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醇燃料生产将推动世界玉米需求迅速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魏楚京[1](2020)在《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以玉米为原料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区域农业的发展下,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新亮点。在玉米深加工业产能结构的调整下,黑龙江、吉林等玉米主产区将迎来快速发展,掌控原料资源型的企业将发展迅速。结合政策,集团型深加工企业均在战略性的调整与布局,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主要深加工企业着重进行资源化、差异化、延伸产业链的战略布局。黑龙江未来将成为国内大型深加工企业战略竞争的要地,产品与技术升级将成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的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就是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有代表性的发展性企业,是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成立的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发展,金象生化已成为黑龙江省粮食加工领域龙头企业。金象生化目前下辖富锦产业园、北安产业园、绥化产业园和研发中心。在企业初创期虽发展迅猛,但金象生化相比玉米深加工行业内其他标杆企业,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现有的加工规模较小,对行业影响力弱以及产品单一,不能与资源以及市场优势形成互补。本文从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环境着手,结合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问法和定量分析法对玉米深加工行业内主要标杆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规模进行分析,并结合金象生化有限公司自身的优、劣势,来研究金象生化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根据金象生化的SWOT分析与战略目标规划,总结得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为整体成本领先/差异化战略。根据所制定战略配置相关资源,把握好当前包括行业发展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在内的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方向,发挥好企业的集团协同优势,优化产品组合,深化全产业链,强化资本运作,使企业具有规模效应,从而建设合理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还要对组织结构、销售、生产以及采购方面加强管理,为战略的顺利实施做好保障。
孙墨琳[2](2018)在《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燃料乙醇应运而生。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推动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至今,我国仍主要生产以玉米为生产原料的一代生物燃料乙醇。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显着增长。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玉米在能源生产环节中投入量的增加是否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开篇分析了研究背景及研究必要性: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凸显,促进了生物燃料乙醇的诞生与发展,但由于生物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为主粮之一的玉米,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于一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具备较强的研究价值。接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重农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均衡价值论等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进而以理论结合实际,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展开分析,归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三个维度: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总结得出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且主粮的进口量在逐年增加。此外,以美国为镜,深入分析我国的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过程,总结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的动因、历程、现状及问题,并对生物燃料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进行阐释。在定性分析过后,用定量分析与描述性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首先,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增加会引起国内玉米价格升高;接着,利用经典供给-需求曲线模型推演出玉米价格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运用描述性统计的研究方法予以验证;然后,在“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有限”和“短期内玉米生产成本不变,即玉米种植技术没有进步”的条件下,分析玉米生产变动对主粮生产结构的影响;最后,分析我国主粮生产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主粮国际贸易的影响,并落脚到主粮净进口量的增加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综上分析得出结论:伴随着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我国主粮的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均受到影响,这些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第一,开发荒地资源,将农业领域投资置于优先位置;第二,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生物燃料产业引导和规制;第三,完善供给激励,围绕产业制定财税与金融政策;第四,强化需求激励,优化和创造燃料乙醇社会需求;第五,加强自主创新,发展第二代非粮作物燃料乙醇。
周瑜[3](2017)在《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市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而能源消费过程中存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到冬季,雾霾就会席卷中国众多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严重污染,而其中“一线城市”的首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中国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另外,目前,中国的玉米市场面临着“三高”难题,即产量高、进口高和库存高,其中,中国的玉米库存更是达到了天量,财政压力巨大。在玉米供过于求的现状下,庞大的玉米库存亟待解决。鼓励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以消化陈粮再一次被学者们提出。中国已在2015年底启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播种面积,改革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促进玉米价格的市场化。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成本因此下降,相关企业对政府补贴依赖降低,有利于企业的良性运转和未来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不同生物燃料乙醇发展情景下,中国玉米市场的供求均衡情况,探索发展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的合理规模,为中国的能源政策和农业政策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是对中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再是研究发展生物燃料背景下粮食市场的情况,并就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对粮食市场的影响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生物燃料乙醇对于粮食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市场。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玉米供求局部均衡模型,假定玉米乙醇在总的生物燃料乙醇产量中的占比为高位、中位和低位三种方案,模拟预测2016-2030年各种情景方案下,我国玉米市场供求是否均衡。最后提出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杜婧[4](2016)在《价格视角下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供应安全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已明确“非粮化”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严峻问题,特别是粮食作物中的玉米仍作为现阶段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材料。本文从生物燃料乙醇价格和粮食作物价格的关系入手,从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价格对生物燃料乙醇价格的影响这两个角度,分析粮食供应安全与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的关系。本文在生物燃料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燃料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及变动趋势,借助于价格纽带,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燃料乙醇市场与粮食安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燃料乙醇价格仅与玉米价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表明玉米仍然是国内生物燃料乙醇和农作物关系的桥梁和关注的焦点;而所研究的农作物价格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各自的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但相互关系仍然微弱;表明生物燃料的发展会直接影响玉米市场,并不会直接作用于其他粮食作物市场,但生物燃料的发展无疑让国内农产品价格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为给我国未来生物燃料的发展寻找经验和借鉴,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美国生物燃料乙醇与粮食安全间双向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美国能源用途和食物用途对农产品的争夺并不是造成农作物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其他外生变量变化所导致的供给、需求不平衡。最后结合生物燃料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国内现状和国际经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燃料乙醇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包括维持现有玉米乙醇生产规模、坚持“非粮”的发展方向、调整燃料乙醇行业准入制度、推进燃料乙醇市场化、调整粮食作物补贴方式和力度、开展国际双边合作、适度开放燃料乙醇和非粮原材料进口等。
