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分类与评价

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分类与评价

一、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的分类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良,刘杉,蔡蕾,李旭华,徐峥静茹,潘红丽,冯秋红,张利,刘千里[1](2022)在《中国天然次生林研究动态及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着差异。因此,研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指标,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生态过程等,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方法,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森林恢复过程对次生林的影响等,阐明次生林研究中所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了次生林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次生林多目标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和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洪鑫[2](2020)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在保护全球的生态安全、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有不可否认的地位。二十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逐一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人工纯林、中幼龄林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质效水平不高,亟待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本研究使用第四次森林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服务效益水平进行评价;依据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了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并提出了各类低质低效林的提质增效对策,以期为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湖北省林地面积为983.1万hm2,生态公益林的面积为352.06万hm2,蓄积量为16877.78万m3。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共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67.64%,生态公益林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省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79.88万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09%;省级生态公益林75.02万hm2,占21.31%;市级生态公益林5.03万hm2,占1.43%;县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2.13万hm2,占26.17%。有特殊生态公益林110.87万hm2,占31.49%;重点生态公益林93.77万hm2,占26.64%;一般生态公益林147.39万 hm2,占 41.87%。(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中,纯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68万hm2(52.38%),混交林为109.20万hm2(24.06%),灌木林为100.91万hm2(22.44%),无立木林地为11.06万hm2(2.44%)。林种结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面积与占比为298.25万hm2(63.63%),水源涵养林为109.48万hm2(23.35%),自然保护林为40.26万hm2(8.59%)。乔木林中幼龄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04万hm2(66.30%),中龄林为104.08万hm2(29.11%),近熟林为10.02万hm2(2.80%)。马尾松林的面积与占比为70.79万hm2(15.10%),栎类林为48.28万hm2(10.30%),杉木林为13.60万hm2(2.90%)。在树种结构中,灌木类面积与占比为93.76万hm2(20.00%),硬阔树种组为73.80万hm2(15.74%),阔叶混交树种组为56.26万hm2(12.00%)。其他地类、林种和树种的面积均较小。(3)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目标层中森林资源质量的权重为0.7092,远大于森林生态服务效益的权重0.2908。准则层中以森林稳定性(0.3904)、林分生长(0.3189)的权重较高,而水土保持(0.1239)、生物多样性(0.1204)、固碳释氧(0.0464)的权重较低。指标层中,群落结构(0.2538)、,森林健康等级(0.1365)、龄组等级(0.1192)的权重均大于0.1。可见目标层的森林资源质量、准则层的森林稳定性和林分生长、指标层中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及龄组等级是影响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的关键指标,也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包括促进林分生长以提升龄组等级、改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4)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表明,综合质效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0.12%和15.14%,小班数量共占39.39%;综合质效等级为好和较好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33.13%和20.03%,小班数量共占49.22%;综合质效等级为一般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58%,小班数量占11.39%。湖北省近65%面积的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在一般以上,总体质效较好。其中,森林资源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5.68%和10.54%,小班数量占40.11%;生态服务效益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8%和11.42%,小班数量占23.97%。可见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从指标层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质效等级以好和较好为主,但龄组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73.61%,小班数量占70.56%;群落结构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36.89%,小班数量占41.9%;腐殖质厚度级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82.19%,小班数量占82.73%。这些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中幼龄面积大、龄组等级偏低,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较薄、立地条件普遍较差,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重点。(6)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蓄积量在第一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生长状况;下木植株体积、灌木层覆盖度、群落结构在第二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坡度、草本层盖度在第三主成分荷载量较高,可反映林地的立地条件;森林健康等级、自然度、腐殖质厚度在第四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主要反映了林分健康状况。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互不相关的指标类型,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类型划分和经营对策制订的依据。(7)根据4个主成分指标类型,结合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和提升重点指标分析,将湖北省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分为林分生长不良型、结构不良型、立地不良型、健康不良型4个类型。针对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确定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分析了不同类型导致低质低效的原因与判断标准,并以问题为导向参照相关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常猛,周勇,孙永涛,徐童心,庄家尧[3](2020)在《基于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对石城县域低效林的判别及研究》文中提出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和小班调查数据,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三因子法相结合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对石城县域林地土壤侵蚀模数进行等级划分,建立低质低效林的评价体系,并进行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质低效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和东南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内林地面积的31.48%,属于劣质立地条件下的低质低效林;研究区内微度侵蚀面积占比最大,接近总面积的93%,另外强烈侵蚀以上等级的侵蚀面积为5.56 km2,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0.351%;土壤侵蚀总量方面,稀疏林地以2.92%的侵蚀面积对研究区总侵蚀量的贡献率达到了4.80%,总侵蚀量占比几乎是侵蚀面积占比的2倍。研究结果旨在丰富低质低效林判别理论,同时为低效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王磊,张劲峰,马建忠,魏巍,胡青[4](2019)在《低效林分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概述了森林退化的研究状况、低效林的概念及成因,提出应统一低效林的专用名称及词义。针对低效林类型划分与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森林自然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念,建议在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和立地环境条件下开展不同林分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以此构建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低效林的分类技术体系。认为对低效林进行甄别与评价将有可能成为今后林业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王磊,张劲峰,马建忠,魏巍,胡青[5](2018)在《云南松及其林分退化现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云南松的形态特征和林学特性,综述了退化云南松林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目前退化云南松林划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在滇西地区开展云南松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以判别云南松林分类型,最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宋传生,龙启德,蔡磊,赵华[6](2015)在《国内低效林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概述了低效林概念的由来到完善过程以及国内低效林标准的研制状况,并着重从非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和综合因素等方面概述了国内低效林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低效林改造措施,以期为深入研究低效林改造提供参考。

