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一、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组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秋[1](2021)在《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茎瘤芥(又名青菜头)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芥菜种中的一类重要蔬菜,主要用于加工生产榨菜,在长江上游重庆涪陵及周边区域广泛栽培,是当地冬季主要栽培作物。随着重庆市涪陵及周边区域茎瘤芥产业的发展,茎瘤芥栽培过程中存在过量施肥、偏施氮肥、土壤酸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也造成了茎瘤芥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严重制约了茎瘤芥产业的健康发展。缓释肥具有养分释放慢和养分利用率高的特点,被誉为“环境友好型肥料”。为此,根据茎瘤芥的需肥规律和生长规律研制了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并采用“通气法”研究肥料的氨挥发速率和氨挥发总量,采用“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并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大田试验研究其对茎瘤芥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速率。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氨挥发速率的峰值在施肥后5~10天。NBSRF的氨挥发速率峰值低于商品茎瘤芥专用肥(MZF)、普通复合肥(OCF)、茎瘤芥专用肥(BCF)和茎瘤芥专用缓释肥(BSRF),分别降低4.78、2.13、1.33和0.44 mg·kg-1·d-1,降幅分别为48.77%、29.79%、20.99%和8.11%。(2)NBSRF能降低肥料的氨挥发总量。肥料施入土壤后的表观氨挥发总量占施氮总量的5.27%~9.36%。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20天内,氨挥发总量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NBSRF的表观氨挥发总量低于MZF、OCF、BCF和BSRF,分别降低19.28、9.96、8.49和2.98 mg·kg-1,降幅分别为41.20%、26.59%、23.57%和9.78%。(3)NBSRF具有一定的氮素缓释功能,缓释期大约为70天,第70天的总氮累积溶出率为89.74%。在培养期内,同一时期不同处理的总氮累积溶出率大致为OCF>MZF>BCF>BSRF>NBSRF>MSRF。(4)NBSRF能提高茎瘤芥的产量。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茎生物量分别比OCF和MSRF增加7.85~10.56g·pot-1和19.52~25.97 g·pot-1,增幅为2.70%~3.80%和7.26%~9.54%。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产量分别比MZF、OCF和MSRF增加291.58~553.05、397.31~694.80和24.90~197.32 kg·667m-2,增幅分别为11.38%~24.24%、16.70%~32.47%和0.88%~7.48%。(5)NBSRF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茎瘤芥的品质。盆栽试验研究发现NBSRF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17.01%~64.83%;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和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挥发性物质总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3.86%~170.85%,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比其它施肥处理增加5.78%~205.20%。大田试验研究发现与其它施肥处理相比,NBSRF的挥发性物质总量提高20.83%~187.76%,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提高22.21%~166.05%;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0.66%~50.43%。(6)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总体上低于普通肥料。第50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1.73、2.04和1.29,降幅为4.80%、5.60%和3.62%;第85天永安小叶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34、1.14和1.17,降幅为0.99%、3.23%和3.29%,第85天的差值小于第50天的差值。第50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MZF、OCF和BCF,分别降低0.18、2.11和1.64,降幅为0.52%、5.81%和4.58%,第85天涪杂2号NBSRF处理的叶片SPAD值低于OCF,降低0.59,降幅为1.65%,但高于MZF和BCF,分别增加1.53和0.55,增幅为4.67%和1.62%。(7)NBSRF能保持土壤p H值稳定,降低土壤酸化的风险。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试验前相比,OCF和MSRF的土壤p H值分别下降了0.74~0.78和0.50~0.56,而NBSRF处理使土壤p H值增加0.02~0.10。(8)NBSRF能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盆栽试验研究发现,与OC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4.41%~10.05%,与MSRF相比,NBSRF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0.67%~11.16%。大田试验研究发现NBSRF茎的氮含量高于MZF和OCF,分别增加12.64%~14.93%和19.01%~27.97%。

李发永[2](2021)在《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田土壤磷流失是造成我国河流与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胶体磷的易化迁移是农田土壤磷向外部环境输送的关键途径,但目前对农业土壤中胶体磷的流失行为、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调控策略的认知仍不够深入。本论文在比选土壤胶体磷分离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形态和控制因素,并采用AF4-OCD-ICP-MS在线耦合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纳米及胶体颗粒的元素组成,在微观尺度上探讨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尺寸胶体磷组分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建立了农田土壤胶体磷流失指数评价方法,最后考察了固体有机肥、沼液有机肥和炭基有机肥(即炭基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等不同外源碳输入策略对三种典型农业种植类型(双季稻、稻麦轮作和露地蔬菜)土壤胶体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胶体磷分离方法的比较,发现超速离心法误差小,便于获得胶体,但耗时长;超滤法分离效果最好,分离步骤简单可靠,但机械误差大;场流分离法可实现不同尺寸胶体和纳米颗粒的连续无损分离及元素测定,但不易收集胶体。土壤水分散胶体溶液(WDC)中的磷主要富集于<220 nm的细胶体中;不同土壤WDC中胶体磷的含量占胶体溶液总磷的7.3%–88.6%,且以钼蓝反应磷为主;胶体磷是硅酸盐矿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合体,但尺寸更小的纳米颗粒与较大尺寸的胶体颗粒的化学组成不同;胶体矿物晶体主要由多水高岭石和白云母组成;胶体溶液中以腐殖质类的富里酸为主,而真溶态溶液的类色氨酸相对含量最高;与原始土壤相比,胶体颗粒具有较高的磷酸单脂和磷酸二脂浓度。(2)研究了农田土壤颗粒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磷形态、流失潜力及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0.26–2 mm的团聚体中的胶体磷含量最高,而碱性和中性土壤则与之相反;团聚体相关的总碳(TC)、总氮(TN)、C/P和C/N对胶体磷流失潜力有显着的负影响;胶体磷含量与团聚体中TP、Al含量以及p H值有关,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流失潜力则受其碳含量控制。分散的土壤颗粒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依次增加,且磷单脂在胶体颗粒中高度富集,表明分散的胶体颗粒对有机磷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之相反,与小团聚体相比,大团聚体各形态磷(尤其是磷单脂)含量较高。因此,土壤团聚导致了磷(尤其是有机磷)的持留,土壤团聚和分散引起了磷在两个相反维度的富集。持续的碳输入以增加土壤团聚体尺寸及减少颗粒分散度是降低胶体磷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3)采用场流分离在线耦合有机碳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AF4-OCD-ICP-MS),深入开展了胶体磷组分的微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土壤的水分散性胶体磷颗粒(<500 nm)主要包含纳米胶体磷(NCP;0.6–25 nm)、细胶体磷(FCP;25–160 nm)和中颗粒胶体磷(MCP;160–500 nm)三个组分;在区域尺度上,确定了三个水平的胶体磷含量(3583–6142、859–2612和514–653μg kg–1),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并发现NCP主要由有机碳(Corg)、钙(Ca)和磷组成,而FCP组分则为Corg、粘土和磷组成的复合物;有机碳含量控制了胶体的磷饱和度,进而影响了胶体对磷的负载能力;土壤胶体磷生成的第一要素为原始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而碳肥输入显着影响了特定土壤中不同组分胶体磷的峰值浓度;炭基有机肥替代使土壤细胶体磷浓度显着降低;而沼液替代则显着增加了土壤各组分的胶体磷的含量。(4)以土壤有机碳(TOC)、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粘粒含量(Clay)、p H和有效磷(AP)为胶体磷指数变量因子,对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评估表明:“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等级可划分为低(<-0.82)、中(-0.82至-0.22)、高(-0.22至0.83)和非常高(>0.83)四个等级;“土壤真溶态磷的流失潜力”等级可划分为低(<-0.73)、中(-0.73至-0.13)、高(-0.13至0.88)和非常高(>0.88)四个等级;获得了土壤胶体磷指数方程如下:胶体磷的流失潜力=(-0.263×ZGMD)+(-0.479×ZTOC)+(-0.188×Zp H)+(0.422×ZAP)+(0.448×ZClay);真溶态磷的流失潜力=(-0.549×ZGMD)+(-0.205×ZTOC)+(0.629×Zp H)+(0.426×ZAP)+(-0.147×ZClay);采用上述磷指数方程对浙江省典型农田系统胶体磷流失潜力进行评估表明,浙江省农田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整体较高。(5)在不同外源碳输入下,对三种种植类型农田中磷的径流流失监测表明,炭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显着降低了径流中各种磷组分浓度,固体有机肥替代则显着降低了径流中颗粒磷和胶体磷的浓度,但施用沼液则具有与之相反的效果;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炭基有机肥替代在双季稻、稻麦和蔬菜系统中分别减少了41.1%、29.7%和37.8%的总磷径流流失;同时,固体有机肥和炭基有机肥替代显着降低了颗粒磷和胶体磷的流失量,而沼液替代则增加了各种磷形态流失量;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炭基有机肥替代使土壤胶体磷含量降低了26.7%–51.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含量与胶体磷的流失量呈负相关关系。