贾学文[5](2014)在《中国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农业,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也成功实现了十连增。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玉米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不仅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还同时被赋予了能源属性甚至金融属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需求的增长直接导致玉米饲用量消费的大幅提高,同时,受玉米深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玉米需求持续增加,有关机构和学者预测,未来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玉米。如何在玉米需求持续增长、国际玉米供求相对均衡的环境下,安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玉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方向下,玉米需求是否会保持高增长态势?我国是否需要大量进口玉米?这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针对我国玉米生产、消费、流通、国内供需及进出口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首先从生产着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玉米的生产能力及增长潜力,认为玉米生产存在增长空间;随后对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即饲料养殖业和玉米加工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发现,尽管饲用玉米消费量和工业用玉米消费量一直在增长,但增速趋缓,2013年出现了下降;在流通方面,北粮南运解决了我国玉米生产和消费存在着的地域不平衡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玉米供需基本平衡,进口有增长趋势。但最近两年出现了供大于求和进口增加较快的矛盾局面,主要原因是进口价格便宜,而不是供给不足。通过对我国玉米供需多角度的研究,认为我国玉米产量存在增长潜力,玉米需求增长趋缓。我国要通过提高商业化育种效率,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推广技术应用来不断增加供给;通过调整养殖业结构发展节粮型畜牧业、限制玉米深加工业的盲目扩张进而避免低效益生产对玉米的浪费。同时,应建立玉米进出口的长效机制和平衡机制。
吴海霞[6](2014)在《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油始终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原油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从世界原油储量和消费增长趋势判断,原油储量减少和消费扩张使得原油价格呈不断上涨趋势。原油的不可再生性和价格持续走高趋势,导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致力于新能源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基于玉米、甘蔗等生物质的燃料乙醇,作为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能源危机凸显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得到重视和发展。原油是现代农业生产及经营中的重要物资投入,原油价格从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影响农业的产出及农产品价格,因而原油价格上涨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基础性因素。另一方面,燃料乙醇产业与玉米产业密不可分,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推动玉米价格及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在新能源经济结构下变得错综复杂。同北美和南美新大陆国家、欧洲国家、非洲欠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农业资源禀赋缺乏优势的国家,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农业净进口国,而且原油价格波动及新能源发展诱发的谷物结构波动,已经成为抑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输入型因素。因此,在新能源扩张背景下,准确理解世界能源结构转型与玉米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机制、传导机制,分析、测度两类市场间的波动关系,并从优化相关政策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危机与挑战为背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世界及我国能源产业、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考虑到国际原油分布不均和我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等实际问题,以及美国在世界玉米和新能源产业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论文第四章基于国际原油价格、美国燃料乙醇价格和我国玉米价格的宏观数据,采用VEC模型,分析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整合关系,以及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国际能源价格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存在高度整合关系。估计结果也验证了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和玉米质燃料乙醇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都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作用。同时传统OLS回归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国内玉米价格将上升0.4403个百分点。国际玉米质燃料乙醇价格的估计系数为0.0495,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1%显着性水平显着),但其经济意义并不显着。在我国体制及经济背景下,原油价格、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市场波动特征和波动关系也有别于国际市场。针对这种差异,论文第五章运用中国原油价格、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宏观周数据和GARCH模型、ARCH-M模型和EGARCH模型,分别分析我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风险。结果表明:我国原油、玉米和燃料乙醇市场均表现出显着的ARCH效应,即原油、玉米和燃料乙醇市场的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原油市场和玉米市场体现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说明原油市场和玉米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者在做出决策时具有理性投资特征,但由于国家的财政补贴效应,燃料乙醇市场并没有体现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同时,对玉米市场和燃料乙醇市场而言,价格下跌信息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信息引起的波动,因而为稳定新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需特别关注那些可能引起市场价格下跌的因素。通过文献分析与评价,发现原油价格波动显着影响玉米价格波动的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原油市场与燃料乙醇市场、燃料乙醇市场与玉米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随着国别的差异和所用数据的差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论文第六章采用静态三元BEKK-MVGARCH模型,对中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市场和玉米市场具有显着的静态波动溢出效应。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和玉米在燃料乙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作为清洁能源的初期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样本期间表现出燃料乙醇市场向玉米市场显着地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也导致玉米价格波动部分通过燃料乙醇市场对原油市场产生溢出效应。原油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影响粮食价格变化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而且在本研究中也得以验证。针对静态模型难以表达随着时间推移导致的变量动态变化问题,论文第七章分别利用分阶段BEKK-MVGARCH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构建动态联动性模型,分析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间价格波动的动态联动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关系具有动态差异性。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分别在2008年7月18日、2008年8月22日、2008年10月10日出现显着的断点效应。根据断点检验结果,将整个样本集划分为两个样本子集,即2003年9月-2008年10月、2008年7月-2013年6月。采用分阶段BEKK-MVGARCH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9月-2008年10月期间,仅存在原油市场向玉米市场、燃料乙醇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以及燃料乙醇市场到玉米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但2008年7月-2013年6月期间,我国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存在三市场间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AR(1)-DCC-MVGARCH(1,1)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上半年以前,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不存在动态相关关系,2008年下半年起,原油、玉米、燃料乙醇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系数明显增大,三市场间的协调程度增强,市场分割程度减弱。