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 连接电子商务

XML 连接电子商务

一、XML为电子商务架桥(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君[1](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的发展,车联网(Vehicular Network,VNET)作为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上到城市建设发展,下到人们的出行效率,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车辆的高速机动性,传统的移动计算面临着高效、快速的资源调度和功率分配等挑战。同时,实现车辆之间的接入网服务是在车辆附近提供通信服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尽可能接近的通信部署,研究车联网新的体系结构,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连通性作为车联网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指标,对于车联网的网络规划、拓扑控制以及用户体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车联网连通性的方法,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制约车联网技术发展的特性有复杂的无线传输环境、潜在的大规模特性、高动态特性、分区网络特性和网络安全隐私等挑战。因此,本文在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车联网的性能指标,着力于从协作通信和机器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无蜂窝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车联网体系结构,然后提出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最后给出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机制。核心问题涉及到车辆终端如何接入移动网络,实现动态、开放、自组织、易于部署和低成本效益的车联网络。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提出采用无蜂窝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车联网体系结构。该无蜂窝协作通信车联网与传统车联网相比,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对车联网的不同接入方式进行横向融合。通过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输和接收,与协作基站或移动接入点通信,实现满足不同需求的车联网最优接入方案,建立低时延、高可靠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车联网混合组网架构。利用SDN收集车辆运动状态信息,获得全局网络视图,采用先局部后全局的方式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调度。无蜂窝车联网中车辆构成多重SDN云,实现分布式同集中式相结合的资源调度和投放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不仅在基站处和移动终端处都能够节约能源,且移动终端的能量效率随着协作基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优化车联网性能。针对高速行驶车辆通信的频繁切换和中断问题,提出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5G无蜂窝车联网通信方案,将固定基站替换为车载移动接入点,以方便用户访问。移动接入点采用联合发送和联合接收的方式与车辆用户进行协作通信,增强车与车通信(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V2V)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并给出了三种车辆选择方案作为协作移动接入点的策略原则,构建了5G无蜂窝移动接入网。数据仿真结果比较了各种移动接入点选择策略下的连接性能和延迟性能。采用移动接入点的5G无蜂窝车联网通信方案显着优于简单的移动中继或移动接入方案。兼顾负载均衡,增强了车联网通信的连通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是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对于车联网的流量业务进行建模分析。针对车联网中V2V的协作通信机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根据数据业务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基于随机几何理论方法对车联网业务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模型,采用排队论对业务的时间分布特征构建模型,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对车联网时空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车联网中的协作资源调度和分布式路由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所提V2V协作通信算法融合了车联网终端侧的接入网络选择机制及网络侧的调节函数策略,能够依据用户的最优分布及实际分布,基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转换,动态自适应的来改变网络调节函数因子,从而引导车联网用户终端合理选择动态节点来接入网络。而基于系统用户体验(Quality of Experience,QoE)效用函数的网络资源分配函数,解决了车辆接入网络的不同接入方式会造成部分车载资源丢失和浪费的问题,实现协作通信下的最优功率分配和频谱资源共享。本文的第三个创新点是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机制。从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源调度策略基础上出发,针对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车辆的业务需求,对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车联网业务需求进行感知和预测,在城市密集交通场景的大尺度宏观车流模型和小尺度微观车流模型的不同层次上,以及空间和时间不同维度上,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预测,对车联网中的无线通信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将资源供给与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匹配,保证车联网通信业务的低延时要求。结合空间、时间和频率多维度模型,分析车联网通信在精准资源调度策略下,对包括连通性在内的车联网性能指标进行优化。针对车联网时延和连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定义服务质量的效能函数,在存在随机干扰的情况下,采用离散随机逼近算法针对调度参数进行优化,实现精准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最后,在实际应用的车联网场景中,按照本文给出的高连通性组网算法规则,有效选择中继节点进行消息转发的路由决策方案,确保车联网的高连通状态。对于用户业务需求、终端数据缓存状况、用户信道信息等数据,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无线资源利用率及用户公平性的前提条件下,确定用户的优先级并进行频域或时域资源的分配。

