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火志辉[1](2021)在《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渔业不仅是海洋经济的重要部门,而且是农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从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的内涵出发,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为指标赋权,进一步测算2006—2019年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运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测算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借助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沿海省区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后从资源投入等方面选取指标,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呈先上升后下降波动趋势,均值由2006年的1.273上升到2012年的1.390,随后波动下降至2019年的1.260;经济效益在2010年以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社会效益波动趋势明显,由2007年的0.443增加到2012年的0.505,2012—2016年急剧下降,“十三五”时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益在2013年以前波动剧烈,2014年之后逐渐成增长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发展水平高于经济效益发展水平。从空间来看,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区海洋渔业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位居沿海省区前列。(2)2006—2019年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均值为0.944,发展阶段以高水平耦合发展为主,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省区高于全国均值。研究时段内,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均值为0.630,以中级协调发展为主,波动较为明显,由2006年的0.628上升到2012年的0.649,之后下降至2019年的0.601;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区以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为主;天津、河北、广西、海南处于初级协调和濒临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度提升空间较大。(3)回归结果表明,海水养殖面积、海洋渔业机动渔船数量、海洋渔业从业人员、渔业科研经费、养捕结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47、-0.354、0.065、0.653和-0.077。其中海水养殖面积和渔业科研经费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推动作用较为显着;海洋机动渔船数量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阻碍作用,影响比较显着;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促进作用,但不显着;养捕结构对海洋渔业协调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显着。
张镇昌[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周扬[3](2020)在《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作为全球海洋捕捞渔业大国,2019年我国海洋捕捞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稳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舟山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城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效果显着。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近海过度捕捞的压力,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海洋捕捞渔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舟山市作为研究案例。文章全面梳理了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70年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并运用渔业、经济、统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把近十年来舟山市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品种、捕捞渔船数量、捕捞渔船功率、捕捞劳动力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在文献资料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阐述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舟山市地理位置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这是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的优势,使得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海洋捕捞渔业安全隐患高、监管难度大、渔民收入低的问题。此外,捕捞海域环境恶化、捕捞作业不合理、转产转业困难、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渔业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国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家级群岛新区的建立,以及我国对远洋渔业发展的大力支持,让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基于以上分析,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会。从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入手,逐步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融合。推进海洋捕捞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并依靠科技驱动,发展数字渔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执法监管,推进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使海洋捕捞渔业迈向高质量的现代渔业发展轨道。
陈晨[4](2020)在《福建省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多中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渔业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的自然资源,在开发及利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公地悲剧,无节制的攫取开发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沿岸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日益枯竭的困境。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展的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出三大特征:控制措施,对渔业投入进行科学管控;技术措施,采用有效技术养护渔业资源;政策管理,政府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管理机制过于强调控制与命令,再加之渔业资源并不固定,且具有跨界性质,导致渔民在法规遵守与资源养护方面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随着竞争加剧,很多渔民都纷纷采取各种投机行为,想要获得更多渔业资源。在这种局面下,大多数渔民都过于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了对渔业资源的养护,而当前对渔民的捕捞作业难以起到有效监督。本研究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来考察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问题,通过对福建省惠安县的调查,了解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现状,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从政府、协会和渔民三个主体层面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主体单一,监管乏力;缺乏能发挥有效作用的行业协会;渔民追求短期利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等。同时剖析问题产生于管理方式、产权确定及协会和渔民缺乏参与等原因,提出走向多中心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之路,即构建有效提升政府监管水平、扶持行业协会建立、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共商共建共管的渔业资源治理模式。
