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泵的选择、安装及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高平,陈兴山[1](2021)在《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文中提出对于液压传动系统而言,在分析其故障时,应从多个层面切入,并逐步在实践中落实,使机械运行更稳定,以推动其不断发展。此类系统的相关故障普遍较为隐蔽,种类多,很难得到有效处理。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分析工作,每日展开维护,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辅助系统实现正常运行。
刘登科[2](2021)在《投本机械手结构改进设计及PLC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危险的、繁杂的岗位被工业机器人取代。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轻劳动力大量缺失的今天,“机器代人”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印刷厂的书芯投放作业仍是由人工进行投放,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高频率的投本后,还可能因疲劳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故本文针对印刷厂的投本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PLC控制的投本机械手。在了解了投本作业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了投本机械手的坐标形式和驱动方式,明确了投本机械手、书芯架和圆盘包本机三者的位置关系后,对投本机械手的作业进行了运动分析和时间分析。投本机械手的运动分为底座和立柱的往复运动、手腕的旋转运动、手爪的开合运动等四个部分的运动。借助Solidworks软件对这四个部分进行了结构设计、虚拟装配、干涉检查,验证了投本机械手结构的合理性。投本机械手的底座部分和立柱部分的执行元件为液压缸,手腕和手爪部分分别为回转气缸和手指气缸。在完成投本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后,对液压和气压系统的原理图进行了绘制,对液压和气压系统的元器件进行了设计和选型计算。根据投本机械手的作业要求拟定了 PLC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绘制了 I/O表和I/O接线图,编写了控制程序梯形图,并将编写好的梯形图程序输入到GXWorks2软件中进行仿真调试,验证了梯形图程序的合理性。最后,利用GT Works3软件对投本机械手的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设计,使工人在操作投本机械手时更加便利。在四个光纤传感器的作用下,可实现投本机械手与书芯架和圆盘包本机的协同控制。投本机械手可对A4和B5两种型号的书芯进行投放,且投放的效率远高于人工投放时的效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印刷厂投本作业的问题,提升了印刷厂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程礼林[3](2021)在《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是检验旋转导向钻井工具性能的唯一途径。为了解决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现场试验困难、研发周期长、试验参数采集难等问题,需要设计合理的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为研究对象,设计其电液控制系统,并验证电液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试验台的动力系统。针对试验台的设计要求及机械结构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设计了试验台动力系统,包括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试验台反扭矩加载系统和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等。对试验台动力系统所需元件的主要参数作了计算,并确定各主要元件型号。其次,分析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性能。建立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利用Matlab/Simulink对该系统进行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PID的控制下,该系统无负载和有随机负载干扰时均能快速响应并达到稳定状态,满足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设计要求。然后,分析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性能。利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构建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设计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钻压模拟系统的动态特性、频率响应、模拟误差等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钻压模拟系统振荡小、响应速度快、模拟误差小,满足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后,设计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设计电液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所需的I/O口资源,利用STEP 7软件编写PLC控制程序。为了验证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可行性,通过S7-200PLC仿真软件对控制程序进行仿真,从仿真结果看,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可正常启动并运行,实现了对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
