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改革开放40年(上) 破冰启航——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1978~2000)》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从此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一、全面恢复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体制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正式分开办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内设机构恢复到14个司局。
钟界会[2](2021)在《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以Y村镇银行为例》文中认为村镇银行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发展力量,在推动农村发展建设中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迫切需要村镇银行进一步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与模式、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与效率,更好地助力新农村发展与建设。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整理和归纳国内外与信用风险相关的资料能够看出,大部分学者仅仅研究的是某个行业的发展情况,与某家具体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的研究比较匮乏。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把Y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情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最近几年该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的数据,明确当前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情况,针对Y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对策,为江西地区更快推进“三农”工作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明确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通过查找已有研究成果,了解村镇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同时绘制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为后续研究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然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现阶段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阐述,同时对Y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结构、措施以及模式层面的原因构成开展深入探究,为后续提出策略方案提供信息参考;最后,根据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成因,由结构层面、制度层面、措施层面以及模式层面着手,提出了Y村镇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从而为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给予对策建议,能较好顺应时代背景,同时能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贺[3](2020)在《农商行微贷业务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以TA农商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农商行为了对抗风险,纷纷下沉市场定位,转移战略布局,向零售银行、社区银行转型。微贷业务是贷款业务的零售化,是零售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但是微型企业方面,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可担保资源少、风险抵御能力差、平均寿命短等特征,造成微贷业务不易调查,贷款风险不易防控。目前对于小微贷款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面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多偏向有一定规模、财务管理相对的小型企业,对个体工商户、小商贩等微型经济体研究较少,实际操作上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因此探索微贷业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贷业务、不良贷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持。其次介绍了国际国内微贷业务开展情况及微贷业务的风险特征,为具体分析TA农商行微贷业务提供借鉴。然后就TA农商行开展的微贷业务现状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揭示,分析了风险产生原因,总结了“微时贷”系列产品采取的措施。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并对比了微贷业务和传统贷款业务的风险管控水平。本文研究发现,TA微贷业务在引进信贷工厂运行模式、自建资产负债表全面调查客户经营情况、将客户的软信息定量化处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其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分析上还有待加强。内部管理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业务检查与责任追究、建立不良贷款清收队伍,外部环境方面主要是加强对行业政策、金融政策、政府对借款主体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分析,加强对所处地域信用环境的了解。在对TA农商行微贷业务风险防范成效分析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农商行开展微贷业务防范风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美君[4](2020)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步入调整与换挡的“新常态”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多重挑战与压力。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利润下滑、不良率上升等现象,也为了给银行提供新的流动性来源,我国重新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但金融危机也使人们注意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信用风险积聚、信贷盲目扩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因此重新审视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探究其能否提升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显得迫切而有意义。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解释了相关原理和影响机制,然后文章调查并分析了我国相关业务发展背景、历程与现状。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实证检验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选取了我国至少发起过一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69家商业银行,将其2004-2018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代入模型,探究了该工具的使用对银行稳定性的整体影响和影响渠道,并进一步根据样本银行的不同性质进行了分类讨论;另一方面,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国内一家典型的商业银行的两例时间跨度相差十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项目设计与实施细节等微观角度入手,对两个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佐证并补充了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总体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主要途径是通过降低银行收益的波动性来增加银行经营的稳定性的,但没有证据显示其一定能够改善和提高银行收益。并且虽然借助证券化工具,银行的流动性得以提高,但检验结果显示,这种提高没有直接反映在银行的流动性指标上。(2)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净利息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稳定性负相关,净资产收益率、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与银行稳定性正相关,宏观层面,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与银行稳定性负相关。(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的影响与路径有所不同,对大型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稳定性的促进作用有限;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显着提高其稳定性;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会降低其稳定性。