杨兴龙,赵宪军,李垚[2](2019)在《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以察布查尔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扶贫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着力和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日益显现,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模式与机遇。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特色农产品优势相结合,嵌入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可解决贫困地区信息不对称、交易难等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简称察布查尔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将电子商务与农村主导产业相融合,推动贫困户创业就业,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形成"智慧县城+民俗乡村+精品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探索出独有的农村电子商务"政策(policy)""平台(platforms)""产品(products)""培训(training)"PPPT扶贫发展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洪艺萍[3](2018)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CNKI数据中文核心数据库子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子库为数据来源,收集数据库中全部有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成果,有效数据388个,通过Citespace5.2.R2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始于1998年。首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的高质量研究结果产出数量较少,而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处于衰退期,对照国家《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电子商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略显不足。其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者间的合作较少、合作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稳固的科研共同体,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更低,这对攻克该领域的重大课题非常不利。再次,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带有信息技术的属性,在整个研究跨度中出现很多过渡性研究主题,这对该领域研究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从整个研究演化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已从早期对企业本身研究演化到整个产业层面再到国家政策层面,而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电子商务企业融资、信用评价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

许行[4](2018)在《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关注了一个新兴的细分产业空间类型一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规模和质量上的速度都非常快。电商交易额急速增加,物流配套体系已经成为掣肘因素,这对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空间提出了迫切的研究要求。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在内在需求、外在表征、功能结构、空间形态上都有独立的类型特征。本文将电子商务物流园区设定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细分类型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首先从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了这个类型的空间要素并提出了空间待解问题。然后提出了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功能结构的设计原则、基础模型和设计方法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成果。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空间形态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诉求,从建筑单体、整体组合、空间细节方面提出了设计思路。案例方面,以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为案例,以《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总体规划》和《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为基础,对提出的原则、方法、思路做了实践验证。最后形成结论,并做了学术展望。

刘强[5](2015)在《智能交通系统中TPEG编码及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资源有限,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目的就在于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出行者提供服务,从而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本文研究重点即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使用浮动车数据作为交通信息源数据,经过地图匹配、信息处理、TPEG编码等步骤进行处理,最后由发布服务器为出行者和管理者提供服务。本文首先提出了交通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由六大子系统构成:即采集通信子系统、地图匹配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TPEG编码子系统、TPEG发布子系统和数据库子系统。通过采集浮动车交通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得到实时交通信息数据,通过TPEG编码器生成XML文件,交由发布服务器进行发布。系统总体架构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编写了PC客户端和安卓客户端,访问发布服务器即可获得交通信息。本文对TPEG编码子系统和发布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首先,提出了一种地图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即对地图中包含的全部LINK进行筛选和融合,去除了冗余信息,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最终的用户体验;其次设计了TPEG编码器,该编码器包含了TPEG协议中所有的交通信息,是一个通用的TPEG编码器,并且研究和扩展了TPEG协议,使其具有表达交通图片信息的能力,并编写软件进行编码和解码功能验证;最后设计了发布子系统,发布子系统为了高效性,使用了WEB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通过向客户端返回XML文件的形式为客户端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历史交通信息和预测交通信息的查询服务,其中预测交通信息对比使用了BP神经网络和小波神经网络等算法,历史交通信息则通过查询数据库获得。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最后一小节,分别对编码子系统和发布子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TPEG编码器可以在每个信息发布周期时间内完成编码,编码结果符合TPEG标准,发布服务器可以为PC客户端和安卓客户端提供稳定而高效的服务,服务器响应时间大约为1-2s,可以提供1000左右的并发连接。系统的性能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是一个可行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案例。