张志伟[4](2021)在《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向柱塞泵由于其独有的结构特点,致使其具有效率高、自吸能力强等优点,再加上轴向柱塞泵拥有多种变量形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去变换工作方式,操作简单且工作寿命长。近年来对于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要求也随着科技以及市场的发展逐步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国内的相关可靠性试验始终存在不够拟实、样本信息收集不全、能耗太高等弊端,因此研究新型的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吉林大学为主要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压柱塞泵/马达可靠性与寿命实验评估技术研究”平台为基础,研究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试验与寿命评估。以为了提高轴向柱塞泵、马达等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基础研究和试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今后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研究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利用失效树分析法与收集整理的大量合作企业反馈回来的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得出轴向柱塞泵的四种典型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案例的失效原因和相应改进措施也做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编程语言编制了一套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数据库,阐述了失效案例数据库的目标及任务,并详尽介绍了其功能需求和模块实现方面的内容;数据库用于长期收集失效案例,便于后期在轴向柱塞泵大量失效数据的支持下进行威布尔分析。其次通过对常见的几种实验室功率回收装置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了回收效果较好的电功率回收方式以及能够更好的拟合实际加载工况的变应力加速方案,制定了相应试验方案,依循设计的液压系统原理图搭建了与之匹配的轴向柱塞泵加速寿命可靠性试验装备,并详细阐述了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液压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对于其中的关键零部件还做了选型。分析了系统的功率回收原理,通过试验测试得到试验台的实际整体功率回收情况与其理论计算回收值作对比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证明试验所选功率回收方式可行有效,且节能效果显着。最后对试验中发生失效的被测轴向柱塞泵做拆解检查,找到失效原因为局部失效,对比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模型的特征后选择适合本次试验失效特征的二参数威布尔寿命分布,还选用逆幂律加速模型来分析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特征寿命与压力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容积效率为依据判定轴向柱塞泵失效,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结合试验退化数据求解分布函数三个参数,进而通过Matlab软件得到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相关可靠性函数及曲线图,同时计算出其在试验所选变应力加速方案下的特征寿命和平均寿命,完成了被测轴向柱塞泵的寿命评估。
王珊[5](2021)在《果园树枝粉碎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球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修剪树枝难以有效处理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修剪树枝的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树枝粉碎用于有机肥制作以及菌类种植已成为修剪树枝的重要使用形式,而树枝的粉碎质量对其再利用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研制能够实现树枝均匀连续粉碎的树枝粉碎机,对提高果园机械的作业质量和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树枝粉碎机结构复杂、木屑合格率低、粉碎效果差等问题,以苹果树枝为研究对象,从喂料机构和粉碎机构出发,进行了树枝粉碎机的设计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树枝粉碎过程动力学分析及基础试验研究。为了确定影响树枝粉碎机粉碎效果以及树枝剪切应力的因素,对树枝粉碎机作业过程进行了运动学及力学分析,确定了影响树枝粉碎机粉碎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喂料辊转速,确定了动刀遇角、安装后角和动刀楔角等是影响树枝剪切应力的主要因素。为了确定粉碎装置的最佳参数,基于响应曲面试验方法,研究了刀具锲角、刀具后角和树枝喂入角对树枝剪切应力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粉碎装置最佳参数组合为刀具楔角40°,树枝喂入角45°,刀具后角5°。为了提高树枝粉碎机的粉碎效果,以木屑合格率和粉碎辊转速为指标进行了树枝喂入速度试验,确定了4个等级树枝直径0-20 mm、20-40 mm、40-60 mm、60-80 mm的最佳喂料转速分别为28 r/min、25 r/min、19 r/min、13 r/min。(2)树枝粉碎机总体方案设计。为提高树枝粉碎机的粉碎效果、简化整机结构以及满足整机所需的功能性能,确定了基于叠加式刀辊的树枝粉碎机总体方案。并最终确定了旋转浮动式喂料机构方案,多刀盘叠加鼓式粉碎机构方案,带轮传动方案,电磁-手动阀组合式液压系统方案。(3)树枝粉碎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仿真研究。针对树枝粉碎机总体方案,对喂料机构的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与研究,确定了喂料辊相对粉碎辊轴心的安装位置为水平距离321 mm,竖直距离52.5 mm;确定了粉碎辊转速为1700 r/min,粉碎刀辊是由刀盘A和刀盘B交错叠加组合而成。为了验证喂料机构的工作性能,分析喂料辊相对于粉碎辊的位置范围,以树枝两端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指标,基于Adams进行了喂料机构的仿真分析;为了验证整机的刚度和稳定性,以静力学分析的最大应力和模态分析的共振频率为指标,基于Ansys进行了粉碎刀辊的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喂料机构与粉碎机构均满足工作要求。(4)树枝粉碎机控制系统设计。