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焓,徐鸿,梁国标[1](2021)在《个体化免疫诱导方案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叶书林[2](2021)在《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为了维持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往往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一方面,术后器官排斥反应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得以降低;另一方面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移植物和移植患者的存活,是移植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药免疫调节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从中药中寻求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是当今移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木犀草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的研究中发现木犀草素可以抑制小鼠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下调IFN-γ、IL-6、IL-5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导CD4+CD25T淋巴细胞向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化来减轻气道炎症。然而,目前木犀草素对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作用研究仍为空白。由于皮肤上抗原呈递细胞很多,排斥反应比其他器官移植更强,若药物能抑制皮肤排斥反应,则更能抑制其他器官移植排斥。因此,本实验首先通过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探讨木犀草素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再以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进行验证,研究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器官排斥反应的作用,以及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移植皮片检测炎症细胞浸润、CD3、Foxp3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6、IL-10、TNF-α、IL-17a、Foxp3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外周引流淋巴结检测CD4+CD44high CD62Llow 和 CD8+CD44high CD62Llow 效应 T 细胞、CD4+Foxp3+调节性 T细胞、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删除小鼠体内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实验研究,分为四组:同种异体皮肤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同型对照组(Lut-H+Isotype,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Isotype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以及木犀草素高剂量联合Anti-CD25抗体组(Lut-H+PC61,木犀草素50mg/kg灌胃联合PC61抗体第0、3、6天0.2mg腹腔注射),观察移植皮片生存时间,同时检测移植10天后脾脏和淋巴结中CD11c+CD86+和CD11c+CD80+成熟DC的比例。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以BALB/c小鼠胰岛细胞为供体,移植到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6小鼠肾包膜下,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组(Control,灌胃,0.5%CMC-Na)、雷帕霉素组(Rapa,腹腔注射,1mg/kg)、木犀草素低剂量组(Lut-low,灌胃,25mg/kg)、木犀草素高剂量组(Lut-high,灌胃,50mg/kg),观察木犀草素对移植后血糖的影响,用中位存活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表示;移植10天后,取胰岛移植物检测胰岛素、炎症细胞浸润及CD3+T的表达情况;同时取移植小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分选CD3+T淋巴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细胞的细胞毒性,CFSE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体外CD3+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CD3+T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y、IL-10和IL-17a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CD4+CD25-T,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对CD4+CD25+Treg的分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木犀草素干预后CD3+T细胞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1.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能延长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MST=23.50±5.34(Lut-low)VS.16.50±2.74(Control),P<0.05;MST=33.00±5.04(Lut-high)VS.16.50±2.74(Control),P<0.01]。此外,与雷帕霉素组比较,木犀草素高剂量组在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率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T=33.00±5.04(Lut-high)VS.35.00±6.70(Rapa),P>0.05)。(2)在移植皮片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能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抑制CD3+T淋巴细胞浸润,上调Foxp3的表达,同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和IL-17amRNA的表达,上调IL-10和Foxp3mRNA的表达。(3)在受体小鼠淋巴器官脾脏和淋巴结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CD4+CD44highCD62Llow和CD8+CD44highCD62Llow 效应 T 细胞以及 CD11c+CD86+和 CD11c+CD80+成熟 DC 的比例,同时显着增加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P<0.05或P<0.01)。(4)在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后,可逆转木犀草素延长移植皮片生存时间的作用,同时逆转对成熟DC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2.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延长移植术后胰岛的存活时间。(2)在胰岛移植区域,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减轻炎症细胞浸润。(3)在受体小鼠周围淋巴器官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可上调移植后引流淋巴结中CD4+Foxp3+Treg的比例。3.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1)不同浓度的木犀草素(1.25、2.5、5、10和20μM)给药48h和96h后,仅20μM浓度木犀草素对T细胞有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2)在T细胞增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Lut-low,2.5μM)和木犀草素高浓度(Lut-high,5μM)组与雷帕霉素组(Rapa,0.1μM)一样,均能显着抑制T细胞的增殖(P<0.01)。