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LS流量工程中的RSVP和CR-LDP(论文文献综述)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1](2021)在《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用户的大量增加,却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带来了新的问题.ISP必须升级网络架构,平衡用户流量,提升网络的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ISP来说,流量工程技术便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件利器.文中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已有的一些流量工程方案,并根据适用网络种类的不同将这些方案主要分为传统IP网络、新型SDN网络和混合SDN网络3大类;文中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科研成果,阐述了各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案的主要贡献及不足,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丁代荣[2](2012)在《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设计实现过程和基于RSVP-TE协议的相关应用。论文在简要介绍MPLS技术、MPLS结构和RSVP-TE协议的基础上,对RSVP-TE协议实现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基于Comware系统的RSVP-TE协议基本特性的系统测试,并分析了RSVP-TE协议在流量工程和虚拟专用网方面的应用。根据RSVP-TE协议是控制信令的特点,选择瀑布型的软件开发模式。论文在需求分析部分给出了协议实现的0/1层图、系统分析和需求点概述,在概要设计部分设计了协议的2层图、模块划分和重要数据结构,在详细设计部分对重要模块的接口函数和重要模块运行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重点介绍了RSVP-TE协议,包括消息格式、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基于MPLS网络的工作机制,通过对MPLS流量工程应用方面的分析,给出了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CR-LDP和RSVP-TE两种协议的比较,说明了协议开发方法和开发环境,分别阐述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的完成的具体工作。通过对RSVP-TE协议基本特性验证性测试,说明了技术实现方法的正确性。论文进一步讨论了RSVP-TE协议的应用问题,通过分析MPLS流量工程基本应用,扩展到MPLS VPN应用方面的讨论,分别给出了RSVP-TE在MPLSTE和MPLS VPN应用的应用介绍和组网举例,指出了MPLS TE隧道可以部分或全部作为MPLS L3VPN的公网隧道。系统测试表明:论文采用的协议设计方案和技术实现方法能够实现RSVP-TE的所有特性。基于RSVP-TE协议可以实现MPLS流量工程,MPLS TE隧道可以承载VPN的私网流量。
董阳[3](2012)在《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路由器的数据转发效率和流量工程一直是Internet中被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IP转发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现代网络应用的需要,MPLS、RSVP-TE等技术和协议应运而生。论文研究了MPLS及其交换转发模式,分析了MPLS TE信令协议中的RSVP-TE协议,设计了RSVP-TE的总体结构。并实现了协议的消息、数据结构、CR-LSP机制和拓展功能,给出了协议的测试结果。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MPLS网络中MPLS、TE和RSVP协议的原理、功能和特点,同时分析了MPLS网络流量工程的特点与实现框架。(2)研究RSVP-TE协议理论,分析作为MPLS流量工程的信令协议的扩展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协议所使用的消息、数据结构。阐述了CR-LSP隧道机制:隧道的建立机制、属性改变机制、刷新和超时处理机制。(3)根据RSVP-TE协议的设计目标,进行协议的设计分析,分析RSVP-TE协议中CR-LSP的建立与拆除流程,通过Path、Resv等消息处理实现CR-LSP。同时,为了提高协议的健壮性,在RSVP-TE协议基础上实现了拓展功能,包括重传、摘要刷新、Hello消息和快速重路由功能。(4)基于ComwareV7软件平台对RSVP-TE协议进行基本功能,拓展功能以及异常情况等进行了相关测试,协议测试结果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孔晨晟[4](2011)在《MPLS流量工程中相关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约束的路由选择算法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满足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的约束条件,来计算出所有的可行路径,并根据一定的法则从中选出一条最佳的路径。与传统的最短路径优先路由算法相比,基于约束的路由选择算法不仅可以为业务流找出满足其QoS要求的可行路径,而且还可以根据其它的度量方式使业务流均匀合理地分布,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最短路径的瓶颈效应、减少拥塞的发生概率、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网络性能优化的目标。