孙丹[6](2015)在《面向移动终端的交通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普及率的显着提高,同时使得交通路网变得日益的复杂。由于交通系统的压力过大,极易造成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日益恶化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它涵盖了现代通信技术、移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解决方案。本文的课题来源是“支持车联网连接的车载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应用示范”,是由国家工信部与一汽启明信息有限公司合作的物联网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车载信息终端不再是一个车内独立的网络,汽车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汽车可以成为社交网络载体。那么,以手持终端和车载信息终端,作为社交化交通信息有效的载体,通过用户的贡献,以便及时准确的获得实时交通信息;并且通过在第三方地图上进行二次开发,已发布实时的交通信息。本文首先对项目背景来源进行了的介绍,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社交网络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与基于分享的交通化信息服务的研究意义。对于技术:Android系统框架以及关键组件,包括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Intent,以及多线程机制进行了介绍,并在论文的实现部分,采用了相关的技术,其中多线程机制用于解决系统并发处理问题。在系统功能开发过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面向移动终端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的相关功能的设计。其包括地图聊天、交通路况信息(交通拥堵、危险等)、定位功能、通信功能的设计。主要涉及中心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的逻辑框架选择、通信协议的选择、通信格式的设计以及对传输的Json格式数据的封装解析、数据库存储设计。其次,针对不同的设计,实现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多线程处理机制、通信服务包括的主要类、用户交互界面设计、GPS定位功能实现以及核心业务调度处理过程。最后,完成了需求中所涉及的相关功能。

舒昌俊[7](2013)在《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造价行业随着我国大兴土木建设的同时得到高速发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造价行业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电算化工程造价软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为进一步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转型管理模式,强化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职能,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开始探索工程造价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但由于国家缺乏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化规划、建设标准等规范文件,导致各工程造价软件间互不兼容,工程造价软件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不能交换,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此外,在建设市场上,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计价方式的改变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都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业主、设计部门、施工单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对工程造价信息(知识)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本文针对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提出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来满足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转型管理服务方式,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战略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工程造价行业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本文依据工程造价信息集成相关理论,从我国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系统运用现状调研出发,分析我国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归纳和总结存在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和实证研究。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内容:(1)调查分析了我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现状。根据分析工程造价信息传播的要素和信息主体间的关系推出在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是工程造价信息的最佳整合者。通过对我国国家级、省级和省会城市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非技术问题。(2)构建了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根据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信息采集、组织和开发利用三个阶段构建了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模块,并对其重要组成部分,即嵌入情境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基于主题图的工程造价知识组织和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地图概念模型展开深入研究。(3)设计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方案。根据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提出了基于工程造价信息网的系统集成模式,对底层的数据标准化、传输层的通讯组件和应用层的数据交换组件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4)对武汉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整合模型和集成设计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本地区市场上所有工程造价软件生成的XML文件的导入,并根据要求生成标准的信息采集表单,完成了多源、异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标准化采集和集成;在通讯方面结合TCP/IP的多层次通讯原理,设计基于B/S结构的通讯模式,嵌入多播组件提供通讯的效率和质量;另外,结合知识管理的工具和理念,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主题的组织、存储和利用,比如构建本地区的工程造价知识地图系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实践效果。