论文第八章采用情境假设法,分析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和粮食价格上涨及粮食安全的影响。情境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燃料乙醇产量会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而急剧增多。同时,若不考虑政府干预,原油价格的上涨和燃料乙醇的扩张将会大幅增加我国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的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的福利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如果仅考虑我国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而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燃料乙醇的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将远大于负面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为:(1)将一次能源、新能源及粮食生产结合起来,在一次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扩张背景下,研究世界一次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扩张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2)将ARCH类模型、BEKK-MVGARCH模型以及DCC-MVGARCH模型应用于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关系的研究中,突破了ARCH类模型应用的领域。(3)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多种粮食价格波动存在共向同时的特征,本文根据原油价格上涨的程度,模拟在原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燃料乙醇的发展速度、玉米及相关食品的价格波动状况,模拟原油危机和燃料乙醇扩张对我国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张经然[7](2014)在《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推动剂,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量和销量飞速增长,我国汽车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石油需求量快速增加。我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导致我国传统能源供应趋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急剧升高。并且,大量消耗传统能源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重污染。近年来,节能减排、发展绿色替代能源已成为世界共识。交通部门作为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发展车用替代燃料是推进能源替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车用生物燃料、改善能源结构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从长远来看,车用生物燃料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车用生物燃料产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展车用生物燃料产业可以降低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确保我国国家安全,同时可以保护我国环境,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产业成功转型。对于车用生物燃料产业,其大规模发展和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技术的突破和成熟。研发决策对于车用生物燃料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车用生物燃料的研发决策,涉及产业链、政府相关政策、高校、消费者等各个方面。本文重点就车用生物燃料的研发决策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其大规模应用确定框架。我国车用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因此,本文对我国车用生物燃料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我国车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研发决策方式与保障措施。本文围绕这一课题展开,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对比法、实例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车用生物燃料的研发路径。首先阐述本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次阐述车用生物燃料的概括及研究现状,得出车用生物燃料的重大意义、分类、技术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我国车用生物燃料研发决策影响因素,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再次,阐述构建研发决策体系的原则和思路,分析车用生物燃料的生产路径、产业技术路线图,并且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六条生产路线。接着叙述了车用生物燃料研发模式优化方案,论述产业链效果,提出优化方案的保证措施。然后以T集团为实例,分析了其研发体系,并且进行评价,指出其发展生物燃料的战略方向。最后对本文做概括性的总结,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
吴海鹏[8](2013)在《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笔者在探究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美国粮食战略。让粮食成为控制世界的武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基于这一目标的全球战略布局,但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开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面纱。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作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当笔者把视线从美国本身移到世界各个国家上时,豁然发现,原来美国粮食战略早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印度绿色革命并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业失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战略的实施。那中国呢?中国农业的情况如何?笔者将研究聚焦到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国受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时的担忧在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美国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变化产生着显着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受美国粮食战略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问题!如何应对?在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可以回归传统膳食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走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最好的选择,并为城乡间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村地区分别构想了“城市群后花园”以及发展新型小农经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本文对一个新的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美国粮食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理顺了美国粮食战略体系,认清了其发展历程、实施手段、背后意图和已有成效,警示了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多种威胁,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翁天杭[9](2013)在《燃料乙醇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前景预测》文中提出全球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石油储量有限将消耗殆尽,面临能源安全问题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燃料乙醇作为一种具有双向清洁作用的可再生新型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巴西等国是最先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国家,这些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市场环境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但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为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中国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美国、巴西、欧盟、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四国(地区)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对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组合模型对四国(地区)的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分析,为提高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产业发展经典理论为依据,对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机理进行剖析,对驱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四大因素——供给、需求、政府、技术进行国际比较,对各国产业发展成熟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巴西产业发展成熟度最高,美国次之,中国仍处于产业萌芽期的结论。2.采用RCA、TC指数对四国(地区)燃料乙醇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衡量,得出巴西竞争力最强、美国第二、中国第三、欧盟竞争力最弱的结论。基于钻石模型对四国(地区)燃料乙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各国燃料乙醇产业竞争力发展模式存在显着差异,美国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政府政策推动,巴西由汽车产业推动,欧盟受到区域内需求限制,中国主要由政府政策推动,市场作用尚未体现。3.使用VAR-SVM组合模型对国外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供需进行短期预测,组合模型综合考虑历史供需与当期因素,提高了数据拟合与预测精度。预测结果显示美国供需将保持现有增速、出口能力增强,巴西供需增速趋缓、出口能力稳定,欧盟供需增速加快、进口依赖度增加。4.对中国燃料乙醇进行短期和中长期预测,对产能按原材料分类法预测,需求按车用燃油消费替代法预测。结果发现:从短期看非粮乙醇、中长期看非粮乙醇和纤维素乙醇是产能主要增长点,中国燃料乙醇在供给、需求、出口方面都存在巨大发展潜力。5.基于产业竞争力分析和预测分析,总结出中国燃料乙醇发展优势在于潜在产能丰富、政府支持度高、出口潜力大,劣势在于技术差距、相关产业落后、市场化程度低,据此提出中国燃料乙醇发展对策建议。