所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ul Protocol Label Switch)流量工程的约束路由算法,通过实施合理的选路控制,满足业务需求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优化网络的运行性能,对实际的网络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约束路由算法决定路由如何选择,是流量工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本课题讨论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约束路由机制,重点比较了传统的最短路径优先(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和一般的约束最短路径优先(CSPF: Constrained 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从现有的扩展CSPF路由算法入手,详细介绍最小干扰路由算法(MIRA:Minimum Interference Route Arithmetic),并总结了诸多算法中的优缺点。本文在现有CSPF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QoS约束的改进算法,详细论述算法的设计思路和算法流程,分析了算法计算的时间复杂度。改进的算法主要是加入了时延约束机制,从选择最小时延路径集入手,考虑了关键链路的重定位问题,选择时延最小路径集中的瓶颈链路作为关键链路,希望在消耗较少网络资源的同时,使流量负载尽量分布在资源空闲的链路上,以达到网络性能优化的目标。课题利用NS-2搭建了MPLS网络环境,模拟了MPLS流量工程的负载均衡要求。重点借助NS-2仿真平台,分别在树形、环形等不同的复杂网络拓扑环境下,分析比较本课题改进的算法和现有算法的性能差异。文章最后指出了算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由仿真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本文提出的S-CSPF算法在LSP建路请求的接入率、带宽资源利用率、非均衡负载网络环境下的呼叫拒绝率以及计算的时间复杂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优于现有的一些扩展的CSPF算法。S-CSPF算法的提出有利于实际网络的扩展应用,对动态实现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均衡网络负载、避免拥塞的发生和优化网络利用率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陈利,孟昭鹏,吴中平[5](2009)在《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研究》文中指出MPLS技术作为新一代的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在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篇论文里我们主要介绍了它在流量工程方面的应用情况。首先,对MPLS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流量工程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描述了MPLS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以及相关协议,分析了MPLS流量工程的优势,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彭俊[6](2007)在《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一代网络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提供话音,图象,数据,多媒体等业务的分组交换网络。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天津市政府将对天津市教育与科研计算机宽带网进行升级改造。本文以天津市教育网升级改造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当前业界计算机网络最新技术MPLS,RSVP,IPv6等热点问题。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集成了IP over ATM技术,数据包通过虚电路传送,在OSI第二层执行硬件式交换,整合了IP路由选径与第二层标记交换为单一的系统,解决了Internet路由的问题,增加网络传输的速度,适合多媒体信息的传送。运行于MPLS上的RSVP-TE协议和CR-LDP协议,支持显示路由,能够满足流量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实时媒体流的传送。IPv6协议是下一代Internet协议,采用128位地址,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减小路由表大小,实现数据包快速路由,并提供了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论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天津市教育网实际情况,对即将实施的教育网改造提出了几点意见。网络改造将采取新建一张物理网络的方案,这是对传统网络改造的创新;同时整个网络框架扁平化,是业界网络发展的趋势;网络建设过程中将采用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模型,有效解决实时媒体流的传送;就MPLS和IPv6共同组网提出了6PE方案。