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五师2~12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郭丹[1](2020)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BCW理论为框架,制定应用于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探索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加便捷、有效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2.探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重度OSAHS患者生活行为习惯、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白天嗜睡情况、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效果,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至11月就诊于内蒙古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睡眠中心,经PSG监测,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诊断为中、重度OSAHS的住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0~90)号,奇数组为实验组,偶数组为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措施。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开展效果评价,评价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Epworth嗜睡量表(ESS)、呼吸暂停知识测试量表(AKT)、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魁北克睡眠问卷(QSQ)、中文版睡眠呼吸暂停自我效能量表(C-SEMSA)。问卷收回后核对其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将每一份问卷进行编号,使用Epi Data3.1录入核对,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OSAHS患者现况描述:研究结果表明OSAH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患者普遍存在肥胖、白天嗜睡、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较差。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行为习惯资料、OSAHS各特异性调查问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对照组在AKT评分和自我效能感的风险认知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BMI、腰臀比、各行为习惯、夜尿情况及次数、AKT评分、ESS评分、PSQI评分、QSQ总分及其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夜间症状三个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评价指标比较,除颈围和QSQ量表中的情绪、社会交往两个维度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本研究基于BCW理论框架,制定了适用于中重度OSAHS患者的具有规范化、个体化特色的健康教育内容。2.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相比,更能提高中重度OSAHS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诊疗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改变与维持,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BMI和腰臀比,改善患者白天嗜睡、白天症状及夜间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部分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效、便捷、实用,为中重度OSAHS患者探索了新的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文鹤(Lee Man-hork)[2](2019)在《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焦虑症是中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透过收集和分析近20年来的脐针临床文献资料,总结脐针治疗情志疾病的操作规律,为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方案制定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包含“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部分。文献分析:计算机搜检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芳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四个主要的数据库,搜寻有关脐针疗法的文献报道。检索词为“脐针”或者“神阙针”,检索1999.1.1~2019.8.15期间国内发表的脐针文献,重点挖掘脐针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作统计分析。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广泛性焦虑症诊断的患者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用脐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体针治疗。全部病例经中医辩证后按实证(肝气郁结证)及虚证(心肾不交证)施治。脐针组以医易脐针理论为指导,实证者脐部下针方位依次顺序为:震位、巽位、干位;虚证者下针依次取:坎位、离位、坤位、干位。两组疗程同为每周2次,5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0次,每次留针30分钟。疗效观察量表中,主要量表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证候积分表;次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纪录两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一个月及疗程结束后三个月,4个不同时点主要及次要评价量表的积分数据,分析当中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用平均标准偏差(±)测试水平设定为a=0.05。正态分布数据,两个独立的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T Test);两个独立的样本组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或多组间构成比比较采用四格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文献分析:搜出有关脐针文献71篇,符合用作临床研究的文献有42篇,共获得到7类病症系统,32种病症。脐针治疗疾病按文献数量排序,失眠8篇文献占19%,连同其他情志相关文献共12篇,占整体文献量28.57%,临床治疗平匀有效率为93.27%,说明脐针有效治疗情志病。治疗规侓以治疗总疗程为20日,治疗间隔为每日一次,留针时间以30分钟最为常用,针刺操作讲求进针方位次序,八卦方位使用频次最高是坎位和离位。常用评价量表为中医临床证候量表、HAMA、PSQI。临床研究:过往未见有专研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纳入患者64例,完成61例,脐针组31例,体针组30例。两组治疗后主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脐针和体针都能改善焦虑症状态。治疗后,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5),即两组在改善焦虑状态的效果相若。但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显示,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示脐针组的持续疗效胜过体针组。治疗后三月个,两组患者的HAMA、SAS、中医症候总积分都见反弹,脐针组HAMA、SAS和体针组比较,有统针差异(P<0.05),效果优于体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现相似,患者症状都见改善,两组之间无差统计差异(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随访,脐针组持续有效,体针组则出现复发情况,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脐针组中医症候总积分量表和PSQI在治疗后第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出现大于体针组的反弹,提示脐针组在治疗后三月个,在改善中医证状和失眠症状方面的疗效减退,虽然脐针组量表积分表现仍较体针组为优,但在统计学上,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被认为两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素和中医证候的疗效相若。