为了提高整机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树枝粉碎机的粉碎效果,基于不同直径范围树枝的最佳喂料转速,设计了树枝粉碎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并确定了液压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转速调整子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作业流程。通过分析液压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了各个液压部件的型号和参数。基于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设计了控制系统工作流程图和电路原理图,确定了转速和位移的检测控制策略,并基于Keil u Vision5软件使用C语言编写了控制程序。(5)树枝粉碎机试制与验证试验。为了验证树枝粉碎机的工作性能,根据树枝粉碎机总体方案、关键零部件与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树枝粉碎机样机试制以及整机作业和喂料辊运转性能调试,调试结果表明:树枝粉碎机喂料、粉碎、排料过程运行正常,能够完成基本工作要求,喂料辊能够根据整机状态进行调节。为了验证树枝粉碎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整机的工作性能,对树枝粉碎机样机进行了验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安装控制系统的树枝粉碎机,安装控制系统后喂料速度能够根据树枝直径进行自动调整,木屑的合格率在92%~96%之间,粉碎辊最低转速为1521r/min,产量在1055 kg/h以上,木屑的合格率提升了4.5%~5.5%,粉碎辊最低转速提升了0.9%。
乔志伟[6](2021)在《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液压传动系统因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蓄能器作为液压传动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元件,其可靠性是整个液压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在蓄能器的可靠性研究中,性能优良的蓄能器测试台和准确可靠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题拟设计一种高效、节能、自动化程度高的蓄能器试验台,并对蓄能器进行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评估。针对传统蓄能器试验台耗能严重、单泵驱动负载高、试验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的液压系统。采用双蓄能器交替充放液来实现能量回收功能,采取低压大流量泵和高压小流量泵共同驱动的方法,减轻了单泵负载,提高了试验稳定性,并根据主要技术参数完成液压元件的选型。针对传统蓄能器试验台自动化程度低、测试精度低、人机交互不友好等问题,开发了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测控系统。首先根据试验台功能需求制定了测控系统总体方案,之后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对测控系统进行了开发,其中上位机软件选取LabVIEW为软件开发环境平台,为各功能块设计了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下位机采用PLC作为控制器,根据所需功能编写了具体程序,最后通过OPC协议与上位机实现通讯。整个测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时曲线绘制、保存等功能。采用改进的配分布曲线法对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对比配分布曲线法中失效概率估计的几种方法,选择多层贝叶斯方法进行改进,基于贝叶斯理论修正失效概率的先验分布,根据失效概率的保序性修正失效概率的取值范围得到改进后的配分布曲线法,利用仿真无失效数据及经典无失效轴承实例对其进行验证,并证实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设计了蓄能器试验方案,得到蓄能器无失效数据。采用改进配分布曲线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了符合威布尔寿命分布的蓄能器分布的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并对蓄能器进行可靠性评估,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金鑫[7](2021)在《温室三七收获机挖掘装置改进与土槽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三七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三七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三七收获还处在人工收获阶段,收获效率较低。三七收获机正处于研发阶段,温室三七收获机存在着挖掘深度不足、干涉和壅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温室三七收获机的挖掘装置进行结构改进,通过土槽试验,分析挖掘铲入土角度、挖掘深度对挖掘阻力的影响规律。本论文依托于云南省重大科技计划“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体系构建”之子项目“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工程设施及机械装备研究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地调研位于昆明石林的“云三七”仿生种植工厂,了解温室三七种植农艺特点,确定挖掘铲、挖掘机架和升运分离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悬挂机构的分析研究,确定采用双杆活塞液压缸作为升降执行机构。(2)利用UG12.0软件进行整机的模型建立,并对挖掘机架、连接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挖掘机架最大变形量为0.10mm,最大应力值为73.73MPa,连接架最大变形量为0.39mm,最大应力值为32.54MPa。挖掘机架和连接架的变形量较小,应力值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235MPa,满足设计要求。(3)利用UG12.0进行虚拟装配和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挖掘装置运行正常,不存在干涉问题;挖掘装置升降距离为450mm,满足挖掘深度要求;当挖掘装置与土槽台平行时,通过Origin2018软件拟合出升降距离与单杆活塞液压缸运动行程关系式为:y=0.5x+275,为挖掘装置工作参数的调节提供理论依据。(4)搭建土槽试验台,开展单因素试验,为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提供数据参考。以挖掘深度、入土角度为因素,挖掘阻力为指标,开展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通过Design-Expert8.0.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挖掘深度对挖掘阻力的影响大于入土角度,得出回归方程为Y=1056.09+307.83x1+65.14x2-47.05x1x2-39.15x12。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出交互作用对挖掘阻力的影响显着,当挖掘深度在270mm,入土角度在12°~20°时,挖掘阻力范围在1295.46N~1331.65N之间,表明挖掘深度达到一定深度时,入土角度对挖掘阻力的影响减弱。