陈娟[10](2012)在《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趋强化。我国农村生物质资源丰富,但长久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原料的稳定供应问题成为生物质能产业在我国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以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为研究背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构建和应用ARIMA预测模型、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产业规模控制模型、基于GIS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企业可视化选址模型,以及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生物质资源约束下和可用于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新增土地面积约束下的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欧盟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实施经验与做法的梳理,提出湖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分析湖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发现:(1)户用沼气和大型沼气工程在湖北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沼气技工缺乏,技术支持不足;沼气供应季节性不平衡;“三改”工作不彻底;旧池、病池缺乏改造更新。(2)湖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很大,但能源化利用比例很小,不到可利用资源量的1%。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不完善、成本价格高、政策不配套、技术不成熟等是制约秸秆能源化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3)采用“非粮”性生物质原料进行生物质液态燃料生产是产业发展的焦点。湖北省政府正着力部署以红薯和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建立了部分原料基地,但未进入实际生产阶段。第二:运用近3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潜力进行分门别类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生物质能源禀赋潜力巨大,预计2015年,湖北省农村生物质总蕴藏量达87229.96万吨,其中农业生物质达4554.85万吨,林业达65219.62万吨,畜禽粪便达17637.94万吨,生物质资源在理想状态下转换成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将达到47776.63万吨折标准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稳步发展,这些数字有可能进一步增大。湖北省具备产业化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基础。第三:对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构建一个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结论如下:经济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213,生态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4484,社会效益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2302。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固化成型技术的综合效益明显高于生物质热解气化和大型沼气工程,固化成型燃料有理由成为湖北省未来生物制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打方向。不同地区的生物质热解气化企业综合效益得分相近,但在细化指标上有所差别,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实施大型沼气工程的两家企业中。可以认为,生物质热解气化与生物制发酵制气技术已经成熟,适宜于规模化推广利用。细微差别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原料的差别。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不同原料生物质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的组织攻关和技术集成。第四: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设计。通过用湖北省生物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集聚量两个指标对湖北省各地市资源分布密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湖北省地形分布的自然特点,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了区域性布局设计,共将其分成了粮食主产区、棉花主产区、养殖业发达区和山区四大区域,并进行了具体设计。第五:结合湖北省产业发展目标,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进行了建模运算与分析。分别假定未来湖北省总工矿建设可用土地的2%和10%可用于生物质能源产业,考虑湖北省生物质资源蕴藏量约束,对湖北省未来各区域的生物质产业发展规模进行了规划。研究表明,两种不同产业规模下的生物质能源获得量和温室气体减排量都很大。2%土地约束下,可以获得的生物质能源总量为258.4888万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可以有效减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量1063.6545万吨。10%土地约束下,可以获得的生物质能源总量为1448.2615万吨标准煤,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5306.9379万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GIS的可视化选址决策模型与方法,为湖北省生物质能源的决策制订提供理论参考。第六:对欧盟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实施经验进行了梳理,进而形成了对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优势区域发展多种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推广使用、推进秸秆沼气、秸秆气化和生物质发电对于实现多目标下的产业布局设计方案都是有利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补贴、激励政策,对生物质能源产业进行引导和扶持,也必将对该产业能否顺利走过发展初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体系内的管理、产业链的衔接、原料的可持续稳定供应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乙醇燃料生产将推动世界玉米需求迅速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醇燃料生产将推动世界玉米需求迅速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概况 |
2.2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
2.3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3.1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3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
第4章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
4.2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4 金象生化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短缺问题凸显 |
1.1.2 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 |
1.1.3 生物燃料的产生与发展 |
1.1.4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关于生物燃料的国内外研究 |
2.1.2 关于粮食安全的国内外研究 |
2.1.3 关于生物燃料发展和粮食安全间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
2.2 相关经济学理论 |
2.2.1 重农主义关于农业的论述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西方经济学的生态思想 |
2.2.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2.2.5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论述 |
2.2.6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价值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
3.1 粮食安全的具体内涵 |
3.1.1 数量安全 |
3.1.2 质量安全 |
3.1.3 结构安全 |
3.2 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1 自然因素 |
3.2.2 社会因素 |
3.2.3 科技因素 |
3.2.4 其他因素 |
3.3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
3.3.1 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条件 |
3.3.2 我国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 |
3.3.3 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资源 |
3.3.4 我国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生物燃料乙醇概念阐述 |
4.2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分析 |
4.2.1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 |
4.2.2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特征 |
4.3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分析 |
4.3.1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动因和历程 |
4.3.2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 封闭与开放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封闭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2 开放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