(4)从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与管理办法方面来看,银行作为发起机构,需要在推进相关业务前根据自身发展与经营管理需求,制定一个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并定制一系列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建立专业独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在中介机构的选择方面,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对于项目成功发行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资产的选择上,银行应该参照市场的发行经验、存量资产收益情况、风险资本调整需求,以及未来市场资金价格和贷款投放价格等方面内容综合考虑。可以进行证券化的“合格”债权类资产应具备债务人分散程度高、债务人信用水平高、资产组合规模较大和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稳定性较高等特点。优秀灵活的产品设计,如信用增级设计、现金流偿付顺序设计、信用触发机制设计和交易模式设计等可以使得资产池特性得以最佳呈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产池的不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银行自身和政府两个维度,提出了几点关于优化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包括明确产品发行目的,成立统一管理部门,谨慎选择基础资产,灵活进行产品设计,改造建立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团队,完善信用评级,增级体系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等,并对未来此领域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赵依琳[5](2020)在《消费信贷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消费信贷是鼓励提前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信用资源分配的一种形式。“十三五”以来,国家要求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以改革创新方式破除制约消费扩大的机制体制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信贷提质升级。在这一进程中消费信贷对商业银行稳定性(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影响。本文建立全国以及东、中和西部样本利用31个省份2005—2017年消费信贷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消费信贷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选取产能利用率、产业结构、存贷款余额比例、政府干预、以及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消费信贷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全国样本回归中,消费信贷对不良贷款率显着正向影响,在西部地区,消费信贷与不良贷款率显着负相关,在东部地区消费信贷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但是统计上不够显着,中部地区,消费信贷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着正向关系。因此,本文分别从消费信贷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刘金婵[6](2020)在《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而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已成为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不仅制约了新时代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来自Wind数据库及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2-2019年末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不良率达1.86%,创近十年新高。如何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乃至金融市场稳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的贷款管理从业经验,结合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相关理论基础,以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为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简要阐述不良贷款的含义、分类,侧重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贷款竞争理论等不良贷款形成理论,以及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不良贷款管理理论,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基础。其次,介绍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银行业发展情况,并以MC银行近几年的不良贷款金额、不良率、行业分布、不良贷款结构、处置方式等基本业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着重从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科技支撑不足、处置方式不合理、管理队伍薄弱等方面对不良贷款管理作深入分析。再次,从国外不良贷款管理实践中,总结凝练成功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前述问题,从银行自身方面和社会环境方面为该银行优化提升不良贷款管理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重点阐述了设立专职专岗不良贷款管理部门、严格落实不良贷款精准管理和分类施策制度要求、强化5G技术等金融高科技应用、依托“互联网+”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等策略。
张楚晗[7](2020)在《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A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来源,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刺激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然而,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波动明显,信贷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小微企业出现了“经营难、融资难”等问题。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无门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信贷风险大有关。如果不打破这个局面,小微企业将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对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机构之一。与大型国有控股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因其地理位置集中、客户群体多为社区居民及小微企业的特点,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更有倾向性,信贷融资效率也相对较高,使得其成为小微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居高不下的不良率成为了城商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劣势。《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指出,截止2018年末,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达5.5%,远高于商业银行整体的1.83%。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对于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能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城商行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在理清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现状发现,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远高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整体水平。本文基于《2018年城市商业银行排行榜》选取了排名前15家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初步分析后发现,除了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外,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特征及小微企业自身的因素也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随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又以A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A银行)为例,进行典型性案例实证分析。A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为本,在城商行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选取了A银行2014年1月-2018年12月存量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作为样本,样本数据共5808笔,其中不良贷款样本数374笔。