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以桂开线K4+450-K4+780为例

公路工程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以桂开线K4+450-K4+780为例

一、公路工程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以贵开线K4+450——K4+780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小铭,王双峰[1](2019)在《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文中认为本研究结合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物质结构和变形特征,根据古滑坡体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工程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展开分析讨论。初步认为该滑坡是在古滑坡的滑覆堆积体上发展而来,滑坡启动时具有牵引式滑裂变形破坏特征,并逐渐向推移式塑性挤压变形模式转变,形成了滑坡由牵引式向推移式转化的力学机制演变过程。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的最直接的主要诱发因素。充分认识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有利于正确指导滑坡治理措施选择和工程布局,对区域内建设场地选址和同类型工程滑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王天河[2](2019)在《基于多源遥感的康定—炉霍拟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线路优化分析》文中提出拟建的康定-炉霍高速公路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强烈、鲜水河断裂发育与线路近乎平行,气候环境恶劣,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影响和制约公路选线及建设。为了查明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影响,指导和优化拟建高速公路选线,论文开展了基于多源遥感技术方法的康定-炉霍拟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线路优化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源遥感的复杂山区公路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即基于光学遥感、无人机和雷达遥感获取数据——现场复核和分析验证——考虑静态和动态因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线路定量优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的地质解译。采用Google Earth三维影像和高分辨率的高分二号光学遥感影像,人工目视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解译,获取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并识别出地质灾害330处,其中滑坡75处、崩塌125处、泥石流130处。(2)线路走廊带斜坡地表形变的SBAS-InSAR分析及潜在滑坡隐患识别。获取了19期38景Sentinel-1A雷达遥感数据,采用SBAS技术分析了沿线斜坡地表形变,并结合光学遥感影像进行补充识别,发现滑坡隐患点15处。(3)基于无人机和现场调查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复核验证。通过沿线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摄,对基于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的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共确认地质灾害345处,包括滑坡90处、崩塌125处、泥石流130处。结合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和地质灾害特征分析认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距离断层900m范围内,距离水系400m范围内,并密集发育于坡度14°46°范围内。(4)建立了考虑静态和动态因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改进信息量模型。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分别选取静态和动态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指标包括道路、坡度、坡高、坡形、地层岩组、断层构造、地震峰值加速度、灾害点密度及水系;动态指标为年平均形变速率、累积形变量及降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各类指标权重。建立基于改进信息量方法的危险性评价模型,H=S+W11j×I11j+W12j×I12j+W13j×I13j,最终实现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分区,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共五级危险区。采取历史灾害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较高及高危险性区域中存在的灾害占总灾害的80.69%,中危险性区域存在的灾害占总灾害的15.65%,低及较低危险性区域中存在的灾害占总灾害的3.66%;ROC曲线验证表明评价结果精度为0.82;验证结果显示危险性评价结果可靠。(5)开展了拟建线路定量计算评价分析。考虑地质灾害危险度、线路投资成本及线路承灾能力三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拟建线路各比选段的评价值。提出最优比选方案为:Ⅰ、Ⅱ-2、Ⅲ-1、Ⅳ、Ⅴ-1、Ⅵ、Ⅶ-1、Ⅷ-2、Ⅷ-3、Ⅷ-4、Ⅷ-1(K162+360-K179+480)、Ⅸ-2、Ⅹ-1、Ⅺ-2、Ⅻ。(6)提出了拟建线路优化调整建议。提取最优比选方案中处于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区间的线路段,进行线路分析和优化调整。分析认为:线路规划基本合理,但K131+0-K131+450处的高边坡、K166+0-K166+200处的崩塌灾害(BT-26)及K213+550-K213+700处的泥石流灾害(NSL-114)对拟建线路影响较大。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可能威胁范围计算分析,建议将线路段(K131+0-K131+450)往东北方向平移70m,移至河谷缓坡地带;将线路段(K166+0-K166+200)向西南侧偏移300m;将线路段(K213+550-K213+700)向西南方向移动200m,并将桥梁终点改设在K213+900处。

王继波[3](2019)在《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贵川多山高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斜坡路基占比较高,并伴随高填方,加之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不仅给斜坡路基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困扰,同时也导致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稳定性控制更加困难,给后期的安全运营带来严重的威胁。本文依托自四川宜宾经云南昭通至贵州毕节的宜毕高速公路工程,以高填方高速公路斜坡路基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对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进行计算,分析了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结合斜坡路基填挖比等因素对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的影响,对路基边坡及路基整体加固措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特征,建立了考虑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填挖比等路基结构参数的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为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及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计算了不同斜坡坡度、填方高度以及填挖比斜坡路基在不同地震水平加速度条件下共216种工况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坡顶的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动力响应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存在两个临界填方高度,随填方高度提升,低于第一个高度时加速度降低,处于两高度之间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增大,高于第二个高度时加速度放大效应减小;斜坡路堤下坡面加速度临坡放大效应大于上坡面,斜坡坡度越大越显着,22°斜坡路堤下坡面峰值加速度临坡放大值可达上坡面6.4倍。(3)计算了各种工况下斜坡路基边坡及整体的安全系数和永久位移,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拟静力安全系数、最小平均安全系数与永久位移多个指标共同对斜坡路基地震条件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更为可靠合理。随着地震水平加速度、斜坡坡度、填方高度及填挖比的增大,斜坡路基稳定性总体上降低,但存在斜坡坡度或填方高度增大稳定性反而提高的现象,提高幅度5%左右。(4)选取了斜坡路基典型断面进行加固,发现斜坡路基边坡中部筋材密布、斜坡路基斜坡面下部筋材密布更有利于提高稳定性,筋材等量时,下部密布比上部和中部密布安全系数分别可提高4%、2%左右。

