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彦[1](2021)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旭[2](2020)在《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研究 ——基于对A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分析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化现状,为其提供可供参考的国际化建设方案与路径,有助于保障“双一流”战略的高质量推进。作为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典型案例,A大学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以“双一流”建设为战略目标,国际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则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建设初显成效,优势特色学科服务“一带一路”反响较大,国别与区域研究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则国际化建设日趋成熟,特色鲜明:管理形式多元,自主高效;国际化战略生于规划,融于规划;国际化策略内容丰富,外生为主;国际化水平由低变高,内容由浅及深。但A大学国际化进程中面临一些困境:缺乏统筹和协同联动机制;师生国际化理念有待优化;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均衡;国际化特色有待凝炼和凸显。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可从两个维度入手。(1)国际化组组策略:强化国际化意识,树立“在地国际化”理念;树立自信,跳出“西北意识”;完善制度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国际化建设。(2)国际化活动策略:综合资源,打造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突出地域特色,积极发声;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平台,拓展“走出去”平台;夯实国别和区域研究,为“在地国际化”集结有效资源。“双一流”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放眼世界,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已然成为大学的使命与担当。这种使命和担当不仅成为大学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动力,也使国际化成为必然要求。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本着本土国际化、特色国际化,将国际化内化为大学改革的力量,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双一流”建设。强调文化自觉,树立道路自信,比肩民族、国家之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家国情怀的人才,以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声。
马嵘[3](2019)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形成一股“全球模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锋力量,是提升美国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研究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实现途径,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力图从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的双重视角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刻掌握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治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机制。全面国际化发展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提供了有力组织策略依据。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全校的层面系统地思考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系统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地、明确地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特征。从国际事务治理机构的层面来说,建立了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建议委员会”,以及“事务型”、“学术型”、“服务型”和“综合型”四种类型的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协同实施并促进学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国际事务分权共治与集权统一之间的协调。美国教育委员会(ACE)提出的“CIGE全面国际化模式”重点关注国际化战略、课程、教师、学生、研究合作和伙伴关系,这是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要素与主要内容。本研究中国际事务治理内容主要围绕高校的学术发展展开,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三个特点:全球学术体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大学服务的国际化;多部门协同完成学校国际化事务。为实现并保障全面国际化发展,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建立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并且与学校发展相契合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完善国际事务领导机制,为国际事务治理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形成强有力的国际事务动力机制、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国际化的实施都为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本研究对美国12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主要内容与基本机制进行了分析,重点剖析了杜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和治理内容。研究发现,两所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事务治理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两所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机构都随着学校国际化发展不断变革,在学校内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良好模式。在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上都十分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跨学科科学研究和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化服务,但是两所学校的国际事务治理结构各具特点与优势,并且形成了十分契合各自学校治理模式和国际化发展的治理体系。在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事务治理呈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领导力、教师参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高校全面国际化的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基本上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有效地保证了高校全面国际化各项举措的开展与落实。在全面国际化实践过程中,深入贯彻“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一方面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国际化的精细化管理和全面化管理。结合美国高校的实践经验,为实现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契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坚持“服务为本”,构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朱建新[4](2019)在《地方应用型大学变革研究 ——以X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驱动下,一大批地方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大学建设,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X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建校38年来,这所国内最早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经验、且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地方高校,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过程?