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骶椎管肿瘤21例临床诊断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贾佳,贾春梅[1](2021)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文中提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占儿童肺炎的10 %~40 %[1-2]。大部分MPP经大环内酯类药物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即使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1周及以上,仍不能阻断病情的发展,称之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RMPP进展迅速,预后差,
李保中[2](2019)在《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靳三针结合温针灸对于改善本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改善,以期寻找一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并且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坐根性骨神经痛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昆明院区门诊部,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治疗组使用靳三针配合温针灸疗法,对照Ⅰ组使用靳三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Ⅱ组以常规针刺配合电针进行治疗,其中靳三针疗法选取腰三针与坐骨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制定的下腰痛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 score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评价三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1,P=0.49(P>0.05);性别比较经列联表分析:X2=1.74,P=0.42(P>0.05);病程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70,P=0.50(P>0.05)。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VAS评分,F=0.43,P=0.6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1.2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7.76,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5.57,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F=7.88,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86>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F=8.3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70>0.05)。3、JOA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JOA评分,F=0.07,P=0.93(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1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6.3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4.50,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F=9.14,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15<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0.60>0.05);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F=7.36,P<0.01,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0.05)、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4、ODI评分方面:①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ODI评分,F=0.63,P=0.54(P>0.05),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组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t=12.7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配对t检验,对照Ⅰ组治疗前后,t=9.82,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④经配对t检验,对照Ⅱ组治疗前后,t=8.48,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⑤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F=4.55,P>0.013(P<0.05),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45<0.05)、对照Ⅱ组(P=0.02<0.05),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⑥三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差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P=0.898(P>0.05),方差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ODI评分差值,F=6.33,P<0.01,经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P=0.023<0.01)、对照Ⅱ组(P<0.01),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差异无显着意义(P=1>0.05)。5、三组总体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Ⅰ组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Ⅱ组: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①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相比,z=-2.25,P=0.02(P<0.05),差异有显着意义;②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2.99,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③经秩和检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z=-0.76,P=0.45(P>0.05),差异无显着意义。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靳三针配合电针疗法,并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付金利[3](2017)在《后路通道下行单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行单边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科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住院,行腰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1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应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行单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59例,平均随访20.39±4.45个月;采用传统开放TLIF行双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8例,平均随访19.85±4.6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治疗费用、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术后48h肌酸激酶(CK)升高值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与双边内固定组比较,通道下单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5),单边组术后48h肌酸激酶(CK)升高值比双边组要低(P<0.05)。(2)两组之间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ODI、JOA评分以及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t 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下行单边内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开放TLIF双边内固定的疗效相同,但通道下单边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手术适应症需严格控制。