目前,天津市教育科研计算机宽带网升级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罗宇航[7](2007)在《基于MPLS的故障恢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规模的迅猛发展和新业务的大量涌现,如何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有IP协议的拓扑驱动和无连接等特性对网络对资源和流缺乏整体控制能力,易造成网络资源使用不均衡,整体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最大程度避免因资源使用不合理引起的网络拥塞成为流量工程的主要目标。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利用网络核心的交换技术和网络边缘的IP路由技术,使网络流量均衡地分布在网络中,提高网络性能。故障恢复机制使大型网络中利用MPLS实施性能优化变得十分便利,因此,MPLS的故障恢复机制一直是MPLS流量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为保证可靠业务具备快速恢复能力,MPLS故障恢复机制需要为LSP预先配置备份路径。在重载荷下,备份路径配置将消耗大量的可用带宽资源,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本文从降低带宽资源耗费这个角度研究优化的故障恢复机制,目标是在保证网络提供连续服务能力的同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优化网络的运行性能。现有各种恢复机制都是基于单一恢复模型的,虽然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它们都只能对所有流量故障按照单一方式实施故障恢复,本文将故障恢复机制和区分服务模型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MPLS的分级故障恢复机制。为了对不同业务流的恢复需求进行分类,本文引入了RD-QoS模型,把需要恢复的流划分成不同的恢复级别,然后利用MPLS信令协议将恢复级别需求在MPLS网络内通告,LSR根据流的恢复级别需求实施相应的恢复机制。该机制在满足业务流相应恢复需求的同时,降低恢复系统的资源耗费。文章最后利用NS2仿真实现了MPLS分级故障恢复机制,并对恢复机制进行了性能评估。
刘雪峰[8](2007)在《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中路由算法的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目前用MPLS实现流量工程能克服用IP技术实现流量工程造成的网络资源使用不均衡问题以及用重叠模型实现流量工程产生的可扩展性差,网络维护困难问题,因此MPLS流量工程的研究成为热点。而路由算法是否高效对于有效实施MPLS流量工程至关重要。本文从网络性能优化和网络生存性两个关键问题上,对MPLS流量工程的路由算法进行了研究。对网络性能优化的研究中,先对基于策略和流量特征的路由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策略和流量特征的显式路由算法。当网络中某类数据流的管理策略发生变化后需要改变数据流的传输路径时,该算法先由离线计算部分计算出网络分配给该流的带宽资源,然后根据该值利用在线计算部分计算出传输路径,再用流转移机制实现网络中改变策略的数据流的路径进行数据流的切换。为了支持该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该算法在集中模式与分布模式下实施的体系结构。在对网络生存性的研究中,本文在基于动态策略和流量特征的路由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该算法的故障恢复算法。该算法在计算备份路径时从全网资源角度考虑,平衡网络资源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该故障恢复算法可以支持多种故障恢复模型。实验表明,基于动态策略和流量特征的路由算法在因策略改变而需要改变路径的时候,比起其他常用的算法能接纳更多的LSP请求,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并且算法合理地切换数据流,能减少因路径切换带来的丢包;故障恢复算法在建立相同多的备份路径的情况下,相比其他算法,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接纳更多的LSP请求。
陈利[9](2007)在《MPLS网络中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IP网络正在从当初单纯传送数据向可传送数据、语音、活动/静止图像的多媒体网络转变。从仅提供尽力(best-effort)服务向一个综合的或者拥有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保证的区分服务架构演化。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能在ATM和纯IP网共存情况下提供流量工程的技术,在解决网络的扩展性、实施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同时支持多种要求特定QoS保障的IP业务等诸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准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是解决网络QoS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控制网络流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网络性能及确保业务QoS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多数的准入控制算法设计上忽略了公平性原则,导致对带宽要求较大的业务往往不能进入网络。