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烘丝前后烟丝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登科,田楠,吴若昕,马立超,田志章,邢立霞,张春涛[1](2021)在《基于GC-MS/MS的烟草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测定烟草中15种有机酸的分析方法。样品采用微波辅助法进行甲酯化反应,采用二氯甲烷进行液液分配,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15种有机酸检出限为0.08~0.52μg/mL,不同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1.2%~107.3%,方法可用于烟草中有机酸含量的检测。采用该方法对不同类别烟草制品中有机酸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制丝过程关键工序下有机酸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为卷烟质量控制和工艺技术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蒋历辉,曾智文,张敏,刘百战,吴达,姚鹤鸣,孙凯健[2](2017)在《柠檬酸对烟草烟碱及香味成分含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改善卷烟抽吸品质,考察了柠檬酸添加到烟丝中对致香成分和烟碱含量的影响。柠檬酸用量按烟丝质量的0.1%,0.3%,0.5%,0.7%和0.9%配制成水溶液均匀施加后,平衡48 h,于设定条件(温度110℃,风速1.57 m/s和转速12 r/min)下烘丝至含水率为12%13%,再用甲基叔丁基醚超声波萃取烟丝后进行GC/MS检测,对烟丝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00.5%范围内,柠檬酸添加量与烟丝中酮、醇组分含量总体呈正相关,超过0.5%,则呈负相关;(2)烟碱含量随柠檬酸添加量持续降低。适当添加柠檬酸,有利于提高卷烟香味成分,控制烟碱含量,改善卷烟抽吸品质。
范一雷[3](2015)在《卷烟烟丝的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卷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化学体系。卷烟本身及燃烧产生的烟气所含的化学成分多达数千种,其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烟草香味成分,也有一些微量的有害物质,还有一些添加剂如保润剂和防腐剂等。分析这些物质对于了解卷烟及烟气的化学成分具有重要作用。裂解技术是最接近卷烟燃烧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烟草研究,闪蒸-气相色谱法则适合卷烟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因此本文利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卷烟烟丝的裂解行为及产物,探讨了其在烟丝香气成分、有害成分中的应用;利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分析研究了卷烟中的保润剂。这对于提高卷烟配方水平、降低卷烟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烟草的化学成分,并对烟草香味物质和有害成分的分析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重点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闪蒸-气相色谱法在烟草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第二章,实验部分。分别介绍了仪器和试剂、Py-GC/MS的装置、样品制备方法、和实验条件。第三章,闪蒸-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同时检测卷烟烟丝中的1,2-丙二醇、丙三醇和三甘醇。选择最佳闪蒸温度为300℃,以1,4-丁二醇为内标,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中保润剂在25-4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信噪比为3时,检出限(LOD)分别为0.93、37.50和4.68 mg/L。三种保润剂的平均回收率在94.7%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30%5.08%。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复杂前处理,可直接进样分析,适合卷烟样品的批量检测。第四章,采用Py-GC/MS技术在三个不同温度下(300℃、500℃、800℃)分别对烟丝的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对裂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三个温度下卷烟烟丝样品裂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重点观察烟丝中几种重要的香味物质和有害成分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温300℃时,裂解产物较少;500℃时,裂解产物增加,醛酮类和杂环化合物种类也明显增加;800℃时,裂解产物更加复杂,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苯、甲苯等。第五章,采用Py-GC/MS法同时测定了卷烟烟丝在300℃、500℃、800℃三个温度下裂解释放出的甲苯、间二甲苯、萘这三种有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甲苯和间二甲苯在20-2000 mg/L,萘在10-1000mg/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三种物质的检出限分别为0.20mg/L、0.25 mg/L、和0.10 mg/L。同时在实际样品的分析中甲苯、间二甲苯、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其回收率在89.5%95.8之间。表明该方法适合卷烟烟丝在三个温度下释放出的甲苯、间二甲苯、萘这三种有害物质的检测。第六章,结语部分,主要对裂解技术对卷烟烟丝的分析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值得再深入研究的问题。
