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

一、核-壳型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娟[1](2021)在《氨基化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化磁性微球由于其超顺磁性、操作简单,在磁场中可快速捕捉到目标物,在催化、细胞分离、蛋白质分离、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要价值。为了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要求制备的氨基磁性微球在水溶液和生物流体中具有化学稳定性,具有狭窄的尺寸分布,理想的是球形,超顺磁性的,高饱和磁化强度。包裹法一般合成的是功能化的磁性纳米球,粒径是比较小,同时也很难把粒径做大。模板法不同与包裹法,使用模板法制备的氨基化磁性微球其粒径大小容易控制,比包裹法更容易得到微米级氨基化磁性材料。本课题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以模板法,利用多巴胺自聚的特性,制备了一种大粒径的氨基化两层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磁饱和强度为6.2 emu g-1,同时这种内嵌结构可以很好的保护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不会受到溶剂污染,防止其脱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制备聚苯乙烯微球最佳反应时间为4h,乳液聚合制备溶胀微球DVB的最佳用量为3 m L,制备氨基化三层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TEOS的最佳用量为1.2 m L,结合模板法制备了一种粒径为3.6 um的氨基化三层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磁饱和强度为0.3 emu g-1。(3)通过非模板法制备了粒径是2.1 um,分散性良好,大小均匀的中空微球,再以中空微球为模板法制备了一种粒径为2.4 um的氨基化中空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磁饱和强度为0.85 emu g-1。

李青青[2](2021)在《新型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环境温度传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对传感器的研究不断加深,环境传感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对传感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大型的环境传感器的研究颇多,对纳米级的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甚少。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不同形态与性能的纳米材料被不断合成出来,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核/壳类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尺寸大小可灵活控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能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快速产生响应性行为,主要是由一类新型功能性聚合物材料或无机功能型材料合成。本文将核/壳类聚合物微球赋予了温敏和荧光两种性质,制备了一种具有环境温度传感性能的新型纳米传感器,探究了该新型纳米传感器的环境温度响应性和温度传感性能。利用我们所制备的新型纳米传感器,应用在某些不方便用温度计的特殊场合中,利用其温度传感性能来预测环境温度。本文第一阶段的工作中,主要是制备了一种温敏核/壳型荧光聚合物微球。该聚合物微球主要是通过两步蒸馏沉淀聚合制备带有酰胺基团的二乙烯基苯母球,即得到DVB@AAm微球,以其为内核,通过原位还原氯金酸,在内核微球表面负载金纳米粒子,作为下一步聚合的模板;对DVB@AAm@Au微球表面改性,通过蒸馏沉淀聚合引入温敏和荧光两种功能性单体,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即DVB@AAm@Au@NIPAAm-NVC核/壳型复合微球。通过SEM、TEM、FITR、XPS、EDAX以及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本文第二阶段的工作中,以第一阶段工作为基础制备了一种温敏蛋黄/壳型荧光聚合物微球。首先通过蒸馏沉淀聚合以乙烯基咪唑为单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含量的母球作为内核,即得到P(MBA-co-Ⅵ)核微球;通过原位还原氯金酸,使得内核表面负载金纳米粒子,作为下一步反应的模板;以TEOS为硅源,通过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在负载金纳米粒子的内核表面生成一层硅壳层,对其表面改性,作为下一步牺牲模板;通过蒸馏沉淀聚合引入温敏和荧光两种功能性单体,得到具有三层复合结构的聚合物微球;经过氢氟酸刻蚀掉硅层后得到温敏蛋黄/壳型荧光聚合物微球,即得到P(MBA-co-Ⅵ)@Au@SiO2-MPS@NIPAAm-NVC三层复合微球。通过TEM、FITR、XPS、EDAX以及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该蛋黄/壳型复合微球的环境温度传感性能。证明我们理想的新型纳米传感器制备成功。

张晨奇[3](2020)在《KH570-DVB聚合物微球和咪唑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被研究出来,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众多分析分离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石油化工、医学、食品检测、医药和生命科学等众多科研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固定相作为液相色谱的核心部件,固定相的性能对分离效率以及检测结果起着主要作用,更高性能的液相色谱柱固定相填料能有效提高分析分离效率。多孔微球的多孔特性决定了微球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有效降低分离柱压,被广泛地应用到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填料。在本工作中作制备了三种新型单分散聚合物微球,并探讨了其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分散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种子微球,在种子微球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DVB交联共聚聚合物微球、咪唑型聚离子液体微球和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压汞仪、氮气吸脱附和热重分析等检测方法考察了溶胀度、交联度等相关实验参数对聚合物微球的形貌、单分散性、耐热性能、孔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2.KH570对很多材料的表面粘接性能、机械性能和透光性等性能有着很好的改善效果。以KH570为单体制备的微球结合了聚合物微球与KH570的优点,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强了固定相填料的压力承受能力、降低分离柱压。C18改性后的聚(KH570-DVB)微球带有长烷烃链,增强了固定相与检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孔径具有可控性,表面丰富的官能团能够进行多种化学改性,这些优点都会提高液相分离的效率。所以在反向模式下分离苯及其同系物检测其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性能,实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3.将咪唑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用作固定相填料。离子液体具有极低的熔点和蒸汽压、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溶解能力,聚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聚合物材料的特性,克服了单一材料的局限性,可以增加固定相与检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分离效率。在反向模式和亲水相互作用模式下分离磺胺噻唑和磺胺二甲基嘧啶,通过调整流动相各组分含量的方法优化分离条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

杨椰榕[4](2020)在《中空SiO2纳米绝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社会对节能需求的增加以及全球对能源危机的关注,开发低热导率的绝热材料至关重要。中空结构材料因其独特的空心结构在绝热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由于内部存在高孔隙率,气孔会破坏热量传递路径的连续性,延长传热路径,同时将热传导转化为热对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的绝热性,从而有助于减轻日益严重的能耗。单分散中空纳米二氧化硅组成的中空结构材料,原料低廉、工艺简单,在建筑领域具有绝热潜力。本论文针对目前中空纳米二氧化硅研究中存在的低产率、高能耗、热导率不理想等问题,从材料组成、合成工艺参数和结构设计方面开展新型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绝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140~575 nm的聚苯乙烯(PS)球,作为后续实验的牺牲模板。采用硬模板法,以TEOS和Na2Si O3分别作为硅源,探究两种硅源合成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的最佳工艺。实验结果显示,TEOS制备的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HSN-T)内径在120~310 nm可调控,壳厚度为16~29 nm,壳结构呈覆盆子状或光滑状;Na2Si O3可制备出内径在112~271 nm之间,壳厚约为10~15 nm的圆形蜂窝状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HSN-N),球体之间存在部分固体连接。对比了两种工艺制备中空纳米二氧化硅的孔结构、产率、能耗和热学性能的差异。HSN-T的最大比表面积为182.16 m2·g-1,平均产率为9.54%;HSN-N的最大比表面积为766.25 m2·g-1,平均产率可以高达93.75%,约为HSN-T产率的10倍。选用Hot Disk热导仪测试中空二氧化硅粉末的热导率,HSN-N的热导率在0.0403~0.0610 W·m-1·K-1之间,低于同尺寸结构的HSN-T的热导率。通过对产率、成本和能耗计算分析,以Na2Si O3作为硅源可以解决TEOS合成过程中低产率、高成本的问题,有望成为绿色、低能耗的硅源原料。进一步将HSN掺入丙烯酸酯涂料中制备复合涂层,结果证实HSN可以有效降低涂层的热导率。通过设计双层中空结构,调节不同的工艺参数成功合成了蛋黄-蛋壳型和双环型的不同双层结构。结果显示,蛋黄-蛋壳型中空二氧化硅形貌呈花瓣状,壳层间距在20~290nm,内核尺寸影响材料的比表面积,具体关系为:32.61 m2·g-1(100 nm)>22.66 m2·g-1(200 nm)>13.65 m2·g-1(600 nm)。双环型中空二氧化硅以自制的HSN-T为内核基体,引入DVB交联剂增加聚合物的交联程度,成功制备了层间距为18 nm和35 nm的双环型结构,其比表面积分别为59.81 m2·g-1和61.63 m2·g-1。通过测试蛋黄-蛋壳型和双环型中空二氧化硅的热导率,证实减小层间距离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热导率。双环型结构的热导率可低至0.0252 W·m-1·K-1,远低于单层结构的热导率,而蛋黄-蛋壳型结构由于具有实心内核,热导率数值略高于单层结构。

