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设高等级公路网

甘肃建设高等级公路网

一、甘肃兴建高等级公路网(论文文献综述)

楼彦宁[1](2020)在《GJ高速公路贷款项目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文中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项目贷款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出现并运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项目贷款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融资方式,并且被充分应用于各个行业,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大都采用项目贷款的方式。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资本市场改革也逐渐深入,政府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商业银行其他贷款相比,项目贷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贷款主体、项目本身及偿债资金来源方面都与其他信贷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如何科学的对项目进行评估,以提高商业银行未来资产效益和信贷风险的控制,是各大商业银行一直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视角,以参与实际调查的GJ高速公路项目贷款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业务角度探索公路项目贷款评价的方式方法。本文首先对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公路贷款项目投资决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GJ高速公路项目现状,研究了商业银行对项目贷款的一般评价流程与方法,对GJ高速公路项目贷款的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进行了微观评价,并结合商业银行对项目评估的管理经验,提出了GJ高速公路项目贷款的可行性结论及实施对策,为公路项目贷款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

马健[2](2020)在《全国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公路客运功能定位及组成结构调整变化,乘用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流量也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乘用车出行完成旅客发送量和旅客周转量比例分别高达77%和72%。而目前国内研究多以GPS手段调查城市范围内的出行规律,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运输统计及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研究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特征及发展态势,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交通问题解决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及补充调研数据,首先,利用大数据处理平台SQL sever及交通分配软件Trans CAD对基础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处理,分析了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的运行特征,包括交通流特性、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实载人数;其次,分析了乘用车出行流量的地区分布及干线分布特征,测算了典型地区流量分布集中度;提出乘用车出行需求、出行密度、运输密度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原理,建立了高速公路乘用车流量分布均衡性模型,量化了流量分布的不均衡性,以时间、地区、收费状态三个维度,研究了我国乘用车流量分布整体均衡性及发展态势。最后,采用熵值法,聚类分析了乘用车运输发展综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乘用车出行流量随时间变化具有显着的月变、日变、时变以及节假日等交通流特性;省域、市域路网规模的乘用车出行距离及出行时间符合对数正态函数Lognormal的定性分布特征;近年来我国乘用车流量分布的均衡性有所降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加强,2018年北京市在京津冀区域的流量集中度高达58.27%;中、西部地区乘用车出行内部均衡性明显优于东部地区,免费节假日期间全国流量分布不均衡性有所减缓。

高兴川[3](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交通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剧烈地塑造着交通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演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从交通-土地利用视角切入,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的影响路径与机理,对于调控青藏高原地区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以交通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利用1976~2016年交通网络数据、1980~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在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基础之上,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农户尺度入手系统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的影响及其路径。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方面,青藏高原地区由通达深度越来越深,逐渐转变为技术等级越来越高,路网复杂性增强,正在形成格状交通网络,区域连通性不断增强;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显着改善,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不断收敛;中心城市和县城交通圈演变阶段具有一致性,即1976~1996年拓展缓慢、1996~2006年快速拓展、2006~2016年稳步增长,沿重要交通干线已形成中心城市4h、县城2h短时交通圈连片格局,湟水河谷地、一江两河等地区初步形成交通廊道。乡镇到最近中心城市、县城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改善显着,同时随着铁路网络延伸和机场数量增加,到最近铁路、机场的时间可达性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交通网络演化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上,乡镇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聚集特征;Moran’s I指数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改善,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聚集程度将会更加显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乡镇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明显,乡镇区位条件的影响系数从0.2778、0.2804上升到0.4027、0.4361。36年的分析结果表明,乡镇区位条件得分大致呈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规律,高原东部乡镇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区位条件得分较高。(3)通过选取不同交通可达性、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微观案例,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发现,区位条件影响县城与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环境,进一步影响居民家庭生计策略变化,对土地利用产生潜在影响。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与镇区,就业机会更多、土地利用更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组合,促使村民对土地利用方式与种植结构等变化有显着差异。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与中心城市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居民家庭生计发生显着变化,居民家庭的土地生计依赖性逐渐降低,引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与畜牧业变化,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有显着差异,在宏观层面上的影响主要体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即交通可达性水平较好、区位条件较优的地区,通常为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微观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功能,即交通可达性带来区位条件的变化,改善了微观案例的发展机会与就业环境,引起居民家庭种植结构与土地生计依赖性发生变化,促使土地利用的功能发生变化。