一个好的准入控制算法不仅要实现优化网络性能的目标,也要实现业务流的准入公平性。参考文[1]中的算法设计思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将实现准入控制的公平性作为评价准入控制算法的主要标准,该算法提高了带宽需求较大的业务进入网络的概率,同时兼顾带宽需求较小的业务。按本文的算法进行准入控制,在实现优化网络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确保了不同业务的准入公平性。本文首先对MPLS流量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总结了现阶段的各种准入控制算法,最后,在文[1]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并给出应用仿真软件NS对该准入控制机制所作的性能评价。
凌永发,王杰,陈跃斌[10](2006)在《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协议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MPLS流量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和比较了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两种标记分配协议———资源预留协议(RSVP)扩展和路由受限的标记分配协议(CR-LDP)。
二、MPLS流量工程中的RSVP和CR-LD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LS流量工程中的RSVP和CR-LDP(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传统IP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
2.1 早期的流量工程方法 |
2.1.1 ARPANET中的自适应路由 |
2.1.2 基于To S的路由 |
2.1.3 覆盖网络 |
2.2 多路径路由 |
2.2.1 多路径路由概述 |
2.2.2 静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
2.2.3 动态多路径路由方案 |
2.3 MPLS-TE |
2.3.1 M PLS简介 |
2.3.2 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 |
2.3.3 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 |
3 新型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问题 |
4 混合SDN网络中的节能问题 |
5 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比较 |
6 下一步研究方向 |
6.2 混合SDN网络中的流量工程 |
6.3 合理利用新技术 |
7 结束语 |
(2)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项目背景 |
1.3 章节安排 |
2 MPLS 与流量工程 |
2.1 MPLS 概述 |
2.1.1 什么是 MPLS |
2.1.2 MPLS 的产生发展 |
2.1.3 MPLS 的基本概念 |
2.1.4 MPLS 的优势和好处 |
2.2 MPLS 工作原理 |
2.2.1 MPLS 结构 |
2.2.2 MPLS 工作过程 |
2.3 MPLS 流量工程(TE) |
2.3.1 MPLS TE 概述 |
2.3.2 MPLS TE 体系结构 |
2.3.3 MPLS TE 的优势 |
2.3.4 MPLS TE 信令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RSVP-TE 协议 |
3.1 RSVP-TE 消息 |
3.1.1 RSVP-TE 公共头部格式 |
3.1.2 RSVP-TE 对象格式 |
3.1.3 RSVP-TE 消息格式 |
3.2 RSVP-TE 基本概念 |
3.2.1 软状态 |
3.2.2 资源预留类型 |
3.3 RSVP-TE 关键特性 |
3.3.1 摘要刷新 |
3.3.2 平滑重启 |
3.3.3 快速重路由 |
3.3.4 make-before-break |
3.3.5 消息认证 |
3.4 本章小结 |
4 RSVP-TE 协议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0 /1 层设计图 |
4.1.2 系统分析 |
4.1.3 需求点概述 |
4.2 概要设计 |
4.2.1 系统设计 |
4.2.2 模块分解 |
4.2.3 重要数据结构 |
4.3 详细设计 |
4.3.1 开发方法与环境 |
4.3.2 重要数据结构定义 |
4.3.3 主要接口函数设计 |
4.3.4 重点模块运行设计 |
4.4 系统测试 |
4.4.1 命令行测试 |
4.4.2 刷新机制测试 |
4.4.3 Gr 功能测试 |
4.4.4 FRR 功能测试 |
4.4.5 认证功能测试 |
4.4.6 make-before-break 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RSVP-TE 协议应用 |
5.1 MPLS TE |
5.1.1 应用介绍 |
5.1.2 组网举例 |
5.2 MPLS VPN Over TE |
5.2.1 应用介绍 |
5.2.2 组网举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RSVP-TE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流量工程 |
1.2.2 资源预留协议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MPLS 网络流量工程研究 |
2.1 MPLS 网络 |
2.2 MPLS 网络流量工程 |
