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应谨慎向前走(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娟[1](2021)在《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有效地实施战略性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而以传统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篷帆布制造产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产业,更是在新时代的企业发展中处于劣势。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又是典型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战略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该企业战略管理难以有效实施。结合当前我国大政方针的政策,对于RT篷布制造有限公司来说,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速度,就需要RT公司重视战略规划管理工作,通过制定战略规划,确保企业建立完善的战略机制,不断提高各项工作开展效率。而如何使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优势,如何推进和保障战略的实施,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实例研究。首先从发展战略理论出发,归纳和阐述了国内外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现状,再通过对RT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RT公司的外部环境和行业发展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战略的选择提供依据,随后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出RT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RT公司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通过SWOT矩阵的建立提出了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措施,从而使RT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长远的发展。本文根据研究提出了:RT公司在总体战略上应抓住外部机遇,弥补内部劣势,实行WO弥补型战略。在业务战略方面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组合战略,而在职能战略层面RT公司应采用人才战略、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成本战略。为了保证公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形象塑造、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加速企业升级等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后,又从规划设计保障、组织结构保障、技术创新保障和企业文化保障四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
聂安琪[2](2020)在《伦理因素对企业雇佣行为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基于苍南县中小企业的案例对比》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企业伦理学的影响下,国内对企业伦理的研究经历了引进国外相关着作研究和取得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的阶段。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伦理困境与挑战,尤其是我国农村中小企业普遍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期或成长期,存在很多有共性的伦理困境。结合中国传统伦理研究分析企业存在的雇佣相关现象,促使伦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从潜移默化变得更加具象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作为中国重要印刷产业基地,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地区的印刷行业脱胎于家庭手工坊,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本文选取两家在当地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温州东田制版有限公司和浙江铁哥印业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法确定研究思路并完成数据收集,以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基于企业伦理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对两家企业与员工之间旺季雇佣模式、离职员工再聘、制度规范程度、培训方式、计薪方式和奖励方式的有关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两家企业行为差异的原因,并探讨不同的伦理思想对企业行为及相关制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稳定秩序和立己达人的不同伦理选择决定了企业是否保留旺季雇佣模式;企业对离职员工,从人性恶的立足点出发怀疑其忠诚度缺失,或者认为其在经历离职后能更加从内心认同企业并获得自身成长,两种不同的伦理选择导致企业对是否接纳离职员工重新回到企业产生不同的行为;企业对员工外在约束,差异性规范或者培养内心自觉,崇尚相互亲爱和谐氛围导致不同的制度规范程度、培训方式、计薪方式和奖励方式。基于有关分析和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伦理因素对企业雇佣行为及相关制度影响的模型,即伦理思想会影响农村中小企业伦理选择,伦理选择会影响农村中小企业雇佣行为及相关制度。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从中国本土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出发,把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与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将企业伦理的实践研究立足于中国国情;同时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提出有关企业伦理的新模型,为中小企业伦理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郭千钰[3](2020)在《网络借贷出借人权利法律保护研究》文中认为P2P网络借贷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2005年英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现了利用网络平台让借款人和出借人自行成交的新型借贷模式,这一新型业务模式迅速发展,并于2007年引入中国,促成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繁荣。但今日中国P2P网贷平台的畸形发展——平台非法集资、卷款跑路、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兑付等事件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网贷出借人的合法权益,使网贷出借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反思P2P网络借贷交易市场一系列的违约或暴雷事件等恶性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就是网贷交易中的出借人。为何网络借贷作为新兴、普惠的交易模式在国外发展势头正好,而在我国无法行得通。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法学与经济学领域两个维度研究网络借贷交易出借人在交易中的法律地位,分析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建构网贷出借人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规则,试图从理论上来寻求一条我国网贷交易出借人权利保护之路。网络借贷缘起于穆罕默德·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领域,我国网贷发展得益于我国寡占型的金融抑制以及利基人群的投融资需求和金融信贷权利意识的觉醒的市场基础。网络借贷交易的最大特点是完全依靠信息来达成合意,网贷交易的基本逻辑就是依靠信用——信任——信息来产生、推进、完成整个交易。我国的网贷交易模式主要分为纯信息中介模式以及复合型中介平台。无论何种交易模式,确定主要交易主体的法律地位是研究出借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基础。对于网贷经营者而言,结合我国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来看,承认并确定平台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双重属性既是迎合了我国网贷市场的需要,也能保证网贷交易借贷双方基本权利的实现。出借人的利基人群特性决定了应将其上升为金融消费者的高度并予以保护。对于其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除了基础的出借双方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以及居间合同法律关系之外,网贷交易特殊性决定了平台与借贷双方的服务合同要对委托合同的适当延展,以及承认双方代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并在此基础上来考虑出借人权利保护的规则设计以及对平台义务的重新界定。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从法学和经济学以及社会学角度理论上来看均具有必要性。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从民法和经济法角度来看是实现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的需要。