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活性成分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活性成分

一、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川铭,刘猛刚,缪菊连[1](2022)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程技术,其中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受关注,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以及自身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所取得的进展,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张伟[2](2020)在《白兰花挥发油的提取及其香气组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为水蒸汽蒸馏法(HD)、有机溶剂(石油醚)提取法(SE)与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SFE)萃取白兰花挥发油工艺的优化,分别得到HD-挥发油、SE-挥发油、SFE-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电子鼻联用(GC-O)对这三种白兰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白兰花挥发油中的关键香气组分;白兰花挥发油在烟草加香上的应用研究。(1)HD-挥发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1.5h、料液比1:15、蒸馏时间5h、Na Cl添加比例5%,HD-挥发油得率0.63%;SE-挥发油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0(m/m),SE-挥发油的提取得率最高5.26%;SFE-挥发油的最优工艺为:夹带剂用量为1.0m L/g、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1h,SFE-挥发油得率1.68%。(2)对HD-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HD-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8种化合物主要由醇类49.02%、酯类14.86%、烯类11.92%、酸类10.16%、酚类4.33%、醛类2.13%等组成;它们的峰面积之和共占白兰花挥发油成分总面积的92.42%。在鉴定出的48种白兰花挥发油成分中,芳樟醇的含量最高,占比38.72%,其次是甲酸芳樟酯7.96%,反油酸6.45%、苯乙醇6.09%、β-榄香烯5.01%。对SE-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SE-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7种化合物,主要由醇类54.21%、酯类24.25%、酮类5.77%、酸类4.65%、酚类2.91%、烯类2.05%等组成;它们的峰面积之和共占白兰花挥发油成分总面积的93.84%。此外,在鉴定出的成分中,芳樟醇比例最高,占比是32.35%,其次是甲酸芳樟酯22.87%,苯乙醇17.53%。对SFE-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SFE-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3种化合物,主要由醇类74.52%、烯类11.04%、酚类5.65%、酯类2.87%、醛类1.57%、酮类1.43%、酸类0.89%等组成,它们的峰面积之和共占挥发油成分总面积的97.97%。在鉴定出的成分中,芳樟醇比例最高,占比是49.66%,其次是(S)-氧化芳樟醇7.52%,反式芳樟醇氧化物7.11%,β-榄香烯6.26%,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2.85%等。(3)SFE-挥发油,香气清新自然,有明显的白兰花特征香气;嗅闻香味较HD-挥发油、SE-挥发油的甜润感更足、清香更突出。(4)挥发油成分比较分析发现,SFE-挥发油含有较多的低沸点、易挥发的成分,这些成分较HD-挥发油和SE-挥发油多、相对含量高。SFE-挥发油的特征香味物质为5种,它们分别为芳樟醇、柠檬醛、苯乙醇、香叶醇和反式-橙花叔醇,即挥发油的关键致香组分。(5)添加在卷烟中,白兰花挥发油均有提高卷烟的清甜花香感、细腻烟气、提高烟气丰富性等作用。其中,SFE-挥发油的评分最高,更好地提升了烟气自然清新感、甜润感。

邓巧玉,江姗,陈誉丹,陈兴广,梁旭,李余钊,袁经权[3](202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FE-CO2)技术能快速有效地萃取出所需物质,在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比较SFE-CO2和传统提取方法对有效成分的萃取率及药理活性,总结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探讨不足之处及发展前景,为SFE-CO2深入应用于中药研究提供参考。

王波[4](2020)在《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红芪(Radix Hedysari),为甘肃道地药材,是豆科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红芪药材富含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针对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迄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采用了区别于传统前处理手段的溶剂诱导萃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在线富集,净化的目的,且操作简单、快速。此外,以UPC2作为分析手段,红芪药材作为切入点,基于不同于传统RP-LC保留行为的UPC2分离技术对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检测、产地溯源以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此外,结合上述分析实践基础,深入的对红芪中黄酮类化合物在UPC2分离技术中的保留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和传统的UPLC进行比较,探讨UPC2在中药分离分析方面的优势,为红芪药材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产地溯源、质量控制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红芪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第一,基于溶剂诱导萃取-UPC2技术对红芪中未知成分的定性分析;利用不同于传统RP-LC保留机理和分离效果的UPC2分离技术对红芪药材进行研究,并采用溶剂诱导萃取法对红芪药材进行快速提取、净化及富集。最终结合光谱图和质谱图信息,通过利用对照品保留时间等定性方法,首次从红芪药材中发现三种未知化学成分,分别为阿魏酸、香豆素及香草酸。第二,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比较研究;本研究以红芪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HSS C188 SB色谱柱,以0.1%甲酸-甲醇(v/v)为改性剂,梯度洗脱,建立了UPC2-PDA联用技术测定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并比较了溶剂(乙醇)提取法、SPE以及溶剂诱导萃取法在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提取过程中,它们对11种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UPC2和UPLC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分离方式进行比较,证实了这两种分离模式在分离过程中所具有的互补性。