2.2.1 信息发布 |
2.2.2 路径计算 |
2.2.3 路径建立 |
2.2.4 流量转发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SVP-TE 协议 |
3.1 RSVP-TE 协议 |
3.2 RSVP-TE 协议消息 |
3.2.1 消息格式 |
3.2.2 消息类型 |
3.3 协议数据结构 |
3.4 CR-LSP 隧道机制 |
3.4.1 CR-LSP 隧道建立机制 |
3.4.2 CR-LSP 隧道属性改变机制 |
3.4.3 RSVP-TE 刷新机制 |
3.4.4 RSVP-TE 超时处理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SVP-TE 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 协议设计 |
4.1.1 零层模块设计 |
4.1.2 一层进程设计 |
4.1.3 二层模块划分 |
4.1.4 Tunnel 状态机 |
4.2 RSVP-TE 协议 CR-LSP 实现 |
4.2.1 Path 消息 |
4.2.2 Resv 消息 |
4.2.3 PathTear 消息拆除 CR-LSP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SVP-TE 协议扩展实现 |
5.1 RETRANS 重传 |
5.2 SREFRESH 摘要刷新 |
5.3 HELLO 功能 |
5.3.1 Hello 消息特征 |
5.3.2 Hello 状态机 |
5.3.3 平滑重启 |
5.4 FRR 快速重路由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RSVP-TE 协议测试 |
6.1 测试环境介绍 |
6.2 测试环境配置 |
6.3 测试方法和结果判定 |
6.3.1 CR-LSP 的建立删除测试 |
6.3.2 RSVP-TE 扩展功能测试 |
6.3.3 大规格和异常测试 |
6.3.4 测试结果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4)MPLS流量工程中相关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
2.1 MPLS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 MPLS网络节点结构 |
2.2.1 MPLS网络结构 |
2.2.2 MPLS节点结构 |
2.3 MPLS标签分发机制 |
2.3.1 标签分发协议 |
2.3.2 资源预留协议 |
2.3.3 扩展的RSVP |
2.3.4 扩展的LDP |
2.3.5 RSVP-TE和CR-LDP的比较分析 |
2.4 MPLS工作流程 |
2.5 从流量工程的角度分析IP网络的不足 |
2.5.1 IP路由问题 |
2.5.2 流量划分问题分析 |
2.6 MPLS流量工程的体系结构 |
2.6.1 分组转发单元 |
2.6.2 信息发布单元 |
2.6.3 路径选择单元 |
2.6.4 信令单元 |
2.7 MPLS流量工程的基本原理 |
2.7.1 实现MPLS流量工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
2.7.2 流量中继属性和特征 |
2.7.3 资源特性 |
2.7.4 约束路由 |
第三章 约束路由机制的研究 |
3.1 约束路由算法概述 |
3.1.1 约束路由算法的稳定性 |
3.1.2 约束路由算法的特点 |
3.2 约束路由算法的度量参数 |
3.2.1 约束路由算法的度量参数分类 |
3.2.2 常用的度量参数选择方法 |
3.3 约束路由算法的分类 |
3.3.1 QoS路由算法与TE路由算法 |
3.3.2 离线路由算法与在线路由算法 |
3.3.3 单约束路由算法与多约束路由算法 |
3.3.4 精确信息路由算法与非精确信息路由算法 |
3.3.5 单路径路由算法与多路径路由算法 |
第四章 扩展的CSPF算法研究 |
4.1 SPF算法和CSPF算法的比较分析 |
4.1.1 传统的SPF算法描述 |
4.1.2 CSPF算法描述 |
4.2 计算约束路由的数学描述 |
4.3 现有的扩展CSPF算法研究 |
4.3.1 SDP算法 |
4.3.2 WSP算法和SWP算法 |
4.3.3 MIRA算法 |
4.4 MIRA算法分析 |
4.4.1 网络最大流的数学模型 |
4.4.2 MIRA算法的问题定义 |
4.4.3 MIRA算法的数学模型 |
4.4.4 MIRA算法流程描述 |
第五章 基于多QoS约束的改进算法S-CSPF |
5.1 S-CSPF算法的提出 |
5.2 问题定义 |
5.3 算法核心思想 |
5.3.1 接受建路请求能力 |
5.3.2 关键链路 |
5.4 算法流程 |
5.5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六章 S-CSPF算法的性能评估 |
6.1 仿真平台介绍 |
6.1.1 NS-2 仿真原理 |
6.1.2 NS-2 网络仿真的一般方法 |
6.2 基于NS-2 模拟MPLS网络环境 |
6.3 扩展的CSPF算法性能评估 |
6.3.1 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
6.3.2 带宽利用率 |
6.3.3 非均衡负载网络的资源利用 |
6.3.4 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MPLS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 |
3 流量工程的实现过程 |
4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
4.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4.2 核心技术 |
4.3 相关协议分析 |
4.4 优势 |
5 结 束 语 |
(6)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前IP 网络的主要问题 |
1.2 下一代IP 网络技术特点 |
