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家卫的怀旧经典——《花样年华》(论文文献综述)
赖荟如[1](2021)在《“私电影”“电影书写”及电影作为关系之整体——王家卫电影在法国的接受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香港电影工业的"系统性瑕疵"[1],王家卫电影向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在法国市场尤其如此。王家卫的国际名声始于戛纳电影节,从早期的《旺角卡门》到2013年的《一代宗师》,法国电影市场、批评界对其电影始终保持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王家卫的艺术电影,在此遇到了最乐于"理解"它的观众。目前为止,除《旺角卡门》外,王家卫执导的长片均在法国发行上映,
孙潇[2](2021)在《王家卫电影意象研究 ——以《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为例》文中提出
王惠[3](2021)在《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且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其中,香港电影“北上”则是近年来颇受影视界和评论界关注的一种现象。香港电影“北上”不仅为自身发展困境谋求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给大陆带来丰富且宝贵的电影制作经验,在提升了内地电影质量的同时,还为香港电影吸收了众多内地电影元素,丰富了电影题材,使港陆双方电影文化逐步相融合,为华语电影圈注入活力。因此,关注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就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围绕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开展研究:第一章主要对香港电影“北上”的缘由和发展进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章着力探究香港电影形态在“北上”进程中发生的若干差异与变化,具体呈现出“新作者电影”和“新主流电影”两种电影形态;第三章分别从主体的消长与言说姿态的转变两个方面,论述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话语姿态是如何转变的;第四章力求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由典型性代表向普通民众转移和“香港人”到“中国人”的身份转变两个方面探讨、解析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体表为个体生命意识与民族意识的交融。从以上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渊源、香港电影“北上”进程中电影形态的变化、“北上”进程中香港电影在话语姿态方面发生的转变和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文化身份的认知四个方面解读香港电影“北上”现象;结语主要通过文化和美学反思,总结了“北上”利弊及经验教训。本论文主要是基于电影发展史进程和意识流变以及文化反思的角度探究改革开放前后至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在“北上”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变化,“北上”现象表现了香港电影在与内地电影融合进程中的发展态势,为亚洲电影共荣圈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些许可借鉴的思路。
李宛玲[4](2020)在《王家卫电影中的声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声景研究是听觉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声景既包括物质性的声音本身,又包含着声音关联的对象——人以及声音生发的周边环境。电子数据“读图”时代下,人类身体感官被视觉所宰治,听觉以及其他相关的身体感知往往被忽视。王家卫在其电影中构建了一个微妙的声音世界。现代都市市民声景、机车声景、音频声景得到了呈现,东西不同声景文化的交汇混搭,都市男女内在心绪的声音意象,共同构成王家卫电影声景内涵。电影声景呈现出一定特色,经导演调度电影声景风格化。具身性声景将个人身体感知纳入其间,获得在场的真实感。沉浸式声景营造了真实生活氛围,亲切地呈现了现代都市日常生活。声景经由大脑想象加工构造了一个整体性的香港都市形象。写意式声景表达人物心理,渲染情感营造环境氛围,寄寓着历史时代的情感回忆。同时,声景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属性,声景承担着记录城市历史进程的隐秘功能,电影杂糅式声景构造地域文化标志。东亚流动的殖民地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香港地域独有的声音文化现实是其电影声景形成的外部环境力量。声景也拓展了电影的表达空间,搭建了独立于画面之外的想象性空间图景,弥补电影单一视觉叙事的缺陷,构造了王家卫电影内在的诗性品质与美学质感。而宏观上,图像复制技术视觉文化下身体被“看”所侵占管辖,听觉构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让人们以平等的姿态切身地感知周边世界,解放被视觉压制的身体感知,获得个人身体感官系统的协调全面发展。王家卫电影相对独立性的声景不仅是都市现代性的表征,也是文化杂糅的体现。电影具身性、多样化的声景揭示了被画面遮蔽的真实声音世界,唤起人类多少被视觉所压制的听觉感知,展现了电影声景艺术中的杂糅性、全球性的文化价值意义。