田岗[4](2019)在《高速公路岩溶化边坡施工灾变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贵瓮高速公路沿线的典型岩溶化边坡——大茅边坡为例,在总结相关岩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溶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对边坡的不利影响;通过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检测手段,综合识别分析了岩溶化边坡潜在异常区类型与分布情况;借助数学方法对岩溶化边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预测分析与预警研究;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岩溶工况条件下边坡施工的稳定性特征;根据综合模糊评价理论,对岩溶化边坡各施工阶段的危险性等级进行了评估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岩溶发育的一般特征及其对边坡工程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岩溶地区边坡可能产生的几种灾变失稳模式,并认为大茅边坡的潜在灾变失稳类型主要以土-岩复合式滑动失稳为主。(2)建立了基于多种检测手段的综合识别体系,通过对大茅边坡的综合检测分析,识别出大茅边坡所检测区域共有5类28个岩溶异常区,其岩溶发育总体规律呈现出“上密下疏,外强内弱”的特征。同时,借助综合检测得到的坡体岩溶发育特征与波速信息,对大茅边坡岩体质量等级进行了修正。(3)提出了一种灰色上、下限预测模型,使预测数据有了一定的区间宽度,通过在大茅边坡施工变形分析中的应用,发现实测数据落于灰色上、下限区间内的概率在61.54%~100%之间,除监测点D4、D5、D11的概率略低外,其余各监测点的概率多集中于70%~90%之间,个别监测点甚至达到100%。此外,还利用边坡滑落极限变形速率的经验公式,取监测点D1与D2滑落破坏时下限的平均变形速率与平均累计变形量,作为其灾变变形的临界控制预警值,为后续施工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变形指标的量化提供了依据。(4)构建了一种改进型的尖点突变模型——虚实-突变模型,并认为岩溶化边坡的施工变形突变效应可以在2种变形趋势或状态之间转化,由此可形成4种突变形式,即:S-F型突变、F-S型突变、S-S型突变和F-F型突变。经虚实-突变模型在大茅边坡施工变形中的应用,发现大茅边坡的变形突变主要表现为S-F型、F-S型与S-S型等3种突变形式,其中S-F型突变形式对大茅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较大,易于引起大茅边坡变形开裂灾害的产生。(5)研究了不同岩溶工况条件下边坡施工稳定性特征,着重分析了无岩溶发育边坡模型、岩溶洞穴型边坡模型、岩溶填充型边坡模型以及岩溶水压型边坡模型等4种边坡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等效塑性区和坡后剪应力分布变化情况,并详细探讨了岩溶发育、施工变更和地震效应对大茅边坡施工稳定性的影响。(6)建立了用于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研究的“5级”评价模型体系,选取现场环境情况、区域水文情况、边坡变形情况、施工开挖情况和边坡控制措施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6个二级评价指标,利用本文提出的专家-AHP综合确权法,定出了大茅边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大茅边坡相应施工月份的指标隶属度,分析了大茅边坡4-11月份施工灾变危险性等级的变化情况。目前,关于岩溶化边坡的专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贵瓮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岩溶化边坡展开的相关研究,可为今后类似岩溶化边坡工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李梓源[5](2018)在《基于矿山法施工的城市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1号线、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区间隧道和青岛朝阳山公路隧道为背景。首先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通过现场试验和监控量测,获取实测数据;其次结合现场情况建立隧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LS-DYNA和ABQUA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对爆破振动和初期支护对隧道周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结合三个工程背景的实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相关施工因素进行重要度排序,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借助LS-DYNA软件对跨度为4m、10m的浅埋暗挖隧道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爆破开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当洞室跨度为10m时,满足围岩临界振动速度的最大爆破炸药量为14.62kg;当洞室跨度为4m时,满足围岩临界振动速度的最大爆破炸药量为4.51kg。(2)借助ABQUS软件对跨度为16m的浅埋暗挖隧道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支护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含有边墙支护的隧道围岩所受的最大主应力、径向剪应力以及最大主应变均远小于未进行支护的隧道。可知有边墙支护的隧道在抗围岩变形、抗围岩应力应变方面的都优于无边墙支护的隧道。故而支护对围岩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基于灰色关联度原理对影响隧道洞内围岩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可知影响围岩稳定性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循环进尺、开挖断面宽度、含水量、隧道埋深、拱架间距、开挖与支护间隔时间、开挖面高度、喷浆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喷射厚度。

胡云鹏[6](2017)在《白鹤滩库区巧蒙高速段塌岸对公路的影响性研究》文中指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库区位于金沙江下游河段,坝址距离上游巧家县城45km。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川西南、滇东北高山与高原地貌单元,横断山系,库区内大致以小江为界,西面为康滇地轴区,东面为上扬子台褶带,受区域内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带等活动的影响。白鹤滩电站水库最大蓄水位为825.0m,防洪限制水位为785.0m,死水位为765.0m,水库总库容206.27亿m3。白鹤滩水库为年调节水库,正常运行调度水位高程位于765.0m-825.0m之间。水位变幅带内拟建的巧蒙高速是库区内巧家县到蒙姑乡的干线,公路全长60.127km。库岸岸坡在水位循环涨落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库岸再造,造成岸坡坍塌,交通中断以及诱发大量库岸塌岸的工程地质问题,威胁库区内巧蒙高速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根据库区内公路线位、地质环境、水位变幅等因素,确定K0-K51段为库岸塌岸的主要影响区(以下称为研究区)。为了更为准确的评价库岸塌岸对拟建公路的影响,有必要开展基于塌岸模式、预测方法、预测参数,提高塌岸范围预测精度和工程实用性的深入研究工作,通过优化的塌岸范围预测手段进行预测,并结合拟建公路情况进行评价。对于研究区库岸塌岸预测研究及指导巧蒙高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紫平铺、天生桥、三峡等大量已经蓄水运行的山区河道型水库及相近地质背景塌岸实例,对研究区岸坡结构、稳定性,蓄水后可能出现的塌岸模式等进行归纳类比分析。