何金华,丁乃红,谢辉,张超[4](2014)在《薄板烘丝筒内风速对叶组配方模块质量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薄板烘丝机筒内风速对黄山某规格卷烟叶组配方模块的影响。[方法]选取"黄山"品牌中某一类卷烟叶组配方模块为载体,采用0.1、0.4、0.7 m/s3个梯度风速进行试验,分别从物理质量、感官质量、烟气常规化学成分、叶丝嗅香成分4个方面分析3种薄板烘丝筒内风速对卷烟产品综合质量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随着薄板烘丝筒内风速增加,筒壁温度、干燥后叶丝温度、叶丝填充值呈下降趋势;风格特征指标中烤烟烟香、清甜香、焦甜香、果香、豆香、膏香呈下降趋势;烟气特征指标中香气质、丰富性、细腻/柔和/圆润程度、烟气浓度指标呈下降趋势,杂气指标呈增强趋势;感官舒适性指标中口腔刺激、口腔干燥、喉部干燥、收敛呈增强趋势,甜味、酸味及味觉综合呈下降趋势;烟丝嗅香化学成分中酮类成分呈增加趋势,其他类成分呈先升后将趋势;筒内风速对焦油、烟气烟碱、一氧化碳等主流烟气指标释放量影响较小。[结论]研究可为卷烟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提供参考。
张欢欢[5](2014)在《卷烟制丝过程中烟丝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线过程中烟丝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随着加工过程温湿度的变化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加强对在线过程烟丝质量变化的研究,对提高制品质量、改善烟草制品的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长白山卷烟2个有代表性的牌号为材料,从烟丝常规化学成分、特色成分、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4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在线过程中各项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和丰富“长白山”品类的核心技术和开发内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在线过程中烟丝(叶)常规成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过程中从投料到松散回潮过程总糖、还原糖、糖碱比略有上升,总氮、总植物碱含量均下降,钾、氯、钾氯比相对稳定;筛分加料工序总氮、总植物碱、总糖、还原糖、钾、钾氯比的含量均上升,氯、糖碱比含量保持稳定;经过贮叶工序还原糖的含量上升,总糖、总植物碱、总氮、钾、氯含量下降;切丝后总氮、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均略有下降,钾、氯和钾氯比保持相对稳定,糖碱比上升;烘丝后总氮、总植物碱含量明显下降,5mg卷烟中的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下降,但是8mg卷烟烟丝中的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含量略有增加;掺配后总氮、钾、氯、糖碱比均上升,总糖、还原糖、总植物碱含量下降;加香后总糖、总植物碱和氯的含量下降,总氮、还原糖、钾、糖碱比和钾氯比的含量增加;贮丝后大部分常规成分含量都有所下降,但变化幅度很小。2.通过对在线过程中烟丝(叶)特色成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烟叶中的多酚化合物主要有绿原酸、莨菪亭和芸香苷,其中绿原酸的含量最高,8mg卷烟烟丝中的多酚含量高于5mg卷烟,5mg卷烟烟丝的颜色比8mg卷烟烟丝的颜色深;松散回潮之后多酚物质降低,筛分加料工序略有上升,贮叶工序多酚含量持续增加,切丝工序和烘丝工序含量降低,掺配后绿原酸下降,莨菪亭含量略有上升,芸香苷在不同牌号之间的变化不一致,加香和贮丝后多酚含量不断在减少。②在线过程中烟丝中的色素含量总体上是降低的,贮叶过程中色素含量略有增加,之后各个工序中色素含量不断减少,最后趋于稳定。③从整体上来说生物碱总量是降低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叶过程烟叶中的生物碱含量有所回升,切丝后烟碱百分含量下降,烘丝后和掺配后烟丝中生物碱含量和烟碱含量均降低,加香过程烟丝中生物碱总量略有回升,但是不同规格卷烟烟丝中烟碱变化情况有所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贮丝过程烟丝中的生物碱含量逐渐趋向于稳定。④在线过程中从整体上来说烟丝中主要非挥发性有机酸的总量呈下降趋势,柠檬酸含量降低,松散回潮到贮叶工序烟叶中有机酸含量增加,切丝后有机酸含量下降,经过烘丝过程有机酸含量略有回升,掺配后烟丝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有所不同,加香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贮丝工序烟丝中的有机酸含量下降。3.通过对在线过程中烟丝(叶)主要中性致香成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过程中两类卷烟烟丝中主要中性致香成分的总量(除去新植二烯,下同)整体上均有所损失,主要中性致香成分总量在松散回潮工序下降,从加料工序到切丝工序总量不断上升,烘丝工序香气总量降低,掺配后香气含量有所增加,加香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贮丝过程烟丝中的香气成分总量增加。