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霁琨[1](2020)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文中指出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率高,偏误率高,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应基于留学生运用反问辞格的特点,重视反问运用偏误,研究其特殊性,针对性开展修辞教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穷举式搜索,对整理所得1990条语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总结得出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程度与汉语水平成正比,男女性别差异对留学生反问辞格的习得有一定影响,某些偏误类型与交际文化差异有一定关系。反问辞格分特指反问、是非反问、选择反问和正反反问四类,并对特指反问和是非反问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细分描写。与汉语母语者比较,留学生更倾向于运用标记明显的反问。反问辞格类型与功能之间存在复杂丰富的对应关系,“辩解反驳”“抒情说理”“提醒催促”是留学生运用反问辞格的三大核心功能。立足于修辞得体原则,提出判断修辞偏误的三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描写和分析反问辞格偏误的类型和原因。偏误的类型有反问标记词偏误、否定失误、语义逻辑不连贯、交际对象不得体、句类选择不得体等,其中标记词使用不当占比最高,其次为语义逻辑不连贯。原因涉及学生、教师、教学、教材和目的语特点等因素。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对反问辞格的掌握具有直接的影响,牢固掌握语法知识、理清表达逻辑是提高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能力的关键。针对反问偏误,从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教学建议。
陈海庆,孙润妤[2](2020)在《评价理论视阈下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语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在庭审语境下,不同类型的反问句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修辞功能,它不仅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意义,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情感意义。本文根据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和焦点功能理论,以CCTV12《庭审现场》栏目庭审案件转写文本为语料,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UAM Corpus Tool评价理论分析软件,对庭审话语公诉人反问句的类型、数量、语调因素和情感态度意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公诉人反问句类型主要包括:正反反问句、特指反问句和是非反问句,它们通过语调因素和态度情感特征表现出五大语用修辞功能,即确认责备、提醒警示、惊诧质疑、辩解驳斥及申辩求证。其中,申辩求证功能使用频率最高,且主要以是非反问句形式出现。
孙润妤[3](2020)在《庭审语境下反问句多模态语用分析》文中指出在庭审语境下,不同类型的反问句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它不仅可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意义及言外之意,也在语言与非语言模态的共同构建下反映出情感意义。本文根据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焦点功能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以CCTV12《庭审现场》栏目庭审案件转写文本为语料,随机选取了其中35场案件,运用“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并借助Praat语音分析软件和UAM Corpus Tool评价理论分析软件,对庭审话语公诉人、被告人和辩护律师反问句的类型、数量、多模态语用特征和情感态度意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公诉人反问句类型主要包括:正反反问句,特指反问句和是非反问句,它们通过语调因素和态度情感特征表现出五大语用修辞功能,即确认责备、提醒警示、惊诧质疑、辩解驳斥及申辩求证。其中,申辩求证功能使用频率最高,且主要以是非反问句形式出现。(2)多模态特征可以辅助得到庭审参与者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同时反问句的使用频率及其数量分布与庭审中各参与者反问句多模态特征的数量相关,即被告人使用多模态频率最高,辩护律师其次,公诉人最低。同时,被告人在庭审中常用表述式否定型、答复式否定型和反驳式否定型反问句传递出不配合与反抗。(3)辩护律师反问句类型主要包括:表述式否定问句和反驳式否定问句,它们通过正反、特指和是非三种句型表现出四大语用功能,即强调、责备、确认及申辩。其中,反驳式否定问句仅通过特指问形式在法庭辩论阶段传递申辩功能。反问句在庭审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语用功能的区分必须与其语境紧密结合,以便完成更加精准的解读。本文从多模态的视角出发对庭审语境中具体问话的语用功能进行探究,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彬,袁毓林[4](2019)在《“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讨论"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过程。文章指出,"哪里"类反问句一般都出现在反常语境下,说话人故意使用反问句对语境中的反常情况进行质疑,在"疑有信无""疑正信反"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同时,反问句的识别与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听话人可依据上下文、常理或说话人的语调重音、表情等来识别"哪里"类反问句。而且,在互动交际中,反问句具有论辩潜能,听话人在听到该类反问句时,往往能够明白这是说话人不同意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或行为而进行的论辩,即反驳和否定这种观点或行为的合理性,进而能够识解出该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
