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导论教学初探

初中物理导论教学初探

一、中学物理入门教学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焦振兰[1](2020)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资料,运用文献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形成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过程,运用案例法对高中物理概念进行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本研究呈现了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实践案例。应用问卷调查法,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为一级指标,以其包含的要素为二级指标,以教学内容蕴含的核心素养为三级指标,设计调查工具。利用问卷对案例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分析数据并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有93.8%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能达到高中毕业应达到的学业水平;有63.6%的学生达到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学业水平。(2)学生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达到的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1)教学设计时,教材分析应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或者其中某几个方面的某些维度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其隐涵的物理核心素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设计合理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2)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设计调查工具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评价,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为教学反思及改进提供证据。

张钟文[2](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史佳科[3](2020)在《高中“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摄影通过摄影器材捕捉、记录生活中自然发生的或人为设计的物理现象,呈现物理原理、表达物理观念,是物理科学之美与摄影艺术之美的融合过程,可以综合反映拍摄者的科学能力和艺术素养,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教学策略。因此如何在物理校本课程中引入物理摄影的相关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聚焦于在高中开展物理摄影校本课程,根据物理摄影及课程编制的基本依据设计并预实施了物理摄影校本课程。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物理校本课程的观点与态度。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重点中学为调查对象,针对该学校、一线物理教师和部分2019级高一新生展开调查,了解以上三方对于物理校本课程的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开设前景的想法与理由。第二,根据物理摄影的相关内容和现代课程理论,编制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并制定课程目标,根据物理摄影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课程内容,依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教学策略,最后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课程评价方法。第三,精简设计编制的物理摄影校本课程并开展课程预实施。选取该校高一某班级为实验组,实施四个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选取高一另外两个班级为对照组,对物理摄影进行一个课时的简单介绍。之后通过完成一个相同的物理摄影作业来比较两组的摄影作品得分,从而判断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给出相关结论与建议。通过调查发现:(1)受限于浙江新的选考制度,学校整体的教学压力较大,因此安排传统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多数物理教师认同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但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需要对传统的校本课程进行一定的改进。(3)学生们希望有新颖的校本课程可供他们选择与学习,但又不希望该课程占据他们太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课程预实施发现:(1)实验组的物理摄影作品成绩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2)学生在文字描述的全面性,图片本身的主题性、观察力或创造力,作业态度与摄影技巧上有了明显的提升;(3)在主题选择方面,实验组的物理主题更加多元化,并应用一定的摄影技巧。综合来说,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在预实施的过程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对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1)摒弃传统的校本课程形式;(2)重视专题类物理摄影创作;(3)调整作业安排和考核方式。

刘洋[4](2020)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低效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学校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和目标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老师消耗大量精力,讲的累,学生不愿意听,学习效果差”一直是传统性课堂的顽疾,也一直是中等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改革收获了显着的成效,但仍然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怎样打造高效物理课堂,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的问题,是当前中等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笔者在农村的一所初级中学任职多年,农村初中教学资源有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观念落后,教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严重低下。尽管全国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并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效。但是农村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进程相对落后,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垫脚石和敲门砖。初中物理是物理基础的入门课程,是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物理学习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有应用物理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素养,勇于创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中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的主要场所。因此,探索改变课堂低效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效率低下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发现并总结出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分析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农村初中教师跟不上时代,教学观念不更新,课堂效率低下;农村物理课堂教师单调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农村初中学校物理设施陈旧导致教学效果低效和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不足导致课堂低效。依据农村物理课堂低效出现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变教学观念和增强课堂趣味性;不断提高物理专业素养;学生增强物理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质量较高的物理教学器材。

