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西部大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西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任海霞[1](2021)在《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无论是硬实力,亦或是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竞争力。当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仍然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内蒙古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实施“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和内蒙古科技竞争力追赶战略中,首先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本文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进行具体研究。旨在建立全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供指导。基于现有人才评价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人才评价的现实导向性,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依据专家打分和问卷调研结果赋予具体指标权重,探索制约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判;采用比较研究法,横向与西部地区宏观对比,纵向统计分析内蒙古近五年情况,总结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揭示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印证破除“五唯”,建立综合评价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最后,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家和地区对于提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导向,突出“以用为本”,提出建议和对策。为破解内蒙古区域综合创新能力长期低位徘徊的窘境,进一步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区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内蒙古人才强区、建设创新型自治区战略目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鄂义强[2](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夏远[3](2020)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体,涉及到人力资本结构的多个维度,具体用哪些指标来衡量?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是如何形成的?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特点及创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激情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35个三级指标。其次,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量表并展开实际调研,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分值较高,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最高,创新精神的分值次之,创业意识的得分最低。再次,通过理论探讨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生成的内在机理,提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之间存在正相关作用的研究假设,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对创业人力资本产生了显着的正相关作用。最后,在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个体层面和高校层面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研究启示。

尹云彦[4](2020)在《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培养特色是一种综合效应,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能全方位、各角度反映出人才培养特性,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文化特色和学科特色,是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中形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质。在“双一流”建设推动下,借助高校办学优势,推动内涵式发展,构建人才培养特色,助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动力之源。艺术人才培养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国家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制度、隐性课程、教学评价、师资队伍与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经验,为艺术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一定的困境。本研究以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剖析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情况,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总结出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和科研等方面形成的四个特色,即:实践活动结合地域文化、教学过程利用本土民族资源、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利用科研平台带动学生成长,这些特色对增强学科生命力、提升高校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意义匪浅。但是,由于地域环境与现实问题的制约,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仍面临着学科生存空间狭窄、专业培养目标雷同、本土文化融合尚浅、国际交流活动较少、师资学缘结构不佳等困境,对此本研究提出,推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应该坚持五个基本点:其一,开拓多元化发展空间;其二,确立人性化培养目标;其三,立足本土化人才培养;其四,促进国际化资源共享;其五,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不应呈现同质化,而应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特色化。艺术人才培养是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是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只有摆脱诸多困境,才能使艺术人才培养真正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徐瑛[5](2020)在《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就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聚焦于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选择对2000年以来CNKI收录的高教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对20年来高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做出回顾梳理,以期为今后选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首先在从数理统计的(学位点分布、学位授予年度、学位授予单位)三个维度分析选题的整体趋势。其次从可视化分析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热点前沿分析、研究主题的分类)三个层面分析选题的特点、热点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学位论文以“高等教育”为研究领域、以“大学生”、“研究生”、“教师”等为研究对象,以“大学”、“高校”、“地方高校”“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等场所机构为依托,以“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为一般逻辑,研究内容贯穿制度、机制、模式、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比较教育等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与之相关的主题也成为高教硕士学位论文广泛和深入讨论的对象。最后基于既定框架,立足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背景,讨论高等教育政策对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政策可以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依据,一方面,高等教育政策本身直接成为选题内容;另一方面,政策内容通过映射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间接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依据。同时,学位论文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部分,也可能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反馈和参考。

秦静怡,李华,陈秀[6](2020)在《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以612个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涉及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53个项目为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树立新理念,彰显地域特色与差异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其融合的"造血功能";构建有效体制和机制,"引才"与"引智"并举;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多元交叉课程体系;"虚实一体化",建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与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合作交流体系,促进"政产学研创"结合;密切关注融合进程,构建特色评估体系。

