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给我们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2022-10-26阅读(205)
问:六国论读后感
- 答: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问:六国灭后对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什么启示? 简单地解释
- 答:六国是 楚燕韩赵魏齐,而这其中,韩赵魏是晋国分裂成的三国。由此可以想象晋国的强大:分裂成的三个国家都进入了七雄之列。
和苏洵、苏辙的《六国论》相比,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
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1.中国需要统一、中国渴望统一。这是最大的启发!
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统一中国,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抵御外侮!
3.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以上供参考。 - 答:世界必将大同,中国在大禹的时侯,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商汤会诸侯3000,。周武王800诸侯聚会。春秋200诸侯国,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兼并,秦始皇统一。提示国际社会新春秋时代,联合国大会194会员国,约200国家地区,走向全球一体化。
- 答: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 答:其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其二,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一是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二是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盛产钢铁。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 答: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五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任何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统帅对战争的正确决策和对战争全局高瞻远瞩的筹划,秦始皇正是在这些方面具备了远见卓识的决断能力,这也是秦能并灭六国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既是我国古代罕见的一世雄主,也是当时其它六国国君望尘莫及的明君。当相国李斯根据当时总的形势,向秦始皇提出并灭六国的建议时,秦始皇当机立断加以采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展开灭亡六国的战争。当战争进行到关键性的时刻,秦始皇亲临前线视察,督导战争的进展。秦始皇吸取前人分封王侯的教训,每攻占一个诸侯国,就改立为郡:秦军灭楚把楚地改为楚郡和会稽郡;夺占魏一些地区后,改立为东郡等等,这对巩固秦统一战争成果起了重要作用。总之,秦之取得并灭六国战争的胜利,秦始皇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 答:凡事预则立
不能做的太圆满
要不你看
什么都是假的
分则和
和则分
问:六国的灭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答:六国是 楚燕韩赵魏齐,而这其中,韩赵魏是晋国分裂成的三国。由此可以想象晋国的强大:分裂成的三个国家都进入了七雄之列。晋国之于春秋,比当今的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还要牛得多得多,当时春秋五霸,霸主通过诸侯会盟得到天下承认,周王室会封其为”方伯“,晋国自晋文公重耳之后,方伯之位几乎成了世袭,接连几代都获封方伯。但是,晋国在于楚国的常年大战中,两败俱伤并最终战败,而且权利被大臣把持,最后分裂。(呵呵,有点美苏争霸的意思),战胜国楚国也不好受,实力大损,战国末年还被弱小的越国攻破了国都,前楚王被伍子胥开棺鞭尸,楚王妃和大臣妻妾都被越国军士凌辱。
嗯嗯,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就是说,晋国若在,秦国不可能越函谷关一步,楚国若不是实力下降太快,秦国也不可能那么的肆无忌惮。
韩赵魏三国中,赵国最强,战国四大名将 起翦颇牧(秦国杀神武安君白起,统60万兵灭楚国的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战国这四大名将被秦赵对半分了。白起以坑杀长平之战(赵括指挥的)的40万赵军俘虏而名震天下,这40万青壮的死亡,几乎是杀掉了赵国的一代人,甚至两代人,而且天下为之震惊、气愤、还有畏惧。顺便再说一句,赵括以纸上谈兵而被世人所知,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它的实际才能很出众,只不过被误解了而已。
赵国地理位置不佳,与匈奴接壤,这使其民风彪悍,甚至不在秦国之下,但国家精力被牵制住了,无法全力对抗秦国。齐国楚国都有很严重的政治腐败问题。楚国奸臣当道,齐国重文不重武,百姓、官僚都沉迷于”太平“之中醉生梦死。燕国我只能说是国军太”庸“”,注意,昏和庸是不一样的。燕太子丹想要刺杀秦王,这个问题,前面说过,秦国国力已强,这就是大势,嬴政即使死了,也不过是秦国晚几年统一天下,除非在这几年中发愤图强,或许有可能继续抗争下去,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燕王庸了几十年,一下子变聪明,实在是不可能 - 答:你去读读苏洵写的《六国论》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