龚曦曦[5](2019)在《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积木化”思想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思想大到大型重器的制造、大型工程的建设,小到幼儿积木玩具的制作等很多方面被应用,就连风靡全球老少皆宜的乐高玩具也是典型的益智积木类玩具。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积木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围绕研究的主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确定研究内容,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由生活生产中涉及“积木化”过程的典型实例归纳出“积木化”的特点是由整化零和由零成整,总结“积木化”过程的思想精髓是由零成整的搭建过程,从而界定“积木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将积木分类为“有形积木”和“无形积木”,并且详细阐述“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两种方式——“有形积木”的实物搭建和“无形积木”的思维搭建。第三部分是第四章,选取三个教学案例,将第三部分中阐述的“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案例实践研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第四部分是第五章的总结展望,阐述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展望“积木化”思想在后续教学中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我认为:应用“积木化”思想于教学中能有效训练思维、锻炼手脑、探索新知,特别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两方面的素养。

桑蕊蕊[6](2019)在《西南贫困地区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探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科学探究主要通过探究实验体现;科学内容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这两部分内容都是人类通过探索自然得出来的结果。因此,实验在日常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课时少和任务多、大班教学和微小器材之间的矛盾。又由于物理实验本身的属性,很多重要实验都无法在课堂中展示,或者展示了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演示实验教学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由于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逆性,学生偶尔跟不上课堂进度,就会导致其实验操作出现诸多问题。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教育”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进了微课程的发展。微课程不仅使学习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为教育者赋能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然而,关于中学物理实验内容的微课程研究却少之又少。在微课程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的今天,我们更要着重开发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内容。在互联网教育常态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西南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情况、物理实验实施现状、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微课程的需求程度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跟踪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可行性,并对我国的物理实验微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此诠释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应用基础;同时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物理实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研究基础,不仅对“微课程”和“物理实验微课程”进行概念界定,而且阐述了物理实验微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特点;从而根据物理实验微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确定其设计原则、内容选择与分类、开发技术和制作流程;接着根据不同的实验微课程类型——学生物理实验微课程、演示实验微课程、拓展实验微课程,进行典型案例开发并给出教学使用建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中学物理课程实际对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马文婧[7](2019)在《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越发提倡教育全球化,各国在教育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美国的教育一直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其课程改革的也处于发展的前沿,它的改革对于世界物理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美国的教育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本论文研究了中美两国教材的实验部分,分析两国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要求,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分类统计,对其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挖掘两国教材在实验部分的特色和优点,汲取二者长处,设计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为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式。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论文的第一、二两章主要为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对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对比,通过分析两国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实验部分,两国都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和处理数据、评估数据、交流合作的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依据实验的栏目、类型、教学方式和使用仪器进行分类统计数量,对两国教材的实验数量及类别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美国实验更注重探究性和生活化,中国实验更注重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论文第四章主要基于实验的内容——目录、插图、结构和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美国教材更具有规范性,注重细节,具有开放性。论文第五章是选取具体实验案例的分析对比,美国教材对实验过程叙述详细,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中美国情和教学内容都有差异,所以提前对学生进行了对美国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测试,通过实践发现美国教材的实验内容有助于中国学生的实验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论文第六章,设计符合中国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案例,并在高中进行实践,通过实验测试,使用改进后的实验案例进行教学的班级学生实验能力测试高于未使用的班级,所以基本认为改进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水平。论文的最后根据所做研究进行总结及反思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展望。

