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孩子的生命画卷打好底色(论文文献综述)
栾秀婷[1](2021)在《20世纪40年代末周作人儿童杂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瑶[2](2021)在《肖洛姆·阿莱汉姆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及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兴叶[3](2021)在《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文中认为萧乾是中国现当代文坛颇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颇丰,内容庞大,思想蕴含相当丰富。从他发表第一篇小说《蚕》开始,就受到文坛前辈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等人的青睐。燕京大学毕业伊始即被聘为《大公报·文艺》编辑,随后成为着名特写作家,辗转海内外,尤其以报告文学享誉文坛。也正是因为其小说和报告文学成就之高,萧乾的研究者们虽尝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的关注点依旧不出小说和特写,对其庞大的散文文本则多有忽视。萧乾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于文坛的,对其散文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深入萧乾散文文本,可以发现在他的散文中,“自我的书写”是其进行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从自我到他者,从不带地图的旅人到重拾人生地图,以萧乾散文文本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捕捉到知识分子萧乾在其自我书写中所体现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演变。本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分为绪论、主体章节和结语。首先,绪论部分是对以往萧乾研究进行综合把握,对比以往萧乾研究中的几种视角,分析以往研究的局限,确立萧乾研究还有可供挖掘的空间,从而引出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和论文创新点进行论述说明;再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最后,交代本研究的思路和要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部分立足现有研究,在宏观把握萧乾散文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萧乾散文中的代表性文本,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从“自我书写”这一视角出发,深挖萧乾散文背后的精神内核。此部分分为如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萧乾自我书写中的生命状态与生命意识进行探源,分析萧乾文本对于自我生存体验的诉说,分别从其苦难经历所导致的生命无根状态、死亡意识锻造的忧郁气质中来挖掘出萧乾对于命运的反叛与挣扎的根源。第二章分析萧乾“为人生”书写的具体表现,探究不带地图的旅人萧乾是如何将自我置入历史的大潮中,在为人生书写中抒发自我对于时代的忧郁,在对现实的观照中确证自我,在书写他者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从而确立自我“时代传声筒”形象。第三章论述萧乾自我书写的指向在于达到思想的升华,萧乾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如何实现重拾人生地图并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对自我忧郁气质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如何跨越精神的遮蔽实现精神的去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高度,在个体对于社会的审思中实现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重构。
付玉琪[4](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杨娟娟[5](2020)在《打好每个生命的底子——“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六年记》文中研究表明不知不觉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走过了将近六年。回首这六年的语文教育之路,感慨颇多。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说:语文教育要为孩子打下两个底子:一个学习的底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反思自己过去在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前十几年的教学,扪心自问,我为孩子打好这两个底子了吗?我想,答案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至少,不全是。无意中打开九年前于教师节写的一则手记《拿什么奉献给你》,感触颇深,其中写道:耳畔回响着孩子们的呼喊——老师,您辛苦了!这声音拍打着我心田里最柔软的地方,
刘蕊[6](2020)在《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国家“二胎政策”的兴起和经济快速发展促使童装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的需求也不断增高,他们不仅重视童装的实用性、安全性,更加注重服饰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联系,因此中国童装品牌要想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及设计品质。五彩瓷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瓷器代表之一,具有靓丽的瓷器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五彩瓷元素为文化创造素材,通过4~6岁童装设计为切入点,探索了五彩瓷与童装结合的可行性并总结了创新设计方法。论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叙述了五彩瓷的概念、起源以及历史,总结了经典的五彩瓷作品的色彩、纹饰以及造型的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次以4~6岁儿童服装为出发点,分析了4~6岁童装的发展现状,4~6岁儿童的生理和认知特征,结合品牌童装设计案例分析了4~6岁童装在造型、色彩以及纹饰方面的艺术特征,五彩瓷元素在不同风格童装中的适用性以及对儿童美育益智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比赛实践验证了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可行性,并总结了五彩瓷元素的提取与设计方法,创新设计了6套五彩瓷童装,名为《童趣》。五彩瓷元素为4~6岁童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升了童装的文化价值,将五彩瓷元素注入4~6童装设计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并对儿童美育益智起到促进作用。基于五彩瓷特征,4~6儿童认知特征以及4~6岁童装特征的提取与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五彩瓷童装展现了可爱的童装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创新的设计方法,传统又时尚。希望通过本文能为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中的创新设计提供新颖的设计思路。