乔宇锋[4](2019)在《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核心,高等级旅游景区作为国内旅游景区建设最高水平的代表,数量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彼此之间的联系都对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高等级旅游景区发展较快,通过对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的研究,揭示其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演化规律,能为旅游交通网络的完善、特色旅游路线的设计、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等提供参考。在EXCEL和ARCGIS软件的帮助下,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地域内的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根据以上思路,主要以河南省2006年、2011年、2016年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来描述景区的空间分布,采用α、β、γ指数和通达度指数来描述景区之间的联系,并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测量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空间分布方面,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属于凝聚型,分布的方向性也越来越不明显。新景区的产生和旧景区存在一定的地理空间相邻性,自然类高等级旅游景区地理邻近程度高于人文类,更易形成高密度区。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南阳市、信阳市、三门峡市等高等级旅游景区的集中分布明显,旅游业发展条件好。(2)空间联系方面,2006年高等级旅游景区基于高速公路的空间结构最差,由于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省基于高速公路之间的旅游网络基本成型。由于靠近省交通中心郑州市和旅游网络的中心区域,使得郑州市及其周边区域通达度较好,旅游网络的边缘位置和交通建设滞后区域通达度较差。(3)影响因素方面,现在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还是一种基于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状态,且自然类高等级旅游景区更依赖地区的资源禀赋。景区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且相关性一直在增强。高等级旅游景区更注重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景区周围的交通条件。

聂天翼[5](2018)在《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研究:测度、机理及调控》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将道路交通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步突破交通瓶颈制约,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断提升,道路网络布局日趋合理,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国作为经济和地理上的大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省际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量”与“质”的不均衡发展。尽管过去那种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交通建设模式,促进了我国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但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差距的持续扩大化、显着化和稳固化,若这种趋势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将造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交通发达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和环境恶化,阻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整体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此背景下,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领域,因此适时提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形成机理及调控对策研究,对促进区域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借鉴基尼系数的方法模型,测算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八大区域之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差距,得出全国和八大区域层面道路交通的基尼系数并分析其变动趋势,以探析各区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非均衡变化情况。基于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按来源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进行因素分解,度量不同因素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程度,从中找出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的关键来源。其次,基于定性分析的视角,从交通管理体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差距、财政分权以及差异化区域政策五个方面剖析了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的原因,从而准确剖析中国道路交通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再次,结合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分析结果,提出道路交通非均衡的供给、需求和共性影响三维度概念模型,构建供给影响(政府作用)、需求影响(需求条件)和共性影响(区域环境、生产要素、对外贸易)的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道路交通非均衡的作用机理路径。最后,提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适度非均衡”的调控思路,采用“组合法”将国土系数法所确定的合理规模引入基尼系数,设计道路交通适度非均衡指数及非均衡调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发展的适度性及其调控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成因解析以及机理研究,提出针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调控的政策建议。本文遵循“现状趋势-成因解析-机理研究-对策建议”的思路,以中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方法,从非均衡的视角考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变化及规律,揭示背后的主要原因,研究非均衡的形成机理与传导路径,并基于“适度非均衡”理念与方法提出道路交通非均衡的调控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非均衡相关理论的内涵体系与运用范畴,有助于促进对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的深化,拓展了基础设施产业领域研究的思维和范式,而且也可以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陈皎[6](2014)在《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公路收费制度及其相关理论是在公路基础设施严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公路设施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逐渐得到缓解。通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强化区际联系、优化路网衔接等手段,收费公路得了到快速发展,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应该看到,收费公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投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管控收费公路投资风险,促进收费公路良性发展,是当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收费公路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在对目前我国收费公路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对高等级公路里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以及未来收费公路构成的比重的预测,从而得出收费公路未来可能规模。通过对收费公路投资现状及债务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论文通过对收费公路的不同阶段的风险识别分析,并构建了模糊网络分析模型以便对收费公路投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并从评价结果来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实现收费公路投资的动态风险控制。最后,从收费公路行业整体与收费公路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控制收费公路投资风险的内外部措施和建议。