陆峙秋[8](2019)在《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案例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告诉我们未来到哪里去,它铸就了开辟未来的阶梯,具有方位感和源动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新型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一线教师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几何画板作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大力推广地教学软件,其实用性不言而喻。论文以努力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以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导向,以2011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2017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指南。采用文献分析、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针对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案例开发与应用,着重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具体阐述了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几何画板与教材紧密结合,在如何运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的层面上,通过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深层次地挖掘出如何有的放矢构建与教学相匹配的物理模型,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助推物理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第二部分通过对几何画板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厘清了几何画板的产生与发展,功能和操作特点,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认识结构的迁移理论,揭示了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进行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切合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了几何画板在创建物理情境、突破定势思维及动态物理问题中的具体应用;第四部分揭示了如何通过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与具体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与合理开发;第五部分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以及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郭建福[9](2018)在《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方物理科学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传播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翻译和编辑的书籍出发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方物理学知识引入的一些问题。从物理实验史和学校实验运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展开。登州文会馆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晚清时期开办的一所文理结合的综合性学校。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物理实验发展史料的进一步扩展和挖掘,加强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的研究,不仅整理出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获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1.文章首次将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其不同阶段关键人物的进行研究。第一个阶段是其初创阶段,即狄考文时期,这一时期校舍简陋,生源困难。狄考文白手起家,自写教材,自制仪器,创建起物理实验室。文会馆通过自制、购买、别人捐赠逐渐添置仪器,但其实验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1882年赫士来华,带来一架较大口径的望远镜及一些仪器设备,建起了天文台,翻译《天文揭要》、《光学揭要》、《声学揭要》、《热学揭要》等物理着作,并配备与其相适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学校物理实验室初具规模。第三阶段是伯尔根1901年接任校长,与路思义一起建设高标准实验大楼和标准化物理实验室。文章重点对赫士、路思义两位人物进行了研究。2.对登州文会馆的10个物理实验室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梳理。文章将实验部分整合为五章,按照力、热、声、光、电的顺序对实验及其仪器设备进行说明,并与同时期的国外的物理实验仪器进行横向比较以说明引进的实验水平如何,与现代的物理实验纵向相比较以说明对现代的物理实验的影响。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考证,发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大学已经有了非常发达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设备,从而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学1918年前没有物理实验的观点。3.从物理教科书和实验室的内部联系出发,考察了近代科技与东西方传统技术设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主要在第三章力学实验,首先分析研究了文会馆力学实验室及其教材《格物入门》中的力学卷,并与同时期的李善兰译《重学》做了比较,再对力学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即水学实验室)逐一分析说明。力学实验及其仪器包含大量的中国传统技术设备,如欹器、尖劈、翻车、杠杆、斜面、水磨、天平和砝码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的研究发现文会馆物理教学与实验,并没有如以前的翻译书籍及内容出现本土化的倾向。而恰恰相反,文会馆力图将这些中国本土的技术设备纳入到近代物理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并进行解释。4.对晚清时期,西方通过学校这一载体传入中国的先进技术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获得了一些新的看法。(1)进一步发现了登州点亮第一盏电灯的证据。(2)首次发现早在中国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文会馆就有了全套的火车技术教育设备,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美国产火车蒸汽机及蒸汽火车模型。(3)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开展中国近代最早的蒸汽消防车原理及操作教育的学校。通过研究发现登州是中国最早具有近代蒸汽消防车及其配套设备的三个城市之一(其她两个是香港和上海)。(4)首次发现文会馆是对学生最早进行近代化的木工、铁工以及织布机械的操作与维修职业教育的学校。(5)找到了一些狄考文与赫士往来书信以及路思义日记和家庭档案关于实验室建设的新史料。5.首次对文会馆的物理实验及其仪器进行了考察。(1)对声学仪器考察发现,文会馆拥有中国最早的录音仪器设备以及声光同步实验仪器。(2)对光学和天文实验及其仪器研究发现,文会馆有当时最先进的反射式望远镜、显微镜以及国内领先的天文观测设备,并建有先进的天文台,否定了部分学者提出的1905年,中国才有显微镜实验的说法。(3)进一步考察文会馆X光知识的引入,不但证明了文会馆光学教材《光学揭要》是最早介绍X光知识的书籍,还发现了文会馆是最早开展X光技术教育的学校,并装备有全套的X光实验设备。(4)首次发现文会馆最早在中国进行了无线电报技术教育,并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报技术设备。(5)发现文会馆拥有当时最好最先进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并拥有当时最齐全的电学实验设备。6.通过对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也带动了对整个晚清时期物理实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物理实验书籍的搜集整理和对比以及实验仪器的引进、使用和注意事项等。物理实验书籍包括国外的同时期的迦诺《初等物理学》及其译本,日本的饭盛廷造《物理学》及其译本,以及《重学》、《声学》等晚清时期的大量物理书籍的考察,这些工作也为进一步研究晚清时期的物理实验史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突破口。总之,文会馆物理实验及其仪器非常丰富,但一百多年过去了,由于以前没有规范的实验仪器名称,研究资料匮乏(本文研究的基础只有《文会馆志》中8页关于实验仪器的名称),而且有很多实验仪器随着科技发展已经被淘汰,现在对其考证非常的困难,有的已经无法对其进行查证。本文作为研究晚清时期物理实验的较早的文章,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研究晚清的物理实验中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物理实验史研究工作。