吴杰,向斌,高红星[8](2021)在《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文中指出介绍了液压系统设备、管道、液压元件等的安装及冲洗、调试,对液压系统的安装实践和生产故障排除及系统稳定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吕皓玉[9](2021)在《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甘薯种植面积据世界第一。甘薯秧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很好的猪羊等家畜的饲料。我国的甘薯秧蔓处理机械起步晚,主要利用杀秧机进行秧蔓粉碎还田而不能回收饲用,既造成饲料浪费有容易传播病虫害;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甘薯秧蔓回收机进行机械化收割,只能靠人工收割。因此,研制一款高效的甘薯秧蔓回收机对于实现秧蔓机械化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保证切割粉碎过程稳定,满足秧蔓粉碎回收要求。(1)甘薯秧蔓物料特性测试。进行含水率测量试验,使用万能试验机进行甘薯秧蔓的拉伸、弯曲、剪切试验,得出含水率与剪切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剪切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为秧蔓粉碎回收装置设计提供数据基础。(2)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设计。设计椭圆状粉碎室、带有沟槽的对称式喂入辊,计算在不同的秧蔓喂入情况下确保粉碎甘薯秧蔓的的最低转速为1370r/min、旋转式粉碎刀在切碎秧蔓之后将碎秧抛送至回收装置中的最低转速为942.25~1054.71r/min。(3)秧蔓粉碎回收装置电液比例调速系统设计。选择25YCY14-1B轴向柱塞泵、BMR50液压马达、2FRE型电液比例调速阀、JWL电液比例控制阀放大器以及各种辅助元件,JN-DN型动态扭矩传感器测量粉碎回收装置转速和扭矩,使用STM32F407ZET6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一种液压控制信号系统,实现对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的转速控制。(4)粉碎回收装置电液比例调速系统建模与仿真。设计ADRC控制策略,基于Simulink软件的搭建秧蔓粉碎回收装置阀控液压马达系统模型,采用3种模拟负载对模型进行仿真,ADRC控制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转速响应的上升时间tr为1.28s,超调量MP为1.53%。增强粉碎秧蔓过程中变化负载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秧蔓粉碎回收过程的稳定性。(5)为验证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秧蔓粉碎回收装置试验台试验。ADRC控制下稳定后的平均粉碎转速为1801.3r/min,平均扭矩5.49N·m,稳态误差为0.07%,转速相比于无控制性能稳定,试验结论与模型仿真结论相同,ADRC装置的秧蔓粉碎合格率为89.41%、秧蔓粉碎回收率为92.60%。
王理想[10](2020)在《自平衡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田平整机械化作业时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平整作业的好坏对生产成本及后续的收益都有一定的影响。现有的水田耕整平地工艺通常是以旋耕机作业之后通过水田耖平的作业工业,所使用的平整机械价格低,使用方便,但水平效果不佳,耕整过后平面很难达到水稻种植的农艺标准。激光平地设备采用激光控制技术实现机电液一体的高精准平地作业,能在作业过程中实时调平,作业效率高,设备稳定,但是其造价昂贵,配套设备多,不便于推广使用。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基于双轴旋耕的自调平平整机具,使得耕后平整效果能满足水稻种植标准的同时也能降低水稻种植的成本,提高种植产量。本课题开展了双轴水田平整机械的研究,从机具的机械结构与控制方面进行设计,在配合对国内外现有技术的研究,设计出自平衡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在液压系统的控制下能够有效的提高整地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当前水田平整机现状,根据我国水稻田种植的农艺标准,对双轴水田平整机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阐述双轴水田平整机的工作原理,确定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通过最初的设计需求,机具所处的工作环境,计算机具的功耗大小。对整体结构的性能和效果进行控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2)根据机具各部件的工作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液压控制系统方案。首先对液压系统整个模型进行搭建,在实际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对液压泵、液压阀、液压油缸等各个元件参数进行细化。并运用Amesim软件对整个液压系统进行分析,使各个液压执行元件能够在在电气控制的情况下能够在理论上满足实际情况的使用。并在进行安装调试后进行实际测试,并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3)根据机具各部件的工作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电气控制系统方案。通过电气控制调节盒作为控制器,使用倾角传感器对倾斜角度进行监测,液压缸为执行装置。根据运行过程中平整板的调平需求,对整个控制系统的闭环控制过程进行分析,对倾角传感器的选用进行研究,并了解其运行与电路原理,对控制器的选用进行对比分析。电气控制调节盒对传感器在机具工作过程中的不同工况反馈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并迅速传递给各工作液压缸动作,达到及时调节平整板角度和浮动高度的效果,实现液压系统的自平衡控制。(4)对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进行田间试验,以耕整后水田平整度作为测量的标准,通过水准仪测量获得数据并通过Matlab对试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水田的平整度的效果图,通过平整度的通用检测方法对水田的平整度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平整度S=2.05cm。经过验证,水田平整度达到预期效果,符合水稻种植的工艺要求。
