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学科的开放性学业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万雅静[1](2022)在《基于学科任务导向型的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学科确定的基本学科任务共有四项:描述与分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与论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预测与选择(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以及辨析与评价(回答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普通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明确的建议,要求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以及制定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试题评分标准。特别提出本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特点,学业水平考试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试题。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
卢晓慧[2](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珏[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优化探究》文中指出
邓晶艳[4](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李菊[5](2021)在《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秋季,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开始在北京、上海等部分省市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陆续跟进。用好这一国家统编、统审、统用的新教材,必须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本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为指导,在对比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统编版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进行研究,为高中思政课教师有效开展“综合探究”教学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第一章,在分析和理解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综合探究”具备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思辨性、实践性等特点。第二章,在分析和理解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进行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了以下观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学情为依据,系统整合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规律和学习需要为依据,不断优化议题,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依据,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依据,强化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教学评价设计。第三章,在分析和理解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特点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探索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实施方法,并提出了“使用探究任务单、创设探究情境、开展议题式教学、开展辨析式探究、组织项目式社会实践活动”等建议。
裴国镧[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优化。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与体验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师的喜爱。然而,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针对当前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改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重点探索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是基于新课标的指导,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主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实施,具有主体参与性、过程德育性和影响持久性等特点。结合学科特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可依据体验前精心准备、体验中引导助推、体验后及时巩固的流程进行操作。其实施有利于构建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等。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交流的方法,分析实际教学案例,发现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意识有所增强,学生对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大大提升。然而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基础薄弱、教育机智不足以及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固化等原因,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体验情境创设不当、体验活动流于形式、体验课堂教学失衡、体验总结反馈片面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干扰,使得体验式思想政治课发挥最大的作用,提出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建议。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需要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并加深对学情的了解、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在自我否定中成长。另一方面,还要夯实理论基础,增强课堂掌控能力。应该加深自身的体验以丰富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贴近生活以撰写合理的体验式教学设计、提升课堂调控能力以促进课堂井然有序地开展。此外,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加强对体验学习的指导。需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习惯;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应用反馈,在反复体验中巩固成效。最后,根据操作流程和策略分析,设计并实施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案例,希望能为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提供参考。
刘乐婷[7](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性地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即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前提下,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议题教学成为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关键抓手。通过围绕议题开展活动设计,不仅关注学生学科知识构建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亲力亲为的思考和行为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知识、学科能力在活动铺就的轨道上向前推进,多方位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显而易见,议题教学的内容目标与活动设计凸显主体性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这与思想政治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规律不谋而合。因此,议题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方面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将以议题教学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切入点,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进行概述。通过阐述议题、议题教学,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的具体内涵,同时阐明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学习主体性及其表现。接着,提出本研究所借鉴的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明确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议题教学的目标、活动、实施环境,可知议题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是可行的。由此,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中议题、情境、问题、活动等要素以及思想政治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提出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原则。第三部分,对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辨析能力、政治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议题、情境、问题、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等方面产生了制约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挖掘议题资源的途径、缺少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欠缺对接社会实践的理念、缺乏评价核心素养的思想;以及学生欠缺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第四部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本文共提出四点策略:一是积极开发议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二是主动优化议题教学要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是积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四是自觉关注学生主体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黄晶晶[8](2021)在《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创造性地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并提出了“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辨析式教学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此,结合新时代思政课要求和课程标准以及高中生认知特点研究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辨析式教学是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以及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土壤,以“辨析”“辨析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三个概念的界定为切入点,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下,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与特点选取适辨内容,通过围绕辨析问题创设冲突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以深入自主讨论、交互对话、比较鉴别的方式,结合辨析过程进行反思,最后正确认识知识、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强化价值引领、内化升华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辨析目标的澄清性、辨析内容的关联适辨性、辨析情境的真实复杂性和辨析过程的互动生成性的特点。