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一、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文[1](2021)在《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尿酸与肌酐的比值(Uric acid to creatinine ratio)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上述三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以期寻找简便易得的监测指标,便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并及时进行预防或诊疗。方法:(1)选取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桂林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且初次行冠脉造影检查的非消瘦人群,收集其基本信息及临床指标,前者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脉介入史等),后者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尿酸、肌酐、冠脉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人群共有799例,男性475例,女性324例。并且,纳入人群中确诊为冠心病者有468例,占总研究对象的58.57%。(2)将研究对象分四组:A组(非冠心病组)、B组(正常体重冠心病组)、C组(超重冠心病组)、D组(肥胖冠心病组)。对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组间NLR、PLR、尿酸与肌酐比值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超重或肥胖合并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超重或肥胖冠心病人群的危险因素。(3)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率的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的年龄、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病患病率、男性比率、尿酸/肌酐、NLR、PLR、LDL、HDL存在差异,且除了HDL水平是冠心病组低于非冠心病组外,余存在差异的指标冠心病组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三组间尿酸/肌酐、NLR的水平差异,结果提示D组(肥胖冠心病组)水平高于C组(超重冠心病组),高于B组(正常体重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三组间的PL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B组;(3)对于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而言,Gensini评分与总胆固醇、LDL、NLR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224、0.290、0.238,P<0.001);(4)年龄、尿酸/肌酐、NLR、糖尿病、男性是超重肥胖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1)NLR、PLR、尿酸/肌酐比值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2)超重肥胖合并冠心病患者拥有较高的NLR、PLR、尿酸/肌酐比值水平;(3)NLR与超重肥胖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有关,也是超重肥胖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吕小茹[2](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化验指标等),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18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的心绞痛分级标准进行心绞痛分级,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分布:心绞痛2级>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心绞痛4级。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人数为207例,饮酒人数19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1.8%和58.8%,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吸烟、饮酒人数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超重人数最多,为164例(49.0%),肥胖人数为68例(20.3%),不同心绞痛分级间肥胖人数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共261例(77.9%),合并患有糖尿病共154例(46.0%),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心绞痛分级间高血压分级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平均年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均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6不同心绞痛分级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左心射血分数大小、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分级与肌酐、尿素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射血分数呈负相关。7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人群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8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9各中医证型间心绞痛2级、心绞痛4级、冠脉三支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冠脉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2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绞痛4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阳气虚衰证;冠脉三支病变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10各中医证型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阳气虚衰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各中医证型间左室舒末内径大小与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室间隔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末内径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组,射血分数最小的为阳气虚衰证组。研究结论1吸烟史、饮酒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影响稳定性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发病人数与绝经期有关,女性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大小及左心射血分数、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为影响心绞痛分级的因素,可加重心绞痛分级程度。4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为稳定性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因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5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6冠心病发展早期,病变以痰浊、气滞、血瘀等实邪为主,冠心病发展晚期,病变以痰浊、阳虚、气虚等为主,痰浊贯穿于冠心病全程,且冠心病的发展是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的过程。7痰阻心脉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高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脂及肾功能相关情况。8气虚血瘀证组的左室舒末内径大小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病变程度。