魏朋[7](2014)在《HG国家高速甘肃段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量不足,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还未完全形成,需要加快发展。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这将改善和优化西部地区的公路路网结构,提高区域内部及对外运输效率和能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路运输是甘肃省陇南市唯一的运输方式,交通不便是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陇南市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现有公路的运输效率和能力极差。数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域地处甘、陕、川交汇地带,涉及地域广泛,社会影响突出,虽然经济总量较低,但经济发展较快,发展规律性比较明显;该区域景观优美、资源富集,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交通需求旺盛,但公路发展滞后,交通运输力量薄弱,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修建高速公路的愿望十分迫切。其次进行项目影响区的交通调查和分析预测工作,按照项目影响区的公路网布局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历年间隙式观测站交通量调查、典型断面交通观测和汽车0D调查等工作;采用定基法模型进行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预测,从而提供远景年份的社会经济各阶段发展速度及其发展指标;公路交通量的发展与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密切相关,通过逐步循环回归分析法进行主要因素筛选,从而建立项目影响区国民经济与交通量发展关系模型;对项目影响区进行交通量分析,采用“四阶段法”进行公路远景交通量的预测。然后估算本项目的主要工程数量,进而估算项目投资,并结合甘肃省情制定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最后进行项目评价,国民经济评价采用“有项目”情况和“无项目”情况对比的方法;通过融资前财务分析和政府还贷模式下的财务生存能力分析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价;环境评价分析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减缓对策;社会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分析、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项目评价结果表明,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李震[8](2012)在《新疆东部地区资源型公路建设相关政策及资金筹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转化,促进了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疆东部地区资源开发带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随之而来因矿区资源开发,形成了“重载、大流量和渠化交通”的特点。给矿区资源路后期养护带来巨大压力,养护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新疆矿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同时,新疆东部矿区建设融资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公路投融资存在渠道单一、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风险高、地方财政收入少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新疆东疆片区矿区资源路建设面临残酷的重载交通挑战,矿区资源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缺口大等现实问题,探索分析以矿产资源补偿基础建设为方向的东疆片区矿区发展模式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开展了东疆片区资源开发收益补偿资源公路建设资金及资源公路管理模式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调查分析鉴于资源的开发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因此对新疆矿区资源状况的分布、储量与开发进行调查分析,引出新疆矿区资源公路的建设状况及产业政策发展情况,修建矿区资源公路势在必得。筹集公路建设资金问题迫在眉睫。(2)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模式研究依据有关政策,结合内地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自治区有关地区已有的实践情况,从可操作层面,深入研究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提出对策建议。(3)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管理模式研究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新疆的实际,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可行的实施办法。综上所述,本研究可解决当前困扰东疆片区资源公路建设的资金紧缺与管养技术难题,最终制定出东疆片区矿区资源开发补偿公路建养资金不足的发展策略。

汤怀志[9](2011)在《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是我国当前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原则。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通过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施建成的公路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优质耕地。合理确定公路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强存量公路建设用地的利用,控制新增公路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是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本论文通过归纳总结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对公路建设用地的研究成果,融合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方法,重点针对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展开研究,构建了公路建设用地的研究平台。对我国公路建设用地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公路建设用地效益,比较分析了中美公路发展的模式,得出了我国公路建设用地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公路建设用地过度超前,用地利用粗放的观点。本文还通过省、市级典型区域的研究,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对公路建设用地的节地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区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调控指标体系。研究了公路建设项目从规划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到施工等各个建设阶段中的节地方法措施。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公路建设用地节地控制标准和为公路建设用地节地设计、用地管理服务的公路建设用地辅助设计系统。两者从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对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健全了土地标准,丰富了管理办法,对于指导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王旭武[10](2010)在《新疆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新疆公路交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新疆交通厅抓住机遇,适应新疆经济发展的形势,及时调整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努力满足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不同的出行需求,使“十一五”成为新疆公路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质量稳步提高,成绩最好的时期,是新疆50多年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09年底已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70亿元,建设里程3.09万公里,年均增长10.6%。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既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客观评价“十一五”规划,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新疆区情、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的“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对应各种挑战、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实现公路交通全面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新疆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中的公路建设计划部分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从公路网规划本身的角度出发,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十一五”规划与实施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评价原“十一五”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反思不足,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与建议,积累规划经验、改进规划方法、丰富规划理论,为“十二五”和今后的规划工作奠定基础。