5.1 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对我国玉米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量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 |
5.2 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及生产结构的影响分析 |
5.2.1 基于供求理论的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影响分析 |
5.2.2 结合实际数据的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影响分析 |
5.2.3 主粮生产变动对我国主粮生产结构的影响分析 |
5.3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5.3.1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出口的影响分析 |
5.3.2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进口的影响分析 |
5.3.3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净进口的影响分析 |
5.4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
6.1 开发荒地资源,将农业领域投资置于优先位置 |
6.1.1 合理开发宜能荒地资源 |
6.1.2 在中远期发展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领域投资 |
6.2 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燃料乙醇产业引导和规制 |
6.2.1 优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体制与制度建设 |
6.2.2 规范燃料乙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6.2.3 加强燃料乙醇原料的政策引导 |
6.3 完善供给激励,围绕产业制定财税与金融政策 |
6.3.1 财税政策激励 |
6.3.2 金融政策激励 |
6.4 强化需求激励,优化和创造生物燃料社会需求 |
6.4.1 扩大政府购买规模 |
6.4.2 增加公共产品需求 |
6.4.3 鼓励大众使用生物燃料 |
6.5 加强自主创新,发展第二代非粮作物生物燃料 |
6.5.1 开发以非粮作物、野生植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工艺 |
6.5.2 寻求生物柴油等产业的技术突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生物燃料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程度 |
1.2.2 生物燃料对粮食市场的影响机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状况分析 |
2.1 生物燃料乙醇相关概念分析 |
2.1.1 生物燃料乙醇的概念 |
2.1.2 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 |
2.1.3 不同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成本比较 |
2.1.4 生物燃料乙醇的应用领域 |
2.2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 |
2.2.1 产量 |
2.2.2 生产模式 |
2.2.3 生产原料 |
2.2.4 生产成本 |
2.2.5 消费情况 |
2.3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机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背景下粮食市场分析 |
3.1 中国粮食市场总体现状 |
3.1.1 粮食生产 |
3.1.2 粮食需求 |
3.1.3 粮食进出口 |
3.2 中国四种主要粮食市场现状 |
3.2.1 四种主要粮食生产情况 |
3.2.2 四种主要粮食需求情况 |
3.2.3 四种主要粮食进出口情况 |
3.3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市场影响的一般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玉米市场影响的情景模拟 |
4.1 理论基础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局部均衡模型构建 |
4.3 方案设计 |
4.3.1 情景模拟分析法 |
4.3.2 模拟方案设计 |
4.4 玉米产量预测 |
4.4.1 主要预测方法 |
4.4.2 玉米播种面积的预测 |
4.4.3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测 |
4.4.4 玉米总产量的预测 |
4.5 玉米需求预测 |
4.5.1 HP滤波方法 |
4.5.2 饲料需求的预测 |
4.5.3 食用需求的预测 |
4.5.4 其他工业需求的预测 |
4.5.5 需求预测结果汇总 |
4.6 模拟结果分析 |
4.6.1 供求总体情况 |
4.6.2 玉米需求结构的变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的政策建议 |
5.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中国玉米燃料乙醇产业 |
5.2 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燃料乙醇市场供给 |
5.3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燃料乙醇市场需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价格视角下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供应安全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理论分析框架 |
1.5.2 研究分析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 粮食安全 |
2.1.1 粮食安全概念 |
2.1.2 粮食安全中国式内涵 |
2.2 食物用途和燃料用途对原材料的竞争关系 |
2.2.1 燃料乙醇与玉米供给需求关系分析 |
2.2.2 燃料乙醇与玉米竞争分析 |
2.3 各农作物品种间竞争、替代效应分析 |
2.3.1 生产环节的替代、竞争 |
2.3.2 消费环节的替代、竞争 |
3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
3.1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定价机制分析 |
3.1.1 发展进程 |
3.1.2 生产现状 |
3.1.3 生物燃料乙醇定价机制 |
3.1.4 政策 |
3.2 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现状 |
3.2.1 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
3.2.2 粮食价格政策 |
3.2.3 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价格波动分析 |
3.3 粮食安全矛盾分析 |
3.3.1 生物燃料乙醇原料成本分析 |
3.3.2 生物燃料乙醇原料需求分析 |
3.3.3 以玉米为例供需平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生物燃料乙醇市场与粮食安全关系实证研究 |
4.1 国内农产品价格和生物燃料乙醇价格关系分析 |
4.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
4.3 模型设定和分析 |
4.3.1 协整分析 |
4.3.2 VECM |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3.4 方差分析 |
4.4 结论 |
5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市场与粮食安全关系及启示 |
5.1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与农产品价格关系概述 |
5.2 美国燃料与农产品价格关系实证分析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模型估计和分析 |
5.2.4 主要结论 |
5.3 启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创新 |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中国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世界玉米市场供需研究 |
1.2.2 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研究 |
1.2.3 玉米的进口及其可行性 |
1.2.4 有待研究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玉米生产与供给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 |
2.1 我国玉米生产区域的分布及产量 |
2.1.1 北方春播玉米区 |
2.1.2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 |
2.1.3 其他玉米产区 |
2.2 玉米生产增长因素分析 |
2.2.1 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 |
2.2.2 玉米的单产变化 |
2.3 我国玉米产量增长潜力分析 |
2.3.1 我国玉米耕地资源的增长潜力 |
2.3.2 我国玉米单产增加的潜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玉米的需求特点及未来潜力 |
3.1 玉米总需求及变化趋势 |
3.2 饲料养殖业发展对玉米需求的影响 |
3.2.1 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
3.2.2 饲料业的发展状况 |
3.2.3 饲料养殖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
3.2.4 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的潜力 |
3.3 玉米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的影响 |
3.3.1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
3.3.2 玉米深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 |
3.3.3 现有格局下工业用玉米的消费潜力 |
3.3.4 玉米深加工业的产业政策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玉米的收储与国内流通 |
4.1 我国的玉米收储政策 |
4.1.1 我国粮食购销体系的历史变迁 |
4.1.2 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 |
4.2 我国国内玉米的流通 |
4.2.1 地区间玉米流通格局的形成 |
4.2.2 国内玉米的基本流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玉米的供求平衡与进出口贸易 |
5.1 我国玉米总体供求平衡情况 |
5.2 玉米的进出口及进口配额 |
5.2.1 玉米的进出口 |
5.2.2 玉米的进口配额管理与发放 |
5.3 玉米进出口的来源与流向 |
5.3.1 玉米进口的来源与流向 |
5.3.2 玉米出口的来源与流向 |
5.4 玉米进出口格局变化的原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性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
1.3.2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风险研究 |
1.3.3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静态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
1.3.4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动态联动效应分析 |
1.3.5 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世界能源与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2.1 世界原油现状及展望 |
2.1.1 世界原油资源地理分布 |