胡扬洋[10](2018)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高考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继成为热点和难点。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教科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逐渐成为焦点。现实中,教师群体包括物理等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则一直以来缺乏进展和突破。改进这一现实需要找寻良好的契机和杠杆,教科书编写研究以及科学方法这一范畴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的选择。在当下,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的研究亦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第1章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对整个研究给予界定。第2章研究综述选用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思想史视角的汇交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综述了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第3章发掘并归纳了思想与现实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主要存在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以及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等三个方面。第4章对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确定了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进而分别梳理了我国教科书与欧美教科素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最后归纳了相应的启示。具体的研究共分为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以及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三个子研究。研究规划试图通过思想史、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找到既切合我国物理教师群体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又具有鲜明实践特征,且具备良好学理依据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范例。研究Ⅰ共包括第5章和第6章。首先试图确定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在关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科学方法的历史内涵、哲学内涵以及在教科书中呈现时的教育内涵;其次,研究探讨了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理论;第三,探讨了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最后,在相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建构了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模型,并在这一分类框架下探讨了不同类属科学方法的内涵、特性及其功能。研究Ⅱ共包括第7章~第12章。首先,在科学方法类属三维空间的框架下,确定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为物理学科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其次,论述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篇章形式以及呈现科学方法的三种陈述模式;第三,基于呈现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确定,制定了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最后,基于方案,给出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系统置入”以及“部分重构”的编写案例。研究Ⅲ为第13章。为检验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并进行了设计,共包括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以及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三个维度。第14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并进行了综合讨论。结论认为科学方法相关理论建构体现出基本的合理性以及实践可用性,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范例具有良好的范例价值,且呈现效果在教科书应用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

二、中学物理入门教学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物理入门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
        2.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3.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法
        3.问卷调查法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物理核心素养
        2.教学设计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
        2.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相关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物理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
        2.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四、物理概念的特点与教学要求
    (一)物理概念
    (二)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许多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3.物理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4.物理概念的内在联系
    (三)物理概念教学要求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2.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3.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其外延
        4.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5.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五、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弹力”的教学设计
        案例2:“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案例3:“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1.案例1、案例2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2.案例3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3.整体效果分析
        4.物理核心素养差异性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2.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环节
        3.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评价
    (二)建议
        1.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建议
        2.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评价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弹力和摩擦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超重和失重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3.2.1 声的部分
        3.2.2 光的部分
        3.2.3 热学部分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3.2.5 电的部分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3.2.9 近代物理部分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5.1 教材分析
    5.2 学情分析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5.3.1 教学目标
        5.3.2 应对策略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5.4.1 课前准备环节
