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和MR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俊,陈宗桂,聂婷,傅华成,张玲,李文成,李新华,黄敏,易文中[1](2021)在《脑动静脉畸形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接受CT和MRI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3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予以常规头部CT平扫、CTA、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3D-TOF MRA检查,记录诊断结果。结果:CT检查发现诊断正确率为84.38%,而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7.50%,联合检查诊断正确率达到96.88%,高于单独检查,差异显着(P <0.05)。结论:CT和MRI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均有较好应用价值,联合诊断正确率高于单独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杨莎[2](2021)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期(≤3岁)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儿共131例,对其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方法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的出血病因主要包括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72例,54.9%)、动静脉畸形(16例,12.2%)、血友病(15例,11.4%)、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9例,6.9%)、海绵状血管瘤(5例,3.8%)、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3.1%)、脑肿瘤卒中(3例,2.3%)、脑型肺吸虫病(2例,1.5%)、动脉瘤(2例,1.5%)、急性白血病(1例,0.8%),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0.8%)、颅面血管瘤(1例,0.8%)。患儿均由CT或MRI检查明确颅内出血诊断,其中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34例,均行CTA检查,CTA提示为脑血管病变有19例。主要并发症包括抽搐或惊厥发作(86例,65.6%)、贫血(77例,58.8%)、继发感染(46例,35.1%)、脑疝(32例,24.4%)、脑水肿(28例,21.4%)、脑梗塞(27例,20.6%)、脑积水(26例,19.8%)、呼吸衰竭(14例,10.6%)、惊厥持续状态(9例,6.9%)。本组手术治疗43例,非手术治疗88例。预后评估采用GOS评分,预后良好100例(76.3%),预后不良31例(23.7%)。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水肿(OR=5.794)、脑疝(OR=11.326)和呼吸衰竭(OR=8.028)是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本组病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病例出院后均随访均超过2年,GOS评分结果显示患儿出院2年的评分较出院时明显提高(P<0.05),预后明显改善。结论: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以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常见;出血病因疑诊为脑血管病变者应尽早行CTA检查;临床应尽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解福友[3](2020)在《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目的探讨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11例临床具有脑缺血的资料,分为脑梗死组50例(颈内动脉供血区、单侧ACI)和对照组61例(无ACI,包括正常或陈旧性脑梗死灶),分析两组颈部血管的能谱CT资料,分别统计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检出例数,并观察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和通过斑块的能谱成分分析,评估两组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脑梗死组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检出率为98.00%(49/50),对照组斑块检出率50.82%(31/61),(P<0.05);49例脑梗死组合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31例对照组颈动脉斑块进行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的稳定性特征低于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斑块内膜溃疡、内膜钙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含纤维成分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脂质成分、出血成分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CI与同侧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及其斑块的稳定性具有相关性;能谱CT能够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CTA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n=80)和血管闭塞组(n=80),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脑血管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0)。所有患者进行一站式全脑CTA-CTP成像检查。收集的全脑CTP图像将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评估。NIHSS将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BI评分用于评估日常生活能力。MRS用于评估预后功能残疾水平。该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以及良好临床实践的规范进行。将使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每组数据执行正态检验和方差均一检验。结果:本研究共涉及160例脑梗死患者,男性患者78人(48.75%),女性患者82人(51.25%),平均年龄57.25±7.45,BMI24.85±2.42,吸烟患者46人(28.75%),饮酒患者34人(21.25%)。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脑血管未见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一般资料统计无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较正常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较血管狭窄组缺血区的CBF体积、CBV体积、TPP和MTT增加,CBF、CBV降低(P<0.05)。