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论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不但不能得到发展,而且可能酿成悲剧。当然,体育人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体育历史和文化。体育历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体育人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入的自信源泉。作为体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的体育史,在当前的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一些学校甚至在培养计划中取消了体育史课程的设置。湖南省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教育的改革与沿海地区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体育史课程开设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为了促进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体育史课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湖南省15所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的开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开设的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现状、教学评价、师资情况等内容的分析,从社会环境、课程目标、教材、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探究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的对策,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目标单一,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无法正常开设体育史课程,体育史课程的开率不高。建议政府和学校适当投入经费,丰富教学平台,创造更多的多媒体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史课程开课率,实现体育史课程应有的价值。2.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学时数少、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议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合理安排课时。3.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部分学校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均未参与体育史教学培训。此外,年轻体育史教师的科研水平函待提升。建议湖南省各高校体育专业应当提高体育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4.课后体育史教师的主动性不够。教师在课后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历史知识点,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史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史的思考。建议体育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后同样注重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策略及时做出调整。
敬龙军,周莹,赵志明[2](2019)在《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趋势,给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大学体育教学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法、逻辑分析法、共现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论文发文量、核心作者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发文量在近几年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还是略显不足,目前我国有关大学体育教学的热点与前沿,主要集中在大学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大学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育等方面。
贾于宁[3](2019)在《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尽快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衔接,2016年上海市教委决定正式启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试点工作,该改革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大学体育面临的学生体质、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发展等问题。本研究对上海市10所参与“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项目的1007位学生以及84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各校11位课改负责人或领导进行访问调查,并采取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了解了“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在上海市各个高校的改革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继续发展提供方向,提出完善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参与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各试点高校改革模式各有特点,成效显着,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各高校基本上只在低年级组织开展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分层教学普及不够广泛;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专人指导等,还需进一步改进。2.参与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各试点高校学生对于本校课改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更多关注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较女生而言,男生对于此次课改的满意度相对更高,如何调动女生运动的积极性成为下一步推进的关键要素。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各试点校“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课内教学中,小球类项目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项目与课内选修项目相关。4.硬件设施是否完善是制约各试点校开展“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其余影响因素有:原有的课程设置和选课系统与改革要求不相匹配;学生的运动基础较差,导致推行专项化课程成效并不明显;网络管理系统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上级领导不重视等。总的来说,软件配备和政策导向也是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
李昱梅[4](2016)在《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体育课程目标上突出强身健体,增强学生体质;突出卫生保健,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突出体育体验,培养学生体育态度情感;突出意识培养,彰显学生体育发展个性。内容上,现代体育课程越来越科学化、趣味化、开放化等。结构上,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评价上,将进一步优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引入多元评价主体等。
林丽平[5](2016)在《生态体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反而日趋恶化。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的理念都是对于当前环境情况的忧虑和思索而产生的结果,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人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随之,生态文明开始进入人类的眼帘,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生态体育这一概念便顺势而生了。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就是生态体育,“绿色奥运”的产生就是来源于生态体育,即文化、体育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以及共同发展所组成的联系。在生态体育的视域下,对当下国内各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促进体育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化。当前,国内各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课程的形式也更加宽广。但是,在对高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论文将从生态体育的视域出发,针对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以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分析为基础,寻求生态体育和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点,为高校体育等相关课程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王勇[6](2013)在《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继续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地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按照这种要求,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年龄特点上看,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爱蹦爱跳,体育课理应成为除专业课之外最受他们欢迎的课。