其应用型办学的动力是什么?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探寻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办学路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按“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思路,以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研究对象,选取X学院为典型案例,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院校研究方法、微观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史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等,在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现状和困境剖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管理体制和国际化办学等四个维度对X学院应用型办学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阐释,对X学院应用型办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应用型大学缘起于欧美,在各国有丰富实践。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面临着价值、路径、组织、制度和技术等方面困境,X学院的应用型办学经验表明,在办学路径方面,人才培养的外部嫁接模式与自主探索模式相结合,应用型科研服务的灵活型模式向稳定型模式转变,管理体制的管理向治理演变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国际化办学则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战略工具;在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同构、制度网络、制度文化、行为主体、理性认识等是影响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变量。从制度创新入手,创新政府规制性制度、市场规范性制度和地方高校的主体性制度,是当下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策略。
刘源[5](2018)在《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研究 ——以T大学Y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动力之源,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提升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潜在问题,进一步对比国际高校并选取T大学Y学院为案例进行国际化管理机制、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情况的分析,试图为找出一条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进行基本概念解释后,纵览了国内外对于国际化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中国985高校院级单位的现阶段发展进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T大学Y学院建设国际化院级单位的实例,从管理架构、师资建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支撑保障五个方面分析了T大学Y学院在国际化建设中的一些先进理念与做法;第五部分以一系列国际案例阐述了国外兄弟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情况、先进理念及国际化策略;最后综合中外高校国际化的先进做法、国内985高校在建设国际化院级单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中国985高校建设国际化院级单位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对策。
杨雪[6](2017)在《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文中指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命运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寰球同此凉热”,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不仅是传统中华文化中“天下”情怀的诗意表达,更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积极回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的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的同时,培养其“国际理解”素养。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也提出“全球化创造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认同和动员模式”。所以,培养“世界公民”成为了各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对世界公民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更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助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公民”,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情怀,同时还必须能够尊重和包容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本土及全球事务并努力促进世界的正义与美好。基于这样的“世界公民”的本质要求,世界公民教育要以观念培养、道德型塑以及发展技能为手段,来培养既对民族国家负责又对世界负责的合格公民。世界公民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的社会交往依赖语言。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不同,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兼具工具与本体功能,“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也要重视起人文性、文化性。正是由于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得外语教育成为了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狭隘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外语教育过分注重对人的培养的实用性,片面强调“语言”的优先性,导致了外语教育人文性的失落,丧失了其对世界公民培养的价值意义。因此,要想实现外语教育对“世界公民”培养的价值,首先必须要转变外语教育狭隘的工具主义的观念,使外语教育从工具主义的困境中走出来。其次,外语教育要积极树立全球眼光,实现教育变革,在“立足本土”与“走向世界”的动力中,实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与构建。
沈厦润[7](2015)在《中韩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基于韩国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至今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也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教育方面的交流也进展迅速,1992年韩国在华的留学生仅232人,2013年增至63,488人,中国已成为一个最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通过留学教育,培养了专门人才,加深了相互理解,这对两国的贸易和经济都起了促进作用,而经贸关系的发展又反过来增大了对留学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最近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署,必将使两国的经贸关系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留学生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货物(Goods)贸易陷入迟滞,而服务(Services)贸易变得更加重要。其中留学教育贸易增长尤为明显。据联合国统计,危机前的2006年全球留学生为250万人,2010年猛增至450万人,而教育服务的输出额在危机爆发的2008年居然高达412亿美元。