网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征信体系下无法予以矫正,网贷交易蕴含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无法缓解,投资者的理性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交易风险,使出借人权利保护问题成为网贷交易规则设计上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从实践上来看,网贷出借人权利实现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交易安全权遭受严峻的考验,交易知情权在整个交易环节中无法保证,甚至是人身权中的金融隐私权也面临着被侵害的风险,面临种种权利可能受到侵害的的现实困境下,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使出借人权利受到损害后无法予以保障和救济。以英国和美国的网贷出借人保护机制为参照,各个国家因网贷交易模式以及监管模式的不同,对出借人权利保护的方式亦有不同。英国更加强调信用审查、自律管理和底线监管、投资者风险教育以及多元的救济途径。而美国以证券形式对网络借贷进行监管,从理念上更加强调消费者主权的立法思想,通过完善的市场化征信和信息审查、社交平台以及利率限制等方式降低交易风险来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国网贷出借人面临的权利侵害的现状以及借鉴域外网贷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出借人权利保障机制。首先,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融资征信体系,实现传统征信与新兴的市场化征信有效对接,打破征信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机制,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也要平衡信息支配权与金融隐私权之间的边界。其次,强化信息披露义务确保出借人知情权的实现,信息披露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法,但是信息披露是为了保障出借人知情权利实现为出发点,因此应当从出借人友好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披露规则设计。再次,考虑到我国普通民众接触投资的时间较短,缺乏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应当充分提供出借人获得投资教育的机会,确保出借人教育的预防功能,使出借人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出借人理性投资,避免受到欺诈等风险。最后实现行业自律有效参与互联网金融治理的路径选择,平衡自律组织、自律成员、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业规范和自律管理来实现自律成员的自我治理和自觉履行的目的。如果说权利保障机制更多是起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那么如果出借人权利受到了损害,如何进行事后救济是学界和实务界更为关心的问题。首先,面临网贷平台经营不善,通过破产程序来确保大多数出借人的权利损失降到最低的方案设计。其次,从侵权责任为路径来保障出借人的金融债权,将董监高的勤勉义务作为侵权责任的认定标准,明晰董监高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责任分配方式。最后,结合域外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丰富我国交易主体遇到纠纷后解决的模式选择——建立内部纠纷处理机制和强化投诉救济渠道,并探索特色的商事调解制度为出借人提供更多的救济手段。本文试图从法律原理上研究网贷交易出借人的权利保障路径,探讨网络借贷交易出借人的权利保护方式,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规则和制度构建提供理论铺垫,以期能够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法律理念的创新提供参考。
常玉栋[4](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丁鹏飞[5](2020)在《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且正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不断发展成熟,已成为制造企业在新时期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应用智能制造却面临着相当的困难,与大型企业应用智能制造又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关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因此,对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应用智能制造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智能制造和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状况,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机制和主要的扩散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其次,利用扎根理论对浙江省4个产业集群2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资料进行编码,得到了对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产生影响的8个主范畴,分别是技术应用障碍、引进收益、金融与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扶持政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水平、企业家特征、信息传播和市场竞争,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再次,通过模型建立和计算机仿真将关键因素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扩散中介和政府扶持政策对扩散影响程度最大,当扩散中介和政府扶持政策都对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都较高时,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才会发生。信息传播会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扩散,对扩散的速度和深度都有正向影响。市场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会促进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但是当竞争压力足够大时,竞争压力增加不会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也会对扩散行为产生影响,但更多的是提高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效率,加快扩散的速度。此外,通过新昌轴承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证分析,发现真实数据与仿真数据拟合度很高,模型取得了较好的仿真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范志超[6](2020)在《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普惠金融概念自提出来时,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主张让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能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积极布局普惠金融相关工作。中国的普惠金融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服务工作推进较慢,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普惠金融工作初期的主力军。后来随着服务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涵盖层次也进一步扩充。近几年来,国有银行的加入,使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其有着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强劲的资金实力,能够为普惠金融服务增加续航能力,但受制于自身较为保守的风险偏好,以及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等因素,导致国有银行的资源配置仍有失平衡。因此如何根据当下市场环境,将普惠金融核心思想以及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有机统一,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国有银行服务小微、开展普惠工作的前提条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调阅银行内部系统以及与当地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高管接触交流从而获取相关数据,并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A国有银行B支行2017年到2019年6月这段时间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是阻碍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块“巨石”,通过分析A国有银行B支行的普惠金融策略调整过程,笔者得出“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和信用风险较大的缺点,同时该模式将逐渐成为国有银行推进普惠金融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的结论。