但据《中国体育报》和《中国青年报》调查,当前大学生90%喜爱体育运动,100%希望自身健康,然而却有91%的大学生对于上体育课毫无兴趣。足见大学体育课程已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大学体育课程从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课程的内容及实施较少直接指向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也较少指导与影响着学生走入社会开始终身体育的旅程。并且,现阶段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体能素质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使得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发展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治开始拥有其存在和拓展的空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咨询、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从和谐校园的视角出发,提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追踪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方向,创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由、练习自治和自我教育,体现“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继承与发展并重”的设计理念;积极吸取国内外已经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认真借鉴国内同类课程大纲的编撰经验,同时兼顾师资水平、教学条件,构建以“自治”为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结构)体系,使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多样化的轨道。
尹小兰[7](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①而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又是保证大学体育课程开发、实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大学体育课程政策。从各个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政策的相关内容来看,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实施时期、199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时期和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具体表现在:政策目标由关注生理健康为主逐步向关注全面健康转移;政策重心由身体发展教育向重视运动基础教育转移;政策取向由“体育学科中心论”向“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转移;四、政策主体由国家统一管理向民主参与管理转移。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政策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政策体系缺乏完整性;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政策决策体制不完善,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政策执行监控督查不健全不到位;政策执行缺少物质保障等问题。为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进行了独立地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在文章最后,笔者还对其改革和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对今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及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有些许的建设意义。
赵晓琳[8](2011)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然而,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所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实际操作能力差等等问题,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体育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而体育产业专业的完善又能够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充分调研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和规范培养规格、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主干学科为支撑,以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加强教材建设、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体育产业以及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的发展助力。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培养目标、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进行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找出我国在该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还在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戴天骄[9](2011)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啦啦操课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广泛调研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啦啦操课程的理论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构建了一套较科学合理的、符合当前实际的啦啦操课程,为啦啦操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啦啦操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基础进行分析,其中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客观基础包括社会基础、学生基础和知识基础。其次,通过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啦啦操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制定,结果如下:啦啦操课程确立以团结为取向的课程目标,其中还包括增强体质,发展身体各项能力、与社会现实相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重视心理健康,悦纳自我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团队精神、发扬体育精神,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5个子目标;设计共同进步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理论主要以啦啦操概述和啦啦操竞赛和评分为主要内容,技术主要以啦啦操基本动作和啦啦操套路为主要内容;建立以合作为主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为选修,共36学时并对课程的整个流程做了设计;教学过程以合作为主要方式,体现学生与教师的品等关系;课程评价指向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成体、广体啦啦操的课程大纲为案例,对这两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啦啦操较好的单位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如何实施和评价进行研究,寻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
杨惠燕[10](2010)在《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之所以要进行改革,既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来自人们的健康对终身体育地呼唤。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是指导学生科学健身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手段,但因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而处于边缘地带。从体育理论课程内部因素来看,目前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课程的发展。有鉴于此,在推行新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普通高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和设备以及生源等实际,构建一种能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效益的新课程模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借鉴我国体育实践课选项教学模式的经验,以课程理论、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创造性地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即以“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终身健身、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具有一定体育欣赏文化水平、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细分为7个教学内容,采取大学一年级“必学”(2个内容)、大学二年级“选学”(4内容选2),课余“自学”其它相关内容课程结构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策略。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既符合学生对体育认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又体现体育理论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性和递进性,克服了传统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低水平重复、学生主体性缺乏的弊端,较好地达成了新指导纲要提出的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二、关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论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专家访谈法 |