目前,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例如金融服务)正不断深入,但对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却不多见,对中韩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研究就更是少见,至于研究两国留学生教育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更是少而又少,甚至可说是半空白的状态。本文作者来华留学前,在韩从事汉语教学多年,深感这方面的研究能加强两国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也有助于两国政治、经济等全方位的平等合作和互利共赢,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故愿努力尝试研究,并从韩国的视角进行分析。教育与一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密切关系,但教育服务贸易是经济活动,故研究时应借鉴和依据相关的经济理论:优势理论阐明利用他国的优势教育资源,可以节省本国的投入,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和效率。内生增长和人力资源理论阐明教育投入和优质人才队伍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内在要素。由Solow等人阐发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分析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时可供借鉴。这些内容都见于第2章,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教育服务贸易须先知道什么是服务和服务贸易,并了解其本质和特征。故在第3章开宗明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服务贸易也日趋国际化,这就要求其市场更加开放,实现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GATS所适用的教育服务贸易是指以市场竞争为基础,具有商业化性质的教育领域内所发生的劳务进出口,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如中小学义务教育、官员培训等),与市场竞争、商业盈利无关,因此不在GATS界定的范围之内。GATS明确了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如通过网络进行国际远程教育。(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主要指出国留学。(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主要指海外办学。(4)自然人移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主要指教师、专家、学者等出入境从事教育活动。以上4种方式以(2)(出国留学)的市场规模为最大,故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从发展潜力看,则以(1)(国际网络教育)为最大,必须重视。GATS又对其成员开放教育服务市场的承诺提出了7项原则,包括限制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原则、限制垄断原则、限制政府补贴原则、无差别许可原则等,各成员方可在这些原则下作出开放承诺,目前已有40多个成员方作出了承诺,大多数是承诺开放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即高校留学教育服务。本文接着介绍了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开放承诺及其4种提供方式的情况。因为美澳现代化教育体系建立较早,其教育资源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值得借鉴。至于印度,其高等教育并不胜于中韩,但印度善于利用欧美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放承诺,加快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带动经济增长,其信息软件产业的发展和科技队伍的建设便是实例,故也值得借鉴。在前三章内容的基础上,第4章展开对中韩留学生教育的研究,重点在韩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目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接纳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中已跃居首位,约占1/5,远高于居第2、3位的美国和日本留学生的人数。可见其增长之快和规模之大,而且韩国国内对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也多有好评。但是巨大的进步和成绩,不等于没有问题。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问卷设计见本文附录),归纳出若干具体问题,限于条件和时间,这次调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欠完善,概括起来简言之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与韩国相比,在华的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和来源显得较少,而近年来中国的价格水平,与90年代相比有所上涨,而且留学生在华打工的机会较少,韩国留学生又以自费生占大多数,故韩国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增大。二是交流和沟通方面。中国的大学对留学生提供信息和加深他们接触中国社会,虽然进行了努力和改进,但依旧存在不足。因为很多韩国留学生希望毕业后,到在华的韩资或外资企业谋职,而信息和沟通不足,影响了他们更深地认识和融入中国社会,也影响他们在中国的就业机会。在分析了留学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后,第5章进而分析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和统计数据,先全面地阐述中韩两国高等教育服务的进出口的类型结构、学科层次、地区和国别分布以及发展趋势,再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从宏观或微观层面来看,只要善于对外开展教育服务贸易,定能对一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2008年爆发世界金融危机,韩国的GDP陷于滞降,但中韩两国贸易水平仍维持不减,还略有增长,而两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更是增势迅猛。韩国在华留学支出费用总额从2008年的28亿元(人民币),增至2012和2013年的33亿和32亿元;中国在韩留学费用支出总额上,从危机前2007年的29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和2011年的55亿和51亿元。虽然金额不大,在中韩贸易总额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其增长势头很猛,而且这是直接支出,还应考虑到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经济联动效应)。可见中韩两国开展教育服务贸易,即使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时,也为两国的经济注入了正能量。第5章还通过韩国济州岛拟建汉语教育城的案例,阐释开展教育服务贸易所引发的大学投资的经济效应(效益),并介绍测算的计量模型。第5章论证了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经济的变动也会对教育服务贸易发生影响,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留学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故第6章从需求函数展开分析,论证了收入(GDP)、汇率、进出口贸易额、国家政策(如教育经费、奖学金)、大学的吸引力(如大学的水平、声誉、R&D)等对留学生规模的影响,从韩国政府科技部、关税厅、输出入银行以及中国的教育部等机构公布的统计资料中,筛选出一系列数据指标,设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留学生规模与GDP、汇率、贸易额、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等呈正相关,支持关于上述变量关系的假设。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了简略的归纳: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是与经济全球化、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历史潮流相适应的,遵循GATS(WTO)的国际规范,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已得到中韩两国实践的验证。同时这也验证了优势理论、内生增长和人力资源等理论所阐明的原则和规律,这也就为教育服务领域内的开放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效益问题,教育服务贸易的金额在一国全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般都很小,但不仅要看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联动效应。