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春霖[1](2020)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道路建设事业的快速推进,连续刚构桥以其刚度大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近几十年,跨径在100m到300m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变得越发常见。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后期运营中发生刚度下降,跨中挠度持续增长的问题开始凸显。本文通过开展节段混凝土抗弯试验和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对节段接缝和预应力影响下的跨中挠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pc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过程和桥梁悬臂法施工存在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下挠问题及节段接缝问题研究现状。(2)通过设计节段接缝抗弯试验,对混凝土梁在接缝影响下的弯曲挠度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分段浇筑试件,模拟悬臂法施工接缝对梁段弯曲挠度的影响;考虑节段接缝处界面处理、截面配筋、施加预应力等因素对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影响规律,为桥梁节段接缝抗弯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凿毛使接缝处混凝土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布筋间距对抗弯性能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布筋间距的增大,节段混凝土抗弯性能的提升逐渐减弱;提高预应力施加大小,能有效延缓梁体开裂时机。(3)以主跨200m的连续刚构桥——平陆运河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分别研究桥梁节段接缝、钢束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结果表明:顶板钢束预应力损失较底板钢束预应力损失对桥梁跨中挠度的影响更大;桥梁节段接缝的处置效果对跨中挠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初期处置不良将导致后期桥梁跨中加速下挠。(4)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实体工程,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跨中挠度控制,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并对实桥挠度进行跟踪观测。
孟庆一[2](2019)在《预制拼装桥墩单柱墩及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预制装配式桥墩具有较小的震中损伤和良好的震后恢复能力,逐渐开始成为桥梁抗震研究的热门。但预制拼装桥墩自身耗能能力较弱,承受侧向荷载和侧向剪力的能力不足,限制了该类型桥墩在高烈度区的应用。为了提高预制拼装桥墩的在高烈度区使用性能,为预制拼装桥墩的减隔震提供建议和参考。本论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预制拼装桥墩单柱墩和桥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研究预制拼装桥墩单柱墩和桥梁结构的震中性能,并为桥墩添加耗能装置及应用隔震技术提高桥墩和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论文的研究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整理总结了国内外预制拼装桥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和相关试验研究,归纳出现阶段预制拼装桥墩的研究热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选取文献中试验桥墩试件作为原型桥墩,建立三种预制拼装桥墩最常用的数值模型:纤维模型、实体模型、集中塑性铰模型,进行拟静力加载模拟对比。结果表明:纤维模型在桥墩滞回性能、侧向承载力、耗能能力的模拟和计算时间、精度上均具有不错的表现,后续章节的模拟工作将采用基于Open SEES的桥墩纤维模型模拟方法。(3)提出一种由刚性单元、非线性梁柱单元、零长度单元配合ENT单压材料组成的干接缝单元。将基于干接缝单元的纤维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1:3.5缩尺桥墩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干接缝单元用于模拟预制拼装桥墩干接缝区域的可行性。在此桥墩模型上设置耗能钢筋、外包钢管和墩底橡胶支承垫层作为桥墩附加耗能装置,对模型进行拟静力循环加载模拟,研究不同耗能装置对预制拼装桥墩的滞回能力、预应力筋内力、累积耗能、残余位移、等效刚度等性能参数的影响。(4)在上一章节的基础上,对设置耗能钢筋的预制拼装桥墩地震响应展开进一步研究。基于Open SEES建立4组拥有不同耗能钢筋配筋率的预制拼装桥墩模型,对桥墩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增量动力时程(IDA)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强度较大时,近断层地震动对预制拼装桥墩的影响要大于普通地震动对桥墩的影响;耗能钢筋的加入增大了桥墩的刚度,可以减小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但耗能钢筋配筋率增大会降低桥墩塑性变形能力,抑制桥墩接缝的张开,同侧移幅值下残余位移增加。(5)基于Open SEES建立无隔震和墩顶隔震的预制拼装桥墩连续梁桥分析模型,对连续梁桥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究地震动激励下有无隔震体系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和隔震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隔震的预制拼装桥墩连续梁桥有更长的自振周期,更小的震中位移、墩底剪力、墩底弯矩和震后残余位移,大地震中隔震优势更加明显。