对照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BI评分和MRS评分没有统计性差异(P>0.05),血管狭窄组和血管闭塞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降低,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血管狭窄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对照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管闭塞组0d、30d、60d和90d 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血管狭窄组增加,B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通过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梗死,其预后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一站式检查在发现脑血管狭窄的同时,完成对颅脑灌注的评估,这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吴宗翰[4](2020)在《脑动静脉畸形团的智能分析及可视化诊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脑动静脉畸形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变,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AVM诊断普遍使用的标准成像方法。AVM的病理特征是动静脉之间没有通过毛细血管相连,而是通过一团直径大小和血管壁薄厚不均匀的异常血管团相连,其血管缺乏弹力层及肌层,易破裂出血并导致生命危险。目前AVM诊断治疗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主要可以归纳为1)理论方法研究方面:完整和有效的AVM结构分析方法非常罕见,若干传统方法依赖大量人工初始标记和经验操作,准确率较低,原因在于这些方法将畸形团的形态假设为紧密的球型结构,无法精确表达稀疏血管的畸形团的形态。2)临床诊疗技术研发方面:脑动静脉畸形介入诊疗的效果与病灶解剖结构知识和介入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密切相关,现有MRA成像方式无法直接用于术中血管介入操作的视觉跟踪,迫切需要畸形团复杂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血管结构和周边组织进而实现介入手术规划。针对上述理论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有两点创新: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的血管定义及其分割方法,对于AVM定位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根据所提取的脑血管拓扑关系自动孤立畸形团病灶并判断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畸形团的病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优化手术计划并制定介入路径。诊疗技术方面,我们设计开发了AVM介入手术可视化系统,不仅可以融合显示3D血管管腔和中心线,还能计算介入路径的长度、病灶和介入位置等信息,并将术中采集到的导丝尖端位置通过配准算法映射到图像空间,便于医生了解介入手术过程中导丝尖端位置,规避错误分支。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理论和概率混合模型,从磁共振血管造影图像中分割出脑血管结构,进而利用骨架化算法生成血管初始中心线,并基于Graph理论构建了由顶点和边组成的血管拓扑图。2.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广度优先搜索方法。该方法从血管骨架化结果生成血管树,并构造了一条从颈动脉根点通过供血动脉到达病灶再到引流静脉的拓扑路径,进而实现了AVM自动检测提取,根据生成树中连接病灶的路径的先后顺序分别分割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3.设计开发了AVM介入手术可视化系统,通过3D血管模型和不同中心线分支的结合展示,可以非常形象具体地了解介入路径的长度及关键位置等信息。将NDI Aurora电磁跟踪系统实时采集到的导丝尖端传感器位置通过配准算法映射到图像空间,显示在软件平台上,结合术前介入手术计划路径实现实时血管漫游,便于医生了解术中导丝尖端位置,规避错误分支。总而言之,我们综合分析了AVM分割和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算法和系统两个方面提出创新,病灶解剖结构的知识和介入路径规划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脑动静脉畸形介入诊疗效果。我们使用临床数据和体模数据进行测试,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算法和现存的方法相比较,能自动且更加准确的提取AVM结构,制定手术计划,并且实现了实时血管内漫游,有助于结合血管外和血管内的组织结构进行综合介入诊断和辅助治疗。
郑婉琳[5](2020)在《VCTDSA与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MMBE)法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头部或头颈CTA检查并经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3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同一操作者使用VCTDSA法与MMBE法对CT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处理,评价病灶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以及自动、手动减影后整体图像质量等级,并比较两者后处理时间。结果:VCTDSA及MMBE两种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分别为18.0s、61.2s,手动减影时间分别为397.0s、202.0s,总体减影时间分别为419.0s、265.4s。VCTDSA法自动减影时间短于MMBE法,而手动减影时间及总体减影时间长于MMBE法,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7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图像质量比较,自动减影图像质量MMBE法II级者更多(59.5%,22/37),VCTDSA法III级者更多(62.2%,2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动减影图像质量VCTDSA法I级者更多(56.8%,21/37),MMBE法II级者更多(62.2%,2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中,引流静脉图像质量I级者VCTDSA法明显多于MMBE法(分别为15例、8例),VCTDSA法对引流静脉显示优于MMBE法,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VCTDSA法与MMBE法对37例患者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17、0.739)。结论:VCTDSA显示位于浅表脑实质的动静脉畸形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引流静脉的显示明显优于MMBE,而MMBE去骨更彻底,自动减影图像质量优于VCTDSA,减影后处理时间更短。