1.3 作者所做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基于MPLS 的下一代网络QoS 机制 |
2.1 QoS 的定义和介绍 |
2.2 传统IP 网络的QoS 机制 |
2.2.1 资源预留协议(RSVP) |
2.2.2 综合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 |
2.2.2.1 综合服务模型(IntServ) |
2.2.2.2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
2.3 基于MPLS 的QoS 机制 |
2.3.1 MPLS 的工作原理 |
2.3.2 MPLS 对DiffServ 的支持 |
2.3.3 MPLS流量工程 |
2.3.3.1 RSVP-TE 信令协议 |
2.3.3.2 LDP 信令协议 |
2.3.3.3 CR-LDP 信令协议 |
2.3.3.4 CR-LDP 与 RSVP 扩展信令机制之间的比较 |
2.3.3.5 快速重路由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中的IPv6协议 |
3.1 IPv6 协议核心技术 |
3.2 从IPv4 到IPv6 的过渡 |
第四章 天津市教育科研宽带城域网的升级改造研究 |
4.1 改造还是新建 |
4.2 网络框架扁平化 |
4.3 基于业务流分类的网络改进模型 |
4.3.1 改进的网络控制模型 |
4.3.2 资源分配与路由机制 |
4.3.3 服务质量的保证 |
4.3.4 网络改进模型的特点 |
4.4 约束路由算法研究 |
4.5 关于MPLS和IPv6融合组网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MPLS的故障恢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MPLS 流量工程研究现状 |
1.2.2 MPLS 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MPLS 流量工程及相关技术 |
2.1 流量工程 |
2.1.1 流量工程概述 |
2.1.2 流量工程的基本思想 |
2.1.3 传统流量工程的局限性 |
2.2 多协议标记交换 MPLS 技术 |
2.2.1 MPLS 技术简介 |
2.2.2 MPLS 的基本原理 |
2.2.3 MPLS 网络构成 |
2.2.4 MPLS 的优点 |
2.3 MPLS 流量工程的实现 |
2.3.1 MPLS 流量工程的实现步骤 |
2.3.2 MPLS 流量工程信令协议 |
2.3.3 MPLS 流量工程的模拟环境 |
2.4 MPLS 故障恢复 |
2.4.1 MPLS 流量工程的实现步骤 |
2.4.2 MPLS 流量工程信令协议 |
2.5 小结 |
第三章 MPLS 故障恢复分级与映射规则设计 |
3.1 故障恢复分级设计 |
3.2 MPLS 故障恢复模型 |
3.2.1 MPLS 故障恢复周期 |
3.2.2 恢复路径建立方法 |
3.2.3 MPLS 保护模型 |
3.2.4 MPLS 恢复模式 |
3.2.5 MPLS 恢复拓扑 |
3.3 MPLS 典型的故障恢复方法 |
3.3.1 Makam 方法 |
3.3.2 Das 方法 |
3.3.3 Haskin 方法 |
3.3.4 Hundessa 方法 |
3.3.5 RSVP 方法 |
3.3.6 Local-Egress 方法和 YOON 方法 |
3.3.7 Dynamic 方法 |
3.3.8 LT 方法 |
3.3.9 单一方法对比分析及结论 |
3.4 恢复级别映射规则设计 |
3.5 小结 |
第四章 MPLS 分级故障恢复机制设计 |
4.1 分级故障恢复机制总体设计 |
4.1.1 分级故障恢复机制概述 |
4.1.2 分级故障恢复系统框架 |
4.2 恢复规则和资源分配 |
4.2.1 恢复规则 |
4.2.2 资源分配 |
4.3 恢复级别的通告 |
4.3.1 CR-LDP 信令协议 |
4.3.2 RSVP-TE 信令协议 |
4.4 故障恢复的实施 |
4.4.1 故障检测 |
4.4.2 故障保护配置 |
4.4.3 故障通告 |
4.4.4 故障切换 |
4.4.5 故障恢复流程 |
4.5 小结 |
第五章 MPLS 分级故障恢复机制的仿真实现 |
5.1 系统仿真环境——NS |
5.1.1 MNS 概念模型 |
5.1.2 MNS 的MPLS 节点结构 |
5.2 分级故障恢复系统的仿真实现 |
5.2.1 系统总体仿真实现 |
5.2.2 链路资源管理仿真实现 |
5.2.3 故障检测仿真实现 |
5.2.4 故障信息通告仿真实现 |
5.2.5 故障切换仿真实现 |
5.3 性能评估 |
5.3.1 系统验证 |
5.3.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详细摘要 |
(8)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中路由算法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大网络机构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
1.2.3 其他比较流行的算法 |
1.3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 MPLS 的流量工程相关技术分析 |
2.1 流量工程实施技术及特点 |
2.1.1 传统 IP 技术实施流量工程 |
2.1.2 重叠模型实施流量工程 |
2.1.3 MPLS 技术实施流量工程 |
2.2 MPLS 技术分析 |
2.2.1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
2.2.2 MPLS 网络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3 建立 LSP 的两种方式 |
2.3 MPLS 流量工程及实施 |
2.3.1 MPLS 流量工程的实施流程 |
2.3.2 MPLS 流量工程的功能模块 |
2.3.3 MPLS 流量工程的信令协议 |
2.3.4 约束路由和显式路由优化 |
2.4 NS2 模拟MPLS 流量工程 |
2.4.1 节点LSR 的结构 |
2.4.2 支持显式路由优化的LER 节点结构 |