经济效益固然重要,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教育服务贸易对两国之间消除隔阂,加深理解,促进相互尊重和信任,能发挥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这在中韩两国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GATS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4种提供方式中,以留学生境外消费的市场规模为最大,故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但跨境交付这一方式的潜力最大,故中韩两国政府应予重视和扶植。最近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署,必将使两国的经贸关系上升到新的台阶,教育服务贸易虽然只占很小的部分,也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两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两国政府和教育界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但在扩大开放承诺和深化合作的过程中,也必将遇到例如远程网络教育,独资或合资办学等以及其他各类政治上和法律上的敏感问题,这是挑战,两国政府和学术界应加以重视,并及早研究。
刘庆红[8](2014)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以对国际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文章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对以往的文献进行对比归类。在此基础之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包含"过程论""氛围论""系统论"三个角度;经济动因、技术动因与国际政策动因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高斌,石庆华[9](2013)在《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国际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现实状况,探讨了延边大学工商管理走专业教育国际化道路的方法。
何穆彬[10](2012)在《入世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逐步取代了国际教育交流的传统概念,日益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教育服务的出口规模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仍处于明显劣势。我国的专业教育仍停留在传授上,而与人才市场的衔接、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教育服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学科范围过窄,教育服务吸引力较低。基于此背景,深入分析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开放程度、国际竞争力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且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特征方面,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这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教育服务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教育服务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现象;境外消费进出口结构多样化;境外消费出口地区分布集中,进口比较广泛。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方面,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教育服务贸易政策的比较发现,从总体承诺范围来看,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部门承诺开放范围上最大;按照提供方式给予承诺水平来看,除了境外消费方式,我国的开放程度最高之外,其他三种提供方式,我国的开放程度都是最低的。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程度上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与我国整体教育服务发展程度和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相关测算方法和灰色关联的研究方法,比较了教育服务贸易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竞争力的差异,得出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属于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出口大国;美国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加拿大虽然从数据上看竞争力并不明显,但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表明加拿大的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国际竞争力有逐步提高的态势。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表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竞争力很低,属于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进口国。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选取了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组织效率和制度政策四个方面,利用14个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得出对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中度影响程度因素、低影响程度因素。对于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即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二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出国留学人员归国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留学人员在出国留学期间学习了技术、理念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归国就业不仅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数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了技术进步,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2)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研究 ——基于对A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大学国际化研究 |
1.2.2 “双一流”建设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案例大学典型性分析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A大学国际化之现状 |
2.1 国际化组织策略的实施现状 |
2.1.1 组织结构的图式分析 |
2.1.2 领导团队国际化背景扫描 |
2.1.3 国际化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 |
2.2 国际化活动策略的实施现状 |
2.2.1 学生国际化 |
2.2.2 教师国际化 |
2.2.3 教学国际化 |
2.2.4 科研国际化 |
2.2.5 校园文化国际化 |
2.2.6 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
2.3 国际化取得成就与特色 |
2.3.1 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
2.3.2 优势特色学科服务“一带一路”反响较大 |
2.3.3 国别与区域研究成为新的增长点 |
第三章 A大学国际化之特征与困境 |
3.1 特征分析 |
3.1.1 管理特征:形式多元自主高效 |
3.1.2 战略特征:生于规划融于规划 |
3.1.3 策略特征:内容丰富外生为主 |
3.1.4 总体特征:由低变高由浅及深 |
3.2 困境分析 |
3.2.1 缺乏统筹和协同联动机制 |
3.2.2 师生国际化理念有待加强 |
3.2.3 国际化发展不均衡 |
3.2.4 国际化特色有待凝炼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之策略 |
4.1 国际化策略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1 “在地国际化”的目标 |
4.1.2 “在地国际化”的路径 |
4.2 国际化策略 |
4.2.1 国际化组织策略 |