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李明卓[4](2020)在《健康管理人群代谢综合征指标纵向变化轨迹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CHD)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界亟待解决的疾病问题,是全球死亡人数占比最高的疾病,仅在2017年就导致了 893万人死亡,占所有死因的16.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CHD所致生命损失年(YLLs)高居所有疾病首位,其中发展中国家CHD的疾病负担占全球的60%。我国心血管病的病患群体庞大,总人口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其中,现有的CHD病患人数已经超过了 1000万,除此之外,CHD病患的死亡率有升无减。CHD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寿命损耗,患者苦不堪言,需要对其尽早防治。CHD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慢病类型,是通过各种致病通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而形成的。CHD的常见症状是胸痛,然而多数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在年幼时就可发生,在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存、协同促进的条件下,动脉壁斑块经过累积从而导致动脉狭窄。为降低CHD带来的潜在危害与不良结局,早期识别和评估CHD的多源病因,进而阻止CHD的病情发展势在必行。健康管理人群中,超重和肥胖、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作为代谢综合征(MetS)相关指标,已经成为常规检测项目,其与CHD发病的关系被广泛探究,但是传统研究方法的分析对象是横截面数据或两时点差值的纵向数据,只能简单的刻画或表征该指标的取值水平差异。然而,冠心病的进展是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过程,某个时点或较短时段的危险因素不能充分捕捉其长期的变化模式,难以反映CHD的进展过程,而MetS有关指标的纵向变化轨迹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进程密切关联。目的:基于轨迹模型(GBTM)理论,探索健康管理队列人群中超重肥胖、高血压、LDL-C、TG、HDL-C和FPG的纵向变化轨迹与CHD发病的关联,为CHD的风险评估提供多个纵向MetS有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证据,为CHD的病因预防、长期多因素的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大规模常规体检队列,在对基线变量进行质量控制的条件下,筛选超重肥胖、高血压、LDL-C、HDL-C、TG和FPG的体检记录均不少于4次的体检人群,并剔除CHD患者诊断时及诊断后的体检观测,建立回顾性研究队列。采用GBTM纵向轨迹的建模方法,研究超重肥胖和log(FPG)指标的单一指标轨迹模型,高SBP、高DBP的多指标轨迹模型,以及LDL-C、HDL-C和log(TG)的多指标轨迹模型。轨迹分组后,详细描述各轨迹组人群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和CHD患病情况,绘制各年龄段人群轨迹组成员的占比图。比较不同轨迹组成员的CHD发病密度,绘制MetS指标轨迹组的CHD累积风险曲线,利用二维网格对四个轨迹变量进行分组,绘制CHD患者的分布热力图和发病密度热力图。矫正混杂因素,运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各指标纵向变化轨迹与CHD发病的关系,并与相应指标传统形式的致病效应进行比较,最后定义多元轨迹加和得分并分析得分分组与CHD发病的关系。结果:1.超重和肥胖纵向轨迹分为低水平稳定组(组1)、稳定升高组(组2)、中水平波动组(组3)和高水平稳定组(组4)。不同超重和肥胖轨迹组人群的基线重要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4成员的CHD发病密度高于组1(P<0.001)。Cox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对照低水平稳定组,稳定升高组和中水平波动组的风险比(HRs)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水平稳定组成员的CHD发病风险较高(P<0.05),但该效应不独立于基线BMI水平(P>0.05)。与BMI的基线水平、随访期间的平均BMI和BMI标准差相比,超重肥胖轨迹对CHD的效应未见明显优势。2.高血压纵向轨迹分为低水平稳定组(组1)、低水平升高组(组2)、中水平下降组(组3)、中水平升高-下降组(组4)、收缩压(SBP)高水平下降-舒张压(DBP)低水平下降组(组5)和高水平下降组(组6)。多变量的血压轨迹组间基线状态有差异(P<0.001)。组3、组4、组5和组6的CHD发病密度高于组1(P<0.001)。Cox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水平下降组、中水平升高-下降组、高水平下降组的HRs较低水平稳定组成员高(P<0.05),在调整了基线血压后,中水平升高-下降组人员仍具有独立的CHD发病风险(P<0.05)。与基线血压信息、SBP和DBP标准差相比,高血压的轨迹形式能够挖掘出血压导致CHD的风险效应;与平均DBP水平相比,轨迹组的CHD发病风险更高。3.血脂纵向轨迹可分为6组。轨迹组1人群的LDL-C由低水平逐渐上升、HDL-C由中水平逐渐增高,TG由低水平迂缓下降;2号轨迹人员的LDL-C由中低水平逐渐上升、HDL-C由高水平显着抬升,TG由低水平逐渐下降;3号轨迹人员具有中水平下降的LDL-C、低水平波动的HDL-C和高水平迂缓下降的TG;4号轨迹人员的LDL-C由中水平迂缓上升,HDL-C由低水平逐渐升高,TG由中高水平迂缓下降;5号轨迹人员的LDL-C由中高水平平稳上升,HDL-C处于迂缓上升的中高水平状态,TG处于迂缓下降的中水平状态,6号轨迹人员的LDL-C呈高水平下降趋势,HDL-C呈中水平波动状态,TG呈中高水平下降趋势。不同血脂轨迹组人员的基线重要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脂轨迹组3、组4、组5和组6的CHD发病密度高于血脂轨迹组1(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组6的CHD发病风险更高(P<0.05),调整了基线血脂水平后,组6不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血脂的基线水平、随访期间血脂平均值相比,血脂轨迹的HRs更高。4.空腹血糖纵向轨迹分为低水平升高组(组1)、中低水平升高组(组2)、中水平升高组(组3)、中高水平升高组(组4)、高水平波动组(组5)和高水平升高组(组6)。不同FPG轨迹人员的基线状态各有差异(P<0.001)。FPG轨迹组5的CHD发病密度高于FPG轨迹组1(P<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高水平波动组具有更高的CHD发病风险(P<0.05),在校正了基线FPG后,FPG高水平波动组人群仍具有独立的CHD发病风险(P<0.05)。与FPG的基线信息、随访期间FPG平均值、标准差相比,空腹血糖的纵向轨迹更能表征和刻画FPG对CHD的风险效应。5.根据CHD发病密度高低对代谢综合征各指标轨迹组别进行风险赋分,依据加和风险得分将研究人群分为组1(0~3分)、组2(4~7分)、组3(8~11分)、组4(12~15分)和组5(16~18分)。用Cox回归模型评价不同风险得分分组与CHD发病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基线协变量的条件下,以组1作参照,其余风险组别均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轨迹模型在真实世界健康管理队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准确刻画MetS相关指标的纵向动态变化模式。各变量均有上升、稳定波动和下降的轨迹形态,能够较好的反应各指标逐渐恶化或者因干预而下降的实际情况,GBTM也能够识别出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为特点的中老年人高血压轨迹、以高TG和低HDL-C为特点的血脂轨迹。2.MetS相关指标的纵向变化轨迹在CHD风险因素的挖掘与量化中具有一定作用,GBTM不仅可以识别具有高CHD风险的轨迹人群,而且能够识别指标有恶化发展趋势的轨迹人群。3.与传统指标相比,各研究指标的轨迹形式、轨迹的风险加和得分在CHD的预警中发挥着广泛的优势。4.轨迹结果显示,代谢风险因子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建立针对不同轨迹的判别模型,早期筛查具有高CHD发病风险的轨迹人群,阻断多类别、多维度危险因素的长期效应,从一级预防的角度实现CHD的个性化防治。