在线过程中酮类、醇类、醛类物质在不同牌号卷烟中的变化有所不同,对香气物质影响比较大的工序是烘丝工序、掺配工序和加香工序。4.通过对在线过程中卷烟感官质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卷烟感官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工序是切丝工序、烘丝工序和掺配工序。从投料工序到贮叶工序烟丝质量提高,刺激性略有降低,切丝工序卷烟质量下降,烘丝工序感官品质有所提升,香气质好,但是香气量不足,稍有刺激性,细腻程度高,余味干净舒适,评吸分值较高,掺配过程中卷烟的感官品质有所下降,经过加香过程香气的质感得到改善,香气浓度和圆润性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贮丝过程烟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香气浓度更加充足,刺激性和杂气也有所降低,余味舒适干净,细腻程度提高。5.烟丝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总糖、总氮和糖碱比对杂气、刺激性的影响比较大,对卷烟总体感官质量影响比较大的是总氮、总糖,酮类和醛类物质对卷烟的感官质量影响比较大,其中酮类物质中对香气影响比较大的是叶基丙酮、茄酮、β-大马酮,醛类物质中对香气影响比较大的是苯甲醛、苯乙醛和2,6-壬二烯,醇类物质中对卷烟感官质量影响比较大的物质是苯甲醇。
汪显国,唐军,周冰,唐丽,何邦华,李庆华[6](2014)在《制丝过程对卷烟综合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卷烟物理质量、内在化学质量、感官质量和烟气质量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制丝过程对卷烟综合质量的影响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吕欣[7](2013)在《烟草微生物生物技术思考》文中提出自然醇化是改善烟叶可用性、提高吸食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普遍认为,自然醇化是微生物、酶和物理化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团队分离筛选烟叶微生物,采用人工发酵的方法改善单料烟的理化特性和吸食品质。进一步,通过菌种组合、固态高湿发酵和低温烘丝等技术改善卷烟叶组理化和吸食品质,形成了新型卷烟产品。结果表明,采用微生物技术除可显着改善烟草吸食品质外,还具备减害降焦的潜力。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烟草上的应用为创造新的中式卷烟产品,降低烟草的危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郜强[8](2012)在《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对烟草化学成分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式卷烟是指能持续满足中国卷烟消费者的需求;以中国烟叶为主体原料,具有明显的中国烤烟烟叶香气特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所有中国卷烟的统称。特色工艺技术是构筑中式卷烟核心技术、形成产品特色风格、提高中式卷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烟草科技的四大战略之一。首先,特色工艺应该是能够突出中式卷烟风格特点、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其次,特色工艺应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和发挥中国烟叶原料特色和优势。中式卷烟之所以在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上与英式、美式、日式等卷烟不同,具有浓郁的中国烟叶烟气风格,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以中国烟叶为原料。第三,特色工艺应该体现大工艺观念。第四,特色工艺应该是体现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加工观念。要体现原料分组加工和分类加料,体现加工的精度和控制能力的提升。第五,特色工艺应该体现集约化生产观念。要适应品牌异地加工的需要。本课题的目标为(1)确立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对烟丝化学成分影响规律,丰富和深化中式卷烟特色工艺基础理论,推进中式卷烟特色工艺的发展。(2)结合上海烟草集团“三地”技术改造,针对本集团卷烟产品的特点,围绕关键工艺环节开展研究,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3)开发建立烟草香气成分测试新技术,展示烟草化学在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烟草化学研究在烟草行业的发展。(4)研制开发制丝工艺的实验室模拟手段,为制丝工艺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不仅涵盖中式烤烟型卷烟的制丝特色工艺,也包括中式混合型卷烟的制丝工艺。在烤烟型卷烟制丝工艺中,回潮加料到烘丝段工艺是中式卷烟中比较有特色的工艺段。其中,烘丝是加工强度较为剧烈的工序,加工方式包括针对高档卷烟的薄板式烘丝系统和针对一般卷烟的HXD烘丝系统。烟丝膨胀、梗丝膨胀、造纸法薄片过程中,烟草化学成分都将发生较大变化。烟叶分组加工是较为紧迫的研究任务。在混合型卷烟制丝工艺中,白肋烟加料烘焙处理是最为重要的工艺,烟草化学成分发生十分深刻的变化,对混合型卷烟的风格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课题主要围绕以上工艺段而展开。