杨育林[7](2015)在《疏伐对低效柏木人工林生态支持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川中丘陵区种植了大面积的柏木人工林,由于初植密度过高、管理不善,林分郁闭成林后,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典型的低效林,亟需得到改造。疏伐作为低效林分近自然改造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低效林生态支持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其对低效林生态支持功能影响的具体过程、不同疏伐方式和强度下的林分生态支持功能有何差异、疏伐后林分生态支持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何科学评价低效林生态支持功能恢复的效果等,都是在对低效柏木人工林疏伐改造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该研究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了低效柏木人工林间伐和林窗式疏伐2种疏伐模式,设置15-17%、24-26%、34-36%、48-50%的4种强度间伐类型和45~55 m2、90~110 m2、140~16 Om2、190~210 m2的4种面积大小林窗式疏伐类型,以非疏伐林分为对照;通过测定物种丰富度等45个指标,全面了解了疏伐后生长2~3、11~15、20~24年3个时间段的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的变化情况。此外,该研究还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疏伐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疏伐类型和强度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的高低。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疏伐强度林内光热湿度调节及土壤养分改良功能特征。间伐后,从极弱度到强度间伐,林内PAR增加155.44~588.92 μmol·m-2·S-1,气温升高1.10~4.01℃,空气湿度降低3.32~16.93%,土壤含水量减少2.77~12.4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5.11~16.47 mg·kg-2、0.40~1.07 mg·kg-2、20.70~44.21 mg·kg-2和26.06~32.59 g·kg-1,间伐强度越大,变化幅度越大。林窗式疏伐后,PAR和气温从高到低、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由低到高分别为极大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小林窗和对照;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为中林窗>大林窗>极大林窗>小林窗>对照。(2)不同疏伐强度林分生长促进功能特性。间伐后,乔木胸径、冠幅较对照林增大,不同间伐强度林分之间,乔木高度差异不显着(P>0.05),乔木郁闭度间伐后降低;灌木高度、盖度、草本层盖度、枯落物厚度、单株柏木材积在间伐后显着提高(P<0.05)且与间伐强度呈正向相关。林窗内灌木、草本生长指标,枯落物层厚度较对照显着提高(P<0.05),中林窗内增幅最大。林分生长与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PAR、土壤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对林分生长质量的影响较大。(3)不同疏伐强度林下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功能特征。间伐林内土壤种子库总密度介于817~1436 seeds·m-2,对照林为500 seeds·m-2;间伐后,林下0-5 cm土层种子库密度占总密度的46.46~52.14%,枯落物层和5-10cm土层种子库密度所占比例较低。种子库科属种数,物种丰富度、均匀度Pielou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极弱度间伐>对照的趋势。与对照林比较,林窗内土壤种子库总密度提高536~1110 seeds·m-2,且土壤种子库分布区系更加复杂、多样性更加丰富,中林窗内变化幅度最大。疏伐干扰后,土壤种子库禾本科、菊科、蔷薇科等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幅较大。与环境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种子库多样性与林内土壤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极强的相关性。(4)不同疏伐强度林分地表植物多样性功能特征。间伐后,地表植物科、属和种数分别增加4-13科、6~17属和7~1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分别增加2~5种、2~6种和3~6种;优势种增加2-4种;均匀度Pielou指数增加0.02~0.07、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提高0.47~1.17。林窗式疏伐后较对照林,植物科、属、种数,乔、灌、草种数,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增加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且中林窗内的植物组成区系更加复杂和多样性更加丰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表植物多样性与PAR、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在0.8以上。疏伐林内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物的相似系数介于12.12~26.23%,相似度较低。(5)不同生长阶段林内光热湿度调节及土壤养分改良功能变化。间伐和林窗式疏伐后林分生长2~3、11~15、20~24年,PAR和气温变化表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聚类分析分为三类,间伐后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林窗式疏伐后生长中后期聚为一类;林窗式疏伐生长初期和中期归聚为一类;间伐对照和林窗对照聚为一类。(6)不同生长阶段林分生长促进功能变化。间伐后2~3、11~15、20~24年,乔木高度、胸径、冠幅、郁闭度,灌木高度、枯落物厚度和单株柏木材积表现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灌木盖度从高到低排序为生长中期、初期和中后期;草本盖度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林窗式疏伐后灌木和草本生长变化趋势与间伐林分一致。聚类分析分为三类,间伐生长初期、中期、林窗式疏伐生长初期、中期聚为一类;间伐中后期和林窗式疏伐中后期聚为一类;间伐对照和林窗对照聚为一类。(7)不同生长阶段林下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功能变化。间伐和林窗式疏伐后,土壤种子库总密度表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种子库物种数、属数、科数从高到低分别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间伐和林窗式疏伐林内,种子库草本种数在生长初期最多,分别为11和13种;灌木在生长中期最多,分别为6和7种;乔木在生长中后期最多,分别为4和5种。种子库a多样性指标中物种丰富度、均匀度Pielou指数、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随植物群落的生长进程逐渐降低;优势度Simpson指数、13w多样性指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8)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地表植物多样性功能变化。间伐和林窗式疏伐后,地表植物物种数、属数和科数表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草本、灌木和乔木种数的峰值分别出现在生长初期、中期和中后期。疏伐改造后,地表植物丰富度、优势度Simpson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均匀度Pielou指数和pw多样性指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疏伐促进了林分垂直结构由乔木单层向乔灌草多层演替,由柏木纯林向针阔混交林分演替。疏伐林分生长进程中,地表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系数表现为生长初期>中期>中后期。(9)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综合评价。选择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相应代表性指标,评价表明:环境调节、土壤改良、植物多样性和生长促进主成分分值在不同疏伐强度下分别介于-2.27-3.68、-3.10~2.69、-2.88~2.44、-4.37~3.09,4种生态支持功能组合为中林窗2.20最高;4种生态支持功能在间伐后各生长阶段分别介于-0.62~0.96、-1.25~9.60、-2.82~0.87、-0.9~1.54,在林窗式疏伐后各生长阶段分别介于-3.34~0.06、-0.27~1.27、-1.23~0.18、-0.84~3.49,4种生态支持功能组合最高值均出现在疏伐改造后的11~15年期间。综合分析表明,环境调节功能在极大面积的林窗式疏伐后生长初期最高,土壤改良功能在中林窗式疏伐后生长中后期最高,植物多样性功能在中林窗式疏伐后生长初期最高,生长促进功能在中林窗式疏伐后生长中后期最高,综合生态支持功能在中林窗式疏伐后生长中期最高,在实践中应根据对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疏伐干扰模式及持续干扰的时间。