刘润东[3](2017)在《桥梁后锚固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了缩短工期尽快缓解交通压力将整体高架桥改为预制拼装。根据要求,将其桥梁的部分下部结构(盖梁及墩柱)改用预制拼装方案施工,而预制方案采用的是预埋波纹管的形式然后进行浇筑,在我国北方由于长期处于寒冷与温暖交替状态,常常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强度下降,结构发生耐久性损坏。研究钢筋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粘结性能,对混凝土结构研究中的耐久性在理论和应用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针对装配式桥墩后锚固节点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的耐久性能进行了相关的试验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适应严寒地区冻融环境装配式桥墩后锚固节点预留孔道内压浆材料-改性砂浆的试验研究。通过该试验选择适合冻融环境的后锚固节点改性砂浆;(2)缩尺后锚固节点试件制作所需耐冻融环境的C40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试验。通过该试验确定装配式节点混凝土的材料配比,防止后续的冻融拉拔试验中出现混凝土试件首先破坏的情况;(3)后锚固节点不同冻融次数后拉拔试验。本文主要采用C40混凝土200×200×350的桥墩装配式节点缩尺试件,预埋波纹管作为钢筋预留孔道,待试件养护28天后将钢筋放入波纹管中灌入各种注浆材料,在不同冻融次数情况下对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分析冻融循环对后锚固节点粘接强度的影响。(4)基于abaqus有限元模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凝土试件以及注浆试件的相对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有相当大的影响;对钢筋、与预埋波纹管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和滑移影响也比较明显,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整体的粘结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用内聚力单元和CZM本构模型模拟预埋置波纹管混凝土总体上来讲有一定可行性。
宋守坛[4](2015)在《高速铁路预制拼装箱梁桥抗弯及接缝抗剪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段预制拼装技术是将结构整体分段预制后利用预应力技术再组装为整体的手段,主要应用在大跨桥梁结构中,具有预制标准、质量可控、对施工机械要求低、施工工期短、受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是桥梁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施工技术。预制拼装结构与整体现浇结构本质的区别是普通钢筋在接缝处不连续,接缝处主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拼接连接,极限状态下结构的受力性能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现有的设计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抗裂性能,不同荷载阶段下梁体的刚度,极限状态下的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抗剪破坏模式及其承载力。抗弯方面本文基于对节段预制拼装梁与整体梁破坏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节段预制拼装简支梁及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对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不同荷载阶段下的抗弯刚度计算公式。抗剪方面对单键剪力键受剪破坏形式以及多键剪力键破坏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简化计算模型,对节段预制拼装梁的抗剪破坏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设计了10个剪力键抗剪试验以及4根简支梁、1根三跨连续梁进行试验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推导了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受力全过程的刚度计算公式。基于粘结-滑移理论提出了接缝截面刚度影响范围的概念,以节段为单位,按等效后转角相同的方法推导了不同荷载等级下的节段预制拼装梁等效刚度计算公式,其采用三折线形式-分为未开裂阶段,正常使用阶段,极限状态阶段,物理意义明确,结果精度高。(2)推导了节段预制拼装梁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讨论了现有的简支梁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基于等效塑性铰理论,建立体外预应力整体简支梁应力增量与极限位移的计算模型。提出了节段简支梁与整体简支梁极限位移的比例系数概念,推导了节段预制拼装简支梁极限位移的计算公式。根据梁体跨中位移与体外预应力筋应力成线性比例的关系,得到预制拼装简支梁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增量计算公式,并形成了简化计算公式。(3)提出了连续梁塑性铰位置修正系数χ概念,基于等效塑性铰理论推导了连续梁跨中极限位移的计算公式,并形成了体外预应力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采用纤维梁单元模型,考虑了节段梁截面刚度影响区域长度,建立了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内力重分布影响因素分析,为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的考虑内力重分布的塑性设计提供了依据。(4)受弯方面进行了4个简支梁(1个整体、3个节段)及1个三跨节段连续梁受弯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节段预制拼装梁抗裂分析的参数取值,并对建立的应力增量计算公式等进行了验证。进行了10个不同接缝形式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抗剪试验,考虑了水平压力大小、干结与胶结、键齿大小、平接与键齿接缝等因素,对建立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5)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自带混凝土CDP材料模型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了剪力键抗剪破坏的机理,并与现有单键破坏试验进行比对,给出了抗剪分析时CDP模型的参数设置建议。针对CDP模型的缺点,在分析剪力键受剪破坏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VUMAT子程序的混凝土抗剪模型,模型中体现了混凝土破坏准则、Ⅱ型断裂能、剪断后摩擦剪应力对剪力键受剪破坏的影响,通过已有剪力键受剪破坏试验确定了混凝土抗剪模型参数取值,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剪力键受剪破坏的原理。(6)利用开发的混凝土抗剪模型对剪力键受剪构件进行了参数分析,考虑键齿形状、水平压力大小、键齿数目、接缝连接方式等因素对剪力键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接缝抗剪破坏承载力计算模型,形成了不同接缝形式接缝抗剪破坏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公式物理意义明确,形式参数统一,与试验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精度。(7)在分析了节段预制拼装梁与整体梁抗剪差异的基础上,归纳了节段预制拼装梁抗剪破坏的不同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分析了不同接缝形式对混凝土部分抗剪承载力影响,根据混凝土的压剪破坏准则,考虑了受压翼缘对抗剪承载力的贡献,编制了接缝抗剪破坏的计算分析程序,并采用简化方式利用平衡方程对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进行推导,形成接缝抗剪破坏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试验数据的验证。根据不同算例的试算结果给出了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抗剪破坏的产生条件,可用于桥梁的初期抗剪设计。