4.2.2 国际化活动策略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5.1 研究总结 |
5.1.1 “一流大学”、大学改革与发展和国际化的关系 |
5.1.2 A大学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
5.1.3 “在地国际化”可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国际化的有效模式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述评 |
三、主要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 |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面国际化 |
(三) 国际事务与高校国际事务 |
(四) 治理与治理结构 |
四、研究方案 |
(一) 研究范畴的限定 |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与国际事务治理的背景 |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的转向 |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全面国际化发展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的组织策略与管理 |
三、全面国际化发展激发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组织机构变革 |
第二节 国际事务治理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担负美国研究型大学走向“全球化大学”的新使命 |
二、发挥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机构的服务职能 |
第二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设置 |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 |
一、大学战略规划为建立组织机构奠定制度基础 |
二、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引领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 |
三、大学建立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组织保障机构 |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运行 |
一、强有力的国际化领导统筹管理学校国际事务 |
二、设立专门化的国际化管理机构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 |
三、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管理团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 |
一、国际化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的核心要素 |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体现共同治理的理念 |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与教学事务 |
一、学生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根本动因 |
二、开拓全球教育项目,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
三、全面贯彻以“服务为本”的国际化治理理念 |
四、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声誉 |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学术发展与研究事务 |
一、全面开展教师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
二、设立全球或区域研究中心,促进国际化学术研究参与 |
三、制定国际化学术发展政策,提供国际化项目资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亭务治理的基本机制 |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动力机制 |
一、全面国际化战略是学校国际事务治理的根本动力 |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制度激励是国际事务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 |
第二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共同治理机制 |
一、国际化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
二、国际化实践实施过程中多元共治的互动机制 |
三、大学国际事务治理决策机制 |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资源保障机制 |
一、大学全面国际化组织资源保障机制 |
二、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资源配置保障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
一、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现状 |
二、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
三、杜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的内容 |
四、杜克大学“二维三级二元”共同治理结构 |
五、杜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
第二节 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案例研究 |
一、密西根大学国际化发展现状 |
二、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体系 |
三、密西根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共同治理的内容 |
四、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的国际事务共同治理结构 |
五、密西根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点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特征与经验 |
一、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主体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共治 |
二、全面国际化影响因素良性互动促成高校主动推进国际化发展 |
三、以扁平化的“矩阵型结构”保障国际事务治理的有效性 |
四、“服务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研究型大学多元化国际事务治理 |
第二节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的现实路径选择 |
一、构建国际事务治理组织结构,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内涵发展 |
二、创建全面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
三、坚持“服务为本”,建立高校国际事务治理多元协调互动机制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设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全面国际化获奖院校名单(2003-2018年) |
附录2: 2018年U.S. News全美排名前100位大学 |
附录3: 卡内基分类Ⅰ类博士/研究型大学名单 |
附录4: 12所美国研究型大学世界四大大学排行榜中的排名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地方应用型大学变革研究 ——以X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任务 |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样本的典型性分析 |
1.1.4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理论依据:新制度主义理论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大学变革的研究 |
1.3.2 关于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研究 |
1.3.3 关于国外应用型大学建设研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应用型大学的缘起、发展与我国的实践 |
2.1 应用型大学的缘起与发展 |
2.1.1 应用型大学的缘起 |
2.1.2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 |
2.2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2.2.1 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探索 |
2.2.2 政府推进应用型大学的政策探索 |
2.3 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基于200所试点院校的分析 |