尹盼[8](2013)在《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地在大榭岛(大榭开发区),因历史及特殊地理条件原因,低效林还广为存在,为进一步改善森林景观面貌,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实现建设“生态石化之岛、滨海宜居之城”的目标,迫切需要一套快速更新恢复低效林的改造技术。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大榭岛主要的低效林类型,并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及主要树种的生长状况,筛选出低效林改造的适生优势树种,针对大榭岛常见的两种退化森林类型的进行更新改造试验,并总结出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及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立地因子划分了14种立地类型,按照优势树种分类法,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将大榭岛植物群落分成灌丛和灌草丛,次生阔叶林、次生针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4个外貌类型,16种群落类型,物种丰富度介于6.0~15.3之间。反映出因特殊地理条件及人为干扰影响相对严重,对物种丰富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采用综合因子分类法把立地类型和群落类型两个分类因子结合起来对大榭岛低效林进行分类并命名。依据国家林业局《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中对低效林的评判标准,大榭岛一共划分出16类低效林类型。以次生阔叶林类型分布最广,其次是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选择12种阔叶优势树种进行幼林生长量比较,试验表明,12种树种中,11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仅有苦槠1种在85%以下。5a生湿地松以平均树高4.5m、平均胸径9.45cm的生长量居12种树之首,而苦槠生长最慢(5a生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仅为2.1m及1.05cm)。从阳坡、阴坡造林对比试验来分析,绝大部分树种幼林期在阳坡、阴坡均能生长良好,舟山新木姜子在阴坡生长状况要比阳坡好,小果冬青、枫香、湿地松在阳坡生长优势更明显。总体上看上述树种,只要选择得当,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都可作为更新的先锋树种应用于低效林更新改造。4)针对大榭岛主要两种低效林群落类型分别进行改造试验,结果表明:①对马尾松林(8松2阔)进行疏伐补植改造后林下种植木荷、枫香树种生长良好,6年后树种结构调整为6松4阔,林分郁闭度均达0.8。补植和保留的目的树种快速生长,林分密度大幅提高,蓄积量增加了86.7%,明显高于对照小区的生长速度。改造小区林分的枯落物重量和持水功能明显提高,土壤的贮水功能也大大增强,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显着改善。②对郁闭度0.6左右的麻栎-木荷低效林进行改造后,森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造区麻栎的重要值明显下降,而阔叶树幼树重要值占比快速上升到40%以上。通过在A改造区(不经疏伐抚育)、B改造区(经疏伐抚育,每年控制林分郁闭度在0.4-0.5)对比试验表明,在郁闭度中等的次生阔叶林,也完全可以采用先造后抚的改造方式。但是要选择耐荫树种或者幼苗时期较耐荫的树种,并且在幼苗生长3—5年后及时进行透光疏伐,逐渐伐除上层非目的乔木树种,使更新树种快速生长,演替为新森林群落结构。5)通过本项研究,总结了大榭岛主要低效林改造方式与技术要点。