陈诚[5](2020)在《微纳多尺度粒子超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疏水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抗污、自清洁、防覆冰、抗生物黏着、防腐、降低流阻、液滴转运和水雾收集等领域,故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通过研究具有“荷叶效应”或“玫瑰花瓣效应”的天然超疏水表面微观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化学组成,认为层级差异和微观间隙尺度是调控超疏水表面水粘附行为的关键。当前,高阶层粗糙度、易于控制形貌和组分的微纳多尺度粒子已被用于构筑不同水粘附力超疏水表面,然而,现有制备微纳多尺度粒子的方法大多通过微纳米级结构间的物理吸附或化学键合,存在工艺复杂、依赖疏水性修饰、物理机械性能较低、超疏水耐久性不佳等问题。本课题以研发分层粗糙结构可控的微纳多尺度粒子构筑方法为基础,旨在同时实现结构稳固成形及其低表面能化,在无需后修饰的条件下,制备超疏水材料表面;并通过调控微纳多尺度粒子层级差异和形貌,使由其构成的超疏水表面水粘附行为从高粘附状态变化到低粘附状态。课题研究内容为:将聚合物空心微球作为微型反应器,负载反应单体或纳米颗粒到空心微球中,引发微球内单体聚合并固着微球表面纳米颗粒,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构筑微纳多尺度粒子;并通过调整其分层粗糙结构形貌,制备水粘附力可控的超疏水表面;以微纳多尺度粒子为结构基元,在相应基材上构建不同水粘附力超疏水表面,并对其不同应用性能展开研究。除此之外,本课题发现参与构筑微纳多尺度粒子的疏水性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反应原理,在此基础上,制备新型超疏水聚合物块体材料和纤维素薄片材料,并开展相关多功能应用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示:(1)基于模板刻蚀法,制备聚合物空心微球。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改性二氧化硅(SiO2)模板,然后采用分散聚合制备核壳型二氧化硅@聚(苯乙烯-二乙烯苯)[SiO2@P(S-DVB)]微球,通过氢氧化钠(NaOH)强碱溶液刻蚀VTES改性SiO2模板,从而得到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S-DVB)]空心微球。此外,分别通过调整二乙烯苯(DVB)、偶氮二异丁氰(AIBN)、VTES用量,调控P(S-DVB)空心微球结构形貌,并探究出规整圆球状P(S-DVB)空心微球的制备工艺。基于上述相同的方法,添加反应单体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TFEMA)到反应过程中,制备聚(苯乙烯-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P(S-DVB-TFEMA)]空心微球。由于空心微球存在可用于化学转化的微型限域空间,故可将其作为微型反应器,用作构筑微纳多尺度粒子的结构基础。(2)以P(S-DVB-TFEMA)空心微球为微型反应器,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将苯乙烯(St)、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AIBN吸收进空心微球内部,得到负载粒子并涂覆于基材表面;通过热引发,使微球腔体中的St与EDGMA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苯乙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S-EDGMA)],并穿过微米结构微球壳层形成纳米级表面冠状突起;制备由微纳双级复合粒子(RPs)形成的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其具有超疏水性能和高水粘附力。对RPs组成的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进行数学分析并构建理论模型,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近。根据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RPs结构稳固并形成具有良好耐久性能的高水粘附力超疏水表面。另外,采用油性荧光染料,通过上述相同的“自下而上”构筑方法,制备具有荧光效应RPs构成的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由于其具有高水粘附力超疏水性能,故能在紫外暗箱中进行高可见液滴转运应用。(3)采用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5Acl)、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和十八胺(OTCA)在四氢呋喃中发生的1,4共轭加成反应,生成纳米复合物(NCs)颗粒,通过调整BPEI用量制备不同形貌尺度的NCs纳米颗粒。在搅拌作用下并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将St、EDGMA、AIBN吸收进P(S-DVB-TFEMA)空心微球腔体中,同时沉积NCs纳米颗粒于微球表面;在加热条件下,使腔体内的反应单体发生聚合,生成的P(S-EDGMA)穿过微米结构微球壳层形成纳米级聚合物突起,并固着表面沉积的NCs纳米颗粒;最终,制备微纳多级结构复合粒子(MHPs)。通过改变表面固着的NCs纳米颗粒形貌尺度,调控MHPs分层粗糙结构,控制MHPs构成的超疏水表面润湿性能和水粘附行为。此外,具有适宜尺度NCs纳米颗粒的MHPs可用于制备低水粘附力超疏水棉织物表面,达到仿“荷叶效应”的抗污性能。经高强度循环摩擦后,MHPs构筑的棉织物表面仍具有高静态水接触角,并且构筑颗粒结构完整,展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和机械稳定性。(4)以P(S-DVB)空心微球为微型反应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搅拌作用下,吸收St、EDGMA、AIBN进入到空心微球内部,将NCs纳米颗粒和纳米级无机颜料沉积于微球表面;热引发后,微球内部单体聚合并穿过其壳层形成P(S-EDGMA)冠状突起,同时固着微米结构微球表面沉积的NCs纳米颗粒和纳米级无机颜料,制备结构层次更复杂的彩色微纳多级结构复合粒子(SLPs)。利用因St和NCs反应产生的黄变与纳米级无机颜料发生混色效应,从而制得不同颜色的SLPs,并具有较好的颜色稳定性。基于热粘合法,将SLPs固着在棉织物表面,制备具有可粘贴背胶的多彩超疏水胶布(SRF),可直接粘贴在多种基材表面,赋予被粘贴基材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和抗水冲击能力。通过循环摩擦、强酸强碱、水浸泡、高温等极端条件处理SRF后,仍可展现出稳定且耐久的低水粘附力超疏水性能。(5)基于参与构筑MHPs和SLPs的NCs纳米颗粒制备原理,探究反应条件及工艺对NCs理化性能的影响,故在此基础上,通过5Acl与BPEI在醇类溶剂中发生凝胶反应,利用OTCA对凝胶体系进行化学修饰,最终制备具有耐久超疏水性的NCs块体。通过调整BPEI用量和反应溶剂种类,调控NCs块体中的堆砌颗粒尺度,制备微观结构可控的超疏水NCs块体。将无机纳米粒子混合进微观结构受控的无水乙醇基NCs凝胶体系中,制备多功能有机/无机杂化超疏水NCs块体,如用于磁操控油水分离的磁性NCs块体、用于摩擦构筑多彩超疏水涂层的彩色NCs粉笔。另外,在正戊醇中制备超疏水NCs弹性体,具有一定的水下贮存空气能力。(6)自然界中存在天然的多氨基化合物,可替代BPEI进行1,4共轭加成反应,故采用壳寡糖(OC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处理纤维素浆粕,得到黄色氨基化浆粕;通过活性染料对黄色浆粕进行染色,基于混色效应制备彩色纤维素浆粕;加入5Acl和OTCA发生1,4共轭加成反应,在混色氨基化浆粕表面形成分层粗糙结构;挤压-干燥处理后,制备油性笔可书写超疏水彩色纤维素薄片。将亲水性彩色纤维素滤饼覆盖在未干燥超疏水黄色纤维素薄片上,挤压-干燥后,形成具有选择性油水分离效果的含双色表面润湿不对称纤维素薄片。利用壳聚糖(CS)协同APTES对纤维素浆粕进行氨基化处理,通过1,4共轭加成反应和挤压-干燥,制备具有超疏水性和紫外光致发光性能的纤维素薄片,具有较强的荧光强度和突出的抗荧光淬灭性,可应用于耐久性荧光标识。

蔡佳文[6](2020)在《缓释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及在涂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金属防腐蚀是当今社会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课题。金属表面防护技术中的制备防腐蚀涂层是一种有效而又简便的方法。但是普通涂层在遭到破坏时难以继续保护金属,为了更加长久持续的对金属进行防腐蚀防护,人们开始研究带有自修复功能的防腐蚀涂层。而在自修复功能的防腐蚀涂层中,自修复胶囊材料的研制开发成为材料工作者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双电层包覆技术制备了一种负载缓蚀剂苯并三氮唑(BTA)的纳米自修复二氧化硅微球胶囊,并探究其缓释效应。以聚苯乙烯(PS)微球为硬模板制备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作为缓蚀剂的载体,调控PS微球粒径、表面活性剂、前驱体类型等制备工艺参数,在合适的真空浸渍条件下优化制备出孔径可控的高BTA负载量的缓释自修复中空二氧化硅微球。采用双电层包覆技术实现负载BTA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表面的聚电解质双电层修饰,构筑了在pH为碱性条件下具有快速响应释放功能的PEI/PSS双电层包覆型自修复微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乳液聚合法,调节反应体系中醇水体积比等工艺参数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当醇水体积比分别为1:0、4:1、1:1及0:1时,所制备的PS微球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700nm、670 nm、370 nm和270 nm。2)以不同孔径尺寸的PS微球为硬模板,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重点考察了氨水用量、表面活性剂CTAB用量、硅源TEOS用量等工艺参数对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微观结构、比表面积等影响规律。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最佳的制备条件为:使用5 g PS-4为硬模板,在250 mL乙醇和25 mL水溶剂体系中,1 g CTAB量,氨水12.5 mL,TEOS用量为10 g。3)采用双电层包覆技术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进行缓蚀剂负载和双电层包覆处理,优化制备出BTA负载量约为45wt.%的PEI/PSS双电层包覆型自修复微球。由缓释曲线可知,初始1 h内,双电层包覆型自修复微球在碱性条件下的BTA释放速率约为14.0μg mL-1 h-1,约为是中性条件下的两倍。4)将双电层包覆型自修复微球加入到环氧涂料中制备自修复环氧涂层。EIS结果显示,添加自修复微球的涂层阻抗约提高一个数量级,具有更好的防腐蚀性能。

