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包玥晗[1](2020)在《全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对应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因其自身的“隐蔽性”使人们忽略了对它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多表现为“重显性,轻隐性”的状态。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式进步,不仅出现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技术,也出现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深刻改变了传播生态,也深刻影响这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随着传播环境的深度变革,新形势下,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回应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独特品性回应着时代挑战,而全媒体生态的传播格局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渠道。本文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研究思路,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入探索了全媒体的演进历程,归纳出了全媒体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打通了二者的内在关联,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行性以及依托全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全媒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三全育人”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息媒体契合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情境等要素的创新要求,同时高校利用全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彰显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全媒体时代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即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基础,以高校全媒体思政“中央厨房”的平台构建为核心等,这些具体路径为高校借助全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徐小平[2](2020)在《题序调整突出理性思维 五育并举强化素养导向——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题评析》文中认为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卷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依据,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区分功能明显,体现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基本课程理念,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导教学"一面旗"的核心功能.本文分析2019年高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的特点,以期对师生做好2020年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杜鸿飞,陈绍刚[3](2019)在《二项分布近似计算的误差量化分析》文中认为试验次数较大时,二项分布可用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作近似计算.对于系统可靠度问题,量化分析了随机变量上下限、整数端点对近似计算的累计误差影响,发现用正态分布作近似时累计误差总为负数且在期望附近达到最大,对整数边界点进行扩张修正可提高估算精度;对不同参数组合的误差量化分析表明,当期望小于10时用泊松分布近似计算效果较好,当期望超过10后用正态分布作近似效果较好.
王海青[4](2019)在《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文中研究说明问题驱动理论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深入到数学学科内部剖析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揭示数学本质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趋势所在,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材内容与组织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相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已有的文献成果以获得研究启示;介绍问题驱动教学理论,指出“问题”的内涵与“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实质,为后面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2)对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对相关数学史的梳理以明晰两个重要问题:圆锥曲线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历史脉络还展现了圆锥曲线与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各分支的密切联系。从历史中获得教学启示,进而为“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提供有力支撑。(3)对高中数学三个不同版本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从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章节引入方式、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及章末回顾五个维度剖析了不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的必要性。(4)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依据对圆锥曲线历史发展的剖析结果、相应的教材分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教学重构强调以单元为主体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驱动具体课时的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致力于解决“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的四个关键,即:实现从空间中的原始定义自然过渡到平面上的第一定义;突出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特性的同时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对圆锥曲线“离心率”概念一致性的理解;恰当运用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组织教学。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依据问题驱动理论,梳理了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教学启示,从数学的学科结构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再结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与顺序。教学重构紧扣三条主线以问题驱动展开教学,即Dandelin双球模型、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圆锥曲线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通过对教学单元的整体组织设计,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获得知识之间联系丰富的整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按照“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组织顺序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具体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三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彼此联系、逐步铺垫且前后呼应,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重构可以解决前面提及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四个关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对圆锥曲线内容的整体认识,充分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以及蕴含在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将问题驱动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问题驱动中学数学单元的教学重构,强调整体解读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本研究的探索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运用问题驱动理论剖析教材与组织教学的研究范式,为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具体课时的教学组织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具有参考借鉴价值。(3)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问题驱动教学从教育哲学层面深入到数学内部去剖析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从而了解数学教育的价值以创设能反映数学本质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重在“为什么教”进而到“如何教”。本研究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和课时教学设计,是对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反思,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研究从整体的视角,依据数学史与数学学科结构解读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本质及追溯知识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教学,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研究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也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李响[5](2018)在《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正向数字化时代转变,数据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后,“统计与概率”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共同写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统计与概率”首次成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运用到概率统计的知识,因此需要从中学生开始培养统计观念和随机思想。