2.1.2 世界原油资源消费状况 |
2.1.3 世界原油进出口状况 |
2.2 生物燃料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2.1 生物质、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能源 |
2.2.2 第一代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 |
2.2.3 生物燃料的发展动因 |
2.2.4 生物燃料的原料和成本比较 |
2.3 世界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2.3.0 世界玉米发展概述 |
2.3.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
2.3.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能源与玉米行业发展分析 |
3.1 我国原油行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原油资源分布状况 |
3.1.2 我国原油生产状况 |
3.1.3 我国原油消费状况 |
3.1.4 我国原油进口状况 |
3.2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国内玉米生产状况 |
3.2.2 国内玉米消费状况 |
3.2.3 我国玉米进出口状况 |
3.3 我国燃料乙醇发展现状 |
3.3.1 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历程 |
3.3.2 影响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 |
3.3.3 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效应理论分析 |
4.1 原油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世界原油定价体系及价格波动状况 |
4.1.2 世界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2 燃料乙醇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燃料乙醇价格波动 |
4.2.2 影响燃料乙醇价格波动的因素 |
4.3 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
4.3.1 玉米价格波动特点 |
4.3.2 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4 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效应模型分析 |
4.4.1 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4.2 原油价格与燃料乙醇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4.3 玉米价格与燃料乙醇价格间的波动效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波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理论框架 |
5.2.1 国际能源价格同玉米价格的整合关系 |
5.2.2 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 |
5.3 数据 |
5.3.1 数据说明 |
5.3.2 数据统计性描述 |
5.4 计量模型 |
5.5 国际原油价格、燃料乙醇价格与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
5.5.1 单位根检验 |
5.5.2 Johansen 协整检验 |
5.5.3 VEC 协整分析 |
5.5.4 基准检验 |
5.5.5 敏感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分析 |
6.1 引言 |
6.2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1 理论模型 |
6.2.2 数据说明 |
6.3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波动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平稳性检验 |
6.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3.3 自相关检验 |
6.3.4 ARCH 效应检验 |
6.3.5 ARCH 类模型回归结果 |
6.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能源价格与玉米价格静态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
7.1 引言 |
7.2 研究假设 |
7.2.1 存在原油价格向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
7.2.2 存在玉米价格和燃料乙醇价格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
7.2.3 燃料乙醇价格对原油价格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尚不明朗 |
7.3 理论模型 |
7.3.1 单变量 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 |
7.3.2 三元 BEKK-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 |
7.4 实证结果分析 |
7.4.1 数据说明及数据预处理 |
7.4.2 单变量 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 |
7.4.3 BEKK-MVEGARCH 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 |
7.5 结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动态联动效应分析 |
8.1 引言 |
8.2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8.2.1 惩罚对照函数检验结构突变 |
8.2.2 DCC-GARCH 模型 |
8.2.3 数据说明 |
8.3 实证结果分析 |
8.3.1 数据预处理 |
8.3.2 断点效应检验 |
8.3.3 分阶段 BEKK-MV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8.3.4 DCC-MV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8.4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燃料乙醇发展及粮食安全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理论模型构建 |
9.2.1 土地使用对农产品供给影响的理论模型 |
9.2.2 生物燃料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影响的理论模型 |
9.2.3 系统均衡和政府政策 |
9.3 实证分析 |
9.3.1 玉米产量与种植面积相关性估计 |
9.3.2 原油价格与玉米价格相关性的估计 |
9.3.3 玉米价格与相关农产品价格相关性估计 |
9.4 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 |
9.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5.1 结论 |
9.5.2 保障粮食安全的燃料乙醇发展建议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10.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10.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研发决策内涵方面的研究 |
1.2.2 研发决策的方法与工具方面的研究 |
1.2.3 研发决策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概况及研发现状 |
2.1 对车用生物燃料概念的界定 |
2.2 车用生物燃料的分类 |
2.2.1 品种分类法 |
2.2.2 阶段分类法 |
2.3 车用生物燃料的技术特点 |
2.4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现状 |
2.5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
3.1 政治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国际趋势影响因素 |
3.1.2 国内政策影响因素 |
3.1.3 能源安全影响因素 |
3.1.4 产业发展规划影响因素 |
3.2 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就业影响因素 |
3.2.2 人力资源影响因素 |
3.2.3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 |
3.2.4 环保意识影响因素 |
3.2.5 需求条件影响因素 |
3.3 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因素 |
3.3.2 资金扶持影响因素 |
3.3.3 成本影响因素 |
3.3.4 融资影响因素 |
3.3.5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
3.3.6 企业及产品影响因素 |
3.3.7 相关及支持产业影响因素 |
3.3.8 替代品影响因素 |
3.4 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技术水平影响因素 |
3.4.2 技术壁垒影响因素 |
3.4.3 技术工艺影响因素 |
3.4.4 研发风险影响因素 |
3.5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资源与环境现状影响因素 |
3.5.2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 |
3.5.3 土地影响因素 |
3.5.4 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
3.6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
第4章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评价体系 |
4.1 研发决策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构建思路 |
4.2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的生产路径 |
4.3 研发决策方法在车用生物燃料的应用 |
4.3.1 产业技术路线图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3 神经网络评价法 |
4.3.4 生命周期评价法 |
第5章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效果评估 |
5.1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优化方案的设计 |
5.2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产业链分析 |
5.3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3.1 政府的保障措施 |
5.3.2 企业的保障措施 |
5.3.3 金融机构的保障措施 |
5.3.4 市场的保障措施 |
5.3.5 高校的保障措施 |
第6章 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评价的实例分析 |
6.1 T 集团概况 |
6.2 T 集团生物燃料研发体系 |
6.3 T 集团生物燃料研发模式调查与评价 |
6.4 T 集团生物燃料研发模式发展方向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分析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主要内容 |
1.2.4 分析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注释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传导理论 |
2.1.2 垄断优势理论 |