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1)各工序前后烟草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开发全自动吹扫捕集-GC/MS,系统研究各工序前后烟草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对烤烟型卷烟制丝工艺,系统分析回潮加料到烘丝段烟草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对混合型卷烟制丝工艺,重点分析白肋烟加料烘焙工艺中烟草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2)叶丝烘丝过程中逸出物的研究:建立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烤烟型卷烟在烘丝过程中产生的烟草逸出物中的挥发及半挥发性成分。(3)分组加工对烟丝化学成分影响规律:选择一组烟叶,分别加特色料及选用不同烘丝段工艺参数条件,测定A+B(混配后)及AB(掺配后加工,未分组)烟草物质内的化学成分,以化学成分的差异来揭示分组加料对烟丝化学成分影响规律。(4)不同工艺参数的烘丝工艺对化学成分影响规律:建立实验室模拟烘丝条件,研究不同温度(110~150℃)、时间(5~25min)、水分(15~30%)及添加剂(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磷酸氢二铵)等条件对烟丝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烘丝、烟丝膨胀、白肋烟烘培处理是中式卷烟特色制丝工艺中化学成分变化较大的关键工序。针对不同烘丝方式而言,薄板滚筒式烘丝低沸点成分减少较气流式烘丝多,高沸点成分损失较少,由此推测滚筒式烘丝更适于高档烟叶加工,气流式烘丝更适于中低档烟叶。上述工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制丝工艺中参数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张瑞[9](2011)在《烟草工艺流程中生物碱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是一种以吸食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经济作物,香吃味是烟叶质量要素的重要内容,优质烟叶要求香气充足纯正、劲头适中,吃味醇和、余味干净舒适和吸食安全性高。烟叶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烟草制品的品质,烟草生物碱是烟草中最重要的一类化学成分,是烟草的品质要素和特征物。且随着中式卷烟特色工艺研究的深入,卷烟加工过程中烟草中生物碱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成为重点。本论文建立了烟丝和主流烟气中主要生物碱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UPLC/ESI-MS/MS),并对其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复烤工艺和制丝工艺中变化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1.为了全面了解烟草中生物碱含量水平及其组成情况,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烟丝中主要生物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分析方法,并应用该分析方法对烟草制品中主要生物的含量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烤烟中烟碱的含量远高于其它生物碱;②烤烟中新烟碱、降烟碱、假木贼碱含量较少,而麦斯明和可替宁在6种被测生物碱中最少属于微量碱;③烟丝中生物碱含量高低次序为烟碱>新烟碱>降烟碱>假木贼碱>麦斯明>可替宁。2.为了全面了解卷烟主流烟气中生物碱含量水平及生物碱的迁移规律,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主流烟气中6种主要生物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烟碱迁移率为3.83%-12.16%;降烟碱迁移率为0.89%-7.69%;假木贼碱迁移率为0.91%-6.85%②新烟碱迁移率在0.30%-1.10%之间,则相对比较稳定。③麦斯明和可替宁迁移率很高,分别为麦斯明为11.08%-95.98%和可替宁为2.31%-31.87%.这说明了烟气中部分麦斯明和可替宁是由烟丝中的烟碱在卷烟燃吸时的化学迁移转化而形成的。3.采用本文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测定烟丝中的6种生物碱的分析方法,对复烤工艺加工过程中一次润叶、二次润叶、叶片烘烤三个关键生产工序和制丝工艺加工过程中片回潮、润叶加料、烘丝等三个关键生产工序中烟草生物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复烤工艺中,叶片烘烤工序对烟草生物碱的影响最为显着,一次润叶工序次之,二次润叶工序影响最小。②而在制丝工艺中,高温烘丝工序对烟草生物碱的影响最为显着,润叶加料工序次之,松片回潮工序影响最小。
周玉华[10](2010)在《卷烟加工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卷烟加工一直是一些省份的重点支柱性产业。卷烟的加工过程中,制丝工艺直接影响到烟叶化学成份的构成,如何能够保留烟叶的有效成分,如何控制烘丝前后的烟碱成分,成为卷烟加工中的中心问题。此外,加工前期臭氧处理对烟叶成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烘丝前后烟丝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烘丝前后烟丝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C-MS/MS的烟草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试剂与标液的配制 |
1.2.2 样品前处理 |
1.2.3 仪器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MRM方法建立 |
2.1.1 MS1 Scan扫描模式 |
2.1.2 Product ion扫描模式 |