针对研究区采用改进的原位钻孔剪切强度参数、分形理论修正特征参数进行预测。将传统预测方法的分类评价研究与工程实践应用情况相结合建立以粗糙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考虑了塌岸模式的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研究区土质岸坡塌岸范围进行预测并结合预测结果,对塌岸影响范围内的拟建公路进行评价。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内岸坡主要分为土质岸坡和岩质岸坡两类。土质岸坡成分以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主,岩质岸坡又可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横向坡和斜向坡。以工程地质岩组为基本单元,考虑岸坡结构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将整个库岸分为12段21亚段,其中岩质岸坡有5段共11亚段,长约17.98km,占比约35.20%;土质岸坡有7段共10亚段,长约33.02km,占比约64.80%。(2)结合各段岸坡结构、岩土体分布特征、地形地貌以及不良地质现象等因素,对每段库岸的稳定性进行分类,其中I类5段,共4.8km;II类12段,共37.56km;III类4段,共8.64km;Ⅳ类0段(包含亚段)。稳定、基本稳定岸坡总长约42.65km,占比83.06%,稳定性较差、不稳定岸坡总长12.61km,占比16.94%,整个巧蒙库岸段稳定性现状较好。(3)根据现场调查、稳定性现状及类比相近种类和地质条件的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特征,结合库岸岸坡目前的发育情况,确定研究区可能出现的塌岸模式为冲磨蚀型、坍塌型、滑移型及崩塌型四种。根据46条所布剖面的测量和试验研究,发现滑移型塌岸占比最大约52%,冲磨蚀型和坍塌型次之,分别占24%和13%。而崩塌型岩质岸坡段多处于稳定、较稳定状态,以小规模浅表风化层崩塌、掉块为主,占比11%。(4)通过原位钻孔剪切试验确定不同岩土体天然和饱和状态下的力学强度参数,并通过颗分试验确立该区域不同松散堆积体颗粒成分与冲磨蚀角之间良好的分形特征,且不同物质成分的岸坡分维区间不同,分维值与细粒成分占有量成正比。(5)通过已运营的相近地质条件水库塌岸实例背景资料,基于RS粗糙集理论对水库塌岸预测属性进行约简,得出坡度、坡形特征、冲磨蚀角、含石量、粘聚力、内摩擦角为塌岸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水库塌岸模式与水库塌岸预测属性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立以约简属性为基础的考虑塌岸模式的双嵌套函数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传统的BP模型。(6)塌岸预测结果与线路规划位置表明研究区共有7段库岸塌岸对公路造成影响,其中豆腐沟段、双河口段及茶棚子段塌岸对公路危害较大。

张良刚[7](2014)在《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特大断面隧道和地下工程大量涌现,尤其是在客运专线中较为突出。为了克服客运专线高速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所引起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特大断面高速铁路隧道的应用逐渐增加,这些隧道轨面以上的净空面积在100m2以上,开挖断面积在150m2以上。特大断面隧道的建设相比常规尺寸隧道的建设在隧道的力学行为、断面形式、衬砌结构、施工方法、初期支护结构模式、支护参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受地质条件、设计参数、施工技术及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随着大断面隧道的应用逐年增多,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做了一些研究,但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工程上对大变形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同时勘察设计、施工各方认识不统一;②研究角度的多样性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性;③运用系统性的测试方法和手段进行的综合研究比较少。在工程实践中,预测将会发生大变形的地段,支护设计进行了加强,但在实际施工过程未出现大变形;预测没有大变形的地段发生了大变形,给工程施工带来困难。大量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围岩大变形问题己经成为地下工程世界性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在对特大断面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特征以及控制技术方面,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论文以沪昆客运专线长昆湖南段Ⅸ标段馒子湾隧道为依托,选题来源于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软质板岩特大断面隧道围岩-支护系统流变变形控制机理研究”(基金编号:2013CFA110),并结合“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的专题研究,开展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从板岩围岩工程特性出发,运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在不同施工方法和支护方式下的围岩力学特征和变形破坏规律,分析了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和变形机理,并建立了有效预测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的PSO-SVM模型,对隧道大变形的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同时运用收敛约束法对初期支护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应理论分析计算出围岩特征曲线和支护特征曲线,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初期支护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以及提出隧道支护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从围岩控制原则和技术体系中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1)通过现场地质调查、资料收集及工程地质报告,对所研究区区域的地质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做了较详细地阐述,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地应力场等特征。(2)通过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干燥状态不同结构面倾角下板岩的力学特性,得出:①板岩的泊松比在0.15~0.25之间浮动,且与结构面和加载方向的夹角之间关系不密切;②在相同围压条件下,板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在不同结构面倾角下先由大变小,减小到一定值后,再逐渐增大。③通过拟合,得出三轴压缩强度σ和弹性模量E与结构面和加载方向的夹角α之间的关系。(3)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干燥状态不同围压下板岩的力学特性,得出:①在一定范围内,其应变随应力的增加呈现直线增加,而当应力达到峰值以后,试件突然破坏,应力急剧减小,而侧向应变迅速增大;②试验结果表明:围压对板岩强度影响较大,抗压强度随围压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4)干燥状态下板岩的破坏特征如下:①单轴压缩时,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和顺层面滑动破坏;②当结构面倾角与轴力方向垂直时,不同围压作用下,试件破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随着围压的增加,破坏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逐渐增大,且破坏面越来越平整。(5)研究了不同含水状态且围压为10MPa时板岩的力学特性,得出:①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呈减小的趋势,而泊松比却增大;②浸泡后其应力应变曲线在达到峰值前存在一定的塑性屈服段,峰值后出现应变软化段,且随着泡水时间的增加,峰值前塑性屈服与峰值后应变软化段愈明显。(6)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Hoek-Brown强度准则的扰动系数进行修正,进而计算出研究区域板岩的岩体力学参数。