裴小朋[7](2020)在《淀粉基微球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及多相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对淀粉大分子进行改性修饰的基础上,制备两亲性的淀粉基微球,将其用作粒子稳定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研究淀粉基微球在油-水界面的吸附或组装状态,阐明其界面吸附行为和作用机制;同时研究淀粉基微球稳定的多相聚合体系及其对聚合产物微观结构的调控作用。研究内容主要为三大部分。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了淀粉基微球在油水界面上的界面活性,根据不同浓度下界面张力的变化阐明了粒子在界面上的吸附量(Γ)与界面张力(γ)的关系,并用来计算粒子在油水界面上的三相接触角(θ)。随着淀粉微球的尺寸和辛烯基琥珀酸酐取代度的增加,粒子的三相接触角和吸附能增加。通过与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的淀粉大分子对比,淀粉微球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为不可逆吸附且在高浓度时能更有效的降低界面张力。第二部分研究了淀粉基微球作为粒子稳定剂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多相聚合体系及其对聚合产物微观结构的调控作用。此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利用淀粉微球作为固体粒子稳定剂进行苯乙烯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了莓状复合粒子,研究了淀粉微球的含量,尺寸和溶液的pH值对复合粒子微观形貌的影响。随着淀粉微球含量的增加,复合粒子的形貌从光滑的微球转变成莓状复合微球,并且复合粒子半径的倒数与淀粉微球的含量成线性关系,说明聚合过程为典型的Pickering乳液聚合过程。通过改变淀粉微球的大小和pH值来调节复合粒子的大小和形貌,提出了该聚合体系中复合粒子可能的形成机理。2、将淀粉微球同时作为粒子稳定剂和种子粒子,制备了单分散的核壳结构的淀粉/聚苯乙烯复合微粒,研究了聚合体系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聚合过程中体系由Pickering乳液转变为种子聚合,制备了尺寸可调且单分散的聚苯乙烯/淀粉复合微粒,并提出了该聚合体系中核壳结构复合粒子可能的形成机理。随着单体含量的增加,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的核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壳层的厚度呈线性增加。此外,复合粒子的大小可以通过淀粉微球的含量和尺寸,pH等来调节。3、通过淀粉微球稳定的无皂种子聚合制备了形貌可调的淀粉/聚苯乙烯复合微粒,同时探究了单体的溶胀过程和聚合过程,提出了不同形貌复合粒子可能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淀粉微球被单体溶胀后,淀粉微球的表面出现了孔洞,这是由于单体与淀粉基微球发生相分离导致的。随后的聚合过程中,制备了不同形貌的复合微粒(高尔夫状,莓状,四面体状,雪人状)。聚合得到的复合微粒的形貌可以通过聚合时间,单体含量和种子的类型来控制。第三部分制备了温度响应的淀粉基固体粒子稳定剂。通过表面引发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在淀粉基微球表面接枝了温度响应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刷,形成了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此粒子可以用来稳定Pickering乳液。研究了淀粉基核壳粒子在油水界面上的界面活性,同时考察了接枝聚合物链的长度和温度等因素对其界面活性的影响。此外,用此粒子形成的Pickering乳液具有温度响应性,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实现其乳液体系的乳化/去乳化过程。

许安丽[8](2020)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兼具了聚合物与无机粒子的优良性能,两者的协同作用能提升材料的机械和加工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功能无机粒子的引入还能赋予材料催化、抗刮、透明性和光学等新的功能,使得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高性能涂料、生物医药、催化、纺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易团聚,难以均匀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提高了聚合物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均匀分散性,得到的复合乳液又可直接成膜用于涂料研究。本论文采用聚多巴胺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无机纳米粒子与不同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获得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探究了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所得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研究聚多巴胺改性硅溶胶表面特性和胶体稳定性,通过TEM、DLS和Zeta电位等测试方法表征表面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和硅溶胶的结构形貌、稳定性和分散性。2、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聚苯乙烯/二氧化硅(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我们探究了引发剂、无机纳米粒子、改性硅溶胶及其初始浓度等因素对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利用FTIR、XPS、SEM和TEM等手段对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采用APS/TMED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改性硅溶胶存在下,能够制备以聚苯乙烯为核、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壳的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改变硅溶胶初始浓度能够有效调控PS/Si O2纳米复合材料和P(S-B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胶体稳定性。3、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单体、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p H值等因素对PMMA/Si 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胶体稳定性和结构形貌的影响。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量随着改性硅溶胶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改变p H值会影响胶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进而影响PMMA/Si O2结构形貌和胶体稳定性。此外,加入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共聚单体BA有助于共聚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胶乳的成膜,拓宽纳米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为规模化生产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王剑峰[9](2019)在《单层有序多孔阵列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机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磁控溅射、化学沉积、电沉积等,这些方法存在着操作难度大、制备成本高、破坏环境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本文从简单的L-B膜技术出发,以聚苯乙烯(PS)微球或氧化硅(SiO2)微球为模板,利用固-液-气三相界面自组装方法制备大孔有序阵列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关系。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以核壳结构氧化硅@PS复合微球为结构单元,制备系列氧化硅@PS微球单层阵列膜,在煅烧去除PS微球核后,得到高度有序大孔氧化硅空心球阵列单层膜,并研究了其可见光透过特征。结果表明,薄膜可见光透过率随着微球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此外,空心结构的引入能显着提高可见光透过率:空心二氧化硅微球阵列膜(厚度460 nm)在波长550 nm处透过率为90%,显着高于实心氧化硅微球(厚度480 nm,75%)。(二)通过浸渍-提拉技术将介孔二氧化硅引入实心二氧化硅微球单层阵列膜,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实心氧化硅微球复合阵列膜,研究了其光学、力学性能(抗磨损性)。