为更直观详细地识别和衡量各因素对不良贷款发生的单独的影响,本文将A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是否为不良贷款作为因变量,将GDP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贷款金额、贷款利率、担保方式、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小微企业主性别、小微企业主学历作为解释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银行贷款产品特征中,小微企业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与贷款金额、贷款利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小微企业特征中,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与行业类型及企业规模相关性不太显着,但小微企业主的性别及学历对于不良贷款的形成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此外GDP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发生概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从外部宏观角度、银行角度、小微企业角度提出防范小微企业形成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希望能够促进A银行稳健的经营,提升A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能够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提供经验,从而能够减少不良贷款,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使得城商行的小微企业贷款项目健康稳健的发展下去。
刘香凝[8](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农村金融活动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快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农业技术支持,更需要金融保障。我国广大农村金融市场,既出现了蓬勃生机并迅速发展,又暴露出了系列问题。比如金融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对象复杂,个人贷款管理难度较大,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涉农银行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涉农金融机构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大局,深入实践探索,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榆树市是全国产粮第一大县,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涉农金融机构桥头堡,两者对于研究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金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本文从榆树市农户小额贷款实践出发,并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来考察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管理,以期为农村金融环境改善提供相关建议。本文梳理小额贷款的基础定义、类型和发展趋势、风险表现及管理机理和机制等,精准把握农户小额贷款及风险防范的理论;深入介绍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做法,准确把握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实践;深刻剖析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主要表现,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榆树市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旺盛,存在逾期贷款数量不断上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本文结合政策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提出建立“环境+人才+制度+平台”的系统管理模式,加强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管理。
李斐[9](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王梦瑶[10](2020)在《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13次聚焦三农问题,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农村信用社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直以来承担着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使命。由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使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也决定了农信社是最主要的支农金融机构。河南省某市XC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各级政府为XC县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很大努力。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肩负着支农惠农的任务,然而农信社在改革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以XC县农信社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不良贷款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对XC县农信社内部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工作人员访谈记录的整理,得出其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农信社内部管理因素,外部原因主要为三农的弱质性、宏观经济下行以及因当地非正规金融机构倒塌风险造成的农户资产损失从而导致还款能力降低;农信社内部管理原因主要包括绩效考核标准失准、弱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文章根据XC县农信社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降低该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其中包括针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农信社内部管理问题也提出若干意见,对于农信社信贷工作人员为追求业务量忽略信贷风险的行为,建议通过绩效考核标准合理化、建立专业的信贷团队、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优化担保体系等措施进行防范,本文在最后还为XC县农信社提供了一些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建议。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工作势在必行,农村信用社是脱贫工作的主力军,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具有普遍性,全国各级农信社均存在类似隐患。农信社如何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金融困境,在脱贫工作收尾阶段发挥出在农村金融领域坚实的保障作用。
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以Y村镇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
1.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
1.2.3 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
1.2.4 关于经济波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村镇银行 |
2.1.2 信用风险管理 |
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 |
2.2.1 总分制模式 |
2.2.2 管理部模式 |
2.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1 信用风险识别 |
2.3.2 信用风险度量 |
2.3.3 信用风险监测 |
2.3.4 信用风险控制 |
2.4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
2.4.1 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
2.4.2 村镇银行信贷决策机制 |
2.4.3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技术控制 |
2.4.4 村镇银行的客户管理 |
2.5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 |
3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1 案例背景介绍 |
3.1.1 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
3.1.2 Y市经济发展情况 |
3.1.3 Y村镇银行概况 |
3.2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
3.3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
3.3.1 信用风险识别 |
3.3.2 信用风险度量 |
3.3.3 信用风险监测 |
3.3.4 信用风险控制 |
3.4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
3.4.1 快速设立网点,吸引客流 |
3.4.2 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 |
3.4.3 创新金融产品体系 |