二、液压泵的选择、安装及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泵的选择、安装及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概述 |
2 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2.1 安装前准备 |
2.2 液压泵的安装 |
2.3 液压缸的安装 |
2.4 液压阀的安装 |
2.5 管道安装 |
2.6 在液压系统中安装蓄能设备 |
2.7 调试步骤 |
3 空载下运转步骤 |
4 结语 |
(2)投本机械手结构改进设计及PLC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投本机械手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应用环境与设计要求 |
2.1.1 应用环境 |
2.1.2 设计要求 |
2.2 坐标形式和驱动方案确定 |
2.2.1 坐标形式的确定 |
2.2.2 驱动方案的确定 |
2.3 位置关系的确定及时间分析 |
2.3.1 位置关系的确定 |
2.3.2 运动规划及时间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投本机械手的结构设计 |
3.1 底座部分的设计 |
3.2 立柱部分的设计 |
3.3 臂、腕和手爪部分的设计 |
3.4 基于Solidworks软件的三维建模 |
3.4.1 投本机械手各结构的三维建模 |
3.4.2 整机的虚拟装配 |
3.4.3 干涉检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 |
4.1 液压系统原理图的拟定 |
4.2 液压元件的选择与设计 |
4.2.1 液压执行件的设计 |
4.2.2 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
4.2.3 液压阀的选型 |
4.2.4 管路参数计算 |
4.2.5 液压油箱参数计算 |
4.3 气压系统原理图的拟定 |
4.3.1 气压回路的设计 |
4.3.2 绘制气压原理图 |
4.4 关键气压元件的选型计算 |
4.4.1 手指气缸的选型计算 |
4.4.2 回转气缸的选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PLC的概述 |
5.1.1 PLC的特点 |
5.1.2 PLC的组成 |
5.1.3 PLC的工作原理 |
5.2 投本机械手与前后设备的协同控制要求 |
5.3 硬件部分的设计 |
5.3.1 PLC的选型 |
5.3.2 I/O点的分配和I/O接线图 |
5.4 控制程序的设计 |
5.4.1 GX Works2编程软件简介 |
5.4.2 相关指令说明 |
5.4.3 梯形图程序设计 |
5.5 梯形图程序的检查与仿真 |
5.5.1 程序检查 |
5.5.2 程序的仿真调试 |
5.6 控制系统触摸屏操作界面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控制系统PLC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钻井工具试验装置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台机械结构与动力系统设计 |
2.1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 |
2.1.1 试验台功能及技术参数 |
2.1.2 试验系统及试验台机械结构 |
2.2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设计 |
2.2.1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2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2.3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设计 |
2.3.1 钻压模拟系统工作原理 |
2.3.2 钻压模拟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2.4 试验台反扭矩加载系统设计 |
2.4.1 反扭矩加载装置工作原理 |
2.4.2 反扭矩加载装置主要参数计算 |
2.5 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2.5.1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电气控制 |
2.5.2 钻压模拟系统电气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
3.1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建模 |
3.1.1 比例放大器与三位四通比例阀建模 |
3.1.2 三位四通比例阀调控液压缸系统建模 |
3.1.3 变量泵调控控液压马达系统建模 |
3.1.4 转速传感器与输出电压数学模型 |
3.1.5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数学模型 |
3.2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稳定性判定 |
3.2.1 Bode稳定判据 |
3.2.2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稳定性判定 |
3.3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动态特性 |
3.3.1 零负载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时域分析 |
3.3.2 负载干扰对旋转外套驱动系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性能分析 |
4.1 钻压模拟系统仿真工具 |
4.2 基于AMESim构建钻压模拟系统仿真模型 |
4.2.1 先导比例溢流阀建模 |
4.2.2 钻压模拟缸建模 |
4.2.3 钻压模拟系统建模 |
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原理 |
4.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 钻压模拟系统联合仿真模型 |
4.4.1 联合仿真参数配置 |
4.4.2 联合仿真模型设计 |
4.5 钻压模拟系统联合仿真分析 |