通过与经验值法、张建海修正法以及声波测试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论文提出的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修正的扰动系数与声波测试法计算出的扰动系数值较接近,表明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修正Hoek-Brown强度准则的扰动系数的合理性,解决了采用声波测试法费用高和难以实施的困难,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应用。(7)干燥状态下,采用分级加载时,每级荷载作用下,板岩的轴向和侧向都会发生瞬时应变与蠕变应变,其中瞬时应变大约占整个变形的80%,且轴向应变较侧向应变变形大,约为2-3倍。(8)轴向应力的大小对岩体的蠕变变形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轴向应力小于岩体的屈服应力时,其侧向应变与轴向应变呈线性增加关系;当轴向应力大于岩体的屈服应力时,其侧向与轴向应变呈指数关系变化。(9)不同含水状态下,围压为15MPa时,其蠕变规律与干燥状态下相似,且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其轴向变形量和侧向变形量依次增加。(10)在总结经典蠕变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论文采用修正的Burgers模型计算研究区域的蠕变参数,为后续的数值计算分析奠定基础。2.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1)介绍了馒子湾隧道监控量测技术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结合馒子湾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对隧道洞口处地表沉降以及在不同隧道开挖方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和台阶法)下围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2)隧道出口地表横向沉降呈中央值很大的正态分布规律,隧道拱顶轴线方向上沉降最大,两侧的沉降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大,地表的累计沉降量依次减小。当隧道掌子面开挖到地表监测点时,该监测点可能发生隆起或者下沉现象;但当隧道掌子面穿越地表监测点后,由于隧道断面支护闭合的作用,大约距离掌子面W-2D(D为洞径)时,地表沉降开始收敛。(3)通过绘制围岩变形-时间特征曲线,对不同开挖方法下围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出围岩变形-时间特征曲线。(4)通过拟合对比分析,指数函数是论文研究区域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的最佳拟合函数。其中函数y=a(1-e-e-ht)适用于拱顶沉降和上测线收敛变形分析,而函数y=ae-b/t分析下测线收敛变形时精度更高。(5)三种工法下围岩变形的径向释放率在相同时间内拱顶最小,其次是上测线,下侧线最大。各断面开挖30天后径向变形释放率就接近100%,趋于稳定。(6)结合馒子湾隧道监控量测资料,针对不同围岩级别,对围岩变形和距掌子面距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①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时,拱顶、上测线和下测线基本上同时稳定,Ⅴ级、Ⅳb级以及Ⅳa级围岩施做二次衬砌时距掌子面的距离建议为分别为3倍、2.6倍和2.4倍洞径;②围岩变形与距掌子面距离的关系曲线可分为“台阶”型、“抛物线”型以及“厂”型三种类型。(7)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不仅受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初始地应力场、围岩自身的性质、地下水和隧道埋深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隧道断面的形状和尺寸、施工因素等有关。(8)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变形机制主要表为板、梁的弯曲变形以及结构面张开或闭合,变形本构方程可用层状围岩弯曲变形的本构方程。3.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1)分析了FLAC3D中关于岩土材料的摩尔-库伦本构模型,以及隧道开挖采用的空单元;并讨论了Burgers模型在FLAC3D中的实现。(2)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从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三个方面对三台阶七步法、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和台阶法的围岩空间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纵向位移场分析,得出了三种工法施工过程中围岩超前变形的规律。(3)分析了围岩蠕变效应和隧道断面尺寸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①蠕变效应在V级围岩隧道开挖后对围岩变形的影响较大,不可忽略,而对Ⅳb级围岩影响较小,在实际研究中可以忽略:②通过对三种典型常用高速铁路断面尺寸的分析,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变形存在明显的洞室尺寸效应,断面尺寸一般不会改变围岩原有的变形规律,仅仅是量值上的差异,围岩塑性发展区随断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但小断面尺寸能减小隧道围岩扰动区范围。4.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1)系统分析了支持向量机理论,并对支持向量机核函数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进行了研究。(2)针对支持向量机方法中惩罚因子C和核参数σ的取值问题,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支持向量机模型中,提出了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PSO-SVM),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建模步骤和方法。(3)分析了支持向量机模型惩罚因子C和核参数σ对时序预测结果影响,验证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搜寻模型参数具有快速和准确的特点,避免人为选择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盲目性。(4)将PSO-SVM模型运用到馒子湾隧道地表沉降和洞内拱顶沉降预测中,并与常规灰色GM(1,1)模型和曲线拟合法预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SO-SVM模型预测精度最高,且预测能力优于常规灰色GM(1,1)模型和曲线拟合法。5.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1)系统分析了收敛-约束法原理,得出支护施作时机与支护刚度是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2)通过对比分析,采用数值分析计算法,研究了Ⅴ级、Ⅳb级和Ⅳa级三种围岩的围岩特征曲线,并根据工程实际,计算出了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的释放过程。(3)基于收敛-约束法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几种常用支护以及组合支护的支护特征曲线,并提出了初期支护适应性评价的方法。(5)结合馒子湾隧道初期支护参数,计算出初期支护的支护特征曲线,通过分析围岩特征曲线与支护特征曲线的关系,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初期支护适应性进行评价。(6)通过理论计算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绘制了相应的安全系数图,结果表明:型钢+喷锚联合支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满足特大断面板岩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性要求,且V级、Ⅳb级和Ⅳa级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均在边墙与仰拱连接处最小,分别为1.24,1.37和1.39,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予以注意。(7)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支护时机与刚度进行优化,选取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压应力较大,拉应力较小为考察优化指标,提出了V级围岩支护结构的优化组合为初期支护时机为围岩应力释放75%+喷层厚35cm+二次衬砌时机为围岩应力释放96%+二衬厚度为50cm,并通过平面应变数值分析验证了优化组合的合理性。(8)分析了围岩变形控制原则和控制技术体系,从施工工法和支护措施两个方面提出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论文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Hoek-Brown强度准则的扰动系数D值进行修正,为确定板岩隧道围岩岩体力学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和应用价值。