研究表明介孔二氧化硅溶胶浸渍时间以及提拉的速率对复合膜的厚度、形态有重要影响。复合介孔氧化硅后,540 nm的实心氧化硅微球薄膜透过率在波长500 nm处从67%提高至73%,并提高了氧化硅微球单层膜的抗磨损性能。(三)以PS微球为模板,硝酸镍为前驱体,采用动态硬膜板技术制备了六方密堆的蜂窝状结构的镍氧化物(氢氧化物)反光子晶体单层膜。研究表明,硝酸镍浓度所得镍氧化物(氢氧化物)反光子晶体单层膜结构起决定作用:较高浓度硝酸镍溶液有利于获得高度有序密堆的反光子晶体薄膜,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浓度为0.3 g/ml。镍氧化物反光子晶体单层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则与硝酸镍@PS复合膜的煅烧温度有关:煅烧温度升高,可见光电致变色调制范围(700 nm波长处)减小。比传统氧化镍薄膜(25%)相比,反光子晶体薄膜具更为优异的可见光调制能力:在700 nm波长处的变色范围为33.1%。因此,该薄膜在智能窗等电致变色器件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翠[10](2019)在《水溶性无机盐及阴离子型聚合物模板制备无机中空粒子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机中空粒子因其比表面积大、分散性好、低密度等特点,在能源、环境、催化、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领域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是采用聚合物模板法制备无机中空微球,该方法需要煅烧或有机溶剂溶解去除聚合物模板。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水溶性的无机盐粒子为模板制备无机中空粒子及其性能应用等方面的工作,研究内容如下:1、以工业1000目Na2SO4粒子为模板,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2SOSiO2和Na2SO4/TiO2核壳复合粒子。然后用水溶解掉模板核,得到中空SiO2和中空TiO2粒子。进一步,在中空SiO2粒子的表面包覆TiO2和CeO2制备了双壳层的中空SiO2/TiO2和中空SiO2/CeO2粒子。探究了水、氨水、前驱体、模板的添加量等条件对中空粒子形貌和性能的影响,以及中空SiO2粒子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和中空TiO2粒子和双壳层中空粒子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1)能够成功制备拷贝模板尺寸和形貌的中空粒子和双壳层中空粒子,粒子尺寸在10 μm左右,分散性良好。(2)通过调节水、氨水、前驱体的量和改变反应条件,能够有效调节壳层材料的包覆;调节氨水可以调节空心粒子表面粗糙度;调节前驱体用量可以控制壳层的壁厚,其中空心SiO2壳层的壁厚在较大范围内(25 nm-332nm)可控。(3)双壳层的中空SiO2/TiO2粒子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明显优于中空TiO2粒子和实心的TiO2粒子。2、采用微乳液法和局部饱和法制备了表面光滑、形貌规整的小尺寸硫酸钠粒子,以其为模板制备了不同形状的中空SiO2和中空TiO2粒子。通过调节四硼酸钠、表面活性剂、甘油的量和醇试剂的种类可调控硫酸钠粒子的尺寸和形状,制得了球形、椭圆状、树枝状、棒状和棱柱状的硫酸钠粒子。结果表明:(1)在微乳液法中,聚乙二醇对硫酸钠粒子形貌的调控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好,随着硼砂和聚乙二醇的量增加,硫酸钠粒子的尺寸减小,形状发生改变,尺寸在700nm-5μm可控。(2)在局部饱和法中,硫酸钠粒子的尺寸随甘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醇试剂中碳数的增长而减小,在450nm-2μm范围内可控;(3)通过改变TEOS的量,树枝状空心SiO2粒子的壁厚在85nm-225 nm范围内可控。(4)微乳法制备的纳米硫酸钠粒子在53℃能发生相转变,二氧化硅封装后不改变其相变行为。3、将上述方法扩展到其他水溶性无机盐模板。选用尺寸在10μm左右的Na2HPO4和MgSO4两种水溶性无机盐粒子为模板,在合适的水、氨水和TEOS的配比下成功制备了 Na2HPO4/SiO2 MgSO4/SiO2复合微球,用水除去模板进一步得到中空SiO2粒子。用Na2HPO4模板制备的空心SiO2粒子的壁厚在98nm-148 nm范围内可调。4、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式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P(St-co-AA))纳米球,通过改变丙烯酸(AA)和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的量来调控聚合物球的尺寸。该乳液不经过离心分离等手段处理,直接包覆SiO2,制备了中空SiO2粒子,考察了氨水用量、TEOS用量、模板粒径等对中空粒子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1)AA或引发剂用量增多,聚合物微球尺寸减小。(2)改变氨水用量可控制P(St-co-AA)/SiO2复合微球表面粗糙度,改变TEOS用量可调节中空微球的壁厚(5nm-20 nm)。(3)模板的粒径和模板表面的官能团会影响二氧化硅在模板表面沉积,从而影响空心球的壁厚。

二、核-壳型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壳型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化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壳结构材料的发展
        1.1.1 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
        1.1.2 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
    1.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面修饰
        1.2.1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2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1.3 磁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1.3.1 包裹法制备磁性微球
        1.3.2 模板法制备磁性微球
        1.3.3 磁性微球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1.3.4 磁性微球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氨基化两层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试剂的纯化
        2.3.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2.3.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2.3.4 氨基化磁性微球的制备
        2.3.5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2.4.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2.4.3 氨基化磁性微球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基化三层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试剂的纯化
        3.3.2 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3.3.3 聚苯乙烯微球的溶胀
        3.3.4 溶胀微球的磁化
        3.3.5 采用Stober法氨基化
        3.3.6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3.4.2 溶胀微球的制备
        3.4.3 磁化微球的制备
        3.4.4 氨基化磁性微球的制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化中空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要试剂的纯化
        4.3.2 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4.3.3 聚苯乙烯微球的溶胀
        4.3.4 中空微球的磁化
        4.3.5 采用Stober法氨基化
        4.3.6 测试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4.4.2 中空微球的制备
        4.4.3 磁化微球的制备
        4.4.4 氨基化磁性微球的制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新型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环境温度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传感器与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概述
    1.2 环境传感器
        1.2.1 温度传感器
        1.2.2 湿度传感器
        1.2.3 光敏传感器
    1.3 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
        1.3.1 温度敏感刺激响应性纳米材料
        1.3.2 pH敏感刺激响应性纳米材料
        1.3.3 磁性响应性纳米材料
        1.3.4 光刺激响应性纳米材料
        1.3.5 多重响应性纳米材料
    1.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温敏核/壳型荧光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提纯
    2.2 实验步骤
        2.2.1 DVB@AAm微球的制备
        2.2.2 表面负载有金纳米粒子的DVB@AAm微球的制备
        2.2.3 DVB@AAm@Au@NIPAAm-NVC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制备
        2.2.4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VB@AAm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2 表面负载有金纳米粒子的DVB@AAm微球的形貌表征