张舒野[5](2020)在《论王家卫电影之“时空拓展性”与“均质化比喻”》文中研究表明时空关系、时间记忆与怀旧的纠缠,是王家卫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对电影艺术而言,当某种美学装置在影片视觉设计和叙事中反复凸显时,便会构成电影形式体系的一部分,以塑造电影的身份认同。而这些美学装置在关键作品中的不断重复,反过来亦会被认为是作者的印记。以王家卫来说,独特的时空观便是其导演艺术的风格标记。从《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到《花样年华》和《2046》,通过对时间、空间、记忆的不断反思和对话,王家卫创造了一个整体几乎一致的风格
陈凡[6](2020)在《寂寞的延续 ——“霍普式”的视觉遗产与影像创作的互动》文中认为本文将初步探讨美国写实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绘画,所留下的视觉遗产与二十世纪影像创作的关联。第一章中,主要分析霍普写实绘画中的语汇和意涵,并从他个人对于黑色电影、战争摄影集等等观影经验中,了解霍普对绘画的观念及风格之形成。第二章将寻找电影中的“霍普式笔迹”——导演、电影摄影师们是如何使用霍普的绘画元素,反应角色内心与时代的互动、如何以霍普的绘画,作为电影风格的参考点、灵感来源,甚至是故事母题。第三章则专注在静态的编导式摄影中,霍普的创作语汇如何被借鉴和转化,也进一步阐述霍普与影像创作者作品中,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化表象之下的潜在精神风貌。
端心萍[7](2020)在《中国谜题电影的主题研究》文中认为谜题电影自90年代起,凭借独特的谜题叙事和复杂的情节安排,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什么是谜题电影”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学界内外人士的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谜题电影的类型、叙事以及特征等方面。在中国,这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大众对谜题电影并不了解,对于中国谜题电影更是知之甚少。谜题电影产生于特殊的文化语境,其主题表达也具备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以中国谜题电影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现有研究,对谜题电影的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作出本文对谜题电影的界定;其次,纵观中国谜题电影的发展,分析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叙事试探、主题凸显、大胆模仿以及新锐出现四个阶段;然后,对现有的中国谜题电影进行主题上的类型划分,分析这些类型重点关注的是哪些方面。最后,总结出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特点及其主题诉求。中国谜题电影从产生之初到现在为止,尽管其存在一些不足,但中国谜题电影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无法否认的、潜在的巨大影响和价值。
李亚琼[8](2019)在《试论王家卫电影的视听语言与意境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九十年代华人电影导演群中,王家卫以其强烈的作者风格倍受观众和电影人关注。由他独立执导的十部电影作品,既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独特的历史症候,也体现了王家卫电影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王家卫采用新的角度和视野观照都市和都市下的人物的命运,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90年代崭新的都市景观。这个“时间的诗人”,紧紧抓住“人际疏离”、“记忆与遗忘”、“追求与失落”等母题,打破常规叙事类型与传统,以拼贴和半随意的创作方式,通过摇晃的镜头、大量罐头音乐的使用、快速的剪辑和跳切、自我封闭式的独白以及梦幻般的色彩等视听语言,建构起一个极度风格化的、高流动性的影像时空。旗袍、上海话、板壁房、香港的60年代、半导体收音机、爵士乐、金雀餐厅……这是独属于王家卫电影的印记,与其说王家卫的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倒不如说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不可言说的感受。被誉为“世界上最浪漫的电影人”的王家卫,沉醉在自己高度抽象的电影时空中,专注于写意而非写实,借助碎片化的叙事以及风格化的视听寄托剧中人物个人的情感和命运,借助外在空间着力表现人物的心理空间,这种电影创造充满浓烈的后现代意味。他把相关感觉美学化、轻盈化,进而营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迷人意境,无意识地占领观众的精神领域,引起观众的无限联想,带给观众诗意的美学感受。“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这一美学思想的创构与演进对于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电影市场较为混乱与浮躁的今天,将“意境”引入电影艺术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中国电影还是电影创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王家卫电影剧作出发,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融合起来,结合专家学者对于“意境”的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视听语言结构梳理出王家卫电影令人痴迷的意境美,并探讨其建构意境的方式方法,以求归纳出其中的主要内涵和规律,从而拓展对于王家卫电影研究的维度,也希望对中国导演的电影创作有所裨益。
