418基因产生基因融合,形成UUR132的mba基因。在两菌株mba基因的下游均不包含串联重复序列。UUR315和ATCC33696的比对分析发现,mba的N端发生了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MKLLKKKSFFFQNTKKQLFS*”。mba(A0418)的C端发生了DNA倒置,倒置后的C端序列出现在UUR315的02080基因。在UUR315的02090基因中发现了两段包含相同串联重复序列(QAMVQQAQKN)的插入片段。此外,在三株菌mba基因两侧的基因均发现了C端串联重复数目的变异。单克隆抗体6522在UPA106、UUR132和UUR5中分别检测到3个、3个和6个蛋白条带。质谱结果显示,UPA106和UUR132中分子量最大条带分别对应01920基因编码的MBA蛋白和02045基因编码的MBA蛋白。(5)UPA106和UUR132对左氧氟沙星耐药,UUR132对红霉素耐药,三株菌均对四环素敏感。在UPA106的par E基因发现点突变G1343A(R448K),在UUR132的par C基因发现点突变C248T(S83L)。在UUR132的L4、L22和23S rRNA基因均未找到耐药相关突变。结论:1.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中呈现以优势克隆为主的多克隆分布,优势克隆是e ST16、e ST41和e ST82。2.除MBA家族基因外,UU的毒力因子都很保守,尤其是脲酶家族基因。3.UU中MBA家族基因的突变机制复杂多样。MBA的保守N端可以发生突变,造成该片段的缺失;MBA的N端和C端均可以发生DNA倒置突变;mba基因座内任何下游包含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均可以发生C端串联重复数目的突变。插入突变也是MBA的突变机制。
项锲[8](2020)在《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评估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并评价实施不同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对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治疗结局,为下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和不孕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 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了解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现状,同时采用准实验研究获得真实世界数据以评价不同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首先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等10个因子,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不孕相关资料和临床检测等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例数(构成比)和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能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对象个人实际情况和真实意愿选择进行非随机化分组开始干预效果评价,分别给予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采用χ2检验评价其对不孕治疗妊娠结局的影响。[结 果](1)本研究利用SCL-90量表对1393例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评价。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3.80±5.38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50.6%,初次移植占96.6%,无子女占92.6%,初婚占90.3%。干预效果评价研究中干预组534例,对照组859例,干预组观察到的妊娠结局数为196例,对照组为254例。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配偶年龄、民族、配偶民族、文化程度、配偶文化程度、职业和配偶职业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SCL-90量表平均得分为140.18±30.29分,相较于国内正常成年人常模值(129±38.76分)高。此外,除偏执因子外,其余总分、总均分和8个因子分在本研究组和常模组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睡眠及饮食六个因子均比常模高出0.10分。此外,约有90%的被研究女性不孕症患者各因子评分为轻度(1<X≤2分)及以下。(3)不同年龄组患者间SCL-90量表总分、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间SCL-90量表躯体化、强迫症、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患者间SCL-90量表总分、总均分、抑郁、偏执和睡眠及饮食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不孕原因患者间SCL-90量表抑郁和恐怖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再次移植患者间SCL-90量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女与无子女患者间SCL-90量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然流产史与无自然流产史患者间SCL-90量表睡眠及饮食因子分的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化妊娠结局在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4,P>0.05),但干预组阳性生化妊娠占比(56.7%)高于对照组(50.4%)。分层分析显示:无论是在相同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129.00分),还是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中,生化妊娠结局在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中,干预组阳性生化妊娠占比(54.4%)高于对照组(51.2%),在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中,干预组阳性生化妊娠占比(59.7%)高于对照组(49.5%)。临床妊娠结局在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2,P>0.05),但干预组阳性临床妊娠占比(48.5%)高于对照组(42.5%)。分层分析显示:无论是在相同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129.00分),还是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129.00分)中,临床妊娠结局在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中,干预组阳性临床妊娠占比(47.8%)高于对照组(41.8%),在SCL-90量表总分≤常模组中,干预组阳性临床妊娠占比(49.4%)高于对照组(43.3%)。[结 论]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关注。