谢圣武[7](2019)在《爱驰汽车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如全球竞争、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多元化的需求、人力成本上升和可持续和绿色制造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中小型汽车制造行业面临着汽车零部件面宽,工艺多,产品杂,缺少规模化的非标设备制造商,单机、专机没有标准,取决于设备制造商等问题,并且设备维护运营成本高,备件无法管理,设备故障高,停机时间长,不可控。生产依赖于人的因素比较多,不透明。在智能化制造需求迫切的大背景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新型汽车制造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对现有的竞争战略进行思考,选取合适的竞争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爱驰汽车有限公司,简称爱驰汽车,是一家驱动汽车行业进化的智能电动车公司。基于企业战略、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加上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本文首先对爱驰汽车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状态进行了分析,宏观环境显示利好,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自身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在综合分析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后,爱驰汽车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在对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爱驰汽车在当下的状态下应该选择集中战略作为企业的竞争战略,将细分市场定位为中国最大的单一细分市场——A+&B级SUV市场,针对这一细分市场挖掘用户的需求,并提供专一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阐明了企业的AI+产品、AI+管理、AI+服务的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最后,本文提出了爱驰汽车竞争战略的实施。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与配置;第二,基于自动化标准打造智慧工厂;第三,树立独特而友好的企业文化。
薛世豪[8](2019)在《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以苏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各大企业都开始开发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除了为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之外,还大大的扩充了核心企业的内涵,帮助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实现升级。本文以苏宁为例,结合前人的文献与理论,在全面介绍了苏宁供应链金融以及企业整体发展后,剖析了苏宁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与苏宁企业转型的状况,将二者相结合来分析苏宁供应链金融对自身转型升级有什么影响。中间采用博弈论来说明供应链金融能够使核心企业和有融资需求的供应商达到双赢。然后通过分析发现供应链金融能够为苏宁转型升级提供助力:第一,苏宁通过供应链金融吸引培育企业加快线上平台建设,稳定同价策略,加快综合零售转型,从而推进苏宁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型;第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苏宁的供应链金融2.5模式,分析介绍2.5模式时苏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得出这些供应链金融产品能够帮助苏宁扩展服务企业范围,吸引更多平台商户,开拓苏宁的生态圈;第三,苏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2.5模式帮助企业实现C2B转型,助力供给端实现升级,拓宽数据来源,扩大企业零售规模,加速智慧零售转型。最后提出对苏宁发展的展望:加速金融科技发展,与更多平台达成合作,接入政府平台,实现真正的大生态圈与智慧零售。
颜凌云[9](2017)在《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金融投资者保护已成为重大的世界性课题。当前,全球化进程给全世界的普通金融投资者保护和专业金融投资者保护带来了较大挑战,而我国融资便利化高度发展的现状又导致普通金融投资者和合格金融投资者群体迅速增多,两类金融投资者群体呈现迅速分化的趋势,放大了这项挑战对我国金融投资者甚至金融体系的威胁,加大了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的急迫性。而我国现有金融投资者保护理论多集中研究股票市场金融投资者及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故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的研究存在较大实践及理论价值。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是相互交叉的概念,普通金融投资者既是金融消费者的一部分,又是金融投资者中与专业金融投资者、强力金融投资者相对的一部分;而金融消费者是普通金融投资者、存款人、投保人等群体的集合概念,其与专业金融投资者、强力金融投资者范畴不存在重合。所谓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是以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为基础,根据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交易能力失衡程度将金融投资者分为不同类别,并对不同交易能力金融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保护的制度。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属于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升级形态,合格金融投资者制度及适当性制度均属于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下的子制度。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既能保证各交易能力的金融投资者获得充分保护,又能最大限度避免监管资源的浪费。从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发展轨迹来看,各国家和地区都沿着先整合监管力量、后制定金融投资者保护规则,先进行普通金融投资者保护、后进行专业金融投资者保护、再进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轨迹完善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各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都改变了分业监管的模式,正在往一元化的方向发展,以防止金融机构业务界限模糊带来的监管漏洞。我国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先后经历了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初步建立阶段、金融投资者适当性保护制度发展阶段、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完善阶段,在金融投资者保护水平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未满足当前金融投资者保护的急迫需求。面临金融投资者保护的需求,我国的学术理论研究却呈现供应不足的现状。长年以来,我国学术界所研究的金融投资者范围都局限于股票市场的股票投资者,极少文献关注到互联网资本市场的普通金融投资者及低层次资本市场的合格金融投资者的差异化保护。近年,我国部分学者们随着国际潮流,大力推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金融投资者保护做了较大的贡献。不过,要解决当前金融投资者保护的紧迫问题,还需直接从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的研究入手更具操作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金融快速发展对金融投资者保护的迫切需求。将金融投资者区分为普通金融投资者和专业金融投资者,并对两者提供差异化保护,是国际上金融投资者保护通行的做法。但对于怎样有效地对金融投资者进行差异化保护,学界的理论支撑尚不充分:金融投资者保护理论基础经历了从代理理论到信赖理论再到招牌理论的进化,理论的进化过程中,逐步解决了金融投资者保护理论适用范围和保护力度的问题,金融投资者保护的内涵也不断完善。遗憾的是,当前金融投资者保护的理论均只能涵盖金融投资者交易前和交易时的保护,无法为金融投资者交易后争议解决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且未对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无法适应金融投资者分层的现状,也无法满足不同金融投资者对不同保护程度需求。基于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研究不足的理论现状,探索了交易能力天平理论,以期为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交易能力天平理论是指导国家如何介入市场主体交易、如何把握金融投资者保护尺度的理论。实际交易中双方的交易能力普遍存在失衡,国家有责任通过一定手段将双方的交易能力天平恢复平衡。根据交易能力天平理论,金融投资者保护需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追求,对其保护应以恢复其与金融服务提供者相均衡的交易能力为宗旨,普通金融投资者和专业金融投资者保护差异化的程度应与交易能力天平的重新平衡相适应。金融交易各方主体的交易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抗风险能力,即金融投资者净资产和收入足以承受相关的投资风险。(2)投资能力,即具备平等的法律人格和交易地位,具有平等从事经济行为的能力,对于交易对象具有完全的理解判断能力,能做出理性人的理性行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且具备双方平等获取信息的市场环境,市场上存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完全竞争。