将辨析式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利用了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按照辨析式教学操作流程对实习学校高二年级的三个班进行了以《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框题为例的教学实施,从中发现在辨析活动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辨析过程不够高效有序,辨析成果不够显着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的专业素养不强、对辨析问题的设计缺乏适辨性、对辨析过程的组织引导不够充分、以及对辨析成果的总结升华不到位。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辨析式教学该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更新以思政课教学方向与辨析式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研读课程标准以明确辨析式教学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本质要求,从整体上提升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设计的辨析问题需具备针对性、思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适合学生辨析并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提高组织调控能力,营造民主讨论氛围等提高对辨析过程的组织引导,高效有序地指导学生参与辨析;最后,在总结升华部分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促进情感升华和完成价值引领,达成辨析成果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林华丽[9](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度学习中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一线教学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自2013年起便开展了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实现从小学到中学全覆盖,并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3月高中阶段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对深度学习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深度学习的提出源自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出现的“记住知识但不会用、会用但不懂迁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出现的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浅层水平,对知识的理解大都维持在简单记忆、零散回忆的状态,没有建立学科素养所需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迫切需要深度学习来帮助学生走出低阶层面的学习,以更好地提升高阶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就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两者的关系而言,深度学习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追求的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理论研究的分析视角集中于内涵、特征、策略、评价等层面。同时,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增多。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深度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逐渐重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涉及,但多数一线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仍较为单一,深度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科性、方向性还需深入研究。为此,论文明确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内涵的四大基本特点:第一,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正确的价值引领;第二,注重对学科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第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第四,注重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在认知层面、理解层次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对比,详细阐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高”认知、“深”理解、“真”情境三个基本特征。在明确相关概念特征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评价阶段”的实施流程,从而为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指南。在具体的实施流程中,准备阶段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相关原理,进行了主体准备和学习准备。学生是深度学习的主体,因此主体准备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论述,强调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倾向于“怎么想”;学习准备则更注重“如何做”,通过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的准备,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创造条件。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SOLO分类法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论文开展了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的研究。实施阶段包括确定学习主题、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组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设计系列化的学习活动四大内容。其中,学习主题包括主题名称的确定和主题范围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定需清晰明确,具有素养导向性;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则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和充分调用已有知识;系列化学习活动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重要载体,需要创设层进式的学习情境和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二者缺一不可。评价阶段则从明确学生中心的评价目标、使用可实施的评价内容、采用规范性的评价等级、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论述。评价目标是为了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内容是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外显的关键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等级则是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SOLO分类法、新课标的指导下,具体界定了深度学习的层次要求。依据实施流程的基本操作要素,论文以“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学习进行了实践案例的探索与反思。通过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目标的制定、学情的分析、结构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系列化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展开论述,把理论上的操作思路细化为课堂的具体学习流程。并结合实践案例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在反思中得出了要围绕目标整体规划主题学习、构建深度学习评价框架两大结论,从而为下一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积累经验。
常睿[10](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校“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深切关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可见,意志品质作为能够影响大学生目标追寻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品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此背景下,能否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使大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战胜困难,具有明确生活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并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已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现实来看,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但在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缺乏勇气、毅力,心态不稳等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意志品质培育更具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尝试系统地研究意志品质及大学生意志中品质培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逻辑进路,全面阐述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问题,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现实样态和实践创新。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本部分是对“是什么”的具体回应,也是本研究前提和基础。从厘清意志品质一般界定出发,重点阐述意志品质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可塑性等综合特征,探索分析了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以及在大学生动机冲突、确定目标、执行决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和面对成功时的具体呈现,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品质的本质的同时揭示了研究意志品质的复杂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本部分是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指导、方法借鉴和思想依循三个方面。以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意志品质论述为培育的理论指导,立足积极心理学、挫折主义与挫折教育论等方法理论,从意志品质的民族文化属性入手,探寻文化资源中培育可依循的思想智慧,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第三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本部分是对现实环境“怎么样”的回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分析新的时代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方向;阐述了新的历史方位下,意志品质培育对于大学生巩固信仰、持续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大学生主体性特征为参照,洞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由此明晰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实指向和目标要求。