第三,本研究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具有快速,低溶剂消耗,以及与传统RP-LC不同保留机理的UPC2技术,建立红芪药材的一种新的UPC2指纹图谱,并获得不同于传统RP-LC的红芪药材指纹图谱信息;同时利用25批不同产地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以及层次聚类分析热图对其进行产地溯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25批红芪药材中,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红芪药材和甘肃省宕昌的红芪药材质量最佳。第四,本研究选择溶剂诱导萃取法作为血浆分析的预处理方法;利用UPC2分离技术,以反式肉桂酸为内标,考察目标物在UPC2保留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口服红芪药材后大鼠血浆中3种化学成分(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快速、灵敏检测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研究表明,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的浓度符合双室模型。根据它们的T 1/2值可以得出,吸收和消除最快的是毛蕊异黄酮,而最慢是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第五,本研究利用UPC2分离技术,通过考察固定相、改性剂、pH值、洗脱梯度、动态背压、温度以及进样量等分离参数,对红芪药材中7种不同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以及保留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色谱柱和改性剂对7种不同结构黄酮类化合物的保留行为影响最大;其余参数均不是影响保留行为的主要因素,可在后续实验中进行微调、优化。此研究结果不仅对其它药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且可以对中药材中其它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作为参考和借鉴。

孙睿[5](2020)在《花椒籽油的制备及α-亚麻酸的纯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四川在我国花椒种植产业中已达到全国第一,花椒产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花椒籽是花椒调味品的副产物,花椒籽中含有较高的功能性油脂,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油料资源,但每年有着大量的花椒籽被浪费。因此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花椒籽,对花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花椒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性质、主要脂肪酸含量、花椒籽油的精炼以及油中α-亚麻酸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以油的提取率与其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通过响应面同步优化花椒籽油的萃取工艺。经过分析可知,此工艺对花椒籽提油率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花椒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通过同步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1℃,萃取时间90min,此条件下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得到花椒籽的提油率平均为12.52%,α-亚麻酸含量平均为4.45%。通过对花椒籽提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采用响应面同步优化法进行模拟,得到的数学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偏差较小,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可靠性。(2)对比研究超临界CO2萃取的花椒籽油与传统溶剂提取的花椒籽油品质特性。超临界CO2萃取的花椒籽油具有丰富的花椒籽香味,无异味,提取率为12.52%,α-亚麻酸含量为4.45%,水分含量为0.52 g/100g,酸价18.8(KOH)mg/g,过氧化值16 mmol/kg,皂化值198 mg/g,不皂化物0.36%。溶剂提取的花椒籽油,具有花椒籽香味,无异味,提取率为9.23%,α-亚麻酸含量为3.69%,水分含量为0.82 g/100g,酸价22.1(KOH)mg/g,过氧化值20 mmol/kg,皂化值193 mg/g,不皂化物0.48%。超临界CO2萃取法不仅在提油率上比溶剂提取法高,而且在对花椒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富集方面也更好,萃取的油脂品质更高。(3)研究花椒籽油的精炼工艺,采用脱胶工艺,温度30℃,添加85%磷酸0.25%、水5%,时间20 min;碱炼脱酸工艺,温度80℃,超碱量0.15%、NaOH浓度10%,时间30 min;脱色工艺,温度100℃,脱色剂量5%、活性炭:活性白土=1:8,时间25 min,此工艺的脱胶率为95.5%,脱酸率为89.8%,脱色率为97.1%。此工艺对花椒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都无太大影响,且得到的花椒籽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4)研究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超临界CO2萃取的花椒籽油,以α-亚麻酸含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由正交试验分析可知,影响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α-亚麻酸的工艺的主次因素为:(混合脂肪酸+无水乙醇):β-环糊精和超声功率影响最大,包合时间影响次之,微波功率影响最小;由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可知,(混合脂肪酸+无水乙醇):β-环糊精对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α-亚麻酸有显着影响,而微波功率、超声功率、包合时间对工艺影响不显着。正交试验结果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脂肪酸+无水乙醇):β-环糊精=1:10(g/g),微波功率为200 W,超声功率为250W,包合时间为30 min,此条件下的α-亚麻酸含量为22.56%。