赵启明[3](2020)在《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素的影响及磷的风险评估》文中提出我国磷肥资源相对稀缺,每年需进口大量磷肥才能满足供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随着当下种植蔬菜的面积逐渐增加,普通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施用肥料越多作物就能有很高的产量及品质,所以普通农户所投入磷肥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而磷肥的增产效益却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使得土壤磷素积累日益明显。因此本次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10种施肥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组分,土壤磷吸持指数(PSI)和土壤磷饱和度(DPS)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本次试验旨在为设施番茄土壤更合理的利用土肥资源及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加有机肥与磷肥可显着提高设施土壤中水溶态磷和碳酸氢钠浸提态磷含量,施加磷肥或有机肥与磷肥混施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中氢氧化钠浸提态磷含量,施加磷肥或磷肥与有机肥混施可显着提高土壤中盐酸浸提态磷含量,施加有机肥会使土壤中残余态磷有所积累,而在土壤中氮肥及钾肥可以活化土壤中残余态磷。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溶态磷的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磷、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而显着增加,随着p H、植酸酶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碳酸氢钠浸提态磷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全磷、速效氮、速效磷的增加而显着增加,随着p H的增加而显着降低。随着土壤碱性磷酸酶与植酸酶活性的增强,土壤中被碳酸氢钠所浸提出的无机磷含量会显着下降。土壤盐酸浸提态磷含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磷含量、速效氮含量、全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升高而显着增加,随着p H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氢氧化钠浸提态磷含量随着土壤速效磷、全磷的增加而显着增加,随着p H的增加而显着降低,随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强,土壤中氢氧化钠浸提出的有机磷含量会显着降低。土壤残余态磷含量随着有机质、含水量、全磷、速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H2O-P、Na HCO3-P、Na OH-P是促进番茄植株茎的全磷含量提升的主要磷组分。土壤中Na OH-P是影响番茄植株叶片全磷含量的主要磷组分,且与叶片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H2O-P是制约番茄产量的主要磷组分。4.单施磷肥可显着降低土壤PSI,施加磷肥或施加有机肥会显着提高土壤DPS,而有机肥与磷肥配施会显着提高土壤PSI与DPS。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SI随着Na OH-P、Na HCO3-P0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土壤DPS与所有磷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5.综合来说,通过有机肥与氮磷钾肥混施可提高番茄植株全磷含量及产量。但该试验地各施肥处理土壤中DPS均超过25%这一环境预测指标,最小值为34.61%,而有机肥与氮磷钾肥混施处理的DPS为156.95%,相对较大。说明该试验地各施肥处理土壤磷素易流失。

陈艺易[4](2020)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化肥过量施用,利用率低,是蔬菜生产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蔬菜可持续生产。本研究以“青笋”为试材,设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K1,即当地农户普通化肥习惯施肥量)、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缓释肥减量施肥(T2)、缓释肥常量施肥(T3),T1和T2较常规施肥总施肥量减施35.2%。探讨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当地莴笋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与CK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莴笋株高、茎粗、茎长、根长和根系活力均显着提高,T1处理的茎粗和茎长均显着提高,T2、T3处理的茎粗分别提高20.9%、15.7%,茎长分别提高10.9%、10.4%。与CK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着增加,分别增加23.0%、18.5%。T2处理的莴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莴笋的产量均显着提高,其中T2处理莴笋的产量最高,比CK1增产12.4%,T1和T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莴笋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为T2>T3>T1>CK1>CK,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其中T2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1增加22.6%。3.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显着提高莴笋氮、磷、钾素的吸收量以及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2>T3>T1>CK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大小表现均为T2>T1>T3>CK1。与CK1相比,T2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分别提高116.4%,90.3%、13.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6.0、5.5、23.6个百分点。4.T2和T3处理与CK1相比,均可显着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T2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7.6%,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8%、3.2%和78.5%,T3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6.9%,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2.9%、13.1%、45.1%和27.0%。T1与CK1处理相比,可显着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和提高Vc的含量,其中,硝酸盐降低12.2%,Vc含量提高37.6%。5.在莴笋采收时,各施肥处理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3>T2>CK1>T1。与CK1处理相比,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1,化肥减量的处理T1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着低于CK1;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土壤脲酶(Ure)、蔗糖酶(INV)和中性磷酸酶(SNP)的活性均高于CK1处理,T2处理均达到显着水平。综上所述,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且减少化肥用量35.2%,可提高莴笋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可作为当地大棚莴笋生产施肥的参考。

孔德杰[5](2020)在《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措施是减少化肥施用、提升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土壤氮素高效利用和保持农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中碳氮元素组分变化规律以及对土壤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科研试验基地农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试验处理设置为:秸秆还田(NS:秸秆不还田、HS:秸秆半量还田、TS:秸秆全还田处理)和施肥处理(NF:不施肥、0.8TF:优化施肥、TF:传统施肥)的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和冗余分析(RDA)等技术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小麦、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麦豆轮作系统土壤中氮素、碳素不同组分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指标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筛选节本高效、地力提升的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取得了如下结论:1、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和施肥促进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提升,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秋季、冬季含量较高,而春季3~5月份小麦生长旺盛期含量较低。优化施肥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常规施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在秸秆腐解初期全量还田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低于半还田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及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微生物氮占土壤总氮的比值都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有显着性差异,并且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大于下层土壤微生物量。9个处理组合中,0.8TF+TS处理的全氮、微生物量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06 g/kg、36.59 mg/kg,TF+TS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2.37、15.93mg/kg。2、秸秆还田和施肥提升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素含量秸秆还田和施肥增加了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中的有机碳、溶解性全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值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微生物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值、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占土壤有机碳比值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随着减少,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中的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随着减少,土壤中微生物碳氮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肥处理变化趋势相反,增施秸秆导致土壤碳氮比增加,微生物碳氮比减少。9个处理组合中,TF+TS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碳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2.14 g/kg、95.70mg/kg,345.53mg/kg,溶解性全碳平均含量0.8TF+TS处理最高为198.90 mg/kg,溶解性无机碳平均含量0.8TF+NS处理最高为119.73 mg/kg。3、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改变了长期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土壤中细菌、真菌菌群多样性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随着施肥量增加有减少的趋势。Simpson指数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门水平上菌群数量年内动态变化表现为冬季数量最高,在小麦收获后大豆播种前最低。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中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是土壤中的优势菌种,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28.06%、24.05%、13.90%、10.68%。子囊菌门是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门,优化施肥降低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增加了壶菌门相对丰度;常规施肥增加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子囊菌门、接合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4、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的响应RDA分析显示:土壤细菌、真菌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与无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土壤p H值、可溶性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是土壤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群,与土壤p H值极显着负相关,芽单胞菌门与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碳、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最高,担子菌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分析显示: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是否种植作物是影响土壤中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上的菌群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长期秸秆还田配合施肥处理对麦豆轮作下土壤碳氮含量与农田肥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0.8TF+TS组合处理全氮、微生物氮、溶解性碳含量最高,虽然产量比TF+TS组合处理减产了0.55%,化肥施用量却减少了20%,是一种节本增效的秸秆还田模式。