(2)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从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三个方面对三台阶七步法、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和台阶法的围岩空间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纵向位移场分析,得出了三种工法施工过程中围岩超前变形的规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蠕变特性和隧道断面尺寸对围岩变形的影响。(3)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SVM)对板岩隧道变形进行预测,并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通过与传统的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PSO-SVM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运用收敛-约束法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现行的支护体系进行评价,并采用正交试验对特大断面板岩隧道的支护时机与支护刚度进行优化,提出最优化组合。

方敏,郑玉元,李海平[8](2014)在《某工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方法,对某工程岩质高边坡天然状态、开挖后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行对比分析,沿x方向位移较大,应力发生重分布,局部有应力集中现象。了解了地质体在不同物理状态下的位移和应力发展规律,通过支护系统的应力和位移计算,优选出合适的设计计算方法。对同类型边坡设计及支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姚良铸,郑玉元[9](2013)在《岩质边坡赤平投影解析——以中科苑岩质边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中科苑岩质边坡为例,利用节理裂隙网络模拟、SlopeBlock边坡块体分析软件、赤平投影定性分析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边坡稳定性的结构面组合情况,具有方便、简捷、直观的特点。为边坡评价、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依据。

陈大庆[10](2013)在《青海积石峡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积石峡库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随着积石峡水电站蓄水位达到设计深度,库区公路边坡失稳问题进一步显现,轻则毁坏公路产生经济损失,重则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公路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建立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体系不仅对已建公路的安全运营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积石峡库区今后的公路建设、以及公路防灾减灾治理等各个方面起到参考作用。本论文以《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研究》科研课题为依托,旨在研究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并据此探讨工程中较为完善和较为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首先搜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其次从研究区边坡实际的变形破坏类型入手,探讨了积石峡库区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理,根据对积石峡库区野外调研结果及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库水作用、气象水文、植被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六个方面;然后将边坡分成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两部分分别考虑,将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归纳为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条件两个方面,选取8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包括坡度、相对高差、岩体类型、地质结构、年均降雨量、库水作用、地震烈度及人为活动影响,将影响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也归纳为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条件两个方面,选用了 10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包括坡度、相对高差、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植被覆盖率、年均降雨量、库水作用、地震烈度及人为活动影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接着以清关公路改建工程为背景,对其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合理可靠性,同时分析和总结了其可行性及存在的缺陷;最后编制程序,解决了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过程中大量的矩阵计算问题,提高了评价效率。

二、公路工程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以贵开线K4+450——K4+780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工程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以贵开线K4+450——K4+78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2.2 古滑坡特征
        (1) 地形地貌:
        (2) 岩土结构特征:
        (3) 古植物标志 (图1) :
        (4) 水文地质条件:
3 滑坡基本特征
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4.1 滑坡变形特征
    4.2 滑坡形成条件
    4.3 滑坡形成过程演化
5 结论

(2)基于多源遥感的康定—炉霍拟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线路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多源遥感分析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线路优化分析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区域断层构造及地震烈度
    2.6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基于多源多分辨率的拟建高速沿线地质灾害解译识别
    3.1 基于多分辨率遥感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解译识别
        3.1.1 遥感解译方法及流程
        3.1.2 地质灾害解译标识及特征
        3.1.3 地质灾害光学遥感解译结果
    3.2 基于雷达遥感的地表形变分析及滑坡隐患识别
        3.2.1 InSAR技术介绍
        3.2.2 SBAS技术基本原理
        3.2.3 研究区数据获取
        3.2.4 SBAS技术处理流程
        3.2.5 SBAS技术地表形变结果分析
        3.2.6 潜在滑坡隐患识别分析
    3.3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
        3.3.1 典型灾害复核分析
        3.3.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第4章 康定-炉霍拟建高速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地质灾害诱发因素
    4.2 动态和静态因子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指标数字信息提取
        4.3.1 静态指标数字信息提取
        4.3.2 动态指标数字信息提取
        4.3.3 评价指标分区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权重计算
        4.4.3 基于改进信息量模型的指标计算