吴若男[5](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田海燕[6](2018)在《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海岸带地区是“人-地”耦合的复杂区域,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然而,伴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增长,沿海地区人为干扰日渐加重,海岸带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生态脆弱带之一。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成为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定量地评估海岸带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调整海岸带发展战略和政策。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海岸带发展指数(CDI)来定量评估海岸带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性。CDI是由两个指标—生态与环境指标(EEI)和社会与经济指标(SEI)构成,每个指标又由三个亚指标构成。EEI由海岸带保护(CP)、清洁水域(CW)、生物保护(SP)三个亚指标构成;SEI由食品供给(FP)、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休闲与娱乐(TR)三个亚指标构成。六个亚指标代表着海岸带发展的六个关键的方面及人类对沿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CDI在海岸带可持续评价中具有显着的优势。首先,CDI使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指标、亚指标及其组件的指数值,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中数据归一化的过程,简化了评价过程,提高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次,应用CDI评估时,决策者可通过追踪各指标及其参数的变化,清晰的辨析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指导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再次,CDI各指标可独立评价或整合评估,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在应用时需分辨指标间因果联系的步骤,使其不仅适用于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也适用于具备常规相关知识的决策者。为了证实CD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价值,本论文选取了福建省和台湾省2000-2013年海岸带区域作为案例研究。闽台两省是我国典型的沿海区域,立足“五缘”优势,开展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能够扩展中国大陆对台湾海岸带发展研究的内容,更为实现闽台两省沿海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评价结果显示2000-2013年福建省CDI呈直线下降,说明2000-2013年间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EEI缓慢下降而SEI显着上升,表明福建省沿海经济发展是以侵蚀环境价值为代价。通过对六个亚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存在沿海生境退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足,天然海岸带线缩减及近海水域水质较差的问题。福建省海岸带管理需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提高沿海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台湾省的CDI指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表明台湾海岸带发展可持续性逐渐降低。EEI与SEI的波浪式变化,说明台湾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经历了由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曲折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六个亚指标发现台湾省海岸带发展存在海洋保护区建设存在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其沿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建议台湾省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加速社会经济的同时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对比闽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台湾省CDI显着高于福建省,表明在2000-2013年台湾海岸带生态可持续性优于福建省。对比EEI和SEI指数发现台湾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福建省,而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优于台湾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闽台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得出:造成闽台评价结果差异的经济原因是两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环境管理方面的原因是两省海岸带管理法规推进速率的差异;社会方面的原因是两省环保运动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为了推进两省协同发展,本论文提出了实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闽台海岸带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覃菲菲[7](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在对海洋渔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海洋渔业中主要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和海洋渔业服务业的供给侧现状和供给侧问题进行分析。其中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因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渔业政策的转变进入调整期;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逐步取代了海洋捕捞业在海洋渔业中的传统主导地位;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以粗加工为主;海洋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我国海洋渔业面临着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不同方面的超额供给和供给不足并存,供需不匹配普遍存在于海洋渔业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和海洋水产品市场中。针对海洋渔业的主导产业发生变化和海洋渔业进入调整期,根据可得的统计数据,以1999年为时间节点,以1957年至1999年海洋捕捞量和海水养殖量为变量建立第一阶段的向量自相关模型(VAR—Ⅰ),以2000年至2015年的海洋捕捞量和海水产品加工量为变量建立第二阶段的向量自相关模型(VAR—Ⅱ)。结合海洋渔业产业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调整,根据模型的实证结果可知,在第一阶段,海洋渔业与海水养殖业协同发展,从量上满足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第二阶段,海水养殖业成为主导产业,由于海水养殖业调整灵活,其对市场信号的反应过度以海水产品加工的被动扩张为缓冲。针对我国海洋渔业的供给侧问题,从生产要素的供给侧和海水产品的供给侧分析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路径,主要以优化海水产品供给结构、推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和新业态、强化创新驱动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方向解决海洋渔业中不同层次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并针对海洋渔业的转型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高阳[8](2015)在《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政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捕捞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大型捕捞船的装备的使用,加之渔民无组织的过度捕捞,导致广东省渔业资源枯竭,对其自身的环境承载能力不能满足,严重的挑战着广东省海洋可持续发展。