杜康[6](2020)在《云南烟草精油的提取及新植二烯的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云南典型初烤烟叶为原料,烟叶精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烟叶精油的工艺条件,比较了云南不同地区新鲜烟叶中挥发油成分的提取率;采用超声辅助、索式、溶剂萃取方法对初烤烟叶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究;分析比较了四种萃取方法在最佳条件下的初提物组成,继而以烟碱和新植二烯为目标,以初提物为原料,研究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分离纯化烟碱和新植二烯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初烤烟叶精油成分,以烟叶精油得率为指标,选出最佳提取工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20g/min、萃取时间2h,且各因素对烟叶精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CO2流量,此条件下平均得油率3.18%。使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最佳萃取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结果表明:烟油中主要成分为(S)-3-(1-甲基-2-吡咯烷基)-吡啶(烟碱)、新植二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正十六烷酸、维生素E(生育酚)、1,5,9-三甲基-12-(1-甲基乙基)-4,8,13-环十二碳三烯-1,3-二醇等。2.借鉴初烤烟叶最佳萃取条件,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新鲜烟叶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并比较其得率大小,结果表明:通海地区中部新鲜烟叶的得率较高,且萃取物颜色偏黄;其他地区萃取物得率较低;且颜色均比较浅。新鲜烟叶萃取物的GC-MS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烟碱、戊酸5-羟基-2,4-二叔丁基苯基酯、2-己基-1-癸醇等,与初烤烟叶萃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差异较大。3.对初烤烟叶进行超声辅助萃取、索式萃取和溶剂萃取,并比较了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为萃取剂时,其烟叶初提物的得率和主要成分,结果显示,当萃取剂或夹带剂为100%乙醇时,索式萃取下初提物的得率最高,四种萃取工艺的得率顺序为:索式萃取>超声辅助萃取>溶剂萃取>超临界CO2萃取。4.优化了以烟碱和新植二烯为主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条件。5.以烟碱和新植二烯为目标分离物,选择适宜的萃取方法,并以萃取获得的初提物为原料,采用溶剂反向萃取法和柱层析法对初提物中的烟碱和新植二烯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有机溶剂反萃超临界初提物中的烟碱和新植二烯,所得产品中新植二烯含量达到97.99%,得率为21.34%;有机溶剂反萃超声辅助初提物,所得产品中烟碱含量为63.24%,新植二烯含量33.53%,产品总得率为17.76%;有机溶剂反萃溶剂萃取初提物,所得产品中新植二烯纯度为67.34%,得率为8.76%;当采用柱层析法洗脱超临界初提物,分离纯化得到的产品中新植二烯含量达到75.11%,得率为25.1%。

易小琦[7](2019)在《双水相提取丹皮中的丹皮酚及三液相提取丹参中成分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当工业中采用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法来提取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时,有机溶剂用量较多,耗能较大,因此,生产成本较高。由不同的亲水性小分子有机溶剂和无机盐构成的双水相和在该体系基础上延伸的液-液-液三相萃取因体系含水量高,具有有机溶剂用量少、价格低廉、环保等优点,且体系分相快、选择性好,与常采用的聚合物相比,黏度低,更加有利于溶剂的回收和目标产物的分离提取。丹皮和丹参中活性成分众多,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肝肾和缺血组织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从双水相及液液液三相体系中实现中药材中多种组分的分离和提取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实际意义。本论文首先采用传统的双水相体系萃取丹皮酚,探讨了盐溶液的pH值、无机盐的种类和盐浓度、有机溶剂的用量、萃取时间和温度对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与传统的乙醇提取法进行比较;然后以乙酸乙酯为助溶剂对双水相体系进行改进,讨论乙酸乙酯含量、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双水相及改进体系中丹皮酚的二次提取和溶出过程中的动力学以及在两相间分配的热力学行为;最后,考虑在两相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三相体系,对该三液相体系在天然产物活性组分提取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1)丹皮酚主要被分配在上相。在优化后的四氢呋喃/磷酸二氢钠双水相体系中,当盐溶液的pH值为3.00,四氢呋喃用量为30.4%(v%),磷酸二氢钠浓度为0.600g/mL,37.0℃下水浴恒温振荡6.00 h,与乙醇/磷酸二氢钠和丙酮/磷酸二氢钠双水相萃取体系相比,上相提取量分别提高了14.3%和4.35%。但与传统的70%乙醇(17.5 mL)萃取法相比,上相提取量却降低了8.33%。(2)以乙酸乙酯为助溶剂改进双水相体系。研究发现:加入乙酸乙酯以后,体系分相速度更快,成相时间更短。在优化后的四氢呋喃/磷酸二氢钠双水相改进体系中,当四氢呋喃/乙酸乙酯(V:V=7:3)用量为30.4%(v%),磷酸二氢钠浓度为0.600 g/mL(pH=3.00),37.0℃下水浴恒温振荡6.00 h,与传统的70%乙醇(17.5mL)萃取法相比,上相提取量提高了7.69%。(3)通过对药渣进行二次提取以及探究丹皮酚溶出过程的动力学和在两相间分配的热力学行为,进一步说明丹皮酚在四氢呋喃改进体系中的提取效果较好,溶出和脱附较快达到平衡状态,从富盐相被分配到富有机相的自发程度相对最大。(4)在乙醇双水相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正己烷,考察了由疏水性有机溶剂(己烷)-亲水性小分子有机溶剂(乙醇)-无机盐溶液(磷酸二氢钠)构建的液-液-液三相体系分离提取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可行性。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相萃取液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发现丹参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被分布在了不同的液相中,初步表明采用该三液相萃取体系实现了药材中不同极性组分的提取和分离。

姚众,董晨晨,张贵云,张丽萍,刘珍,范巧兰,吕贝贝[8](2018)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植物源农药提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与传统分离提取技术相比,具有提纯过程简单、提取率高、选择性好、无溶剂残留以及有效萃取易挥发性物质等优点。综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植物源农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崔艳宏[9](2018)在《超临界流体提取宁夏枸杞籽中有效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宁夏枸杞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枸杞籽中有效成分,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原料粒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过程的影响;对所得枸杞籽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超临界提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应用超临界CO2流体对枸杞籽进行有效成分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原料粒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提取过程的影响,并绘制出影响因素曲线。确定最优工艺参数: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 oC,原料粒度40-60目,提取时间60 min,提取率14.28%,达到了原料含脂量的91%。