梁冰洁[7](2020)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更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历史要求。21世纪以来,多项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相继被推出,2020年更是推出强基计划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招生与培养。因此,本文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倡议背景下,探讨当前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公平与效率情况,为改进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提供实证依据和建议。首先,对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高校专项计划及强基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进行了梳理,对四种招生政策的发展历程、招生程序、招生目的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其中,着重介绍了实施时间最长的自主招生政策,对自主招生政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定位的变化及公平性倾向进行总结,并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 2019年新政策的变化。其次,以自主招生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2019年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公平与效率情况,发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缩小了地区及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在促进招生公平方面发挥了作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效率较高,通过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选拔出的学生比普通高考选拔出的学生拥有更强的综合能力,但2019年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的改革并没有明显提升招生效率。然后,采用高校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虽然选拔出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较好,但与未被选拔出的学生相比,综合能力优势并不明显,且选拔结果受家庭收入、居住地的影响较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在公平与效率上仍有待改进,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最后,在基于对2019年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公平与效率的分析上,提出合理确定入选名额、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增强高校考核科学性、重视体育测试;政府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边远地区倾斜、中小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招生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加强社会公众监督等建议以期改进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公平与效率,为2020年强基计划的实施提供意见参考。

刘洪翔[8](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许军建[9](2019)在《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下应用型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 ——基于2007-2016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新世纪、新阶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了统筹六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战略。其中提出,要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弥补我国人力资源劣势,促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本研究从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pss、origin等统计软件,首先对我国的应用型人才队伍现状做一个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从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数量指标、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结构指标、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发展指标、应用型人才队伍的质量指标和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环境指标五个维度出发,选取了3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普查公报和前瞻数据库等相关文资料,搜集整理了2007—2016年十年数据,对我国的应用型人才队伍进行纵向分析。再次,在文章的第六部分,挑选了14个关键性指标,并以2016年31个省市的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各省市的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各维度因子得分对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进行地区比较。最后,对今后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建议对策。研究表明,近10年来,我国应用型人才存量逐年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经费逐年上涨,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但我国的应用型人才队伍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东部地区的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环境等条件限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职业教育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不高,应用型人才队伍情况则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现代企业学徒制,多方面、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周雨城[10](2019)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人才是生产的第一资源。对于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而言,人才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人才已成为深化文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同国际上文化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规模、效果、动力和资源供给特别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方面,仍是短板。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乃至“显学”。文章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与转型趋势,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问题检视,对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以及“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三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文章从培养院校、院系归属、学位授予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和协议式,并对其进行了反思。随着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文章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高端价值链跃升三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其次,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文章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人才培训及激励等方面,运用问卷调查,并对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厘清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性因素、观念性障碍和产业发展水平限制三方面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阐述。再次,文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政策保障及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相应的启示。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从一开始就成为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国家在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在剖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现状和困境、吸取国外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C-GUE”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人才培养的主体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应在制度、观念、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涵建设,企业(用人单位)应从激励、投资、培训、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数量分析与质性分析并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其涉及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体系、产学研合作等要素,只有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才能“摸清病痛,对症下药”。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通过走访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深入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情况,为本文的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高校、企业虽然是三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维度的影响。通过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各要素发挥作用,提升自身效率,通过机制性互动资源共享进行价值创造。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创新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更强调合作主体间的协作、共享及目标关系。文章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分析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征和保障措施,促使人才链与政策链、产业链的三链融合。(三)提出了基于多元主体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新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需要政府、企业、文化产业协会及不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单一视角,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公共治理视角,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大人才培养主体入手,分析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和困境,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经验,采取现实视野与历史视野交叉分析,探索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二、西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人才