        4.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第5章 拟建线路优化分析及建议
    5.1 拟建线路比选方案
    5.2 线路优化分析计算
        5.2.1 计算指标
        5.2.2 计算方法
        5.2.3 比选计算结果
    5.3 线路优化调整方案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条件下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2 地震条件下路基失稳机理及失稳判定依据研究
        1.2.3 地震条件下路基滑动面确定方法的研究
        1.2.4 地震条件下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条件及斜坡路基断面结构形式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文地质
        2.1.5 地震烈度
        2.1.6 基岩物理力学性质
    2.2 斜坡路基断面结构形式
        2.2.1 斜坡路堤
        2.2.2 填挖结合斜坡路基
        2.2.3 路基填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2.2.4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2.3 本章小结
3 斜坡路基动力分析模型及稳定性计算方法
    3.1 GEOSTUDIO简介
    3.2 模型建立
        3.2.1 模型尺寸
        3.2.2 材料参数
        3.2.3 边界条件
        3.2.4 网格划分
    3.3 稳定性分析
        3.3.1 初始应力
        3.3.2 静力稳定性
        3.3.3 地震条件下动力响应
        3.3.4 地震条件下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4.1 路基整体动力响应分析
    4.2 路基不同位置动力响应分析
        4.2.1 路基腰部水平向动力响应分析
        4.2.2 路基中线垂向动力响应分析
        4.2.3 路基下边坡面动力响应分析
    4.3 多因素影响下的斜坡路基动力响应特征
        4.3.1 地震水平加速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2 斜坡坡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3 填挖比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3.4 填方高度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
    5.1 路基稳定性评价指标
    5.2 多因素影响下斜坡路基稳定性特征
        5.2.1 地震水平加速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2 斜坡坡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3 填方高度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2.4 填挖比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地震条件下斜坡路基稳定性控制
    6.1 路基加固材料参数
    6.2 路基加固方案对比分析
        6.2.1 路基加固方案设定
        6.2.2 路基加固方案计算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速公路岩溶化边坡施工灾变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质成因及诱发灾害
        1.2.2 边坡结构特征及破坏机理
        1.2.3 边坡无损检测及灾害识别
        1.2.4 边坡变形监测及预警技术
        1.2.5 边坡工程稳定性数值模拟
        1.2.6 边坡工程灾害危险性评价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边坡的破坏影响
    2.1 概述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2.4 不良地质现象
        2.2.5 工程地质评价
        2.2.6 支护设计方案
    2.3 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
        2.3.1 气候条件
        2.3.2 生物条件
        2.3.3 地形地貌条件
        2.3.4 地层岩性条件
        2.3.5 岩层产状与构造条件
    2.4 岩溶发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4.1 岩溶的主要存在形式
        2.4.2 岩溶对边坡稳定的作用机理
    2.5 岩溶化边坡灾变失稳模式分析
        2.5.1 土质滑坡式失稳
        2.5.2 岩质滑坡式失稳
        2.5.3 边坡倾覆式失稳
        2.5.4 边坡崩塌式失稳
        2.5.5 边坡复合式失稳
    2.6 本章小结
3 岩溶化边坡潜在异常区综合检测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地震反射波法的岩土体检测技术
        3.2.1 地震反射波检测原理
        3.2.2 地震反射波现场检测方法
        3.2.3 典型异常区的反射波图谱特征
    3.3 基于瑞雷波法的岩土体检测技术
        3.3.1 瑞雷波检测原理
        3.3.2 瑞雷波现场检测方法
        3.3.3 典型异常区的瑞雷波频谱特征
    3.4 基于地质雷达法的岩土体检测技术
        3.4.1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3.4.2 地质雷达现场检测方法
        3.4.3 典型异常区的地质雷达图谱特征
    3.5 岩溶化边坡潜在异常区综合识别分析
        3.5.1 不同检测技术对异常区的识别效果
        3.5.2 岩溶化坡体综合检测识别体系
        3.5.3 岩溶化坡体潜在异常体分级评判
    3.6 大茅边坡综合检测及质量分级
        3.6.1 综合检测现场实施方案
        3.6.2 坡体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3.6.3 岩溶坡体基本质量修正
    3.7 本章小结
4 岩溶化边坡施工变形特征及灾变预警研究
    4.1 概述
    4.2 岩溶化边坡变形监测点布置及数据分析
        4.2.1 变形监测点布置理论
        4.2.2 现场变形监测方案
        4.2.3 变形数据结果分析
    4.3 基于灰色理论的岩溶化边坡变形预测分析
        4.3.1 边坡变形灰色模型的建立
        4.3.2 边坡变形灰色模型的精度
        4.3.3 边坡变形状态的灰色分析
        4.3.4 边坡变形预测的灰色改进
    4.4 基于突变理论的岩溶化边坡突变特征分析
        4.4.1 突变理论的含义
        4.4.2 尖点突变模型
        4.4.3 边坡变形的突变分析
        4.4.4 突变模型的优化改进
    4.5 大茅边坡的变形预测及灾变预警
        4.5.1 大茅边坡变形的灰色预测
        4.5.2 大茅边坡变形的突变特征
        4.5.3 大茅边坡灾变的预警控制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岩溶工况对边坡施工稳定性的影响
    5.1 概述
    5.2 岩溶化边坡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法的适用范围
        5.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5.2.3 有限元法的实现过程
    5.3 岩溶化边坡典型岩溶工况模型
        5.3.1 初始模型的建立
        5.3.2 开挖与支护过程
        5.3.3 参数的选取与设置
    5.4 不同工况下边坡等效塑性区分布特征
    5.5 不同工况下边坡坡后剪应力分布特征
    5.6 不同工况下边坡施工稳定性分析
        5.6.1 边坡各施工阶段的稳定性
        5.6.2 岩溶发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6.3 施工变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6.4 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动态评价研究
    6.1 概述
    6.2 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评价基本理论
        6.2.1 危险的定义
        6.2.2 危险源的识别依据及方法
        6.2.3 危险性评估方法
        6.2.4 危险性等级划分
    6.3 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
        6.3.1 危险因素分析
        6.3.2 危险性评价的指标集