刘彬,袁毓林[5](2019)在《“怎么”类特指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文中认为本文着重考察"怎么"类特指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的现象。文章指出这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是:上下文和交际情境暗示或明示了该语境中VP所表示的行为是不可能的或不合理的,说话人说出反问句,其目的不是进行具体的询问,而是明知故问,故意对语境中跟该行为相关的方式、原因或理由进行质疑和怀疑,在"疑有信无"之类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即"不可能/不应该VP")。同时,文章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这类反问句的意义时,会在语用上的合作原则及相关准则的指引下,通过语境的指示作用推导出说话人是对该语境中VP所表示的行为的可能性或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怀疑,进而能够顺利地识解其中的否定意义。
樊军利[6](2018)在《含有连词“因为”的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现代汉语四类句式之一的疑问句,在言语交际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因果复句在表现“因果关系”的各级语法单位中处于中枢地位。截至目前,学界在疑问句和因果复句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针对疑问句和因果句的跨层互动研究尚是一片空白,本文以此为创新点,着重对含有连词“因为”的疑问句作跨层互动研究,试图将人们对因果关系和疑问句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一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研究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是非问句。首先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是非问因句在句法上的表现,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内容上将原因又分为肯定因和否定因,初步提出辨别反问句的依据。然后考察是非问因句进入因果句后用作询问句和反问句的表现,从形式和语意两方面找出区分是非问询问句和是非问反问句的依据。第二章研究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正反问句。主要对正反问因句、因果式因果句、果因式因果句用作询问句、反问句的语言事实进行区别,尽可能地找出正反问反问句在形式上的判别依据。在果因式因果句中,“是不是”位置的不同会影响正反问问点的转移。正反问句中还出现了一类特色的果因果式。第三章研究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选择问句。首先对选择问的原因选择项进行句法形式分析,再分别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选择问因句进入因果句后用作询问句和反问句时的不同表现。选择问用作反问句极大地依赖于语境,在语境的作用下,我们也尽最大可能去寻找形式上的辨别依据。第四章研究考察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句。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句用作反问句的情况比较普遍。疑问代词出现的位置可以在“因为”前,也可在“因为”后。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虚化倾向明显,带有反问意味。反倒是一些混合型的特指问常用作询问句,填补了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询问句的缺失。结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作出总结概括。
沈亚玲[7](2018)在《“既然p,为什么q”的多角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既然p,为什么q”复句是由陈述前分句加疑问后分句构成,“既然p”提供背景信息,预示下文会出现新信息q。“既然”类词语包括“既然”“既”“既是”“既然是”,与“为什么/为何”可以构成八组句式。“既然”可以位于句首或句中,p有主谓小句、非主谓小句和复句等句法实体。“既然如此,为什么X”复句有以下特点:1.“如此”可以指向句内成分、小句、复句和句群。2.“如此”回指的语气类型有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和复合语气。3.“既然”与“如此”的回指内容之间相邻或间隔。4.当回指内容为句内成分、小句、复句,并且是陈述语气时,为替换式回指;当回指内容是句群或多重复句,语气为疑问、感叹、祈使或复合语气,或是回指一个话轮,为非替换式回指。“既然p,为什么q”复句中,p和q有已然态和未然态,也有少量的泛时存在。“为什么q”分句有肯定式和否定式之分、询问语气和反诘语气两种情况。判断“为什么q”分句为询问语气的依据:1.语表上,首先,“既然”复句上下文带有“问”“不解”类谓词性词语;其次,询问句在序列结构中,其前面有询问触发语,后面有自答和他答两种回应形式,其内容都是释q的因。2.语里上,首先,看疑问程度,有强式询问句和弱式询问句;其次,询问句中,疑问词“为什么”有实在意义,特指询问与是非询问不能同义转换。判断“为什么q”分句为反诘语气的依据:1.语表上,首先,“既然”复句的上下文带有“责备”“嘲讽”等谓词性词语和“还”“又”等情态副词;其次,反诘句在序列结构中,其前面有反诘触发语,后面有零型答句和非零型答句,其回应内容是对非q进行补充解释、承接评价等。2.语里上,首先,看反诘度和否定度;其次,反诘句中,疑问词“为什么”没有实在意义,特指反诘问与是非反诘问可以同义转换。判断询问语气和反诘语气的几种依据中,坚持回应优先原则。“为什么q”分句中,会嵌入转折性的语气情态副词,传达丰富的语气意义和情态意义,包括强转类连词、强转类副词、执拗类副词和意外类副词。不同转折词的连用嵌入,相比单个转折词的嵌入,句子的转折强度和语气情态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胡晶晶[8](2017)在《硕士论文答辩中教师问句的语用身份建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硕士论文答辩为语料来源,基于陈新仁(2013)的"语用身份"这一概念分析了答辩教师如何运用不同的问句类型来构建多重语用身份。研究表明,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教师以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为重要的语用策略构建了叙述者、提问者、评价者和建议者的身份。