对提取出的枸杞籽油做理化性质检测,结果显示:折光指数1.527、密度0.923 g/cm3、水分及挥发物1.44%、酸价2.09 mgKOH/kg、过氧化值0.54 mmol/kg、皂化值171.95mgKOH/g。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得到的油脂在色泽、透明度、气味、折光指数、皂化值、过氧化值、酸价等指标上均符合《食品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出籽油主要含脂肪酸类物质,其中饱和脂肪酸有3种: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相对百分含量占9.51%;不饱和脂肪酸有3种:亚油酸、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占90.49%,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67.95%。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有效成分的提取进行模拟,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归一化预处理,得到的结果与实验吻合,此模拟技术完全可用于对枸杞籽产品的提取深加工做经济性的预测分析。随后,论文以优化的实验条件为理论基础依据,结合当地公司的枸杞原汁加工,对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取宁夏地区枸杞籽油工程生产做经济性评价,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节能消耗,降低成本,生产过程安全环保,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宁夏枸杞产业链的延长、促进地方枸杞产业深加工推动宁夏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李晓朋[10](2018)在《超临界萃取工艺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技术,自从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在石油、医药等行业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并且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对比以往的研究资料发现影响超临界萃取工艺的因素有多种,例如:温度、压力、溶剂流量、物料属性等。本文以五味子萃取为研究对象探究超临界萃取工艺过程中的显着影响因素,并探索一个最优的实验条件,并对超临界萃取控制过程进行了建模与仿真验证,使萃取率尽可能的达到最高状态。本文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在阐述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味子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应用前景,确定了以CO2超临界萃取五味子工艺过程控制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们在植物油提炼中的水剂法、浸出法、压榨法等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并对传统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总结概括并且与超临界萃取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通过实验分析了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单因素对CO2超临界萃取过程的影响,确定了CO2超临界萃取工艺过程给定参数的最优值。在研发的CO2超临界萃取平台上进行超临界萃取工艺的研究,在分析比较了限元分析法、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PCA)与响应面优化法(RSM)相结合,进行了超临界萃取的数学建模,建立了PCA-RSM的数学模型进而确定了超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共有参数,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度。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残差分析,得到了超临界萃取五味子的最佳给定参数为:温度38℃、压力40MPa、CO2流量32L/h,超临界萃取率可以达到18.51%。对超临界萃取控制过程进行了分析,设计了RBF-PID控制算法,运用Matlab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传统的PID控制相比较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超调量小,调节速度快,调节时间短,最后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设计了超临界萃取过程的测控系统。

二、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原理
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工艺流程
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特点
    (1)优点
    (2)不足
4 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主要因素
    4.1 萃取压力
    4.2 萃取温度
    4.3 萃取时间和CO2流量
    4.4 物料的粒度
    4.5 夹带剂
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5.1 生物碱类的提取
    5.2 挥发油类的提取
    5.3 蒽醌类的提取
    5.4 黄酮类的提取
    5.5 萜类的提取
    5.6 糖和苷类的提取
    5.7 苯丙素类的提取
6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6.1 SFE-CGC联用
    6.2 SFE-HPLC联用
    6.3 SFE-MD联用
    6.4 SFE-GC-MS联用
    6.5 SFE-NMR联用
    6.6 SFE-SFC联用
7 结 语

(2)白兰花挥发油的提取及其香气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兰花概述
        1.1.1 白兰花简介
        1.1.2 白兰花的主要功能化学组分
        1.1.3 白兰花的应用
    1.2 白兰花特征香气组分研究进展
        1.2.1 白兰花挥发性组分萃取方法
        1.2.2 香气组分检测方法
    1.3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1.3.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挥发油组分的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分析
        2.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3 HD-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2.3.4 水蒸汽蒸馏提取对白兰花挥发油组成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提取法的工艺优化及其提取物组分的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分析