对于海洋捕捞业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之间的的纽带,本文试图构建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弥补这一点的空白[1]。从而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满足上面提到的目的:一是为了对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启示作用,本文梳理相关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外渔业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二是通过数据收集,客观准确的对近些年的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三是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对广东海洋捕捞业涉及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管理对于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了课题的背景情况,科研目标,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基础。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有大概的描述。第二章,为了课题的研究做理论支撑,本文对海洋捕捞业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也有一些详细介绍。对于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本文结合了公共池塘和公地悲剧理论。第三章,通过数据收集,横向分析广东省与其他沿海省份的数据和广东省自身捕捞业发展的数据,描述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第四、五章,明确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由渔业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渔业资源管理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构成组成。借鉴了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的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该系统才得以建立。从而实现与国际评价体系的接轨[2]。第六章,通过整理渔业发达海洋国家治理渔业发展的经验,从而启示广东省如何走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七章,向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是根据数据分析和模型分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研究了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国际上相关国家和组织对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探索。二是为了实现从理论探索向实践努力的进步,是因为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属于国际海洋研究前沿领域[3]。三是本课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为广东省海洋渔业管理提供可行性方案。本课题也有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的时效性,国际社会研究发展同样迅速,在写作过程中未必能做到全面分析。二是数据的局限性,对于相关数据的获得和途径受到较大的约束。三是模型的有限性,仅仅只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一种描述和解释。
王飞跃,戴天元,林龙山[9](2011)在《福建省海洋捕捞与渔业资源学科发展的思路》文中指出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在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等有关海洋捕捞和渔业资源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渔具选择性差,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等主要问题,提出2个学科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最后建议目前可以开展的适宜捕捞力量研究、渔具选择性研究、伏季休渔制度评价等科研课题。
张壮丽,苏新红,刘勇,叶孙忠[10](2010)在《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19962008年在福建海区开展的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02008年福建省渔业生产统计等相关资料,续"福建海区渔业资源利用现状浅析"之后,进一步分析福建省海洋捕捞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渔业管理建议,为有关渔业管理部门在不断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洋渔业 |
2.1.2 综合效益 |
2.1.3 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耦合协调理论 |
3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
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指标体系说明解释 |
3.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熵权法 |
3.2.2 综合效益指数模型 |
3.3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结果分析 |
3.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3.3.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3.4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3.4.1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3.4.2 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3.5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结果分析 |
3.5.1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3.5.2 中国海洋渔业社会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3.6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
3.6.1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时间差异分析 |
3.6.2 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
4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耦合度模型 |
4.1.2 协调度模型 |
4.1.3 核密度估计 |
4.2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4.2.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时序特征分析 |
4.2.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耦合度空间特征分析 |
4.3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4.3.1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时序特征分析 |
4.3.2 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子系统协调度空间分异与演化 |
4.4 影响因素选取 |
4.5 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构建 |
4.6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5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
5.1.1 拓展海洋渔业特色文化功能 |
5.1.2 强化渔业特色品牌建设 |
5.2 发展碳汇渔业 |
5.2.1 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和优化养殖品种组合 |
5.2.2 提升海水养殖技术 |
5.3 建设海洋牧场 |
5.3.1 开展海洋牧场场示范区创建和评价工作 |
5.3.2 推进海洋牧场智能化 |
5.4 加强渔业国际合作 |
5.4.1 加强双多边海洋渔业合作与交流 |
5.4.2 参与国际和区域渔业治理 |
5.5 做强加工流通业 |
5.5.1 优化和升级水产品加工业 |
5.5.2 开创现代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新格局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
(一)改革管理制度 |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洋捕捞渔业的概念 |
2.1.2 海洋捕捞渔业的特点 |
2.1.3 海洋捕捞渔业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公地悲剧理论 |
第三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史 |
3.1.1 恢复发展期(1949—1958年) |
3.1.2 曲折发展期(1958—1978年) |
3.1.3 调整发展期(1978—1985年) |
3.1.4 快速发展期(1985—1999年) |