从患者治愈程度比较,脐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有效率为74.19%;体针组有效率为4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为P=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脐针较体针组更有效地改善焦虑症状。治疗一个月后,脐针组HAMA的有效率为80.65%;体针组有效率为36.67%;三个月后随访,脐针组HAMA有效率为77.42%;体针组有效率为23.33%,两组在三个阶段的治疗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有差异(P<0.05),脐针治疗改善广泛性焦虑症中长期效用而言,较体针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脐针组和体针组在总有效率方面,P值分别为P=0.29(P>0.05)及P=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治疗后及三个月随访,中医症状方面获得的改善情况相若。但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有效度优于体针组P=0.00(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脐针组和体针组在全部临床研究治疗过程中,匀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脐针临床应用于治疗情志病的疗效显着,目前临床缺乏脐针疗法临床操作规律及脐针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研究。透过本次临床研究,证实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更胜或等同体针,脐针在治疗后一个月的有效度明显较体针为优,初步填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黄文娟[3](2019)在《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家庭产褥期母婴护理服务现状及接受过母婴护理员服务的产后女性的体验。2.分析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的职业现状、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1.采用量性研究结合质性研究的方法。量性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自行编制《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服务现状调查表》对福州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产后42天体检且产褥期有聘请家庭母婴护理员的429名产后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母婴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2.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23名接受过家庭母婴护理员服务的产后女性,使用文本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了解其服务感受和体验。3.参考国内外文献,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编制《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表》,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福州市9所家政公司130名家庭母婴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应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了解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和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4.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7名家庭母婴护理员和3名月嫂公司管理人员,使用文本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了解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与培训需求。结果:1.家庭母婴护理服务现状研究结果:产妇对母婴护理员的总体服务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仅64.1%的产妇认为家庭母婴护理员能够满足其对母婴护理服务的需求。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前三位条目依次为:“产后功能锻炼指导如:盆底肌功能锻炼等”(65.9%)、“产后形体恢复指导”(66.3%)、“新生儿感知觉开发”(72.6%);质性访谈的结果,将产褥期妇女对家庭母婴护理员服务的感受和体验提炼出5个主题:服务体验与预期存在差距、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母婴护理员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升、母婴护理员在产妇家庭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态度的正向体验。2.自行编制《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表》包括母婴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产妇专业照护知识和技能、新生儿专业照护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4个维度30个条目,专家权威系数Cr=0.89,S-CVI为1.00,I-CVI在0.841.00之间波动,内容效度较好。各维度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0,重测信度为0.87。3.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结果:家庭母婴护理员平均从业时长(6.18±3.64)年,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89.3%;就业状态来看,52.3%私下接单,48.5%依托中介,27.7%为家政公司员工;个人月均收入在7500元以上者占62.3%;78.5%的调查对象职业认可度高。培训需求最高的维度是职业素养(15.55±3.77);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三个条目依次为:“相关法律知识”、“饮食护理,月子餐制作”和“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及护理”。家庭母婴护理员的年龄、从业时长与总体培训需求得分呈负相关(P<0.05);且不同文化程度和等级的母婴护理员在“是否有必要定期培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访谈的结果,根据ERG培训需求理论框架,将母婴护理员培训需求的感受提炼归纳为三个主题:生存安全需求、人际交往需求、职业发展需求。结论:1.母婴护理服务整体满意度欠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其中在产后盆底肌康复指导、母乳喂养指导、产后心理沟通与疏导、新生儿感知觉开发以及人际沟通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家庭母婴护理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从业流程缺乏规范管理,群体培训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按母婴护理员等级分层,对该群体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继续培训。