        3.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3 SE-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3.3.4 有机溶剂提取法对白兰花挥发油组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的优化及其萃取物组分的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3.3 SFE-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4.3.4 超临界CO2萃取对SFE-挥发油组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挥发油比较分析及应用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嗅香评价
        5.3.2 三种挥发油的比较分析
        5.3.3 SFE-挥发油组分香气强度的研究
        5.3.4 白兰花挥发油烟草加香效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FE-CO2技术原理
2 SFE-CO2萃取率的影响因素
3 SFE-CO2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4 SFE-CO2技术在中药药理活性方面的应用
5 结语

(4)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芪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1.1 红芪药材中的黄酮类成分
        1.1.2 红芪药材中的皂苷类成分
        1.1.3 红芪药材中的多糖成分
        1.1.4 红芪药材中的其它成分
        1.1.5 红芪药材成分指纹图谱
    1.2 前处理技术在中药分离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2.1 溶剂提取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3 固相萃取技术
        1.2.4 诱导相变萃取法
    1.3 现代色谱技术在中药分离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3.1 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2 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3 超临界流体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4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基础研究
        1.3.5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影响因素
        1.3.6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
    1.4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基于溶剂诱导萃取-UPC~2技术对红芪中未知成分的定性分析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化学品和试剂
    2.2 混合标准溶液和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2.3 UPC~2色谱条件
    2.4 UPLC- MS/MS色谱条件
    2.5 红芪药材提取物的制备
        2.5.1 溶剂诱导萃取
    2.6 溶剂诱导萃取回收率的计算
    2.7 未知成分的鉴别及定性
        2.7.1 溶剂诱导萃取条件下红芪药材的UPC~2色谱图
        2.7.2 未知物成分的光谱信息
        2.7.3 未知物成分的质谱信息
        2.7.4 对照品比对实验
    2.8 诱导溶剂萃取的优化
        2.8.1 不同诱导溶剂的优化
        2.8.2 诱导溶剂添加量的优化
        2.8.3 乙腈-水溶液体积比的优化
    2.9 小结
第三章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化学品和试剂
    3.2 混合标准溶液和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3.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3.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3.3 UPC~2色谱条件
    3.4 UPLC色谱条件
    3.5 三种前处理方法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
        3.5.1 溶剂提取法
        3.5.2 固相萃取法
        3.5.3 溶剂诱导萃取法
        3.5.4 结果与讨论
        3.5.5 三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3.6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在UPC~2的分离色谱条件优化
        3.6.1 色谱柱的优化
        3.6.2 改性剂的优化
        3.6.3 改性剂pH的优化
        3.6.4 系统背压的优化
        3.6.5 柱温的优化
        3.6.6 流速的优化
    3.7 UPC~2与UPLC分离系统下不同固定相的比较
    3.8 UPC~2测定红芪中11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学考察
        3.8.1 专属性考察
        3.8.2 精密度考察
        3.8.3 方法重复性考察
        3.8.4 稳定性考察
        3.8.5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考察
        3.8.6 加标回收率考察
    3.9 UPC~2对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
    3.10 小结
第四章 红芪药材UPC~2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化学品和试剂
        4.1.3 样品来源
    4.2 红芪药材供试液的制备
    4.3 UPC~2色谱条件
    4.4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4.5 方法学考察
    4.6 红芪药材产地溯源的研究
        4.6.1 红芪药材中11种化学成分与产地相关性分析
        4.6.2 主成分分析
        4.6.3 聚类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溶剂诱导萃取-UPC~2法对大鼠血浆中四种红芪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化学品和试剂
        5.1.2 仪器
        5.1.3 UPC~2色谱条件
        5.1.4 UPLC- MS/MS色谱条件
    5.2 红芪提取物的制备
    5.3 标准溶液和质量控制样品的制备
        5.3.1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5.3.2 质控样品溶液的制备
    5.4 溶剂诱导萃取法
    5.5 溶剂诱导萃取回收率的计算
    5.6 方法学验证
        5.6.1 选择性
        5.6.2 线性方程和灵敏度
        5.6.3 稳定性
        5.6.4 精密度
        5.6.5 回收率
    5.7 实验动物
    5.8 血浆样品的制备
    5.9 方法与结果
        5.9.1 不同诱导溶剂的优化
        5.9.2 诱导溶剂添加量的优化
        5.9.3 血浆-乙腈混合比例的优化
    5.10 UPC~2条件的优化
        5.10.1 不同固定相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0.2 不同改性剂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0.3 不同背压和温度对目标物分离的影响