(3)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显着抑制CD3+T细胞上清液中IFN-y和IL-17a的蛋白水平(P<0.01),并上调IL-10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4)与对照组相比,木犀草素低浓度和高浓度组均能明显促使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分化(P<0.01)。(5)木犀草素(无论低浓度还是高浓度)能有效抑制P-p70S6K、P-mTOR和P-AKT蛋白的表达(P<0.01),而雷帕霉素组对P-AKT蛋白的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我们实验结果揭示了不管是在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中还是胰岛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木犀草素均可显着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提示木犀草素可抑制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DCs的成熟,同时诱导CD4+Foxp3+Treg的分化,以及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实现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填补了木犀草素在抑制移植反应作用方面的空白,木犀草素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无明显毒副作用,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李成[3](2020)在《基于他克莫司的肾移植干预策略的循证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肾移植患者应用Tac治疗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研究,评估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聚类分析肾移植中Tac治疗方案疗效安全性及结论的可靠程度,以期为高质量证据临床转化提供依据,为临床实践决策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Medline、CNKI、Wanfang database、CBM及VIP database,全面搜集肾移植患者中使用Tac免疫治疗相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采用AMSTAR量表和OQAQ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PRISMA量表进行报告质量评价;并系统综合汇总Tac的用药策略,汇聚研究成果,对其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和讨论,凝练当前成果及未来需要改进的环节。结果:1.共纳入22篇系统评价(SR),其中有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8篇;17篇研究比较了Tac与CsA的用药效果,5篇研究比较了Tac与SRL的用药效果。方法学质量AMSTAR/OQAQ量表评价表明评分最高分8/7分,最低分3/2分,平均5.8/4.6分;主要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检索偏倚风险高、纳入和排除标准不完整、相关利益冲突不清楚等问题。报告质量PRISMA声明评分最高分23,最低分为13分,平均分为17.7分,主要存在问题有:不符合结构式摘要的要求、未提供研究前期方案及注册信息、纳入标准描述不详细、未报告具体的检索策略、未报告相关资助信息等问题。2.依据纳入研究显示基于Tac用药方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即(1)Tac二联用药:Tac+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Tac+激素,其第一种方案相对CsA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肾毒性较低,对肝损害小;而第二种方案研究量少,且主要疗效结局指标不清楚,临床医师因谨慎使用。(2)Tac三联用药:Tac+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激素、Tac+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免疫诱导剂,该类方案可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但有增加糖尿病发生可能,其相对联合CsA用药肝损伤小,GRF改善水平低于SRL联合用药;(3)Tac四联用药:Tac+“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激素+免疫诱导剂,该方案可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降低高脂血症发生,但感染风险高于SRL联合用药。结论:1.当前肾移植中有关Tac免疫治疗的SR文献总体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不高,大部分研究均存在一定的方法学和报告规范质量缺陷,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证据强度。2.肾移植中基于Tac联合用药方案复杂多样,其相对于CsA联合用药,Tac联合用药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如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发生率、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降低高脂血症发生率;但具有增加糖尿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相对于SRL联合用药,其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且肾功能改善水平低于SRL联合用药,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移植肾存活率,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待需高质量研究进行判定,但基于整体质量均不高,临床医师应谨慎。3.未来的相关SR研究应预先制定严格的前期方案及研究策略,使研究过程更加透明和严谨,同时需注重相关药物性价比及个性化使用问题,建议遵从AMSTAR量表和PRISMA声明要求实行以提高方法学质量和改善报告规范,以期提供更有价值高质量证据文献,使之更好服务于临床。
林芬望,于立新,周敏捷,夏仁飞,刘如敏,叶俊生[4](2019)在《巴利昔单抗联合小剂量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诱导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联合使用巴利昔单抗和小剂量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1-01~2014-12-31在该院首次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以联合使用巴利昔单抗和ATG-F免疫诱导治疗的受者作为观察组,其对侧供肾受者且接受ATG-F单诱导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美卓乐三联维持治疗,共14对患者入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和继发性糖尿病的发生率,以及肾功能、血FK-506谷浓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均无移植肾失功及死亡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R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2/14)、7.14%(1/14),DGF的发生率分别为14.29%(2/14)、14.29%(2/14),观察组未出现继发性糖尿病,对照组出现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4.29%(2/14),对照组为21.43%(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K-506谷浓度在术后第3个月、6个月、9个月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联合ATG-F的免疫诱导方案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不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可减少早期肾移植患者体内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s)类药物的暴露量。