        2.科技人才
        3.高层次科技人才
        4.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5.区域创新能力
    (二)理论基础
        1.评价理论
        2.创新理论
        3.人力资本理论
二、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建立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1.创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3.进行一致性检验
        4.确定指标权重
        5.总单排序结果分析
    (三)创新能力评价
        1.模糊综合评价一般过程
        2.评价结果解释
三、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一)人才队伍基础现状
    (二)创新条件横向比较
        1.创新投入
        2.创新环境
        3.人才政策
    (三)创新能力纵向分析
        1.科研投入与支持力度
        2.产业结构与人才分布
        3.人才规模与创新能力
四、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存在问题
    (一)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1.规模不足,领军人才匮乏
        2.分布不均,结构不优并存
    (二)政策环境支撑不强
        1.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环境不优
        2.政策执行效力差,服务保障不强
    (三)创新效能潜能不高
        1.人才流失严重,创新效能不高
        2.培养模式不优,创新潜能不足
五、影响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人才投入不足,创新动能乏力
    (二)体制机制不畅,激励保障不够
        1.评价机制偏颇,人才活力受阻
        2.政策协同欠佳,保障落实不力
    (三)用人权利受限,自主引才困难
        1.区域竞争弱,人才引进困难
        2.自主权不强,创新能力受限
六、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激活人才创新动能
        1.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2.瞄准产业发展,优化人才布局
    (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突破机制束缚
        2.完善政策体系,形成协同效应
        3.打造创新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三)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放管结合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以用为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型高校
        1.2.2 大学生创业
        1.2.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
    1.3 研究路径
        1.3.1 研究问题及内容构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相关研究综述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
        2.1.3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
    2.2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3.3 素质冰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建构
    3.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要素的筛选
        3.1.1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的关键要素筛选
        3.1.2 通过文献筛选的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要素
        3.1.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关键要素筛选
        3.1.4 基于德尔菲法筛选的评价指标要素
        3.1.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指标的构建
    3.2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量表
        3.2.1 量表的设计思路
        3.2.2 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问卷预测试的基本情况
    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3.3.2 “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量表的信度检验
    3.4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指标重构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
    4.1 创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4.1.1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原理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评价过程
        4.2.3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结果分析
    4.3 样本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4.4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主要问题
        4.4.2 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人力资本形成机理
    5.1 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形成的机理
        5.1.1 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逻辑
        5.1.2 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
        5.1.3 大学生创业能力形成的机理
    5.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检验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专业能力与创业人力资本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5.2.3 模型结果的理论分析
        5.2.4 模型反映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启示
        6.3.1 个体层面
        6.3.2 高校层面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B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和专家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艺术学科
        1.3.2 人才培养
        1.3.3 人才培养模式
        1.3.4 人才培养特色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高等教育多样化理论
        2.1.3 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理论
    2.2 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意义
        2.2.1 人才培养特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2.2.2 艺术人才培养特色是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2.2.3 艺术人才培养特色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第三章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3.1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招生制度
        3.1.1 计划制度
        3.1.2 考试制度
        3.1.3 录取制度
        3.1.4 管理制度
    3.2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3.2.1 人才培养目标
        3.2.2 专业课程设置
        3.2.3 教学制度体系
        3.2.4 教学组织形式
        3.2.5 教学管理模式
        3.2.6 隐性课程形式
        3.2.7 教学评价方式
        3.2.8 师资队伍建设
    3.3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情况
        3.3.1 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
        3.3.2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3.3.3 毕业生就业情况
        3.3.4 毕业生升学情况
第四章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与困境
    4.1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
        4.1.1 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地域文化