    5.11 方法学验证
        5.11.1 专属性考察
        5.11.2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考察
        5.11.3 精密度考察
        5.11.4 回收率考察
        5.11.5 稳定性考察
        5.11.6 药代动力学研究
        5.11.7 质谱定性研究
    5.12 小结
第六章 红芪中黄酮类化合物在UPC~2中保留机理的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1.1 化学品和试剂
        6.1.2 仪器
    6.2 研究方法
        6.2.1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6.2.2 混合标准工作液的制备
        6.2.3 UPC~2色谱条件
    6.3 理论基础
    6.4 结果与讨论
        6.4.0 色谱柱类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1 改性剂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2 添加剂比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3 色谱柱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4 系统背压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5 进样量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6 流速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7 洗脱梯度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4.8 检测波长对黄酮类化合物保留的影响
    6.5 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花椒籽油的制备及α-亚麻酸的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花椒籽及其应用
    1.1 绪论
    1.2 花椒籽的主要成分
    1.3 花椒籽油
        1.3.1 花椒籽油的提取
        1.3.2 花椒籽油的应用
        1.3.3 花椒籽油的精炼
    1.4 花椒籽其他成分研究
    1.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5.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性
        1.5.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
        1.5.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1.6 α-亚麻酸的分离纯化
        1.6.1 花椒籽中的α-亚麻酸
        1.6.2 α-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1.6.3 α-亚麻酸的应用
        1.6.4 α-亚麻酸的富集纯化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7.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超临界CO_2萃取花椒籽油及α-亚麻酸含量的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椒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步骤
        2.2.2 花椒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2.2.3 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花椒籽提油率与α-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2.2.4 提油率与α-亚麻酸含量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优化
    2.3 结果分析
        2.3.1 单因素试验
        2.3.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2.3.3 回归拟合和方差分析
        2.3.4 交互作用分析及最佳条件确定
        2.3.5 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超临界CO_2萃取与溶剂提取花椒籽油品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花椒籽油溶剂提取工艺及步骤
        3.2.2 花椒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3.2.3 花椒籽油色泽测定
        3.2.4 花椒籽油水分测定
        3.2.5 花椒籽油酸价测定
        3.2.6 花椒籽油过氧化值测定
        3.2.7 花椒籽油皂化值测定
        3.2.8 花椒籽油不皂化物测定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花椒籽油的精炼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花椒籽油的杂质去除
        4.2.2 花椒籽油的脱胶
        4.2.3 花椒籽油的脱酸
        4.2.4 花椒籽油的脱色
        4.2.5 花椒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4.2.6 花椒籽油水分及挥发物测定
        4.2.7 花椒籽油色泽测定
        4.2.8 花椒籽油酸价测定
        4.2.9 花椒籽油过氧化值测定
        4.2.10 花椒籽油皂化值测定
        4.2.11 花椒籽油不皂化物测定
        4.2.12 花椒籽油含皂量测定
        4.2.13 花椒籽油磷脂测定
    4.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分离纯化花椒籽油中α-亚麻酸的工艺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和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花椒籽油α-亚麻酸含量测定
        5.2.2 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α-亚麻酸
        5.2.3 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工艺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5.2.4 超声-微波协同β-环糊精包合α-亚麻酸工艺优化
    5.3 结果分析
        5.3.1 单因素实验
        5.3.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5.3.3 验证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云南烟草精油的提取及新植二烯的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烟草概述
        1.2.1 烟草植物形态及分布
        1.2.2 烟草的用途及现状
    1.3 烟草中有效成分及提取方法概述
        1.3.1 烟草有效成分简介
        1.3.2 烟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概述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烟草成分提取中的研究现状
        1.4.1 超临界CO_2流体特点