        5.4.2 教学展开环节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7 相关建议
    7.1 教材方面
    7.2 教师方面
    7.3 评价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高中“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探讨
    2.1 研究现状
        2.1.1 物理摄影
        2.1.2 校本课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力理论
        2.2.2 现代课程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设的现状调查
    3.1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展现状
    3.2 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意见
    3.3 针对校本课程的学生反馈
        3.3.1 调查整体安排
        3.3.2 学生反馈情况
    3.4 调查情况总结
第4章 高中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
    4.1 课程目标
        4.1.1 课程目标的依据
        4.1.2 课程目标的具体描述
    4.2 课程内容
        4.2.1 课程结构
        4.2.2 教学内容
    4.3 课程实施
    4.4 课程评价
        4.4.1 评价标准
        4.4.2 量表制定
第5章 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实施探索
    5.1 实施整体情况
        5.1.1 实施对象
        5.1.2 时间与地点
        5.1.3 教学组织
    5.2 实施案例分析
        5.2.1 第一课时:物理摄影入门
        5.2.2 第二课时:物理摄影指导
第6章 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评价情况
    6.1 整体评价情况
    6.2 物理摄影主题的选择
        6.2.1 物理摄影主题的统计
        6.2.2 统计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6.3 评价要素得分
        6.3.1 各评价要素的成绩比较
        6.3.2 各评价要素的得分情况
    6.4 典型作品分析
        6.4.1 作品的闪光点
        6.4.2 作品的不足之处
        6.4.3 作品的二次改进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开设物理校本课程的调查问卷
    附录2 物理摄影作品评分表(高中生)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低效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堂
    二、课堂的低效
    三、物理课堂的低效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主体教育理论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五、多元智能理论
第四章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低效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一)访谈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据分析法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五、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二)农村初中学校物理教学设施不足
        (三)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
        (四)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第五章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容易导致课堂低效
    二、农村初中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导致课堂低效
    三、农村物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导致课堂低效
    四、农村初中学校物理设施陈旧导致课堂低效
    五、农村初中物理课堂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不足导致课堂低效
第六章 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低效的应对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实现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四、改变教学观念和增强课堂趣味性
    五、不断提高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六、引导学生增强物理学习能力
    七、及时更新质量较高的物理教学器材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灵感
    1.2 物理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能力
        1.2.1 物理核心素养
        1.2.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积木化”思想
    2.1 “积木化”过程的内容
    2.2 “积木化”思想的特点和内容
    2.3 “积木化”思想的优势
3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
    3.1 “积木化”思想融入教学的理论基础
    3.2 “有形积木”的实物搭建教学
        3.2.1 “有形积木”的特点和功能
        3.2.2 “有形积木”融入实物搭建
    3.3 “无形积木”的思维搭建教学
        3.3.1 “无形积木”的特点和功能
        3.3.2 “无形积木”融入思维搭建
    3.4 总结
4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有形积木”实物搭建的实践案例
        4.1.1 以知识点“电磁继电器”为例
        4.1.2 以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为例
    4.2 “无形积木”思维搭建的实践案例
    4.3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反思
5 总结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5.4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于核心素养下物理学科能力的表现框架
附录2:《物态变化》归类的知识清单
附录3:《物态变化》零散的知识清单
附录4:部分学生绘制的作品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西南贫困地区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探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物理实验微课程理论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微课程
        2.1.2 物理实验微课程
        2.1.3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负荷理论
        2.2.4 掌握学习理论
        2.2.5 视听教学理论
        2.2.6 微型学习理论
第3章 西南贫困地区物理实验微课程应用基础分析
    3.1 实验微课程需求分析
    3.2 实验微课程可行性分析
    3.3 实验微课程建设现状
第4章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4.1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4.1.1 目标性
        4.1.2 整体性
        4.1.3 学生中心
        4.1.4 科学性
        4.1.5 情景化
        4.1.6 启发性
        4.1.7 趣味性
        4.1.8 交互性
        4.1.9 辅助性
    4.2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内容选择
        4.2.1 物理实验课程内容选择
        4.2.2 物理实验微课程内容分类
    4.3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开发技术
        4.3.1 真实拍摄
        4.3.2 手写板录制
        4.3.3 虚拟仿真动画制作
        4.3.4 PPT录制
        4.3.5 音频录制
        4.3.6 视频的合成制作
    4.4 物理实验微课程的制作
        4.4.1 制作流程
        4.4.2 教学设计
        4.4.3 脚本开发
第5章 物理实验微课程典型案例
    5.1 学生实验微课程: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分布
        5.1.1 前期分析
        5.1.2 教学设计
        5.1.3 脚本开发
        5.1.4 课程评价