秦志聪[5](2019)在《比较ATG与IL-2RAs作为诱导剂在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以巴利昔单抗为代表的的白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s)在肾移植中作为免疫抑制诱导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上合理运用两种诱导治疗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涉及比较ATG和IL-2RAs在肾移植中作为诱导治疗药物的所有研究,检索的数据库包括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建立严格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高质量的随机对照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一年内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指标:一年内患者的移植物丢失率、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以及恶性肿瘤发生率,通过计算合并统计量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来比较ATG和IL-2RAs在肾移植中运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分析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结果:共纳入17篇相关研究,2655名肾移植受者被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中,其中1279名患者接受ATG的治疗,另外1376名患者接受了IL-2RAs治疗。本次研究结果发现,ATG在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方面较IL-2RAs更好(OR=0.73;95%CI=0.59-0.91;P=0.005);一年内患者的存活率(OR=1.12;95%CI=0.75-1.68;P=0.57)以及移植物丢失率(OR=0.89;95%CI=0.66-1.20;P=0.45)、患者的感染发生率(OR=1.45;95%CI=0.99-2.21;P=0.06)、恶性肿瘤发生率(OR=1.81;95%CI=0.93-3.55;P=0.08)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ATG在预防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IL-2RAs,并且不增加移植物丢失、感染或肿瘤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ATG在肾移植的诱导治疗中可能是一种更安全、更理想的选择。
陈树汉[6](2018)在《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肾脏移植术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器官移植相关科技的进步,肾移植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但术后若出现免疫诱导期内免疫抑制剂浓度未能达到靶浓度要求、免疫抑制剂突然减量、频繁呕吐、腹泻等诱因,则增加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风险,影响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排斥反应(AR)是指在肾移植1周后发生的排斥反应,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尿量较前明显减少、体温升高、血压较前升高、移植肾区胀痛;辅助检查中血肌酐较前最低点明显升高;移植肾区彩超提示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升高(>0.75);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符合Banff标准。我们课题组发现,肾移植术后的患者血小板五项参数在术后早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血小板活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回顾性观察肾移植术后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当天AR组的血小板五项参数的变化规律,纳入的AR组患者53例,对照组(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186例,选择全变量模型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各血小板参数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血小板五项参数对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后受者的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本中心239例尿毒症患者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后2个月内的临床资料。包括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3例(AR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6~58(40.4±1.3)岁,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为术后6~26(13.5±0.7)天;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7例,糖尿病肾病5例,IgA肾病8例。另外纳入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186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25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21~69(42.2±0.8)岁;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2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9例,糖尿病肾病18例,IgA肾病29例,多囊肾10例,梗阻性肾病11例。所有239例均为尸体供肾,患者术前均经过规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纳入标准:供受者血型相符,淋巴细胞毒实验阴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HLA配型检测A、B、DR共6个位点,错配1~4个位点。术后静滴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甲基强的松龙(MP)免疫诱导,口服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他克莫司(Tac)三联抗排斥治疗方案。排除标准:观察期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观察期内出现感染的受者;输注血小板等血液制品者。结果:1、术前血小板各项参数在AR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当天,AR组和对照组相比,MPV、PDW、P-LCR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R组和对照组的PLT、PCT指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影响急性排斥反应的各危险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P-LCR(P<0.05、OR=1.130)和 PDW(P<0.05、OR=1.498)均为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MPV、PCT、PLT等因素均对急性排斥反应无显着影响(P>0.05)。3、肾移植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当天各血小板参数的ROC曲线提示:P-LCR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最佳临界值为28.85%,灵敏度为69.8%,特异度为80.6%;PDW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4,最佳临界值为10.45fL,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54.3%。