郭长庚[8](2012)在《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并日益普及,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网络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研究具有智能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是目前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受到更多的重视。在Web上构建智能教学系统,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式教学,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的并发访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在Web技术的基础上,集成了智能代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目前,各种电子学习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是,在通过虚拟社区支持共享和协作学习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研发一种教育中介软件,即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COBL框架,运用此框架可以弥补虚拟社区在支持共享和协作学习方面的不足。在学生模型领域,许多建模途径已经得到了尝试,贝叶斯网络模型是其中发展较快的。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过程,提出贝叶斯学生建模,体现出个性化知识教学。为了扩大教师转变模型的范围,提出基于交互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整合社会文化。因此模型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和情境因素、与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在个人层面的发展上。本文首先研究了角色、状态、期望在由学生、教师组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形成,然后构建了一个合作、交互的教师转变模型来整合社会文化因素。基于早期的COBL系统原型,本文利用IBM Agents、Java和XML语言实现了其功能,并对COBL系统共享数据的功能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并分析研究了COBL原型中会话用户的相互作用。

佘振国[9](2012)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随着铁路全面提速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全面展开,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提速安全持续稳定,一直是铁路部门长期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铁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撑手段,尚未形成全路统一的安全检查监测信息保障体系。建设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符合建立、健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实际要求,可以进一步规范铁路安全生产行为,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论文首先详细阐述了国内外铁路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然后就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研究。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对铁路安全监督管理进行了4个核心业务的业务流程分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用户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提出了基于B/S模式、全路统一、部局2级部署、部局站段3级联网应用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模式,解决了跨专业的信息共享、安全检查问题闭环处理、事故及设备故障闭环处理、安全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通过建立的设备监测系统接口标准及统一的故障报警转换方案,整合、接入既有成熟的各专业设备监测系统的信息,实现跨专业的监测报警信息的共享、查询服务;基于工作流技术,详细分析安全检查问题、事故及设备故障的信息流,完成安全检查问题、事故及设备故障的网络化闭环处理;通过对铁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的关键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的关联度评价和属性数学评价模型的探讨,完成了基于属性数学的安全综合评价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同时论文中对系统的建设目标、模块化功能结构、网络结构、数据库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系统采用.net的分层组件化开发架构,实现了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安全检查信息处理、事故调查分析处理、综合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等功能。系统经郑州铁路局的试点实施与运行,很好地服务于铁路的安全监督管理业务,成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重要的安全管理工具。通过建立全路统一的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的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三级联网和安全信息的信息共享,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分析决策和信息共享服务,实现监测报警信息处置、安全检查信息处置、事故调查分析处置和综合分析处置四个闭环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及解决关键性、倾向性、前瞻性安全问题的能力,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张莹[10](2009)在《基于语义的分布式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网络是蕴涵着巨大潜在价值知识的分布式信息空间,人们可以轻易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要从中获取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却仍非易事。人们面对的问题不再是缺少信息,而是被信息淹没了。因此,网络中资源与服务的获取是最重要的两种应用,几乎所有的网络活动都需要两者的支持。现有的服务或资源发现系统均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很少考虑服务与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服务与资源之间存在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如果能很好地挖掘出这些联系,不但可以减少服务和资源两套处理系统带来的网络资源浪费,而且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一体的服务与资源处理机制。然而,传统互联网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却非常有限。鉴于此,本论文分析了服务与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服务与资源的统一描述方法,提出了基于语义的分布式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原型系统及相应的一体化注册与发现方法。由于区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等级是未来网络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新一代网络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为用户提供带有QoS等级信息的服务查询是新网络下服务查询的关键。为此,本论文提出将QoS信息加入服务描述文件OWL-S(Ontology WebLanguage for Services)中,使服务描述本体中包括服务质量等级信息,并称其为OWL-QoS。基于OWL-QoS,给出了带有QoS信息的服务匹配算法。本论文依托国家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开展。一体化网络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两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即“网通层”和“普适服务层”。本文的工作主要应用在一体化网络的“普适服务层”,实现了一体化网络中服务与资源的统一描述与命名,即服务标识(Service Identifier,SID)的生成,以及从用户描述到服务标识的映射过程,即一体化搜索引擎的实现。这两部分的工作是一体化网络结构中“服务层”的主要工作,也是973课题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针对互联网的服务与资源的查找,提出以本体为基础,将资源和服务通过属性关系联系起来的统一描述方法。