2.1.3 MRM扫描模式 |
2.2 前处理方法优化 |
2.2.1 甲酯化方式的选择 |
2.2.2 甲酯化温度的选择 |
2.2.3 甲酯化功率的选择 |
2.2.4 甲酯化时间的选择 |
2.3 方法验证结果 |
2.4 实际应用 |
2.4.1 不同类别烟草制品测定 |
2.4.2 制丝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
3 结论 |
(2)柠檬酸对烟草烟碱及香味成分含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柠檬酸水溶液的配制 |
1.2.2 添加柠檬酸 |
1.2.3 烟丝干燥 |
1.2.4 烟丝萃取 |
1.2.5 色谱质谱分析条件[12] |
1.2.6 重复性考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实验结果 |
2.2 数据分析 |
2.2.1 酮类香味成分 |
2.2.2 醇类香味成分 |
2.2.3 酸类香味成分 |
2.2.4 含氮杂环成分 |
2.2.5 烟碱含量变化 |
3 结论 |
(3)卷烟烟丝的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烟草中的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
1.2.1 烟草中的香味物质 |
1.2.2 烟草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3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 |
1.2.4 烟草中有害物质的研究进展 |
1.2.5 烟草中的保润剂 |
1.2.6 烟草保润剂的研究进展 |
1.3 烟草化学组分的提取及纯化技术 |
1.3.1 溶剂萃取法 |
1.3.2 水蒸气蒸馏法 |
1.3.3 同时萃取蒸馏法 |
1.3.4 固相微萃取法 |
1.3.5 顶空分离法 |
1.3.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在烟草方面的研究进展 |
1.4.1 闪蒸-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 |
1.4.2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烟草分析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样品和实验过程 |
2.3 实验仪器 |
2.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的仪器装置与实验条件 |
2.4.1 Py-GC/MS 和 Py-GC 测定装置 |
2.4.2 裂解条件的优化 |
2.4.3 Py-GC和 Py-GC/MS实验条件 |
第三章 闪蒸-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卷烟烟丝中的三种保润剂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试剂 |
3.2.2 色谱条件 |
3.2.3 样品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闪蒸温度的选择 |
3.3.2 色谱柱选择 |
3.3.3 内标物的选择 |
3.3.4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3.3.5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3.6 卷烟烟丝中三种保润剂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卷烟烟丝的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测定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内标溶液的配制 |
4.2.3 色谱条件 |
4.2.4 裂解器条件 |
4.2.5 质谱条件 |
4.2.6 样品的制备及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裂解温度的选择 |
4.3.2 样品量的选择 |
4.3.3 内标物的选择 |
4.3.4 卷烟烟丝的Py-GC/MS分析 |
4.3.5 卷烟烟丝中主要的香味组分、有害成分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联用测定卷烟烟丝中三种有害物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色谱条件 |
5.2.3 裂解器条件 |
5.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5.2.5 实验步骤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溶剂的选择 |
5.3.2 裂解温度的选择 |
5.3.3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5.3.4 方法的检测限 |
5.3.5 卷烟烟丝中三种有害物质的测定 |
5.3.6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5.4 总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薄板烘丝筒内风速对叶组配方模块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试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丝物理指标 |
2.2 烟丝嗅香化学成分 |
2.3 主流烟气指标 |
2.4 卷烟感官质量 |
2.4.1 香气风格。 |
2.4.2 烟气特征。 |
2.4.3 舒适感特征。 |
3 结论 |
(5)卷烟制丝过程中烟丝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卷烟质量的研究现状 |
1.2 卷烟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 |
1.2.1 卷烟工艺流程 |