本研究发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影响不大,真菌受温度影响较大,该变化是由土壤p H值、碳氮各组分之间的比值以及地上作物长势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造成的。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季节动态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陈红兵[6](2020)在《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镉大米”的连续出现标志水稻土性质的特殊性和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表明镉污染水稻土治理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目前的相关治理技术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化学原位钝化、有机肥氧化还原、钙离子竞争性抑制等技术,但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重金属隔离子仍然存在土壤中,随时将再产生“镉大米”,因此,上述技术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技术;针对此情况,相关专家提出秸秆修复技术,但如何实施尚未定论,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含蛋白高、可作优质有机肥的植物饼粕与具有钙离子的生石灰组合,在高温下强制解析为全水溶性的、具有高活性钙离子的蛋白多肽--钙多肽,结合前期研究,以期钙多肽具有有机肥特性(蛋白氮)、化学钝化剂的特性(游离巯基、羧基基团)、竞争性抑制特性(有效态钙离子),并通过水培阻控、种植肥效、土壤钝化、吸收阻控等内容的研究及其细胞学、转录组学、土壤化学机理分析,探索钝化与竞争性抑制联合阻控→高密度水稻种植→安全种子→含镉秸秆去除修复模式,达到安全种植与去除修复同步化,为镉污染水稻土治理形成新的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培阻控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变化和根系对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镉胁迫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生长,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施加一定量的钙多肽,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隔胁迫的浓度大于2 mg/L时,水稻幼苗中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降低,而施加钙多肽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对于不同浓度镉胁迫之间,施加钙多肽对提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差异不明显。根系对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钙多肽可以减少根系对镉的累积量,低浓度镉胁迫(0.5 mg/L)下,钙多肽显着抑制根系对镉的吸收,镉胁迫浓度高于5 mg/L,钙多肽抑制根系对镉吸收的效果不明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TIR技术分析了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水稻幼苗生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FTIR分析表明水稻幼苗根细胞壁组分如纤维素、果胶以及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受到镉胁迫的显着影响,钙多肽能调控镉胁迫下根细胞壁组分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JIM5识别的去酯化果胶受镉胁迫和钙多肽调控的影响较小,而JIM7识别的酯化果胶参与镉胁迫以及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2、通过高通量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分析表明,镉胁迫对细胞组分和细胞代谢中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且对植物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跟镉抑制水稻幼苗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中转录差异基因影响较大,随着镉胁迫的浓度增高,影响水稻根细胞转录差异的强度增加。钙多肽能缓解水稻根细胞中镉胁迫带来的代谢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复镉胁迫下水稻根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对差异基因组的GO富集和KEGG分析,证实了钙多肽通过影响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壁蛋白糖基化对镉胁迫的调节。此外,还发现了与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揭示了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与水稻根细胞吸收锰离子的关联。3、种植肥效研究,从氮肥角度上讲,钙多肽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所含蛋白氮,因此,以尿素酰胺氮为对照,研究钙多肽对水稻的生长效应,以及水稻吸收钙离子、氮磷钾成分变化,探索钙多肽作为肥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大田施氮量(180 kg/hm2)为标准施肥时,钙多肽组与尿素组的水稻植株高度几乎相似,40天内分别是30.65 cm、30.73 cm,80天的株高分别是39.87 cm、40.67 cm,但两组合的水稻植株含氮量却不同,钙多肽组与尿素组植株4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3.75 mg/g、5.66 mg/g,8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10.16 mg/g、12.54 mg/g,表明钙多肽所种植水稻植株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尿素组,可能是尿素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的速度较快所导致;通过测定磷、钾含量表明,钙多肽组与尿素组4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0.71 mg/g、0.64 mg/g,8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1.24 mg/g、0.86mg/g;40天的钾含量分别是9.24 mg/g、8.58 mg/g,而80天的钾分别是28.96 mg/g、21.33 mg/g,此结果与植株氮含量趋势相反,也表明蛋白氮与尿素酰胺氮具有不同功能与特性;通过测定钙离子吸收结果表明,钙多肽与尿素40天内的钙离子吸收量较为相似,分别为2.48 mg/g、2.26 mg/g,表明植株苗期生长无需吸收大量无机离子;但80天后的钙离子含量就明显不同,分别为8.26 mg/g、7.07 mg/g,表明钙多肽由于具有有效态钙离子促进了水稻植株对钙离子的吸收,同时以水溶性氯化钙作为对照以比较离子状态钙离子对水稻吸收效果,(仅仅为对照,氯离子抑制水稻生长);综合评价,钙多肽具有与尿素相似肥效,整体生长外观正常,但钙多肽组水稻植株无黄叶、且钙含量明显高于尿素,这为钙多肽竞争性抑制重金属隔离子建立了功能基础。4、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基于钙多肽的相关特性,具有对水稻土重金属镉离子的钝化潜力,设计了以标准施肥氮量为基准的用量,测定对水稻土镉离子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态镉离子具有较明显的钝化作用,30~90天内均可将Cd为2.0 mg/kg污染水稻土中的有效态降至0.824 mg/kg,降低比例达到58%,而对于镉含量为5.0 mg/kg的镉污染水稻土可达到降低56%,这作为具有肥效的多肽已是比较理想结果,同时与之对应的还原态镉、可氧化态镉均提高到45%~80%,进一步表明钙多肽具有作为钝化剂的基本特性。5、吸收阻控研究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试验,以常规种植复混肥为对照,以及用无重金属的动物蹄角水解为多肽为有机肥对照(市售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大多铜、锌超标,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钙多肽对水稻吸收镉的系列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对隔离子具有较强富集效应,可将水稻土中的2.0 mg/kg Cd富集达到11.25 mg/kg(苗期)、13.94 mg/kg(分蘖期)、14.90 mg/kg(抽穗期)、11.63mg/kg(成熟期),富集程度达到5-7倍,这也表明水稻对隔离子的亲和性,与相关报道结果吻合,而对照复混肥水稻的富集镉含量为14.77 mg/kg(苗期)、16.50 mg/kg(分蘖期)、20.47 mg/kg(抽穗期)、16.80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对水稻根部吸收镉仍然具有一定阻控作用,而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根部镉含量将更高,水解蹄角多肽介于钙多肽与复混肥之间;基于无机离子由根部向上运输的基本原理,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叶、种子的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钙多肽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1.25mg/kg(苗期)、3.94 mg/kg(分蘖期)、4.90 mg/kg(抽穗期)、1.59 mg/kg(成熟期),而对照复混肥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4.77 mg/kg(苗期)、6.56 mg/kg(分蘖期)、10.47 mg/kg(抽穗期)、6.62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仍具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总体的镉含量均不低,这也是镉大米重复出现的生理富集原理,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整体进一步提高;对于含2.0 mg/kg Cd的水稻土组叶片镉含量测定表明,钙多肽组水稻成熟期的叶片镉含量为0.52 mg/kg,而复混肥对照组成熟期叶片镉含量为1.22 mg/kg;水稻种子的含镉量是研究的关键,钙多肽组的所制备糙米镉为0.081 mg/kg,复混肥组为0.238 mg/kg,钙多肽组的谷壳镉含量为0.0066 mg/kg,对照复混肥组为0.107 mg/kg;所有参数表明,水稻由根、茎、叶、糙米、谷壳的镉离子逐渐降低,而钙离子谷壳含量最高,结果符合植物生理学理论,也表明钙多肽的钝化效应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和秸秆修复理念,设计以0.28 m2的塑料盆为种植容器,实施高密度种植试验,所种植水稻每平方米达到1200株以上(常规为140株),研究镉吸收状况、水稻生长状况、秸秆总干重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良好,对照复混肥组水稻中部略有发黄现象,类似烧苗,结实较少,但钙多肽组的水稻生长完全正常,无发黄现象(与前期其它研究一致),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复合肥组(0.138 mg/kg)与钙多肽组(0.012 mg/kg)糙米含镉量均合格达标,分析其机理是植株太多、根系稠密、局部有效态隔离子被大量根系围绕而吸收,单株吸收量相对减少近5~8倍,这也是多肽的特殊功能所致,并且每平方所有秸秆可吸收8.238 mg Cd,可实现安全种植与秸秆修复同步化,并且20年内可实现秸秆去除修复(国家标0.3 mg/kg为污染土,只需5年左右可达到去除修复-估计值),这也许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研究方向。

张珍珍[7](2020)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施肥量随意性强,施肥量差异性大,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以青萝卜“绿翡翠”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7~9月在尚义县小蒜沟镇勿乱沟村青萝卜种植基地进行了施肥效应研究。试验设计5个施肥处理,通过在青萝卜不同生长期取样测定青萝卜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土壤性状和植株养分及经济效益指标,以便筛选出能够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加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品质的施肥处理。主要结果如下:1、青萝卜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植株养分积累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于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即处理4)可使土壤p H值更接近中性,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较CK提高;促进了青萝卜植株养分的有效积累、转移和分配。2、推荐施肥量的各处理都可以提高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且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但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4也能够促进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提高,其效果仅次于处理3。3、不同施肥处理在改善青萝卜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同。处理4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常规施肥处理(CK)分别提高了15.00%、15.74%和20.31%;以处理4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16.20%,27.27%和6.98%,但处理4肉质根中亚硝酸盐含量则较CK降低了22.26%;处理3的经济产量、经济效益略高于处理4,二者差异也不明显,但处理4的品质指标却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4、青萝卜光合性能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处理3、处理4显着提高了青萝卜的光合性能,处理3、处理4的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2.64%和11.68%,二者的净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16.23%和12.59%,处理3虽略高于处理4,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各项指标看,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基础上,在青萝卜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处理4)能够达到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青萝卜品质、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因此,处理4是适合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的施肥方案。