对于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个人而言,应尽早就医接受不孕相关治疗,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对于辅助生殖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应对患者普及必要的备孕知识,优化治疗方案,进行心理测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干预服务。本研究尚不能认为实施不同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对女性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可能产生影响,有待后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张瑞霞,窦训研[9](2019)在《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药理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的180例女性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中成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效果。结果 180例患者治愈57例(31.7%)、显效63例(35.0%)、有效38例(21.1%)、无效22例(12.2%),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8%。结论采用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琛赟[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赖新生教授诊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赖新生教授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赖新生教授临床诊治不孕症的病案并建立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9和rapidminer studio 9.0软件统计并挖掘其中的一般情况和辩证处方用药规律,分析和整理赖教授的临证遣方经验。通过检索CNKI、VIP、CBM、WF文献数据库,收集近5年关于针刺治疗不孕的临床研究文献,整理其中的信息录入数据库,运用软件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的高频腧穴、穴位配伍及取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220名,筛选出处方共243条,包括药味174味,总共使用药味3711次。不孕患者的年龄在21-47岁之间,其中31岁-35岁的患者人群最多。有56人为原发性不孕,159人为继发性不孕,尚有5人未明确记录;病因中以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及宫颈因素和输卵管因素这三种因素最为多见,且在原发性和继发性患者中无明显差异。就诊患者中有71人(32.27%)有不良孕产史,在这部分人群中发生过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异常妊娠的患者分别有28人(39.44%)、24人(33.80%)、19人(26.76%),不良孕产次数最多的患者达7次。根据诊疗记录整理出115种症状,前20种高频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月经量少、血块、寐差、痛经、经色鲜红、经色深红、腰膝酸软、月经后期、疲乏、经色紫黑、月经淋漓不净、烦躁、经前乳房胀痛、畏寒、头痛、月经先后不定期、多梦、月经量多、大便溏薄、头晕。常见的舌象有:舌淡、苔白、舌暗、苔薄、苔黄、舌尖红、舌红、少苔。常见的脉象有:脉细、脉沉、脉弦、尺脉弱、脉数、脉弱。统计证候病位提取出5种病位类证候要素,其中以病位在肾、肝、脾最多。将四诊信息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为5类症候群,根据中医证候及临床情况,具体命名为类肾气虚兼肝郁、类瘀阻胞宫、类肝肾阴虚、类肝肾血虚、类精亏兼湿困5种证候。整理除去甘草外的173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大于200次)的药物类型有:补血药、补气药、补阳药、清热凉血药、活血化瘀药、补阴药、理气药。在药物四气中的频次统计中,使用大于400次的为:温、平、微寒、微温。五味中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甘、苦、辛、酸、咸。中药的归经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肝经、肾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胆经、大肠经、心包经、膀胱经、三焦经、小肠经。最常用的20味药物有:当归、柴胡、丹皮、赤芍、阿胶、白术、川芎、陈皮、党参、肉苁蓉、熟地黄、山药、淫羊藿、黄芪、茯苓、女贞子、白芍、生地黄、香附、巴戟天。其中药对/队“川芎-当归”、“赤芍-川芎-当归”、“阿胶-川芎-党参-当归”关联性较强。现代文献研究纳入147篇文献,研究发现现代针刺治疗不孕症的常有腧穴有: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中极、气海、肾俞、太冲、血海、丰隆、归来、太溪、命门、肝俞、脾俞、天枢、合谷、阴陵泉、中脘、神阙、次髎、百会、膈俞、大赫、卵巢、内关、地机、气穴、腰阳关、复溜。涉及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阴脾经,其次为任脉、足阳明胃经。选穴的部位多取下肢、胸腹、背腰。特定穴的选取中,除交会穴,以募穴为最多,其次为五输穴、背俞穴、原穴、下合穴等。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中极之间的关联度较强。且在针刺治疗不孕症时常用远近配穴。结论:赖教授诊治不孕症首先以肾虚为根本,结合兼夹证候,辩证论治。重视补虚药物的使用,重视气、血、阴、阳的补益,多以补益气血为主,四性五味取甘温者,药物归经以肝经为首。最常用的药物有丹皮、柴胡、山药、白术、女贞子等,在药物配伍上以益气活血为法。现代针刺治疗不孕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中极最多,选用足太阴脾经穴位、任脉和足阳明胃经最多,且多用募穴及远近配穴方法,与赖教授所创通元针法有有相似之处。
二、321例女性不孕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1例女性不孕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不孕不育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问卷调查: |
1.4 质量控制: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女性不孕不育症影响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 讨论 |
(2)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发展 |
1.1.1 支原体简介 |
1.1.2 解脲脲原体的发现与命名 |
1.1.3 解脲脲原体的形态与结构 |
1.1.4 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危害 |
1.1.5 流行病学分析 |
1.1.6 解脲脲原体的基因分型 |
1.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
1.2.1 如何区分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 |
1.2.2 解脲脲原体与微小脲原体的感染差异 |
1.2.3 解脲脲原体亚型的致病性 |
1.3 检测方法 |