1.2.2 卷烟加工工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制丝生产过程中卷烟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3.1 卷烟常规成分的研究 |
1.3.2 卷烟香味成分的研究 |
1.3.3 卷烟中特色成分的研究 |
1.4 卷烟感官质量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材料与取样方法 |
3.3 测试指标及测定方法 |
3.3.1 常规化学成分 |
3.3.2 中性致香成分 |
3.3.3 生物碱 |
3.3.4 有机酸 |
3.3.5 多酚 |
3.3.6 色素 |
3.3.7 感官评吸 |
3.4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正品烟烟丝成分的分析 |
4.2 烟丝加工段对烟丝(叶)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4.2.1 烟丝加工段烟丝(叶)中常规成分的含量变化 |
4.2.2 烟丝加工段烟丝(叶)中特色成分的含量变化 |
4.2.3 烟丝加工段烟丝(叶)中主要中性致香成分的变化 |
4.3 掺配加香段对烟丝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4.3.1 掺配、加香和贮丝前后烟丝中常规成分含量的变化 |
4.3.2 掺配、加香和贮丝前后烟丝特色成分含量的变化 |
4.3.3 掺配、加香和贮丝前后烟丝中主要中性致香成分的变化 |
4.4 在线过程中卷烟感官质量的变化情况 |
4.4.1 8mg 卷烟在线过程中感官质量的变化 |
4.4.2 5mg 卷烟在线过程中感官质量的变化 |
4.5 卷烟烟丝化学成分之间、化学成分与感官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4.5.1 烟丝常规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之间的关系 |
4.5.2 烟丝主要中性致香成分与感官质量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在线过程中常规成分的变化规律 |
5.2 在线过程中特色成分的变化规律 |
5.3 在线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
5.4 在线过程中感官质量的变化规律 |
5.5 在线过程中化学成分对感官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制丝过程对卷烟综合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对卷烟物理质量影响的研究 |
2对卷烟内在化学质量影响的研究 |
3对卷烟感官质量影响的研究 |
4对卷烟烟气质量影响的研究 |
5展望 |
(7)烟草微生物生物技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烟草微生物 |
2 关于烟叶及叶组的发酵 |
3 关于烘丝 |
4 关于与现有卷烟工艺的结合 |
(8)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对烟草化学成分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卷烟生产过程概述 |
1.2 卷烟加工过程中工艺与化学研究概述 |
1.3 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 |
第2章 各工序前后烟草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烟丝膨胀工序膨胀烟丝工序前后香气变化 |
2.3 梗丝膨胀工序前后香气变化 |
2.4 造纸法薄片隧道式干燥工序前后香气变化 |
2.5 白肋烟烘焙工序前后香气变化 |
2.6 上海卷烟厂叶丝生产线全工序前后香气变化 |
2.6.1 加料前后香气变化 |
2.6.2 储叶前后香气变化 |
2.6.3 切丝前后香气变化 |
2.6.4 松散回潮(HT)前后香气变化 |
2.6.5 烘丝前后香气变化 |
2.6.6 风选前后香气变化 |
2.6.7 加香前后香气变化 |
2.6.8 储丝前后香气变化 |
2.6.9 风送前后香气变化 |
2.7 气流式干燥与滚筒式烘丝对不同部位烟叶顶空香气成分的影响 |
2.7.1 HXD处理前后烟叶顶空香气变化 |
2.7.2 HDT处理前后烟叶顶空香气变化 |
第3章 叶丝烘丝过程中逸出物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吸附采样管的选择 |
3.2.2 采集时间和采集流量的选择 |
3.2.3 方法重复性考察 |
3.2.4 不同品牌卷烟烘丝前后香气变化与逸出物关系 |
3.3 结论 |
第4章 分组加工对烟丝化学成分影响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主成分分析 |
4.2.2 不饱和脂肪酸降解产物 |
4.2.3 焦糖化反应产物与梅拉德反应产物 |
4.2.4 萜烯类降解产物 |
4.2.5 芳香族类化合物 |
4.2.6 烟碱与其他化合物 |
4.3 结论 |
第5章 不同工艺参数的烘丝工艺对化学成分影响规律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方法重复性 |
5.2.2 温度对烟丝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3 时间对烟丝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4 水分对烟丝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 |
5.2.5 不同添加剂对烟丝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影响 |
5.3 结论 |
第6章 中式卷烟制丝工艺化学规律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中式卷烟制丝工艺化学规律研究总结 |
6.1.1 关键工艺化学成分变化规律 |
6.1.2 叶丝烘丝过程中逸出物研究 |
6.1.3 分组加工化学成分研究 |