吴丽凡[5](2020)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证素辨证方法,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以及相关理化指标与证素的关系,为冠心病肥胖患者的中医药早期干预及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客观化依据。方法:运用《四诊信息采集表》规范采集冠心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素辨证,同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饮食情况、烟酒嗜好、血压,测定患者的超敏CRP、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并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冠心病肥胖组、冠心病非肥胖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各组中医证素特征的分布规律,比较各组间证素、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1.冠心病患者证素特征:病位证素出现频率为:心>肝>肺>脾>肾;实性证素出现频率为:痰>湿>血瘀>热>气滞>阳亢;虚性证素出现频率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2.证素聚类特点:肾、阳亢、心神聚为一类;肝、阴虚、热聚为一类;肺、气滞、血瘀、心聚为一类;脾、痰、湿与其他证素聚为一大类。3.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征:主要病位为心、脾,其次为肝、肺、胆、肾、胃;主要实性证素为:痰、湿、热、血瘀、气滞、阳亢;主要虚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4.冠心病非肥胖患者病位主要在心,其次为肺、肝、胆、肾、脾、胃;主要实性证素为:痰、湿、血瘀、热、气滞、阳亢;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与冠心病非肥胖组相比,冠心病肥胖患者脾证素频率及证素积分较高;冠心病肥胖患者心证素频率高于冠心病非肥胖患者。病性证素方面,冠心病肥胖患者痰、湿、气滞、气虚、阳虚证素均高于冠心病非肥胖患者。5.证素与性别的关系:冠心病肥胖患者中,女性肾、阴虚证素积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冠心病肥胖组心、脾、痰、湿、阳虚证素积分高于冠心病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冠心病肥胖组心、胆、痰、湿、热证素积分高于冠心病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证素与年龄的关系:冠心病肥胖老年组心、痰、阳虚证素积分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年人群(41-65岁),冠心病肥胖组心、痰、湿、阳虚、气虚证素积分高于冠心病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人群(>65岁),冠心病肥胖组心、痰、湿证素积分高于冠心病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非肥胖组阴虚证素积分高于冠心病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证素与理化指标的关系:冠心病肥胖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与气滞呈负相关;空腹血糖与气滞、湿呈正相关。冠心病人群BMI与阴虚呈负相关。结论:1.冠心病患者病位以心为主,同时与肝、肺、脾、肾相关。冠心病患者实性证素以痰、湿、血瘀、热、气滞为主,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虚。2.冠心病肥胖患者中医病理基础主要是痰、湿兼杂气滞、气虚、阳虚,病位主要在心、脾。3.女性冠心病肥胖患者以胆热痰扰为主要表现,其肾、阴虚病变程度大于男性。4.冠心病肥胖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痰、湿、阳虚的病变程度加重;冠心病非肥胖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阴虚病变程度加重。5.空腹血糖可作为衡量冠心病肥胖患者气滞、湿病变程度的客观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反映冠心病肥胖患者气滞的病变程度。

杨双杰[6](2020)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以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状态为基础的多病因复合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通过全面动态的采集大鼠的宏观表征(一般体征以及行为学变化)及微观理化指标,结合中医证候判断标准,探讨该模型的证候演变规律。同时,揭示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探讨微观理化指标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选用1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SHR高脂组、Wistar高脂组、SHR普食组、Wistar普食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喂养4周。4周后测血压血脂,重新分组设高血压高血脂心梗组(简称双高心梗组)、高血压心梗组、高脂心梗组、心梗组、高血压组和假手术组。各心梗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术,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继续原饲料喂养。通过心电图呈6-8个病理性Q波、收缩压(SBP)≥140mmHg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脂(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判定该模型制备成功。然后分别于术后1-7天、7-14天、14-28天内对大鼠体征(活动度、敏感度、易激惹、鼻爪唇舌颜色及润泽度等)及行为学变化(包括超声心动、旋转耐受、应激呼吸频率、抓力值、舌面足底r、g、b等)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该模型在不同时间窗内的证候属性。2.对血液中心肌酶指标(AST、LDH、CK、CKMB)、炎症指标(TNF-α、IL-1β、IL-6)、神经激素(ET、AngⅡ、ALD、BNP、NTpro-BNP)、氧化应激指标(MDA、NO、ox-LDL)以及心脏病理组织进行检测,并将血液指标与证候指标一一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3天测心电图呈现6-8个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在术后7、14、28天三个时间点对双高心梗组大鼠进行血压及血脂检测,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大鼠SBP均大于140mmHg,血脂TG及LDL-C水平较高血压组均有显着增加(P<0.01),提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状态复合心肌梗死大鼠疾病模型制备成功。2.高血压组大鼠于整个观察周期内始终存在易激惹评分高、旋转耐受时间短、舌面r值升高,小便黄、大便干硬等表现,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为肝火亢盛证。双高心梗组、高血压心梗组、高脂心梗组与心梗组大鼠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均存在抓力下降,活动度降低,应激呼吸频率升高等气虚证相关指征,并叠加有舌面r值降低,APPT缩短等血瘀证表现,判定为气虚血癖证。此外,高血压心梗组与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亦存在易激惹评分高,旋转耐受时间短,小便黄、大便干硬等与高血压组大鼠相似的表现,认为高血压心梗组与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符合肝火亢盛证;而双高心梗组与高血脂心梗组大鼠于术后7-28天又出现进食量减少、体重增加、Lee’s指数升高等肥胖现象,结合两组血脂水平升高,判定这两组大鼠术后7-28天内存在痰浊证的表现。3.(1)心肌损伤:双高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心肌酶(LDH、CK、CK-MB)含量均有显着上升(P<0.01),AST在术后7-14天有显着升高(P<0.05,P<0.01)。高血压心梗组趋势同双高心梗组,但增幅略低于双高心梗组。高脂心梗组术后7-28天心肌酶指标均有升高(P<0.05,P<0.01)。心梗组主要表现为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LDH、CK含量的显着上升(P<0.05,P<0.01)。通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心梗组在整个周期内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胶原容积分数显着提高(P<0.01),心脏梗死面积明显升高(P<0.01),心脏/体重比显着增大(P<0.05)。(2)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始终贯穿全程。双高心梗组和高血压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IL-6、IL-1β、TNF-α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且双高心梗组IL-6在术后28天时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高脂心梗组与心梗组在IL-1β、TNF-α与高血压心梗组升高趋势一致,而高脂心梗组和心梗组IL-6水平则表现为术后7-28天的持续下降(P<0.01)。