(3)权利维护能力。即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在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纠纷时,对自我权利进行维护的一种能力。而当前的金融交易中,金融投资者这三项交易能力都与金融服务提供者存在失衡。第一,抗风险能力的失衡。金融服务提供者大都是经过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识别风险,也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抵御风险。而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实力远远弱于金融服务提供者,且许多金融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不够成熟,容易显得冒进,金融投资者很难判断自己所处的危险状态,往往深处风险漩涡却浑然不知。第二,投资能力失衡。在假定信息来源充分、全面的前提下,要作出最优决策,还需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匹配金融产品和投资预期的适合度。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具体员工均具有专业金融知识,且其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能力较强。但金融投资者只具备有限理性,其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作出投资决策,但获取和处理信息存在局限,容易作出非理性决策。且普通金融投资者中存在羊群效应,金融投资者具有趋同行为的趋势,当其难以判断时多会采取多数人选择,该种选择不一定能够符合金融投资者本来的投资目标,也容易加速市场动荡。另外,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营销策略还会削弱金融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在金融服务者进行营销或产品推介时,其为扩大市场的交易量,提高市场活跃度,存在劝诱金融投资者进入市场驱动力,引导金融投资者选择金融服务提供者获利大的金融产品,面对精心设计的劝诱广告和营销策略,金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可能将受到大幅削弱。特别是当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金融投资者的交易地位存在利益冲突时,其劝诱手段对金融投资者决策能力的削弱效果将更加明显。第三,权利维护能力失衡。权利维护能力的失衡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举证能力的失衡,当投资引发纠纷时,交易双方为了主张自己的权利,必须依靠证据支持。金融服务提供者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其对证据的掌握非常全面,对法律关系的理解也十分透彻,故举证能力较强;但金融投资者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的相对方,法律素养参差不齐,甚至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权利,也不懂得因果关系的证明,虽然金融投资者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服务,但律师的聘请需要一定花费,且律师与金融投资者的沟通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偏差。第二类是风险补偿能力的失衡。当权益受损害或可能受到损害时,金融服务提供者与金融投资者存在风险转嫁能力的区别,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交易中拥有话语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风险转嫁到金融投资者身上。根据交易能力天平理论,将普通金融投资者和专业金融投资者交易能力天平恢复到平衡状态,需从金融投资者交易能力失衡的根本原因入手。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金融交易中,交易能力失衡主要根源于抗风险能力、投资能力、权利维护能力的弱势,因此,恢复金融投资者交易能力天平平衡,实现以最优监管资源充分保护金融投资者,需要从上述三项能力的补足下功夫。第一,针对金融投资者抗风险能力差异,建立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在交易前为其提供差异化保护。根据世界通行的做法,需对金融投资者进行有效分类,对普通金融投资者进行特别的倾斜保护。不同金融市场中金融投资者的交易能力存在区别,故金融市场分类是金融投资者分类的前提。金融市场需分为低风险市场和高风险市场,两个市场中的金融投资者都分为普通金融投资者、专业金融投资者和强力金融投资者,并分别对其进行特殊保护、一般保护和不保护。各金融投资者的身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动态转化,以适合金融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在低风险金融市场中,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在于准专业金融投资者。首先,不符合准专业金融投资者条件的普通金融投资者不得调为专业金融投资者。其次,强力金融投资者不得调为专业金融投资者。强力金融投资者多为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其交易能力已经完全能够覆盖该金融产品所需的能力要求,交易双方都能在完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相关金融产品交易,故低风险金融市场中不需要对强力金融投资者进行倾斜性保护,也不应对其进行倾斜性保护。再次,准专业金融投资者可以作为普通金融投资者进行交易,也可经申请作为专业金融投资者进行交易。准专业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最终必须通过主观进行判断,故难以确保判断的绝对准确。准专业金融投资者认为自己交易能力还不足时,可以不申请成为专业金融投资者,但此时需承担更高的交易费用;如果其申请作为专业金融投资者进入低风险金融市场,经过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认定后,可以作为专业金融投资者进行交易,享受更低的交易成本。在高风险金融市场中,只有符合合格金融投资者资格才能进入该市场,其金融投资者身份动态调整机制包括普通合格金融投资者的调整和专业合格金融投资者的调整。就普通合格金融投资者而言,其不可转化为强力金融投资者,但可允许其向金融服务提供者申请成为专业金融投资者,由于该金融市场交易的高风险性,故应严格把握普通合格金融投资者向专业合格金融投资者的转化。为保持交易的灵活性,让专业合格金融投资者拥有更多元的投资方式,可允许其向上转化为强力合格金融投资者,也可允许其向下转化为普通合格金融投资者。基于金融产品风险的总体区别,高风险金融市场对金融投资者的要求应高于低风险市场,并设置合格金融投资者的门槛,拒绝不符合标准的金融投资者进入高风险金融市场。需注意的是,合格金融投资者门槛的设置,应以保护金融投资者为首要价值追求,不能仅以金融投资者的净资产额作为衡量其是否具备合格金融投资者资格的唯一指标;其必须包含足够的投资能力,以保证金融投资者能在市场中顺利理解复杂的信息并据此作出有效决策。第二,针对金融投资者投资能力差异,强化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说明和适当性义务,在交易时为金融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保护。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说明义务和适当性义务,是补足金融投资者投资能力的两大支柱。一方面,我国有必要课予金融服务提供者一定的说明义务,该说明义务存在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金融服务提供者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产品信息;第二层是金融服务提供者应以金融投资者能理解的方式揭示产品信息。各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金融服务提供者承担金融投资者的适当性评估,以确保将最合适的产品推荐给金融投资者。另一方面,我国也有必要广泛设立金融服务提供者承担适当性义务的规定,并且要求金融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金融监管规定,否则将承担金融投资者损害赔偿的不利后果。在金融服务提供者对金融投资者进行适当性评估后,若该项评估的结论是相关金融产品不符合金融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或超出其风险承受范围,金融服务提供者必须向金融投资者警示风险,建议其放弃交易,但最终是否继续交易仍然取决于金融投资者自己的意志。在对投资能力进行补足时,还应考虑到金融投资者自身的交易能力,对专业金融投资者适当宽免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宽免的程度以恢复双方交易能力天平平衡为限。第三,针对权利维护能力差异,探索构建有特色投资争议解决机制,在交易后为金融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保护。有些国家和地区设置了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和详尽裁判规则,这些专门纠纷解决机制大大减轻了法院压力,这对于正在经历司法体制改革,且法院普遍面临案多人少困境的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需增设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将其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个别违法行为的规制手段,以更好地保护金融投资者,同时有效规范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我国还需理顺金融监管机构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职能,统合一行三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和投资者保护局,作为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监管;一行三会只承担各自业务领域审慎监管的职能;并从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下分离出独立的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以保证金融消费纠纷处理的中立性。