3.4.4 统一授信,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强化信贷业务管控 |
3.4.5 分类识别,采用传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
3.4.6 加强信贷投向、授信集中度管理 |
3.4.7 顺应形势,采取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配套特色产品 |
4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信用风险内部管理结构矛盾 |
4.1.1 风险管理内部架构待改善 |
4.1.2 信用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 |
4.1.3 各防线间信息沟通不畅通 |
4.2 信用风险控制技术滞后 |
4.2.1 风险事项识别预警能效低 |
4.2.2 风险度量与评估技术滞后 |
4.2.3 缺乏信用风险持续监控手段 |
4.3 信用风险处置手段简易 |
4.3.1 信用风险控制活动形式化 |
4.3.2 风险应对处置手段单一 |
5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5.1.1 股权结构不合理 |
5.1.2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
5.2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未与时俱进 |
5.2.1 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错位 |
5.2.2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未与时俱进 |
5.2.3 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
5.3 信用风险管控措施存在特殊性 |
5.3.1 农业保险普及面不广 |
5.3.2 缺少合格抵押品 |
5.3.3 吸收存款困难 |
5.4 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
5.4.1 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和市场定位的特殊性 |
5.4.2 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聚集形成连锁反应 |
5.4.3 营业覆盖面小 |
6 国内外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 |
6.1 国外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
6.2 国内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经验 |
6.3 对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
6.3.1 重视结构管理 |
6.3.2 完善制度管控 |
6.3.3 强化管理措施 |
6.3.4 加强模式创新 |
7 Y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
7.1 优化结构管理 |
7.1.1 优化股权结构 |
7.1.2 加强内外部治理 |
7.2 完善制度管理 |
7.2.1 建立科学信贷风险考核体系 |
7.2.2 完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 |
7.2.3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7.3 加强措施管理 |
7.3.1 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
7.3.2 针对行业特点精准营销优质客户 |
7.3.3 加强行业风险的审核及分类 |
7.4 创新模式管理 |
7.4.1 .坚持“支农支小”定位 |
7.4.2 加快发展转型 |
7.4.3 创新业务产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问卷 |
致谢 |
(3)农商行微贷业务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以TA农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 研究价值与创新 |
第2章 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微贷业务定义 |
2.1.2 不良贷款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柠檬效应 |
2.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3.3 文献简评 |
第3章 农商行微贷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征 |
3.1 微贷业务的发展概况 |
3.1.1 微贷业务的国际发展 |
3.1.2 我国微贷业务的发展历程 |
3.2 微贷业务的风险特征 |
3.2.1 微贷业务的风险特征 |
3.2.2 农商行微贷业务的风险特征 |
第4章 TA农商行微贷业务与风险防范 |
4.1 TA农商行微贷业务简介 |
4.1.1 TA农商行简介 |
4.1.2 TA农商行微贷业务发展历程 |
4.1.3 TA农商行微贷业务取得成绩 |
4.2 TA农商行贷款业务风险 |
4.3 TA农商行贷款风险原因分析 |
4.3.1 客户方面 |
4.3.2 农商行方面 |
4.4 “微时贷”业务风险控制策略 |
4.4.1 精准定位,完善产品 |
4.4.2 源头控制,注重渠道建设 |
4.4.3 流水作业,专业人干专业事 |
4.4.4 自制资产负债表,定量测算额度 |
4.4.5 加强贷后管理,及时追踪贷款情况 |
4.4.6 正向激励,降低道德风险 |
4.4.7 动态优化,及时调整产品 |
4.5 模糊层次法下微贷业务与传统贷款业务的对比评价 |
4.5.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4.5.2 贷款质量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检验 |
4.5.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好的产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 |
5.1.2 审查审批担着收益与风险平衡的重任 |
5.1.3 合规企业文化是风险防控的有力支持 |
5.1.4 营销是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
5.1.5 检查监督是风险防控的有力保证 |
5.2 建议 |
5.2.1 做好产品设计与更新 |
5.2.2 制定制度,明确责任 |
5.2.3 做好人员管理与职业规划 |
5.2.4 定期回头看,做好后续监督与调整 |
5.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表A 微贷调查指引表 |
附表B 软信息测评表 |
附件C 贷款质量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 |
附件D 贷款质量管控情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商业银行稳定的界定 |
2.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
2.2.1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银行稳定性 |
2.2.2 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利于提高银行稳定性 |
2.2.3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 |
2.3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分析 |
3.1 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基本原理 |
3.1.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3.1.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3.2 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银行稳定性的机制 |
3.2.1 风险重组、转移与分担机制 |
3.2.2 流动性改善机制 |
3.3 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稳定性的机制 |
3.3.1 风险回流或未有效转移 |
3.3.2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
3.3.3 信贷盲目扩张 |
3.4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及意义 |
4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现实考察 |
4.1 新常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
4.1.1 缓解流动性不足 |
4.1.2 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
4.1.3 提升实体经济效率 |
4.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4.2.1 小“试”锋芒 |
4.2.2 浅尝辄止 |
4.2.3 步入正轨 |
4.2.4 稳中求进 |
4.3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与特点 |
4.3.1 主体多元化与集中度上升并存 |
4.3.2 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与分化现象并行 |
4.3.3 发行利率随市场波动 |
4.3.4 二级市场流动性仍处于较低水平 |
4.4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现实分析 |
5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对银行个体稳定性的度量 |
5.1.2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度量 |
5.1.3 其他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实证研究结果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关于商业银行性质的进一步讨论 |
5.4 研究结论 |
6 基于建设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研究 |
6.1 建行及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总体发展情况 |
6.2 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信托案例研究 |