        2.3.3 DVB@AAm@Au@NIPAAm-NVC核/壳型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敏蛋黄/壳型荧光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药品提纯
    3.2 实验步骤
        3.2.1 P(MBA-co-Ⅵ)核微球的制备
        3.2.2 P(MBA-co-Ⅵ)@Au微球的制备
        3.2.3 表面修饰碳碳双键的P(MBA-co-Ⅵ)@Au@SiO_2微球的制备
        3.2.4 P(MBA-co-Ⅵ)@Au@SiO_2-MPS@NIPAAm-NVC三层复合微球球的制备
        3.2.5 刻蚀SiO_2层制备P(MBA-co-Ⅵ)@Au@NIPAAm-NVC蛋黄/壳型复合微球
        3.2.6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MBA-co-Ⅵ)核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3.2 表面负载有金纳米粒子的P(MBA-co-Ⅵ)微球的形貌表征
        3.3.3 表面修饰碳碳双键的P(MBA-co-Ⅵ)@Au@SiO_2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3.4 P(MBA-co-Ⅵ)@Au@SiO_2-MPS@NIPAAm-NVC三层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3.5 P(MBA-co-Ⅵ)@Au@NIPAAm-NVC蛋黄/壳型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KH570-DVB聚合物微球和咪唑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微球的分类
        1.1.1. 实心聚合物微球
        1.1.2. 多孔聚合物微球
        1.1.3. 空心聚合物微球
    1.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1.2.1. 悬浮聚合
        1.2.2. 乳液聚合
        1.2.3. 分散聚合
        1.2.4. 其他聚合方法
    1.3. 聚离子液体概述及聚离子液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离子液体概述
        1.3.2. 聚离子液体概述
        1.3.3. 聚离子液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概述
        1.4.1.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1.4.2. 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简介
        1.4.3.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交联P(KH570-DVB)多孔微球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聚苯乙烯种子微球的制备
        2.2.3. 聚(KH570-DVB)微球的制备
        2.2.4. 聚合物粒子的改性
        2.2.5. 表征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聚苯乙烯种子微球的单分散性及粒径控制
        2.3.2. 聚(KH570-DVB)多孔微球的结构与形貌控制
        2.3.3. 聚(KH570-DVB)微球表征各项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单分散聚离子液体多孔微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聚苯乙烯种子微球的制备
        3.2.3. 咪唑型与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咪唑型聚离子液体多孔微球的形貌和结构控制
        3.3.2. 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多孔微球的形貌和结构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微球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和设备
        4.2.2. 液相色谱柱的制备和分离应用的条件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聚(KH570-DVB)微球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性能
        4.3.2. 咪唑型聚离子液体多孔微球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空SiO2纳米绝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保温绝热材料
        1.2.1 传统保温绝热建筑材料
        1.2.2 新型保温绝热建筑材料
    1.3 中空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现状
        1.3.1 不同结构的中空二氧化硅
        1.3.2 不同硅源的中空二氧化硅
    1.4 中空纳米结构材料的绝热机理
        1.4.1 物质的热传导形式
        1.4.2 中空纳米结构的热传导机理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分析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2.3 X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
        2.2.4 红外光谱分析
        2.2.5 热重-差热分析
        2.2.6 激光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
        2.2.7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
        2.2.8 导热系数计算
第三章 TEOS和Na_2SiO_3为硅源的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3.1 聚苯乙烯模板的制备
        3.1.1 聚苯乙烯模板的合成
        3.1.2 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3.2 TEOS为硅源制备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
        3.2.1 实验室的制备工艺过程
        3.2.2 合成产物的分析
        3.2.3 不同工艺参数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调控
    3.3 Na_2SiO_3为硅源制备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
        3.3.1 实验室的制备工艺过程
        3.3.2 合成产物的分析
        3.3.3 不同工艺参数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形貌调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4.1 比表面积分析
    4.2 热学性能
        4.2.1 导热系数
        4.2.2 绝热机理分析
    4.3 产率和能耗分析
        4.3.1 产率计算
        4.3.2 能耗和成本分析
    4.4 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在涂层中的应用
        4.4.1 复合涂层的设计
        4.4.2 复合涂层形貌分析
        4.4.3 热导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5.1 蛋黄-蛋壳型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5.1.1 制备工艺
        5.1.2 组成与微结构分析
    5.2 双环型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5.2.1 制备工艺
        5.2.2 微结构分析
    5.3 双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性能研究
        5.3.1 比表面积分析
        5.3.2 热学性能分析
    5.4 双层中空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产率与能耗分析
        5.4.1 产率计算
        5.4.2 能耗与成本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成果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微纳多尺度粒子超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超疏水表面结构研究现状
        1.2.1 低水粘附力的荷叶表面
        1.2.2 高水粘附力的玫瑰花瓣表面
        1.2.3 其它天然超疏水表面
    1.3 润湿模型和表面疏水理论
        1.3.1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对润湿行为的影响
        1.3.2 Wenzel和 Cassie-Baxter润湿模型
        1.3.3 Cassie impregnating润湿模型
        1.3.4 表面疏水理论的研究进展
    1.4 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制备方法及其进展
        1.4.1 模板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化学修饰法和自组装法
        1.4.4 热裂解法与化学沉积法
        1.4.5 光刻蚀法
    1.5 超疏水微纳多尺度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现状
        1.5.1 微纳多尺度粒子构筑低水粘附力超疏水表面
        1.5.2 微纳多尺度粒子构筑高水粘附力超疏水表面
        1.5.3 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合物空心微球的结构设计及其形貌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乙烯基改性SiO_2模板的制备
        2.2.2.2 SiO_2@P(S-DVB)微球的制备
        2.2.2.3 P(S-DVB)空心微球的制备
        2.2.2.4 P(S-DVB-TFEMA)空心微球的制备