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对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违法行为行使裁决权,并负责尽量寻求调解解决金融消费纠纷,其组织运行分为受理、调解、评议等三个阶段,各阶段均需体现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以补足其权利维护能力的缺陷。另外,在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上,我国还需重新分配诉讼双方举证责任;完善网络借贷诉讼案件的速裁机制;并优化仲裁选择模式,规定一定标的额内的投资争议,只需金融投资者单方面申请即可启动仲裁程序。在我国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的后续建构和完善过程中,还需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全面建立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对普通金融投资者提供倾斜保护,努力完善专业金融投资者的评估机制,加大金融服务提供者违规认定专业金融投资者的处罚力度。第二,完善合格金融投资者的识别机制。对合格金融投资者的识别机制要兼顾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并在立法层面上统一规定合格金融投资者的明确标准,防止金融服务提供者诱导金融投资者进入其无法承受的高风险金融市场。第三,规范高风险金融市场分类,实现金融投资者双重差异化保护。我国金融市场的首要改革方向是进行市场分层,将金融市场分为高风险市场和低风险市场,并对高风险市场实施合格金融投资者准入保护及交易能力补足的双重差异化保护。第四,建立金融投资者专门纠纷解决程序。单个金融投资者受损事件中,受损金融投资者往往涉及人数众多,专门的纠纷解决程序,可以实现与监管处罚决定的迅速对接,迅速回应金融投资者权益保护诉求,同时有效减轻法院的压力。第五,实现金融消费者的统合保护。随着金融的创新和发展,金融产品将逐渐复杂化,各产品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只有统合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才能满足金融产品相互融合趋势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第六,制定《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法》。进行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的单独立法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金融交易立法的成本看,若每类金融交易都规定各自的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办法,立法成本过高,且重叠的内容易导致理解混乱。《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法》的制定至少需包含五大核心内容:一是金融投资者的分类制度;二是金融市场的分类制度;三是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产品说明和风险揭示义务;四是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适当性评估和保护义务;五是专门金融投资者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
张卿[10](2013)在《Ed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它们是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下,中小型企业加大自身的信息化普及力度,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采用电子商务模式开拓国内和国外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是迫在眉睫的事。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在信息化的大趋势下,要善于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结合自身的资源,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帮助传统的中小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同时,要提升自身水平,在转型升级中获取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首先论述了研究中小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的背景及意义,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在对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了我国网络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为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方向做好预测。接着运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了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五力模型分析了ED网络科技公司的竞争结构,分析显示公司发展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组合分析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根据公司的使命和战略目标采取扩张型战略,业务层战略以总成本领先战略为主,以集中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做补充,并对发展战略做了评价。为保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论文从战略思路、战略执行、战略控制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战略执行五系统以保证企业的执行力;为保障战略实施的执行,论文提出从创新商业模式、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顺畅的服务保障、培育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机制、动态平衡财务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八个方面打造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通过对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对其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类似规模和情况的网络公司有相当的借鉴作用,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中小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应谨慎向前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应谨慎向前走(论文提纲范文)
(1)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发展战略的含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法 |
3 RT蓬布制品有限公司简介及内部环境分析 |
3.1 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简介 |
3.2 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组织结构分析 |
3.2.2 人力资源分析 |
3.2.3 业务运营分析 |
3.2.4 企业产品分析 |
3.3 RT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 |
3.3.1 缺乏正确的企业战略管理观念 |
3.3.2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观念落后 |
3.3.3 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
3.3.4 缺乏高学历的生产和管理人才 |
3.3.5 文化建设不健全 |
4 RT公司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因素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4.1.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
4.1.4 科技因素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货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 |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 |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较弱 |
4.2.4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不断加剧 |
5 RT公司SWOT分析 |
5.1 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遇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SWOT矩阵分析 |
5.2.1 SO组合战略 |
5.2.2 ST组合战略 |
5.2.3 WO组合战略 |
5.2.4 WT组合战略 |
6 RT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及实施 |
6.1 RT公司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
6.1.1 RT公司的愿景 |
6.1.2 RT公司的战略目标 |
6.2 RT公司的战略选择 |
6.3 RT公司职能战略 |
6.3.1 人才战略 |
6.3.2 技术战略 |
6.3.3 成本战略 |
6.3.4 品牌战略 |
6.4 RT公司战略实施重点措施 |
6.4.1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6.4.2 重视技术创新能力 |
6.4.3 加大品牌形象塑造 |
6.4.4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