        6.3.3 危险性评价的评语集
        6.3.4 危险性指标权重集
        6.3.5 模糊关系矩阵
        6.3.6 综合评价分析
    6.4 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指标权重
        6.4.1 专家估测确权法
        6.4.2 层次分析确权法
        6.4.3 专家-AHP综合确权法
    6.5 岩溶化边坡施工危险性指标隶属度
        6.5.1 定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6.5.2 定性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6.6 大茅边坡施工危险性动态评价
        6.6.1 大茅边坡施工危险性指标权重值
        6.6.2 大茅边坡施工危险性指标隶属度值
        6.6.3 大茅边坡施工危险等级评估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矿山法施工的城市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重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隧道围岩形变及破坏机理
    2.1 隧道围岩的主要形变破坏形式
    2.2 隧道开挖后围岩动态
    2.3 隧道开挖后周边围岩的稳定性
    2.4 爆破冲击载荷的岩石疲劳损伤断裂机理
    2.5 初期支护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爆破开挖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3.1 爆破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振速指标
    3.2 中小断面隧道爆破数值模拟
    3.3 大跨度隧道爆破对周边围岩振动响应
    3.4 小跨度隧道爆破对周边围岩振动响应
    3.5 本章小结
4 闭合支护系统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1 朝阳山公路隧道工程概况
    4.2 浅埋暗挖城市隧道三维数值模拟
    4.3 计算模型及参数
    4.4 隧道周边围岩动力响应
    4.5 工程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重要度计算
    5.1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5.2 影响因素重要度计算
    5.3 灰色关联度的算法与步骤
    5.4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GRA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6)白鹤滩库区巧蒙高速段塌岸对公路的影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塌岸模式研究现状
        1.2.2 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巧蒙高速K0~K51段库岸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和地震
        2.5.1 地质构造
        2.5.2 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6.1 地下水
        2.6.2 岩溶
    2.7 物理地质现象
第3章 岸坡组成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3.1 岸坡组成分类及结构特征
        3.1.1 岸坡物质组成
        3.1.2 岸坡结构
    3.2 岸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3.3 岸坡分段及稳定性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库岸塌岸机理模式、预测方法及参数研究
    4.1 水库塌岸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4.1.1 岸坡结构
        4.1.2 岸坡形态
        4.1.3 水位及水流冲击
        4.1.4 人类活动
    4.2 水库塌岸模式研究
        4.2.1 冲(磨)蚀型塌岸模式
        4.2.2 坍塌型塌岸模式
        4.2.3 滑移型塌岸模式
        4.2.4 崩塌型塌岸模式
    4.3 水库塌岸预测参数研究
        4.3.1 塌岸参数特征值分类
        4.3.2 塌岸预测参数的获取
    4.4 水库塌岸预测方法研究
        4.4.1 土质岸坡预测方法
        4.4.2 岩质岸坡预测方法
        4.4.3 预测方法体系建立
第5章 研究区塌岸参数修正及预测方法改进
    5.1 水库塌岸预测参数修正研究
        5.1.1 岩土体强度参数修正
        5.1.2 库岸岸坡特征角参数修正
    5.2 水库塌岸预测方法改进
        5.2.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塌岸预测属性约简
        5.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塌岸预测模型
        5.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库塌岸预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5.3 研究区水库塌岸预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塌岸对巧蒙高速公路影响性分析
    6.1 水库塌岸整体影响性评价
    6.2 库岸塌岸影响典型段评价分析
        6.2.1 豆腐沟段
        6.2.2 茶棚子段
        6.2.3 双河沟口左岸段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研究现状
        1.2.3 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2.4 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1.2.5 隧道施工期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研究
        1.4.2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4.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
        1.4.4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1.4.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工程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水文地质
        2.2.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2.2.5 岩体的工程分类
    §2.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3.1 试验方案
        2.3.2 干燥状态下板岩力学特性
        2.3.3 不同含水状态下板岩力学特性
    §2.4 岩体强度准则
        2.4.1 Hoek-Brown强度准则
        2.4.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修正及应用
        2.4.3 声波测试
        2.4.4 计算结果分析
    §2.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5.1 试验方案
        2.5.2 板岩的蠕变试验
        2.5.3 板岩的蠕变本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监控量测的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现场监控量测
        3.2.1 现场监控量测的意义
        3.2.2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3.2.3 监测断面及监测频率
        3.2.4 隧道初期支护相对极限位移
        3.2.5 监测仪器
        3.2.6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
    §3.3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3.3.1 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
        3.3.2 围岩纵向变形曲线
        3.3.3 洞口段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3.3.4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