        1.4.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原理
        1.4.3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烟草成分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初烤烟叶中的挥发油
    2.1 实验操作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设备及操作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烟草原料预处理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正交实验
        2.2.4 验证性实验
        2.2.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条件
    2.3 结果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3.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3.3 验证性实验结果
        2.3.4 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新鲜烟叶中的挥发油
    3.1 实验方法
        3.1.1 新鲜烟叶预处理
        3.1.2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
    3.2 结果讨论
        3.2.1 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新鲜烟叶的挥发油得率比较
        3.2.2 新鲜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3.2.3 新鲜烟叶与初烤烟叶的挥发油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萃取法提取初烤烟叶精油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料预处理
        4.2.2 超声辅助萃取法提取初烤烟叶精油
        4.2.3 索式萃取法提取初烤烟叶精油
        4.2.4 溶剂萃取法提取初烤烟叶精油
        4.2.5 烟叶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乙醇浓度对烟叶精油得率的影响
        4.3.2 萃取剂极性大小对烟叶精油得率的影响
        4.3.3 萃取方法对烟叶精油得率的影响
        4.3.4 烟叶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
        4.3.5 萃取溶剂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碱和新植二烯为主的 GC-MS 检测方法
    5.1 GC-MS技术
        5.1.1 GC-MS介绍及工作原理
        5.1.2 GC-MS与 GC的区别
        5.1.3 GC-MS的应用
    5.2 色谱柱的选择及条件优化
        5.2.1 色谱柱的选择
        5.2.2 色谱稀释剂及进样浓度的选择
        5.2.3 色谱柱流速的影响
        5.2.4 分流比的影响
        5.2.5 程序升温的影响
        5.2.6 条件优化前与优化后的对比
    5.3 小结
第六章 烟碱和新植二烯的分离纯化
    6.1 烟叶精油初提物的全组分分析
        6.1.1 超临界CO_2萃取产物的全组分分析
        6.1.2 超声辅助萃取产物的全组分分析
        6.1.3 索式萃取产物的全组分分析
        6.1.4 溶剂萃取产物的全组分分析
    6.2 烟草精油初提物得率对比
    6.3 烟草精油初提物中烟碱和新植二烯含量对比
    6.4 烟碱和新植二烯的分离及纯化
        6.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4.2 分离及纯化方法
    6.5 结果与讨论
        6.5.1 有机溶剂反萃纯化产品
        6.5.2 柱层析分离纯化的产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创新
    7.3 建议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双水相提取丹皮中的丹皮酚及三液相提取丹参中成分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丹皮简介
    1.2 丹皮酚
        1.2.1 丹皮酚简介
        1.2.2 丹皮酚的药理作用
        1.2.3 丹皮酚的常用提取方法
    1.3 丹参
        1.3.1 丹参简介
        1.3.2 丹参中的化学成分
        1.3.3 丹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双水相萃取体系
        1.4.2 液-液-液三相体系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传统双水相及改进体系萃取丹皮酚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丹皮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3.2 丹皮酚的萃取
        2.3.3 相图的绘制
        2.3.4 系线长度的测定
    2.4 传统双水相体系萃取丹皮酚的初步评价
        2.4.1 HPLC分析及丹皮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盐溶液pH值对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4.3 双水相萃取体系无机盐的选择
        2.4.4 有机溶剂用量对双水相体系组成的影响
        2.4.5 磷酸二氢钠浓度对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4.6 萃取时间对丹皮酚溶出速率的影响
        2.4.7 萃取温度对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4.8 不同体系提取丹皮酚结果比较
    2.5 以乙酸乙酯为助溶剂改进双水相萃取体系
        2.5.1 乙酸乙酯含量差异对双水相改进体系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5.2 萃取时间对改进体系中丹皮酚溶出速率的影响
        2.5.3 萃取温度对改进体系中丹皮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5.4 双水相及改进体系相图
    2.6 双水相及改进体系萃取丹皮酚的行为研究
        2.6.1 动力学行为研究
        2.6.2 热力学行为研究
    2.7 所有萃取体系初提和二次提取丹皮酚结果比较
    2.8 本章小结
3 液-液-液三相萃取体系提取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初步评价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
        3.3.2 薄层层析法分析丹参中的有效成分
        3.3.3 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波长扫描
        3.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薄层层析分离—各相有效成分的初步判断
        3.4.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明的专利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植物源农药提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CF-CO2萃取技术概述
    1.1 SCF-CO2萃取原理