1.3.4 数理统计法 |
1.3.5 逻辑分析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湖南省普通高校 |
2.1.2 体育专业 |
2.1.3 体育史课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课程理论 |
2.3 体育史课程的地位与价值 |
2.3.1 体育史课程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
2.3.2 体育史课程是实现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
2.3.3 体育史课程是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
2.3.4 体育史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存在重要价值 |
2.4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现状 |
3.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课率情况分析 |
3.1.1 当前开设体育史课程的普通高校 |
3.1.2 当前没有开设体育史课程的普通高校 |
3.2 教学大纲现状分析 |
3.2.1 体育史课程教学大纲执行现状 |
3.2.2 体育史课程教学目标 |
3.2.3 体育史课程开设学时 |
3.3 教材与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3.3.1 体育史课程现行教材 |
3.3.2 体育史课程教学重点分析 |
3.4 教学现状分析 |
3.4.1 学生对体育史课程认知情况 |
3.4.2 学生对体育史课程喜欢程度 |
3.4.3 学生参与体育史课程目的 |
3.4.4 学生对体育史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 |
3.4.5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满意度 |
3.4.6 体育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情况分析 |
3.5 教学评价分析 |
3.5.1 体育史课成绩评价方式分析 |
3.5.2 体育史课成绩评价内容分析 |
3.6 师资情况分析 |
3.6.1 体育史课程教师年龄结构分析 |
3.6.2 体育史课程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分析 |
3.6.3 体育史课程教师继续教育情况分析 |
3.6.4 体育史课程教师科研情况分析 |
第四章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及影响因素 |
4.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 |
4.1.1 学校对体育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
4.1.2 体育史课程师资匮乏 |
4.1.3 课程目标单一 |
4.1.4 教材内容多、学时少 |
4.1.5 学生对体育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
4.1.6 学生参与体育史课程学习途径单一,学习效果不明显 |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的影响因素 |
4.2.1 教材支撑体育史课程的教学 |
4.2.2 学习途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史学习的兴趣 |
4.2.3 体育史教师推动体育史课程的发展 |
4.2.4 社会经济影响体育史课程的地位 |
4.2.5 课程改革促进体育史课程的发展 |
第五章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发展对策 |
5.1 推动课程多元化发展 |
5.1.1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多元化 |
5.1.2 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多元化 |
5.2 提高对体育史课程的重视程度 |
5.2.1 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提高开课率 |
5.2.2 进一步加强体育史课程的建设 |
5.3 优化体育史课程结构 |
5.3.1 提早开课,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
5.3.2 合理安排课时,提高学习效果 |
5.4 加强体育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
5.4.1 培养体育史专业人才,提高教学水平 |
5.4.2 引进高水平体育史课程教师 |
5.5 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
5.5.1 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标准 |
5.5.2 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 |
5.6 加强教材建设 |
5.6.1 加强教材内容创新 |
5.6.2 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 |
5.7 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的变革 |
5.7.1 依托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
5.7.2 新媒体推广,教育平台多样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访谈专家名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总体状况分析 |
1.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
1.2 研究关键词分析 |
1.3 研究机构分布 |
1.4 期刊分布 |
1.5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
1.6 研究层次分布 |
2 关于大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最经典文献分析 |
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
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常见的教学模式 |
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
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 |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
5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展望 |
5.1 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体育“立德树人” |
5.2 建立明确、合理的体育课程目标 |
5.3 避免盲目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 |
5.4 采取“教师集中把握、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形式 |
(3)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聚焦健康促进工作,倡导大学公共体育改革 |
(二)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缺乏锻炼意识与习惯 |
(三)传统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今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为上海市“大学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
(二)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新模式,突破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困境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何谓“大学体育个性化”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分析 |
(二)上海市大学生对本校公共体育改革开展状况满意度分析 |
(三)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开展现状分析 |
(四)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课外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五)上海市高校教师对“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分析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性是“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 |
(二)和而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是“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理想选择 |
(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是“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4)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体育课程目标发展趋势 |
(一)强身健体,增强学生体质 |