(2)基于OWL-S提出了带有QoS的语义服务描述方式,给出了相应的带有QoS的服务匹配算法及其功能与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带有QoS的服务描述与查询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研究了现有服务或资源发现系统中基于关键词进行查询匹配的问题,基于概念间的距离及概念的粒度提出了一种概念间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方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语义的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原型系统。基于原型系统,给出了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匹配算法,实现了服务与资源的统一注册与查询。基于原型系统的性能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查询效率、查准率及用户满意度方面均有很好的提高。(4)提出将服务与资源的一体化描述方法应用于新一代网络——一体化网络中,实现了服务标识SID的生成。提出将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方法融合到一体化网络的服务标识映射机制中,从而建立了一体化网络中从用户描述到服务标识的映射,实现了服务与资源的统一标识、注册与查找。

二、XML为电子商务架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ML为电子商务架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车联网中的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中的协作通信
        1.2.2 车联网中的机器学习
        1.2.3 挑战与研究热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融合无蜂窝网络的车联网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车联网络模型
        2.2.1 移动自组织网络
        2.2.2 经典车联网络模型
        2.2.3 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模型
    2.3 融合无蜂窝车联通信网络
        2.3.1 5G融合无蜂窝网络的优势
        2.3.2 无蜂窝通信网络架构
    2.4 融合无蜂窝网络的协作性能分析
        2.4.1 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的基站分组方案
        2.4.2 融合无蜂窝的网络连通性
        2.4.3 融合无蜂窝的通信能效
    2.5 仿真及分析
        2.5.1 仿真环境设置及关键参数选取
        2.5.2 融合无蜂窝的网络覆盖概率
        2.5.3 融合无蜂窝的通信能效分析
    2.6 本章总结
3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需求
        3.2.1 5G车联网的关键性能需求
        3.2.2 传统蜂窝网络的挑战
    3.3 基于5G移动接入点的无蜂窝通信体系与建模
        3.3.1 移动接入点车联网模型
        3.3.2 车载移动接入点的部署
        3.3.3 移动接入点的优势
        3.3.4 基于5G移动接入点的无蜂窝体系结构
        3.3.5 传输建模的对等通信
    3.4 移动接入点的选取策略
        3.4.1 预定义的选择方案
        3.4.2 独立随机选择方案
        3.4.3 协作选择方案
    3.5 移动接入点的协作算法
        3.5.1 移动接入点的覆盖范围
        3.5.2 移动接入点的负载及影响
    3.6 仿真及结果分析
        3.6.1 仿真环境设置及关键参数选取
        3.6.2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连通性测试
        3.6.3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负载分布
        3.6.4 不同选择策略的连通性概率比较
        3.6.5 延迟性能分析
    3.7 本章总结
4 基于V2V的车联网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车联网流量业务的时空分布模型
        4.2.1 随机交通模型
        4.2.2 随机几何建立车流量空间分布特征模型
        4.2.3 排队论建立车流量时间分布特征模型
    4.3 机器学习预测
        4.3.1 流量矩阵估计
        4.3.2 矩阵训练算法
        4.3.3 网络调节策略
    4.4 V2V协作通信算法描述
        4.4.1 算法框架
        4.4.2 基于效用的网络资源分配函数
        4.4.3 协作通信下的最优功率分配
        4.4.4 基于效用函数的QoE
        4.4.5 上行链路的频谱资源共享
    4.5 实验及分析
        4.5.1 仿真环境设置
        4.5.2 V2V的通信连通性
        4.5.3 V2V的通信干扰分析
        4.5.4 V2V通信时延估计
        4.5.5 实际交通流数据预测及分析
    4.6 本章总结
5 城市密集交通场景下的V2V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优化构建
        5.2.1 典型车联网体系模型
        5.2.2 V2V的信道模型
        5.2.3 基于概率的城市道路组网
    5.3 密集交通场景的组网算法
        5.3.1 网络连通概率与车辆节点通信半径
        5.3.2 网络连通概率与车辆节点数量
        5.3.3 网络连通概率与能效算法实现
    5.4 机器学习的优化构建
        5.4.1 精准资源调度
        5.4.2 离散随机逼近传输方案
        5.4.3 动态路由预测
        5.4.4 联合中继选择
        5.4.5 协作传输的频谱共享
    5.5 最优策略及迭代
        5.5.1 强化学习的最优化值
        5.5.2 求解最优策略
        5.5.3 策略估计
        5.5.4 策略改进
        5.5.5 策略迭代
        5.5.6 值迭代
    5.6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5.6.1 仿真环境设置
        5.6.2 网络连通度指标
        5.6.3 通信半径对连通性的仿真
        5.6.4 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2)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以察布查尔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商务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机制分析
    1.1 提高贫困主体内生动力, 克服内源式发展障碍
    1.2 打破市场边界与限制, 解决外源式贫困困境
    1.3 电子商务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实现条件
2 察布查尔县电子商务扶贫发展路径分析
    2.1 察布查尔县电子商务促进扶贫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 成立察布查尔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2.1.2 建设乡 (镇)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
        2.1.3 县 (市、区) 、乡 (镇) 、村3级物流体系建设
    2.2 察布查尔县电子商务“PPPT”模式
        2.2.1 政策支持
        2.2.2 平台建设
        2.2.3 特色农产品
        2.2.4 培训体系建设
3 察布查尔县电子商务扶贫发展不足
    3.1 政府层面
    3.2 市场层面
4 结论与启示
    4.1 当地要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种植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4.2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电商提供硬环境