(3)神经激素:双高心梗组与高血压心梗组主要表现为,与高血压组相比,ET、ALD、BNP和NT-proBNP在整个观察周期的显着升高(P<0.05,P<0.01)以及术后7-14天AngⅡ的显着升高(P<0.05,P<0.01)。高脂心梗组以BNP和NT-proBNP术后7-28天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为主要表现(P<0.01)。心梗组术后7-28天表现为ET、ALD和NT-proBNP的显着升高(P<0.05,P<0.01)。同时,双高心梗组术后7天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4)氧化应激:双高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MDA、NO均有显着升高(P<0.01),ox-LDL在术后7天明显下降(P<0.01),术后14-28天又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心梗组术后7-28天MDA、NO趋势同双高心梗组,ox-LDL仅术后14天明显升高(P<0.01)。高脂心梗组NO术后7天和28天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MDA术后7-14天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ox-LDL仅术后28天显着升高(P<0.01)。心梗组NO、MDA趋势同高脂心梗组,ox-LDL整个观察周期内均显着升高(P<0.01)。同时,双高心梗组与其余各组相比,术后7天NO含量显着升高(P<0.01),ox-LDL 含量显着降低(P<0.05)。4.参与相关性分析的共有24个指标,其中有23个指标与证候代表指标相关,其中与肝火亢盛证、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有相关性的分别有1 1、14、13、16个,与四个证均有相关性的仅有4个即AST、CKMB、ET、IL-1β。结论: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冠心病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在术后7天内证型表现为肝火亢盛兼气虚血瘀证,术后7-28天演变为气虚血瘀兼痰浊证。高血压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为肝火亢盛兼气虚血瘀证,术后7-28天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高血脂心梗大鼠术后7天内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术后7-28为气虚血瘀兼痰浊证。心梗组大鼠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均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高血压组大鼠术后始终表现为肝火亢盛证。2.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心肌酶与病理组织变化显示其心肌损伤程度均大于其余各心梗组;炎症反应贯穿全程,以IL-6的变化最为显着;神经激素指标的变化显示与高脂心梗组和心梗组间差异更为明显;氧化应激对各心梗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NO、ox-LDL的变化可作为双高心梗组的突出特点。有1 1、14、13、16个指标分别参与了肝火亢盛、气虚、血淤、痰浊证的形成,而与四个证均有相关性的仅有4个即AST、CKMB、ET、IL-1β。

李瑨[7](2020)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简称CHD合并MS组)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通过与冠心病(简称CHD组)中医证素对比,探讨二者证素的区别和联系;研究MS组分对冠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为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患者。CHD合并MS患者168例,CHD患者84例,共252例,所选病例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主要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冠脉造影情况、四诊信息,比较CHD合并MS组、CHD组一般资料、证素资料,探讨CHD合并MS患者证素分布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168名CHD合并MS患者中,男性108例,女性60例,年龄的中位数为72岁。吸烟史的有55例,占32.7%;血压≥130/85mmHg和(或)高血压病共148例,占88.1%;糖尿病前期和(或)糖尿病124例,占73.8%;2、CHD合并MS证素分布:病位证素集中于:心、肺、肾、脾、胆;病性证素集中于:血瘀、痰、气虚、气滞、阳虚、阴虚、湿、热、血虚、饮、寒、水停。3、CHD合并MS证素严重程度:(1)病位证素秩次心>肺>肾>脾>胆(P<0.05)。(2)病性证素秩次血瘀、痰>气虚>阳虚>气滞>阴虚>热、湿、血虚、饮>寒>水停(P<0.05)。4、CHD合并MS与CHD证素资料对比:两组相同病位证素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CHD合并MS与CHD病性证素阴虚、血瘀、痰、气滞重于CHD组(P<0.05)。5、MS组分对冠脉病变影响因素:(1)Gensini积分:TG对Gensini积分无影响,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Gensini积分独立影响因素(P<0.05)。(2)冠脉支数:TG对冠脉支数无影响,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Gensini积分独立影响因素(P<0.05)。6、CHD合并MS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1)Gensini积分:证素心、肺、肾、血瘀、痰、寒、阳虚、饮等级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证素热、气虚等级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2)冠脉支数:证素心、血瘀、痰、水停、阳虚、气滞、寒等级与冠脉支数呈正相关(P<0.05),证素血虚、热等级与冠脉支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1、CHD合并MS的病位证素心分布最广且存在最为严重病理变化,肺、脾、肾、胆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及损伤;病性证素虚实错杂,实性证素血瘀、痰分布最广且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虚性证素气虚分布最广,但阳虚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其发病机理主要以气、血、阴、阳俱虚为本,痰、血瘀、气滞为标。2、MS组分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病变独立影响因素,HDL-C水平的提升,血压、血糖、肥胖的良好控制可能带来冠脉获益。3、CHD合并MS病位、病性证素与冠脉病变有一定相关性。病位证素心、肾、肺病理损伤越严重冠脉病变可能越重,病性证素血瘀、痰、寒、阳虚的病理损害可能带来严重的冠脉病变,提示心、肾、血瘀、痰、寒、阳虚等是冠脉病变的高危证素。

包凯芳[8](2020)在《高尿酸血症及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金昌队列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状况,揭示高尿酸血症、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间的因果关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金昌队列基线和第一轮随访的全匹配人群,并剔除冠心病诊断、尿酸、血压、血糖、血脂相关指标、体质指数等重要指标缺失者。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分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分层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和发病风险间的关系、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发病率和发病风险间的关系、高尿酸血症及尿酸分层水平与常见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计算风险比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HR,95%CI)。采用样条法分析尿酸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常见代谢性指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常见代谢性疾病对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因果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1.