张保昌[6](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TOF-MRA图像脑血管提取与拓扑路径分析》文中提出脑血管造影图像分析对了解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术前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ime of flight-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为研究数据,结合统计模型与深度学习方法深入研究了脑血管分割、病灶靶区定位、血管中心线提取、术前介入手术路径规划。本文针对了该领域面临的以下挑战性问题开展研究:尽管统计模型在脑血管分割取得了充分的发展,但由于成像设备与成像参数的不同,导致数据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进而影响了统计模型的鲁棒性和分割方法的性能;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着性进步,但在脑血管分割任务中始终面临着脑血管标记数据不足的瓶颈;在术前血管介入手术的准备环节中,影像科医生需要反复浏览TOF-MRA图像,最终确定介入病灶靶点位置以及介入路径,这一过程完全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判断,加大了医生的阅片负担,不利于介入治疗工作精准快速地开展。针对完整的术前造影图像分析流程以及上述面临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设备无关的有限混合模型-马尔科夫随机场(FMM-MRF)脑血管分割方法:通过颅骨剔除技术和直方图规范来精简感兴趣区域并规范数据的灰度分布;由于血管的颅内容积小,传统EM算法对FMM参数估计过程是有偏的,由此提出基于血管知识的EM算法;将多尺度血管增强结果与FMM中血管容积估计权值相结合,进一步得到具有概率意义的血管特征图,并将其嵌入到MRF过程,构建了双能量约束的MRF血管优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的统计模型相比,在分割精度和鲁棒性上有了明显提高。2.提出了一种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脑血管自动分割方法:为了克服标记数据不足的瓶颈,采用设备无关的FMM-MRF脑血管分割方法生成大量脑血管标记信息;利用深度学习挖掘数据之间的共性,建立对错误标记信息进行修正的清洁机制,从而得到较高质量的标记信息;针对血管的多尺度特性,结合稠密连接和扩张卷积构建了一个具有双分支的卷积神经网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脑血管方法在分割性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针对病灶介入靶点的定位与分割,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卷积网络结构:其中一个加权正交平面的扩张卷积结构代替了传统的三维卷积,不仅扩大了三维上下文信息的利用范围,并且减少计算量;通过采用稠密连接和不同的扩张率设置,该卷积结构能够在相同的图像分辨率空间下进行金字塔特征学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Vnet。4.针对中心线提取与介入路径规划:在细化算法得到骨架线的基础上,结合边缘距离场解决了分支点不唯一问题;利用多尺度血管增强与三维曲线平滑技术进一步对其优化,由此得到脑血管中心线;将中心线转化为血管静态路网对其进行拓扑路径分析,并通过A*算法实现了术前介入路径的规划。上述贡献和创新对当前血管造影图像的人工智能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统计学模型的设备普适性;缓解了深度学习方法对金标准数量的严重依赖性。临床重要意义表现在:针对血管病灶的介入栓塞手术,很大程度支撑了血管三维可视化和靶区定位,从而提高了个性化介入手术的诊治效益。总之,本工作为脑血管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起到积极作用。
黄展坤,刁峰明,刘镇宇[7](2020)在《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6例经DSA确诊的AVM患者,与术前脑血管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RA与DSA诊断病灶大小、静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MRA与DSA在诊断动脉支数上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MRA影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巢位置、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法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赵余涛[8](2019)在《脑血管造影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及综合治疗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bAVM)的主要方法。相关研究证实SRS治疗是目前治疗bAVM的重要治疗方式,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率低等优点。在该治疗方法中,如何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度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但由于bAVM具有形态通常不规则,并且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常重叠在一起导致病灶的精确定位十分困难。伽玛刀(GKRS)治疗是SRS治疗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在GKRS治疗bAVM定位中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MRI+CT、MRI+DSA、MRI+MRA、CT+DSA及单一影像定位,以两种结合定位效果较好,其中MRI+MRA与MRI+DSA在定位中应用最为广泛;各种定位方法各有优势,对于细小动脉、引流静脉的显示方面CT及MRI有明显缺陷,但其对于周围组织结构的显示效果显着,MRA在bAVM的检测中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清楚显示血管巢大小、位置、形态、内部结构,但易受血肿等因素的影响,DSA为目前公认的金标准,是诊断bAVM最准确的方法,但是在显示血管巢三维结构、周围组织毗邻关系上效果不佳;因此多种影像相结合,优势互补,以便于在制定治疗计划前获得系统、客观、准确的定位影像资料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是目前GKRS治疗bAVM定位的趋势。国内对于GKRS治疗bAVM采用MRI+MRA+DSA三种影像资料结合定位的报告较少,本文探讨利用Leksell Stereotactic system获取DSA、MRI及MRA影像资料并在Leksell Gammaplan中相结合定位bAVM的技术要点,分析比较MRI+MRA+DSA三种影像资料组合与MRI+MRA、MRI+DSA两种影像组合在GKRS治疗bAVM中定位显像效果和勾画治疗体积上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伽玛刀中心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60例,根据排除纳入标准,纳入3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前全部经DSA确诊,安装定位头架,建立空间坐标系后全部行核磁及DSA检查,分析比较MRI+MRA+DSA三种影像资料组合与MRI+MRA、MRI+DSA两种影像资料组合在GKRS治疗bAVM中定位显像效果和勾画治疗体积上的差异。