冯秋香[9](2019)在《“作者电影”理论视阈下的王家卫电影美学特质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为沉闷的电影界吹来了一股革新的清风,作为这项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作者电影”理论为电影艺术工作者表达个人艺术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和这项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电影导演王家卫就是被影响者之一。他独特的主题表现和个性化的视听风格,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艺术表达,并在业界树立起了一面艺术电影的标杆。本文以“作者电影”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王家卫与法国新浪潮运动和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传承关系,并从主题意蕴、视听语言等方面综合分析王家卫电影中所具有的“作者”特质。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当前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一选题所具有的独创性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阐释了“作者电影”理论与王家卫的传承关系,并详细介绍了王家卫的电影实践历程;第三部分从作品主题的虚无性、叙事方法的无序性、人物形象的疏离性和作品之间的互文性等方面分析了王家卫电影在主题意蕴上的作者特质;第四部分从电影构图的非均衡性、色彩运用的表意性、语言系统的哲学诗性和配乐使用的视觉化转换等方面阐释了王家卫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作者特质。在华语电影领域,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主题呈现、叙事方式和视听风格,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尽管产量不高,但王家卫的每部电影都堪称高质量,并且具有很高的话题度,最终成为现象级的存在。随着他的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他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电影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是为国际所知晓的“东方表达”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王家卫电影的特质能够让我们知晓,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具有怎样的要素,它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从而力促在业界形成注重作品质量的良好风尚。
刘凛君[10](2018)在《他乡中的故乡 ——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上海想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围绕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爱神之手》四部影片来探讨王家卫所构建出的“上海怀旧”想象。文章通过印证王家卫的“上海怀旧”情结与香港历史上“南来”移民潮的相互重叠关系,分析王家卫四部“怀旧”影片中借由上海移民在香港的生存境遇、饮食习惯、邻里关系与情爱纠葛所构建出的“上海怀旧”空间,以此说明王家卫的“上海怀旧”影片意图并非要再现“老上海”或“老香港”的真实历史,而是在面对深度全球化对于香港本土性文化的冲击之下,影片制作主体的一种自我调适与纾解,其中隐喻着作为本土的香港在全球化时代的集体欲望。文章除了导论和结语之外,将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通过探寻王家卫“上海怀旧”影片的历史背景来分析王家卫的“怀旧”情结所在。文章认为,全球化语境下“流散”族群在异国他乡中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维系“祖国”的记忆、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以此获得族群的身份认同。王家卫作为“南来”的上海移民群体中的一员,他在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日常生活细节是的童年记忆的投射,也成为解读王家卫“怀旧”影片意蕴的重要一环。第二章主要对王家卫“上海怀旧”影片中所出现的食物以及餐厅、就餐礼仪等情节进行分析,探究食物在“流散”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意味,以及就餐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本土化”意识,进一步还原王家卫对于“上海怀旧”空间的想象。第三章主要分析王家卫“上海怀旧”影片中的居住空间,解读影片中通过塑造具有“老上海”意味的居住空间和邻里关系所构建出的人际空间,展现出“南来”者们在香港逼仄的生存空间,与老上海的精明、猜疑、没有私人空间的交际特征互为表里,共同营造着王家卫的“20世纪60年代情调”。第四章主要讨论影片中的男欢女爱,如何在逼仄的环境生根发芽开花颓败,让王家卫所营造的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弥漫着欲望和感伤的气息。