关彦超[5](2007)在《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的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技术具有施工简单、结构可靠、造价经济等优点,在新建的桥梁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大量的在役桥梁,由于钢筋锈蚀以及超载等因素的影响,结构产生裂缝或变形过大,或者由于公路桥梁荷载提级的要求需要进行加固,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根据现有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既有的多组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简化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分析。讨论了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体外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混凝土强度、以及加载方式等对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影响,分析了转向块、预应力束形状以及荷载形式等因素对体外预应力筋二次效应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一组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好的极限应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现行桥梁结构设计的安全系数,即可用以指导桥梁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工程设计。通过对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受力特点的分析,评价了加固体系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使用状态下的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使用状态下应力变形以及转向块等的计算方法,并分别通过钢筋混凝土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加固算例进行验算。从验算结果来看,本文推荐的体外预应力加固计算方法,较理想的反映了梁体在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后的受力情况,可以应用到实际桥梁工程的加固设计。本文的计算示例均为以承载力加固为目的,也可以采用体外预应力的加固方法对结构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进行加固。
李国平[6](2007)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因其在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快速发展起来。论文以交通部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公路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指南》(简称《指南》)及其它项目为依托,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计算方法及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开展了系列模型试验、全过程分析方法和简化计算方法的研究,为《指南》编制提供依据。以我国公路常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为原型,通过18根整体式和节段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模型梁的弯曲性能试验、27根整体式和节段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模型梁的剪切性能试验,以及3根整体式和节段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模型梁的弯曲性能试验,深入认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弯曲和剪切性能及破坏形态,重点揭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尤其节段式梁的抗弯与抗剪机理及其随试验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规律。试验为论文建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方法和简化计算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丰富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尤其是节段式梁的试验研究成果。采用施工开始至成型状态的线弹性分析、成型状态转换成非线性分析的初始状态以及从该初始状态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非线性分析,构成完整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方法;基于试验结果和以往研究成果,采用配筋混凝土变刚度梁单元模拟节段接缝开裂及开展的效应;在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相应计算机程序,经过验证使其作为建立简化计算方法和进行类似桥梁分析的辅助工具。相比其它方法与程序,论文的全过程分析方法及相应计算机程序,突出了结构不同受力阶段的工作特点,也克服了受力过程不完整的弱点。重点考虑节段接缝等主要因素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在弯曲性能试验成果和全过程分析计算机程序辅助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有效高度的回归计算公式,从而建立截面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基于剪切性能试验结果和不同类型剪切破坏的特征,通过回归分析和理论推导方法,建立斜截面和接缝截面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上述研究弥补了节段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截面尤其是接缝截面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的不足。试验验证与对比分析表明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合理性及适用性。