本文将以初中9年级的学生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初中生概率统计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初中生在学习概率统计内容时困难所在,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存在的困难,以其中的两节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其对学生概率统计学习的帮助及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曾辛金[6](2017)在《关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一课的点评》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观摩"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展示课,对展示课进行了总体评价,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教学思路清晰,重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策略得当;注重概念生成,知识结构完整;渗透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合作探究;凸显教材地位,借助信息技术.同时,指出了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崔恒刘[7](2017)在《对一道概率题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初中概率的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关于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问题,课标的本意是通过这类问题让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和作用,然而有的考题似乎违背了课标的意图,考查的是单纯的计算内容,引发了争议和思考.一、源问题——联考卷上的游戏公平问题试题:爸爸给双胞胎兄弟小明和小强带回一张篮球比赛门票,兄弟俩决定分别用标有数字且除数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区别的小球,各自设计一种游戏确定
曾俊[8](2012)在《建构主义视野下新疆地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教师知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教师信念。教师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课堂决策、教学行为乃至专业成长。近20年来,国内外掀起了研究教师信念的热潮,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关于数学教育信念,业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地区,关于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的研究并不多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少研究者认为,推进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更新教师观念,利用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如建构主义)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教师发展,重构传统数学教育观念。本文首先通过对参加国培的30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与2010级的12名在职教育硕士进行调查分析,具体从他们的数学信念、数学教学信念以及数学学习信念三个维度收集信息。问卷包括结构性试题与开放式问答题两部分。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类分析。本文着重分析探讨这些培训学员与教育硕士的信念现状特征,并对这两类教师的信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同时,本研究试图揭示出影响数学教师信念的一些重要主客观因素。进一步,本文还尝试从微观视角进行课堂活动精细分析,主要有:课堂中某数学教师本土概念研究与其关注的核心要素分析。研究方法手段有课堂观察与录音、视频研究。得出的初步研究成果有:1.问卷调查表明新疆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信念、数学教学信念以及数学学习信念均倾向于进步取向,但教师们依然不同程度地秉持传统数学教育信念成分。2.教师的数学信念中或许含有相互矛盾但共存的成分。3.国培学员与教育硕士的数学信念、数学教学信念以及数学学习信念均没有显着性差异。4.基于课堂观察的微观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秉持绝对主义或者工具主义的数学信念,而数学教学信念以及数学学习信念具有进步倾向;传统信念与建构主义信念并存,前者占有优势。5.数学教师信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在教学行为中,导致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产生不一致性的外部因素较多,其中当前评价模式、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期望影响较大。本文还试图从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视角解析数学教师信念现状特征的深层原因。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文章为中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信念发展以至专业成长提出建议。
刘连勇[9](2007)在《一道高考试题的求解及商榷》文中指出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Ⅱ卷(黑龙江考卷,文19题,理18题)有这样一道概率题: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1件,假设事件A:"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多有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A)=0.96。(Ⅰ)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是P;(Ⅱ)(文)若该批产品共100件,从中任意抽取2件,求事件B:"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少有一件二等品"的概率P(B)。
万福令[10](2002)在《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文中认为对浙江大学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 )第五章习题 7(2 )的答案及解答提出商榷
二、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阐述 |
1.1 全媒体的解读 |
1.1.1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
1.1.2 全媒体的内涵 |
1.1.3 全媒体的特征 |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把握 |
1.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
1.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
1.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 |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 |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说 |
2.1.2 习近平“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2.2 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2.1 关于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 |
2.2.2 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 |
第三章 运用全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3.1 “四全媒体”为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
3.1.1 利用全程媒体“时效性”捕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3.1.2 利用全息媒体“丰富性”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
3.1.3 利用全员媒体“多元参与性”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
3.1.4 利用全效媒体“深入性”精准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3.2 运用“四全媒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三全育人”理念 |
3.2.1 运用全程媒体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契合全过程育人理念 |
3.2.2 运用全员媒体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契合全员育人理念 |
3.2.3 运用全效、全息媒体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契合全方位育人理念 |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措施 |
4.1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
4.1.1 树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 |
4.1.2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
4.2 优化全媒体时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4.2.1 增强媒体行业自律,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
4.2.2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环境 |
4.2.3 推动多方配合,构建协同育人环境 |
4.3 依托全媒体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通道 |
4.3.1 构建高校全媒体思政“中央厨房” |
4.3.2 利用融媒体产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4.3.3 依托慕课、B站等平台推进“课程思政”新实践 |
4.3.4 依托校园网络广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二项分布近似计算的误差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和泊松定理 |
3 近似计算的误差量化分析 |
3.1 系统可靠度问题 |
3.2 不同{n, p}组合的估算误差 |
3.3 np较小的二项分布近似 |
4 结 论 |
(4)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研究的需要 |
1.1.2 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
1.1.3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
2.1.1 基本情况分析 |
2.1.2 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内容的整体研究 |