二、王家卫的怀旧经典——《花样年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家卫的怀旧经典——《花样年华》(论文提纲范文)
(1)“私电影”“电影书写”及电影作为关系之整体——王家卫电影在法国的接受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家卫电影:“香港故事”还是“私电影”? |
二、电影书写:风格与感觉 |
三、《电影手册》的王家卫电影批评:影像作为关系之整体 |
(一)电影与时间 |
1. 记忆的时间:影像的“炼金术” |
2. 可感的时间与“瞬间—电影” |
3. 时间的速度 |
(二)电影与观众:谜团—解谜 |
(3)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一节 香港电影“北上”的历史演进 |
第二节 香港电影“北上”的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电影形态的转变:由“传统香港电影”向“新香港电影”景观转变 |
第一节 “新作者电影”兴起 |
第二节 “新主流电影”盛行 |
第三章 话语姿态的转变:叙述话语主体的消长与言说姿态的转变 |
第一节 粤语等地方性语言向普通话的过渡 |
第二节 叙述话语由粗俗暴力向温情和谐转变 |
第四章 文化身份的转变:个体生命意识与民族意识的交融 |
第一节 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
第二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王家卫电影中的声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听中有戏:王家卫电影声景的内涵 |
1.1 现代都市日常生活的声音呈现 |
1.2 东西文化交汇混搭的声音表达 |
1.3 都市男女内在心绪的声音意象 |
第2章 听中有味:王家卫电影声景的特色 |
2.1 沉浸式声景营造真实生活氛围 |
2.2 写意式声景表达导演电影追求 |
2.3 杂糅式声景构造地域文化标志 |
第3章 电影需要听:王家卫电影声景的成因 |
3.1 拓展电影表达空间的需要 |
3.2 东亚都市独有的声音文化现实 |
3.3 导演个人独特的声音体验与趣味 |
第4章 电影值得听:王家卫电影声景的文化价值 |
4.1 发掘为视觉遮蔽的真实 |
4.2 展现现代东方都市电影的诗性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论王家卫电影之“时空拓展性”与“均质化比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抽离的时间符号:怀旧但“不忠诚” |
二、作为人工制品的20世纪60年代 |
三、拓展性或“绵延”:随时间振动的空间 |
四、时空混合:一种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 |
五、时空混合的影像:一个均质化的比喻 |
结语 |
(6)寂寞的延续 ——“霍普式”的视觉遗产与影像创作的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寂寞的序曲-霍普绘画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霍普的绘画溯源 |
第二节 霍普写实绘画中的语汇与内涵 |
第三节 霍普的视界-视觉风格与忧郁之美 |
第二章 电影中的“霍普式”语汇 |
第一节 互文挪用:超越谐拟 |
第二节 “窥视”视角下的隐密呈现 |
第三节 都市荒原中的人物游走 |
第四节 口常生活中的荒诞 |
第三章 摄影中的“霍普式”语汇 |
第一节 黑色氛围与后现代冷漠的体现 |
第二节 游走在现实与虚构 |
第三节 寂寥的美国地标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谜题电影的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问题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谜题电影的产生背景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谜题电影产生的背景 |
第二节 谜题电影的概念与界定 |
一、经典好莱坞叙事的革新与超越 |
二、类型融合趋势之下的创新产物 |
三、加入悬念成分的复杂叙事创作 |
四、本文对谜题电影的界定 |
第二章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探索 |
第一节 最初的试探: 谜题叙事的显现 |
一、暖昧的试探与怀旧 |
二、矛盾的时空与命运 |
三、特殊的记忆与见证 |
第二节 主题的凸显: 从情感关系的疏离到社会现实的反思 |
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
二、密切关注小人物的辛酸生活 |
三、情感迷失转向社会现实反思 |
第三节 大胆的模仿:主题的中国化与创作的致敬 |
一、张艺谋《英雄》——日本黑泽明《罗生门》 |
二、宁浩《疯狂的石头》英国盖·里奇《两杆大烟枪》 |
第四节 新锐的出现:主题叙述的创新 |
一、题材选择: 主题本土化的基础 |
二、意象指向: 主题深刻性的表达 |
三、谜题叙事: 主题放大式的呈现 |
第三章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类型 |
第一节 社会现实主题 |
一、生存环境的无形逼迫 |
二、边缘人群的无能为力 |
第二节 生死命运主题 |
一、无法掌控的人生宿命 |
二、苦苦挣扎的自我救赎 |
第三节 人性善恶主题 |
第四章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特征与现存不足 |