任龙,廖歆,刘宁川[4](2015)在《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椎管肿瘤诊断中MRI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收治的40例椎管肿瘤患者,应用MRI诊断,分析临床特点。结果 40例椎管肿瘤患者中,脂肪瘤3例,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7例,室管膜瘤5例,脊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9例。依据肿瘤所处位置分类:(1)髓外硬膜下肿瘤:检出18例,包括脊膜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髓受压变形均可显示,并移位对侧,蛛网膜下腔在肿瘤对侧变窄,肿瘤侧增宽,临床将其定义为硬膜下征。瘤体在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2)髓内肿瘤:共12例,包括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在颈胸段,以脊髓境界不清,程度不等增粗为主要表现。(3)髓外硬膜外肿瘤:共10例,包括脂肪瘤及转移瘤,硬膜外肿块影6例,呈不规则形态。结论 MRI软组织分辨力较高,具无创性,可任意扫描,与靶向造影剂(Gd-DTPA)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病变的结构、位置及相邻关系可直接显示,准确定性和定位诊断病变,为最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李春[5](2014)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4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12岁~75岁之间,平均48.2岁。74例患者术前均行颈椎磁共振检查,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由神经电生理监测专业人员操作)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术后病理送检,术后随访68例患者3个月至4年。回顾性分析74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74例高颈段椎管肿瘤患者,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35例,椎管内肿瘤39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74例患者术中肌电图监测均无异常,体感诱发电位监测15例患者出现异常,其中4例患者波幅降低超过50%,经过处理2例波幅仍无法恢复,术者结束手术。术后患者肿瘤全切除70例(94.6%),次全切除4例(5.4%),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67例(90.5%),症状改善7例(9.5%)。7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术后2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68例患者3个月至4年,6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术后复发,1例再次手术,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联合应用显着提高了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全切率,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脊髓、神经,减少了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提高了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胡绪江[6](2013)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5例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误诊误治也时有发生,这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及每位医师的经验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2年3月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5例的临床资料,就其诊疗体会探讨如下。1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35岁,农民。因"腰部疼痛6年伴双下肢疼痛3个月"入院。患者曾多次牵引按摩和理疗,症状缓解,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疼痛,摄CT示:L5/S1椎间盘后突(中央型),予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改善,后要求住院手术治疗,查体:L5/S1
陈永犟[7](2014)在《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评价及有限元法力学建模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本病发病率约为15%-30%。本课题基于对临床相关文献系统分析归纳,通过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临床疗效,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便于推广的操作规范。同时思考如何以患者的腰椎MRI切片为材料构建出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为下一步对后扳拔伸法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腰突症患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为后扳拔伸组、斜扳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后扳拔伸法组方、斜扳法组方及基础推拿组方进行治疗,临床观察指标为症状体征量化评分、Mcgill疼痛评分,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临床病例收集时同时收集患者的MRI切片数据,以此为材料进行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结果1.三组治疗后,两种评分均明显降低,三组治疗方法都有较好的疗效。三组治疗方法比较,后扳拔伸组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对照组。2.利用人体腰椎MRI图像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与实体腰椎的解剖形态基本一致。结论后扳拔伸法治疗腰突症扳动定位好,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优于其他常规保守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任敏[8](2010)在《下胸椎和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椎管内肿瘤和结核疗效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下胸段和腰段椎管内肿瘤与腰椎结核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前、后路)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腰部各种病变诊断、鉴别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骨科2005年3月2009年12月例17例下胸段和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病例类型为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等,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介于13-72岁,平均年龄26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18个月。本组病例患者其中9例因肿瘤位于脊髓背侧靠近黄韧带,行单纯行经后路椎管内肿瘤摘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8例因肿瘤位于脊髓腹侧靠近后纵韧带,行经前路椎管内肿瘤摘除+腰椎前路钉棒系统(STS)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卧床休息,2周后在有效支具保护下可离床活动,行功能练习和康复锻炼。另一组为下胸段、腰段结核患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介于1569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本组病例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其中7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另外7例行经前路病灶清除+腰椎前路钉棒系统(STS)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术后卧床休息,2周后在有效支具保护下可离床活动,行功能练习和康复锻炼。我们根据肿瘤和结核的临床表现,术前术后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1],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后近期(术后2周)随访评分。通过比较其前、后路手术术前术后JOA评分,从而比较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回顾性研究出院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术后两周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前症状明显缓解,术后一周内行X线复查,椎弓根钉棒系统均位置良好,未出现患者死亡、感染等。其中甲组:后路者术前JOA评分23.4分,术后评分10.2分,前路者术前JOA评分22.4分,术后11.3分;乙组:后路者术前JOA评分18.6分,术后近期评分2.3分,前路者术前JOA评分19分,术后评分平均1.7分。结论1.甲组病例前、后路手术术前术后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手术入路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乙组病例前、后路手术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手术入路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所有病例前、后路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 MRI检查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脊柱稳定性的重建非常重要。
袁海光[9](2009)在《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指数与血清IL-6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指数与血清IL-6的影响,探讨改良旋转复位法治疗LDH新方法的临床意义,对改良旋转复位法手治疗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肯定改良旋转复位法在LDH治疗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LDH的方法。方法:入选60例LDH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改良旋转复位法配合理筋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腰部斜扳法为主配合理筋手法,每日一次,共治疗10天。两组患者均在就诊第2d、10d分别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血样离心后取上清液,-20℃冰箱冻存待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指数积分变化。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治疗10d后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自身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疼痛指数积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旋转复位法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确有较好的优势,可以降低血清中IL-6浓度水平,使其疼痛指数增高。IL-6浓度降低和疼痛指数增高可以作为腰腿痛缓解、炎性降低、腰椎功能改善的重要参考指标。改良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腰部斜扳法有较好的临床优势。