观察项目:主要包括血管巢的供血动脉(数目、直径、来源、周围有无侧枝细小动脉、有无合并微小动脉瘤等)、引流静脉(数目、有无合并扩张或狭窄、引流静脉类型)、血管巢(三维构筑、内部结构关系、大小、形状、位置、周围组织结构、周围异常血管紊乱区等)、靶体积大小及定位误差。统计方法:SPSS24.0统计软件。通过观察定位影像资料中血管巢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等观察指标的显示效果,记录数据,结合我科室伽玛刀治疗脑AVM定位影像效果评分表行定位影像显示效果评分,分析比较MRI+MRA+DSA三种影像资料组合与MRI+MRA、MRI+DSA两种影像资料组合在GKRS治疗bAVM中定位显像效果和勾画治疗体积上的差异,行t检验,选择Ρ值<0.05为差异显着。结果:根据我科室伽玛刀治疗bAVM定位影像效果评分表,MRI+DSA+MRA组评分均值12.3,显着高于MRI+MRA组(10.3)、MRI+DSA组(10.4),P〈0.05;MRI+DSA+MRA组平均治疗体积(2.08cm3)与MRI+MRA组(1.93cm3)、MRI+DSA组(1.95cm3)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1、采用MRI+DSA+MRA三种影像资料结合可提高bAVM定位的显像效果。2、采用MRI+DSA+MRA三种影像资料结合可提高治疗靶区勾画的精确度,对病灶包绕更加全面。3、对于行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风险较大或术后残留者,GKRS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唐翔[9](2019)在《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类型,指出血仅限于大脑凸面的皮质沟内。因出血量少及位置特殊,在临床上易被忽视。目前关于cSAH的研究较少。由于cSAH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故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难度。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cSA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因,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早期诊断该疾病,并为寻找该病的病因提供诊疗思路。
成思,张强,毛更生[10](2017)在《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
二、4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和MR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和MR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动静脉畸形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诊断正确率 |
2.2 CT影像学表现 |
2.3 MRI影像学表现 |
3讨论 |
(2)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探讨能谱CT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期脑梗死的相关性 |
1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斑块稳定性判断依据 |
2.3 检查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情况 |
3.2 不同组别的颈动脉斑块在形态上的比较 |
3.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正常的,进行能谱CT成分分析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头颈部CTA联合颅脑灌注成像“一站式”检查在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体积、CBV体积、TTP和MTT)比较 |
3.3 不同组别脑血管灌注成像参数(CBF、CBV)的比较 |
3.4 不同组别NIHSS评分比较 |
3.5 不同组别BI评分比较 |
3.6 不同组别MRS评分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不同影像检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4)脑动静脉畸形团的智能分析及可视化诊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血管三维可视化 |
1.2.2 血管分割算法 |
1.2.3 脑动静脉畸形分割算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图论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图的定义 |
2.2 图的表示 |
2.3 图的遍历 |
2.4 最短路径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脑血管骨架线加权广度优先搜索的脑动静脉畸形分割 |
3.1 脑血管分割 |
3.1.1 MAP–MRF目标函数 |
3.1.2 预处理和初始化 |
3.1.3 MRF邻域系统 |
3.1.4 最大伪似然估计 |
3.1.5 使用迭代条件模式(ICM)计算求解 |
3.2 基于图论的AVM定位分割方法 |
3.2.1 创建骨架图 |
3.2.2 加权广度优先搜索树 |
3.2.3 定位和分割AVM |
3.2.4 分割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3.3 实验结果 |
3.3.1 AVM定位分割结果 |
3.3.2 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分割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VM介入手术可视化系统 |
4.1 系统组成 |
4.2 研究平台选择 |
4.3 AVM介入手术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3.1 预处理模块 |
4.3.2 导丝尖端位置采集模块 |
4.3.3 实时配准模块 |
4.3.4 漫游可视化模块 |
4.4 软件系统的测试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VCTDSA与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文献综述:多模态磁共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参加学术会议 |
(6)基于深度学习的TOF-MRA图像脑血管提取与拓扑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脑血管分割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脑血管拓扑路径分析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脑血管分割相关的准备知识 |
2.1 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 |