汪霞利[7](2006)在《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己在国内外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而言,有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问题所开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对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的编程及分析。本文对有限元分析过程中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非预应力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钢筋混凝土的有限元模型、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混凝土开裂以后刚度的修正、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的模拟等进行了探讨。论文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建立了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非线性分析的平面有限元模型,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混凝土开裂后的刚度的修正等。采用整体式模型,把混凝土离散为平面四结点等参单元,混凝土材料采用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非预应力筋采用两折线本构关系,预应力筋采用弹性本构关系;采用双向受力的Kupfer强度准则,开裂以后对刚度进行修正;采用欧拉折线法和割线刚度法相结合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将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效应转化为梁单元的等效节点荷载,在竖向加载的过程中,通过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整体变形与其所在位置的混凝土的整体变形协调来调整无粘结预应力筋作用在梁单元上的等效节点荷载的大小;采用结点位移增量作为判断收敛的准则;采用VC编制了一个参数输入的界面,可以比较直观的输入各种参数,然后链接到FORTRAN程序中进行计算。利用该程序分别对直线筋和曲线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模拟,选取合理的计算模型和参数,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编制的程序对直线筋梁具有很高的精度,对曲线筋梁也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进一步开展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的非线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赵霞[8](2006)在《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预制节段拼装体外预应力结构紧密结合着现代施工工艺和预应力的发展方向。预制节段拼装作为一种可靠、经济、实用的施工方法,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而且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该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其设计计算原则及体外索计算处理等关键问题在设计中无章可循,本文在回顾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较为系统地分析评述了现有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构造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到预制节段拼装体外预应力梁桥结构本身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计算原则及体外索处理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详细分析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拼装技术原理、预制节段拼装技术发展和研究状况、预制节段拼装技术的主要优点、国内外研究概况及体外预应力系统构造及力学性能。 第二,通过对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结构构造及施工工艺的论述,得出了符合预制节段悬臂拼装施工的体外预应力箱梁自身特点的设计计算原则、要求以及预应力损失等相关设计应力值。 第三,讨论了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梁桥的关键构件体外索的传统分析方法,等效荷载法和荷载平衡法的缺点,提出了基于钢束、混凝土协作关系的分析方法,使体外预应力索的设计计算更加符合实际。 第四,从研究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的特殊问题出发,探讨了体外预应力体系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第五,结合实例,基于三维钢混协作关系的体外索的处理的有限元法,对50+9×75m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箱梁进行了全面设计计算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两个关键问题,为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拼装梁桥的设计理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方法,为预制节段拼装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建模中分析体外索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黄真[9](2003)在《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文中指出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满足了人们使用工业化预制件和追求快速施工方式的愿望。这种结构形式及施工方式可以节省大量施工时间并使施工现场节奏不受天气影响。与有粘结预应力技术相比,无粘结预应力钢束一般有外保护层,可以防止混凝土开裂对有粘结预应力钢束的锈蚀损伤,保证重大结构的全寿命安全。为推广应用这一先进的造桥技术,本文针对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弯扭剪复杂作用力下计算模型和破坏机理进行研究,与试验数据相比较,获得较满意的研究结果。
二、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挠度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节段接缝问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桥梁混凝土配合比及节段接缝抗弯试验方案设计 |
2.1 原材料 |
2.1.1 粗集料 |
2.1.2 细集料 |
2.1.3 水泥 |
2.1.4 掺合料 |
2.1.5 水和外加剂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桥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4 桥梁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 |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
2.4.2 轴心抗压强度 |
2.4.3 抗压弹性模量 |
2.5 节段接缝抗弯试验设计 |
2.5.1 设计依据 |
2.5.2 试验方案设计 |
2.6 节段混凝土试件制备与试验加载方法 |
2.6.1 混凝土试件制备与养护 |