石林[4](2017)在《全人照护管理模式在改善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全人照护管理模式在改善化疗期间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改善预后,并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97例接受化疗治疗的青春期白血病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干预前采用课题组前期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问卷调查表与自制研发的《不同年龄阶段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对儿童的生理、心理情感、社会交往、环境、学校/角色5个领域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以全人照护模式为框架的干预方案,并在实施3个月后观察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1)10-12岁患儿生存质量总分自干预前153.69±14.23分提升至干预后186.29±9.90分,提升幅度为12.54%(P<0.05),13-18岁患儿生存质量总分自干预前143.92±15.14分提升至干预后178.49±9.51分,提升幅度为13.83%(P<0.05)。其中,心理情感领域与社会交往领域改善最明显。(2)一级指标:干预前后各维度得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1)生理领域:10-12岁年龄组患儿生理领域的总分自干预前42.17±7.12分提升至干预后53.02±5.38分,增长了13.56%;13-18岁年龄组患儿自干预前50.13±7.63分提升至干预后58.05±5.87分,增长了8.80%。2)心理情感领域:10-12岁年龄组患儿心理情感领域的总分自干预前35.93±6.00分提升至干预后44.62±3.54分,增长了14.48%;13-18岁年龄组患儿自干预前23.95±3.77分提升至干预后35.69±3.48分,增长了26.09%。3)社会交往领域:10-12岁年龄组患儿社会交往领域的总分自干预前24.38±5.91分提升至干预后29.91±4.73分,增长了13.83%;13-18岁年龄组患儿自干预前19.59±4.63分提升至干预后26.87±3.75分,增长了20.80%。4)环境领域:10-12岁年龄组患儿环境领域的总分自干预前29.24±2.94分提升至干预后35.19±3.65分,增长了13.22%;13-18岁年龄组患儿自干预前29.23±3.57分提升至干预后34.82±3.06分,增长了12.42%。5)学校/角色领域:10-12岁年龄组患儿学校/角色领域的总分自干预前21.97±4.18分提升至干预后23.55±4.14分,增长了4.40%,13-18岁年龄组患儿自干预前21.03±2.93分提升至干预后23.05±3.05分,增长了5.77%。10-12岁患儿干预前与干预后得分最低的均为生理领域,得分最高的均为环境领域;13-18岁患儿干预前得分最低的是心理情感领域,得分最高的是环境领域,干预后得分最低的是生理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心理情感领域。(3)二级指标:各维度干预前后除学校表现以外均有显着差异(P>0.05)。10-12岁患儿干预前后各维度增长值由高到低的前3位依次为家庭环境(17.52%)、自我评价(17.23%)、交流能力(14.55%);13-18岁患儿干预前后各维度增长值由高到低的前3位依次为自我评价(26.07%)、家庭环境(24.40%)、交流能力(22.07%);10-12岁患儿干预前后各维度增长值最低的为独立能力(3.70%)与学校表现(1.27%),13-18岁患儿干预前后各维度增长值最低的为学校表现(2.25%)与独立能力(2.20%);(4)三级指标:干预前后部分条目,如两个年龄组患儿的学校活动中跟不上同龄人、因身体不适或必须去看病或住院而缺课、医疗保险在减轻家庭经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另外,10-12岁患儿干预前后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和照顾也无显着差异(P>0.05);13-18岁患儿干预前后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洗澡有困难;社会组织捐赠在减轻家庭经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全人照护管理模式能显着提高化疗期间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从身-心-社-灵等方面采用多种心理干预方法能有效缓解白血病儿童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预后,全面提高其生存质量,让白血病儿童尽早回归社会。
李美莉[5](2014)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卫生资源政策及相应的伤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及PubMed、OVID、ScienceDirect外文数据库,收集2002-2012年收录的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Meta分析方法合并估计伤害及常见伤害类型发生率、死亡率、残疾率,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价;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系统总结分析医疗费用、休息/缺课/住院天数和潜在寿命损失年相关文献的信息和结果。结果1.共筛选出133篇文献,其中涉及伤害及各伤害类型发生率75篇、死亡率57篇、残疾率21篇、医疗费用及住院/休息/缺课天数23篇、潜在寿命损失年8篇。2.儿童青少年伤害、交通伤、跌落伤、烧烫伤、溺水、中毒人数发生率的合并值分别为18.94%(95%CI:15.73%22.64%)、0.93%(95%CI:0.43%2.00%)、5.27%(95%CI:2.87%9.47%)、0.79%(95%CI:0.45%1.38%)、0.066%(95%CI:0.022%0.20%)、0.12%(95%CI:0.02%0.61%);人次发生率的合并值分别为24.29%(95%CI:17.32%32.95%)、1.52%(95%CI:0.98%2.35%)、7.67%(95%CI:5.34%10.90%)、1.40%(95%CI:0.83%2.34%)、0.23%(95%CI:0.12%0.44%)、0.26%(95%CI:0.15%0.43%);各伤害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跌落伤、交通伤、烧烫伤、中毒、溺水。将发生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伤害判定标准以及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除烧烫伤人数发生率为女童高于男童(P>0.05),其余均为男童高于女童(P<0.05);②伤害、交通伤、烧烫伤、溺水、中毒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除中毒人数城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跌落伤发生率农村低于城市(P<0.05);③伤害、交通伤、中毒采用1996版和2004版伤害判定标准人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1996版伤害判定标准所得发生率均高于2004版;④伤害人数、人次发生率及各伤害类型人次发生率西部高于东部、中部地区(P<0.05),而各伤害类型人数发生率东部高于中部,除溺水东部、中部地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儿童青少年伤害、交通伤、跌落伤、烧烫伤、溺水、中毒死亡率的合并值分别为21.16/10万(95%CI:16.89/10万26.52/10万)、4.29/10万(95%CI:3.59/10万5.13/10万)、1.44/10万(95%CI:1.03/10万2.01/10万)、0.51/10万(95%CI:0.35/10万0.76/10万)、8.98/10万(95%CI:6.92/10万11.63/10万)、1.50/10万(95%CI:0.99/10万2.29/10万);各伤害类型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溺水、交通伤、中毒、跌落伤、烧烫伤。将死亡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伤害及各伤害类型死亡率男童高于女童,除烧烫伤、中毒男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伤害、交通伤、跌落伤、溺水、中毒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而烧烫伤死亡率农村低于城市,其中跌落伤、烧烫伤城乡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伤害及各伤害类型西部地区死亡率均高于东部、中部地区(P<0.05)。4.儿童青少年伤害残疾率的合并值为0.18%(95%CI:0.09%0.37%),其中跌落伤残疾率文献纳入2篇,合并残疾率为0.024%(95%CI:0.017%0.036%);交通伤、烧烫伤残疾率纳入文献仅有1篇,分别为0.017%、0.026%,无溺水、中毒残疾率的文献。对伤害残疾率文献按照性别、城乡、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童高于女童、城市高于农村、西部地区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儿童青少年因伤害所需医疗费用人均为52.34984.25元、次均为14.51617.57元;同时也因伤害需要休息、住院或者缺课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各伤害类型每例次所花医疗费用及休息/缺课/住院天数中可知交通伤是造成经济负担最重的一种伤害类型。6.儿童青少年因伤害所致潜在寿命损失年最高为82294.5人年,最低为3117.5人年,每例死亡病例造成的寿命损失平均约5765年,而因各伤害类型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均达53年以上,尤其是交通伤和溺水造成的寿命损失最为严重。7.敏感性分析显示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好,相对可靠。结论1.男性、农村以及经济不发达西部地区的儿童青少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将其作为伤害的重点预防对象;同时也应关注城市跌落伤、女童烧烫伤的发生。2.