3.1.5 转型发展期(1999年至今) |
3.2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现状 |
3.2.1 海洋捕捞产量 |
3.2.2 海洋捕捞品种 |
3.2.3 海洋捕捞渔业作业量 |
3.2.4 海洋捕捞劳动力情况 |
第四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SWOT分析 |
4.1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优势分析(S) |
4.1.1 地理位置优势 |
4.1.2 渔业资源优势 |
4.1.3 发展基础优势 |
4.1.4 经济发展优势 |
4.2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劣势分析(W) |
4.2.1 捕捞渔业安全隐患高 |
4.2.2 海洋捕捞监管难度大 |
4.2.3 捕捞渔民收入水平低 |
4.3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机会分析(O) |
4.3.1 渔业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
4.3.2 国内外巨大的消费市场 |
4.3.3 国家级群岛新区的建立 |
4.3.4 远洋渔业发展的新机遇 |
4.4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威胁分析(T) |
4.4.1 捕捞海域环境恶化 |
4.4.2 捕捞作业不尽合理 |
4.4.3 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
4.4.4 制度、政策待完善 |
4.4.5 法律、法规不健全 |
4.5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SWOT矩阵分析 |
4.5.1 SO增长型战略 |
4.5.2 WO扭转型战略 |
4.5.3 ST多元化战略 |
4.5.4 WT防御型战略 |
第五章 舟山市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对策 |
5.1 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 |
5.1.1 治理海洋污染问题 |
5.1.2 科学利用渔业资源 |
5.1.3 保护修复海洋环境 |
5.1.4 转变渔业发展理念 |
5.2 调整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融合 |
5.2.1 有序开发远洋渔业 |
5.2.2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
5.2.3 延长渔业产业链条 |
5.3 渔业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
5.3.1 转变捕捞作业方式 |
5.3.2 适度发展海洋养殖 |
5.3.3 培育新型职业渔民 |
5.3.4 推进渔民减船转产 |
5.4 依靠科技驱动,发展数字渔业 |
5.4.1 打造捕捞管理系统 |
5.4.2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
5.4.3 提升海洋科技水平 |
5.5 提升管理水平,加大执法监管 |
5.5.1 科学管理渔船渔具 |
5.5.2 完善渔业管理制度 |
5.5.3 加强渔业安全监管 |
5.5.4 严抓渔业执法检查 |
5.6 推进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
5.6.1 推进渔业组织建设 |
5.6.2 完善渔业相关法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福建省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多中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海洋渔业资源 |
二、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
三、多中心治理主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
第一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基本情况 |
一、海洋渔业资源与捕捞生产情况 |
二、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陆源污染 |
第二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体 |
一、海洋渔业资源主管部门 |
二、海洋渔业资源管理补充—渔业组织 |
第三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要做法 |
一、执法监察 |
二、生态修复 |
三、产业转型 |
四、普法教育 |
第四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效果评析 |
一、海洋渔业违法行为处罚效果不明显 |
二、渔业生态修复的效果有限 |
三、渔民对生态修复理念的认可度低 |
第四章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监管乏力 |
二、行业协会的职能不健全 |
三、渔民群体短期利益驱使 |
第二节 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及执法力量有限 |
二、渔业协会缺乏政策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 |
三、渔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
第五章 走向多中心的海洋渔业资源治理 |
第一节 多中心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可能性 |
一、海洋渔业资源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愿 |
二、海洋渔业资源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定位 |
第二节 多中心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对策 |
一、提升政府科学治理水平 |
二、鼓励、扶持基层渔业协会的建立 |
第三节 构建合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
一、政府与渔业协会合作治理 |
二、政府与渔民间的互商共建 |
三、协会与渔民间的监督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
1.3.2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
1.3.3 海岸带发展指数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技术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
2.1.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
2.1.3 研究区的选择依据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CDI的指标选择依据 |
2.3.2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
2.3.3 权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福建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
3.1 指标参数的设置 |
3.1.1 海岸带保护(CP) |
3.1.2 清洁水域(CW) |
3.1.3 生物保护(SP) |
3.1.4 食品供给(FP) |
3.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
3.1.6 休闲与娱乐(TR) |
3.1.7 权重 |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空缺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空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分析 |
3.3.2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湾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
4.1 指标参数设置 |
4.1.1 海岸带保护(CP) |
4.1.2 清洁水域(CW) |
4.1.3 生物保护(SP) |
4.1.4 食品供给(FP) |
4.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
4.1.6 休闲与旅游(TR) |
4.1.7 权重 |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空缺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空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
4.3.2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5.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 |
5.1.1 CDI指数的比较 |
5.1.2 EEI和SEI指数的比较 |
5.1.3 闽台两省各亚指标指数值的比较 |
5.2 造成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
5.2.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经济原因 |
5.2.2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环境管理原因 |
5.2.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社会原因 |
5.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5.3.1 加强福建省海岸带法规实施效果,平稳渡过机构改革 |
5.3.2 增强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教育,营造全民环保氛围 |