2.6.2 试验加载与数据处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跨中节段混凝土接缝抗弯性能研究 |
3.1 素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
3.1.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3.1.2 界面凿毛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
3.1.3 混凝土配合比对梁体抗弯性能的影响 |
3.1.4 不同弯曲下挠理论对比分析 |
3.2 钢筋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
3.2.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3.2.2 接缝对节段抗弯性能的影响 |
3.2.3 布筋间距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
3.2.4 钢筋直径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
3.2.5 布筋形式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
3.3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3.3.2 接缝对节段抗弯性能的影响 |
3.3.3 预应力大小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力学特性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桥梁模型建立 |
4.2.1 节点划分 |
4.2.2 计算参数 |
4.3 预应力损失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
4.3.1 长钢束预应力损失 |
4.3.2 顶、底板钢束预应力损失 |
4.4 节段接缝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
4.5 剪切变形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挠度控制措施及实桥跟踪观测 |
5.1 设计上的优化措施 |
5.2 施工中的优化措施 |
5.2.1 混凝土施工 |
5.2.2 节段处理 |
5.2.3 预应力施工 |
5.3 桥梁下挠监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预制拼装桥墩单柱墩及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预制拼装桥墩工程应用现状 |
1.3 预制拼装桥墩构造及受力形式 |
1.4 预制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试验研究 |
1.5 预制拼装桥墩的构造缺点及研究的不足 |
1.5.1 预制拼装桥墩的构造缺点 |
1.5.2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三种数值模型在预制拼装桥墩拟静力加载模拟中的比较 |
2.1 概述 |
2.2 国内外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2.3 预制拼装桥墩数值模型的建立 |
2.3.1 算例桥墩的选取 |
2.3.2 桥墩纤维模型 |
2.3.3 桥墩实体模型 |
2.3.4 集中塑性铰模型 |
2.3.5 数值模拟加载制度 |
2.4 不同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2.4.1 桥墩滞回性能 |
2.4.2 桥墩承载力分析 |
2.4.3 桥墩耗能能力分析 |
2.4.4 桥墩刚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干接缝单元的预制拼装桥墩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
3.1 概述 |
3.2 干接缝单元参数的设计及桥墩纤维模型 |
3.2.1 干接缝单元材料的定义 |
3.2.2 干接缝单元模型 |
3.2.3 桥墩纤维模型 |
3.3 基于接缝单元的预制拼装桥墩纤维模型计算方法验证 |
3.4 基于干接缝单元的预制拼装桥墩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耗能装置的模拟 |
3.4.3 模型的加载 |
3.4.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置耗能钢筋的预制拼装桥墩地震响应分析 |
4.1 概述 |
4.2 预制拼装桥墩设计及模型建立 |
4.2.1 预制拼装桥墩接缝区耗能钢筋的设计 |
4.2.2 桥墩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地震动的选取及输入 |
4.3.1 地震动的选取 |
4.3.2 地震动的输入 |
4.4 动力时程结果分析 |
4.4.1 桥墩动力分析验证 |
4.4.2 桥墩最大位移角对比 |
4.4.3 预应力筋最大应力对比 |
4.4.4 承台-S1节段接缝最大张量对比 |
4.4.5 滞回曲线对比 |
4.4.6 累积耗能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制拼装桥墩隔震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5.1 概述 |
5.2 预制拼装桥墩的隔震研究现状 |
5.3 铅芯橡胶支座的模拟 |
5.3.1 铅芯橡胶支座优点及模型 |
5.3.2 铅芯橡胶支座的模拟 |
5.4 桥梁算例及模型的建立 |
5.4.1 桥梁算例概况 |
5.4.2 桥梁模型的建立 |
5.4.3 铅芯橡胶支座的选取及隔震桥梁模拟 |
5.5 地震动的选取及输入 |
5.5.1 地震动选取 |
5.5.2 地震动输入 |
5.6 预制拼装桥墩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
5.6.1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5.6.2 桥梁纵桥向位移响应分析 |
5.6.3 桥梁内力响应分析 |
5.6.4 桥梁纵桥向残余位移分析 |
5.6.5 支座内力及变形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3)桥梁后锚固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凝土桥墩装配式节点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桥墩后锚固节点分类 |
1.2.2 桥墩装配式施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后锚固节点粘结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改性砂浆试件原材料的选取 |
2.1.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取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件的制作 |
2.3.1 试件尺寸 |
2.3.2 制作工艺与流程 |
2.4 试件配合比设计 |
2.4.1 改性砂浆配合比设计 |
2.4.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改性砂浆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抗冻性试验研究 |
3.1 试验研究概述 |
3.2 改性砂浆的抗压强度试验 |
3.2.1 改性砂浆抗压试验 |
3.2.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改性砂浆的劈裂强度试验 |
3.3.1 改性砂浆劈裂试验 |