2.3.1 转型的表征 |
2.3.2 初步成效 |
2.3.3 转型的困境 |
2.4 本章小结 |
3 从外部嫁接到自主探索:X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 |
3.1.1 外部嫁接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3.1.2 自主探索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3.1.3 两个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演变 |
3.2.1 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的演变 |
3.2.2 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演变 |
3.2.3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演变 |
3.2.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3.3 审视与反思 |
4 从灵活型到半稳定型:X学院应用型科研服务模式的演变 |
4.1 应用型定位的确立与基础的夯实 |
4.1.1 应用型科研服务导向的强化 |
4.1.2 应用型科研服务基础的夯实 |
4.2 应用型科研服务模式的演变 |
4.2.1 灵活型服务模式 |
4.2.2 半稳定型服务模式 |
4.3 审视与反思 |
5 从管理向治理:X学院管理体制的演变 |
5.1 外部管理体制的演变 |
5.1.1 初创期的外部行政管理体制(1980—1984年) |
5.1.2 中德合作期的外部行政管理体制(1984—1999年) |
5.1.3 升本后的外部行政管理体制(2000年至今) |
5.2 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 |
5.2.1 初创期的内部管理体制(1980—1984年) |
5.2.2 中德合作期的内部管理体制(1984—1999年) |
5.2.3 升本后的内部管理体制(2000年至今) |
5.3 审视与反思 |
6 从强制性到诱致性:国际化对X学院应用型办学的推动 |
6.1 全面学习德国:国际化办学的强制性实施阶段(1980-1999年) |
6.1.1 世行贷款:应用型办学起步的重要经费来源 |
6.1.2 省州合作项目: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初步实践 |
6.1.3 中德合作项目: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系统实践 |
6.2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的转型阶段(2000-2009年) |
6.2.1 建项目、引机构、搭平台:深化中德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
6.2.2 应用型科研合作:中德合作层次的提升 |
6.2.3 中澳班的设立:面向世界的应用型办学借鉴初探 |
6.2.4 孔子学院:应用型高校教育与文化输出的重要路径 |
6.3 战略工具:国际化办学的诱致性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 |
6.3.1 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办学空间改善的新平台 |
6.3.2 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办学资金瓶颈突破的新路径 |
6.3.3 国际认证:专业质量提升的新保障 |
6.4 审视与反思 |
7 X学院应用型变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扎根理论的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的主要问题 |
7.1.2 选择扎根理论的原因 |
7.1.3 研究过程 |
7.1.4 研究资料采集 |
7.2 基于深度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 |
7.2.1 开放编码 |
7.2.2 轴心式编码 |
7.2.3 选择性编码 |
7.2.4 理论模型饱和度检验 |
7.3 扎根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
8 制度创新: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有效路径 |
8.1 加大供给,创新政府规制性制度 |
8.1.1 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体制性制度供给 |
8.1.2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创新权力性制度供给 |
8.1.3 完善分类管理体系,创新评价性制度供给 |
8.1.4 完善政策保障,创新资源性制度供给 |
8.2 发挥作用,创新市场规范性制度 |
8.2.1 推进产教融合,发挥市场作用 |
8.2.2 转变社会观念,塑造规范的用人制度 |
8.2.3 完善社会评价标准,建立多样化的社会评价 |
8.3 积极探索,创新地方高校的主体性制度 |
8.3.1 转变办学理念,提高转型认识 |
8.3.2 创新办学模式,增强转型实效 |
9 结语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主要贡献 |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X学院应用型办学影响因素深度访谈提纲 |
(5)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研究 ——以T大学Y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背景 |
2.1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概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
2.1.3 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的意义 |
2.2 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3.1 管理架构国际化现状 |
3.2 师资建设国际化现状 |
3.2.1 985高校师资国际化情况 |
3.2.2 师资招聘及引进 |
3.2.3 师资晋升及退出 |
3.2.4 师资评估与激励 |
3.3 学生培养国际化现状 |
3.3.1 学生进出机制 |
3.3.2 课程建设 |
3.3.3 教学方法及保证 |
3.4 科学研究国际化现状 |
3.4.1 科研管理国际化 |
3.4.2 项目组织国际化 |
3.4.3 校企合作国际化 |
3.5 支撑保障国际化现状 |
3.5.1 管理队伍 |
3.5.2 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 |
3.6 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问题分析 |
第4章 T大学Y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个案分析 |
4.1 管理架构国际化 |
4.2 师资建设国际化 |
4.2.1 师资发展历程 |
4.2.2 师资招聘及引进 |
4.2.3 师资晋升及退出 |
4.2.4 师资评估与激励 |
4.3 学生培养国际化 |
4.3.1 招生机制 |
4.3.2 课程建设 |
4.3.3 教学方法 |
4.3.4 培养方法 |
4.3.5 质量保证 |
4.4 科学研究国际化 |
4.4.1 科研管理国际化 |
4.4.2 项目组织国际化 |
4.4.3 基地建设国际化 |
4.4.4 校企合作国际化 |
4.5 支撑保障国际化 |
4.5.1 管理队伍保障 |
4.5.2 基础设施保障 |
4.5.3 信息化平台保障 |
第5章 国外高校国际化建设经验及借鉴 |
5.1 国外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典型实例 |
5.2 国外高校国际化建设方法及启示 |
5.2.1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
5.2.2 高层次人才引进 |
5.2.3 国际化人才培养 |
5.2.4 海外办学 |
5.2.5 文化环境建设 |
第6章 985 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相关对策 |
6.1 管理架构建设对策 |
6.2 师资建设相关对策 |
6.3 学生培养建设对策 |
6.4 科学研究建设对策 |
6.5 支撑保障建设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全球化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
(二)世界公民理论的兴起及启示 |
(三)突破外语教育的困境与狭隘眼光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有关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教育内涵的研究 |
(二)有关外语教育现实困境与实践变革的研究 |
(三)有关公民培养与外语教育价值关联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与目标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说明 |
(一)论文立论的思路 |
(二)论文框架的说明 |
第一章 “世界性”:世界公民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何谓世界公民:产生、概念与特征 |
(一)“公民”概念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
(二)公民性与“世界公民”观念的产生 |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世界公民”概念 |