跌落伤发生率最高;溺水、中毒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较高;交通伤是造成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一种伤害;烧烫伤致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对不同伤害类型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减轻伤害疾病负担的程度。3.儿童青少年因伤害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和休息/缺课/住院天数较多,以及潜在寿命损失年的严重程度,进一步提示伤害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马晓玲[6](2014)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新疆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碘缺乏病防治现状,评价以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为今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抽取30个团场学校8~10岁学生1200名检测盐碘、甲状腺肿大情况;抽取360名学生进行尿碘检测;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600名五年级学生和150名家庭主妇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调查。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兵团实际情况进行碘缺乏病综合干预,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碘盐、甲肿率、尿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水平,评价防治措施效果;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兵团居民碘盐覆盖率、合格率、合格碘盐的使用率均大于95%,符合国家层面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5年、2011年相比仅碘盐覆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4),两次调查盐碘含量均值分别为31.2±7.6mg/kg、30.91±7.0mg/kg,碘盐覆盖率为98.6%、97.5%,碘盐合格率为98.0%、98.5%,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6.6%、96.1%,非碘盐率为1.4%、2.5%。(2)碘盐干预防治后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未因碘盐浓度和儿童尿碘水平的变化出现反复。2011年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3.4%,较2005年(6.1%)下降了2.7个百分点(χ2=9.49,P=0.002),并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甲状腺肿大率≦5%)。(3)2011年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35.3(161.5,328.9)μg/L,其中尿碘﹤50μg/L的样本数占1.5%,各年龄组的尿碘中位数均﹥100μg/L,与2005年结果〔176.1μg/L(109.5,252.1)〕相比有明显提高(Z=-7.7P﹤0.001),北疆地区儿童尿碘中位数高于南疆地区儿童,但均处于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200~299μg/L水平。(4)同年调查干预前后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水平,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2005年:39.7%提高至82.9%(χ2=721.7,P﹤0.001);2011年:84.4%提高至94.6%(χ2=102.4,P﹤0.001)〕;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也有所提高〔2005年:74.7%增加至78.8%(χ2=2.25,P﹦0.13);2011年:84.5%增加至94.0%(χ2=22.0,P﹤0.001)〕。结论:通过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兵团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显着。兵团居民碘盐覆盖率、合格率、合格碘盐的使用率均保持较高水平,甲状腺肿大率有明显下降,尿碘中位数有明显提高,各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消除碘缺乏要求,通过对重点人群施行健康教育干预,碘缺乏病认识得到明显转变,碘营养处于较适宜水平,但兵团局部师团碘缺乏病仍有流行。
江雪萍,陈丽[7](2012)在《新疆北疆地区2471例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新疆北疆地区现阶段学龄儿童基础碘营养状况,掌握碘营养流行病学指标。方法:采用过硫酸胺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对2471份学龄儿童尿样进行检测。结果:儿童缺碘率:8.13%(201/2471);适宜率59.94%(1481/2471);过量率:31.93%(789/2471)。结论:新疆北疆地区学龄儿童碘缺乏与碘过量共存,且过量率大于缺碘率(31.93%>8.13%),过量率是缺碘率的3.93倍。
庄悦红[8](2012)在《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公共卫生机构整合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行政区划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上,在综台考虑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联系等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政权架构和职责履行的需要,对行政管理区域的划分和调整。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对于迅猛发展、日趋多元的当今社会来说,已逐渐显出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弱点。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必然会带来行政区划的调整。但是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有序管理也必须同步进行。在增强城市生产力的同时,要对扩容部分进行有序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也要随即跟上,便面临政府机构重组,公共服务部门整合等一系列难题。以2009年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为例,国务院审批通过区划调整后,原两区公共卫生规划运行良好但被突然打破,新的规划又未形成,在此过渡期内要“紧急”整合相关机构与人员,要继续有效实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将区划调整对服务受众的影响降到最低,不可谓不艰难,但是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整合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案例屈指可数。因此有必要对2年来新浦东地区整个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合并、调整的过程展开研究和总结,对尚未进行的本领域整合项目提出设想。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以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为实例,以卫生行政部门和直属公共卫生机构的调整和重新规划为切入点,以调整进程中的案例和经验为对象,研究行政区划合并引发的公共卫生机构整合的目标、原则、路径、模式等问题,为行政区划合并导致的公共卫生机构整合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为决策者在设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时同步思考公共管理领域各专业机构的配套提供建议,为传统区域卫生规划理论补充空白点与创新研究领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分目标来实现:第一,总结已经完成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直属公共卫生机构的整合路径、方法和经验;第二,对尚未完成整合的公共卫生机构提出整合或再配置的设想或方案;第三,对于整合形成符合新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提出初步建议。