寇智瑞[8](2020)在《有机物料对黄壤烟田土壤肥力特性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烟田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和烤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实际客观因素的影响,重庆烟区烟草连作现象严重,并且长期以来重施化肥,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和粗放管理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质变差,烟田生态环境恶劣,烤烟产质量下降。施用有机肥被看作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连作和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用量及不同配比的有机肥对黄壤连作烟田肥力特性改良效应,以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中低产烟田的产质量,为绿色生产做理论支撑。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为探索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植烟年限对黄壤土壤环境带来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重庆市选取未种植烤烟(CK)和连续种植烤烟1年、3年、5年、8年、10年和12年的黄壤地块,分析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与连作年限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8-10年后的土壤pH、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速效磷均显着低于15年的,种植12年的又显着低于种植8-10年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而明显增加;中微量元素如交换性钙和水溶性氯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钙和镁几乎种植年限每增加2年,就显着降低一个台阶。土壤细菌群落和组成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变化,种植5年的烟田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之后,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开始下降,并在连作12年时最低。长时间连作对黄壤烟田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组成与土壤pH、土壤养分等密切相关,土壤pH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有显着的正相关。绿弯菌门与土壤pH、有机质、总碳、碱解氮均有显着的正相关,这说明pH和土壤速效养分是影响土壤细菌组成的关键因子。因此对于黄壤烟田,从土壤细菌群落和组成多样性来看,建议烟田连作58年要进行适当的轮作,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烟田健康可持续利用。(2)为探究不同有机无机配比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为重庆烤烟优质适产栽培的土壤有机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连续5年的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仅施化肥(M1)、有机肥提供10%的氮(M2)、有机肥提供20%的氮(M3)、有机肥提供30%的氮(M4)、有机肥提供40%的氮(M5),结果显示,总体上看,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相比于对照增加了土壤总碳量和有机碳库,但未达到显着影响水平。而对于不同组分的活性有机碳,只施用无机化肥对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无太大改良效果,但可以显着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而随着有机肥的施入,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轻组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均达到显着水平,有机肥提供30%氮结合化肥提供70%氮处理,与仅施用化肥相比,对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最好,且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所占有机碳含量的百分比显着增加,再增加有机肥投入量,这些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占比没有显着增加。从烟叶产量、中上等烟比例以及差值来看,M4、M5处理也均显着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建议本地黄壤烟田采取有机肥提供30%氮配合化肥提供70%氮施肥措施,长期施用可显着培育黄壤烟田有机碳活性,提高烟叶的产质量。(3)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烟田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以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以连作5年的山地烟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化肥配施鸡粪、猪粪、烟杆和菌渣四种有机物料对连作烟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均能提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中40.25 mm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水稳性以及烟叶产量。其中,鸡粪提升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成效最好,相比CK显着提升了57.63%;菌渣提升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好,相比CK分别显着提升了40.97%和41.50%;猪粪提升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最好;烟杆提升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效果最好。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施合理的有机物料,能有效的改良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4)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对烤烟生长、烟叶质量、土壤肥力的影响,明确农家肥的最佳施用量,农家肥当季养分供应状况,为农家肥与烟草专用复合肥的科学施用提高技术支撑。本次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连作5年的山地烟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4个有机肥用量水平,假设有3种有机肥当季供应率(即有机肥当季供肥0,50%,100%),共1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烟叶产量逐渐增加,且增施有机肥降低了烟叶上、中部叶的氮碱比,明显提高了中部烟叶的施木克值,改善了烟叶质量。有机肥的施用显着提高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显着提高了细菌数量,但对烟田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着。综合来看,有机肥在烟田的当季供氮率可以按50%计算。大量只施用有机肥,当季供氮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烟叶生长发育,有机无机合理配施才能显着增加烟叶产量,提升烟叶品质。

戚兴超[9](2020)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设施番茄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不合理施肥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导致了许多土壤环境问题。我国有丰富的有机肥资源,如秸秆和畜禽粪便等,但不合理的处置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污染了环境。随着国家“化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目标的提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探索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配施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基于此,本研究以设施番茄为供试作物,以鸡粪、稻壳和商品有机肥为代表性有机肥,开展了以下研究:(1)不同鸡粪用量下化肥减量施用试验。鸡粪用量设置低(M1)、中(M2)和高(M3)3个水平,分别是15、45和75 t hm-2,化肥用量设置100%(F1)、80%(F2)和60%(F3)习惯用量3个水平。(2)商品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并且总氮减量施用施试验,设置4个有机氮替代化肥氮的水平,分别是20%、40%、60%和100%,2个总氮减量施用水平,分别是15%和30%。(3)稻壳和鸡粪按不同比例混合施用试验,稻壳和鸡粪分别按照质量比1:0、4:1、2:1和0:1进行混合施用。(4)有机肥原位分解矿化试验,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表征稻壳、两种稻壳鸡粪和鸡粪在设施土壤中的原位分解矿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基础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低的日光温室中,中鸡粪用量处理的番茄平均产量最高,较低和高鸡粪用量处理番茄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8%和26.3%。高鸡粪用量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较低鸡粪用量处理下降低21.5%,差异显着。种植一季番茄,在低、中和高鸡粪用量条件下,化肥减量施用20%和40%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等基本无显着影响。与低鸡粪用量处理相比,在开花结果期,高鸡粪用量处理0-20cm土层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增加169.4%、112.1%和206.4%;在第二果穗成熟期,高鸡粪用量处理0-20 cm土层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2.8%、153.8%和164.4%;在拉秧期,高鸡粪用量处理0-20 cm土层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着增加105.5%、102.0%和47.8%。(2)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并总氮减量处理番茄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增产的幅度在1.7%15.7%,且总氮减量的幅度越大,番茄的产量越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并总氮减量处理番茄果实中硝态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幅度在6.0%57.4%之间;除总氮减量15%并有机氮60%替代化肥氮和总氮减量30%并有机氮20%替代化肥氮处理外,番茄果实中Vc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幅度在7.1%43.9%之间。在拉秧期,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并总氮减量15%各处理表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2.2%19.8%、0.5%17.8%和10.2%26.6%,有效磷含量增加4.2%15.4%;有机替代并总氮减量30%各处理表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9.3%18.6%、4.9%25.7%和112%26.6%,有效磷含量增加7.0%24.4%。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在整个生长期内总氮减量15%并有机氮40%替代化肥氮处理和总氮减量30%并有机氮40%替代化肥氮处理无机氮淋失量分别减少21.1%和26.0%。(3)连续3季均以稻壳鸡粪2处理番茄的产量最高。2018年早春季开花结果中期(基肥施用后一个月),与基肥施用前相比,稻壳、稻壳鸡粪1和稻壳鸡粪2处理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86.3%、55.1%和62.0%,鸡粪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了191.9%;鸡粪处理显着高于稻壳和两种稻壳鸡粪处理。在2018年早春季拉秧期,0-100cm土层的鸡粪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稻壳和两种稻壳鸡粪处理。