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考察。本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怎么样”的考察,是实证研究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把握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与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表象透视大学生意志品质呈现的基本样态,考察大学生对意志品质的认识、认同及是否践行等方面的问题,剖析当前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症结所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本部分解答了“如何办”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路径选择和优化机制,即在坚持引导与自觉性共恰、目标与规律统一、系统与环节协调、认知与实践对接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育内容、营造教育氛围、构建实践平台等路径开展培育。同时,从体制机制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培育运行机制、跟踪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从而为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做出努力。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开放性学业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思想政治学科的开放性学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任务导向型的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基本框架 |
二、学科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的一般路径 |
三、学科任务导向型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实践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析 |
第三节 逻辑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
一、大数据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
一、线性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
一、普适教育 |
二、个性化培育 |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
一、认知培育 |
二、实践养成 |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
一、需求侧适应 |
二、供给侧发力 |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守正创新原则 |
三、趋利避害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
一、数据画像 |
二、精准资助 |
三、异常告警 |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思想性 |
三、开放性 |
四、思辨性 |
五、实践性 |
第二章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设计 |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
二、基于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设计 |
三、遵循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设计 |
四、凸显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
五、强化学生综合表现的教学评价设计 |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的教学实施 |
一、运用探究任务单 |
二、优化探究情境 |
三、使用议题式教学 |
四、开展辨析式探究 |
五、组织项目式实践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t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可能创新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体验 |
2.体验式教学 |
3.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1.主体参与性 |
2.过程德育性 |
3.影响持久性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 |
1.体验前精心准备 |
2.体验中引导助推 |
3.体验后及时巩固 |
(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
1.有利于构建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3.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运用现状及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取得的成绩 |
1.思想政治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意识增强 |
2.体验式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体验情境创设不当 |
2.体验活动流于形式 |
3.体验课堂教学失衡 |
4.体验总结反馈片面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待增强 |
2.教师的教育机智和课堂掌控能力不足 |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体验动力 |
三、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 |
(一)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
1.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了解体验基础 |
2.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
3.善于反思和总结,在自我否定中成长 |
(二)夯实理论基础,增强课堂掌控能力 |
1.加深体验,丰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2.贴近生活,撰写合理的体验式教学设计 |
3.调控课堂,促进教学井然有序地开展 |
(三)提升品格修养,指导体验学习 |
1.提升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端正学生思想,培养理解记忆的习惯 |
3.适当进行反馈,反复体验以巩固成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致谢 |
(7)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相关概述 |
(一)议题、议题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 |
1.议题 |
2.议题教学 |
3.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学习主体性及其表现 |
1.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学习主体性 |
2.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表现 |
(三)理论基础与借鉴 |
1.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3.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二、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可行性及原则 |
(一)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可行性 |
1.议题教学目标为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提供动力 |
2.议题教学活动为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提供渠道 |
3.议题教学环境为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提供保障 |
(二)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原则 |
1.议题统领原则 |
2.情境触发原则 |
3.问题驱动原则 |
4.活动贯穿原则 |
5.素养评价原则 |
三、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现状调查 |
(一)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调查设计 |
1.调查主题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过程 |
(二)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已取得的成绩 |
1.议题教学初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
2.议题教学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
3.议题教学初步引导了学生的政治方向 |
(三)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
1.议题设置不够科学,未能启发学生把握学习内容 |
2.情境创设不够合理,未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
3.问题设计不够恰当,未能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思维 |
4.活动开展不够深入,未能指导学生内化理论知识 |
5.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未能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状况 |
(四)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教师缺少挖掘议题资源的途径 |
2.教师缺少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
3.教师欠缺对接社会实践的理念 |
4.教师缺乏评价核心素养的思想 |
5.学生欠缺转变学习方式的意识 |
四、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 |
(一)积极开发议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1.把握教材内容,发挥议题导向作用 |
2.搜索优质课件,了解议题教学架构 |
3.应用时政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
(二)主动优化议题教学要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1.创设真实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2.掌握问题编制技巧,指导学生深化思维 |
3.挖掘活动内在价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
(三)积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
1.转变教学评价理念,着眼学生核心素养 |
2.制定学习评价量表,给予学生恰当评定 |
3.比较分析评价证据,监控学生改进成效 |
(四)自觉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
1.把握学生思想,指导学生辨析式学习 |
2.基于学生经验,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 |
3.围绕学生需求,组织学生实践性学习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1.辨析 |
2.辨析式教学 |
3.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特征 |
1.辨析目标的澄清性 |
2.辨析内容的关联适辨性 |
3.辨析情境的真实复杂性 |
4.辨析过程的互动生成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
1.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
2.建构主义理论 |
3.价值澄清理论 |
(四)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意义 |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
2.有利于切实强化价值引领 |
3.有利于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过程 |