刘彬,袁毓林[9](2017)在《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文中提出文章首先说明反问句的性质及其出现的语用环境,然后揭示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文章认为,反问句往往出现于"反通常性"的语用环境下,说话人由于对该语境中有关的反常情况感到非常怀疑,因而使用反问句,故意对这种情况进行质疑,在"疑善信恶""疑有信无""疑是信非"之类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该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而听话人在识别反问句和理解其意义时,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逻辑事理以及说话人的身姿表情等,并依据合作原则及其下的相关准则进行相关的语用推理,才能准确有效地识解。文章还说明了怀疑精神与乐观主义的关系。
崔璨[10](2017)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反问句研究 ——以《发展汉语》综合类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反问句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常见常用但又特殊的句型之一,它可以说是句法结构多样,语用功能复杂。反问句的这些特点也导致了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起来难学生学起来也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反问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语言点。本文首先从梳理和归纳前人对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的成果上入手,结合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反问句的编写情况,从教材中反问句的类型、引入顺序、注释说明、练习设计四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教材相应的编写意见,以期为教材的完善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同时为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对现代汉语反问句的文献进行综述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概括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反问句的本体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问句的定性、特点、语义语用及反问句的分类方面进行本体的概括与分析。其中反问句的分类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将反问句分为是非问反问句、特指问反问句、选择问与正反问反问句,并在这一章最后简单介绍了从语用角度分类的反问句类型。第三部分:《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反问句类型。这一部分主要对教材中反问句的种类与数量、不同类型反问句的分布情况以及反问句的引入顺序逐一做出说明。第四部分:《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注释与练习。这一部分主要从教材中反问句注释的方式内容、注释的语义和语用、教材中反问句的练习形式、练习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第五部分:对《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编排建议。根据对教材的考察分析,指出教材中反问句编排存在的不足,为教材中的反问句编排提出些许的建议。我们建议应该从增加反问句的重现率、增加选择问与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句、分散重难点、注重语用义和感情色彩的注释及讲解以及增加练习题型等方面对教材中反问句的编排进行改进。
二、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2 留学生反问辞格运用情况 |
2.1 反问辞格使用量 |
2.2 反问辞格类别 |
2.3 反问辞格的结构 |
3 留学生反问辞格的语用功能 |
3.1 留学生所用反问辞格的功能类型 |
3.2 反问辞格语用功能与留学生相关因素分析 |
3.3 反问功能与反问类型的关系 |
4 反问辞格偏误分析 |
4.1 反问辞格偏误统计 |
4.2 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
5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教学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评价理论视阈下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语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1.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 |
2.焦点功能理论 |
三、研究方法 |
1.研究语料 |
2.研究工具 |
2.1 Praat软件 |
2.2 UAM Corpus Tool软件 |
四、研究结果与案例分析 |
1.研究结果 |
2.案例分析 |
2.1是非反问句 |