侯淑艳[9](2013)在《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五”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对各区县人工林地块进行随机抽样与典型样地调查,以森林生态学、统计分析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可获取的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进行评价,并提出低效人工林的概念。通过正态等距划分法确定指标评判标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低效的等级隶属度。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并分别对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旨在为北京市森林经营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优势树种间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相同林分类型由于受人为干扰、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差异也较明显。直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近似正态分布、近似反“J”形分布、多峰或单峰山状分布,树高分布以近似的正态分布、单峰或多峰曲线分布为主。所有样地,除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外,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多样性指数方面,乔木层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中,乔木层变化较大。(2)构建了由一个目标层指标,四个准则层指标和14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确定分布根据相关标准判定四等分并赋予分值及采用正态等距分析法进行四等分,最后依据指标标准将北京市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3)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总排序为:Ap=(0.09560.04780.01130.02910.04120.02770.02160.01250.13930.27850.13360.03150.07180.0586)(4)低效人工林样地中三级低效林最多,占样地总和的40.7%;其次分别是二级低效林、四级低效林和一级低效林,分别样地总和的29.6%、18.5%和11.1%。(5)对低效人工林进行了评价,并对北京市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一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8-0.9之间,林分密度过密,土层厚度>50cm,林分结构差,林分过密而导致林内宿存枯枝、濒、枯死木较多;林下物种单一,人为干扰为轻度。对于此类林分应对宿存枯枝进行卫生伐,以避免火灾,还宜对过密,已死或者濒死的林分进行伐除,适当进行疏伐,以保证合理密度。二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4-0.5,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在40-50cm之间,该样地属于没有适地适树而造成的发育差、林分生产力低下的人工林。对于该低效林应采取带状或块状伐除改造法,补植与该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三级低效林:平均郁闭度为0.4,林分密度较稀疏,土层厚度在20-40cm之间,林分结构较差,林内病腐情况严较重,林下物种多样性较单一,受到中度人为干扰。该低效林适合间伐补植和林下造林改造法。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四级低效林:郁闭度≤0.3,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20cm,林分结构差,林内病腐情况严重,林相败破,林分退化严重,林下物种多样性单一,受到重度人为干扰。该类低效人工林适合带状间伐补植改造。对于其土层较薄的问题,适宜在补植中采用客土补植法,并加以抚育,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