金昌队列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为2.37%,其中男性2.42%,女性2.29%,不同性别间冠心病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着上升趋势,60岁后,女性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的速度快于男性。2.高尿酸血症者和非高尿酸血症者在队列总人群、男性、女性中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是3.42%和2.19%、3.01%和2.27%、5.17%和2.08%,患高尿酸血症研究对象的冠心病发病率显着高于非高尿酸血症对象。调整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者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在队列总人群、男性中分别较非高尿酸血症者提高31%(HR=1.31,95%CI:1.08-1.58)和26%(HR=1.26,95%CI:1.01-1.59),未观察到女性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统计学关联。根据尿酸四分位间距值(P25,P50,P75)分层分析时,队列总人群和男性的冠心病发病率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呈上升趋势(P trend<0.05)。调整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队列人群尿酸分层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无统计学关联。根据高尿酸血症定义的临界值(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分层分析时,队列男性和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均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显着上升。调整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仅在队列男性中,冠心病发病风险随着尿酸分层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尿酸浓度≥460μmol/L研究对象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尿酸浓度正常者的1.37倍(HR=1.37,95%CI:1.02-1.84)。队列男性的尿酸水平和冠心病发病风险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男性P overall<0.05,P nonlinearity>0.05),队列女性的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overall<0.05,P nonlinearity<0.05)。3.金昌队列中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这四类常见代谢性疾病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分别高于非血压者、非糖尿病者、非血脂异常者、非肥胖者,调整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的风险比(HR)在队列总人群中分别是1.86(1.57-2.19)、1.58(1.30-1.92)、1.31(1.09-1.57)、1.83(1.48-2.26)。收缩压(SBP)、体质指数(BMI)在队列总人群、男性、女性中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均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队列总人群、男性中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均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而在女性中呈负向剂量反应关系。甘油三酯(TG)在队列总人群和女性中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高密度胆固醇(HDL)在总人群和女性中与冠心病发病风险间呈负向剂量反应关系。4.金昌队列人群中高尿酸血症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发病率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者,随着尿酸分层水平下尿酸浓度的增高,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发病风险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者,在队列总人群中的HR值分别为1.20(1.08-1.33)、1.32(1.13-1.54)、1.99(1.73-2.29)。随着尿酸分层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发病风险呈显着上升趋势,尿酸第四分位与第一分位下的冠心病风险比(HR:Q4/Q1)分别是1.33(1.78-1.51)、1.54(1.22-1.94)和3.44(2.77-4.26)。5.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对高尿酸血症导致冠心病产生了中介效应,在队列总人群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022(0.0015-0.0010)、0.0010(0.0004-0.0020)和0.0017(0.0008-0.0020),中介效应占比分比为25.33%、10.84%和21.79%。6.随着高尿酸血症叠加常见代谢性疾病种类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显着上升趋势。患高尿酸血症且不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这四类常见代谢性疾病的任何一种、患高尿酸血症且叠加患四类常见代谢性疾病的任意一种疾病、患高尿酸血症并叠加常见代谢性疾病中任意两种疾病、患高尿酸血症并叠加常见代谢性疾病中三种或四种疾病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是1.64%、1.87%、3.99%、7.92%。患高尿酸血症且叠加三种或四种常见代谢性疾病者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仅患高尿酸血症者的2.36倍(HR=2.36,95%CI:1.10-5.07)。结论:1.高尿酸血症可显着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间存在正向剂量反应关系。2.常见代谢性疾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常见代谢性疾病的病因疾病。4.常见代谢性疾病是高尿酸血症导致冠心病的中间变量,存在高尿酸血症-常见代谢性疾病-冠心病的病因链。5.高尿酸血症叠加常见代谢性疾病,能够增高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刘亚嵩[9](2020)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2016年的体检资料,了解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在职及离退休干部冠心病患病影响因素,旨在对公职人员的健康水平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在天津市某区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5254名在职及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测结果、既往心肌梗死或支架置入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415例)和冠心病组(839例),并通过系统培训的医师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饮食、运动情况、疾病既往史、用药史、手术史与家族疾病遗传史等资料,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17)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女性255人,对照组女性1235人,?(17)=2.03,P=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为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将性别重新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年龄、高脂血症检出率、脂肪肝检出率、BMI分级、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和高血压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45~59、60~74、75~89、90~岁人群OR值分别为1.86、3.19、4.94和6.55)、女性(OR=1.71)、高脂血症(OR=1.21)、脂肪肝(OR=1.20)、超重或肥胖(OR值分别为1.27、1.71)、高血压分级(高血压1级、2级和3级的OR值分别为1.39、1.66和2.42)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OR=1.91)是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干部职业人群中高龄、女性、超重或肥胖、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达标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冠心病的发生。