三、研究内容研究卫生行政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定义、目标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观察分析浦东、南汇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直属公共卫生机构的合并过程,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引发的行政机构合并到服务机构合并的“过渡”机制和流程;分析已完成整合机构的整合经验,探讨多种整合目标模式的先决条件和可行性;梳理、分析和总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合路径,进行典型性研究;对传染病防治机构模式的整合提出设想;初步探讨新浦东新建公共卫生中心和“大疾控”格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以“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合并”、“两区合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卫生规划理论”、“行政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关键词,对Web of Science、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主要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对国家、市级以及区级层面政策文件进行研究梳理,对媒体报道及会议材料的研究等。定量研究:通过分析原两区年鉴、原两区卫生年鉴、统计手册、卫生发展报告及其他统计报表和调研材料,利用现有数据,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定性研究:围绕两区合并背景、过渡路径、对已发生的整合方案的描述、感受和评价、心路历程、整合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建议,以及对今后发展的设想等主题展开,进行知情人访谈、专家咨询、现场典型访问等。运用SWOT法等方法分析典型案例研究。五、研究结果(一)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带来的机构整合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大中型城市相继推动了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量。行政区划调整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难点。本文想重点探讨的也是这些挑战中的一项,即由行政区划调整所必然导致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等管理和服务部门的重组问题,这虽也归属区域卫生规划范畴,但与传统的区域卫生规划有很大不同。由行政区划调整引致的资源整合一种源于行政命令的行为,既定区域界限被打破,其特点为:1.自上而下进行;2.以适应区域格局变化为目标;3.是一种被动行为;4.突然发生;5.变化巨大;6.无理论、实例可以依据。由行政区划调整引发的机构合并过程存在五个基本问题:第一,如何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第二,行政区划调整的要求如何进一步顺利过渡到下属公共卫生机构合并;第三,公共卫生机构合并需遵循怎样的具体方法和路径;第四,现有区域卫生规划理论的局限性需要突破;第五,整合公共卫生职能新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需求。行政机构是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政组织。在我国,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是指各级政府中负责医疗卫生行政工作的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指导管理医院等下属机构运行并进行监督等工作,具体的执法、业务工作由下属事业单位等实施。公共卫生机构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既有广义的概念,也有狭义的说法,两者的含义大相径庭。本文所指的公共卫生机构,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代表卫生行政部门,履行上述公共卫生职能,直接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等。(二)浦东新区案例研究合并后到2011年,浦东新区全区常住人口总量517.5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214.64万,户籍人口数为278.53万,全区有13个街道和25个镇。浦东新区(不含原南汇区部分)旧称川沙。1990年4月,国家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10月,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0年8月,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成立。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将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并入浦东新区。新区层面的合并从2009年5月起,到2009年7月,正式成立新的党委。两区人事等诸多方面的合并于8月完成。2011年,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2.62岁,其中男性80.26岁,女性84.96岁。按户籍人口计算,2011年浦东新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93/10万,婴儿死亡率为2.71‰。浦东新区区域范围内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74所,编制床位12850张,实际开放床位15374张,全区卫生人员总数24439人。2009年9月,随着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两区卫生行政部门率先整合,成立独立的浦东新区卫生局(人口计生委),11月编委发文任命领导,设立组织机构。截止2012年5月,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具有指导性、辐射性的专业站所总部,包括疾控中心、卫监所、急救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眼牙病防治所等已完成整合或调整,统一了管理和运行制度,保留并合理增加分站,仅精卫中心和具有治疗功能的传染病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原状。对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浦东新区传染病防治机构整合和新建公共卫生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六、讨论(一)行政区划调整后公共卫生机构整合的原则两区合并后原卫生规划被打破,对于公共卫生机构来说,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考虑在功能设置、人员充足、反应迅速、服务覆盖广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过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规律,每个区县级政府卫生部门均下设并仅设一个各类专业站所的总部,但可根据地域、人口等实际情况,组建与功能区域相对应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实现属地化管理。以治疗功能为主的机构可暂时保持原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根据市级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布局设置。行政区划合并后公共卫生机构整合的原则主要有:反应迅速、平稳过渡、衔接默契、切合实际、注重信息化手段。(二)行政区划调整后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整合路径归纳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整合主要依主管政府机关的行政命令而定,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梳理内部岗位和人员,以及与下属机构的对接。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整合后,以预防功能为主的专业站所总部应是第一步实行合并的机构,原则上遵从每区县设1所专业站所总部的规律,卫生行政部门先确定合并方略,任命领导、提出整合要求、确定新机构名称,机构新任领导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制定并实施机构内部整合方案。专业站所总部合并后,功能难以辐射到全区所有街镇。因此,可在专业站所内部设置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属业务条线归专业站所统一管理。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机构:其功能是以保健和治疗并重,整合路径与前一类机构相似。但是,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时机,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不论是哪种合并模式,根据浦东新区的整合经验,人员整合都是机构合并所要面对的最棘手、最重要的挑战。政府机构,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制定区划调整方案或部门整合方案时需要列入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医疗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以治疗功能为主、防保功能为辅、二者结合松散的公共卫生机构可以暂时维持原状,因其主要目的是满足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的治疗需求,可视实际需求合并或补充。建议探索疾控、卫监综合公共卫生整合模式。