2.2特指反问句 |
2.3正反反问句 |
五、结语 |
(3)庭审语境下反问句多模态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
1.4.1 Data Collection |
1.4.2 Research Methods |
1.4.3 Research Instruments |
1.4.4 Research Procedures |
1.5 Organization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
2.1.1 Overseas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
2.1.2 Domestic Studies on Forensic Linguistics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Rhetorical Questions |
2.2.1 Foreign Studies on Rhetorical Questions |
2.2.2 Domestic Studies on Rhetorical Questions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broad |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t Home |
2.4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formation Focus Theory |
3.2 Speech Act Theory |
3.3 Speech Act Metonymy |
3.4 Attitude of Appraisal Theory |
3.5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4.1 Research Results |
4.2 Multimodal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efendant’s Rhetorical Questions |
4.2.1 Negation of Expression |
4.2.2 Negation of Reply |
4.2.3 Negation of Rebuttal |
4.3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 of DefenseLawyer’s Rhetorical Questions |
4.3.1 Rhetorical Questions with Negation of Expression |
4.3.2 Rhetorical Questions with Negation of Rebuttal |
4.4 The Pragmatic Rhetorical Functions and Intonation Features of Prosecutor’sRhetorical Questions |
4.4.1 Rhetorical Yes-No Questions |
4.4.2 Rhetorical Wh-Questions |
4.4.3 Rhetorical A-not-A Questions |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Basic Information of35 Cases |
Appendix B Transcription Convention& Abbreviations List |
Appendix C Taiwo’s Classification of Rhetorical Questions(200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Acknowledgement |
(4)“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修辞三段论与“哪里”类反问句 |
(一) 修辞三段论与“哪里”类反问句 |
(二) “哪里”类反问句的验证 |
三、“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 |
四、“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识解机制 |
(一) “哪里”类反问句的识别 |
(二) “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识解 |
五、结语 |
(6)含有连词“因为”的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意义 |
0.1.1 理论意义 |
0.1.2 现实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因果关系 |
0.2.2 疑问句 |
0.2.3 答句 |
0.2.4 “因为”的介、连性 |
0.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含有连词“因为”的是非问 |
1.1 含有连词“因为”的是非问因句 |
1.1.1 询问句 |
1.1.2 反问句 |
1.2 含有连词“因为”的是非问因果句 |
1.2.1 含有连词“因为”的因果式是非问 |
1.2.2 含有连词“因为”的果因式是非问 |
1.3 小结 |
第二章 含有连词“因为”的正反问 |
2.1 含有连词“因为”的正反问因句 |
2.1.1 询问句 |
2.1.2 反问句 |
2.2 含有连词“因为”的正反问因果句 |
2.2.1 含有连词“因为”的因果式正反问 |
2.2.2 含有连词“因为”的果因式正反问 |
2.2.3 含有连词“因为”的果因果式正反问 |
2.3 小结 |
第三章 含有连词“因为”的选择问 |
3.1 含有连词“因为”的选择问因句 |
3.1.1 肯定因X+肯定因Y |
3.1.2 肯定因X+否定因Y |
3.1.3 否定因X+肯定因Y |
3.1.4 否定因X+否定因Y |
3.2 含有连词“因为”的选择问因果句 |
3.2.1 含有连词“因为”的因果式选择问 |
3.2.2 含有连词“因为”的果因式选择问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 |
4.1 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因句 |
4.1.1 “因为”后有特指疑问代词的特指问 |
4.1.2 “因为”前有特指疑问代词的特指问 |
4.2 含有连词“因为”的特指问因果句 |
4.2.1 含有连词“因为”的因果式特指问 |
4.2.2 含有连词“因为”的果因式特指问 |
4.3 混合特指问 |
4.3.1 是非特指问 |
4.3.2 正反特指问 |
4.3.3 选择特指问 |