3.3.2 劈裂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改性砂浆的抗冻性试验 |
3.4.1 抗冻性试验方法 |
3.4.2 砂浆抗冻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改性砂浆粘结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后锚固节点粘结性能试验及研究 |
4.1 试验研究概述 |
4.2 C40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与耐久性试验研究 |
4.2.1 混凝土抗压试验 |
4.2.2 混凝土的抗冻性试验 |
4.3 后锚固节点拉拔试验 |
4.3.1 缩尺比例 |
4.3.2 拉拔试验方法 |
4.3.3 拉拔试验结果和分析 |
4.4 后锚固节点抗冻性试验 |
4.4.1 抗冻性试验方法 |
4.4.2 抗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后锚固节点的破坏机理 |
4.5.1 粘结机理 |
4.5.2 破坏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aqus的后锚固节点粘接性能的数值模拟 |
5.1 有限元模拟概述 |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2.1 单元的确定 |
5.2.2. 本构关系确定 |
5.3 有限元模拟结果 |
5.4 试验与有限元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速铁路预制拼装箱梁桥抗弯及接缝抗剪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节段预制拼装梁现有设计方法介绍 |
1.2.1 AASHTO(2004)方法 |
1.2.2 国内公路桥梁采用方法 |
1.2.3 国内铁路桥梁采用方法 |
1.3 体外筋应力增量与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受弯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接缝受剪破坏研究现状 |
1.4.1 节段预制拼装接缝受剪破坏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2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受剪破坏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节段预制拼装梁抗弯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验构件设计 |
2.3 试验构件制作与材性试验 |
2.4 试验构件加载方案与测点布置 |
2.4.1 加载布置图 |
2.4.2 简支梁预应力张拉及荷载加载方案 |
2.4.3 连续梁加载布置图 |
2.4.4 连续梁预应力张拉及荷载加载方案 |
2.4.5 测点布置及测试内容 |
2.4.6 主要测试内容 |
2.5 试验结果 |
2.5.1 简支梁试验结果 |
2.5.2 连续梁试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段预制拼装简支梁抗弯理论分析 |
3.1 概述 |
3.2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刚度及变形分析 |
3.2.1 整体桥梁刚度计算公式 |
3.2.2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刚度计算模型 |
3.2.3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刚度计算公式及验证 |
3.3 节段预制拼装梁体外预应力应力增量与整体梁应力增量关系分析 |
3.3.1 体外预应力梁应力增量影响因素 |
3.3.2 节段预制拼装梁与整体梁应力增量关系 |
3.4 整体梁极限位移及体外筋应力增量计算 |
3.4.1 极限状态下的整体梁位移 |
3.4.2 整体梁体外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 |
3.4.3 体外预应力整体梁极限应力增量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
3.5 节段预制拼装梁极限位移及体外筋应力增量计算 |
3.5.1 节段预制拼装梁应力增量计算方法 |
3.5.2 节段预制拼装梁的极限位移 |
3.5.3 节段预制拼装梁的极限应力增量计算结果 |
3.6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应力增量计算简化公式 |
3.6.1 节段预制拼装梁应力增量影响参数分析 |
3.6.2 计算公式与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4.1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体外预应力应力增量计算公式 |
4.1.1 现有方法总结 |
4.1.2 连续梁极限位移 |
4.1.3 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 |
4.1.4 应力增量计算公式试验验证 |
4.2 连续梁有限元程序验证 |
4.2.1 材料本构 |
4.2.2 单元选择与有限元模型 |
4.2.3 有限元验证 |
4.3 节段预制拼装连续梁内力重分布分析 |
4.3.1 内力重分布系数的影响影响因素 |
4.3.2 内力重分布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节段预制拼装接缝抗剪破坏数值模拟 |
5.1 预制拼装接缝受剪破坏模式 |
5.2 验证试验试验参数 |
5.3 基于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CDP)本构模型分析 |
5.3.1 塑性损伤模型 |
5.3.2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研究 |
5.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5.3.4 破坏机理展示 |
5.3.5 针对接缝抗剪破坏的优缺点 |
5.4 基于混凝土破坏准则的抗剪破坏本构模型分析 |
5.4.1 抗剪本构要素 |
5.4.2 VUMAT子程序本构开发 |
5.4.3 程序验证与参数确定 |
5.4.4 基于剪本构的剪力键破坏发展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抗剪试验研究 |
6.1 试验方案 |
6.2 试验构件设计与浇筑 |
6.2.1 方案设计 |
6.2.2 试验构件尺寸与配筋 |
6.2.3 试验构件的浇筑与装配 |
6.3 试验准备工作与加载方案 |
6.3.1 试验材料材性 |
6.3.2 试验加载方案 |
6.4 试验结果 |
6.4.1 试验结果 |
6.4.2 破坏过程总结 |
6.4.3 破坏结果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节段预制拼装梁接缝抗剪理论分析 |
7.1 概述 |
7.2 接缝直剪(单键)抗剪分析 |
7.2.1 干结平接接缝 |
7.2.2 干结剪力键连接接缝 |
7.2.3 胶结平接接缝 |
7.2.4 胶结剪力键连接接缝 |
7.2.5 整体浇筑混凝土抗剪模型 |
7.2.6 小结 |
7.3 接缝直剪(多键)抗剪分析 |
7.3.1 多键破坏特征与别人不足 |
7.3.2 现有模型 |
7.3.3 干结多键影响分析 |
7.3.4 胶结多键影响分析 |
7.3.5 公式综合对比 |
7.4 节段预制拼装梁破坏模式分析 |
7.4.1 节段预制拼装梁破坏模式分析 |
7.4.2 接缝形式对混凝土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7.4.3 斜剪破坏承载力计算公式 |
7.4.4 接缝抗剪承载力分析 |