在2019年早春季拉秧期,20-100 cm土层鸡粪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仍显着高于稻壳和两种稻壳鸡粪处理;但0-20 cm土层稻壳、稻壳鸡粪1和稻壳鸡粪2处理硝态氮含量与鸡粪处理相比分别高出14.0%、16.9%和31.9%。2018年早春季追施氮肥的条件下,各处理的土壤N2O排放通量均是灌水后的第一天最大,且鸡粪处理显着高于稻壳和稻壳鸡粪处理,随着灌水后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均大幅度降低;不追施氮肥的条件下,随着灌水后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19年早春季拉秧期,与鸡粪处理相比,稻壳和稻壳鸡粪处理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土壤的硬度和容重显着降低。(4)随着试验天数的增加稻壳和两种稻壳鸡粪的有机碳含量、半纤维含量、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均呈现出现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有机氮含量先缓慢增加,在后期特别是第241天后增加的速率明显加快。鸡粪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氮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均在前期快速降低,在后期降低的速率明显变慢。四种有机肥的多酚含量均在第7天时即大幅度降低,之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多酚含量降低的速率快速变慢并趋于稳定。在田间培养334天后,稻壳、稻壳鸡粪1、稻壳鸡粪2和鸡粪的有机氮的矿化率分别为-22.3%、-2.4%、12.5%和48.8%。稻壳和两种稻壳鸡粪的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多酚、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累积分解率均是在前29天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中间的一段时间基本保持不变,后期又快速增加。鸡粪的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多酚、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累积分解率在前29天快速增加,之后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原始的和培养334天后的稻壳和稻壳鸡粪样品中易分解的烷氧碳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有机碳结构;原始鸡粪样品烷氧碳的含量最高,但是经过334天培养后难分解的烷基碳的含量最高。总之,鸡粪施入土壤后能快速矿化并释放出大量养分离子,使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大幅度增加。稻壳的施用激发了强烈的生物固持作用,导致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着降低,同时稻壳中有机氮含量显着增加。与鸡粪+化肥模式相比,稻壳+化肥和稻壳+鸡粪+化肥模式均能大幅度降低下层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高量鸡粪配施化肥存在降低番茄产量的风险。鸡粪与稻壳按质量比1:2掺混再与化肥配施,不仅使土壤速效氮稳定供应,而且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番茄产量。在土壤基础肥力较高的前提下,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番茄的产量,改善番茄的品质,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无机氮的淋失量,促进了设施农业绿色发展。

孙莹[10](2019)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设施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设施栽培中肥料过量施用问题十分严重。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组成比例是评估土壤有机碳品质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结构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组成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对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合理施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连续5年设施番茄栽培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施氮量0、187.5、375.0、562.5 kg·hm-2(N0、N1、N2、N3)及氮肥与有机肥(M:75000 kg·hm-2)配施(MN0、MN1、MN2、MN3)8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及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碳、氮含量及其特征,分析了土壤腐殖质各组分与番茄产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全氮(Total nitrogen,TN)、水溶性有机碳(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和水溶性氮(Water soluble nitrogen,WSN)含量,其含量在0~20cm土层提高显着,但不同氮素用量之间含量差异不显着。TOC、TN和WS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大体呈下降趋势。(2)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使0~20 cm土层松结态胡敏酸(Loosely combined humic acid,HA1)和富里酸(Loosely combined fulvic acid,FA1)、稳结态胡敏酸(Stably combined humic acid,HA2)及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Humin,HM))的碳、氮含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不同施氮量之间HA1-C含量差异显着。HA2、稳结态富里酸(Stably combined fulvic acid,FA2)及HM的碳、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大体呈下降趋势,HA1和FA1的碳含量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氮含量呈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3)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提高了HA1、FA1、HA2的C/N和土壤腐殖质的HA/FA(胡敏酸/富里酸)及PQ值(胡敏酸占可提取腐殖质的比例),同时使胡敏酸(Humic acid,HA)的E4/E6(胡敏酸或富里酸在波长为465nm和665nm处吸光度的比值)和△log K(胡敏酸或富里酸在波长为400nm和600nm处吸光度的对数之差)降低,富里酸(Fulvic acid,FA)的E4/E6和Δlog K值增加。总体上氮肥与有机肥配施促进了活性较高的HA和FA组分的形成,并使HA的结构趋于复杂化,FA的结构趋于简单化。(4)与N0、N1、N2和N3处理相比,MN0、MN1和MN2处理番茄产量均有所增加,其增幅分别为7.32%、12.85%和1.46%,MN3处理番茄产量则有所下降,降幅为3.23%,但各处理番茄产量差异不显着,其中,与单施氮肥(N1)相比,氮素用量为187.5 kg·hm-2(N1)与75000 kg·hm-2有机肥配施时番茄产量增加幅度最大。综上,本设施番茄栽培田间试验条件下,连续5年氮肥与有机肥配施不仅显着提高了0~20 cm土壤TOC数量,而且有利于FA向HA转化,促进HA的形成与累积,尤其是HA1的形成与累积,进而使土壤有机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氮素用量187.5 kg·hm-2与有机肥用量75000 kg·hm-2配合施用提高土壤TOC数量和改善其品质效果为较好,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二、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组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内涵及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1.1.1 纳米材料的内涵
        1.1.2 纳米材料在农业上的研究及应用
    1.2 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
        1.2.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转运
        1.2.2 纳米材料在植物中的吸收和转运
        1.2.3 纳米材料对物质的运载
        1.2.4 纳米材料对植物的营养作用
        1.2.5 纳米材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纳米材料的植物毒性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4 茎瘤芥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缓释肥料研究进展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氨挥发特性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装置
        3.1.4 操作步骤
        3.1.5 样品测定
        3.1.6 数据分析和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氨挥发总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装置
        4.1.4 样品分析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专用纳米缓释肥铵态氮累积溶出量
        4.2.2 专用纳米缓释肥硝态氮累积溶出量
        4.2.3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量
        4.2.4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累积溶出率
        4.2.5 专用纳米缓释肥总氮瞬时溶出率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生物量的影响
        5.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光合参数的影响
        5.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5.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5.2.6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养分的影响
        5.2.7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2.8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各器官NPK含量的影响
        5.2.9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吸收的影响
        5.2.10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盆栽茎瘤芥NPK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设计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试验时间
        6.1.4 样品采集和测定
        6.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叶片SPAD值的影响
        6.2.2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产量的影响
        6.2.3.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品质的影响
        6.2.4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大田茎瘤芥茎NPK含量的影响
        6.2.5 专用纳米缓释肥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p H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参研课题情况

(2)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胶体磷及其环境学意义
        1.1.1 土壤胶体颗粒
        1.1.2 土壤纳米颗粒
        1.1.3 胶体磷及其环境效应
    1.2 胶体磷的分离与表征方法
    1.3 胶体磷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3.1 土壤矿物组成
        1.3.2 土壤pH值及电化学特性
        1.3.3 土壤有机物
        1.3.4 土壤水分条件
        1.3.5 农田施肥管理
    1.4 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4.1 有机肥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4.2 生物炭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5 土壤磷的流失潜力评估方法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田不同尺寸胶体磷的分离与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2.2.2 胶体磷的分离方法
        2.2.3 胶体磷的物化表征
    2.3 结果分析
        2.3.1 土壤胶体磷分离方法的比较
        2.3.2 不同尺寸的土壤胶体磷组成
        2.3.3 胶体磷颗粒的物理化学特征
    2.4 讨论
        2.4.1 土壤胶体磷的分离方法