李建[9](2010)在《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卫生将在中国的卫生体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关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基本功能、人力配置的最低标准,至于究竟多少是适宜的卫生人力标准、如何搭配和使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如何指导社区卫生机构培训和选择人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之我国的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处于新的历史阶段,合理的岗位设置模式和设置标准有助于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完善人力规划,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展了本项研究。一、研究目的以实现社区卫生机构基本职能为目标,结合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确定社区卫生体系适宜的岗位配置标准,并根据组织设计的基本理论,运用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技术,研究高效、适宜的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组织框架,构建新的岗位管理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组织效率,为制定社区卫生人力规划提供参考,保证社区卫生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目标顺利实现。二、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了专家咨询、小组访谈、综合评价、岗位评价方法、卫生经济学的人力资源需求测算方法,并结合6个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城市现场调查,对社区卫生机构岗位的适宜配置量、配置类型、岗位设置、岗位价值、岗位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三、研究结果(一)社区卫生人力配置及岗位设置评价调查6个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后发现,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学历和职称不高、专业配置不尽合理。分析当前社区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情况发现社区卫生机构正在逐渐转变传统的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岗位配置模式,增加了全科团队、公共卫生团队等岗位。比较不同岗位配置模式下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现情况发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还有较大不足,但基本医疗服务在整个卫生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正在增加,在全科+住院型的岗位配置模式下,基本服务职能实现较好。比较全科型、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团队型、全科团队+住院型岗位配置模式后发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团队型的职工满意度较低、稳定性较差;全科团队+住院康复型较局。(二)中国社区卫生岗位总人力需求研究在综合了卫生服务需要法、需求法、医院规划模式法、卫生服务目标法等卫生经济学的人力资源测算方法后,通过专家咨询,确定了在社区卫生机构适宜开展的服务项目、应该由哪类卫生人员承担、配置数量是多少。经过专家咨询,确定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服务项目有120余项。根据这些服务项目,测算开展服务的工作量或时间投入,结合单位服务时间,计算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总工作日数,按照每人工作260天/年,得出社区卫生服务的适宜岗位配置量,每10万人口应配置151个卫生技术岗位。(三)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研究根据组织设计、组织再造以及组织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经验,提出了适宜的社区卫生岗位设置模式。综合分析国外社区卫生机构的组织模式和人员配置模式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国家的提供模式不同;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相对明确,针对不同人群通常由专门的岗位设置;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重点和分工基本明确。岗位设置过程中同样考虑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通过分析发现,此次测算的卫生人力需求量、即岗位设置数量完全符合各项规定。根据目前组织扁平化和团队导向的发展趋势、因事设岗的原则、改革相应管理制度的组织权变需要,本研究提出了大全科团队的组织结构模式和以全科为基础的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四)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评价运用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包括岗位排序法、岗位归类法、计点法、海氏评价法等方法,通过社区职工的自我评价和专家的外部评价,评价了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职工自我评价发现,全科医生岗位面临的职业风险最高,公共卫生岗位面临的新问题最多、工作难度最高、组织协调量最大。专家外部评价发现,全科医生岗位的重要性与责任、技术复杂程度、工作量、职工向往程度最高,医技人员的劳动环境相对较差。工作岗位的综合评价发现,专家外部评价的评分较高、职工自我评价的得分较低,为了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在权重选择上提出内部与外部评价的权重比为7:3,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中医、医技岗位的岗位综合评价得分比为1:0.95:0.97:0.93:0.91:0.84,可以作为薪酬标准比较指标,以提高公平性。(五)社区卫生机构岗位管理制度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同时结合社区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岗位评价结果,制定了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岗位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岗位职责考核指标、设置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管理制度。四、政策建议根据卫生人力需求量评价、岗位设置、岗位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关于卫生人力规划,如制定适宜的、全面的社区卫生人力发展目标、建立系统化的社区卫生人力培训体系、重视社区卫生人才吸引和其职业发展;第二方面关于社区卫生岗位设计,如社区卫生机构的组织模式须尽快明确、按职能设计的岗位组织模式更符合社区卫生发展的趋势、加强引导,建立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主体的社区卫生组织体系;第三方面是关于社区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如建立相对灵活的工作机制、充分重视职工收入满意度低、建立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等。