4.5.1 钻压模拟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4.5.2 钻压模拟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
4.5.3 钻压模拟加载误差分析 |
4.5.4 钻压模拟缸活塞位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
5.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结构 |
5.1.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PLC资源配置 |
5.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控制流程 |
5.2.2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主程序 |
5.2.3 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控制程序 |
5.2.4 钻压模拟系统控制程序 |
5.3 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仿真 |
5.3.1 试验台旋转外套驱动系统控制程序仿真 |
5.3.2 试验台钻压模拟系统控制程序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轴向柱塞泵国内外发展文献综述 |
1.2.1 轴向柱塞泵国外发展现状 |
1.2.2 轴向柱塞泵国内发展现状 |
1.3 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概述 |
1.3.1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
1.3.2 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1.3.3 柱塞泵可靠性模型研究 |
1.4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装备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与数据库研究 |
2.1 失效分析理论基础 |
2.1.1 失效的分类 |
2.1.2 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2.1.3 失效树分析法 |
2.2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 |
2.2.1 轴向柱塞泵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轴向柱塞泵失效树分析 |
2.2.3 轴向柱塞泵失效判定方法 |
2.2.4 轴向柱塞泵失效维修反馈分析 |
2.3 失效案例数据库研究 |
2.3.1 数据库目标与任务 |
2.3.2 数据库功能需求分析 |
2.3.3 数据库功能模块实现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系统研究 |
3.1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案 |
3.1.1 试验节能方案研究 |
3.1.2 试验加速方案研究 |
3.2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台研究 |
3.2.1 被试柱塞泵介绍 |
3.2.2 液压原理图 |
3.2.3 试验台架主体及创新点介绍 |
3.3 可靠性试验台辅助系统研究 |
3.3.1 冷却系统设计 |
3.3.2 加载系统设计 |
3.3.3 主供油、补油系统设计 |
3.3.4 过滤系统设计 |
3.3.5 传感器元件选型 |
3.4 可靠性试验台监控系统研究 |
3.5 试验台安装与调试 |
3.5.1 液压元件安装 |
3.5.2 试验台测试 |
3.6 可靠性试验台节能效果分析 |
3.6.1 功率回收原理 |
3.6.2 系统功率回收分析 |
3.6.3 试验过程中的功率回收效果分析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与评估 |
4.1 可靠性的基本函数 |
4.1.1 可靠度函数 |
4.1.2 失效率函数 |
4.1.3 平均寿命函数 |
4.2 常见概率分布 |
4.2.1 对数正态分布 |
4.2.2 威布尔分布 |
4.2.3 指数分布 |
4.3 性能退化数据与失效分析 |
4.3.1 性能退化基本理论 |
4.3.2 容积效率退化轨迹 |
4.3.3 性能退化试验数据 |
4.3.4 被测柱塞泵失效现象及原因分析 |
4.4 可靠性数据处理 |
4.4.1 确定寿命分布函数 |
4.4.2 加速模型 |
4.4.3 试验变应力下的失效时间累计 |
4.4.4 参数计算 |
4.5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寿命评估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果园树枝粉碎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料剪切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喂料装置研究现状 |
1.2.3 粉碎装置研究现状 |
1.2.4 树枝粉碎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树枝粉碎过程动力学分析及基础试验研究 |
2.1 树枝粉碎过程动力学分析 |
2.1.1 树枝粉碎过程运动学分析 |
2.1.2 树枝粉碎过程力学分析 |
2.2 树枝剪切特性研究 |
2.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树枝喂入速度试验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3.2 试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树枝粉碎机总体方案设计 |
3.1 树枝粉碎机功能及性能要求 |
3.2 基于整体式刀辊的树枝粉碎机 |
3.3 基于叠加式刀辊的树枝粉碎机 |
3.3.1 喂料机构 |
3.3.2 粉碎机构 |
3.3.3 传动系统 |
3.3.4 液压系统 |
3.4 最终方案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树枝粉碎机关键零部件设计与仿真研究 |
4.1 喂料机构设计与仿真 |
4.1.1 喂料机构设计 |
4.1.2 基于Adams的喂料机构仿真分析 |
4.2 粉碎机构设计与仿真 |
4.2.1 粉碎机构设计 |
4.2.2 基于Ansys的粉碎刀辊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树枝粉碎机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结构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液压子系统设计 |
5.2.2 检测子系统设计 |
5.2.3 转速调整子系统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3.1 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
5.3.2 控制策略 |