    5.2 演示实验微课程:液体的蒸发
        5.2.1 前期分析
        5.2.2 教学设计
        5.2.3 脚本开发
        5.2.4 课程评价
    5.3 拓展实验微课程:3D和 VR电影大揭秘
        5.3.1 前期分析
        5.3.2 教学设计
        5.3.3 脚本开发
        5.3.4 课程评价
第6章 总结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中学教师对物理实验微课程的需求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B: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微课程的需求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C:中学生对物理实验微课程的需求调查问卷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中美两国课程标准分析
第三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对比分析
    3.1 中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3.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
    3.3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数量分析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对比分析
    4.1 目录对比
    4.2 实验插图对比
    4.3 实验结构对比
    4.4 实验评价方式对比
    4.5 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案例对比及对中国学生适应性分析
    5.1 中美教材“变压器线圈两端电压与匝数关系”实验对比
    5.2 美国实验模式对中国学生的适用性研究实践案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对比研究的教学改进案例及效果分析
    6.1 实践对象的选取
    6.2 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6.3 教学案例实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介

(8)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案例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几何画板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
    2.1 几何画板的简介
        2.1.1 几何画板的产生与发展
        2.1.2 几何画板的功能与特点
    2.2 几何画板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2.2.1 认知学习理论
        2.2.2 建构学习理论
        2.2.3 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3 几何画板在物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3.1 几何画板在创建物理情境中的应用
        3.1.1 几何画板制作回旋加速器创设物理情境
        3.1.2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回旋加速器物理模型
        3.1.3 利用几何画板创设回旋加速器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3.2 几何画板在突破思维定势中的应用
        3.2.1 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启发式教学
        3.2.2 提出问题
        3.2.3 建立模型——小圆绕大圆
        3.2.4 猜想与假设
        3.2.5 分析与论证
    3.3 几何画板在动态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3.3.1 用几何画板揭示杠杆临界变化问题
        3.3.2 用几何画板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4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开发
    4.1 对《交变电流》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教案设计
    4.2 对《万有引力》中“重力变化问题”的讨论
        4.2.1 常规教学思路
        4.2.2 常规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4.2.3 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重力变化问题
    4.3 对“力的分解”的教学内容解读与案例设计
        4.3.1 “力的分解”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修订后突出的改变
        4.3.2 值得商榷的传统“力的分解”教学过程
        4.3.3 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力的分解”教学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教学建议
    5.3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科研情况
致谢

(9)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英文资料
        1.2.2 中文资料
        1.2.3 小结
    1.3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析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及其相关重要人物
    2.1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概况
        2.1.1 登州文会馆的物理教育
        2.1.2 登州文会馆实验室的三个发展阶段
        2.1.3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
        2.1.4 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2.1.5 小结
    2.2 登州文会馆的创建者——狄考文
        2.2.1 狄考文的生平及贡献
        2.2.2 对狄考文的悼念
        2.2.3 小结
    2.3 一位在华62年的美国传教士——赫士
        2.3.1 赫士简介
        2.3.2 登州文会馆时期
        2.3.3 创办山东大学堂
        2.3.4 创建华北神学院
        2.3.5 日本集中营中的抗争
        2.3.6 小结
    2.4 “南齐北燕”的建设者——路思义
        2.4.1 在齐鲁大学的岁月——教学和募捐两难的选择
        2.4.2 “在水底为码头修建基础”——为燕京大学回国募款
        2.4.3 关于募款和辞职
        2.4.4 小结
3 力学实验
    3.1 普通力学实验
        3.1.1 万有引力实验
        3.1.2 与重心有关的实验
        3.1.3 测定向心力的实验
        3.1.4 测定物体质量的实验
        3.1.5 简单机械的实验应用
        3.1.6 弹力实验
        3.1.7 小结
    3.2 流体力学实验
        3.2.1 流体静力学实验
        3.2.2 液体内部压强实验
        3.2.3 液体浮力实验
        3.2.4 流体动力学实验
        3.2.5 水磨装置
        3.2.6 《水学》及其实验室的特点
4 热学实验
    4.1 文会馆的热学教科书——《热学揭要》
        4.1.1 《热学揭要》的版本和作者
        4.1.2 《热学揭要》的基本内容与影响
    4.2 热学实验
        4.2.1 关于温度变化的实验
        4.2.2 物质的热胀冷缩实验
        4.2.3 物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
        4.2.4 热辐射实验
        4.2.5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实验
        4.2.6 热传导实验
        4.2.7 小结
    4.3 蒸汽实验
        4.3.1 关于演示蒸汽机发展史的实验
        4.3.2 与火车和轮船相关的实验
        4.3.3 其它汽机功用
        4.3.4 小结
5 声学和气学实验
    5.1 文会馆的声学教科书——《声学揭要》
        5.1.1 《声学揭要》译作者及版本
        5.1.2 《声学揭要》的内容
        5.1.3 《声学揭要》的翻译及影响
        5.1.4 赫士首先翻译出版《声学揭要》的原因
    5.2 声学实验
        5.2.1 声音产生的实验
        5.2.2 声音的传播
        5.2.3 声信号与光信号的转化
        5.2.4 声音的增强与减弱
        5.2.5 声音储存实验
        5.2.6 小结
    5.3 气学实验
        5.3.1 大气压强实验
        5.3.2 大气压强的证明与测定
        5.3.3 大气压强运用实验
        5.3.4 其它的气学实验
        5.3.5 丁韪良对海陆风的解释
        5.3.6 气学实验的几个特点