(四)世界公民的本质规定性与主要特征 |
二、观念的实践: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
(一)萌芽:从“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的教育观念 |
(二)确立:世界公民教育的正式提出与组织化运作 |
(三)发展: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推进的世界公民教育运动 |
(四)勃兴:当代技术革命与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公民教育 |
三、世界公民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使命性课题 |
(一)合理性前提:学校何以造就人的“世界性” |
(二)本体内涵:“世界公民”素养的培育与转化 |
(三)使命性的课题:建构一个公正而美好的世界 |
四、世界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气质 |
(一)“温和”与“激进”:世界公民教育教育实践的两种取向 |
(二)“独立”抑或“整体”:世界公民教育课程模式选择 |
(三)“开放”和“主动”:“启发式”的世界公民培养方法 |
第二章 内涵与核心议题: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 |
一、外语教育及其“世界性”的特征 |
(一)外语教育本质概念澄清 |
(二)外语教育的“世界性” |
(三)基于“语言”的世界性——外语教育的特征 |
二、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内涵 |
(一)想象“公民”:外语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合法性 |
(二)为“本土”亦为“世界”:外语教育的双重面相 |
(三)培育“世界的”公民:外语教育的内生性目的 |
三、基于世界公民培养的外语教育的理论资源 |
(一)多元文化教育 |
(二)国际理解教育 |
(三)和平教育 |
(四)环境教育 |
(五)公民道德教育 |
四、外语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一)塑造全球意识 |
(二)增进文化互动 |
(三)实现国际理解 |
第三章 从“语言”到“育人”:外语教育的公民培养价值 |
一、基于“语言”及其文化的再生产:外语教育的本体价值 |
(一)语言的结构与规律 |
(二)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 |
(三)语言之美与人文精神 |
二、“语言”何以育“人”:外语教育对培养世界公民的价值 |
(一)知识、情感方面:有利于传播各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
(二)行为、能力方面:通过语言及其他素质培养,助于“变革”世界 |
(三)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建构合作、包容与共生的世界整体观 |
三、世界公民培养与“输出中国”:外语教育的拓展性价值 |
(一)“理解西方”:中国外语教育的传统目标 |
(二)“输出中国”:培养语言人才,使世界了解中国 |
(三)“世界—中国”的联通:外语教育的整体价值彰显 |
第四章 狭隘的工具主义:外语教育的价值异化及后果 |
一、世界整体性的威胁:一个文化与教育的维度 |
(一)对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保护主义的反思 |
(二)“世界到底变成什么样?”——对全球化未来的预判 |
二、人文性与价值深度的缺失:当前外语教育的狭隘工具主义 |
(一)在教育目标上,过度关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
(二)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语言”的优先性 |
(三)在教育过程上,无法实现“美”的价值体验 |
(四)在教育方法上,以“技术分割”代替人文性 |
三、后果:“人·教育”的双重异化及对世界公民培养的影响 |
(一)工具主义所直接导致的“人”的异化 |
(二)外语教育的功能失位以及价值的削弱 |
(三)世界公民培养的艰难与共同体的幻灭 |
第五章 走向“世界公民”:外语教育的全球眼光与实践变革 |
一、外语教育目标定位:转向“全球共同利益”的核心关切 |
(一)教育作为一项关涉“全球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 |
(二)外语教育的公共属性与人类知识互联的联结可能 |
(三)外语教育何以培养关切“全球共同利益”的公民 |
二、外语教育内容融合思路:超越“本土”与“世界”之争 |
(一)“走向世界”与“立足本土”:全球化的两种动力学脉络 |
(二)立足本土的外语教育:中国意识与中国风格的内容选择 |
(三)面向世界的外语教育:凸显国际文化理解与互动的内容 |
(四)超越“本土”和“世界”:增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 |
三、外语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重申“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 |
(一)重申“人文主义”:关注人及人的精神进化和整体素质 |
(二)超越“语言工具主义”:外语教育人文精神的重建 |
四、重塑“完整”的公民 |
(一)坚持教育的整体性思维与整体性影响 |
(二)在其他教育形式中融入世界公民培养 |
(三)外语教育中的德、智、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7)中韩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基于韩国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及其文献 |
1.2.1 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和文献 |
1.2.2 韩国学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中国学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研究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贸易理论 |
2.1.1 传统贸易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重力模型理论 |
2.2 与教育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3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
2.4 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模型 |
2.4.1 经济增长核算模型 |
2.4.2 贸易与经济增长模型 |
第三章 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和开放 |
3.1 服务的特征、定义和分类 |
3.1.1 服务的特征和定义 |
3.1.2 服务的分类 |
3.2 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
3.3 教育服务贸易的定义、分类和提供方式 |
3.3.1 教育服务贸易的定义和问题 |
3.3.2 教育服务贸易的分类和提供方式 |
3.3.3 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的概念 |
3.4 教育服务的国际化及其市场开放的承诺 |
3.5 发达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 |
3.5.1 美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
3.5.2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
3.5.3 欧盟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
3.6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 |
3.7 小结: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启示 |
第四章 中韩两国留学生的交流和问题 |
4.1 中韩两国留学生交流的历史传统和现况 |
4.1.1 两国留学生交流的历史传统 |
4.1.2 两国留学生交流的现况 |
4.2 中韩两国国内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 |
4.2.1 中国的供求不平衡 |
4.2.2 韩国的供求不平衡 |
4.2.3 小结 |
4.3 中韩两国留学生交流的类型和发展 |
4.3.1 中国赴韩留学的发展 |
4.3.2 韩国来华留学的发展 |
4.3.3 韩国吸引留学生的战略措施 |
4.4 来华韩国留学生交流中的问题 |
4.4.1 问卷设计内容 |
4.4.2 问卷反映的问题 |
4.4.3 小结:改进的建议 |
第五章 中韩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
5.1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
5.1.1 概述 |
5.1.2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出 |
5.1.3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的进 |
5.2 韩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
5.2.1 概述 |
5.2.2 韩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出 |
5.2.3 韩国高等教育服务的进 |