7.4.5 节段预制拼装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5)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的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发展简介 |
1.1.1 新建体外预应力桥梁的发展 |
1.1.2 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的发展 |
1.2 体外预应力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1 体外预应力试验梁的研究现状 |
1.2.2 体外预应力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背景 |
第2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2.1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公式的评价分析 |
2.1.1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的计算公式 |
2.1.2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公式的评价分析 |
2.2 加固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2.3 体外预应力试验梁正截面强度的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3.1 加固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3.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4.1 体外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 |
4.2 正常使用状况下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计算方法 |
4.3 加固体系截面应力验算 |
4.4 B类构件裂缝宽度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构件的构造特性研究 |
5.1 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的构造 |
5.2 转向块的计算方法 |
5.2.1 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 |
5.2.2 偏心拉压计算方法 |
5.2.3 对比计算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
6.1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加固计算示例 |
6.2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加固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研究现状 |
1.2.1 试验研究方面 |
1.2.2 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方面 |
1.2.3 简化计算方法研究方面 |
1.3 论文背景和选题依据 |
1.3.1 论文背景 |
1.3.2 选题依据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意义及价值 |
1.5 研究内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关键技术问题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
1.5.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模型试验 |
2.1 概述 |
2.1.1 设计计算方法对试验研究的要求 |
2.1.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内容 |
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弯曲性能试验 |
2.2.1 试验梁设计 |
2.2.2 试验方案 |
2.2.3 主要试验结果 |
2.2.4 试验结果分析 |
2.2.5 研究结论 |
2.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剪切性能试验 |
2.3.1 试验梁设计 |
2.3.2 试验方案 |
2.3.3 主要试验结果 |
2.3.4 试验结果分析 |
2.3.5 研究结论 |
2.4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曲性能试验 |
2.4.1 试验梁设计 |
2.4.2 试验方案 |
2.4.3 主要试验结果 |
2.4.4 试验结果分析 |
2.4.5 研究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方法 |
3.1 概述 |
3.1.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受力特点 |
3.1.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常用的全过程分析方法 |
3.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模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3.2.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要受力性能模拟 |
3.2.4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成型状态 |
3.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非线性分析方法 |
3.3.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3.3.2 主要非线性受力性能的分析方法 |
3.3.3 结构非线性分析方程的求解 |
3.4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程序 |
3.4.1 程序的功能 |
3.4.2 程序的流程 |
3.4.3 程序的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简化计算方法 |
4.1 概述 |
4.1.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简化计算方法的特点 |
4.1.2 设计对简化计算方法的要求 |
4.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与使用阶段受力简化计算方法 |
4.2.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计算模型 |
4.2.2 体外预应力效应模拟 |
4.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简化计算方法 |
4.3.1 主要影响因素及简化计算要点 |
4.3.2 体外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简化计算公式 |
4.3.3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简化计算公式 |
4.3.4 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4.4 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简化计算方法 |