6.1.4 实验室模拟烘丝工艺研究 |
6.2 成果应用情况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与建议 |
6.4.1 工艺参数优化 |
6.4.2 加香加料研究 |
6.4.3 分组加工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烟草工艺流程中生物碱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烟草生物碱的概述 |
1.2 烟草生物碱的分析方法 |
1.2.1 气相色谱法 |
1.2.2 液相色谱法 |
1.3 烟草生产工艺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3.1 初烤工艺 |
1.3.2 复烤工艺 |
1.3.3 醇化工艺 |
1.3.4 制丝工艺 |
第二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快速测定烟丝中6种生物碱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份 |
2.2.1 实验仪器 |
2.2.2 标准品与实验试剂 |
2.2.3 标准溶液 |
2.3 样品处理及仪器条件 |
2.3.1 样品处理 |
2.3.2 测定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色谱与质谱条件的优化 |
2.4.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2.4.3 超声萃取条件的选择 |
2.4.4 工作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
2.4.5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2.4.6 实际样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6种生物碱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份 |
3.2.1 实验仪器 |
3.2.2 标准品与实验试剂 |
3.2.3 标准溶液 |
3.3 样品处理及仪器条件 |
3.3.1 样品处理 |
3.3.2 测定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捕集气相物与捕集粒相物的选择 |
3.4.2 固相萃取小柱的选择 |
3.4.3 萃取溶济的选择 |
3.4.4 萃取时间的选择 |
3.4.5 工作曲线、检测限和定量限 |
3.4.6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3.5 生物碱由烟丝向烟气迁移分析 |
3.6 部分卷烟生物碱向主流烟气的迁移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烤工艺流程中生物碱变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复烤工艺实验材料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一次润叶工序 |
4.3.2 二次润叶工序 |
4.3.3 叶片烧烤工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丝工艺流程中生物碱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制丝工艺实验材料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松片回潮工序 |
5.3.2 润叶加料工序 |
5.3.3 烘丝工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定量分析生物碱结果 |
6.1.2 复烤工艺和制丝工艺中的生物碱变化规律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四、烘丝前后烟丝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C-MS/MS的烟草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J]. 李登科,田楠,吴若昕,马立超,田志章,邢立霞,张春涛. 分析试验室, 2021(04)
- [2]柠檬酸对烟草烟碱及香味成分含量影响研究[J]. 蒋历辉,曾智文,张敏,刘百战,吴达,姚鹤鸣,孙凯健. 中国烟草学报, 2017(02)
- [3]卷烟烟丝的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及应用研究[D]. 范一雷.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4]薄板烘丝筒内风速对叶组配方模块质量影响研究[J]. 何金华,丁乃红,谢辉,张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8)
- [5]卷烟制丝过程中烟丝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D]. 张欢欢.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6]制丝过程对卷烟综合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汪显国,唐军,周冰,唐丽,何邦华,李庆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4(02)
- [7]烟草微生物生物技术思考[J]. 吕欣. 陕西农业科学, 2013(06)
- [8]中式卷烟特色工艺技术对烟草化学成分影响规律研究[D]. 郜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9]烟草工艺流程中生物碱变化研究[D]. 张瑞.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10]卷烟加工过程中烟叶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 周玉华.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