1.3.1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3.2 PCR方法检测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盒的研发 |
2.1.1 引物设计 |
2.1.2 试剂盒组分 |
2.2 试剂盒储存、运输条件及有效期 |
2.3 实验配套检测仪器 |
2.4 试剂盒检测原理 |
2.5 检验方法 |
2.5.1 样本处理(样本处理区) |
2.5.2 扩增试剂准备(PCR前准备区) |
2.5.3 分液和加样(样本制备区;此步骤由QIAsymphony AS完成) |
2.5.4 PCR扩增(检测区) |
2.5.5 仪器检测通道选择 |
2.5.6 样本设定 |
2.6 临床样本的收集 |
2.6.1 样本采集、存放及运输要求 |
2.7 实验室各区域内的必备物品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检测及检测结果判断 |
3.1.1 最低检测线验证 |
3.1.2 重复性验证 |
3.1.3 符合率验证 |
3.1.4 干扰物质及治疗药物影响 |
3.1.4.1 干扰反应研究用样本选择及制备 |
3.1.4.2 实验方法 |
3.1.5 阳性判断值和参考区间 |
3.1.6 检测结果的判读 |
3.1.7 检测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
3.2 临床样本的分类统计 |
3.2.1 按患者/正常人检测结果分类统计 |
3.2.2 临床样本按性别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2.3 临床样本按年龄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2.4 临床样本按疾病分类统计检测结果 |
3.3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
3.3.1 患者/正常人结果统计分析 |
3.3.2 患者按性别联检结果统计分析 |
3.3.3 男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4 女性患者按年龄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5 患者(不分男/女)按年龄分类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3.6 男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
3.3.7 女性患者按所患疾病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
3.3.8 回归统计分析 |
3.4 女性Uu/UP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讨论 |
4.1 检测技术平台特点和试验注意点 |
4.2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4.3 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检的社会意义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卷内备考表 |
(3)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与患者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研究现状 |
3 二元应对研究现状 |
4 理论基础 |
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方法及对象 |
1.2 研究对象纳排及剔除标准 |
1.3 样本量估算 |
1.4 研究工具 |
1.5 数据收集 |
1.6 数据处理 |
1.7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8 质量控制 |
1.9 伦理原则 |
1.10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问卷收集情况 |
2.2 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一般资料 |
2.3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现状 |
2.4 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现状 |
2.5 不孕症患者及配偶二元应对与患者病耻感相关性 |
2.6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2.7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3 讨论 |
3.1 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资料分析 |
3.2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现状 |
3.3 不孕症患者及配偶二元应对现状 |
3.4 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与患者病耻感存在相关性 |
结论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DNA提取 |
2.3 HPV分型检测 |
2.4 CT分型检测 |
2.5 阴道镜检查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女性生殖道CT和HPV感染率 |
3.3 不同年龄段、临床科室女性CT和HPV感染率分层分析 |
3.4 CT和HPV基因型分布特点 |
3.5 CT和HP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6 CT和HPV感染与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收集 |
2.2 阴道分泌物检查 |
2.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4 CT筛查 |
2.5 二代高通量细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qRT-PCR检测阴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群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白带常规及阴道分泌物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3.3 16S rRNA测序结果 |
3.4 阴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5 Network关联分析 |
3.6 阴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群q RT-PCR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 |
1 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菌株 |
1.3 主要试剂 |
1.4 其他 |
2 方法 |
2.1 衣原体培养与传代 |
2.2 乳酸杆菌培养 |
2.3 乳酸杆菌的鉴定 |
2.4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 |
2.5 衣原体感染力及He La细胞活性检测 |
2.6 小鼠分组、生殖道Cm感染及处理 |
2.7 小鼠生殖道及肛拭子中的Cm含量的检测 |
2.8 小鼠生殖道和肠道组织病理检测 |
2.9 小鼠脾细胞分离与培养 |
2.10 脾细胞增殖实验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CD4~+、CD8~+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
2.12 脾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