王美华[7](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唤醒和建构大众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建立深层认同与团结的基础,探寻我国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机制,从理论上可验证和丰富媒介在建构重大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上可为后续深度探索媒介如何更好地建构集体记忆提供借鉴。根据记忆建构的主体不同,本研究考察了官方和民间记忆场两个话语空间对70周年国庆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人民日报的报纸、微信、微博平台和微博热搜榜分别作为官方和民间记忆场的代表,以“记忆什么”和“如何记忆”为思路,探讨两者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国庆集体记忆图景、凸显了哪些记忆,有何不同并尝试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记忆场,通过对各个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建构、多平台联动,凸显了五方面的记忆:成就记忆、活动记忆(主要为国庆盛典记忆)、人物记忆、历史记忆和反思记忆,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角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体现了官方媒体建构国庆集体记忆的宣传本质。以微博热搜为代表的民间记忆场,网友们通过主动书写个体视角下的国庆记忆与碎片化表达,着重突出了国庆电影记忆、国庆盛典记忆、表白祖国记忆和国庆假期记忆,其记忆主题与人民日报相比较为微观,且体现出明显的的政治日常化转向,将国庆这个严肃宏大的政治议题融入日常叙事,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延伸了国庆集体记忆的外延,在引发网友的共鸣中加深了记忆的建构,但日常化的记忆建构无形中也对政治仪式的权威起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70周年国庆的民间记忆场中,还出现了粉丝民族主义表征和泛娱乐化趋势。与此同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的内容与传播碎片化导致其记忆呈碎片化、浅层化,使记忆的“保质期”成为新的问题。整体来看,官方媒体通过积极设置议程,引导民间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主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在官方媒体强大的声势引导下,民间个体被充分激活,网友们主动发声、积极配合,留下了多重视角的国庆记忆文本,极大丰富了官方记忆场建构的文本,两者共同完成了对国庆这一集体记忆段落的建构。
许梦可[8](2020)在《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文中认为《儿童文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时至今日,这一老牌儿童文学杂志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经过五代作家、六百余位作者、近百位编辑的精心打造,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而名家云集,精品荟萃更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刊物。这一刊物的发展自然也与社会的整体进程“同呼吸、共命运”。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学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了商品,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让外国译介作品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读者一时间掌握了前所未有的主权。而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倡与家长对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让少儿期刊、尤其是《儿童文学》这样的品牌期刊压力倍增,同时也有了不断增长的生存空间。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刊物如何秉承一直以来的“推出原创作品、培养原创作家”的宗旨坚守,又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生态背景的变革积极探索与创新,是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同时,一本期刊常常是一部文学发展史的缩影,从《儿童文学》世纪之交以来的传承与创新中,我们也能窥得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基于上述背景,论文主要从三部分展开,来探讨《儿童文学》如何在不变中积极探索创新,又如何在变化中坚守文学宗旨。第一章从杂志世纪之交以来的四次改版入手,分析其编辑风格取向,并着重探讨了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第二章则从《儿童文学》所刊载的作品出发,探寻其题材和体裁的新变化,以及杂志在此方面起到的守护与推动作用;第三章聚焦《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分析杂志培养原创作家的“生产机制”,指出其世纪之交以来不仅秉承前史、力求推出“经典化”的中青年作家,而且开始关注少年作家,进行“养成式”的培养,还分析了《儿童文学》特有的书刊并举的经营模式;结语部分总结了《儿童文学》的编辑风格取向,对此杂志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变革与坚守作出整体性评价,并由此探究了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一些发展趋势,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展望。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少儿文学期刊的研究提供资源,为《儿童文学》杂志的研究提供补充,也能为探寻当前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些参考。
邓诗蜜[9](2019)在《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01年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整本书阅读”。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这对学生整体意识的树立、阅读能力的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整本书阅读落实到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与教师教学方向不明确、教学流程不清晰、教学策略不恰当、评价方式陈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探究教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改善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包括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第一章阐述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第二章从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学生发展方面明确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依据。第三章调查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问题。第四章则结合目前的问题探析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从培养有计划能持续会探索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综合阅读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方面明确了教学方向;第二部分从导读、促读、展示方面明晰了教学流程;第三部分从文学类文本和非文学类文本方面改进了教学策略;第四部分从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面丰富了评价方式。第五章则重点分析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案例。