(二)卫生保健,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质 |
(三)体育体验,培养学生体育态度情感 |
(四)培养意识,彰显学生个性 |
二、现代体育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
(一)课程内容科学化 |
(二)课程内容趣味化 |
(三)课程内容开放化 |
三、现代体育课程结构、评价发展趋势 |
(一)结构发展趋势 |
(二)评价发展趋势 |
(5)生态体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生态学 |
1.2.2 生态体育 |
1.2.3 体育课程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
2.1 课程设置 |
2.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 |
2.2.1 课程目标分析 |
2.2.2 课程实施分析 |
2.2.3 课程结构分析 |
2.2.4 课程内容分析 |
2.2.5 课程评价 |
2.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生态体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分析 |
3.1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的生态目标 |
3.1.1 体育生态 |
3.1.2 实现体育教育主体的客体化 |
3.1.3 实现体育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
3.1.4 实现高校体育教师量上的平衡 |
3.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生态环境 |
3.2.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生态系统适应自然环境 |
3.2.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生态系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 |
3.2.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生态系统要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生态系统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 |
3.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生态结构 |
3.3.1 高校生态体育的开放性 |
3.3.2 高校生态体育的共生性 |
3.3.3 高校生态体育的系统性 |
第四章 生态体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发展对策 |
4.1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
4.1.1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
4.1.2 教育公平理论 |
4.1.3 儒家“和谐”思想 |
4.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内容 |
4.2.1 师生关系的生态化 |
4.2.2 教学内容的生态化 |
4.2.3 生态体育课程的宣传 |
4.3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
4.3.1 组织开展课堂体验 |
4.3.2 学校政策倾向 |
4.3.3 强化校园宣传 |
4.4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
4.4.1 注重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的生态化 |
4.4.2 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的方式 |
4.4.3 树立正确的意识 |
4.4.4 完善和丰富目前所使用的体育理论课程之教学内容 |
4.4.5 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 |
4.5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保障 |
4.5.1 加大人力投入 |
4.5.2 加大经费投入 |
4.5.3 加大物力投入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
2.2.2 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研究 |
2.2.3 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学生树立以“自治”为主导的学习理念 |
4.2 “自治”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
4.3 “自治”理念对于大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
4.4 建构以“自治”理念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
4.4.1 外部条件:实施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树立“自治”理念的作用 |
4.4.2 内部因素:大学体育课程教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3 必然结果: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项目)体系的重构 |
4.5 以“自治”理念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项目结构研究 |
4.5.1 规范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
4.5.2 科学选配,优化项目体系 |
4.5.3 精心设计,夯实发展基础 |
4.6 以“自治”理念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
4.6.1 基于“自治”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
4.6.2 以“自治”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自信心理 |
4.6.3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课程内容调整原则 |
4.6.4 增设新颖的体育项目进入课堂之中 |
4.6.5 改变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整体环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概述 |
第一节 大学体育课程 |
一、大学体育课程的界定 |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功能 |
第二节 课程政策 |
一、课程政策的界定 |
二、课程政策的功能 |
第三节 大学体育课程政策 |
一、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界定 |
二、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功能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发展的轨迹 |
第一节 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实施时期 |
一、1979《教学大纲》颁布的时代背景分析 |
二、1979《教学大纲》时期主要政策的内容分析 |
(一) 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
(二) 强调“三基”体育课程课堂教学 |
(三) 统一规定全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 |
(四) 重视重建和规范体育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 |
(五) 实行终结性评价,强调对“三基”的考核 |
第二节 199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时期 |
一、1992《指导纲要》颁布的时代背景分析 |
二、1992《指导纲要》时期主要政策的内容分析 |
(一) 把“以育人为宗旨”作为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
(二) 注重课外锻炼,强调课内课外统一的课程结构 |
(三) 重视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化 |
(四) 重视完善和健全体育课程的管理机构建设 |
(五) 体育课程评价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倾向 |
第三节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时期 |
一、2002《指导纲要》颁布的时代背景分析 |
二、2002《指导纲要》时期主要政策的内容分析 |
(一) 把“健康第一”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
(二) 强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课程体系 |
(三) 重视科学化、规范化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 |
(四) 重视建立健全促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
(五) 课程权力下放,重视学校、教师及学生作用 |
(六) 重视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设施、经费的支持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发展过程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政策目标由关注生理健康逐步向关注全面健康转变 |
一、从关注生理健康逐步走向关注全面健康 |
二、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健康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政策重心由身体发展教育向运动基础教育转变 |
一、从身体发展教育走向运动基础教育 |
二、转向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政策取向由“体育学科中心”向“人本主义”转变 |
一、逐步走向“体育学科中心”与“人本中心”的整合 |
二、向人本中心转移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政策主体由国家统一管理向民主参与管理转变 |
一、由国家统一管理逐步走向民主参与管理 |
二、课程管理权力下移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思考 |
第一节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
二、大学体育课程政策体系缺乏完整性 |
三、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 |