二、甘肃兴建高等级公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兴建高等级公路网(论文提纲范文)

(1)GJ高速公路贷款项目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评价相关理论
    2.1 项目投资含义及特点
    2.2 项目投资的程序
    2.3 项目投资决策概述
    2.4 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分析
第三章 YC银行公路贷款项目评价流程及方法
    3.1 业务申请流程及方法
    3.2 调查流程及方法
        3.2.1 调查准备
        3.2.2 尽职调查
        3.2.3 调查分析
第四章 GJ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主体评价
    4.1 GJ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基本情况
        4.1.1 基本信息
        4.1.2 股东及股权结构
        4.1.3 组织架构及高管信息
        4.1.4 信用评级情况
        4.1.5 银企合作背景
    4.2 GJ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业务情况
        4.2.1 行业概况
        4.2.2 行业地位、主要竞争对手及核心竞争力
        4.2.3 生产经营状况
    4.3 GJ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财务调查及分析
        4.3.1 资产结构及质量分析
        4.3.2 负债结构及质量分析
        4.3.3 现金流量分析
        4.3.4 盈利能力分析
        4.3.5 偿债能力分析
        4.3.6 营运能力分析
    4.4 GJ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评价结论
第五章 GJ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主体评价
    5.1 GJ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5.1.1 项目信息及背景
        5.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5.1.3 项目审批情况
        5.1.4 项目生产建设条件及设备技术评价
        5.1.5 项目建设进度评价
    5.2 GJ高速公路项目市场评价
        5.2.1 原材料供求与价格分析
        5.2.2 产品供求现状分析
        5.2.3 价格现状分析
        5.2.4 市场竞争力现状分析
        5.2.5 产品供需预测分析
        5.2.6 营销能力分析
        5.2.7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评估
    5.3 GJ高速公路项目财务效益评价
        5.3.1 投资估算
        5.3.2 财务评价
        5.3.3 偿债能力分析
    5.4 GJ高速公路项目主体评价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6.1 结论
    6.2 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2)全国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乘用车出行调查
        1.3.2 交通流特征
        1.3.3 交通均衡性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乘用车发展现状
    2.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
    2.2 乘用车的发展历程
    2.3 高速公路乘用车运输发展
    2.4 高速公路乘用车运输影响因素
第三章 数据采集及计算方法
    3.1 数据采集
        3.1.1 联网系统数据
        3.1.2 补充抽样调研数据
        3.1.3 基础数据的质量检验
    3.2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3.2.1 数据库处理
        3.2.2 路网交通分配
第四章 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运行特征
    4.1 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交通流特性
        4.1.1 交通流特征基本参数
        4.1.2 乘用车出行交通流特性
        4.1.3 节假日乘用车出行变化特性
    4.2 乘用车出行距离分布特性
        4.2.1 乘用车出行距离分布特性
        4.2.2 乘用车出行距离分布拟合
    4.3 乘用车出行时间特征
    4.4 乘用车出行实载人数调查及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乘用车出行流量空间分布特征
    5.1 乘用车出行流量分布
        5.1.1 各地区出行流量分布
        5.1.2 乘用车出行流量干线通道分布
        5.1.3 典型区域的出行集中度
    5.2 乘用车出行流量分布均衡性
        5.2.1 基尼系数简介及适用性分析
        5.2.2 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5.2.3 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5.3 各地区乘用车发展综合状况
        5.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3 各地区乘用车出行综合状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发展建议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可达性
        1.2.2. 土地利用变化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文献分析
        1.3.2. 理论基础
        1.3.3. 实证研究
        1.3.4. 影响机理
        1.3.5. 研究区域已有研究热点
    1.4.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区位与概况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资料来源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1.1. 数据来源
        3.1.2. 交通网络发育度量指标
        3.1.3. 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
        3.1.4. 潜能可达性评价模型
    3.2. 交通网络的拓展与演变
        3.2.1. 交通网络结构
        3.2.2. 交通网络连通性
    3.3. 宏观层面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3.3.1. 与周边城市的可达性
        3.3.2. 区域平均最短可达时间
        3.3.3. 不同等级城市交通圈的扩张模式
    3.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演变特征
        3.4.1. 乡镇到中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
        3.4.2. 乡镇到县城的交通可达性
        3.4.3. 乡镇到铁路、机场的交通可达性
    3.5. 小结
第4章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4.1. 方法模型与指标构建
        4.1.1.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与指标
        4.1.2. 主成分分析
        4.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格局特征
        4.2.1. 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及其变化
        4.2.2. 青藏高原地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4.2.3. 乡镇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4.3.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影响
        4.3.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4.3.2. 交通可达性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4.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4.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定量测度