        2.2.3 表征与测试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色散谱
        2.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3.4 热重分析
        2.2.3.5 静态水接触角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DVB)空心微球结构表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2.3.1.1 P(S-DVB)空心微球的形貌
        2.3.1.2 P(S-DVB)空心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2.3.1.3 P(S-DVB)空心微球的热分解性能
        2.3.1.4 P(S-DVB)空心微球的形成机制分析
        2.3.2 P(S-DVB)空心微球的形貌调控方法
        2.3.2.1 DVB用量
        2.3.2.2 AIBN用量
        2.3.2.3 VTES用量
        2.3.3 P(S-DVB-TFEMA)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P(S-DVB-TFEMA)空心微球的制备
        3.2.2.2 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的构筑
        3.2.2.3 具有荧光效应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的构筑
        3.2.3 表征与测试
        3.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量色散谱
        3.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3.3 静态水接触角
        3.2.3.4 金相显微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的构筑与形成机制
        3.3.2 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对水的粘附性
        3.3.3 材料表面微纳双级结构理论模型和水粘附力理论计算
        3.3.4 微纳双级结构材料表面的稳定性
        3.3.5 紫外暗箱高可见液滴转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纳多级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NCs的制备
        4.2.2.2 P(S-DVB-TFEMA)空心微球的制备
        4.2.2.3 MHPs的制备
        4.2.2.4 超疏水表面的构筑
        4.2.3 表征与测试
        4.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4.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4.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4.2.3.4 热重分析
        4.2.3.5 X射线衍射分析
        4.2.3.6 高斯模拟
        4.2.3.7 接触角、滚动角以及水粘附力
        4.2.3.8 高速摄像拍摄
        4.2.3.9 耐磨稳定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Cs的表征及其反应机制
        4.3.1.1 NCs的表面形貌及结晶度
        4.3.1.2 NCs的红外光谱和热性能
        4.3.1.3 NCs制备过程的高斯模拟
        4.3.2 MHPs的形貌与水粘附力调控
        4.3.2.1 MHPs的形成机制
        4.3.2.2 MHPs的结构形貌
        4.3.2.3 MHPs组成的表面润湿性能和水粘附力调控
        4.3.3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构筑及其性能
        4.3.3.1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的表征
        4.3.3.2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的抗污及自清洁性能
        4.3.3.3 超疏水棉织物表面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彩色微纳多级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NCs的制备
        5.2.2.2 P(S-DVB)空心微球的制备
        5.2.2.3 P(S-DVB)@P(S-EDGMA)@NCs粒子和P(S-DVB)@P(S-EDGMA)粒子的制备
        5.2.2.4 SLPs的制备
        5.2.2.5 多彩SRF的构筑
        5.2.3 表征与测试
        5.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5.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5.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5.2.3.4 X射线衍射分析
        5.2.3.5 色度参数与K/S值曲线
        5.2.3.6 接触角和滚动角
        5.2.3.7 高速摄像拍摄
        5.2.3.8 耐磨稳定性
        5.2.3.9 剥离力和粘贴稳定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LPs的构筑过程与颜色性能
        5.3.1.1 SLPs的形成机制
        5.3.1.2 SLPs的表征
        5.3.1.3 SLPs的颜色稳定性
        5.3.2 多彩SRF的构筑及其性能
        5.3.2.1 SLPs对 SRF的构筑
        5.3.2.2 SRF的润湿性能和颜色性能
        5.3.2.3 SRF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超疏水聚合物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NCs块体的制备
        6.2.2.2 UNCs修饰Fe3O4 的制备
        6.2.2.3 磁性NCs块体和彩色NCs粉笔的制备
        6.2.2.4 正戊醇基NCs块体的制备
        6.2.3 表征与测试
        6.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6.2.3.2 空隙率
        6.2.3.3 比表面积和孔体积
        6.2.3.4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6.2.3.5 肖氏硬度
        6.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6.2.3.7 X射线衍射分析
        6.2.3.8 接触角和滚动角
        6.2.3.9 高速摄像拍摄
        6.2.3.10 吸油效率
        6.2.3.11 耐磨稳定性
    6.3 结果与讨论
        6.3.1 BPEI对 NCs块体的结构调控
        6.3.1.1 NCs块体的形成机制
        6.3.1.2 NCs块体的微观形貌和防水吸油性能
        6.3.1.3 NCs块体的物理性能和XRD曲线
        6.3.1.4 NCs块体的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及应力-应变曲线
        6.3.2 溶剂对NCs块体的结构调控
        6.3.2.1 正戊醇基NCs块体的表征和润湿性能
        6.3.2.2 正戊醇基NCs块体的物理性能
        6.3.2.3 正戊醇基NCs块体的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及应力-应变曲线
        6.3.3 磁性NCs块体的制备及性能
        6.3.3.1 UNCs修饰Fe3O4 的制备和表征
        6.3.3.2 磁性NCs块体的表征
        6.3.3.3 磁性NCs块体的油水分离性能
        6.3.3.4 磁性NCs块体的稳定性
        6.3.4 NCs粉笔的制备及性能
        6.3.4.1 NCs粉笔的表征
        6.3.4.2 NCs粉笔涂层织物的性能
        6.3.5 NCs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超疏水纤维素薄片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仪器
        7.2.2 实验方法
        7.2.2.1 超疏水OCS-NCs彩色纤维素薄片的制备
        7.2.2.2 亲水性彩色纤维素浆粕和OCS/APTES纤维素薄片的制备
        7.2.2.3 含双色表面润湿不对称纤维素薄片的制备
        7.2.2.4 超疏水CS-NCs纤维素薄片和CS/APTES纤维素薄片的制备
        7.2.3 表征与测试
        7.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7.2.3.2 X射线衍射分析
        7.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7.2.3.4 断裂强力
        7.2.3.5 K/S值曲线
        7.2.3.6 高速摄像拍摄
        7.2.3.7 接触角和滚动角
        7.2.3.8 UV光致发光性能和荧光淬灭现象
        7.2.3.9 荧光强度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超疏水OCS-NCs彩色纤维素薄片的制备及性能
        7.3.1.1 微观结构和润湿性能
        7.3.1.2 物理性能
        7.3.1.3 形成机制
        7.3.1.4 化学信息表征
        7.3.1.5 超疏水应用性能
        7.3.1.6 颜色稳定性
        7.3.2 含双色表面润湿不对称纤维素薄片的制备及性能
        7.3.2.1 构筑过程和形成机制
        7.3.2.2 选择性油水分离
        7.3.3 UV光致发光超疏水CS-NCs纤维素薄片的制备及性能
        7.3.3.1 化学信息表征
        7.3.3.2 UV光致发光性能和荧光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二 :部分缩略词对照表