2.2 偏置场修正 |
2.3 空间等间距重采样 |
2.4 颅骨剔除 |
2.5 多尺度血管滤波增强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设备无关的FMM-MRF脑血管分割模型 |
3.1 算法概述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有限混合模型的建立 |
3.4 基于血管知识的EM算法用于FMM参数估计 |
3.5 双能量约束的马尔可夫随机场 |
3.6 实验结果 |
3.6.1 实验数据与实验环境性 |
3.6.2 对比实验 |
3.6.3 脑血管分割结果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脑血管分割方法 |
4.1 算法概述 |
4.2 数据准备工作 |
4.3 标记数据的生成 |
4.4 DD-CNN网络结构 |
4.4.1 稠密型扩张卷积块 |
4.4.2 多扩张率的卷积结构 |
4.4.3 网络配置的选择 |
4.4.4 模型实施细节 |
4.5 对比实验与结果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变脑血管分割方法 |
5.1 数据准备工作 |
5.2 病变血管分割网络结构 |
5.2.1 WCD-Conv:加权正交平面的扩张卷积结构 |
5.2.2 3D-FEM:三维特征提取模块 |
5.2.3 两阶段:感兴趣区域定位于精准分割 |
5.3 对比实验与结果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脑血管拓扑路径分析 |
6.1 中心线提取 |
6.1.1 骨架线节点划分 |
6.1.2 骨架线优化 |
6.1.3 骨架线转中心线 |
6.2 无向图中的短路径问题 |
6.3 本章小节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表现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MRA与DSA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上的评估 |
2.2 畸形血管巢的MRA表现 |
3 讨论 |
(8)脑血管造影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观察项目及统计方法 |
1.3.1 观察项目 |
1.3.2 统计方法 |
1.4 立体定向系统 |
1.4.1 Leksell.coordinate.system |
1.4.2 MR适配器、Indicator |
1.4.3 立体定向DSA适配器、Indicator |
1.5 操作及成像方法 |
1.5.1 建立空间坐标系 |
1.5.2 图像采集 |
1.5.3 多种定位资料结合应用 |
结果 |
2.1 定位影像显示效果 |
2.1.1 观察项目及统计结果 |
2.1.2 结果分析 |
2.2 治疗体积 |
2.2.2 确定治疗靶体积 |
2.2.3 结果分析 |
讨论 |
3.1 脑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3.1.1 临床表现 |
3.1.2 临床诊断 |
3.2 放射神经外科治疗脑血管畸形 |
3.2.1 SRS |
3.2.2 适应症 |
3.2.3 疗效及术后并发症 |
3.3 影响脑血管畸形定位的因素 |
3.4 多种影像资料结合定位AVM的优势与不足 |
3.5 治疗体积差异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畸形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历史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 |
4 临床表现 |
4.1 头痛 |
4.2 TFNE |
4.3 癫痫 |
4.4 其他症状 |
5 辅助检查 |
5.1 影像学表现 |
5.2 其他检查 |
6 常见病因 |
6.1 CAA |
6.2 RCVS |
6.3 CVT |
6.4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 |
6.5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6.6 PRES |
7 少见病因 |
7.1 动脉夹层 |
7.2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 |
7.3 血管畸形 |
7.4 感染性心内膜炎 |
7.5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7.6 脑脓肿 |
7.7 原发性及继发性颅内肿瘤 |
8 治疗及预后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2 医学影像融合技术概论 |
3 影像融合技术操作过程 |
4 DSA双容积融合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5 DSA与MRI或MRA影像融合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6 MRA/CTA融合DSA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7 DSA与CT影像融合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8 医学三维影像融合技术难点 |
9 医学三维影像融合的发展前景 |
四、4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MRI和MR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动静脉畸形CT与MRI的诊断价值比较[J]. 张英俊,陈宗桂,聂婷,傅华成,张玲,李文成,李新华,黄敏,易文中.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3)
- [2]婴幼儿期自发性颅内出血131例临床诊疗分析[D]. 杨莎.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能谱CT在颈动脉斑块分析及颅脑灌注在脑梗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解福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脑动静脉畸形团的智能分析及可视化诊疗方法研究[D]. 吴宗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5]VCTDSA与MMBE对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比较[D]. 郑婉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基于深度学习的TOF-MRA图像脑血管提取与拓扑路径分析[D]. 张保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7]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分析[J]. 黄展坤,刁峰明,刘镇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5)
- [8]脑血管造影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D]. 赵余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D]. 唐翔.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成思,张强,毛更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09)
标签:脑血管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脑梗死论文; 健康论文; ds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