5.3 中韩FTA协定及其对两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 |
5.3.1 中韩FTA协定的签订 |
5.3.2 中韩FTA协定对两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 |
5.4 中韩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
5.4.1 宏观层次的分析 |
5.4.2 微观层次的分析 |
5.5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个案研究简介——韩国济州岛 |
5.5.1 建设“汉语教育城市”的经济效益 |
5.5.2 简介一个相关研究的计量模型 |
第六章 研究模型 |
6.1 研究模型 |
6.1.1 研究模型的及意义 |
6.1.2 需求函数 |
6.1.3 高等教育服务需求的决定要因 |
6.1.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6.1.5 回归曲线的准确度及注意事项 |
6.2 解释研究变量和设定假设 |
6.3 实证分析 |
6.3.1 资料 |
6.3.2 分析结果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以对国际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
(一)过程论 |
(二)氛围论 |
(三)系统论 |
(四)述评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 |
三、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教育贸易方向发展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向无边界的高等教育方向发展 |
四、研究结论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三角度:“过程论”“氛围论”“系统论” |
(二)经济动因、技术动因与国际政策动因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
(9)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
1. 结果说。 |
2. 发展趋势说。 |
3. 过程说。 |
4. 目的说。 |
5. 方法说。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
(三)培养目标 |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
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发生变化。 |
2. 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
3. 课程国际化趋势加强。 |
4.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空间更加广阔。 |
5.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向着市场化和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 |
三、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方法研究 |
(10)入世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教育服务贸易理论基础 |
2.1 国际教育服务理论 |
2.2 贸易和竞争力理论 |
2.2.1 绝对优势理论 |
2.2.2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
2.2.4 新贸易理论 |
2.2.5 竞争优势理论 |
2.3 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相关理论 |
2.4 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
2.4.1 经济增长核算模型 |
2.4.2 贸易与经济增长 |
第3章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考察 |
3.1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及开放政策演变 |
3.1.1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
3.1.2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开放政策演变 |
3.2 相关政策法规 |
3.2.1 中长期发展规划 |
3.2.2 主要政策法规 |
3.2.3 若干制度 |
3.3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
3.3.1 境外消费 |
3.3.2 跨境交付 |
3.3.3 商业存在 |
3.3.4 自然人流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国际比较 |
4.1 入世后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特点 |
4.2 与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外放水平的比较分析 |
4.2.1 代表性发达国家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总体情况 |
4.2.2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水平的比较 |
4.2.3 比较分析 |
4.3 推动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开放与发展的途径 |
4.3.1 境外消费方式的市场开放 |
4.3.2 跨境交付方式的市场开放 |
4.3.3 商业存在方式的市场开放 |
4.3.4 自然人流动方式的市场开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5.1.1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5.1.2 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5.2 测算结果和分析 |
5.2.1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2.2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 实证结论与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6.1 来华留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
6.1.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2 留学归国人员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
6.2.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
7.2.1 建立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 |
7.2.3 培育和增强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 |
7.2.4 创造我国教育机构持续的竞争优势 |
7.2.5 做好教育营销服务,形成营销完整环节链 |
7.2.6 做大做强形成战略联盟 |
7.2.7 加快品牌建设构筑竞争强势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介 |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个案研究[D]. 李淑彦. 西南大学, 2021
- [2]西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化研究 ——基于对A大学的调查[D]. 徐旭. 兰州大学, 2020(12)
- [3]全面国际化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事务治理研究[D]. 马嵘.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地方应用型大学变革研究 ——以X学院为例[D]. 朱建新. 浙江大学, 2019(05)
- [5]985高校院级单位国际化建设研究 ——以T大学Y学院为例[D]. 刘源. 天津大学, 2018(07)
- [6]走向“世界公民” ——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D]. 杨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7]中韩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基于韩国视角的分析[D]. 沈厦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8]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以对国际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为中心[J]. 刘庆红. 高等理科教育, 2014(04)
- [9]延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之路探讨[J]. 高斌,石庆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7)
- [10]入世后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何穆彬. 天津财经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