孙世梅[10](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二、为孩子的生命画卷打好底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孩子的生命画卷打好底色(论文提纲范文)
(3)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萧乾研究综述 |
一、萧乾小说研究 |
二、萧乾政论杂文研究 |
三、萧乾报告文学研究 |
四、萧乾书评研究 |
五、萧乾散文思想与创作艺术研究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论文创新点 |
一、选题缘由 |
(一) 创作成就高 |
(二) 散文创作水准高 |
(三) 散文自我书写特征明显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自我的生存体验书写:早期生命意识的探源 |
第一节 自我苦难经历与生命无根状态 |
一、暮生儿对宿命的无奈 |
二、寄人篱下的悲戚体验 |
三、民族身份带来的自卑 |
第二节 自我的死亡意识与忧郁根源 |
一、自我书写中的早期死亡印象 |
二、成人后对于死亡的思考:人为什么活? |
三、生与死的反思,面对死亡的坦然 |
四、一个忧郁者的自白 |
第三节 对命运的感性反叛与挣扎 |
一、仗义执言:揭露旧社会学校与宗教的丑陋 |
二、冲破樊笼:做自身命运的掌舵人 |
第二章 以他者观照自我:时代浪潮下的“为人生”书写 |
第一节 不带地图的旅人:用足迹书写现实人生 |
一、自我对社会腐败和底层苦难的注视 |
二、自我对民族弊病与出路的思考 |
第二节 海外七年的自我书写 |
一、无根的漂浮:“自我”视角下的屈辱体验 |
二、欧战见闻录:战火下的自我审思 |
第三章 由遮蔽到去蔽: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重构之路 |
第一节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
一、自由思想的碰壁 |
二、人生选择的迷茫 |
第二节 重拾“地图”与“自我“改造” |
一、重拾人生地图 |
二、积极“自我改造” |
第三节 淬火重生后的自我审视 |
一、反思“文革”乱象 |
二、透过活物看人生 |
三、追忆人间温情 |
四、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打好每个生命的底子——“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六年记(论文提纲范文)
少了什么 |
喜获至宝 |
守望幸福 |
(6)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童装市场现状 |
1.1.2 “一带一路”政策与五彩瓷文化 |
1.1.3 4~6岁儿童能力发展和童装设计的需要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五彩瓷与服饰方面 |
1.3.2 4~6岁童装设计方面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框架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五彩瓷的艺术特征分析 |
2.1 五彩瓷的概念与渊源 |
2.1.1 五彩瓷的概念 |
2.1.2 历史起源与发展 |
2.2 五彩瓷的艺术特征分析 |
2.2.1 五彩瓷的造型艺术特征分析 |
2.2.2 五彩瓷的纹饰艺术特征分析 |
2.3 五彩瓷元素的文化内涵 |
2.3.1 崇道辟邪,追求幸福 |
2.3.2 向往美好,崇尚自然 |
2.3.3 宣扬政绩,推崇儒家文化 |
第三章 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适用性分析 |
3.1 4~6岁童装现状分析 |
3.1.1 4~6岁童装的需求现状 |
3.1.2 国内外童装品牌现状分析 |
3.1.3 4~6岁童装设计发展趋势 |
3.2 4~6岁儿童生理与认知特征分析 |
3.2.1 4~6岁儿童的生理特征 |
3.2.2 蒙台梭利的儿童感知觉发展敏感期 |
3.2.3 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论 |
3.2.4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3.2.5 4~6岁儿童认知特征总结 |
3.3 4~6岁儿童服装特点分析 |
3.3.1 4~6岁儿童服装造型特点分析 |
3.3.2 4~6岁儿童服装色彩特点分析 |
3.3.3 4~6岁儿童服装纹饰特点分析 |
3.4 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 |
3.4.1 五彩瓷元素与童装风格的适用性分析 |
3.4.2 五彩瓷元素对4~6岁儿童美育益智作用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五彩瓷元素的4~6岁童装的设计 |
4.1 传统元素在童装设计中创新应用分析 |
4.1.1 中华经典元素在童装设计中创新应用分析 |
4.1.2 五彩瓷元素在童装设计中创新应用分析 |
4.2 五彩瓷元素的提取与设计方法分析 |
4.2.1 色彩的提取 |
4.2.2 纹饰的提取 |
4.2.3 五彩瓷纹饰创新设计 |
4.2.4 造型的提取 |
4.3 五彩瓷元素在童装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
4.3.1 设计定位 |
4.3.2 设计方法 |
4.3.3 创新与实践 |
4.4 设计实践作品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集体记忆 |
二、媒介:集体记忆的核心和纽带 |
三、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
四、官方记忆场与民间记忆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个案分析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二章 官方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
第一节 人民日报媒体矩阵报道概况 |
一、《人民日报》 |
二、人民日报微信 |
三、人民日报微博 |
第二节 官方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
一、成就记忆 |
二、活动记忆 |
三、人物记忆 |
四、历史记忆 |
五、反思记忆 |
第三节 官方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
一、差异化建构 |
二、多平台联动 |
小结 |
第三章 民间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
第一节 微博热搜概况 |
第二节 民间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
一、国庆电影记忆 |
二、表白祖国记忆 |
三、国庆盛典记忆 |
四、国庆假期记忆 |
第三节 民间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
一、主动书写,碎片表达 |
二、粉丝民族主义,泛娱乐化 |
小结 |
第四章 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官方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 |
第一节 竞争书写:官方主动争夺话语权 |
第二节 协作书写:记忆文本的共同建构 |
结论与反思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地方特刊 |
附录2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主题特刊 |
附录3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活动报道 |
附录4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反响报道 |
附录5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相关评论 |