    4.3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电商提供软环境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收集
    (三) 研究工具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二)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三) 作者网络分析
    (四) 关键词共现分析
        1. 高频关键词
        2. 关键词中心性
        3. 关键词凸显性
        4. 关键词聚类
三、结论与讨论
    (一) 信息技术助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二) 电子商务发展更趋向平台化模式
    (三) 电子商务营销将关注消费者体验

(4)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阐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空间的基本研究
    2.1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空间演变过程
    2.2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空间构成要素
    2.3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空间待解决问题
第三章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功能结构设计
    3.1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功能结构的设计原则
    3.2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功能的一般组成
    3.3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功能结构模型
    3.4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功能结构的设计方法
第四章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设计
    4.1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空间外部表征
    4.2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建筑空间内部诉求
    4.3 电子商务物流园区建筑空间营造
    4.4 建筑空间的细节营造
第五章 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空间设计
    5.1 项目基本情况
    5.2 功能结构规划——项目总体规划编制
    5.3 空间形态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5.4 案例总结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5)智能交通系统中TPEG编码及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欧洲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进展
        1.2.2 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进展
        1.2.3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
    2.1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原则
        2.1.1 需求分析
        2.1.2 设计原则
    2.2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框架及子系统描述
        2.2.1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框架
        2.2.2 浮动车数据采集通信子系统
        2.2.3 电子地图匹配子系统
        2.2.4 数据处理子系统
        2.2.5 TPEG编码子系统
        2.2.6 TPEG发布子系统
        2.2.7 数据库子系统
    2.3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
        2.3.1 .NET中网络通信编程
        2.3.2 地图匹配算法
        2.3.3 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
3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之编码子系统的研究
    3.1 地图数据预处理
        3.1.1 GIS概述
        3.1.2 电子地图数据概述
        3.1.3 数据筛选
        3.1.4 地图LINK融合
    3.2 基于TPEG的交通信息编码器的设计
        3.2.1 TMC
        3.2.2 TPEG
        3.2.3 TPEG编码器的设计
        3.2.4 基于TPEG的图片信息编码器的设计
    3.3 基于TPEG的编码器的实现与性能分析
        3.3.1 TPEG编码器实现的关键处理技术
        3.3.2 TPEG图片编码器的实现
        3.3.3 TPEG编码器性能分析测试
4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之发布子系统的研究
    4.1 发布子系统概述
        4.1.1 常见交通信息发布方式
        4.1.2 交通信息发布方式对比
    4.2 发布子系统的设计
        4.2.1 发布子系统需求分析
        4.2.2 选取C/S模式的原因
        4.2.3 发布子系统具体设计方案
    4.3 短时交通流预测
        4.3.1 短时交通流预测概述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
        4.3.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预测
    4.4 发布子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4.4.1 发布子系统的实现
        4.4.2 发布子系统性能分析
5 工作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面向移动终端的交通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SNS 研究现状
        1.2.2 LBS 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面向移动终端的交通信息服务相关技术介绍
    2.1 Android 系统介绍
    2.2 无线网络技术
    2.3 移动定位技术
    2.4 地图应用服务器
    2.5 通信协议选择
        2.5.1 Socket 通信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整体架构
    3.1 系统的整体架构概述
        3.1.1 系统平台整体设计
    3.2 系统实现功能的概述
        3.2.1 移动客户端主要的功能模块
        3.2.2 中心服务器功能模块
        3.2.3 系统平台业务流程
        3.2.4 移动终端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性设计
        4.1.1 中心服务器架构
        4.1.2 移动客户端的逻辑框图
    4.2 Android 技术介绍
        4.2.1 Android UI 界面
        4.2.2 AndroidManifest.XML
    4.3 并发处理技术
        4.3.1 多线程技术
        4.3.2 Android 中多线程技术
    4.4 Socket 长连接设计
    4.5 Json 格式简介
        4.5.1 基于 Json 通信格式的设计
        4.5.2 Json 数据生成和解析
    4.6 主要功能设计
        4.6.1 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4.6.2 交通分享功能设计
        4.6.3 地图聊天功能设计
    4.7 数据存储方案选择
        4.7.1 中心服务器数据存储
        4.7.2 移动终端数据存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移动终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