5.3.3 主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树枝粉碎机试制与验证试验 |
6.1 样机试制与调试 |
6.1.1 样机试制 |
6.1.2 样机调试 |
6.2 控制系统可靠性验证 |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样机验证试验 |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试验台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无失效数据研究方法国内外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蓄能器试验台功能需求分析 |
2.2.1 试验台功能需求 |
2.2.2 主要技术参数 |
2.3 试验台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
2.4 主要液压元件计算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测控系统开发 |
3.1 引言 |
3.2 测控系统方案拟定 |
3.3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4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
3.4.1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
3.4.2 试验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5 PLC与 LabVIEW通讯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建模及方法研究 |
4.2.1 威布尔分布理论 |
4.2.2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建模 |
4.3 基于改进配分布曲线法的可靠度点估计 |
4.3.1 失效概率估计 |
4.3.2 可靠度点估计 |
4.4 改进方法数值验证 |
4.4.1 仿真数据生成 |
4.4.2 改进方法精度分析 |
4.4.3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蓄能器可靠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1 试验方案选择 |
5.2.2 试验数据采集 |
5.3 可靠性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温室三七收获机挖掘装置改进与土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三七收获机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挖掘装置总体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温室三七种植农艺特点及相关参数 |
2.1.1 温室三七种植农艺参数 |
2.1.2 土壤参数的确定 |
2.2 挖掘装置的设计依据 |
2.2.1 第三代温室三七收获机工作原理 |
2.2.2 第三代温室三七收获机整机结构特点 |
2.3 悬挂机构的设计 |
2.3.1 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
2.3.2 悬挂机构的设计 |
2.3.3 液压系统的设计 |
2.3.4 连接架的结构设计 |
2.3.5 悬挂机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 挖掘机架及升运分离系统的设计 |
2.4.1 改进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2.4.2 挖掘机架基本参数的确定 |
2.4.3 升运分离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 |
2.5 挖掘铲的设计 |
2.5.1 结构形式的确定 |
2.5.2 二阶平面铲参数的确定 |
2.5.3 曲面铲尺寸的确定 |
2.6 机架的设计 |
2.7 挖掘装置总体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3 挖掘装置仿真分析 |
3.1 仿真软件的选择 |
3.1.1 软件介绍 |
3.1.2 功能及使用 |
3.1.3 操作步骤 |
3.2 挖掘机架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2 结果分析 |
3.3 连接架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虚拟装配和运动学仿真分析 |
3.4.1 虚拟装配 |
3.4.2 运动学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样机加工与调试 |
4.1 样机加工过程 |
4.1.1 挖掘机架及升运分离系统的加工 |
4.1.2 连接架和悬挂机构的加工及装配 |
4.2 液压系统的安装 |
4.3 电子控制部分的安装 |
4.4 样机的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5 土槽试验台的搭建与试验 |
5.1 土槽试验台搭建的目的 |
5.2 土槽试验台的搭建 |
5.2.1 土槽的设计 |
5.2.2 台车选择方案 |
5.3 土槽试验 |
5.3.1 试验目的 |
5.3.2 试验条件 |
5.3.3 数据采集设备 |
5.3.4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5.4 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 |
5.4.1 试验设计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概述 |
2 液压系统安装 |
2.1 安装前准备 |
2.2 液压泵安装 |
2.3 液压缸的安装 |
2.4 液压阀安装 |
2.5 管道安装 |
3 液压系统清洗 |
4 调试 |
4.1 调试步骤 |
4.2 空载下运转步骤 |
4.3 调压注意事项 |
5 结语 |
(9)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回收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回收机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液压控制应用在作物粉碎的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甘薯秧蔓物料特性试验 |
2.1 试验样本采集 |
2.2 甘薯秧蔓基础特性 |
2.2.1 测量仪器 |
2.2.2 含水率测试 |
2.3 力学特性试验 |
2.3.1 试验仪器 |
2.3.2 剪切试验 |
2.3.3 拉伸试验 |
2.3.4 弯曲试验 |
2.3.5 压缩试验 |
2.4 力学特性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甘薯秧蔓回收机械方案 |
3.1 甘薯秧蔓种植模式及回收技术要求 |
3.1.1 甘薯秧蔓种植模式 |