张蕖[10](2006)在《幼儿园伤害事故的干预现状和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幼儿是一个因身心尚未成熟而需要特殊保护和照料的群体,幼儿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和谐、家庭幸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社会各方都对幼儿园伤害事故给与了较多关注和重视,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对事故进行干预,然而,幼儿园里危及幼儿稚嫩的生命和健康的伤害事故并没有随着各种干预制度、措施等的建立而有效降低,反而有越来越频发的趋势。在我国社会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的环境下,研究如何提高事故干预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论文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在相关事故干预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面对幼儿这个独特的群体事故干预的主要特点,探究我市幼儿园在事故干预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从两个角度分别同时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收集并分析了近10年以来影响较大、具有典型性、值得研究的事故干预案例,并对案例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从而折射幼儿园在事故干预中的缺失和主要问题,探求现有干预现状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对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以及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两个调查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围绕事故干预的现状展开,并最终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比,获得事故干预现状较为全面、具体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在对干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幼儿园事故干预带来的新挑战,本文对形成事故干预现状的原因分别从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包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事故难以预防?哪些因素使得事故难以控制?哪些原因使得事故善后的矛盾如此尖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策略,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中的控制,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三个不同阶段的策略,涵盖了整个事故干预的全过程,并对每个阶段在制度、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此外,本论文还对社会、家园配合有效干预伤害事故以及心理干预提出具体的建议。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提升幼儿园对伤害事故的干预能和水平,并对幼儿园安全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农五师2~12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五师2~12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手术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脐针疗法现代文献研究 |
1.1.1 脐针文献数据分析 |
1.1.2 脐针文献分析结果 |
1.1.3 脐针疗法发展 |
1.1.4 脐针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状况 |
1.2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
1.2.1 定义和症状特征 |
1.2.2 诊断标准 |
1.2.3 流行病学研究 |
1.2.4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病因认识 |
1.2.5 焦虑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
1.2.6 广泛性焦虑症的西医治疗 |
1.3 祖国医学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 |
1.3.1 祖国医学对焦虑的认识 |
1.3.2 广泛性焦虑症病因病机 |
1.3.3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症研究状况 |
1.3.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4 中止及剔除标准 |
2.1.5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
2.1.6 不良事件处理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及样本量 |
2.2.2 针灸处方 |
2.2.3 操作方法 |
2.2.4 针灸疗程 |
2.2.5 材料选择 |
2.2.6 注意事项 |
2.3 观察方法 |
2.3.1 患者基线特征 |
2.3.2 疗效指标 |
2.3.3 测量方法 |
2.3.4 疗效评价 |
2.3.5 统计方法 |
2.3.6 安全性评价 |
2.4 伦理原则 |
2.5 附 研究实施流程图 |
2.6 研究结果 |
2.6.1 病例收集情况 |
2.6.2 治疗前基本信息 |
2.6.3 治疗前两组量表积分比较 |
2.6.4 治疗后两组各量表积分比较 |
2.6.5 临床疗效分析 |
2.6.6 结果分析 |
2.6.7 安全性评价 |
2.7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脐针疗法理论内涵 |
3.1.1 脐针的易学理论 |
3.1.2 脐针的经络理论 |
3.2 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依据 |
3.2.1 脐针治先天之病 |
3.2.2 脐针治心神之病 |
3.2.3 脐针治脑髓之病 |
3.2.4 脐针与肠-脑轴理论 |
3.3 治疗GAD选穴依据 |
3.3.1 治疗肝气郁结 |
3.3.2 治疗心肾不交 |
3.4 脐针与其他针法比较 |
3.5 不足和展望 |
结言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及前景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研究理论框架的发展 |
2.2 可操作性定义 |
2.3 研究问题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福州市产褥期家庭母婴护理服务现状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样本量估计 |
1.4 抽样方法 |
1.5 研究工具 |
1.6 资料收集 |
1.7 资料分析方法 |
1.8 科研质量控制 |
1.9 科研伦理考虑 |
2 结果 |
2.1 量性研究结果 |
2.2 访谈资料分析 |
3 讨论 |
3.1 产妇一般情况分析 |
3.2 母婴护理服务情况满意度分析 |
3.3 其他母婴护理服务提供情况 |
第二部分 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样本量估计 |
1.4 研究工具 |
1.5 资料收集方法 |
1.6 资料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量性结果分析 |
2.2 访谈资料分析 |
3 讨论 |
3.1 家庭母婴护理员一般情况分析 |
3.2 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分析 |
3.3 家庭母婴护理员培训现状分析 |
3.4 家庭母婴护理员培训需求分析 |
本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4)全人照护管理模式在改善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伦理学原则 |
1.4 测量工具 |
1.5 调查方法 |
1.6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1.7 建立组织构架 |
1.8 全人照护管理方案的实施 |
1.9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样本流失率 |
2.2 一般资料情况 |
2.3 干预前后各量表总分 |
2.4 干预前后各量表各维度得分 |
3 讨论 |
3.1 全人照护管理模式能显着改善化疗期间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 |
3.2 重视化疗期间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理领域的改善 |
3.3 加强心理支持,提高青春期白血病儿童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
3.4 鼓励家长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缓解患儿恐惧、焦虑情绪 |
3.5 采用多种团体辅导方式,提高青春期白血病儿童学习交往能力 |
3.6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春期儿童远期生存质量 |
3.7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伤害的分类及判定标准 |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结局指标 |
1.4 资料收集方法 |
1.5 文献筛选 |
1.6 信息提取 |
1.7 文献质量评价 |
1.8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2.2 儿童青少年交通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2.3 儿童青少年跌落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2.4 儿童青少年烧烫伤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2.5 儿童青少年溺水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2.6 儿童青少年中毒疾病负担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3.1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发生率 |