(6)缓释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及在涂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修复防腐蚀涂层
        1.2.1 防腐蚀涂层
        1.2.2 自修复防腐蚀涂层
    1.3 自修复微球与缓蚀剂
        1.3.1 自修复微球的种类
        1.3.2 自修复微球的制备方法
        1.3.3 缓蚀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4 腐蚀电化学在自修复涂层中的应用
        1.4.1 腐蚀电化学简介
        1.4.2 电化学在防腐蚀涂层中的应用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5.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
        2.2.1 SEM测试
        2.2.2 TEM测试
        2.2.3 BET比表面积测试
        2.2.4 红外光谱简介
        2.2.5 zeta电位测试简介
        2.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简介
        2.2.7 小角XRD测试(SAXS)
        2.2.8 热重(TGA)和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分析
        2.2.9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第三章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聚苯乙烯微球模板制备
        3.2.1 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3.2.2 实验结果与表征测试
    3.3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3.3.1 中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3.3.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形貌分析
        3.3.3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物相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防腐涂层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自修复微球的性能与表征
        4.3.1 自修复微球的微观形貌
        4.3.2 热分析
        4.3.3 zeta电位分析
        4.3.4 BTA缓释性能测试
    4.4 自修复微球在环氧防腐涂层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7)淀粉基微球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及多相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ickering乳液
    1.2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1.3 Pickering乳液稳定机理
        1.3.1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3.2 固体粒子润湿性的判断
    1.4 Pickering多相聚合
        1.4.1 Pickering多相聚合的机理
        1.4.2 Pickering多相聚合的应用
    1.5 Pickering功能乳液
    1.6 淀粉基固体粒子稳定剂
    1.7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淀粉基微球界面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淀粉微球的制备
        2.2.2.1 酸解玉米淀粉
        2.2.2.2 淀粉混合酯的合成
        2.2.2.3 淀粉微球的制备
        2.2.2.4 制备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的淀粉
        2.2.3 样品的分析表征
        2.2.3.1 ~1H NMR分析
        2.2.3.2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2.2.3.3 扫描电镜(FESEM)表征
        2.2.3.4 界面张力的测量
        2.2.3.5 粒子三相接触角的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淀粉微球的制备
        2.3.2 淀粉微球的界面活性
        2.3.3 粒径对粒子界面活性的影响
        2.3.4 OSA取代度对粒子界面活性的影响
        2.3.5 粒子稳定剂与大分子稳定剂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淀粉微球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淀粉混合酯的合成
        3.2.3 淀粉微球的制备
        3.2.4 Pickering乳液聚合
        3.2.5 样品分析及表征
        3.2.5.1 红外(FTIR)表征
        3.2.5.2 ~1H NMR分析
        3.2.5.3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3.2.5.4 扫描电镜(FESEM)表征
        3.2.5.5 透射电镜(TEM)表征
        3.2.5.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淀粉微球
        3.3.2 苯乙烯的Pickering乳液聚合
        3.3.3 淀粉微球浓度的影响
        3.3.4 淀粉微球粒径的影响
        3.3.5 pH值的影响
        3.3.6 聚合过程的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淀粉微球稳定的种子多相聚合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淀粉微球的制备
        4.2.3 单分散核壳粒子的制备
        4.2.4 样品分析及表征
        4.2.4.1 红外(FTIR)表征
        4.2.4.2 ~1HNMR分析
        4.2.4.3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4.2.4.4 扫描电镜(FESEM)表征
        4.2.4.5 透射电镜(TEM)表征
        4.2.4.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hM)表征
        4.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分散核壳结构粒子的合成
        4.3.2 单体投料量的影响
        4.3.3 淀粉微球大小和含量的影响
        4.3.4 pH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制备多形貌复合粒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淀粉微球的制备
        5.2.3 制备不同形貌的复合粒子
        5.2.4 样品分析及表征
        5.2.4.1 红外(FTIR)表征
        5.2.4.2 ~1HNMR分析
        5.2.4.3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5.2.4.4 扫描电镜(FESEM)表征
        5.2.4.5 透射电镜(TEM)表征
        5.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淀粉微球的溶胀过程
        5.3.2 合成多形貌粒子
        5.3.3 多形貌复合粒子的形成机理
        5.3.4 淀粉微球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温敏性淀粉微球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
        6.2.2 溴引发剂改性的淀粉微球
        6.2.3 制备聚合物刷改性的淀粉微球
        6.2.4 样品分析及表征
        6.2.4.1 红外(FTIR)表征
        6.2.4.2 ~1HNMR分析
        6.2.4.3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6.2.4.4 扫描电镜(FESEM)表征
        6.2.4.5 透射电镜(TEM)表征
        6.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6.2.4.7 GPC表征
        6.2.4.8 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制备含溴引发剂的淀粉微球
        6.3.2 接枝PNIPAM刷的淀粉微球的合成
        6.3.3 接枝PNIPAM刷的淀粉微球的界面活性
        6.3.4 接枝PNIPAM刷的淀粉微球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6.4 小结
第7章 结果与展望
    7.1 实验结果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1.1 共混法
        1.1.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1.3 乳液聚合
        1.1.4 细乳液聚合
        1.1.5 分散聚合
        1.1.6 无皂乳液聚合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性能
        1.2.2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2.2.1 纳米二氧化硅的化学改性
        1.2.2.2 纳米二氧化硅的物理改性
        1.2.3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
        1.2.4 其他无机纳米粒子的改性与应用
    1.3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多巴胺修饰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表征方法
        2.2.3 实验过程