        4.4.2.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分异
    4.5. 小结
第5章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1.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5.1.1. 案例地选取与调研基本情况
        5.1.2.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5.1.3.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动态及特征
        5.1.4.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5.2. 农户尺度土地利用情况及特征
        5.2.1. 调研基本情况
        5.2.2. 县城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3. 镇区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4. 交通发展对乡村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 交通可达性对农户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1.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
        5.3.2.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作用
        5.3.3. 影响路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1.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6.1.1. 自然地理因子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2. 宏观层面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3.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1.1.2 全域旅游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1.1.3 河南省旅游业存在一些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素
        1.4.1 旅游资源
        1.4.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4.3 交通条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景区
        2.1.2 高等级旅游景区
        2.1.3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点-轴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河南省概况
        3.1.1 范围
        3.1.2 自然条件
        3.1.3 交通区位
        3.1.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3.2.1 旅游资源
        3.2.2 旅游经济
    3.3 数据获取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4.1 高等级旅游景区发展概况
    4.2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
        4.2.1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类型的判断
        4.2.2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的变化
        4.2.3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中心的变化
        4.2.4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的变化
    4.3 高等级景区空间联系的变化
        4.3.1 连接度分析
        4.3.2 通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
    5.1 旅游资源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5.1.1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5.1.2 旅游资源总丰度与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相关性
        5.1.3 各类旅游资源与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相关性
    5.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5.2.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
        5.2.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的相关性
    5.3 交通条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5.3.1 交通条件的定量评价
        5.3.2 地级市交通条件与高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的相关性
        5.3.3 高速公路与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
    6.1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6.1.1 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
        6.1.2 高等级旅游景区对资源的依赖很高
        6.1.3 交通网络密度和高等级景区密度不匹配
        6.1.4 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
    6.2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6.2.1 整体性原则
        6.2.2 特色性原则
        6.2.3 协调性原则
        6.2.4 以产品为中心原则
    6.3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6.3.1 强化中心,完善副中心体系
        6.3.2 注重旅游节点县市的建设
        6.3.3 增强政府主导,加强区域合作
        6.3.4 完善交通网络,培育精品旅游线路
        6.3.5 深挖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内容,适应市场需求
        6.3.6 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对高等级旅游景区的需求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附录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研究:测度、机理及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研究
        1.2.2 非均衡及其测度研究
        1.2.3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影响因素及其配置策略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基础设施
        2.1.2 道路交通及其分类
        2.1.3 非均衡
        2.1.4 道路交通非均衡
    2.2 理论基础
        2.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空间经济学理论
        2.2.4 公平与效率理论
    2.3 理论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
    3.1 研究方法
        3.1.1 非均衡水平测算方法及选择
        3.1.2 基尼系数的分解
    3.2 指标数据与区域划分
        3.2.1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3.2.2 区域划分
    3.3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测度及趋势分析
        3.3.1 道路交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
        3.3.2 道路交通质量结构的非均衡
    3.4 对区域划分方式的有效性验证与因素分解
    3.5 本章小结