2.1.3 对具体概念及其标准方程的课时教学研究 |
2.2 国外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
2.2.1 教辅材料对“圆锥曲线”模块内容的编排方式 |
2.2.2 对具体概念教学的处理或建议 |
2.3 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文献述评 |
2.3.1 相关文献的共同特点 |
2.3.2 仍需解决的四个关键教学问题 |
2.4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简介 |
2.4.1 问题驱动与数学教学 |
2.4.2 合适的问题与适当的情境 |
2.4.3 问题驱动、问题链与问题解决 |
2.4.4 问题驱动教学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生教学法的关系 |
2.4.5 问题驱动数学教学的内涵 |
第3章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启示 |
3.1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 |
3.1.1 圆锥曲线的起源 |
3.1.2 圆锥曲线与欧几里得几何 |
3.1.3 圆锥曲线与解析几何 |
3.1.4 圆锥曲线与射影几何 |
3.1.5 圆锥曲线与线性代数 |
3.2 历史的启示 |
3.2.1 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 |
3.2.2 圆锥曲线的不同方程表示形式及意义 |
3.2.3 圆锥曲线历史对教学的启示 |
第4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 |
4.1 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要求 |
4.1.1 课时安排与单元教学目标 |
4.1.2 单元教学建议 |
4.2 教材内容分析 |
4.2.1 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 |
4.2.2 栏目设置 |
4.2.3 章节引入方式 |
4.2.4 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 |
4.2.5 章末回顾 |
4.3 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分析 |
4.3.1 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 |
4.3.2 数学建模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程度 |
4.3.3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 |
4.3.4 概念的特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联系 |
4.4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 |
5.1 基于历史和教材内容重构教学 |
5.1.1 教学重构的整体框架及思路 |
5.1.2 四个关键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
5.2 具体课时安排与教学设计 |
5.2.1 具体课时安排 |
5.2.2 具体课时教学设计 |
第6章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6.1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流程结构图 |
6.2 教学实现了空间截线定义与平面轨迹定义的融合 |
6.3 教学揭示了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种曲线的内在联系 |
6.4 教学反馈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 |
7.1.1 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 |
7.1.2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 |
7.1.3 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 |
7.1.4 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
7.2.2 有助于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
7.2.3 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
7.3 研究展望 |
7.3.1 教学实验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
7.3.2 教师的素养及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
7.3.3 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开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其余课时的教学设计 |
附录2:四节概念课的PPT教案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预备知识 |
(一)问卷调查法 |
1.问卷的结构 |
2.问卷的设计原则 |
3.设计问卷的步骤 |
4.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二)统计量 |
1.集中量数 |
2.差异量数 |
二、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 |
(一)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
1.问卷的编制 |
2.问卷的实施过程 |
(二)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
(三)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 |
1.概率部分的学习现状分析 |
2.统计部分的学习现状 |
3.对学生概率统计部分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
(四)结论分析 |
(五)建议 |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
2.让学生与教师正确认识概率统计,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
3.紧密概率统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
4.摒弃老套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5.运用新技术手段来讲解概率统计知识 |
6.对初中概率统计课程的建议 |
三、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改善策略研究 |
(一)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改善策略 |
1.教师角度 |
2.学生角度 |
(二)以“随机事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教学目标 |
3.教学重难点 |
4.教学过程 |
5.效果分析 |
(三)以“加权平均数”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过程 |
5.效果分析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二)初中生概率统计问卷测试成绩 |
(三)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6)关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一课的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教学亮点 |
1. 教学思路清晰, 重点把握准确 |
2.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策略得当 |
3. 注重概念生成, 知识结构完整 |
4. 渗透思想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
5. 突出学生主体, 强化合作探究 |
6. 凸显教材地位, 借助信息技术 |
二、有待商榷的问题 |
1. 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比较欠缺 |
2. 个别地方的处理不够清晰 |
(8)建构主义视野下新疆地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问题提出 |
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关于信念 |
第一节 信念与教师信念的涵义 |
一. 信念的概念 |
二. 信念概念的澄清 |
三. 教师信念的概念 |
第二节 信念的特征与结构 |
第三节 数学教育中的信念 |
第四节 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分析 |
第五节 研究信念的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第三节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五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第六节 建构主义的数学观 |
第七节 建构主义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第二节 问卷的分析一 |
一.关于国培学员教师信念的结果分析 |
二.教育硕士的教师信念 |
三.国培学员与教育硕士间的 t-检验 |
第三节 问卷的分析二 |
一.开放题一及其分析 |
二.开放题二及其分析 |
三.开放题三及其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研究 |
一.概述 |
二.本土概念 |
三.关键因素分析 |
四.本土概念与关键因素的综合分析 |
第四章 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建构主义视野下信念研究结果的总结反思 |
第二节 基于信念研究的有关建议 |
一.发挥数学史作用改造数学教师信念 |
二.培训机构应积极转化数学教师的信念 |
三.数学教师需要自我反思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交流 |
四.重构我们的数学教育文化 |
第三节 本文的诸多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A |
附录 B |
后记 |
四、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包玥晗.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2]题序调整突出理性思维 五育并举强化素养导向——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数学试题评析[J]. 徐小平. 福建中学数学, 2020(01)
- [3]二项分布近似计算的误差量化分析[J]. 杜鸿飞,陈绍刚. 大学数学, 2019(04)
- [4]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D]. 王海青. 广州大学, 2019(12)
- [5]初中生概率统计学习现状的统计分析[D]. 李响. 鞍山师范学院, 2018(08)
- [6]关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一课的点评[J]. 曾辛金. 中国数学教育, 2017(Z2)
- [7]对一道概率题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思考[J]. 崔恒刘.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17(Z1)
- [8]建构主义视野下新疆地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调查研究[D]. 曾俊.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9]一道高考试题的求解及商榷[J]. 刘连勇. 考试(教研版), 2007(12)
- [10]关于一道概率题的商榷[J]. 万福令. 工科数学, 2002(06)
标签:数学论文; 圆锥曲线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 概率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