孔令燕[10](2020)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人数逐年攀升,其中老年患者占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CVD并发症人数也在逐年攀升,高血压及其CVD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建立老年高血压患者CVD并发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及贝叶斯网络模型,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可能影响因素及这些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通过贝叶斯网络推理反映这些影响因素对CVD的作用强度,预测该人群CVD进展情况,为不同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针对性防控CVD进展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接轨,同时挖掘贝叶斯网络在分析慢性病影响因素的优势,并为其它慢性病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合理的方法。方法:(1)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3月-12月采用随机抽样抽取南京市某医院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60岁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队列,使用自行研制的问卷调查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进展为CVD的可能危险因素状况。(2)对研究对象进行每2年随访一次,分别于2015、2017、2019进行随访,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6月-12月,追踪其CVD进展状况。(3)使用Excel工作表建立CVD数据库。(4)运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运用RStudio 3.6.3软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探索危险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运用Netica软件对贝叶斯网络进行展示及推理,直观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状况、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CVD产生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有效研究对象2078名,女性992例,占47.74%,男性1086例,占52.26%。(2)6年随访期间,共4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CVD结局,进展率为22.91%,其中冠心病事件的进展率为13.57%(282/2078);脑卒中事件的进展率为12.27%(255/2078);其他CVD事件的进展率为0.96%(20/2078);共患冠心病脑卒中两种疾病的进展率为3.85%(80/2078)。(3)单因素分析:对老年高血压患者CVD进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不同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程、肥胖、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吸烟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别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吸烟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5)构建模型:(1)筛选确定进入模型的变量:将多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合理论背景知识加入性别、年龄,则进入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吸烟、CVD共10个变量。(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吸烟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展为CVD产生作用(均P<0.05),女性、较小的收缩压和较短时间的高血压病程均可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CVD进程(均P<0.05);而共患疾病方面:患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均促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发症(均P<0.05);总胆固醇异常者或(和)吸烟人群的进展CVD可能性要更大(均P<0.05)。(3)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贝叶斯网络的节点共10个,有向边10条,节点包括:性别、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吸烟、CVD。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有:收缩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而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可能通过慢性肾功能不全、收缩压间接影响CVD的发生;吸烟与CVD关联较弱。(6)模型比较:贝叶斯网路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16和0.726(均P<0.05),模型效果ROC曲线下面积贝叶斯网络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接近。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和判别正确率分别为0.626、0.717、0.374、0.696;贝叶斯网络模型中灵敏度、特异度和漏诊率和判别正确率分别为0.664、0.657、0.336、0.659,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正确率和特异度较高,排除随访期间CVD不发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较好;贝叶斯网络灵敏度较高漏诊率较低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CVD发病的能力较好,CVD为终身治疗性疾病,能发现CVD的能力非常重要;此外贝叶斯网络可发现不同节点与CVD及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便于更深入了解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因此相比较而言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较优。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CVD进展率较高。(2)性别、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总胆固醇、吸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进展为CVD的影响因素,收缩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可能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产生直接影响作用: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可能间接影响CVD的发生。(3)相比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影响因素较优。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CVD影响因素时,贝叶斯网络不仅能获得影响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还能获得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可能相互作用,且直观简洁,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可直观显示影响因素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展CVD间复杂的关系,可直观了解各危险因素间依赖关系,为慢性病影响因素发现提供合理的方法。

二、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及分组