夏江宝,刘玉亭,朱金方,许景伟,陆兆华,刘京涛,刘庆[10](2013)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次生灌木生态林为对象,选取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等24项指标,采用综合因子法研究柽柳林低效的主要影响因子和低效林划分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柽柳树木生长指标与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相关性不明显,仅依据树木的生长状况不能反映柽柳林的低效程度,需采用树木生长和土壤改良指标来综合判断.土壤含盐量、林龄、土壤含水量、单株地上茎和叶生物量及地径是反映低效柽柳林分质效高低的主要指示因子,其次为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养分特征.莱州湾柽柳低效林可划分为生长潜力型、轻度低质型、中度低效型、中度低质低效型和重度低质低效型5大类型.依据聚类分析的类平均值探讨了其林分特征、低效原因及经营改造方法.

二、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的分类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的分类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内涵
        1.2.2 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分布及结构研究
        1.2.3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4 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5.1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2.5.2 评价指标的含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2.5.3 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2.6 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方法
        2.6.1 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2.6.2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
        3.1.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3.1.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分析
        3.1.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地类和林种结构分析
        3.1.4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龄组与树种结构分析
    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
        3.2.1 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3.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的等级分析
    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对策研究
        3.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
        3.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划分与判断标准
        3.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公益林评价的应用前景
        4.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结果应用前景
        4.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对石城县域低效林的判别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和数据
    2.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2.2 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原理
    2.3 模型因子的确定
        (1)坡度因子S。
        (2)土地利用类型因子Lu。
        (3)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2.4 土壤侵蚀量的分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效林的判别标准
    3.2 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4 结 论

(4)低效林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退化研究概况
2 森林退化与低效林的形成
3 低效林的概念
4 低效林的识别与分类
5 存在的问题
6 结语

(5)云南松及其林分退化现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松的形态特征
2 云南松的林学特性
3 云南松林分退化现状
    3.1 云南松林分退化的成因
    3.2 退化云南松林的判定
    3.3 退化云南松林的恢复与改造
4 云南松林分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4.1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
    4.2 云南松林分的生物多样特征研究
    4.3 云南松林分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4.4 云南松林分的生长量特征研究
    4.5 云南松林分的生物量特征研究
    4.6 云南松林分的人居保障功能研究
    4.7 云南松林分的固碳释氧功能研究
    4.8 云南松林分营养物质积累功能的研究
    4.9 云南松林分对大气环境净化功能的研究
    4.1 0 云南松林分的负离子供给功能研究
    4.1 1 云南松林分的森林游憩功能研究
5 讨论

(6)国内低效林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效林定义
2 低效林评判标准
3 低效林分类研究
4 低效林成因研究
5 低效林改造的必要性
6 低效林的改造措施