顾少光,刘志强,崔智超,孙广志[10](2008)在《骶管内占位性病变误诊原因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骶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误诊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骶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找出误诊原因并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被误诊为多种疾病并治疗,个别的被多次误施手术治疗,最后经骶管MRI检查确诊。结论:骶管内占位性病变少见,常易误诊,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查体,将应用解剖学知识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并应用骶管冠状位MRI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腰骶椎管肿瘤21例临床诊断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骶椎管肿瘤21例临床诊断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 RMPP发生机制 |
1.1 免疫功能紊乱 |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
1.3 混合感染 |
1.4 高凝状态 |
2 RMPP的实验室预测指标 |
2.1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
2.2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
2.3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
2.4 血清铁蛋白(serun ferritin, SF) |
3 总结 |
(2)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的基本研究 |
1.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与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
1.1.3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
1.1.4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生理 |
1.1.5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 |
1.1.6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
1.2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传统医学研究 |
1.2.1 文献记载 |
1.2.2 病因病机 |
1.2.3 治疗方法 |
1.2.4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制研究 |
1.2.5 有关靳三针的临床应用文献报道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观察量表及数据质量控制 |
2.1.3 临床随机方案的实施 |
2.1.4 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法 |
2.1.5 观察方法 |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7 结果 |
2.1.8 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关于靳三针 |
3.2 本次临床观察中所选用的要穴 |
3.3 有关针灸镇痛 |
3.4 问题与不足 |
3.4.1 纳入患者数量较少 |
3.4.2 中医证型分析方面内容较少 |
3.4.3 对靳三针的疗效挖掘较为粗浅 |
3.4.4 缺少客观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支撑 |
3.5 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3)后路通道下行单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评价及有限元法力学建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2.2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 |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和检查 |
2.6 腰椎间盘的临床诊断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研究 |
3.1 推拿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中药内服 |
3.4 中药外用 |
3.5 牵引疗法 |
3.6 物理疗法 |
3.7 西药治疗 |
3.8 微创疗法 |
3.9 手术疗法 |
4. 目前应用有限元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质量控制标准 |
1.7 观察指标 |
1.8 安全性疗效评定 |
2. 统计学处理 |
3. 治疗结果 |
3.1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腰痛评分比较 |
3.2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比较 |
3.3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PPI感觉评分比较 |
3.4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PPI情绪评分比较 |
3.5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PPI总分比较 |
3.6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 |
3.7 后扳拔伸组与斜扳组、对照组治疗安全性评价比较 |
第三部分 有限元法力学建模 |
1 有限元元模型的建立 |
1.1 图像预处理 |
1.2 图像分割 |
1.3 三维重建 |
第四部分 结果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机理及手法治疗的机理 |
2. 后扳拔伸法的由来及机理 |
3. 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3.1 三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比较 |
3.2 三组组内疗效比较 |
3.3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评定三组组间疗效 |
3.4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评定三组组间疗效 |
3.5 三组依从性评分、安全性评分比较 |
4. 有限元力学模型建模的思考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 |
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 |
附录3 依从性观察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下胸椎和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椎管内肿瘤和结核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几种常见的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的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
(9)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指数与血清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正文 |
1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注意事项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腰骶椎管肿瘤21例临床诊断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预测指标[J]. 贾佳,贾春梅.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12)
- [2]靳三针结合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根性坐骨神经痛[D]. 李保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后路通道下行单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D]. 付金利.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4]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任龙,廖歆,刘宁川. 当代医学, 2015(16)
- [5]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高颈段椎管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D]. 李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6]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5例原因分析[J]. 胡绪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16)
- [7]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评价及有限元法力学建模的思考[D]. 陈永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8]下胸椎和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椎管内肿瘤和结核疗效的比较[D]. 任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10(03)
- [9]改良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指数与血清IL-6的影响[D]. 袁海光. 陕西中医学院, 2009(11)
- [10]骶管内占位性病变误诊原因及对策[J]. 顾少光,刘志强,崔智超,孙广志.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04)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论文; 腰椎神经论文; 腰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