        2.4.2 胶体磷的物理化学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田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及主控因子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3.2.2 团聚体分离与磷素分析
        3.2.3 不同分散颗粒的重力分离
        3.2.4 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3.2.5 团聚体及颗粒的~(31)P NMR分析
        3.2.6 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
        3.2.7 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
        3.2.8 团聚体对胶体磷流失的贡献
        3.2.9 团聚体中胶体磷流失潜力
        3.2.10 磷富集系数计算
        3.2.11 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土壤和团聚体的基本物化特征
        3.3.2 不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含量
        3.3.3 团聚体中胶体磷流失潜力分析
        3.3.4 影响团聚体胶体磷含量和释放的因素
        3.3.5 不同尺度的土壤分散颗粒组成
        3.3.6 土壤分散颗粒中磷的形态组成
        3.3.7 不同尺寸团聚体中磷形态组成
    3.4 讨论
        3.4.1 团聚体中胶体磷含量及流失潜力
        3.4.2 团聚和颗粒分散过程中磷的富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碳对土壤胶体磷组分和形成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
        4.2.2 土壤物理化学分析
        4.2.3 胶体组分提取方法
        4.2.4 胶体磷的场流分离
        4.2.5 胶体磷饱和度计算
        4.2.6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土壤的胶体磷组分特征
        4.3.2 胶体磷颗粒组分的影响因素
        4.3.3 有机碳输入对胶体磷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区域尺度上胶体磷的形成机制
        4.4.2 碳肥输入对胶体磷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间尺度上的土壤胶体磷流失潜力评估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及采样
        5.2.3 模型变量的组成
        5.2.4 胶体磷指数变量
        5.2.5 胶体磷相关变量
        5.2.6 磷指数评价模型
        5.2.7 胶体磷指数方程
        5.2.8 实验主成分解释
        5.2.9 胶体磷流失潜力级别划分
        5.2.10 胶体磷指数方程的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胶体磷指数变量和相关变量的统计性分析
        5.3.2 胶体磷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5.3.3 胶体磷指数的主成分解释
        5.3.4 胶体磷流失潜力等级划分
        5.3.5 胶体磷的指数方程及验证
        5.3.6 典型农田的胶体磷流失评估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碳肥输入的农田胶体磷径流流失阻控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田间处理布置
        6.2.3 样品采集及分析
        6.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研究区的降雨量和地表径流量
        6.3.2 径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浓度变化
        6.3.3 径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流失负荷
        6.3.4 土壤残留态磷及流失因素分析
    6.4 讨论
        6.4.1 不同生产系统中磷的径流流失规律
        6.4.2 不同生产系统土壤中磷的残留量
        6.4.3 磷径流流失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农田不同尺寸胶体磷的分离方法及表征
        7.1.2 农田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及主控因子分析
        7.1.3 有机碳对土壤胶体磷组分和形成的作用机制
        7.1.4 田间尺度上的土壤胶体磷流失潜力评估
        7.1.5 基于碳肥输入的农田土壤胶体磷径流流失阻控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成果

(3)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素的影响及磷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土壤磷素研究现状
    1.2 土壤磷形态及分级测定
        1.2.1 土壤磷形态
        1.2.2 土壤磷素分级测定
    1.3 土壤磷素环境风险评价指标
        1.3.1 磷饱和度(DPS)
        1.3.2 磷吸持指数(PSI)
        1.3.3 影响土壤磷饱和度与磷吸持指数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介绍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土壤取样
        2.3.2 植株取样
        2.3.3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2.3.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5 土壤磷组分的分级与测定
        2.3.6 土壤磷吸持指数(PSI)的测定
        2.3.7 土壤磷饱和度(DPS)的测定
        2.3.8 番茄植株磷含量的测定
        2.3.9 番茄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无机磷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有机磷与残余态磷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磷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2 土壤磷组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植株全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3.4.1 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茎叶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土壤磷组分与番茄茎叶磷含量和番茄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吸持指数(PSI)与土壤磷饱和度(DPS)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3.5.1 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吸持指数与磷饱和度的影响
        3.5.2 磷组分与土壤磷吸持指数及磷饱和度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H_2O-P的变化
    4.2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NaHCO_3-P的变化
    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NaOH-P的变化
    4.4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HCl-P的变化
    4.5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Residual-P的变化
    4.6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磷吸持指数的变化
    4.7 不同施肥处理下设施番茄土壤磷饱和度的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2 莴笋产业发展现状
    1.2 化学肥料在我国蔬菜生产中的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3.1 缓释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缓释肥的国内外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3 我国发展缓释肥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4.1 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
        2.4.2 植株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
        2.4.3 肥料利用率计算
        2.4.4 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
        2.4.5 土壤样品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的影响
        3.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根系活力的影响
        3.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的影响
        3.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率的影响
        3.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养分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3.2.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2.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2.5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土壤养分和相关酶的影响
        3.3.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相关酶的影响
        3.3.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养分和相关酶的相关性
    3.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产量的影响
        3.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安全品质的影响
        3.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的影响
    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养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和施肥研究
        1.3.2 土壤氮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3 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1.3.4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碳氮组分的相互影响关系
        1.3.6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pH值、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5 土壤碳氮形态及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测试方法
        2.4.1 土壤全氮的测定
        2.4.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测定
        2.4.3 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总碳、溶解性有机碳、无机碳的测定
        2.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氮的测定
        2.4.5 麦豆小区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测定
        2.4.6 土壤总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2.4.7 土壤水分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氮素动态影响
    3.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动态变化
        3.1.1 土壤全氮含量
        3.1.2 土壤无机氮含量
        3.1.3 土壤有机氮占比
    3.2 麦豆轮作轮作模式下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
        3.2.2 土壤中铵态氮的层化比
        3.2.3 土壤中铵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3.3.1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
        3.3.2 土壤中硝态氮层化比
        3.3.3 硝态氮所占全氮比例
    3.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1 土壤中微生物氮含量动态变化
        3.4.2 土壤微生物量氮层化比
        3.4.3 微生物氮占全氮含量比例
    3.5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4.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总碳动态变化