2.1.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世界粮食危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美国粮食战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3 农业融资困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4 有关农业投资中外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研究 |
2.2.5 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研究 |
2.2.6 农业利用外来资本的环境、投向及方式相关研究 |
2.2.7 农业产业化与外来资本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3.1 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
2.3.2 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 |
2.3.3 研究内容上的局限性 |
2.3.4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 |
注释 |
第3章 当前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危机 |
3.1 对最近两次粮食危机的回顾 |
3.1.1 1970s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2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3 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共同点 |
3.2 已有的全球粮食危机原因分析 |
3.2.1 已有的几种原因分析 |
3.2.2 对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结 |
3.3 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源 |
3.3.1 危机之后进入粮食高价时代 |
3.3.2 危机的受益者并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 |
3.3.3 危机的产生缘于粮食属性多样化 |
3.3.4 危机的根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
3.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4章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 |
4.1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发展历程 |
4.1.1 马歇尔计划时期(1910s-1954年) |
4.1.2 PL480法案时期(1954年-1970s) |
4.1.3 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计划时期(1970s-1980s) |
4.1.4 世界贸易组织时期(1980s至今) |
4.1.5 对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小结 |
4.2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驱动因素 |
4.2.1 美国先进农业经济是基础 |
4.2.2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推手 |
4.2.3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是保障 |
4.3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途径 |
4.3.1 推动农贸“全球化” |
4.3.2 推广膳食“美国化” |
4.3.3 推进农企“综合化” |
4.3.4 推行粮食“能源化” |
4.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5章 美国粮食战略实施对他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
5.1 美国粮食战略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
5.1.1 农业小国化的日本 |
5.1.2 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3 日本农业对于美国粮食战略的重要性 |
5.1.4 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日本农业的主要方式 |
5.1.5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粮食战略 |
5.2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1 绿色革命的概念 |
5.2.2 已经爆发两次的绿色革命 |
5.2.3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4 美国粮食战略推动下的绿色革命 |
5.2.5 对绿色革命的简要评述 |
5.3 美国粮食战略下的巴西、阿根廷农业 |
5.3.1 巴西农业 |
5.3.2 阿根廷农业 |
5.3.3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的世界农业地位 |
5.3.4 美国粮食战略对两国农业的控制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6章 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影响分析 |
6.1 中国膳食结构的改变 |
6.1.1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结构 |
6.1.2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
6.1.3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美式快餐化 |
6.2 中国膳食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粮食战略 |
6.2.1 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 |
6.2.2 美国粮食战略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
6.2.3 美国粮食战略在其他国家居民膳食的影响 |
6.3 美国粮食战略改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途径 |
6.3.1 将美式餐饮概念引入中国 |
6.3.2 农业技术推广 |
6.3.3 利用全球化联结中国内外粮食价格 |
6.4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 |
6.4.1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健康问题 |
6.4.2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经济问题 |
6.4.3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文化问题 |
6.5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带来的膳食结构改变 |
6.5.1 第一阶段:建立本地食物系统 |
6.5.2 第二阶段:回归传统膳食结构 |
6.6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7章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农业FDI的影响研究 |
7.1 中国农业利用FDI的发展历程 |
7.1.1 起步阶段(1980s-1990s初) |
7.1.2 稳步发展阶段(1990s-2000s初) |
7.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s至今) |
7.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现状与特征 |
7.2.1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来源分析 |
7.2.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区域分析 |
7.2.3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
7.3 FDI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7.3.1 资本积累效应 |
7.3.2 技术转移效应 |
7.3.3 产业结构效应 |
7.3.4 贸易效应 |
7.3.5 就业效应 |
7.3.6 制度变迁效应 |
7.4 FDI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主要农业产业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算 |
7.4.2 农业产业集聚与地区间FDI的实证分析 |
7.4.3 FDI与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的实证分析 |
7.5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我国农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
7.5.1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绝对优势 |
7.5.2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区位优势 |
7.6 政策建议和相关措施 |
7.6.1 合理引导外商对农业的投资流向 |
7.6.2 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
7.6.3 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 |
7.6.4 健全市场和价格体系 |
7.6.5 关注农业潜在生态问题 |
7.7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8章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须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 |
8.1 中国目前农业“美国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8.1.1 去农民化的问题 |
8.1.2 生产成本的问题 |
8.1.3 中国农业产业应多样化发展 |
8.2 “城市群后花园”农业发展模式——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8.2.1 “城市群后花园”模式基于现实问题 |
8.2.2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提出 |
8.2.3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实现路径 |
8.2.4 实现“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意义 |
8.3 农业地区发展新型小农经济 |
8.3.1 新型小农经济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 |
8.3.2 新型小农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
8.3.3 中国的小农经济 |
8.3.4 新型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支持 |
8.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燃料乙醇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前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机理 |
2.1.1 供给驱动 |
2.1.2 需求驱动 |
2.1.3 政府引导 |
2.1.4 技术创新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3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及比较 |
3.1 国外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产业供需 |
3.1.2 产业政策 |
3.1.3 产业技术 |
3.2 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现状 |