第一节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特点 |
一、多义性: 谜题设置造成多重解读 |
二、现实性: 题材选择多偏向边缘性 |
三、多维度思考:重复观看引发全新理解 |
第二节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诉求 |
一、精神诉求: 情感观念的寄托与传达 |
二、创作诉求: 电影人的初心与源动力 |
三、受众诉求: 对新型观影体验的追求 |
第三节 中国谜题电影主题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试论王家卫电影的视听语言与意境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
2 王家卫电影的总体特色 |
3 王家卫电影的视听语言及意境生成 |
3.1 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1.1 流动的画面拼接 |
3.1.2 不规则的画面构图 |
3.2 色彩:颠覆“天然色彩”美学原则 |
3.2.1 夸张的色彩组合 |
3.2.2 情感化的色彩表现 |
3.3 独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 |
3.3.1 隐喻和象征辞格 |
3.3.2 精确的数字运用 |
3.3.3 留给观众的假设 |
3.4 音乐:拓展电影的表意空间 |
3.4.1 有声源音乐 |
3.4.2 无声源音乐 |
4 王家卫电影的意境美 |
4.1 东方传统的诗画韵味 |
4.2 “道”和“舞”的美学意蕴 |
5 启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作者电影”理论视阈下的王家卫电影美学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王家卫作者电影概述 |
(一)“作者电影”理论与王家卫 |
1.“作者电影”理论 |
2.“作者电影”理论与香港新浪潮 |
3.香港新浪潮与王家卫 |
(二)王家卫的“作者电影”之路 |
1.创作探索期:《旺角卡门》 |
2.风格确立期:从《阿飞正传》到《春光乍泄》 |
3.动态调整期:从《花样年华》到《一代宗师》 |
二、王家卫电影主题意蕴的作者特质 |
(一)作品主题的虚无性 |
1.存在状态:无根与游离 |
2.情感特征:渴望与拒绝 |
3.时间意识:记忆与遗忘 |
(二)叙事方法的无序性 |
1.碎片化叙事 |
2.非预设的主题与情节 |
(三)人物形象的疏离性 |
1.边缘人物的挣扎 |
2.“恋物”癖好的呈现 |
3.个人印记的投射 |
(四)作品之间的互文性 |
1.主题与人物 |
2.伏笔与呼应 |
三、王家卫电影视听风格的作者特质 |
(一)视觉语言的个性化呈现 |
1.画面构图的非均衡性 |
2.色彩运用的表意性 |
(二)听觉语言的风格化表达 |
1.语言系统的哲学诗性 |
2.配乐使用的视觉化转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他乡中的故乡 ——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香江银幕上的“上海怀旧” |
二、研究综述 |
(一) 香港“上海怀旧”电影的研究状况 |
(二) 王家卫及其作品研究情况 |
第一章 “大家上海人”——王家卫怀旧电影的历史语境 |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族群 |
第二节 香港南来移民潮及其时空经验 |
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微型政治: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饮食 |
第一节 饮食文化与流散经验 |
第二节 舌尖上的怀旧与本土化表达 |
第三章 家宅之内: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人际空间 |
第一节 居住空间的视觉营造与“南来”移民潮 |
第二节 邻里之间与居住区的空间塑造——以《花样年华》为例 |
第四章 爱的多重奏: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情感与欲望 |
第一节 “爱而不得”的苦闷 |
第二节 情爱与空间 |
结语 全球化进程中“对当下怀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王家卫的怀旧经典——《花样年华》(论文参考文献)
- [1]“私电影”“电影书写”及电影作为关系之整体——王家卫电影在法国的接受与研究[J]. 赖荟如. 艺术广角, 2021(05)
- [2]王家卫电影意象研究 ——以《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为例[D]. 孙潇. 辽宁大学, 2021
- [3]香港电影“北上”现象分析[D]. 王惠.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4]王家卫电影中的声景研究[D]. 李宛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5]论王家卫电影之“时空拓展性”与“均质化比喻”[J]. 张舒野. 电影评介, 2020(09)
- [6]寂寞的延续 ——“霍普式”的视觉遗产与影像创作的互动[D]. 陈凡.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2)
- [7]中国谜题电影的主题研究[D]. 端心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8]试论王家卫电影的视听语言与意境构建[D]. 李亚琼. 重庆大学, 2019(01)
- [9]“作者电影”理论视阈下的王家卫电影美学特质研究[D]. 冯秋香. 长安大学, 2019(01)
- [10]他乡中的故乡 ——王家卫怀旧电影中的上海想象[D]. 刘凛君.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