4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现象的成因解析
    4.1 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的成因分析
        4.1.1 属地化的交通管理体制是非均衡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资源禀赋差异是非均衡产生的基本前提
        4.1.3 经济差距是导致非均衡的重要原因
        4.1.4 财政分权加剧了道路交通非均衡程度
        4.1.5 差异化区域政策是影响非均衡的关键因素
    4.2 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2.1 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分类
        4.2.2 面板模型的设定与检验方法
        4.2.3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4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4.2.5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形成机理研究
    5.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形成机理分析框架
        5.1.1 道路交通非均衡的概念模型提出
        5.1.2 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分析框架构建
    5.2 基于PLS方法的结构方程建模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PLS-SEM建模方法
    5.3 基于PLS-SEM的道路交通非均衡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5.3.1 研究假设
        5.3.2 数据质量分析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的调控对策
    6.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的调控思路
        6.1.1 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的基本认识
        6.1.2 道路交通适度非均衡的内涵及特征
        6.1.3 现阶段道路交通非均衡调控的判断基准
    6.2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调控的指标设计与评价标准
        6.2.1 区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
        6.2.2 基于合理规模的道路交通非均衡调控的评价标准
    6.3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调控的实证分析
        6.3.1 区域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适度非均衡指数的测算
        6.3.2 对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现象的基本评价
    6.4 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调控的政策建议
        6.4.1 统筹规划布局,适度超前发展
        6.4.2 加强政府合作,打破行政壁垒
        6.4.3 完善转移支付,兼顾公平效率
        6.4.4 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架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收费公路及其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2.1 收费公路概述
        2.1.1 收费公路概念界定
        2.1.2 收费公路的属性分析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2.1 风险定义
        2.2.2 风险识别
        2.2.3 风险评估
        2.2.4 风险控制
    2.3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相关理论
        2.3.1 收费公路投资特点
        2.3.2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管理
第三章 收费公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3.1 收费公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1 收费公路发展现状分析
        3.1.2 收费公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收费公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2.1 高等级公路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3.2.2 高等级公路规模预测分析
        3.2.3 收费公路里程预测分析
        3.2.4 我国收费公路未来发展趋势
    3.3 收费公路快速发展对其投资及投资风险带来的影响分析
        3.3.1 对收费公路投资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3.3.2 对收费公路投资风险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分析
    4.1 收费公路投资现状分析
        4.1.1 我国收费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4.1.2 目前我国收费公路债务状况分析
    4.2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来源与特征
        4.2.1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来源
        4.2.2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特征
    4.3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阶段性识别
        4.3.1 收费公路融资期风险
        4.3.2 收费公路建设期风险
        4.3.3 收费公路运营期风险
    4.4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分析
        4.4.1 政治风险
        4.4.2 财务风险
    4.5 构建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模糊网络分析评价模型
        4.5.1 网络分析法
        4.5.2 三角模糊数
        4.5.3 模糊网络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与建议
    5.1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5.2 收费公路投资风险动态控制
        5.2.1 风险控制对策选择
        5.2.2 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
    5.3 收费公路行业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5.3.1 科学合理规划路网,优化资源配置
        5.3.2 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分散债务风险
    5.4 收费公路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5.4.1 收费公路企业投资风险外部控制措施
        5.4.2 收费公路企业投资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HG国家高速甘肃段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项目背景及概况
    (二) 相关理论与方法
    (三) 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项目影响区的基础现状分析
    (一) 社会经济情况
    (二) 交通运输概况
三、项目影响区的交通分析与预测
    (一) 公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二) 交通量发展预测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 投资估算
    (二) 资金筹措
五、项目评价
    (一) 国民经济评价
    (二) 财务评价
    (三) 环境影响评价
    (四) 社会评价
六、结束语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交通分区交通量增长率(%)
附录B 项目经济评价一览表
致谢