        4.2.1 土壤溶解性总碳含量动态变化
        4.2.2 溶解性总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3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1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3.2 溶解性有机碳占溶解性总碳的比例
        4.3.3 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
    4.4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动态变化
        4.4.1 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
        4.4.2 土壤无机碳占溶解性总碳比例
        4.4.3 土壤无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4.4 土壤无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的比例
    4.5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1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动态变化
        4.5.2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
    4.6 不同处理下土壤和微生物碳氮化学计量比
        4.6.1 土壤碳氮比
        4.6.2 土壤微生物碳氮比
    4.7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长期麦豆轮作土壤水分、pH值及产量的影响
    5.1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2 麦豆轮作模式下的土壤pH值动态变化
    5.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作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1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6.1.1 各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1.2 对各分类水平上细菌菌群数的影响
        6.1.3 对细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2 麦豆轮作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2.1 各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6.2.2 对各分类水平上真菌菌群数的影响
        6.2.3 对土壤真菌群落门水平上多样性的影响
    6.3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细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2 土壤真菌多样性与门水平菌群群落的相关性
        6.3.3 土壤细菌、真菌门水平菌上群群落的相关性
    6.4 小结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氮组分关系
    7.1 土壤氮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2 土壤碳素形态及含量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3 土壤碳氮元素化学计量比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4 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养分环境的关系
    7.5 土壤细菌、真菌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1 土壤细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5.2 土壤真菌菌群结构与土壤碳氮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结论与创新点
    8.1 讨论
        8.1.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氮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各形态碳素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8.1.3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4 土壤碳氮组分对细菌、真菌门分类水平菌群结构的影响
    8.2 结论
        8.2.1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氮素含量
        8.2.2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提升了麦豆轮作下土壤碳素含量
        8.2.3 秸秆还田和施肥措施影响了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
        8.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氮素、碳素变化趋势的响应
    8.3 创新性
    8.4 本研究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1.2.2 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1.2.3 农田镉污染的危害
    1.3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1.3.2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1.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1.4.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4.2 植物吸收镉阻控技术
        1.4.3 钙对植物的生理功能
        1.4.4 钙多肽对重金属镉污染的调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2章 钙多肽对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营养液配制
        2.2.3 实验方法
        2.2.4 培养条件
        2.2.5 测量方法
        2.2.6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2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根中Cd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钙多肽可减少水稻幼苗根系对镉的吸收
        2.4.2 钙多肽可提高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壁成分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3.2.3 水稻根系细胞壁的提取及FTIR表征分析
        3.2.4 水稻幼苗根的石蜡切片
        3.2.5 抗体免疫标记
        3.2.6 显微镜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2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3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的半定量分析
        3.3.4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对水稻根细胞中果胶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4.2.3 RNA提取及RNA测序文库的建立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数据统计
        4.2.6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2.9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统计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3.3 基因表达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4.3.5 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
        4.3.6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4.3.7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多肽对水稻生长及Ca~(2+)、Mg~(2+)的吸收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Ca、Mg含量的影响
        5.3.4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5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吸收Ca~(2+)、Mg~(2+)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5.4.1 施氮量与水稻对营养物质吸收与积累
        5.4.2 钙多肽组合施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
        5.4.3 施钙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对Ca的吸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钙多肽对镉污染土壤中p H的影响
        6.3.2 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镉的影响
        6.3.3 钙多肽对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镉的影响
        6.3.4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影响
        6.3.5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氧化态镉的影响
        6.3.6 钙多肽对土壤中残渣态镉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6.4.1 土壤p H对镉形态的影响
        6.4.2 有效态镉与其它形态镉之间的转换关系
        6.4.3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及潜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其秸秆去除修复探索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Cd含量的动态变化
        7.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糙米和稻壳中Cd、Ca含量的影响
        7.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酶活的影响
        7.3.6 超密度种植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钙多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4.2 钙多肽对水稻镉毒害的调节机制
        7.4.3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
        7.4.4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阻控机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3.1 植株生长及产量测定
        2.3.2 土壤养分测定
        2.3.3 植株养分测定
        2.3.4 品质测定
        2.3.5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数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长及根粗的影响
        3.1.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品质的影响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磷素含量的影响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钾素含量的影响
        3.6.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氮素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磷素含量的影响
        3.6.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中钾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植株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冀西北坝上地区萝卜施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有机物料对黄壤烟田土壤肥力特性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烟田连作的现状
    1.2 有机肥对烟田改良效应研究进展
        1.2.1 有机肥的概述
        1.2.2 有机无机配施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
        1.2.3 有机无机配施对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的改良
        1.2.4 有机无机配施对植烟土壤生物性状的改良
        1.2.5 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1.3 有机肥在烟叶生产中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目标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连作年限黄壤烟田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土壤样品采集