        2.2.3.1 St?ber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2.2.3.2 制备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聚多巴胺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2.3.2 聚多巴胺修饰的硅溶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表征方法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
        3.3.1.1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3.3.1.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XPS分析
        3.3.1.3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Zeta电位分析
        3.3.1.4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3.3.1.5 聚苯乙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3.2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1 引发剂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2 硅溶胶类型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3.2.3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影响
        3.3.2.4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表征方法
        4.2.3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3.1.1 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分析
        4.3.1.2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4.3.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1 改性硅溶胶初始浓度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2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3 pH值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单层有序多孔阵列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薄膜的制备方法
        1.2.1 溶胶-凝胶法
        1.2.2 自组装法
        1.2.3 磁控溅射沉积
        1.2.4 纳米压印技术
        1.2.5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 中空二氧化硅球增透材料
        1.3.1 中空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1.3.2 中空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1.3.3 增透膜的基本原理
    1.4 NiO薄膜的性质及其应用
        1.4.1 NiO晶体性质
        1.4.2 NiO电致变色的机理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面积单层中空二氧化硅减反膜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准备
        2.2.4 PS@SiO_2核壳粒子的制备
        2.2.5 PS@SiO_2核壳粒子及实心SiO_2球的亲油改性
        2.2.6 中空SiO_2球膜的制备
        2.2.7 氧化硅微球光子晶体单层膜SS500的制备
        2.2.8 PS光子晶体的制备
        2.2.9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SiO_2核壳粒子及中空SiO_2形貌及结构分析
        2.3.2 增透膜表面形貌研究
        2.3.3 增透膜光学性能研究(透过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SiO_2@SiO_2实心球复合薄膜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介孔SiO_2醇溶胶的制备
        3.2.4 介孔SiO_2@SiO_2球复合薄膜的制备
        3.2.5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薄膜表面形貌研究
        3.3.2 复合薄膜光学性能的研究(透过率)
        3.3.3 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的研究(抗摩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O反光子晶体单层膜的制备及其在电致变色方面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过程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i(NO_3)_2·6H_2O粉末的热分析
        4.3.2 NiO电致变色膜的形貌分析
        4.3.3 NiO薄膜XRD物相分析
        4.3.4 500 nmNiO薄膜光学性能分析
        4.3.5 N500-c0.3系列NiO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4.3.6 170 nm NiO反光子晶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水溶性无机盐及阴离子型聚合物模板制备无机中空粒子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空粒子研究现状
    1.2 中空粒子的制备方法
        1.2.1 模板法
        1.2.2 自模板法
        1.2.3 无模板法
    1.3 中空粒子的应用
        1.3.1 催化领域
        1.3.2 生物医药领域
        1.3.3 电化学领域
        1.3.4 吸附和分离
        1.3.5 微/纳米传感器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以工业1000目硫酸钠为模板制备中空微粒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表征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中空SiO_2粒子
        2.3.2 中空TiO_2粒子
        2.3.3 双壳层中空SiO_2/CeO_2复合粒子
        2.3.4 双壳层中空SiO_2/TiO_2复合粒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自制的小尺寸硫酸钠粒子为模板制备中空微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表征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乳法制备纳米硫酸钠粒子及中空粒子的制备
        3.3.2 局部饱和法制备纳米硫酸钠粒子及中空SO_2粒子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其他水溶性无机盐为模板制备中空SiO_2微粒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表征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磷酸氢二钠为模板制备中空SiO_2粒子
        4.3.2 硫酸镁为模板制备中空SiO_2粒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P(St-co-AA)纳米球为模板制备中空SiO_2纳米球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及表征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P(St-co-AA)微球的表征
        5.3.2 氨水用量对P(St-co-AA)/SiO_2复合微球表面形貌的影响
        5.3.3 TEOS用量对中空SiO_2微球的影响
        5.3.4 不同粒径的聚合物球对中空SiO_2微球的影响
        5.3.5 乳液的用量对空心SiO_2微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四、核-壳型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化核壳结构的磁性微球的制备与研究[D]. 王亚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新型纳米传感器的制备与环境温度传感研究[D]. 李青青.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3]KH570-DVB聚合物微球和咪唑吡啶型聚离子液体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中的研究[D]. 张晨奇.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中空SiO2纳米绝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杨椰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微纳多尺度粒子超疏水表面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陈诚. 江南大学, 2020(01)
  • [6]缓释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及在涂层中的应用[D]. 蔡佳文. 浙江大学, 2020(07)
  • [7]淀粉基微球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及多相聚合的研究[D]. 裴小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许安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单层有序多孔阵列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 王剑峰. 苏州大学, 2019(06)
  • [10]水溶性无机盐及阴离子型聚合物模板制备无机中空粒子及其应用研究[D]. 张翠.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