(8)新疆东部地区资源型公路建设相关政策及资金筹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调查分析
    2.1 新疆地区矿区资源分析
    2.2 新疆矿区资源公路建设及产业政策发展调查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建设资金的融资模式研究
    3.1 新疆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概述
    3.2 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建设资金融资模式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管理模式研究
    4.1 新疆东部地区矿区资源公路管理模式研究
    4.2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现代系统思想
        2.1.2 区位理论
        2.1.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土地集约利用
    2.2 公路建设用地研究现状
        2.2.1 公路建设及路网规划的相关研究
        2.2.2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研究
        2.2.3 公路建设项目集约利用研究
    2.3 公路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系统的关系研究
第3章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3.1 公路建设用地的内涵
        3.1.1 公路用地的概念及范围
        3.1.2 公路用地的内涵辨析
        3.1.3 公路建设用地
    3.2 公路建设用地的系统分析
        3.2.1 公路建设用地系统
        3.2.2 公路建设用地系统目标
    3.3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3.3.1 影响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因素
        3.3.2 公路建设用地的发展规律
        3.3.3 公路建设用地的潜力来源
        3.3.4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的不同层次
        3.3.5 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途径
第4章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发展状况研究
    4.1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现状
        4.1.1 我国公路发展历程
        4.1.2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4.1.3 公路建设用地趋势分析
    4.2 国内外公路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率比较
        4.2.1 18 国公路发展概况
        4.2.2 公路承载能力比较分析
        4.2.3 公路产出效率比较分析
        4.2.4 我国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时间序列对比
    4.3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效率分析
        4.3.1 公路建设用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4.3.2 公路建设用地效率的模型估计
        4.3.3 我国区域公路建设用地效率评价
        4.3.4 评价结果分析
    4.4 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4.4.1 美国高速公路与城镇用地发展轨迹
        4.4.2 我国高速公路与城镇用地发展形势
        4.4.3 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比较
        4.4.4 美国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对我国公路发展的启示
第5章 省级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5.1 区域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机制
        5.1.1 区域类型
        5.1.2 区域系统结构
        5.1.3 区域的重要特征
        5.1.4 区域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机制
    5.2 高速公路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5.2.1 高速公路在公路运输中的特点
        5.2.2 高速公路的发展形式
        5.2.3 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式
        5.2.4 高速公路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5.3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
        5.3.1 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5.3.2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5.3.3 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
        5.3.4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
第6章 市级公路建设用地调控研究
    6.1 市域公路系统的作用和空间形态
        6.1.1 市域公路系统的作用
        6.1.2 市域公路系统的空间结构
        6.1.3 不同公路布局形态的成因
    6.2 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
        6.2.1 评价目的
        6.2.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2.3 标准确定
        6.2.4 方法选择
        6.2.5 评价指标体系
    6.3 嘉兴市公路发展战略分析
        6.3.1 区域布局形态
        6.3.2 城乡布局体系
        6.3.3 交通基础设施
        6.3.4 节点分析
        6.3.5 公路空间布局方案
    6.4 嘉兴市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
        6.4.1 公路发展背景
        6.4.2 定性评价
        6.4.3 定量评价
第7章 公路建设项目节地技术方法研究
    7.1 规划立项阶段
    7.2 可行性研究阶段
    7.3 项目设计阶段
        7.3.1 路线方案比选论证
        7.3.2 路基设计
        7.3.3 增加桥隧比例
        7.3.4 互通立交设计
        7.3.5 沿线设施设计
    7.4 施工阶段
        7.4.1 取、弃土场节约用地
        7.4.2 临时用地
第8章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控制标准研制
    8.1 与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政策
        8.1.1 与公路建设用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8.1.2 国务院出台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相关政策
        8.1.3 各部委出台与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相关政策
    8.2 与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标准比较
    8.3 区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及优化
        8.3.1 工作程序
        8.3.2 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8.3.3 集约优化控制
        8.3.4 用地规模优化
    8.4 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优化控制
        8.4.1 公路选线用地评价
        8.4.2 工程用地集约利用措施
    8.5 取、弃土场及临时用地措施
        8.5.1 客土土源
        8.5.2 设置要求
        8.5.3 取土深度要求
        8.5.4 临时用地
    8.6 公路建设中的土地整治相关措施
        8.6.1 基本要求
        8.6.2 土地整治范围
        8.6.3 土地整治内容与要求
        8.6.4 土地整治效果分析
第9章 公路建设用地辅助设计系统研制
    9.1 需求分析
    9.2 系统总体设计
        9.2.1 系统开发环境及平台
        9.2.2 整体设计
        9.2.3 系统总体结构
        9.2.4 主要功能特点
    9.3 功能模块及界面设计
        9.3.1 系统主界面
        9.3.2 地图浏览功能
        9.3.3 数据检索功能
        9.3.4 用地评价功能
        9.3.5 情境分析功能
        9.3.6 辅助设计功能
    9.4 数据组织方案
        9.4.1 空间数据库设计
        9.4.2 属性数据库设计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性
    10.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项目
    软件着作成果
附件