3.2.1 产业供需 |
3.2.2 产业政策 |
3.2.3 产业技术 |
3.3 各国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
4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国际竞争力 |
4.1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进出口贸易现状 |
4.2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 |
4.2.1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
4.2.2 竞争优势(TC)指数 |
4.2.3 各国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比较分析 |
5 主要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
5.2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3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
5.3.1 国外主要国家 |
5.3.2 中国 |
5.4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5.4.1 国外主要国家 |
5.4.2 中国 |
5.5 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国别比较 |
6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供需预测 |
6.1 支持向量机建模原理 |
6.2 国外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供需预测 |
6.2.1 美国 |
6.2.2 巴西 |
6.2.3 欧盟 |
6.3 中国燃料乙醇供需预测 |
6.3.1 产能预测 |
6.3.2 需求预测 |
7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前景及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前景 |
7.1.1 国外主要国家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前景 |
7.1.2 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前景 |
7.2 对中国燃料乙醇产业的启示 |
7.2.1 中国燃料乙醇的优劣势分析 |
7.2.2 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对策 |
7.2.3 中国燃料乙醇进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原料选择 |
(二)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 |
(三)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效益评价 |
(四)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前景分析 |
(五) 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及内容 |
(二) 技术路线 |
(三) 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循环经济理论 |
(三) 产业布局及优化理论 |
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一)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湖北省能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湖北省能源供需现状 |
二、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 |
(一) 湖北省能源消费的特点 |
(二) 湖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特点 |
(三) 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 |
三、湖北省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
(一) 湖北省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
(二) 湖北省农村能源利用效率 |
四、湖北省几种主要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
(一) 农村沼气开发利用 |
(二)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
(三) 生物质液态燃料开发利用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可能性及潜力评估 |
一、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基础条件 |
(一) 自然环境条件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创造了动力和条件 |
(二) 农牧业发展可为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提供丰富原料 |
(三) 湖北省农村能源建设将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
二、潜力评估的方法选择 |
(一) 评估方法回顾 |
(二) 研究思路 |
(三) ARIMA预测模型 |
(四) 农林剩余物及畜禽粪便的评估方法 |
三、运用ARIMA模型对湖北省稻谷产量进行预测的实例分析 |
(一) 序列的平稳性验证 |
(二) 非平稳性序列分析 |
(三) 模型的非白噪声检验 |
(四) ARIMA模型做预测 |
四、不同种类生物质能源的潜力评估结果 |
(一) 农业剩余物的潜力 |
(二) 林业生物质的潜力 |
(三) 畜禽粪便的潜力 |
(四) 三种类型生物质资源的总潜力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 |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 |
二、评价方法 |
三、指标体系的构造 |
(一) 指标确立的原则 |
(二) 指标的选取 |
(三) 指标的定义 |
(四) 权重确定的方法 |
四、实证分析 |
(一) 几种普遍采用的工艺技术简介 |
(二) 典型企业情况简介 |
(三) 指标值的处理 |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研究 |
一、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 |
二、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
(一)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以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 |
(二) 产业发展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
(三) 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农、工、交通运输等其它行业布局相结合 |
(四) 因地制宜,按照生产指向选择最优配置区位 |
三、湖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依据 |
(一)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主导方向 |
(二) 节能减排目标 |
(三)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 |
四、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的资源密度分析 |
(一) 资源密度分析的必要性 |
(二) 资源密集度的计算方法 |
(三) 资源密集度统计结果及分析 |
(四) 生物质资源分区情况 |
五、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区域性布局设计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及分析 |
一、产业发展目标 |
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的模型构建 |
(一) 模型目标 |
(二) 约束条件 |
(三)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控制的实证分析 |
三、基于GIS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加工企业选址决策的定量分析 |
(一) 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 选址方法介绍 |
(三) 基于GIS的选址模型构建 |
(四) 案例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生物质能源政策的实施与启示 |
一、欧盟政策概述 |
(一) 可再生能源电力指令 |
(二) 生物燃料指令 |
(三) 垃圾填埋指令 |
(四)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
(五)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二、芬兰、德国、荷兰对各项关键指令的实施情况 |
(一) 芬兰 |
(二) 德国 |
(三) 荷兰 |
三、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其生物能源业发展的影响 |
四、共同农业政策与农业生物质的生产 |
五、启示 |
第八章 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政策建议 |
(一) 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建议 |
(二) 保障产业布局顺利实现的措施与建议 |
(三) 加大政府对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
(四) 建立和完善原材料供应体系,保证稳定持续发展 |
(五) 建立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保障体系 |
二、研究结论 |
三、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LINGO软件编程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乙醇燃料生产将推动世界玉米需求迅速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魏楚京. 吉林大学, 2020(08)
- [2]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孙墨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 ——以玉米市场为例[D]. 周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4]价格视角下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与粮食供应安全关系分析[D]. 杜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5]中国玉米市场供求关系研究[D]. 贾学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6]能源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效应研究[D]. 吴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车用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决策评价研究[D]. 张经然.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8]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吴海鹏. 复旦大学, 2013(03)
- [9]燃料乙醇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前景预测[D]. 翁天杭. 浙江大学, 2013(08)
- [10]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D]. 陈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