2.13 小鼠血清抗体及亚型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沙眼衣原体 E型 Bour和鼠衣原体 Nigg菌株浓度测定 |
3.2 乳酸杆菌各种代谢产物浓度检测结果 |
3.3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4 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5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及乳酸同分异构体对He La细胞活性的影响 |
3.6 生殖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q RT-PCR检测 |
3.7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的一般情况的影响 |
3.8 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下生殖道及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 |
3.9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引起的上生殖道及肠道病理反应的影响 |
3.10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生殖道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3.11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特异性抗体及Ig G亚类抗体产生的影响 |
3.12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生殖道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Clear Victory for Chlamydia: The Subversion of Host Innate Immunity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资助 |
致谢 |
(5)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分组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3.1 标本采集与检测 |
1.3.2 生殖道感染评分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相对表达水平比较 |
2.2 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IL-2、INF-γ、IL-4、IL-10水平比较 |
2.3 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血清IL-2、INF-γ、IL-4、IL-10对生殖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
2.5 血清IL-2、INF-γ、IL-4、IL-10水平与生殖道炎症评分相关性 |
3讨论 |
(6)女性不孕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妊娠结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致谢 |
综述 不孕症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意义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不孕不育患者分离脲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患者分离脲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菌株来源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标本采集 |
1.5 精液参数指标检测 |
1.6 UU的培养和冻存 |
1.7 UU基因组提取 |
1.8 菌株生物群鉴定 |
1.9 菌株eMLST分型 |
1.10 PCR反应 |
1.11 PCR产物电泳和测序 |
1.12 测序数据分析 |
1.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UU在女性不孕患者的流行分布情况 |
2.2 UU在男性不育患者的流行分布情况 |
2.3 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分布比较 |
2.4 UU感染与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参数间的关系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脲原体不同亚组菌株的基因组学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菌株复苏 |
1.4 固体培养 |
1.5 挑单克隆 |
1.6 菌种鉴定 |
1.7 菌株扩大培养 |
1.8 基因组提取和二代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 |
1.9 三代Nanopore全基因组测序 |
1.10 全基因组序列拼接 |
1.11 基因组的注释和分析 |
1.12 免疫印迹实验 |
1.13 质谱检测 |
1.14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二代全基因组测序DNA样本检测 |
2.2 三代全基因组测序DNA样本检测 |
2.3 基因组的基本信息 |
2.4 共线性关系分析 |
2.5 同源基因簇分析 |
2.6 基于SNP差异构建系统发育树 |
2.7 毒力基因分析 |
2.8 药敏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脲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女性不孕症概述 |
1.1.1 不孕不育症的定义 |
1.1.2 女性不孕症的分类 |
1.1.3 女性不孕症的流行趋势 |
1.1.4 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
1.2 辅助生殖技术的运用发展 |
1.3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概述 |
1.4 女性不孕症患者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
1.5 影响心理健康的可能因素 |
1.5.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1.5.1.1 年龄 |
1.5.1.2 经济教育水平 |
1.5.1.3 生活方式 |
1.5.2 家庭社会因素 |
1.5.2.1 夫妻关系 |
1.5.2.2 家庭文化 |
1.5.2.3 社会支持 |
1.5.3 不孕治疗因素 |
1.5.3.1 不孕症类型及治疗 |
1.5.3.2 不孕时长 |
1.5.3.3 失败体验 |
1.5.4 其他因素 |
1.6 常见心理健康干预举措 |
1.6.1 认知行为疗法 |
1.6.2 心理教育与咨询 |
1.6.3 心理支持 |
2 研究依据 |
2.1 已婚妇女不孕症发生率日渐攀升 |
2.2 接受不孕相关治疗的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
2.3 结合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可能对不孕症治疗结局产生显着效果 |
3 研究目的 |
3.1 评估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现状 |
3.2 评价实施不同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对女性不孕症患者的治疗结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与方案设计方法 |