结论:肾移植术后检测P-LCR、PDW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高于最佳临界值应警惕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联合检测P-LCR和PDW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苏旭东[7](2017)在《静滴环孢素A治疗移植肾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回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静脉滴注环孢素A治疗移植肾耐激素型急性排斥反应(sterio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48例首次尸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中筛选出对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接受静脉滴注环孢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设为研究组,另外22例接受以ATG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设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前均进行ABO血型配型、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移植术前均进行一次血液透析,并使用舒莱进行免疫诱导,手术方式均相同。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MMF)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患者经临床表现、移植肾彩超检查、移植肾穿刺活检等手段诊断为肾移植术后耐激素型急性排斥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排斥反应的逆转率,血肌酐值,移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淋巴毒、供肾冷、热缺血时间、HLA配型、ABO血型配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和移植后免疫抑制方案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为75%(21/28),对照组为81.8%(18/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感染发生率为14.3%(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5%(10/22,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3%(4/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22)(P<0.05)。静脉滴注环孢素A组治疗结束后0、3、6、12、24个月血清肌酐值分别为134.7±23.6(umol/L)、(132.6±24.1)umol/L、(131.2±29.7)umol/L、(128.5±28.2)umol/L、(144.7±28.5)umol/L。ATG组治疗结束后0、3、6、12、24个月血清肌酐值分别为130.8±24.2(ummol/L)、(128.6±28.1)umol/L、(126.2±26.8)umol/L、(135.6±27.2)umol/L、(139.7±31.5)umol/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静滴环孢素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肾移植术后耐激素性的急性排斥反应(SRAR)效果好,安全性高,医疗费用低。
陈致远,邵蓉[8](2016)在《达利珠单抗诱导预防肾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比较达利珠单抗联用传统三联免疫疗法与仅用传统三联免疫疗法诱导预防肾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2001年1月1日到2016年7月13日之间发表的相关文献,搜索词为"达利珠单抗"或"Daclizumab","肾移植"或"Renal transplant"和"急性排斥反应"或"acute rejection"或"赛尼哌"或"Zenapax"。全文阅读后纳入最终有效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提取数据,使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筛选纳入63篇文献,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相比有显着差异[OR=0.41,95%CI(0.29,0.59),P<0.00001],药物不良反应(机会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OR=1.01,95%CI(0.68,1.52)]。结论:与仅使用传统三联免疫疗法治疗相比,使用1剂或2剂达利珠单抗加三联免疫疗法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后6个月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且对肾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没有显着影响。
孔祥瑞[9](2016)在《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肾移植手术发展至今,已经使无数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着提高,生存时间得以延长,但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感染会导致移植肾失功,甚至危及受者生命。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上述两种亟需攻克的难题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衡息息相关。随着免疫抑制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组织配型技术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正在逐年降低。但是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也提高了肾移植受者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可以说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双面性,在保护移植器官免受宿主体内免疫系统攻击的同时也导致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因此,移植术后如何对受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指导临床免疫抑制药物合理使用的基础,这样既可以使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在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之间保持平衡,确保移植物在受者体内长期存活,又可以避免因免疫抑制剂过量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肾移植术后受者体内免疫功能的评价是当前器官移植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红细胞(RBC)是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细胞除了具有携氧功能之外,还具有免疫功能,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天然免疫细胞。既往的研究认为,成熟的无核红细胞似乎不具备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遗传物质基础。直到1981年Siegel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学术界才认识到红细胞膜表面表达了许多免疫分子,这些免疫相关物质参与了黏附、识别、浓缩、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 CIC)等过程。对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中发现,在有补体和红细胞参与的情况下,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也有研究报道红细胞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这些研究均提示红细胞虽然没有细胞核,但是仍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红细胞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内可以与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同参与对免疫细胞网络的调控。