    1.4 相关诊断标准及分组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不同亚组间NLR、PLR、尿酸/肌酐的比较
    2.3 各指标在超重肥胖冠心病组中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4 超重肥胖人群各指标与冠心病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3.1 各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
    3.2 各指标与冠心病各亚组的关系
    3.3 超重肥胖冠心病组各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讨论
    3.4 超重肥胖冠心病组危险因素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成人肥胖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心绞痛分级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6 临床资料采集
    7 研究方法
    8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心绞痛分级与一般情况
        1.2 冠脉病变支数与一般情况
        1.3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1.4 心绞痛分级与BMI分级
        1.5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1.6 冠脉病变支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 心绞痛分级与相关实验指标
        2.1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2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4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2.6 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
    4 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支数
    5 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指标
        5.1 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5.2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5.3 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危险因素
        2.1 心绞痛分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
        2.2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4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6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7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
        4.1 各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
        4.2 各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4.3 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4.4 各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健康管理人群代谢综合征指标纵向变化轨迹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体检指标
    3 疾病诊断标准
    4 研究设计和队列构建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队列基本信息
    2 队列人群的基线特征描述
    3 轨迹模型的逐步拟合过程
    4 轨迹组成员的基线特征描述
    5 各年龄段人群轨迹组成员的构成比
    6 轨迹组成员的冠心病生存分析
    7 冠心病患者在轨迹组中的分布热力图和发病密度热力图
    8 轨迹组别及多种指标类型的Cox回归结果
    9 多元轨迹加和得分的Cox回归结果
讨论
    1 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对冠心病的致病基础
    2 群组化轨迹模型应用结果的流行病学意义
    3 群组化轨迹模型在冠心病风险评估中的优势
    4 群组化轨迹模型的应用对冠心病防治的意义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四诊资料采集
        2.2 证素辨证
        2.3 临床资料收集及理化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基本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1.3 血压、BMI、腰围分布情况
        1.4 烟酒嗜好、饮食情况
    2 冠心病患者总体证素特点
        2.1 冠心病患者总体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2.2 冠心病患者总体实性证素分布特点
        2.3 冠心病患者总体虚性证素分布特点
        2.4 证素聚类特点
    3 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3.1 冠心病肥胖患者病位证素分布特点
        3.2 冠心病肥胖患者实性证素分布特点
        3.3 冠心病肥胖患者虚性证素分布特点
        3.4 不同性别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3.5 不同年龄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4 冠心病肥胖患者的临床理化指标情况
    5 冠心病患者证素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
        5.1 冠心病患者病位证素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
        5.2 冠心病患者实性证素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
        5.3 冠心病患者虚性证素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
讨论
    1 冠心病患者证素特点
        1.1 冠心病患者病位证素特点
        1.2 冠心病患者病性证素特点
        1.3 聚类分析
    2 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2.1 冠心病肥胖患者的病位证素特点
        2.2 冠心病肥胖患者的病性证素特点
        2.3 不同性别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2.4 不同年龄冠心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
    3 冠心病患者证素与指标的相关性
        3.1 冠心病患者证素与BMI的关系
        3.2 冠心病患者证素与血糖的关系
        3.3 冠心病患者证素与血脂的关系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 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结
        参考文献
    (二) 心血管相关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2. 高血脂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3. 高血压病证结合模型
        4. 复合疾病动物模型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生物学基础与证候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舌面、足底RGB采集图像
    附录2 冠心病血癖证诊断标准
致谢
研究成果

(7)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冠心病诊断标准
        2.2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素标准
        2.4 冠脉病变评估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收集一般资料
        5.2 冠脉病变采集
        5.3 四诊信息
        5.4 证候要素提取
    6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CHD合并MS组一般资料情况