4.4.1 主要因素与简化要点 |
4.4.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4.4.3 环氧胶接缝截面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4.4.4 干接缝截面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
4.5 短暂状况干接缝节段式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简化计算方法的对比与应用 |
5.1 简化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5.2 简化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试验研究方面 |
6.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方面 |
6.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简化计算方法研究方面 |
6.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预应力混凝土有限元分析中的基本理论 |
2.1 材料本构关系 |
2.2 非线性有限元建模的基本理论 |
2.3 本章小节 |
3 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3.1 试验简介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体内无粘结预应力梁有限元程序流程图 |
3.4 程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部分FORTRAN 计算程序 |
附录3 部分试验照片 |
(8)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中有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制节段拼装技术原理 |
1.2 预制节段拼装技术发展状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体外预应力系统构造及力学性能 |
2.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2.1.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概念及应用 |
2.1.2 体外预应力工艺的优点与缺点 |
2.2 体外预应力系统构造 |
2.2.1 体外预应力索构造 |
2.2.2 体外预应力筋的锚固系统 |
2.2.3 体外预应力筋的转向装置 |
2.2.4 体外预应力系统的防腐与防护 |
2.2.5 体外预应力筋的定位与减振 |
2.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 |
2.3.1 整体施工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 |
2.3.2 节段施工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 |
2.3.3 影响体外预应力结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计算理论 |
3.1 节段式箱梁结构构造 |
3.1.1 标准箱梁节段 |
3.1.2 非标准箱梁节段 |
3.1.3 箱梁节段接缝构造 |
3.1.4 转向及定位构造 |
3.2 节段预制生产程序 |
3.3 节段导梁拼装法 |
3.3.1 节段导梁悬臂拼装法 |
3.3.2 节段导梁逐跨拼装法 |
3.3.3 节段接缝拼接方法 |
3.4 体外预应力系统施工工艺 |
3.4.1 体外预应力筋安装、张拉、防腐及防护 |
3.4.2 体外预应力筋调整与更换 |
3.5 设计计算基本原则与要求 |
3.5.1 设计状态和作用状况 |
3.5.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计算规定 |
3.5.3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计算规定 |
3.5.4 短暂状况极限状态设计计算规定 |
3.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计算 |
3.6.1 可设计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 |
3.6.2 体外预应力效应计算 |
3.6.3 结构计算 |
3.6.4 设计应力规定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建模方法研究 |
4.1 传统预应力的效应计算 |
4.1.1 等效荷载法 |
4.1.2 荷载平衡法 |
4.1.3 体外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 |
4.1.4 传统体外预应力筋模型 |
4.1.5 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6 传统体外预应力筋建模方法的缺点 |
4.2 基于钢束、混凝土协作关系的建模方法研究 |
4.2.1 钢混凝土协作关系概念 |
4.2.2 钢、混凝土协作关系建模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5.1 桥梁概况 |
5.1.1 主梁上部构造 |
5.1.2 预应力设计 |
5.1.3 体外束构造 |
5.1.5 计算参数及荷载组合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2.1 箱梁单元的划分 |
5.2.2 预应力束的模拟 |
5.2.3 计算模型 |
5.3 预应力索单元的划分和钢混协作关系 |
5.4 结果分析 |
5.5 箱梁上部结构架设施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D]. 余春霖. 广西大学, 2020(07)
- [2]预制拼装桥墩单柱墩及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D]. 孟庆一.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3]桥梁后锚固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刘润东.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4]高速铁路预制拼装箱梁桥抗弯及接缝抗剪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宋守坛. 东南大学, 2015(05)
- [5]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的评价分析[D]. 关彦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6]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计算方法[D]. 李国平. 同济大学, 2007(11)
- [7]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 汪霞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预制节段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中有关问题的研究[D]. 赵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9]无粘结预应力节段式桥梁受复合作用力分析[J]. 黄真. 上海公路,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