红细胞参与对机体免疫反应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其表达的膜表面免疫分子实现的,其中,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1, CR1/CD35)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与C3b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以结合并参与清除血浆中的循环物质,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并通过二次抗原递呈的作用间接参与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红细胞还可通过产生特异性TNF诱导因子、NK细胞增强因子等来参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调控,及细胞因子的调控,尽管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证实红细胞可以通过其膜表面CD58、CD59等淋巴细胞CD2的天然配体分子促进与NK细胞和T细胞的结合,清除淋巴细胞微环境活性氧物质,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和T细胞抗凋亡能力,并促进淋巴细胞产生IL-1、IL-2等细胞因子。已有多种疾病的病程进展中存在红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异常,如肝炎、良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的损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容易导致贫血的发生。肾移植手术后,随着肾功能恢复,同时贫血状况也随之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变化以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等尚未有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就红细胞免疫分子在肾移植术后表达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肾移植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旨在明确肾移植及其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变化情况,从而更全面的评估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以期为临床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并利用Transwell和细胞联合培养等方法,观察体外条件下,不同免疫抑制剂对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红细胞与T、B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培养过程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的检测,对不同免疫状态的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对T和B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观察红细胞免疫功能肾移植术后不同免疫状态下的变化,以及红细胞在体外对淋巴细胞调节作用的机制。一、红细胞CD35/CD58/CD59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变化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50例为稳定组,慢性肾衰竭患者65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慢性肾衰竭组(简称CRF组),以5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同时,对52例肾移植受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选择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受者11例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简称DGF组),以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16例为急性排斥反应组(简称AR组),留取上述不良事件发生时的肾移植受者外周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平均几何荧光强度(GMFI)表达,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排斥反应时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和稳定组进行比较,来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在受者肾移植后不同状态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RF组CD35、CD58、CD59的GMFI表达分别为(25.26±7.92)、(89.94±13.8)、(75.38±16.4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CD35 (27.04 ±6.0)、CD59(87.62±20.90)的表达虽然较CRF组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CD59的表达明显高于CRF组,P<0.05;稳定组CD58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DGF组与AR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表达分别为(22.46±5.01)、(24.51±6.5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稳定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F组和AR组CD58表达分别为(73.24±11.11)、(77.42±16.6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DGF组和AR组红细胞免疫分子CD59表达分别为(58.66±15.82)、(77.17±28.4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AR组虽低于稳定组,但无统计学意义;DGF组CD59表达明显低于AR组,P<0.05。该结果提示,由于肾功能受损,CRF患者红细胞表达的免疫分子均有所下调,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肾移植术后随着肾功能恢复,红细胞表达的免疫分子有所恢复,但除CD58表达与正常对照无差别之外,CD35和CD59表达仍低于正常对照。在肾移植术后出现DGF时,体内出现过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影响明显,尤其是CD58和CD59,其表达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并且CD59甚至低于AR组,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对红细胞表达免疫膜分子影响明显。而AR时,由于炎症的局限性,未能形成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因此其表达变化较小。二、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影响对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受者术后血清肌酐恢复情况进行监测,选择30例肾移植术后功能稳定的受者为连续监测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7d、14d各个时间点采集连续监测组受者外周血样本;收集临床疑似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外周血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其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PP65检测,以发现1个或1个以上阳性细胞/2×105个白细胞,则定为阳性。选择外周血CMV-pp65抗原阳性的肾移植受者61例为CMV活动性感染组(简称CMV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检测其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和T、B、NK淋巴细胞的水平。