        3.2.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3.2.5 土壤细菌DNA提取与基因测序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连作年限黄壤烟田土壤理化性质
        3.3.2 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3.3.3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性质、微生物量的关系
        3.3.4 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
        3.3.5 不同年限烟田土壤细菌群落的分类组成及差异
    3.4 讨论
        3.4.1 连作对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影响
        3.4.2 连作对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4.3 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有机无机配施对黄壤烟田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4.3.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7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比重分析
        4.3.8 不同施肥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有机物料对黄壤烟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研究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有机物料对烟叶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5.3.5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5.3.6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5.3.7 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烟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5.4 讨论
        5.4.1 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烟田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5.4.2 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烟田土壤团聚体分级及稳定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土壤养分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6.1 研究背景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有机肥产品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6.3.2 不同有机肥产品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6.3.3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烤烟的化学成分的影响
        6.3.4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烤烟烟叶化学协调性的影响
        6.3.5 不同有机肥产品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6.3.6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烤烟收获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设施番茄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现状简述
    1.2 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及危害
        1.2.1 化肥的过量使用
        1.2.2 化肥过量使用的危害
    1.3 设施蔬菜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4 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1 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现状概述
        1.4.2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基本模式与产量、品质和土壤环境效应
    1.5 化肥减施潜力的研究
    1.6 有机肥氮在土壤中的矿化特征
        1.6.1 有机氮矿化的研究方法
        1.6.2 有机肥氮在土壤中矿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不同鸡粪用量下化肥减量施用试验
        2.1.2 商品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试验
        2.1.3 稻壳和鸡粪混合施用试验
        2.1.4 不同种类有机肥在设施土壤中原位矿化分解试验
    2.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1 番茄产量统计与果实大小分级
        2.2.2 果实样品采集与品质测定
        2.2.3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生物量统计
        2.2.5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和养分吸收量计算
        2.2.6 灌溉水、渗滤水样品采集与测定
        2.2.7 土壤渗滤水体积测量
        2.2.8 土壤氨挥发测定
        2.2.9 土壤排放N_2O和 CO_2气体的采集与测定
        2.2.10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硬度的测定
        2.2.11 有机肥矿化样品采集与相关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计算处理与制图
        2.3.1 CO_2和N_2O排放通量、氨挥发量和氮淋失量计算
        2.3.2 氮素表观平衡计算
        2.3.3 数据处理与制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鸡粪用量下化肥减量施用试验
        3.1.1 果实产量与大小分级
        3.1.2 番茄各部分干物质量、养分含量与吸收量
        3.1.3 番茄果实品质
        3.1.4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3.2 商品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试验
        3.2.1 番茄产量与大小分级
        3.2.2 番茄果实品质
        3.2.3 番茄各部分干物质量、养分含量与吸收量
        3.2.4 土壤养分含量
        3.2.5 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3.2.6 土壤氨挥发和无机氮淋失
        3.2.7 氮素收支平衡
    3.3 稻壳和鸡粪混合施用试验
        3.3.1 番茄产量和大小分级
        3.3.2 番茄果实品质
        3.3.3 番茄各部分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和吸收量
        3.3.4 土壤养分含量
        3.3.5 土壤物理性质
        3.3.6 土壤N_2O和 CO_2排放通量
    3.4 不同种类有机肥在设施土壤中原位矿化分解试验
        3.4.1 有机肥及其主要组分累积分解率
        3.4.2 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累积矿化率
        3.4.3 有机肥含碳官能团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性质有机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2 从产量角度分析有机肥施用条件下化肥减施潜力及机理
    4.3 有机肥的施用与番茄产量的增加
    4.4 有机肥的施用与番茄果实品质改善
    4.5 有机肥施用减少了土壤氮损失
    4.6 有机肥性质对有机碳和有机氮矿化率的影响
    4.7 温度和灌水对有机肥总分解率和有机碳、氮矿化率动态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设施蔬菜生产中氮肥与有机肥施用状况
        1.2.2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碳、氮含量的影响
        1.2.3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
        1.2.4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C/N、HA/FA与PQ值的影响
        1.2.5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光学性质的影响
        1.2.6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1.2.7 研究的切入点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田间定位施肥试验设计
    2.3 土壤样品采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腐殖质的提取与分离
        2.4.2 土壤及腐殖质各组分的碳、氮含量测定
        2.4.3 腐殖质各组分的光学性质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及水溶性碳、氮含量
        3.1.1 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剖面分布
        3.1.2 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氮含量及其剖面分布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腐殖质组分的碳、氮含量
        3.2.1 松结态腐殖质组分的碳、氮含量及其剖面分布
        3.2.2 稳结态腐殖质组分的碳、氮含量及其剖面分布
        3.2.3 稳结态腐殖质组分的碳、氮含量及其剖面分布
        3.2.4 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的碳、氮占总有机碳、全氮的比例
        3.2.5 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的碳、氮与总有机碳、全氮的相关性
        3.2.6 讨论
        3.2.7 小结
    3.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的C/N、HA/FA及PQ值
        3.3.1 腐殖质各组分的C/N
        3.3.2 腐殖质各组分的HA/FA及PQ值
        3.3.3 讨论
        3.3.4 小结
    3.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腐殖质各组分的光学性质
        3.4.1 腐殖质各组分的E_4/E_6
        3.4.2 腐殖质各组分的ΔlogK
        3.4.3 讨论
        3.4.4 小结
    3.5 不同施肥处理番茄产量
        3.5.1 番茄产量
        3.5.2 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与番茄产量的关系
        3.5.3 讨论
        3.5.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四、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组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茎瘤芥专用纳米缓释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D]. 彭秋. 西南大学, 2021(01)
  • [2]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D]. 李发永. 浙江大学, 2021
  • [3]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番茄土壤磷素的影响及磷的风险评估[D]. 赵启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陈艺易.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5]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孔德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红兵. 湖北大学, 2020(01)
  • [7]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D]. 张珍珍.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有机物料对黄壤烟田土壤肥力特性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D]. 寇智瑞. 西南大学, 2020(01)
  • [9]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设施番茄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D]. 戚兴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10]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特性的影响[D]. 孙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营养成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