2.4.3 显式标签交换路径ER—LSP 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LS 流量工程的显式路由算法研究 |
3.1 当前MPLS 流量工程的几种典型算法 |
3.1.1 用于在线计算的带宽保障算法 |
3.1.2 QOS 算法 |
3.1.3 数学优化方法 |
3.1.4 链路权值优化算法 |
3.2 基于策略和流量特征的显式路由算法分析 |
3.2.1 算法概述 |
3.2.2 多物品流问题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
3.2.3 RPTC 算法离线计算 |
3.2.4 RPTC 算法在线计算 |
3.3 基于动态策略的RPTC 路由算法 |
3.3.1 算法概述 |
3.3.2 动态策略 |
3.3.3 DRPTC 算法描述 |
3.3.4 DRPTC 算法在MPLS 流量工程中的实施结构 |
3.3.5 算法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LS 流量工程的故障恢复路由算法研究 |
4.1 当前MPLS 流量工程故障恢复路由算法 |
4.2 基于DRPTC 的故障恢复路由算法 |
4.2.1 基于DRPTC 的故障恢复路径算法描述 |
4.2.2 算法步骤 |
4.2.3 算法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详细摘要 |
(9)MPLS网络中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流量工程与MPLS |
1.1.2 存在的问题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
2.1 流量工程概述 |
2.1.1 流量工程的基本组成 |
2.1.2 流量工程的目标和实现过程 |
2.1.3 流量工程的性能指标 |
2.2 MPLS技术介绍 |
2.2.1 MPLS技术基本概念 |
2.2.2 MPLS的工作原理 |
2.2.3 MPLS的技术优势 |
2.3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
2.3.1 MPLS流量工程的核心技术 |
2.3.2 MPLS流量工程相关协议 |
2.3.3 MPLS流量工程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公平性的MPLS网络准入控制算法 |
3.1 现有的准入控制算法 |
3.1.1 基于模型的准入控制 |
3.1.1.1 带宽代理(Bandwidth Broker) |
3.1.1.2 基于令牌传递机制的准入控制 |
3.1.2 基于测量的准入控制 |
3.1.2.1 测量机制 |
3.1.2.2 准入控制算法 |
3.1.2.3 端到端基于测量的准入控制 |
3.1.3 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 |
3.2.1 算法描述 |
3.2.2 算法的逻辑结构 |
3.2.3 算法的伪代码表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1 仿真实验工具 |
4.1.1 NS-2 软件环境 |
4.1.2 NS-2 中的MPLS模块 |
4.1.3 对MNS模块的修改 |
4.2 仿真实验设计 |
4.2.1 实验拓扑图 |
4.2.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协议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MPLS和流量工程基本原理 |
2 用于流量工程的标记传递协议 |
2.1 资源预留协议 (RSVP) 扩展[6] |
2.2 路由受限的标记分配协议 (CR-LDP) [7] |
3 协议比较 |
3.1 传输协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
3.2 重新路由实现和LSP修改 |
3.3 流量控制和QoS |
3.4 高有效性 |
3.5 LSP保护 |
4 结束语 |
四、MPLS流量工程中的RSVP和CR-LDP(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域内流量工程综述[J]. 耿海军,王威,王浩,罗舒婷,尹霞.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21(09)
- [2]MPLS网络中RSVPTE协议的实现与应用[D]. 丁代荣. 重庆大学, 2012(03)
- [3]多协议标签交换中RSVP-TE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董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4]MPLS流量工程中相关约束路由算法的研究[D]. 孔晨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研究[J]. 陈利,孟昭鹏,吴中平. 微处理机, 2009(01)
- [6]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彭俊. 天津大学, 2007(04)
- [7]基于MPLS的故障恢复机制研究[D]. 罗宇航.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1)
- [8]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中路由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 刘雪峰.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1)
- [9]MPLS网络中基于公平性的准入控制算法研究[D]. 陈利.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协议选择[J]. 凌永发,王杰,陈跃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