附录6 人民日报微博国庆日国庆盛典相关微话题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的整体研究 |
(二)对儿童文学期刊的研究 |
(三)对《儿童文学》杂志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版本栏目的变迁——文学坚守下的变与不变 |
第一节 审美转型与文学坚守——《儿童文学》的四次改版 |
第二节 传承理念与推陈出新——《儿童文学》“创作擂台赛” |
第三节 编辑引导与读者发声——“三地书”与读者来信 |
第四节 摸索与尝试——纸质期刊的网络延伸 |
第二章 题材体裁的演变:力推原创与守护经典 |
第一节 守护写实类儿童小说 |
一、城市儿童生活的描绘 |
二、留守题材的发掘 |
三、乡土书写的拓展 |
第二节 力推原创中国式童话 |
一、浸润民族传统,回归民族本位的艺术实践 |
二、本土幻想的创造与现代内涵的表达 |
三、叙事方式与叙事体系的全新探索 |
第三节 带动新兴文体:幻想小说与动物小说 |
第三章 作家资源的传承:“少”“成”并重与书刊并举 |
第一节 小荷尖角与中坚力量——“养成系”与“经典化”的作家培养模式 |
第二节 少年初长成——少年作家与刊物的互相成就 |
第三节 原创·经典·畅销:——《儿童文学》的书刊并举之路 |
结语 |
附录 A 《儿童文学》部分作者文章统计(1997-2015) |
附录 B 《儿童文学》原创系列图书(2001-2019)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文章 |
三、论文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整本书阅读思想研究 |
1.3.2 整本书阅读课程研究 |
1.3.3 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2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概述 |
2.1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
2.1.1 “整本书阅读”的首次提出 |
2.1.2 “整本书阅读”的重新提出 |
2.2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
2.2.1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 |
2.2.2 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 |
2.2.3 整本书阅读与名着阅读 |
2.3 “整本书阅读”的特征 |
2.3.1 主题性 |
2.3.2 系统性 |
2.3.3 开放性 |
3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依据 |
3.1 课标依据 |
3.1.1 高中课标的指引 |
3.1.2 初中课标的明确 |
3.2 教材依据 |
3.2.1 课内阅读的延伸 |
3.2.2 名着导读的拓展 |
3.3 学生发展依据 |
3.3.1 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
3.3.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形成批判性思考 |
3.3.3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精神成长 |
4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1 调查缘由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问卷设计 |
4.1.4 调查结果分析 |
4.2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缺乏方向性 |
4.2.2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随意,缺乏专业性 |
4.2.3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元性 |
4.2.4 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陈旧,缺乏激励性 |
5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
5.1 明确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向 |
5.1.1 培养有计划、能持续、会探索的整本书阅读习惯 |
5.1.2 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提升综合阅读能力 |
5.1.3 丰富学生心灵世界,促进精神成长 |
5.2 明晰初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流程 |
5.2.1 整本书的导读 |
5.2.2 整本书的促读 |
5.2.3 整本书的展示 |
5.3 探寻初中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
5.3.1 实用类书籍 |
5.3.2 文学类书籍 |
5.4 探索初中“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 |
5.4.1 表现性评价策略 |
5.4.2 终结性评价策略 |
6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案例分析 |
6.1 案例的选择 |
6.2 案例的呈现 |
6.2.1 七年级小说《海鸥乔纳森》 |
6.2.2 八年级传记《苏东坡传》 |
6.2.3 九年级散文《孩子你慢慢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
二、研究背景 |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
(一)相关研究概况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育价值 |
(四)教育价值取向 |
(五)教学价值取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整理 |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
(一)Y教师:业精于勤 |
(二)S教师:钻之弥坚 |
(三)X教师:独辟蹊径 |
(四)L教师:行稳致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
一、坚持“人”的立场 |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
二、秉持“双基”为基 |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
(二)“放电影” |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
后记 |
四、为孩子的生命画卷打好底色(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40年代末周作人儿童杂诗研究[D]. 栾秀婷. 辽宁大学, 2021
- [2]肖洛姆·阿莱汉姆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及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 李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论萧乾散文的自我书写[D]. 杨兴叶.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5]打好每个生命的底子——“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六年记[J]. 杨娟娟. 吉林教育, 2020(36)
- [6]五彩瓷元素在46岁童装设计中的应用[D]. 刘蕊. 青岛大学, 2020(01)
- [7]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D]. 王美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8]变革与坚守 ——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的考察[D]. 许梦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邓诗蜜.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