    5.1 中心服务器的关键类图关系
    5.2 网络通信服务模块的实现
        5.2.1 中心服务器多用户请求接入方式实现
        5.2.2 网络通信实现
    5.3 中心服务器业务处理调度实现
    5.4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的功能
    5.5 Android 客户端功能模块实现
        5.5.1 用户交互界面实现
        5.5.2 核心调度模块实现
        5.5.3 GPS 定位模块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1.2.2 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2.3 系统集成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造价信息集成相关理论
    2.1 工程造价信息学
        2.1.1 工程造价信息的基本概念
        2.1.2 工程造价信息的特征
        2.1.3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2.2 知识管理理论
        2.2.1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2.2.2 工程造价知识的概念
        2.2.3 工程造价知识的特征
        2.2.4 知识地图的功能
    2.3 社会网络理论
        2.3.1 社会网络理论基本概念
        2.3.2 社会网络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2.4 系统集成技术
        2.4.1 数据存储的跨平台集成技术
        2.4.2 数据通信的跨平台集成技术
        2.4.3 应用层的跨平台集成技术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分析
    3.1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类型与整合要素
        3.1.1 计价特征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影响
        3.1.2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类型
        3.1.3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整合要素
    3.2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3.2.1 样本选择与调查的标准
        3.2.2 工程造价信息网调查分析
        3.2.3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信息资源整合要求
    3.3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3.3.1 整合涉及的技术问题
        3.3.2 整合涉及的非技术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知识整合
    4.1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知识整合模型
    4.2 嵌入情境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采集
        4.2.1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采集模式
        4.2.2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情境因素
        4.2.3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内容
    4.3 工程造价知识组织
        4.3.1 知识组织
        4.3.2 主题图
        4.3.3 基于主题图的工程造价知识组织模型
    4.4 构建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地图
        4.4.1 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4.4.2 基于社会网络的工程造价知识地图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建设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整合的系统集成
    5.1 基于工程造价信息网的系统集成模式
        5.1.1 工程造价信息网的组成
        5.1.2 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网络架构
        5.1.3 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层次体系
    5.2 底层数据的标准化集成
        5.2.1 工程造价信息的数据集成标准
        5.2.2 基于XML的数据导入
        5.2.3 逻辑集成式数据集成
    5.3 通讯组件的设计
        5.3.1 TCP/IP分层通讯原理
        5.3.2 基础类库实现跨平台通讯
        5.3.3 多播技术保障数据传输
    5.4 应用功能层设计
        5.4.1 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群
        5.4.2 信息资源整合的流程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武汉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需求
        6.2.1 基本需求
        6.2.2 流程需求
        6.2.3 功能需求
    6.3 武汉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设计
        6.3.1 设计原则
        6.3.2 工程造价信息采集
        6.3.3 工程造价信息组织
        6.3.4 工程造价信息的应用
    6.4 系统效果评价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智能教学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智能教学系统支撑技术
    2.1 Web技术
    2.2 智能代理技术
    2.3 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
    2.4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5 虚拟现实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ulti-Agent的群体学习框架
    3.1 相关技术
    3.2 COBL系统的特性
        3.2.1 学习者空间组件
        3.2.2 知识空间构成
        3.2.3 空间构成体现
        3.2.4 COBL中代理的控制结构
    3.3 Agent构建
    3.4 以社区为基础的Multi-Agent学习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生模型
    4.1 学生模型的类型及建模技术
        4.1.1 学生模型
        4.1.2 学生模型的类型
        4.1.3 建模技术与对象
    4.2 贝叶斯网络
        4.2.1 定义
        4.2.2 推理
        4.2.3 建模
        4.2.4 实际的贝叶斯网络:一个实例
    4.3 学生模型的建立
        4.3.1 变量
        4.3.2 一个简单的学生模型
        4.3.3 常用连接
        4.3.4 数据的学习
        4.3.5 复杂的学生模型
    4.4 贝叶斯学生模型求解线性规划的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作、互动的教师转变模型
    5.1 教师转换模型的发展
    5.2 理论框架
        5.2.1 角色、状态、期望、规范
        5.2.2 身份和数学身份
    5.3 早期的教师转变模式
    5.4 研究方法
        5.4.1 研究问题
        5.4.2 研究的情景设置
        5.4.3 研究对象
        5.4.4 数据收集与分析
    5.5 研究结果
        5.5.1 实习教师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5.5.2 实习教师数学身份的改变