(7)疏伐对低效柏木人工林生态支持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效林研究进展
        1.1.1 低效林的提出
        1.1.2 低效林的成因
        1.1.3 低效林的特征
        1.1.4 低效林的演替
        1.1.5 低效林的恢复与重建
        1.1.6 柏木人工林研究进展
        1.1.7 川中丘陵区低效林研究现状
    1.2 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
        1.2.1 土壤种子库研究现状
        1.2.2 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关系
        1.2.3 土壤种子库与受损植被的恢复
        1.2.4 疏伐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1.3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
        1.3.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
    1.4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4.1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
        1.4.2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
        1.4.3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方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样地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5 技术路线
    2.6 样地设置
        2.6.1 间伐林分样地设置
        2.6.2 林窗样地设置
    2.7 实验及分析方法
        2.7.1 光热湿度及土壤环境测定
        2.7.2 林分生长状况调查
        2.7.3 土壤种子库调查
        2.7.4 植物多样性测定
        2.7.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疏伐对低效柏木人工林的影响
    3.1 光热湿度环境调节功能
        3.1.1 间伐林分光热湿度环境
        3.1.2 林窗光热湿度环境
    3.2 土壤改良功能
        3.2.1 间伐林分土壤养分
        3.2.2 林窗土壤养分
    3.3 光热湿度及土壤环境聚类分析
    3.4 林分植物生长促进功能
        3.4.1 间伐林分植物生长状况
        3.4.2 间伐林分单株柏木材积
        3.4.3 林窗植物生长状况
    3.5 林分生长状况聚类分析
    3.6 林分生长状况与环境相关性
        3.6.1 间伐林分生长质量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3.6.2 林窗林分生长质量与环境相关性分析
    3.7 植物多样性功能
        3.7.1 土壤种子库多样性
        3.7.2 土壤种子库相似性
        3.7.3 土壤种子库多样性聚类分析
        3.7.4 土壤种子库多样性与环境的相关性
        3.7.5 地表植物多样性
        3.7.6 地表植物群落相似性
        3.7.7 地表植物多样性聚类分析
        3.7.8 地表植物多样性与环境相关性
        3.7.9 地表植物与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相关性
第四章 疏伐后不同生长阶段低效柏木人工林变化
    4.1 光热湿度环境调节功能
        4.1.1 间伐林分光热湿度环境
        4.1.2 林窗光热湿度环境
    4.2 土壤改良功能
        4.2.1 间伐林分土壤改良功能
        4.2.2 林窗土壤改良功能
    4.3 光热湿度及土壤环境聚类分析
    4.4 植物生长促进功能
        4.4.1 间伐林分生长促进功能
        4.4.2 林窗植被生长促进功能
    4.5 林分生长状况聚类分析
    4.6 植物多样性功能
        4.6.1 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功能
        4.6.2 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
        4.6.3 土壤种子库多样性聚类分析
        4.6.4 地表植物多样性功能
        4.6.5 地表植物群落相似性
        4.6.6 地表植物多样性聚类分析
        4.6.7 地表植物和土壤种子库相似性
第五章 疏伐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评价
    5.1 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评价指标选择
    5.2 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评价及干扰模式构建
        5.2.1 不同疏伐模式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评价
        5.2.2 疏伐后不同生长阶段林分生态支持功能评价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疏伐对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的影响
        6.1.1 疏伐林分光热湿度调节和土壤改良功能
        6.1.2 疏伐林分生长促进功能
        6.1.3 疏伐林分植物多样性功能
    6.2 疏伐后不同生长阶段林分生态支持功能
        6.2.1 不同生长阶段光热湿度调节和土壤改良功能
        6.2.2 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生长促进功能
        6.2.3 不同生长阶段疏伐林分植物多样性功能
    6.3 疏伐林分生态支持功能的综合评价
    6.4 结论与展望
        6.4.1 主要结论
        6.4.2 研究创新性分析
        6.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概况
        1.4.1 低效林的定义
        1.4.2 低效林的成因研究
        1.4.3 低效林类型划分研究
        1.4.4 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1.4.5 海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
2 低效林类型划分与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土壤状况
        2.1.3 气候条件
        2.1.4 森林植被
        2.1.5 社会经济
    2.2 研究方法
        2.2.1 立地类型划分
        2.2.2 植物群落调查
        2.2.3 低效林类型调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
        2.3.2 立地类型及评价
        2.3.3 大榭岛主要群落类型及物种丰富度特征
        2.3.4 低效林类型分析
3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3.1.1 适地适树原则
        3.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3.1.3 经济性原则
        3.1.4 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兼顾的原则
    3.2 试验地点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树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供试树种生物学特征
        3.3.2 成活率分析
        3.3.3 幼林生长量分析
4 低效林更新改造试验
    4.1 针叶林疏伐补植改造试验
        4.1.1 试验地点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先造后抚改造试验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方法
        4.2.3 调查与分析方法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 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
    5.1 造林技术
        5.1.1 造林地清理
        5.1.2 造林地整地
        5.1.3 造林方法
        5.1.4 幼林抚育
    5.2 低效林改造技术
        5.2.1 低效林改造树种
        5.2.2 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
6 主要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样地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相关植物名录