6.4.5 推动企业升级 |
7 RT公司的战略实施保障 |
7.1 规划设计保障 |
7.2 组织结构保障 |
7.3 技术创新保障 |
7.4 企业文化保障 |
8 结语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伦理因素对企业雇佣行为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基于苍南县中小企业的案例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4 案例选择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7 研究内容 |
1.8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关理论 |
2.1.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总论 |
2.1.2 “仁学”伦理思想 |
2.1.3 “隆礼重法”的伦理思想 |
2.2 企业伦理相关理论 |
2.2.1 企业伦理相关研究 |
2.2.2 中小企业伦理相关研究 |
3 案例描述 |
3.1 温州东田制版有限公司 |
3.2 浙江铁哥印业有限公司 |
4 案例分析 |
4.1 旺季雇佣模式 |
4.1.1 东田制版旺季雇佣模式的从有到无:稳定的追求 |
4.1.2 铁哥印业保留旺季雇佣模式:尽己以待人 |
4.1.3 旺季雇佣模式的取舍:稳定秩序与立己达人 |
4.2 离职员工再聘 |
4.2.1 东田制版不接纳离职员工再聘:外部约束 |
4.2.2 铁哥印业接纳离职员工再聘:员工的内心认同 |
4.2.3 离职员工再聘的选择:外部约束与内心认同 |
4.3 制度规范程度 |
4.3.1 东田制版的标准化制度 |
4.3.2 铁哥印业的无制度管理 |
4.3.3 制度规范程度:规范与自觉 |
4.4 培训方式 |
4.4.1 东田制版的系统性教学:统一全面 |
4.4.2 铁哥印业师徒制培训:查漏补缺 |
4.4.3 培训方式的选择:整齐划一与自我完善 |
4.5 计薪方式与奖励方式 |
4.5.1 东田制版的计薪与奖励方式:差异性规范激励员工 |
4.5.2 铁哥印业的计薪与奖励方式:追求组织和谐氛围 |
4.5.3 计薪与奖励方式的选择:差异性规范与和谐的组织氛围 |
5 研究结论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网络借贷出借人权利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法律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网络借贷基本概念及类型 |
一、P2P缘起及基本概念 |
二、网贷交易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网贷交易的类型化分析 |
第二节 厘定多元化的法律主体地位 |
一、网贷平台的适格性 |
二、网贷平台法律定位的观点梳理 |
三、出借人金融消费者身份的界定 |
第三节 廓清网贷多层次的民事法律关系 |
一、出借双方的借款合同 |
二、服务合同中的居间合同内容 |
三、服务合同对委托合同规则的准用 |
四、二元说代理权源及双方代理的正当性 |
五、网贷平台义务的认定标准 |
第二章 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法律适应性问题 |
第一节 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
一、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的法理依据 |
二、网贷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 |
三、网贷交易蕴含的风险分析 |
四、网贷的非有效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偏差 |
第二节 网贷出借人权利实现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交易安全权遭遇挑战 |
二、交易知情权难以保证 |
三、金融隐私权屡被侵犯 |
四、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
第三章 域外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的经验 |
第一节 英国模式 |
一、英国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 |
二、英国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措施 |
第二节 美国模式 |
一、美国网贷平台的商业模式 |
二、美国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措施 |
第三节 其他国家网贷出借人权利保护措施 |
一、韩国 |
二、日本 |
三、澳大利亚 |
第四章 网贷出借人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构建完善的互联网融资征信体系 |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下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
二、市场化征信发展模式的法律建构 |
三、确定金融隐私权的边界问题 |
第二节 强化信披义务确保出借人知情权的实现 |
一、信息披露的价值意蕴 |
二、构建出借人友好的制度取向 |
三、建立分类式的信息披露规则 |
第三节 发挥出借人教育的预防式功能 |
一、树立出借人风险防范意识 |
二、明确出借人教育方式方法 |
第四节 实现行业自律有效参与互联网金融治理的路径选择 |
一、发挥软约束力的功能优势 |
二、行业自律的实施前提 |
三、行业自律的实施机制 |
第五章 网贷出借人权利救济制度的构建 |
第一节 通过破产程序完善网贷平台退出机制 |
一、破产程序保障金融债权的路径探索 |
二、破产程序保障金融债权的制度安排 |
第二节 以侵权责任为路径保障金融债权 |
一、董监高的勤勉义务在责任认定中的核心地位 |
二、董监高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三、划分责任分配方式 |
第三节 导入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权利救济渠道 |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的优势 |
二、建立内部纠纷处理机制 |
三、强化投诉的救济渠道 |
四、探索特色商事调解制度 |
五、调解协议法律约束力的适当延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与结构 |
三、数据来源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
五、龙头企业 |
六、兼业农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三、要素分配理论 |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五、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
一、模型构建 |
二、模型分析 |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
一、思路和方法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
一、概述 |
二、变量统计特征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 |
第四节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
一、合作背景 |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智能制造的内涵 |
2.2 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影响 |
2.3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
2.3.1 技术需求方角度的影响分析 |
2.3.2 技术自身条件的影响分析 |
2.3.3 技术扩散渠道的影响分析 |
2.3.4 产业集群环境的影响分析 |
2.4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机制的研究 |
2.4.1 动力机制 |
2.4.2 激励机制 |
2.5 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主要模式 |
2.5.1 直接扩散 |
2.5.2 间接扩散 |
第3章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3.1.1 扎根理论分析方法 |
3.1.2 访谈设计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
3.3 各因素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1 企业内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3.2 集群环境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3.3 外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模型构建 |
4.1 产业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过程 |
4.2 元胞自动机建模思想 |
4.2.1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模型 |
4.2.2 三个层面影响因素下的模型构建思路 |
4.3 建模假设及模型构建 |
4.3.1 基本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结果及实证分析 |
5.1 仿真结果分析 |
5.1.1 市场竞争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2 政府扶持政策强度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3 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水平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4 信息传播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1.5 扩散中介对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影响 |
5.2 新昌轴承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证分析 |
5.2.1 新昌县轴承产业集群简介 |
5.2.2 轴承集群内智能制造技术扩散的实际情况 |