        1.1 CHD合并MS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
        1.2 CHD合并MS组个人史、疾病史情况
        1.3 CHD合并MS组临床指标特征
    2 CHD合并MS组证素分布特征
        2.1 CHD 合并 MS 组病位证素分布
        2.2 CHD合并MS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 CHD合并MS组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3.1 CHD合并MS组病位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3.2 CHD合并MS组病性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4 CHD合并MS组与CHD组比较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证素资料比较
    5 MS组分与冠脉病变影响因素
        5.1 MS组分对Gensini积分影响
        5.2 MS组分对冠脉病变支数影响
    6 CHD合并MS组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6.1 CHD合并MS组证素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6.2 CHD合并MS组证素与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CHD合并MS一般资料分析
    2 CHD合并MS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2.1 CHD合并MS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2.2 CHD合并MS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 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
        3.1 MS相关组分对冠脉Gensini积分、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
        3.2 CHD合并MS证素对冠脉病变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高尿酸血症及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疾病诊断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3.2 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高尿酸血症与常见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4 常见代谢性疾病对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
    3.5 高尿酸血症与常见代谢性疾病对冠心病发病的叠加作用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尿酸血症可显着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
    4.2 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发病高度相关
    4.3 高尿酸血症是常见代谢性疾病的病因疾病
    4.4 常见代谢性疾病是高尿酸血症致冠心病的中间变量,且存在协同作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2.1 年龄
        1.2.2 性别
        1.2.3 吸烟
        1.2.4 饮酒
        1.2.5 体质指数
        1.2.6 血糖
        1.2.7 高血压
        1.2.8 非酒精性脂肪肝
        1.2.9 血脂异常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体格检查
        2.2.2 血液样品检测
        2.2.3 问卷调查表
    2.3 疾病诊断标准
        2.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2.3.2 高血压分级标准
        2.3.3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2.3.4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2.3.5 冠心病诊断标准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水平
        3.1.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特征
        3.1.2 研究对象的一般生活习惯
        3.1.3 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情况
        3.1.4 研究对象的血糖情况
        3.1.5 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病患病情况
        3.1.6 研究对象的脂肪肝患病情况
        3.1.7 研究对象的血脂情况
        3.1.8 研究对象的冠心病患病及既往患病情况
    3.2 冠心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吸烟与饮酒
        3.2.4 BMI
        3.2.5 血糖
        3.2.6 高血压
        3.2.7 脂肪肝
        3.2.8 血脂情况
    3.3 共线性诊断
    3.4 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1 年龄
        3.4.2 性别
        3.4.3 BMI
        3.4.4 血糖
        3.4.5 高血压
        3.4.6 脂肪肝及高脂血症
第四章 讨论
    4.1 年龄与冠心病
    4.2 性别与冠心病
    4.3 体质指数与冠心病
    4.4 吸烟、饮酒与冠心病
    4.5 高脂血症、脂肪肝与冠心病
    4.6 糖尿病与冠心病
    4.7 高血压与冠心病
    4.8 职业与冠心病
    4.9 D型性格与冠心病
    4.10 高盐饮食与冠心病
    4.11 地域与冠心病
    4.12 冠心病的预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体检问卷调查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概况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状况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模型构建及评价
    2.5 贝叶斯网络因果推断
第三章 讨论
    3.1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状况分析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评估模型
第四章 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
    4.1 研究总结
    4.2 政策建议
    4.3 研究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老年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炎症指标与超重肥胖人群并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杨文文.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小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健康管理人群代谢综合征指标纵向变化轨迹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D]. 李明卓. 山东大学, 2020(02)
  •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患者证素特点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吴丽凡.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D]. 杨双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李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高尿酸血症及常见代谢性疾病与冠心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包凯芳. 兰州大学, 2020(01)
  • [9]天津市某区干部职业群体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D]. 刘亚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孔令燕.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