6.2.1 案例简介 |
6.2.2 项目设计分析 |
6.2.3 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
6.3 建鑫2018-2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案例研究 |
6.3.1 案例简介 |
6.3.2 项目设计分析 |
6.3.3 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
6.4 案例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关于优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 |
7.2.1 商业银行层面 |
7.2.2 政府层面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消费信贷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消费信贷相关文献综述 |
二、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综述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 |
一、技术路线 |
二、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消费信贷的界定与分类 |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理论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消费信贷的基本理论 |
二、不良贷款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我国消费信贷与银行不良贷款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消费信贷发展概况 |
一、消费信贷发展背景 |
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不良贷款现状及其产生因素分析 |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 |
二、消费信贷对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消费信贷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指标选取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三、控制变量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模型的设定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相关性检验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个体效应检验 |
四、三大问题的检验(三大问题代表截面相依、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检验) |
五、模型选择 |
六、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相关对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
二、数据样本有待扩充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分析 |
1.2.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
1.2.3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分析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含义与分类 |
2.1.1 不良贷款的含义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相关理论 |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
2.2.2 不良贷款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 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三章 MC银行不良贷款及其管理现状分析 |
3.1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
3.1.2 MC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3.2 M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2.1 MC银行不良贷款概况 |
3.2.2 MC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分析 |
3.3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 |
3.3.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
3.3.2 MC银行防范不良贷款新增的主要措施 |
3.3.3 MC银行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主要措施 |
3.4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不合理 |
3.4.2 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
3.4.3 不良贷款管理科技支撑不足 |
3.4.4 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不合理、效益低 |
3.4.5 不良贷款管理队伍薄弱 |
第四章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1 美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2 波兰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3 韩国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1.4 日本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经验 |
4.2 国外不良贷款管理的主要启示 |
第五章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
5.1 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 |
5.1.1 构建合理完善的不良贷款管理组织架构 |
5.1.2 严格执行落实不良贷款管理相关制度 |
5.1.3 强化金融高科技在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应用 |
5.1.4 丰富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
5.1.5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队伍 |
5.2 改善不良贷款管理社会环境的建议 |
5.2.1 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管理法律、政策体系 |
5.2.2 进一步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的审慎监管 |
5.2.3 进一步健全规范统一的不良贷款市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7)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A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不良贷款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关于不良贷款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城商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城市商业银行及小微企业的相关概念 |
一、城市商业银行相关概念 |
二、小微企业的相关概念 |
三、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 |
四、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 |
第二节 不良贷款的相关概念 |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
二、不良贷款的分类 |
三、不良贷款的危害 |
第三节 不良贷款形成的基础理论 |
一、信用论 |
二、金融脆弱性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 |
四、银行行为理论 |
第三章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现状 |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情况 |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
第二节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优势 |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城商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
一、宏观因素对小微企业形成不良贷款的影响机理 |
二、银行贷款产品特征对小微企业形成不良贷款的影响机理 |
三、小微企业自身情况对小微企业形成不良贷款的影响机理 |
第四章 A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A银行发展现状 |
一、A银行简介 |
二、A银行贷款情况 |
三、A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征 |
第二节 A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
一、宏观层面的问题 |
二、小微企业的问题 |
三、银行的问题 |
第三节 A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一、模型介绍 |
二、模型变量 |
三、样本描述及变量定义 |
四、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贷款金额及贷款利率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影响显着 |
二、小微企业主性别及学历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影响显着 |