(10)新疆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现阶段新疆公路交通的特点
    2.1 新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1.1 新疆交通运输结构及运输方式
        2.1.2 综合运输网的总体布局
        2.1.3 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2.2 新疆公路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3 新疆公路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分析
    3.1 编制背景
    3.2 执行情况
        3.2.1 原规划和调整后的规划
        3.2.2 "十一五"规划实际执行结果
        3.2.3 投资情况
    3.3 差异对比
    3.4 基本经验
        3.4.1 更新观念,加快发展
        3.4.2 注重规划,指导发展
        3.4.3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4.4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3.4.5 重视前期,科学发展
        3.4.6 完善制度,健康发展
    3.5 问题与困难
        3.5.1 公路交通发展总体水平尚不能满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5.2 投融资渠道狭窄制约公路建设发展
        3.5.3 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3.5.4 公路交通发展配套政策不到位
        3.5.5 规划工作需完善
第四章 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4.1 评价特点
    4.2 评价内容
    4.3 评价指标与标准
    4.4 评价方法
    4.5 综合评价
        4.5.1 评价结果
        4.5.2 对公路建设发展的指导作用
        4.5.3 巩固了公路交通在新疆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4.5.4 有效支撑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
        4.5.5 改善贫困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5.6 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4.5.7 促进了新疆城镇化的进程
第五章 公路交通"十二五"规划制订政策建议
    5.1 创新求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行业
        5.1.1 推进公路交通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5.1.2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
    5.2 加强规划工作,指导公路交通发展
    5.3 积极落实自治区发展公路交通政策措施
    5.4 建立稳定、可靠的公路交通发展资金渠道
        5.4.1 落实自治区内各级财政资金、政策
        5.4.2 争取国家、交通部加大对新疆公路建设支持力度
        5.4.3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新的资金来源渠道
        5.4.4 继续用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
    5.5 推进交通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路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5.6 针对新疆公路交通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5.6.1 针对公路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规划研究
        5.6.2 开展自治区公路交通建设的技术政策研究
        5.6.3 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项目前期工作研究
结论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新疆"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
致谢

四、甘肃兴建高等级公路网(论文参考文献)

  • [1]GJ高速公路贷款项目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D]. 楼彦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全国高速公路乘用车出行特征研究[D]. 马健. 长安大学, 2020(06)
  • [3]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 高兴川.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4]河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D]. 乔宇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非均衡分布研究:测度、机理及调控[D]. 聂天翼. 重庆大学, 2018(09)
  • [6]收费公路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 陈皎. 长安大学, 2014(03)
  • [7]HG国家高速甘肃段项目可行性研究[D]. 魏朋. 兰州大学, 2014(10)
  • [8]新疆东部地区资源型公路建设相关政策及资金筹措研究[D]. 李震.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1)
  • [9]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 汤怀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10]新疆公路交通“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分析研究[D]. 王旭武.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甘肃建设高等级公路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