    1.2 SCF-CO2萃取植物源农药的优越性
2 SFE-CO2在植物源农药提取中的应用
    2.1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2.3 精油类化合物的提取
    2.4 生物碱的提取
3 展望

(9)超临界流体提取宁夏枸杞籽中有效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枸杞籽的营养价值及应用现状
        1.1.1 枸杞籽的营养价值
        1.1.2 枸杞籽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常用植物籽油的提取方法对比
        1.2.1 机械压榨法
        1.2.2 溶剂法
        1.2.3 水酶法
        1.2.4 超声辅助提取法
        1.2.5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基本原理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1.3.3 超临界CO_2萃取在植物籽油脂提取方面的应用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系统结构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实验步骤
        2.2.2 提取率计算公式
    2.3 检测方法
        2.3.1 粒度检测
        2.3.2 含脂量检测
        2.3.3 理化性质检测
        2.3.4 气质联用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超临界CO_2流体对枸杞籽油提取的工艺研究
    3.1 工艺影响因素
    3.2 实验方案设计
        3.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3.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3 枸杞籽含脂量检测结果与分析
    3.4 枸杞籽油检测结果与分析
        3.4.1 枸杞籽油理化指标检测
        3.4.2 枸杞籽油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超临界萃取过程的模拟
    4.1 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P网络)
        4.1.1 BP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4.1.2 BP网络的自学习过程
    4.2 基于BP网络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性能预测
        4.2.1 BP人工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
        4.2.2 网络学习参数的确定
    4.3 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
    4.4 BP网络预测枸杞籽油提取率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经济性分析
    5.1 工程投资的迫切性
    5.2 设备投资预算
    5.3 生产成本估算
    5.4 综合经济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临界萃取工艺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临界萃取控制系统的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O_2超临界萃取工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2.1.1 超临界萃取原理及特点
        2.1.2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
        2.1.3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前景
    2.2 实验设备与流程
    2.3 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参数分析
        2.3.1 萃取压力的影响
        2.3.2 萃取温度的影响
        2.3.3 萃取流量、时间的影响
        2.3.4 物料属性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临界萃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3.1 PCA-RSM方法概述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PCA模型的建立
        3.2.2 RSM模型的建立
    3.3 模型计算与分析
        3.3.1 输入参数对模型影响的分析
        3.3.2 模型结果分析
        3.3.3 算法验证及给定参数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临界萃取控制策略研究
    4.1 超临界萃取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PID整定算法
        4.2.1 RBF神经网络
        4.2.2 PID控制系统
        4.2.3 RBF网络PID控制系统设计
    4.3 仿真分析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超临界萃取测控技术的实现
    5.1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5.1.1 温度控制系统
        5.1.2 压力控制系统
        5.1.3 CO_2流量控制系统
    5.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5.2.1 元件选型
        5.2.2 系统调节与控制
        5.2.3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5.3 软件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刘川铭,刘猛刚,缪菊连. 广州化工, 2022(03)
  • [2]白兰花挥发油的提取及其香气组分的研究[D]. 张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J]. 邓巧玉,江姗,陈誉丹,陈兴广,梁旭,李余钊,袁经权. 中国药业, 2020(17)
  • [4]基于UPC2技术对红芪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王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5]花椒籽油的制备及α-亚麻酸的纯化技术研究[D]. 孙睿. 成都大学, 2020(08)
  • [6]云南烟草精油的提取及新植二烯的纯化工艺研究[D]. 杜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双水相提取丹皮中的丹皮酚及三液相提取丹参中成分的初步探究[D]. 易小琦. 重庆大学, 2019(01)
  • [8]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植物源农药提取中的应用[J]. 姚众,董晨晨,张贵云,张丽萍,刘珍,范巧兰,吕贝贝. 山西农业科学, 2018(11)
  • [9]超临界流体提取宁夏枸杞籽中有效成分研究[D]. 崔艳宏.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10]超临界萃取工艺及其测控技术的研究[D]. 李晓朋.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CO_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活性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