        3.3.5 隧道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分析
    §3.4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3.4.1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2 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FLAC~(3D)基本介绍
        4.2.1 FLAC~(3D)软件基本介绍
        4.2.2 隧道开挖实现
        4.2.3 岩体本构理论及其在FLAC~(3D)中的实现
        4.2.4 蠕变在FLAC~(3D)中的实现
    §4.3 不同开挖工法围岩空间变形规律分析
        4.3.1 三台阶七步法
        4.3.2 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
        4.3.3 台阶法
    §4.4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4.4.1 蠕变影响分析
        4.4.2 断面尺寸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围岩变形与时间序列的动态本构关系
    §5.3 支持向量机模型
        5.3.1 统计学理论
        5.3.2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5.3.3 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
        5.3.4 SVM模型的参数选择
    §5.4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5.4.2 PSO-SVM预测模型
    §5.5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
        5.5.1 地表沉降变形时间序列预测
        5.5.2 隧道洞内围岩变形时间序列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收敛-约束法机理
        6.2.1 收敛-约束法的发展
        6.2.2 收敛-约束法的应用
    §6.3 围岩特征曲线的确定
        6.3.1 解析解
        6.3.2 数值法
        6.3.3 二维弹塑性分析-馒子湾隧道围岩特征曲线
    §6.4 支护特征曲线的确定
        6.4.1 常用支护的特征曲线
        6.4.2 初期支护适应性评价
    §6.5 收敛-约束法的工程应用
        6.5.1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初期支护适应性评价
        6.5.2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支护结构优化
        6.5.3 支护结构优化组合的验证
    §6.6 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6.6.1 围岩变形控制原则与技术体系
        6.6.2 施工工序
        6.6.3 支护措施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某工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岩土工程地质背景
    1.1 高边坡特征
    1.2 岩土工程地质环境
2 模拟过程及结果
    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2.2 应力场分析
        2.2.1 天然状态下稳定性模拟 (见图2~3)
        2.2.2 开挖后稳定性模拟 (见图4~5)
    2.3 位移场分析
    2.4 边坡支护的数值模拟
3 结论

(9)岩质边坡赤平投影解析——以中科苑岩质边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工程地质背景
    1.1 地质构造
    1.2 地层岩性
2 岩质边坡特征
3 节理网络模拟
4 Slope Block分析
5 赤平投影稳定性分析
6 结论

(10)青海积石峡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3章 公路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
    3.1 边坡变形破坏类型
    3.2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3.2.1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3.2.2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第4章 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分析
    4.1 地形地貌
    4.2 地质条件
        4.2.1 地层岩性
        4.2.2 地质构造
    4.3 库水作用
        4.3.1 库水位涨落影响
        4.3.2 波浪掏蚀作用
    4.4 气象水文
        4.4.1 水对岩土体的弱化作用
        4.4.2 差异风化
        4.4.3 冻融作用
    4.5 人类工程活动
第5章 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建立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评价指标层次分析及权重分配
        5.1.3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5.1.4 模糊综合评判
    5.2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程序编制
    5.3 边坡稳定性分级及分区评价
        5.3.1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级计算
        5.3.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计算
        5.3.3 边坡稳定性分区评价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模糊综合评判程序源程序
附录Ⅱ 隶属度函数源程序
附录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公路工程滑坡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以贵开线K4+450——K4+780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宁页岩气田区某丛式井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J]. 袁小铭,王双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9(02)
  • [2]基于多源遥感的康定—炉霍拟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线路优化分析[D]. 王天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3]地震条件下高速公路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 王继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4]高速公路岩溶化边坡施工灾变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 田岗.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5]基于矿山法施工的城市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 李梓源.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白鹤滩库区巧蒙高速段塌岸对公路的影响性研究[D]. 胡云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7]特大断面板岩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 张良刚.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8]某工程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 方敏,郑玉元,李海平. 四川建材, 2014(01)
  • [9]岩质边坡赤平投影解析——以中科苑岩质边坡为例[J]. 姚良铸,郑玉元. 四川建材, 2013(06)
  • [10]青海积石峡库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研究[D]. 陈大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标签:;  ;  ;  ;  ;  

公路工程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以桂开线K4+450-K4+780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