4.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既然p,为什么q”的多角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 “既然”复句的研究综述 |
(二) 疑问句和反问句的研究综述 |
(三) 复句语气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既然p”的考察 |
1.1 “既然”类词语及其句法位置 |
1.1.1 “既然”类词语 |
1.1.2 “既然”类词语句法位置 |
1.2 “p”的句法实体 |
1.2.1 主谓小句 |
1.2.2 非主谓小句 |
1.2.3 复句 |
1.3 “如此”的回指 |
1.3.1 句法实体 |
1.3.2 语气类型 |
1.3.3 指向的邻接和间隔 |
1.3.4 替换式回指和非替换式回指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为什么q”分句为询问 |
2.1 既然p,为什么+肯定式 |
2.1.1 p已然,q已然 |
2.1.2 p已然,q未然 |
2.1.3 p未然,q已然 |
2.2 既然p,为什么+否定式 |
2.2.1 p已然,q已然 |
2.3 询问判断依据 |
2.3.1 语表形式 |
2.3.2 语里意义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为什么q”分句为反诘问 |
3.1 反问 |
3.1.1 既然p,为什么+肯定式 |
3.1.2 既然p,为什么+否定式 |
3.2 诘问 |
3.2.1 既然p,为什么+肯定式 |
3.2.2 既然p,为什么+否定式 |
3.3 反诘问的判定 |
3.3.1 语表形式 |
3.3.2 语里意义 |
3.4 小结 |
第四章 转折词的嵌入 |
4.1 嵌入转折连词 |
4.1.1 强转类转折连词 |
4.2 嵌入转折副词 |
4.2.1 强转类转折副词 |
4.2.2 执拗类转折副词 |
4.2.3 意外类转折副词 |
4.3 嵌入不同转折副词 |
4.3.1 强度转折词+执拗转折词 |
4.3.2 强度转折词+意外转折词 |
4.3.3 执拗转折词+意外转折词 |
4.4 嵌入转折连词与转折副词 |
4.4.1 强度转折连词+强度转折副词 |
4.4.2 强度转折连词+执拗转折副词 |
4.4.3 强度转折连词+意外转折副词 |
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硕士论文答辩中教师问句的语用身份建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答辩中问句的语用身份建构功能 |
2.1 叙述者 |
2.2 提问者 |
2.3 评价者 |
2.4 建议者 |
3 结语 |
(9)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怀疑心理与反问句 |
3 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 |
3.1 是非问反问句 |
3.2 特指问反问句 |
3.3 选择问反问句 |
3.4 小结 |
4 反问句的识别与理解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余论:怀疑精神与乐观主义 |
(10)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反问句研究 ——以《发展汉语》综合类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 |
第一节 反问句的定性 |
第二节 反问句的特点 |
第三节 反问句的语义和语用 |
第四节 反问句的分类 |
一、句法结构角度分类 |
二、语用角度分类 |
第二章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反问句类型 |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种类与数量 |
第二节 《发展汉语》中不同类型反问句的分布 |
第三节 《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引入顺序 |
一、是非形式的反问句 |
二、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 |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注释与练习 |
第一节 注释的方式与内容 |
第二节 注释的语义与语用 |
第三节 《发展汉语》反问句的练习形式 |
第四节 《发展汉语》反问句的练习难度 |
第四章 《发展汉语》中反问句的编写建议 |
第一节 增加重现率 |
第二节 增加选择问与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句 |
第三节 合理安排等级分配、分散重难点 |
第四节 注重语用义及感情色彩的讲解与注释 |
第五节 增加练习题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反问辞格习得研究[D]. 杨霁琨. 暨南大学, 2020(04)
- [2]评价理论视阈下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语调特征[J]. 陈海庆,孙润妤. 当代修辞学, 2020(02)
- [3]庭审语境下反问句多模态语用分析[D]. 孙润妤.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J]. 刘彬,袁毓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5]“怎么”类特指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J]. 刘彬,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01)
- [6]含有连词“因为”的疑问句研究[D]. 樊军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8)
- [7]“既然p,为什么q”的多角度考察[D]. 沈亚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8]硕士论文答辩中教师问句的语用身份建构功能研究[J]. 胡晶晶. 英语广场, 2017(12)
- [9]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J]. 刘彬,袁毓林. 语文研究, 2017(04)
- [10]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反问句研究 ——以《发展汉语》综合类教材为例[D]. 崔璨.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