        4.1.2 教学过程利用本土民族资源
        4.1.3 人才培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
        4.1.4 利用科研平台带动学生成才
    4.2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困境
        4.2.1 学科生存空间狭窄
        4.2.2 专业培养目标趋同
        4.2.3 本土文化融合尚浅
        4.2.4 国际交流活动较少
        4.2.5 师资队伍结构不佳
第五章 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发展路径探索
    5.1 开拓多元化发展空间
        5.1.1 鼓励跨学科研究
        5.1.2 增设跨学科方向
    5.2 确立个性化培养目标
        5.2.1 关注人文教育
        5.2.2 凸显学生主体性
    5.3 立足本土化人才培养
        5.3.1 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方向
        5.3.2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
        5.3.3 有效利用民族文化
    5.4 促进国际化资源共享
        5.4.1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5.4.2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5 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5.5.1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5.5.2 注重学缘结构的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高等教育学
        2. 高等教育学研究生
        3. 学位论文选题
        4. 其他基本概念
    (四)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评述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使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采用的具体方法
        (1) 词频分析法
        (2) 共词分析法
    (三) 研究工具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框架
三、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可视化分析
    (一) 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的分布
    (二) 文献计量分析
        1. 载文年度分析
        2. 学位授予机构分析
    (三) 关键词共词分析
        1. 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2. 关键词中心性分析
        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四) 基于关键词的热点前沿分析
        1. 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热点分析
        2. 基于关键词突现的研究前沿分析
        3. 基于关键词的研究演进分析
    (五) 学位论文选题主题的划分
        1. 已有的研究主题分类体系
        2. 基于可视化的研究主题分类
        3. 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分类框架
四、高等教育政策对学位论文选题的影响
    (一) 政策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的影响
        1. 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研究主题的影响
        2. 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研究的影响
    (二) 政策对高等教育结构诸因素研究的影响
        1. 对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影响
        2. 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3. 对民族/区域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4. 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影响
        5. 对高等成人教育研究的影响
    (三) 政策对高等学校系统内几个主题研究的影响
        1. 对师范教育研究的影响
        2. 对招生与入学制度研究的影响
        3. 对创业教育与就业研究的影响
        4. 对德育、美育研究的影响
        5. 对课程、教学与科研研究的影响
        6. 对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影响
        7. 对高校教师研究的影响
    (四) 学位论文选题与高等教育政策的关系
        1.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选题
        2. 政策为研究选题提供依据
        3. 选题为政策提供反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项目开展情况分析
    (一)全国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项目开展情况
    (二)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项目开展情况
        1. 取得的成就
        2. 存在的问题
四、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综合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实施六大融合举措
    (二)工科优势高校:电子科技大学———革新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
    (三)地方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落实CDIO工程教育理念
五、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树立新理念,彰显地域特色与差异化发展
    (二)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其融合的“造血功能”
    (三)构建有效体制和机制,“引才”与“引智”并举
    (四)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多元交叉课程体系
    (五)“虚实一体化”,建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与管理机制
    (六)构建多元合作交流体系,促进“政产学研创”结合
    (七)密切关注融合进程,构建特色评估体系

(7)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公平性研究
        1.3.2 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效率研究
        1.3.3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结果影响因素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拔尖创新人才
        2.1.2 自主招生
        2.1.3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
        2.1.4 高校专项计划
        2.1.5 强基计划
    2.2 拔尖创新人才不同招生方式的比较
        2.2.1 招生对象的不同
        2.2.2 报名条件的不同
        2.2.3 录取方式不同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3.2 公平与效率理论
        2.3.3 多元智能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演变
    3.1 自主招生政策发展历程
        3.1.1 自主招生政策人才选拔的目标
        3.1.2 2019年自主招生改革
    3.2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发展历程
    3.3 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政策发展历程
    3.4 强基计划政策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选拔公平性分析
    4.1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省际差异
    4.2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城乡差异
    4.3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家庭背景差异
        4.3.1 家庭经济资本差异
        4.3.2 家庭文化资本差异
        4.3.3 家庭社会资本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选拔效率分析
    5.1 拔尖创新人才综合能力总体分析
        5.1.1 综合能力指标选取
        5.1.2 综合能力表现概况
    5.2 拔尖创新人才学习投入分析
        5.2.1 反思归纳能力分析
        5.2.2 合作学习能力分析
        5.2.3 生师互动能力分析
        5.2.4 定量推理能力分析
    5.3 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分析
        5.3.1 创新品质分析
        5.3.2 创新技能分析
        5.3.3 创新实践分析
    5.4 拔尖创新人才学科特长分析
        5.4.1 学科兴趣分析
        5.4.2 学科能力分析
    5.5 拔尖创新人才身体素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6.1 变量的说明与模型选择
        6.1.1 因变量说明
        6.1.2 自变量说明
        6.1.3 模型选择
    6.2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初选影响因素分析
    6.3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终选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招生公平与效率的建议
    7.1 科学制定招生方案,提高招生效率
        7.1.1 合理确定入选名额,减少入选考生流失率
        7.1.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科学使用综合素质档案
        7.1.3 增强高校考核科学性,提高人才测评质量
        7.1.4 重视体育测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7.2 关注生源背景,维护招生政策公平性
        7.2.1 政府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7.2.2 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边远地区倾斜
        7.2.3 中小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7.3 加强监督,促进招生公平与效率