        5.3.7 小结
6 光学和天文学实验
    6.1 文会馆的光学教科书——《光学揭要》
        6.1.1 《光学揭要》的内容
        6.1.2 《光学揭要》内容的特点
    6.2 光学实验
        6.2.1 光的直线传播与光表实验
        6.2.2 光的反射实验
        6.2.3 光的折射与成像
        6.2.4 光的色散实验
        6.2.5 光学元器件的应用实验
        6.2.6 光的偏振实验
        6.2.7 小结
    6.3 天文学实验
        6.3.1 天文实验相关教材
        6.3.2 天文观测研究
        6.3.3 实验室的图表展示
        6.3.4 小结
7 电磁实验
    7.1 干电实验
        7.1.1 电学教学与实验
        7.1.2 静电荷特性实验
        7.1.3 干电知识的基本应用
        7.1.4 雷电知识与防护实验
        7.1.5 电表和电铃实验
        7.1.6 电容相关实验
        7.1.7 干电机实验
        7.1.8 小结
    7.2 湿电实验
        7.2.1 电堆的制作与实验
        7.2.2 电池及其应用实验
        7.2.3 电磁的转化及应用
        7.2.4 电表及电阻相关实验
        7.2.5 电报技术类实验
        7.2.6 电话及其应用:德律风和埋革风
        7.2.7 电灯及其应用
        7.2.8 X光线实验
        7.2.9 小结
    7.3 磁学实验
        7.3.1 指南针相关实验
        7.3.2 其它磁学实验
        7.3.3 小结
    7.4 副电实验
        7.4.1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转化实验
        7.4.2 发电机原理及应用
        7.4.3 电动机
        7.4.4 小结
8 文会馆物理实验的后续影响
    8.1 对广文中学的影响
    8.2 对潍坊地区民族工业的影响
        8.2.1 藤虎枕和华丰机器厂
        8.2.2 尹焕斋潍县信丰染印公司
    8.3 文会馆优秀毕业生代表王锡恩
9 结语
    9.1 物理实验的分类及特点
        9.1.1 教学验证类实验
        9.1.2 职业技术类实验
        9.1.3 科技创新类实验
    9.2 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的几点问题
        9.2.1 文会馆物理实验室建设的渠道与动力机制问题
        9.2.2 传入物理实验仪器的水平以及教师教育水平
        9.2.3 发现了一些关于文会馆物理实验建设的新史料
        9.2.4 实验对人才培养及地方经济的影响
    9.3 研究后续工作及展望
        9.3.1 物理实验室仪器的实物搜寻工作
        9.3.2 重建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室
        9.3.3 一点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核心概念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科学方法教育的基础研究
    2.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思想史
    2.3 我国物理教材编写与教材分析的思想史
    2.4 思想史视角的汇交
    2.5 教科书框架与内容呈现的研究
第3章 科学方法教育的观念与实践疑难
    3.1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方法“有无”之争
    3.2 我国科学方法教育的“显隐”之争
    3.3 科学方法教学的实践之困
第4章 中外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现状研究
    4.1 教科书的选取及其分析标准
    4.2 我国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4.3 欧美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特征
    4.4 对比与启示
研究Ⅰ: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理论研究
    第5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5.1“科学方法”的历史与反思
        5.2“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历史与反思
        5.3 科学方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5.4 教科书文本书写的理论探讨
    第6章 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6.1 科学方法类属的“逻辑”与“历史”维度
        6.2 科学方法类属的“学科-思维”维度
        6.3 科学方法类属的三维空间
        6.4“科学实践”视域下的科学方法类属
研究Ⅱ: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编写研究
    第7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内容
        7.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内容的两类参照
        7.2 三维空间理论下呈现科学方法的类群确定
        7.3 科学方法内容厘定的原则
        7.4 呈现内容Ⅰ:物理学科方法
        7.5 呈现内容Ⅱ:科学思维方法
    第8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形式
        8.1 呈现科学方法的篇章形式:专节/置入/重构
        8.2 呈现科学方法的陈述模式:提示/分解/诠释
        8.3 呈现科学方法的分解陈述
    第9章 人教版新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方案
        9.1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原则
        9.2 对样章的意见征集与反馈
        9.3 呈现科学方法的整体规划
    第10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单设专节”的编写
        10.1 专节“物理学的方法”编写
        10.2 编写说明
    第11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系统置入”的编写
        11.1 系统置入物理学科方法的编写
        11.2 系统置入科学思维方法的编写
    第12章 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部分重构”的编写
        12.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重构
        12.2“机械能守恒定律”重构
        12.3“电场强度”重构
        12.4“楞次定律”重构
研究Ⅲ:物理教科书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研究
    第13章 呈现科学方法的效果
        13.1 呈现效果检验的方法论与设计
        13.2 呈现科学方法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13.3 呈现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影响
        13.4 呈现科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
第14章 综合讨论
    14.1 研究结论
    14.2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中学物理入门教学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 焦振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物理摄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史佳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低效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D]. 刘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 龚曦曦.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西南贫困地区中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的探究与开发[D]. 桑蕊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比较研究[D]. 马文婧. 宁夏大学, 2019(02)
  • [8]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案例开发与应用[D]. 陆峙秋.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登州文会馆物理实验研究[D]. 郭建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呈现科学方法研究[D]. 胡扬洋. 首都师范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初中物理导论教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