四、政策决策体制不完善,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 |
五、政策执行监控督查不健全不到位 |
六、政策执行缺少物质保障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思考 |
一、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制定的理念 |
二、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大学体育课程政策体系 |
三、加大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的实施力度 |
(一) 加强对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提高可操作性 |
(二) 完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决策机制 |
(三) 提高大学体育课程政策实施者的素质 |
(四) 加强政策执行监控督查力度 |
(五) 加大对大学体育课程政策执行的物质投入和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1.1.2 体育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人才的需求 |
1.1.3 我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对学科、专业、课程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
2.1.2 对学科、专业、课程关系的研究 |
2.2 对课程理论的研究 |
2.2.1 课程设置 |
2.2.2 课程体系 |
2.2.3 课程结构 |
2.2.4 课程论 |
2.3 对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
2.4 对体育教育、体育经济等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
2.5 对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4 分析与研究 |
4.1 国内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建设情况 |
4.1.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4.1.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
4.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 |
4.2.1. 通修课设置情况比较 |
4.2.2. 专业必修课设置情况比较 |
4.2.3 选修课设置情况比较 |
4.2.4 实践课设置情况比较 |
4.3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4.3.1 结论 |
4.3.2 建议 |
4.4 本科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情况比较 |
4.4.1 结论 |
4.4.2 建议 |
4.5 我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
4.5.1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4.5.2. 充实课程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
4.5.3 优化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比例 |
4.5.4 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
4.5.5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4.5.6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
5 结论 |
6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哈尔滨体育学院啦啦操课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内外啦啦操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所趋 |
1.1.2 啦啦操运动特色价值彰显的形势所趋 |
1.1.3 啦啦操运动席卷校园、纳入课程的形势所趋 |
1.2 文献综述 |
1.2.1 课程设计的概述 |
1.2.2 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构建啦啦操课程的基础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哲学基础 |
3.1.2 社会学基础 |
3.1.3 心理学基础 |
3.2 客观基础 |
3.2.1 社会基础 |
3.2.2 学生基础 |
3.2.3 知识基础 |
4. 构建啦啦操课程的研究 |
4.1 确立以团结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
4.1.1 对课程目标的阐述 |
4.1.2 啦啦操课程的任务和价值 |
4.1.3 啦啦操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分析 |
4.2 设计共同进步的课程内容 |
4.2.1 课程内容的阐述 |
4.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
4.2.3 建立以合作为主的教学过程 |
4.2.4 评价指向学生的健康发展 |
5. 啦啦操课程理论构建的个案研究 |
5.1 啦啦操课程目标的对比研究 |
5.1.1 成体、广体啦啦操课程目标的分析表 |
5.1.2 成体、广体啦啦操课程内容与实施的分析 |
5.1.3 成体、广体啦啦操课程评价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10)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价值 |
1.2 概念界定 |
1.2.1 课程模式 |
1.2.2 体育课程体育实践课程体育理论课程 |
1.2.3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 |
1.3.2 体育理论课程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外体育理论课程的相关介绍 |
1.3.4 我国普通高校关于体育理论课程的设置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现状分析 |
2.1 体育理论课程的历史进程 |
2.1.1 历次体育大纲的目的演变 |
2.1.2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思想 |
2.2 湖南省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
2.2.1 调查对象及目的 |
2.2.2 问卷设计 |
2.2.3 问卷检验 |
2.2.4 调查结果 |
2.2.5 调查结论分析 |
第三章 构建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的依据 |
3.1 构建“必-选-自”模式的依据 |
3.1.1 理论基础 |
3.1.2 法规依据 |
3.1.3 现实依据 |
3.2 体育实践课程模式的借鉴 |
3.2.1 体育选项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
3.2.2 体育选项教学产生的背景 |
3.2.3 我国体育课程选项模式比较 |
3.2.4 体育课程选项模式的借鉴 |
3.3 “必-选-自”体育理论课程模式的特点 |
3.3.1 在“理”上的合纵连横 |
3.3.2 在“情”上的兼容并蓄 |
3.3.3 在“学”上的步步深入 |
3.3.4 在“教”上的高精尖专 |
第四章 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的构建 |
4.1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 |
4.1.1 构建体育理论课程指导思想的依据 |
4.1.2 体育理论课程指导思想确定 |
4.2 体育理论课程目标 |
4.2.1 新《纲要》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分析 |
4.2.2 体育理论课程目标的确立 |
4.3 体育理论课程内容 |
4.3.1 课程内容要素分析 |
4.3.2 “必-选-自”模式的教学内容设置 |
4.3.3 “必-选-自”模式的课程结构 |
4.3.4 “必学”“选学”和“自学”的内容划分 |
4.3.5 “必-选-自”模式的框架 |
4.3.6 “必-选-自”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
4.4 “必-选-自”模式的课程评价 |
4.5 “必-选-自”模式的实施 |
4.5.1 “必-选-自”模式的实施流程图 |
4.5.2 “必-选-自”模式的实施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研究的课题 |
附录B |
四、关于体育课程发展趋势的课程论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育史课程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陈凌.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2]基于CNKI数据库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 敬龙军,周莹,赵志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4)
- [3]上海市“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 贾于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 李昱梅. 新课程导学, 2016(27)
- [5]生态体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D]. 林丽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6(12)
- [6]基于“自治”理念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与项目结构研究[D]. 王勇. 重庆大学, 2013(03)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政策研究[D]. 尹小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赵晓琳.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9]哈尔滨体育学院啦啦操课程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 戴天骄.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1(11)
- [10]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必-选-自”模式的构建研究[D]. 杨惠燕. 湖南科技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