研究发现,健康对照组红细胞CD35的表达与CD59表达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的百分比呈正相关,与B细胞的百分比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肾移植受者术前1d、术后3d、7d、14d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GMFI表达分别为(27.00±7.5)、(28.04±7.2)、(25.70±6.83)和(24.19±6.0)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者术前、术后3d、7d、14d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59GMFI表达分别为(80.44±20.56)、(91.50±23.17)、(85.02±24.92)和(82.67±25.56)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者红细胞免疫分子CD58GMFI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连续监测组术后3dCD3+T淋巴细胞绝对数(773.5±301)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与术前1d(2288±723)相比明显降低,P<0.05; NK细胞绝对数在术后3d时降至最低(108.3±40.1),与对照组、术前1d、术后14d比较P<0.05;B细胞绝对数在术后7d(610.2±215.6)、14d(765.5±269.4)急剧增高,甚至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CMV组的红细胞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活动性感染组的CD59表达高于CMV组,P<0.05。其中高活动性感染组的红细胞CD35、CD59的表达均低于低活动感染组,P<0.05。三、红细胞对T、B淋巴细胞影响的初步探讨对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稳定期的受者,以及在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提示发生排斥反应的受者,留取其外周抗凝血标本,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红细胞和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后的红细胞加免疫抑制剂刺激48h与单独培养48h的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将稳定期受者红细胞、排斥受者红细胞分别与健康人的PBMC联合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后的混合细胞中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和T、B淋巴细胞的水平进行检测,发现稳定红细胞组B细胞比例较排斥组明显增高,并且CD19表达的明显上调,出现强阳性细胞群。通过用流式细胞术对该群细胞表型分析以及胞内标记IL-10,结果显示该细胞为分泌IL-10的CD19+的调节性B细胞亚群,提示稳定期受者红细胞可以增加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为了明确红细胞与诱导Breg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磁珠分选纯化B细胞和T细胞,发现单独与红细胞共培养的B细胞没有明显增殖,而加入T细胞共培养则Breg亚群增加,提示红细胞是通过T细胞诱导Breg产生和B细胞增殖的。为了对细胞之间相互调控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利用Transwell小室,将红细胞与T细胞联合至于小室上层进行培养,同时在下室加入B细胞,结果发现B细胞出现增殖,Breg亚群比例增加,提示T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诱导Breg的产生;ELISA检测结果显示,稳定红细胞组和T细胞共培养后培养上清中的IL-10和TGF-β的含量高于排斥红细胞组。体外联合培养的结果提示,红细胞可以通过促进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来诱导B细胞增殖和Breg的产生。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降低,提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状态损害了红细胞免疫功能,移植后,肾功能随着肌酐的降低逐渐恢复,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有所上调,但除了CD58之外,CD35和CD59表达在肾功能恢复后其表达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肾移植手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均出现紊乱,在术后随着血清肌酐的降低、肾功能稳定后可逐渐恢复。肾移植术后发生DGF、急性排斥反应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受者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表达下调,提示这些不良事件过程伴随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疾病过程有关。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在短时间内并不影响循环中红细胞表面CD35/CD58/CD59分子的表达。稳定期受者红细胞可促进健康对照者PBMC中的B细胞增殖,且可诱导B细胞向调节性B细胞亚群分化,该过程是是通过促进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来间接诱导B细胞增殖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红细胞膜表面免疫分子CD35/CD58/CD59的表达进行检测,对于评估肾移植受者术后免疫状态,早期诊断、预防排斥反应、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指导合理用药有一定临床意义。
张海明,郑虹[10](2015)在《器官移植中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抗体》文中认为有效抵抗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194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Hench等[1]发现皮质类固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20世纪60年代早期,Calne[2]、Murray[3]和Zukoski等[4]人分别发现了硫唑嘌呤(AZA)可作为阻止肾脏移植物排斥的有效药物。20世纪607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是将癌症治疗领域的环磷酰胺应用于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而使用抗淋巴细胞血清进行淋巴细胞清除也在肾移植领域得到认可。20世纪7080年
二、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化免疫诱导方案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克隆抗体在肾移植个体化免疫诱导中的应用 |
1.1 IL-2RA |
1.2 阿伦单抗 |
1.3 利妥昔单抗 |
2 多克隆抗体在肾移植个体化免疫诱导中的应用 |
3 不同免疫诱导药物在肾移植个体化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比较 |
3.1 ATG与IL-2RA |
3.2 ATG与阿伦单抗 |
3.3 阿伦单抗与IL-2RA |
4 小结 |
(2)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移植免疫概述 |
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概述 |
二、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三、DC细胞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
一、免疫抑制剂分类 |
二、雷帕霉素 |
第三节 中医药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中医药对移植前后的辨证认识 |
三、中药对器官移植的治疗 |
第四节 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
一、木犀草素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
二、木犀草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
一、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 |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 |
三、木犀草素联合应用Anti-CD25抗体删除Treg对小鼠皮肤移植反应的影响 |
四、讨论 |
第二节 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
一、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的建立 |
二、木犀草素对小鼠胰岛移植的作用 |
三、讨论 |
第三节 木犀草素调节小鼠T细胞功能的体外实验 |
一、实验内容 |
二、讨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基于他克莫司的肾移植干预策略的循证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Tac 治疗方案特征 |