5.2.3 元胞自动机仿真模拟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6)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内容、研究方法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章 中国普惠金融与供应链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普惠金融的提出及内涵 |
第二节 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 |
一、成效 |
二、问题 |
第四节 中国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五节 中国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国有银行B支行情况简介 |
第二节 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现状分析 |
一、维持形象(2017 年) |
二、探索尝试(2018 年) |
三、突破创新(2019年1 月到3 月) |
第三节 所在区域的其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一、农商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介绍 |
二、台州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三、泰隆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的选择 |
第一节 历年普惠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
第二节 A国有银行B支行供应链模式实行措施-聚焦上市公司 |
第三节 A国有银行B支行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实例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爱驰汽车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1.1.2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理论 |
2.1.3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竞争战略定义 |
2.2.2 竞争战略分类 |
2.2.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三章 爱驰汽车的战略分析 |
3.1 爱驰汽车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发展历程 |
3.1.3 主要产品 |
3.2 爱驰汽车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爱驰汽车的行业环境分析 |
3.3.1 行业总体环境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3.6 同业竞争者程度 |
3.4 公司现状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挑战 |
第四章 爱驰汽车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
4.1 爱驰汽车的企业战略 |
4.2 爱驰汽车竞争战略的选择 |
4.2.1 总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4.2.2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2.3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3 爱驰汽车竞争战略的制定 |
4.3.1 AI+产品 |
4.3.2 AI+服务 |
4.3.3 AI+管理 |
第五章 爱驰汽车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人力资源的建设与配置优化 |
5.2 基于自动化标准打造智慧工厂 |
5.2.1 汽车工控系统硬件/软件架构 |
5.2.2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工控系统功能 |
5.3 树立独特而友好的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以苏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
1.2.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
1.2.3 供应链金融作用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概念框架与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 |
2.1.1 供应链金融定义 |
2.1.2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
2.1.3 供应链金融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3 案例介绍 |
3.1 苏宁发展过程 |
3.2 苏宁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 |
3.3 苏宁各时期对应时间轴 |
4 案例分析 |
4.1 传统供应链金融助力苏宁“互联网+”转型 |
4.1.1 苏宁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
4.1.2 苏宁“互联网+”转型分析 |
4.1.3 供应链金融在苏宁“互联网+”转型中的价值 |
4.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助力苏宁智慧零售转型 |
4.2.1 苏宁供应链金融2.5 模式分析 |
4.2.2 苏宁智慧零售转型分析 |
4.2.3 供应链金融2.5 产品及其作用 |
4.2.4 供应链金融2.5 在苏宁智慧零售转型中的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限定 |
1.2.1 金融监管机构 |
1.2.2 金融投资者 |
1.2.3 金融服务提供者 |
1.3 金融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
1.3.1 金融投资者保护的基础理论 |
1.3.2 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研究 |
1.3.3 金融投资者分类保护研究 |
1.3.4 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保护研究 |
1.3.5 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保护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 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投资的范畴 |
2.1.2 我国的金融投资者结构 |
2.1.3 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的关系 |
2.1.4 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2.2 各国(地区)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概述 |
2.2.1 美国的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 |
2.2.2 英国的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 |
2.2.3 日本的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 |
2.2.4 中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 |
2.2.5 中国香港地区的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 |
2.3 我国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历史及发展 |
2.3.1 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起步阶段 |
2.3.2 金融投资者保护制度初步建立阶段 |
2.3.3 金融投资者适当性保护制度发展阶段 |
2.3.4 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完善阶段 |
2.4 我国金融投资者保护的理论研究现状 |
3 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的基本理论——交易能力天平理论 |
3.1 金融投资者保护的理论评述 |
3.1.1 代理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评述 |
3.1.2 信赖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评述 |
3.1.3 招牌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评述 |
3.2 交易能力天平理论解读 |
3.2.1 交易能力天平理论的基础 |
3.2.2 交易能力天平失衡及后果 |
3.2.3 矫正交易能力天平失衡的方式 |
3.2.4 矫正交易能力天平失衡的限度 |
3.3 金融投资交易能力天平的失衡 |
3.3.1 金融投资交易的特点 |
3.3.2 金融投资交易中信息获取能力的失衡 |
3.3.3 金融投资交易中主观交易能力的失衡 |
3.4 矫正金融投资交易能力失衡的意义 |
3.4.1 金融监管的价值选择 |
3.4.2 我国金融监管的首要追求为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
3.4.3 矫正金融投资交易能力天平失衡应作为金融监管的首要追求 |
3.5 矫正交易能力天平失衡的路径——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 |
3.5.1 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的意义 |
3.5.2 交易能力天平理论在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上的具体应用 |
4 我国融资便利化的形势及对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的挑战 |
4.1 融资便利化与当代需求 |
4.2 我国融资便利化的发展路径 |
4.2.1 我国融资便利化发展的传统路径 |
4.2.2 我国融资便利化发展的网络路径 |
4.3 我国融资便利化的具体表现 |