2 研究现场及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终止/剔除标准 |
3 研究工具与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1.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资料 |
3.1.2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3.1.3 心理健康促进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回顾分析法 |
3.2.2 专家咨询法 |
3.2.3 现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法 |
4 伦理学原则 |
5 质量控制 |
5.1 SCL-90量表整理和心理健康干预方案设计 |
5.2 调查人员和干预人员培训 |
5.3 现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
5.4 数据录入与分析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基本情况 |
1.2 研究对象不孕相关情况 |
1.3 研究对象临床检验指标情况 |
2 研究对象SCL-90量表评分情况 |
2.1 研究对象SCL-90量表评分情况 |
2.2 研究对象SCL-90量表评分情况分布 |
2.3 研究对象SCL-90量表评分情况单因素分析 |
2.4 研究对象SCL-90总分评分情况多因素分析 |
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化妊娠和临床妊娠结局比较 |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化妊娠结局比较 |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妊娠结局比较 |
讨论 |
1 结果讨论 |
1.1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基本情况 |
1.2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 |
1.3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
1.4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不同心理健康干预的妊娠结局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1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 |
2 心理健康干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建议与对策 |
1 及早就医接受治疗,关注自身身心健康 |
2 完善临床评估体系,跟进心理健康研究 |
3 优化不孕治疗方案,普及相关教育宣传 |
参考文献 |
综述 女性不孕症患者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促进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简化版)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药理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赖新生教授诊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研究概况 |
1.1.1 定义及分类 |
1.1.2 病因 |
1.1.3 治疗方法 |
1.2 祖国医学对不孕症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源流 |
1.2.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3.1 中药治疗 |
1.3.2 针灸治疗 |
1.3.3 其他疗法 |
第二章 基因数据挖掘的赖新生教授治疗不孕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药物名称的规范 |
2.2.3 症状描述的规范 |
2.2.4 舌脉的规范 |
2.2.5 药物名称的规范 |
2.2.6 数据录入 |
2.2.7 数据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一般情况统计 |
2.3.2 中医四诊情况 |
2.3.3 证候分布 |
2.3.4 中药的类型、四性、五味、归经 |
2.3.5 常用药物情况 |
2.3.6 药物关联规则 |
2.4 讨论 |
2.4.1 一般情况分析 |
2.4.2 赖师辩证处方规律分析 |
第三章 现代针刺治疗不孕症的取穴研究 |
3.1 数据准备 |
3.1.1 数据的检索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指标 |
3.1.4 检索结果 |
3.2 数据的录入及数据库建立 |
3.2.1 数据录入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数据库建立 |
3.3 数据挖掘 |
3.4 研究结果 |
3.4.1 频次分析 |
3.4.2 关联规则 |
3.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
四、321例女性不孕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不孕不育症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张冬梅. 临床医学, 2021(09)
- [2]自动化解脲脲原体/微小脲原体联合检测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佳婕.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二元应对与患者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D]. 胡舒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D]. 陈虹亮. 南华大学, 2021
- [5]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女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感染关系[J]. 李雪,张波,王正春. 热带医学杂志, 2021(04)
- [6]女性不孕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妊娠结局调查研究[D]. 洪新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不孕不育患者分离脲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 杨婷. 浙江大学, 2020(01)
- [8]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 项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中成药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的药理作用分析[J]. 张瑞霞,窦训研.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76)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赖新生教授诊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研究[D]. 李琛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