        5.5.3 谈判准则
        5.5.4 教师转变的协作互助模型
    5.6 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Multi-Agent的群体学习系统的实现
    6.1 COBL系统的应用
    6.2 COBL中的数据表示
    6.3 改进的COBL框架
    6.4 COBL的用户界面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我国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3 建设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本人工作情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开发中的相关理论技术
    2.1 NET 开发平台
    2.2 基于.NET 的分层组件化开发框架
        2.2.1 各个层次说明
        2.2.2 各层功能设计
    2.3 WebService 技术
    2.4 基于属性数学的铁路安全综合评价技术
        2.4.1 综合评价铁路交通安全的关键技术
        2.4.2 综合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目标
    3.2 业务流程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4 用户需求分析
    3.5 数据需求分析
    3.6 数据量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3 与相关系统间数据流分析
    4.4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4.5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7 系统数据库设计
        4.7.1 数据库设计规范
        4.7.2 数据库对象设计
        4.7.3 数据库安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实现与开发运行环境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2 系统接口方案与实现
        5.2.1 接口框架体系
        5.2.2 接口方案
        5.2.3 数据接口实现
    5.3 主要子系统的实现
        5.3.1 系统登录及首页
        5.3.2 事故调查分析子系统
        5.3.3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5.3.4 监测信息处理子系统
        5.3.5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5.4 郑州铁路局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及效益分析
        5.4.1 应用概况
        5.4.2 功能使用情况
        5.4.3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语义的分布式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主要创新与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服务与资源发现方法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网络资源检索的研究现状
        2.2.1 目录式搜索
        2.2.2 机器人搜索
        2.2.3 元搜索
        2.2.4 语义搜索
    2.3 服务发现的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描述
    3.1 引言
    3.2 现有资源的描述、注册和查找
    3.3 现有服务的描述、注册和查找
        3.3.1 服务的描述
        3.3.2 服务的注册与查找
    3.4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描述
        3.4.1 语义网
        3.4.2 基于本体的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描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有QoS的语义服务描述及发现方法
    4.1 引言
    4.2 带有QoS的语义服务描述—OWL-QoS
    4.3 带有QoS的语义服务发现
    4.4 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本体介绍
        5.2.1 本体语言
        5.2.2 领域本体
        5.2.3 词典本体
    5.3 基于本体论的语义相似度
        5.3.1 语义相似度
        5.3.2 语义相似度与概念间的距离
        5.3.3 语义相似度与概念的粒度
        5.3.4 语义相似度的计算
    5.4 JXTA
    5.5 原型系统的结构及原理
    5.6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注册与发现方法
        5.6.1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注册
        5.6.2 服务与资源一体化查询
        5.6.3 相关算法
    5.7 一体化发现系统性能分析
        5.7.1 存储开销分析
        5.7.2 查询响应时间分析
    5.8 实验结果与分析
        5.8.1 实验环境
        5.8.2 正确性评估
        5.8.3 效率评估
        5.8.4 用户满意度比较
        5.8.5 节点的加入与离开对原型系统影响的评估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与资源统一发现方法在一体化网络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普适服务
    6.3 现有网络的缺点与不足
    6.4 一体化网络结构
    6.5 统一命名与定位
        6.5.1 服务与资源的统一描述与命名—SID
        6.5.2 用户描述到服务标识映射—一体化搜索引擎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XML为电子商务架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D]. 王丽君. 武汉大学, 2019(01)
  • [2]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路径——以察布查尔县为例[J]. 杨兴龙,赵宪军,李垚.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1)
  •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 洪艺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4]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玖洲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为例[D]. 许行. 广州大学, 2018(01)
  • [5]智能交通系统中TPEG编码及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面向移动终端的交通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孙丹. 吉林大学, 2015(08)
  • [7]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D]. 舒昌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3(11)
  • [8]智能教学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郭长庚.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9]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佘振国.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9)
  • [10]基于语义的分布式服务与资源一体化发现方法研究[D]. 张莹.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XML 连接电子商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