三、经济增速及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影响显着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宏观角度控制不良贷款 |
二、银行角度控制不良贷款 |
三、小微企业角度控制不良贷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8)中国农业银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农户小额贷款及风险内涵 |
2.1.1 农户小额贷款定义 |
2.1.2 农户小额贷款产品类型 |
2.1.3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概念 |
2.1.4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类型 |
2.2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
2.2.1 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
2.2.2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
2.2.3 贷款风险回避机制 |
2.2.4 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
2.2.5 贷款风险分散机制 |
2.3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理论 |
2.3.1 “三性原则”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
3.1 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简介 |
3.1.1 农行榆树市支行概况 |
3.1.2 农户小额贷款基本情况 |
3.1.3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情况 |
3.2 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主要做法 |
3.2.1 联保贷款风险管理做法 |
3.2.2 直补贷款风险管理做法 |
3.2.3 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做法 |
3.2.4 农担通贷款风险管理做法 |
第4章 农业银行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逾期贷款数量不断上升 |
4.1.2 “垒户”现象比较严重 |
4.1.3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偏低 |
4.1.4 客户经理道德风险突出 |
4.2 农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2.1 农户对农户小额贷款缺乏正确认识 |
4.2.2 农户小额贷款经营管理滞后 |
4.2.3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控力度不够 |
4.2.4 农户小额贷款违规现象惩处力度不够大 |
4.2.5 农户小额贷风险管理共享平台缺失 |
第5章 加强中国农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农户小额贷款信用体系建设 |
5.1.1 广泛开展“三农”金融活动宣传教育 |
5.1.2 加快金融机构与农户联系沟通互动 |
5.1.3 加快乡村创建金融诚信文化 |
5.1.4 建立客户优化和退出机制 |
5.2 加强农户小额贷款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强化客户经理选拔管理 |
5.2.2 加大客户经理培训教育 |
5.2.3 优化客户经理管理机制 |
5.2.4 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
5.3 加强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建设 |
5.3.1 优化农户小额贷款内部管理制度 |
5.3.2 优化农户小额贷款操作制度 |
5.3.3 优化农户小额贷款服务制度 |
5.3.4 优化农户小额贷款纠错制度 |
5.4 加快农户小额贷款增信保障平台建设 |
5.4.1 发展各类保险机构 |
5.4.2 培育涉农金融中介组织 |
5.4.3 发挥人行纽带作用 |
5.4.4 建立“三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
二、风险状况分析 |
三、风险测度方法 |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
一、法律法规方面 |
二、历史经验方面 |
三、现实需要方面 |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免疫系统理论 |
四、国家治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统计性描述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三、稳健性测试 |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 |
1.2.2 对普惠金融的研究 |
1.2.3 对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 |
1.2.4 对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框架图 |
1.3.2 章节安排 |
1.3.3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农信社不良贷款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贷款的相关概念 |
2.1.1 涉农贷款 |
2.1.2 不良贷款 |
2.2 农信社相关概念 |
2.2.1 合作经济 |
2.2.2 合作金融 |
2.2.3 农村合作金融 |
2.2.4 农村信用合作社 |
2.3 不良贷款相关理论 |
2.3.1 银行行为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2.3.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3 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现状调查 |
3.1 XC县农信社基本情况 |
3.2 存贷款分析 |
3.2.1 存款情况分析 |
3.2.2 XC县农信社贷款业务基本情况分析 |
3.2.3 XC县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分析 |
3.2.4 贷款投向结构分析 |
3.2.5 不良贷款成分分析 |
3.2.6 各类型不良贷款分析 |
4 XC县农信社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
4.1 外部原因 |
4.1.1 三农的弱质性 |
4.1.2 宏观经济下行 |
4.1.3 非正规金融机构坍塌风险加剧 |
4.2 内部原因 |
4.2.1 绩效考核指标失准 |
4.2.2 弱化风险防控措施 |
4.2.3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
4.2.4 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不健全 |
5 解决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 |
5.1 外部措施 |
5.1.1 加大农村金融系统建设 |
5.1.2 加快建设普惠金融 |
5.1.3 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范化 |
5.1.4 政府行为的边界 |
5.2 内部措施 |
5.2.1 提高信贷风险防范意识 |
5.2.2 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内部管理 |
5.2.3 建立外部风险预警系统 |
5.2.4 建立不良风险防控指导机制 |
5.2.5 建立专业信贷团队 |
5.2.6 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
5.2.7 优化担保机制 |
5.3 协同外部金融机构创新支农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率 |
5.4 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化解存量不良贷款 |
6 结论、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针对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的访谈 |
致谢 |
四、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改革开放40年(上) 破冰启航——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1978~2000)[J]. 李德. 中国金融家, 2021(07)
- [2]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以Y村镇银行为例[D]. 钟界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农商行微贷业务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以TA农商行为例[D]. 陈贺. 山东大学, 2020(05)
- [4]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刘美君. 浙江大学, 2020(02)
- [5]消费信贷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赵依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MC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D]. 刘金婵. 广西大学, 2020(07)
- [7]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A银行为例[D]. 张楚晗.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中国农业银行榆树市支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 刘香凝.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9]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XC县农信社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梦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