(9)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1 人工林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中国人工林的发展
        1.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1.3 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
    1.2 低效林研究进展
        1.2.1 低效林概念研究
        1.2.2 低效林的类型划分
        1.2.3 低效林成因研究
        1.2.4 低效林改造研究
    1.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1 概念研究
        1.3.2 直径分布研究
        1.3.3 树高分布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型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水文
        2.1.5 植被
    2.2 北京山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北京市人工林概况
        2.3.1 北京市森林发展历史
        2.3.2 北京市人工林的发展及组成
    2.4 各研究地点概况
        2.4.1 西山林场
        2.4.2 延庆县
        2.4.3 房山区
        2.4.4 密云县
        2.4.5 怀柔区
        2.4.6 门头沟区
        2.4.7 昌平区
        2.4.8 平谷区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研究目标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调查
        3.2.2 人工林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3.2.3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4 人工林评价
4 低效人工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 低效人工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1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种组成结构
        4.1.2 低效人工油松林直径分布
        4.1.3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高分布
    4.2 低效人工侧柏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2.1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种组成结构
        4.2.2 低效人工侧柏林直径分布
        4.2.3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高分布
    4.3 低效人工刺槐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3.1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种组成结构
        4.3.2 低效人工刺槐林直径分布
        4.3.3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高分布
    4.4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4.1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种组成结构
        4.4.2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直径分布
        4.4.3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高分布
    4.5 低效人工杨树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5.1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种组成结构
        4.5.2 低效人工杨树林直径分布
        4.5.3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高分布
    4.6 低效人工林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分析
    4.7 小结
5 低效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5.1 优势树种多样性分析
        5.1.1 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2 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3 刺槐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4 栓皮栎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5 杨树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分析
        5.2.1 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2.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
        5.2.3 物种均匀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3 小结
6 低效人工林评价体系及其判定标准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6.1.2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评价指标解释
        6.2.1 林分多样性
        6.2.2 林分结构
        6.2.3 林分稳定性
        6.2.4 立地条件
    6.3 评价指标标准
        6.3.1 定性指标标准
        6.3.2 定量指标标准
    6.4 低效人工林的概念
    6.5 小结
7 低效人工林评价
    7.1 指标权重计算
        7.1.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7.1.2 构造判断矩阵
        7.1.3 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7.1.4 各指标权重值计算
    7.2 确定单项指标隶属度
        7.2.1 隶属度确定的指标类型划分
        7.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7.2.3 样地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7.3 综合隶属度叛别
    7.4 低效人工林样地等级评价结果
    7.5 不同树种低效人工林评价
        7.5.1 油松低效人工林评价
        7.5.2 侧柏低效人工林评价
        7.5.3 刺槐低效人工林评价
        7.5.4 栓皮栎低效人工林评价
        7.5.5 杨树低效人工林评价
    7.6 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分类
    7.7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
        1.2.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柽柳林树木生长指标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2.2 柽柳林各质效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2.3 柽柳林的聚类分析
    2.4 柽柳林的林型划分及林分特征
3 讨 论
    3.1 低效林分类的依据
    3.2 低效林指示性指标
    3.3 低效林等级划分

四、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的分类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天然次生林研究动态及其进展[J]. 刘兴良,刘杉,蔡蕾,李旭华,徐峥静茹,潘红丽,冯秋红,张利,刘千里.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 [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D]. 洪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对石城县域低效林的判别及研究[J]. 常猛,周勇,孙永涛,徐童心,庄家尧.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7)
  • [4]低效林分类研究进展[J]. 王磊,张劲峰,马建忠,魏巍,胡青. 西部林业科学, 2019(02)
  • [5]云南松及其林分退化现状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进展[J]. 王磊,张劲峰,马建忠,魏巍,胡青. 西部林业科学, 2018(06)
  • [6]国内低效林研究概述[J]. 宋传生,龙启德,蔡磊,赵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5)
  • [7]疏伐对低效柏木人工林生态支持功能的影响[D]. 杨育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6)
  • [8]大榭岛低效林改造技术研究[D]. 尹盼.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5)
  • [9]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 侯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10]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J]. 夏江宝,刘玉亭,朱金方,许景伟,陆兆华,刘京涛,刘庆.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长江上游低质低效云杉林分类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