        7.3.1 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招生监督委员会
        7.3.2 建立健全招生信息公开平台
        7.3.3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下应用型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 ——基于2007-2016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应用型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支持
        2.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重要之举
        3.应用型人才队伍评价是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强国
        2.应用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思路
        2.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数理统计法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人力资源强国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关于人才评价的研究
        3.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4.文献述评
三、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就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数量偏少、供需矛盾突出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蓬勃发展但专业技术层次偏低
    (三)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但结构有待优化
四、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系统优化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目标导向原则
        6.可比性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1.筛选指标
        2.验证指标
        3.确定指标
        4.指标解释
五、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测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主成分分析
        3.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纵向分析
    (三)我国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分项指标纵向分析
        1.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数量指标
        2.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结构指标
        3.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发展指标
        4.应用型人才队伍的质量指标
        5.应用型人才队伍的保障指标
六、基于全国省际数据的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分析
    (一)数据可行性检验——KMO检验
    (二)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主成分分析
        1.变量的共度
        2.因子的总方差解释
        3.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矩阵
        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5.主因子影响因子群分析
    (三)我国应用型人才队伍横向分析
        1.我国东部地区应用型人才队伍分析
        2.我国中部地区应用型人才队伍分析
        3.我国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队伍分析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训机制
        3.发挥职业教育区域优势,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系
        4.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构建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三)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一、文化产业
        二、文化产业管理
        三、人才培养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三、人力资源相关理论
第三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转型趋势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演进
        一、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人文社会领域的关系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从多学科介入到最终确立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反思
        一、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与协议式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
        一、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
        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第四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及问题检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检视
        一、政府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三、企业人才培训与激励的相关措施匮乏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性局限
        二、观念性障碍
        三、发展水平限制
第五章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
        一、美国:人文与科学并重
        二、德国:双元制与能力本位
        三、英国:聚焦应用能力培养
        四、日本:产官学一体化模式
        五、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驱动人才培养
    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征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二、全面丰富的文化产业创新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与产学研一体化
        四、人才培养投资方案与财政政策保障
    第三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贯穿“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注重文化产业管理创新创业实践
        三、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优化创新育人环境
        五、构建政府—高校—产业三螺旋协同机制
第六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第一节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C-GUE人才培养机制模型构建
        二、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
        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第二节 政府层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建章立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二、观念引导: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导向
        三、统筹规划:合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四、综合协调:多种手段加强协调监管
    第三节 高校层面: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模式更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师资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三、教材建设:健全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四、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第四节 企业层面: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与评价机制
        一、激励管理:建立全方位人才激励机制
        二、利益共享:构建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
        三、人才考核:健全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西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研究[D]. 任海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研究型高校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本评价研究[D]. 夏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兰州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特色研究[D]. 尹云彦. 兰州大学, 2020(10)
  • [5]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D]. 徐瑛. 苏州大学, 2020(03)
  • [6]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 秦静怡,李华,陈秀.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7]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招生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 梁冰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下应用型人才队伍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 ——基于2007-2016数据的实证分析[D]. 许军建.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D]. 周雨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