4.3.1 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的便利化 |
4.3.2 互联网融资的便利化 |
4.4 融资便利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金融投资者保护问题的严峻性 |
4.4.1 融资便利化的已成为发展趋势 |
4.4.2 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化与合格金融投资者保护的关系 |
4.4.3 互联网融资便利化与普通金融投资者保护的关系 |
4.5 我国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
4.5.1 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便利化下迅速膨胀的普通金融投资者群体亟待保护 |
4.5.2 低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下将涌现的合格金融投资者群体亟待保护 |
5 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的建立——抗风险能力差异的制度回应 |
5.1 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的比较研究 |
5.1.1 美国的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 |
5.1.2 英国的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 |
5.1.3 日本的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 |
5.1.4 中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 |
5.1.5 中国香港地区的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 |
5.2 我国金融投资者分类制度的构建 |
5.2.1 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金融市场 |
5.2.2 低风险金融市场金融投资者的分类标准及其识别 |
5.2.3 高风险金融市场金融投资者的分类标准及其识别 |
5.2.4 建立金融投资者身份的动态调整机制 |
6 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保护的完善——投资能力差异的制度回应 |
6.1 普通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的说明义务保护 |
6.1.1 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说明义务保护的比较研究 |
6.1.2 我国普通金融投资者说明义务保护规则的建立 |
6.2 普通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的适当性义务保护 |
6.2.1 适当性义务保护的比较研究 |
6.2.2 我国普通金融投资者适当性义务保护规则的建立 |
6.3 专业金融投资者交易过程的必要保护 |
6.3.1 专业金融投资者必要保护的实践需求——以香港KODA事件为视角 |
6.3.2 专业金融投资者保护的比较研究 |
6.3.3 我国专业金融投资者保护体系的建构 |
7 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机制的整合——权利维护能力差异的制度回应 |
7.1 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机制的比较研究 |
7.1.1 美国的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机制 |
7.1.2 英国的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机制 |
7.1.3 中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投资者争议解决机制 |
7.2 我国投资争议解决机制运行的现状 |
7.2.1 投资争议解决机制的种类及其运行 |
7.2.2 投资争议解决机制的不足 |
7.3 增设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
7.3.1 增设金融服务提供者民事赔偿责任的理论依据 |
7.3.2 增设金融服务提供者民事赔偿责任的现实需求 |
7.3.3 金融服务提供者民事赔偿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区别运用 |
7.4 探索建立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 |
7.4.1 建立金融消费纠纷统一解决机制的意义 |
7.4.2 金融消费纠纷统一解决机制的裁决模式定位 |
7.4.3 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的构建路径 |
7.4.4 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的组织运行 |
7.4.5 金融消费评议委员会受理专业金融投资者争议的情形 |
7.5 完善其他投资争议解决机制 |
7.5.1 完善网络借贷诉讼案件的速裁机制 |
7.5.2 优化仲裁选择模式 |
7.5.3 重新分配普通金融投资者在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
7.5.4 特定情形下减轻专业金融投资者的举证责任 |
代结语——完善我国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Ed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结构布局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结构布局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
2.1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
2.1.2 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
2.2.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
2.2.2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应用情况 |
2.2.3 中小企业应用互联网的趋势与特点 |
第3章 ED网络科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
3.1.2 经济环境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威胁分析 |
3.2.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第4章 ED网络科技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2 产品分析 |
4.3 人力资源 |
4.4 财务资源 |
4.5 营销能力 |
4.6 公司价值链分析 |
第5章 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5.1 ED网络科技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SWOT组合分析 |
第6章 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6.1 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方向分析 |
6.1.1 公司愿景 |
6.1.2 公司使命 |
6.2 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6.2.1 扩张型战略 |
6.2.2 集中化战略 |
6.2.3 总成本领先战略 |
6.2.4 差异化战略 |
6.3 制定战略目标 |
第7章 ED网络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机制 |
7.1 ED网络科技公司战略实施 |
7.1.1 战略实施思路 |
7.1.2 战略执行 |
7.1.3 战略控制 |
7.2 ED网络科技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机制 |
7.2.1 创新商业模式 |
7.2.2 技术创新 |
7.2.3 人力资源开发 |
7.2.4 顺畅的服务保障 |
7.2.5 培育特色的企业文化 |
7.2.6 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保障机制 |
7.2.7 动态平衡的财务管理系统 |
7.2.8 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中小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应谨慎向前走(论文参考文献)
- [1]RT篷布制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莉娟.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伦理因素对企业雇佣行为及相关制度的影响 ——基于苍南县中小企业的案例对比[D]. 聂安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网络借贷出借人权利法律保护研究[D]. 郭千钰. 吉林大学, 2020(08)
- [4]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浙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的智能制造技术扩散机制研究[D]. 丁鹏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A国有银行B支行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D]. 范志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爱驰汽车的竞争战略研究[D]. 谢圣武. 厦门大学, 2019(12)
- [8]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以苏宁为例[D]. 薛世豪.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金融投资者差异化保护制度研究[D]. 颜凌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17(12)
- [10]Ed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卿.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