5.3.3 推进闽台渔业合作,破除台湾渔业发展的瓶颈 |
5.3.4 去除台湾环保运动的政治依赖,恢复环保运动的理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岸带发展指数(CDI)的应用与推广 |
6.1 CDI对OH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扩展 |
6.2 CDI在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
6.2.1 计算公式的调整 |
6.2.2 CDI全球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第二节 海洋经济与海洋渔业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海洋渔业的供给侧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我国海洋捕捞业的供给侧现状 |
第三节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供给侧现状 |
第四节 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业的供给侧现状 |
第五节 我国海洋渔业服务业的供给侧现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海洋渔业的供给侧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海洋捕捞业的供给侧问题 |
第二节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供给侧问题 |
第三节 我国海水产品加工业与海洋渔业服务业的供给侧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海洋渔业供给结构的变动—基于VAR模型 |
第一节 VAR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第一阶段海洋捕捞业与海水养殖业的VAR模型 |
第三节 第二阶段与海水养殖业与海水产品加工业的VAR模型 |
第四节 两阶段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研究路径分析 |
第一节 优化海水产品供给结构,促进海洋渔业提质增效 |
第二节 转变海洋渔业供给方式,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三节 拓展海洋渔业供给价值链,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 |
第四节 创新海洋渔业供给动力,引领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
第五节 改善海洋渔业供给环境,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海洋捕捞业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海洋捕捞业概念 |
2.1.2 海洋捕捞业特征 |
2.2 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2.2.3 公共池塘理论 |
3 广东海洋捕捞业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
3.1 广东海洋捕捞业的发展现状 |
3.1.1 广东省海产品总产量的变化 |
3.1.2 广东省现代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化 |
3.1.3 广东省海渔船发展现状 |
3.1.4 广东省渔民家庭收入与支出现状分析 |
3.1.5 广东省渔政管理机构及人员状况 |
3.2 广东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困境 |
3.2.1 海洋捕捞业资源衰退 |
3.2.2 捕捞业缺少完善的制度保障,经营机制单一 |
3.2.3 海洋渔业法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 |
3.2.4 水产品质量下降 |
3.2.5 广东省渔业科技落后,基础薄弱 |
4 广东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估 |
4.1 建立的意义与方法 |
4.1.1 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 |
4.1.2 建立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步骤 |
4.2 广东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 |
4.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说明 |
4.2.2 渔业经济子系统 |
4.2.3 社会子系统 |
4.2.4 生态环境子系统 |
4.2.5 渔业资源管理子系统 |
5 实证分析广东省海洋捕捞量 |
5.1 广东省海洋捕捞产量函数构建 |
5.2 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 |
6 国外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6.1 新西兰 |
6.1.1 新西兰海洋渔业现状 |
6.1.2 新西兰推动海洋捕捞业管理经验 |
6.2 日本 |
6.2.1 日本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6.2.2 日本海洋捕捞业管理经验 |
6.3 挪威 |
6.3.1 挪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6.3.2 挪威海洋捕捞业管理经验 |
6.4 对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6.4.1 健全海洋捕捞业管控机制度 |
6.4.2 完善捕捞许可证制度 |
6.4.3 推进生态渔业的开发 |
6.4.4 合理分配捕捞配额 |
6.4.5 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 |
7 广东省海洋捕捞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
7.1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生态保护 |
7.2 加强渔政管理建设 |
7.3 完善海洋捕捞体制,控制捕捞总量 |
7.4 建立现代化的捕捞产业 |
7.5 升级捕捞方式,提升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福建省海洋捕捞与渔业资源学科发展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
1.1 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1.2 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
1.3 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 |
2 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
2.1 捕捞强度有增无减,渔业资源日益衰退 |
2.2 捕捞努力量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渔具选择性差 |
3 学科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 |
3.1 海洋渔业资源学科 |
3.1.1 发展思路 |
3.1.2 研究目标 |
3.2.3 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
(1)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生产机制与生态系统管理。 |
(2)海洋生物可捕资源评估体系与监管技术。 |
3.2 海洋捕捞领域 |
3.2.1 发展战略思路 |
3.2.2 发展战略目标 |
3.2.3 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
4 目前可以开展的科研项目 |
4.1 开展适宜捕捞力量研究 |
4.2 捕捞作业结构调整与渔具选择性研究 |
4.3 伏季休渔制度的评价 |
4.4 最适开捕规格和最小网目尺寸研究 |
4.5 海洋捕捞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
四、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渔业综合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火志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我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D]. 周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福建省惠安县海洋渔业资源多中心治理研究[D]. 陈晨. 华侨大学, 2020(01)
- [5]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
- [6]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田海燕. 厦门大学, 2018(08)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研究[D]. 覃菲菲.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7(02)
- [8]广东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政策建议[D]. 高阳.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3)
- [9]福建省海洋捕捞与渔业资源学科发展的思路[J]. 王飞跃,戴天元,林龙山. 福建水产, 2011(03)
- [10]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J]. 张壮丽,苏新红,刘勇,叶孙忠. 福建水产,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