4 基于Tac在肾移植中免疫治疗方案的证据总结 |
5 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移植术后腹泻对他克莫司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巴利昔单抗联合小剂量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诱导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观察组免疫诱导方案 |
1.2.2 对照组免疫诱导方案 |
1.2.3 基础免疫抑制方案与预防感染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种诱导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FK-506谷浓度比较 |
3 讨论 |
3.1 诱导治疗是指在肾移植术前或术中开始采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生物制剂,达到移植后早期清除淋巴细胞,或者阻断T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活化的效果,从而预防排斥反应。 |
3.2 以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为代表的多克隆抗体是最早开始使用的免疫诱导制剂。 |
3.3 本研究在肾移植患者中采用巴利昔单抗联合小剂量ATG-F的双诱导方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预防排斥反应效果的同时减少多克隆抗体的毒副作用。 |
(5)比较ATG与IL-2RAs作为诱导剂在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选择标准 |
2.3 结局指标 |
2.4 研究质量评价 |
2.5 数据提取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符合条件的研究 |
3.2 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一年内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
3.3.2 一年内肾移植受者的存活率 |
3.3.3 一年内肾移植受者的移植物丢失率 |
3.3.4 一年内肾移植受者的感染发生率 |
3.3.5 一年内肾移植受者的肿瘤发生率 |
3.4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RATG 作为诱导治疗药物在肾移植中的给药方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血小板参数与急排的关系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章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器官移植的历史 |
二、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标准 |
三、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表现 |
四、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 |
五、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
六、急性排斥反应的预后 |
七、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因子和辅助检查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成果 |
致谢 |
(7)静滴环孢素A治疗移植肾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分组情况及术前评估 |
1.3 手术方式 |
2. 免疫抑制方案 |
3. SRAR诊断标准 |
4. 耐激素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方案 |
4.1 静脉滴注环孢素A组方案 |
4.2 ATG组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耐激素的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标准 |
5.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
5.3 肾中毒的诊断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2. 对排斥反应治疗效果比较 |
3. 血肌酐值情况比较 |
4. 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
5. 并发症比较 |
6. 治疗失败病例 |
讨论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红细胞CD35/CD58/CD59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肾移植受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影响 |
(一)肾移植受者红细胞CD35/CD58/CD59与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二)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红细胞CD35/CD58/CD59表达的变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三、红细胞对T、B淋巴细胞影响的初步探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着(一) |
发表论着(二)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器官移植中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克隆抗体 |
2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拮抗剂(巴利昔单抗和达利珠单抗) |
3通过CD80/86、CD28位点阻断共同刺激信号(阿巴西普和贝拉西普) |
4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托珠单抗) |
5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 |
6抗TCR药物(OKT3) |
7多种淋巴细胞清除药物:CD52抗体(阿仑单抗) |
8抗CD20药物:利妥昔单抗、奥瑞珠单抗、奥法木单抗和维妥珠单抗 |
四、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化免疫诱导方案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进展[J]. 朱焓,徐鸿,梁国标. 器官移植, 2021(06)
- [2]木犀草素抑制小鼠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叶书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他克莫司的肾移植干预策略的循证转化研究[D]. 李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巴利昔单抗联合小剂量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诱导在肾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林芬望,于立新,周敏捷,夏仁飞,刘如敏,叶俊生.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10)
- [5]比较ATG与IL-2RAs作为诱导剂在肾移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秦志聪. 大理大学, 2019(05)
- [6]血小板参数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临床研究[D]. 陈树汉.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静滴环孢素A治疗移植肾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回顾研究[D]. 苏旭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8]达利珠单抗诱导预防肾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Meta分析[J]. 陈致远,邵蓉. 中国药物评价, 2016(04)
- [9]红细胞表面分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临床价值[D]. 孔祥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10]器官移植中用于免疫抑制治疗的抗体[J]. 张海明,郑虹.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