3.1.2 甘薯秧蔓回收机设计要求 |
3.2 甘薯秧蔓回收机总体方案 |
3.3 秧蔓粉碎回收装置设计 |
3.3.1 喂入辊设计 |
3.3.2 粉碎刀设计及转速计算 |
3.3.3 粉碎室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秧蔓粉碎回收装置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
4.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4.1.1 系统构成 |
4.1.2 工作原理 |
4.2 液压油路设计与选型 |
4.2.1 油路设计及工作原理 |
4.2.2 液压马达的选型与计算 |
4.2.3 电液比例调速阀与放大控制器选型 |
4.2.4 液压泵计算选型 |
4.2.5 辅助元件 |
4.3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电控设计 |
4.3.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设计 |
4.3.2 硬件设计 |
4.3.3 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粉碎回收装置电液比例控制系统控制策略设计及建模仿真 |
5.1 自抗扰控制(ADRC) |
5.1.1 ADRC构成与粉碎转速控制原理 |
5.1.2 ADRC算法设计 |
5.2 Simulink建模仿真 |
5.3 非线性数学模型搭建 |
5.4 ADRC控制的数学模型搭建 |
5.4.1 扩张状态观测器 |
5.4.2 微分-跟踪器 |
5.4.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 |
5.4.4 控制量生成 |
5.4.5 ADRC控制阀控液压马达系统模型 |
5.5 仿真试验与分析 |
5.5.1 试验设计 |
5.5.2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试验台试验 |
6.1 试验台设计 |
6.2 试验条件 |
6.3 试验步骤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自平衡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平衡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总体设计 |
2.1 机具总体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2.3 关键部件设计 |
2.3.1 深耕施肥结构设计 |
2.3.2 传动系统设计 |
2.3.3 平整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调平液压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
3.1 液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1 液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3.1.2 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液压元件的选型和相关计算 |
3.2.1 液压油缸选型 |
3.2.2 液压泵的选型 |
3.2.3 液压阀的选用 |
3.3 基于Amesim的液压仿真分析 |
3.3.1 Amesim软件介绍 |
3.3.2 液压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3.3.3 液压控制系统模型的参数设定 |
3.3.4 液压控制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 |
3.3.5 液压控制系统实际测试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田自平衡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控制器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
4.1.1 设计要求 |
4.1.2 总体方案设计 |
4.2 控制器的选用 |
4.3 传感器模块的选用 |
4.4 硬件电路设计 |
4.4.1 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模块 |
4.4.2 倾角测量模块 |
4.4.3 显示模块 |
4.4.4 降压模块 |
4.4.5 驱动电路模块 |
4.4.6 其他 |
4.5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5.1 开发平台介绍 |
4.5.2 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田间性能试验与作业质量分析 |
5.1 性能测试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准备 |
5.1.3 试验过程 |
5.1.4 试验数据测量方法 |
5.1.5 试验评价方法 |
5.2 水田作业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液压泵的选择、安装及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J]. 高平,陈兴山.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1(07)
- [2]投本机械手结构改进设计及PLC控制[D]. 刘登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3]旋转导向钻井工具试验台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程礼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4]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D]. 张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5]果园树枝粉碎机的设计与试验[D]. 王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D]. 乔志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7]温室三七收获机挖掘装置改进与土槽试验[D]. 唐金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J]. 吴杰,向斌,高红星. 山西冶金, 2021(02)
- [9]甘薯秧蔓粉碎回收装置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D]. 吕皓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10]自平衡双轴旋耕水田平整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王理想. 扬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