(一)实施研究步骤 |
1.实施进程安排 |
2.教学准备工作 |
(二)具体操作环节 |
1.创设冲突情境,展示适辨问题 |
2.组织自主讨论,合理引导辨析 |
3.对话异质同伴,比较分析异同 |
4.作出理性判断,小结梳理反思 |
5.多元评价效果,提升教学成效 |
(三)教学实施案例——以《文化创新的途径》框题为例 |
1.教学背景分析 |
2.教学目标 |
3.教学过程 |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状况分析 |
(一)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取得的效果 |
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
2.突出学生主体,体现辨析魅力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出现的问题 |
1.辨析活动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
2.辨析过程不够高效有序 |
3.辨析成果不够显着 |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1.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方式的专业素养不强 |
2.教师对辨析问题的设计缺乏适辨性 |
3.教师对辨析过程的组织引导不充分 |
4.教师对辨析成果的总结升华不到位 |
四、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运用辨析式教学的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1.更新理念,坚持思政课教学方向与辨析式教学实践相结合 |
2.研读课标,明确辨析式教学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开展的本质要求 |
(二)辨析式教学辨析问题设计策略 |
1.辨析问题需具备针对性 |
2.辨析问题需具备思辨性 |
3.辨析问题需具备开放性 |
4.辨析问题需具备思想性 |
(三)辨析式教学组织引导策略 |
1.提高组织调控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辨析 |
2.营造民主讨论氛围,兼顾多元表达方式 |
(四)辨析式教学总结升华策略 |
1.梳理构成不同观点的知识脉络,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
2.促进情感升华,引领价值导向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学生访谈记录 |
致谢 |
(9)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困惑 |
(二)研究综述 |
1.深度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
2.深度学习的国外研究现状 |
3.深度学习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
1.探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
2.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内涵 |
1.深度学习 |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特征 |
1.“高”认知 |
2.“深”理解 |
3.“真”情境 |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
2.SOLO分类法 |
3.建构主义理论 |
4.元认知理论 |
(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现实依据 |
1.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要求 |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
3.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一)深度学习是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度学习追求的最终目的 |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实施流程 |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准备阶段 |
1.主体准备 |
2.学习准备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实施阶段 |
1.确定学习主题 |
2.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
3.组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 |
4.设计系列化的学习活动 |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的评价阶段 |
1.明确学生中心的评价目标 |
2.使用可实施的评价内容 |
3.采用规范性的评价等级 |
4.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实践案例与反思 |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实践案例 |
1.学习主题 |
2.学情分析 |
3.学习目标 |
4.结构化学习内容 |
5.主题评价方案 |
6.系列化学习活动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案例反思 |
1.围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 |
2.构建深度学习评价框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意志品质的概念发展与内涵特征 |
(一)意志品质在哲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二)意志品质在心理学中的内涵及发展 |
(三)意志品质的一般界定及特征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生成机理 |
(一)生成意志品质的内部结构系统 |
(二)生成意志品质的影响因素 |
(三)意志品质内化、外化的生成机理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呈现 |
(一)意志品质在大学生动机冲突中的呈现 |
(二)意志品质在大学生确定目标中的呈现 |
(三)意志品质在大学生执行决定中的呈现 |
(四)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呈现 |
(五)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呈现 |
(六)意志品质在大学生面对成功时的呈现 |
第二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理论资源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理论指导 |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价值指向 |
(二)主客体统一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核特性 |
(三)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志品质培育的内源动力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方法借鉴 |
(一)积极意志品质的塑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 |
(二)消极意志品质的对抗:挫折理论与挫折教育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依循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二)革命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意志品质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诉求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条件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提出了新挑战 |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锚定了新坐标 |
(三)“时代新人”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规定了新方向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时代意义 |
(一)巩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
(二)涵育大学生持续奋斗的精神 |
(三)增强大学生不屈不挠的动力 |
(四)鞭策大学生前赴后继成就事业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难点 |
(一)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群体时代特征相适应 |
(二)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如何与主体性发展相互促进 |
(三)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效果如何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相符合 |
(四)大学生个人意志品质如何与集体意志、国家意志高度统一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毫不退缩的勇气 |
(二)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的自觉 |
(四)新时代大学生应具有坚韧不拔的干劲 |
(五)新时代大学生要保持宠辱不惊的稳健心态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研目的及总体思路 |
(二)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现状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五个维度的差异 |
(三)从量表数据看大学生意志品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
(四)大学生对意志品质认知、认同、实践的情况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现状 |
(一)访谈实施及案例描述 |
(二)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现状 |
(三)从访谈案例看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问题的归因 |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完善的影响 |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影响 |
(三)高校意志品质培育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
(四)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引导与自觉共恰的原则 |
(二)坚持目标与规律统一的原则 |
(三)坚持系统与部分协调的原则 |
(四)坚持认知与实践对接的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
(一)以理想信念为先导多维教化 |
(二)以群己互励为重点促进感化 |
(三)以实践锻炼为关键深入内化 |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优化机制 |
(一)优化体制机制,提升意志品质培育的引导力 |
(二)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意志品质培育的支撑力 |
(三)培育运行机制,有力回应意志品质的现实要求 |
(四)跟踪评价机制,完善意志品质培育的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思想政治学科的开放性学业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任务导向型的思想政治学科开放性试题命制路径探索[J]. 万雅静. 教学考试, 2022(07)
- [2]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设计研究[D]. 卢晓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优化探究[D]. 杨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研究[D]. 李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 裴国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思想政治议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策略研究[D]. 刘乐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黄晶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深度学习研究[D]. 林华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新时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研究[D]. 常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