3.2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死亡率 |
3.3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残疾率 |
3.4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医疗费用及休息/缺课/住院天数 |
3.5 伤害疾病负担指标—潜在寿命损失年 |
3.6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
3.7 小结 |
3.8 建议 |
3.9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1.1. 调查对象 |
1.2. 样本量 |
2. 抽样方法 |
2.1. 人口比例概率抽样(PPS)法 |
2.2. 问卷调查 |
2.3. 调查地点 |
3. 调查内容 |
3.1. 防治措施 |
3.2. 机体碘营养 |
3.3. IDD 病情 |
3.4. 健康教育 |
4. 调查方法 |
4.1. 碘盐 |
4.2. 甲状腺 |
4.3. 尿碘 |
4.4. 问卷调查 |
5. 数据处理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 |
8. 相关变量定义 |
结果 |
1. 居民户盐碘检测结果 |
1.1. 2005 年兵团居民盐碘监测基线调查结果 |
1.2. 2011 年兵团居民盐碘监测效果评价结果 |
1.3. 2005 年、2011 年兵团居民盐碘监测结果比较 |
2. 儿童甲状腺检测结果 |
2.1. 2005 年兵团 8~10 岁儿童甲状腺检测基线调查结果 |
2.2. 2011 年兵团 8~10 岁儿童甲状腺检测效果评价结果 |
2.3. 2005 年、2011 年兵团 8~10 岁儿童甲状腺检测结果比较 |
3. 儿童尿碘检测结果 |
3.1. 2005 年兵团 8~10 岁儿童尿碘检测基线调查结果 |
3.2. 2011 年兵团 8~10 岁儿童尿碘检测效果评价结果 |
3.3. 2005 年、2011 年兵团 8~10 岁儿童尿碘检测结果比较 |
4. 健康教育效果调查 |
4.1. 五年级学生 IDD 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
4.2. 家庭主妇 IDD 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疆北疆地区2471例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样本采集 |
1.2.2 检测方法 |
1.2.3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
1.2.3.1 测定精密度 |
1.2.3.2 测定准确度 |
1.2.3.3 尿样加标回收率实验 |
1.2.4 摄入量估算 |
1.2.5 判断标准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尿碘检测值和摄入量 |
2.2 新疆北疆地区各师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分布 |
3 讨论 |
(8)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公共卫生机构整合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4.1 文献研究 |
4.2 定量研究 |
4.3 定性研究 |
4.4 技术路线 |
五、研究结果 |
5.1 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带来的机构整合问题 |
5.2 浦东新区案例研究 |
5.2.1 浦东新区基本情况 |
5.2.2 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 |
5.2.3 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前后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
5.2.4 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的整合路径 |
5.2.5 对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合的案例研究 |
5.2.6 对浦东新区传染病防治机构整合的案例研究 |
5.2.7 对新建浦东新区公共卫生中心的案例研究 |
六、讨论 |
6.1 行政区划调整后公共卫生机构整合的原则 |
6.2 行政区划调整后各类公共卫生机构整合路径归纳 |
6.2.1 卫生行政部门整合 |
6.2.2 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整合 |
6.2.3 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机构整合 |
6.2.4 以医疗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整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明确适宜的社区卫生岗位配置标准 |
1.2.2 建立适宜的社区卫生机构岗位配置模式 |
1.2.3 提高社区卫生人力管理水平 |
1.3 研究内容 |
1.3.1 社区卫生岗位配置研究 |
1.3.2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配置设计 |
1.3.3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评价 |
1.3.4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管理制度 |
1.4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 |
1.5.2 抽样调查 |
1.5.3 定性访谈 |
1.5.4 专家咨询法 |
1.5.5 卫生经济学方法 |
1.5.6 综合评价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6.1 进行预调查 |
1.6.2 培训调查人员 |
1.6.3 数据录入进行逻辑检错 |
第二部分 社区卫生总岗位的配置研究 |
2.1 中国社区卫生人力与岗位设置基本情况 |
2.1.1 社区卫生人力配置现况 |
2.1.2 岗位设置及基本运行管理机制 |
2.2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评价 |
2.2.1 基本职能实现情况评价 |
2.2.2 岗位设置合理性及有效性评价与比较 |
2.3 中国社区卫生总岗位配置研究 |
2.3.1 卫生人力测算理论与方法 |
2.3.2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目标及工作总量 |
2.3.3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适宜的卫生岗位配置数量 |
第三部分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研究 |
3.1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理论基础 |
3.1.1 组织设计的基本模式 |
3.1.2 组织变革实现途径 |
3.1.3 组织发展实现途径 |
3.1.4 组织设计方法 |
3.2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国际经验 |
3.2.1 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
3.2.2 岗位设置方面 |
3.2.3 国外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案例研究 |
3.2.4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
3.3 中国相关立法的规定 |
3.3.1 关于机构设置规定 |
3.3.2 人力配置与岗位设置规定 |
3.3.3 人员管理方面的规定 |
3.4 中国社区卫生机构的基本岗位设置 |
3.4.1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
3.4.2 中国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的基本前提 |
3.4.3 中国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的现实选择 |
第四部分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评价 |
4.1 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依据 |
4.1.1 岗位排序法 |
4.1.2 岗位归类法 |
4.1.3 因素比较法 |
4.1.4 计点法 |
4.1.5 海式评价法 |
4.2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的自我评价 |
4.2.1 组织协调任务量评价 |
4.2.2 工作难易程度评价 |
4.2.3 应对新问题多少评价 |
4.2.4 工作风险性评价 |
4.2.5 自我评价综合 |
4.3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的外部评价 |
4.3.1 重要性与责任大小评价 |
4.3.2 技术复杂程度评价 |
4.3.3 工作量大小评价 |
4.3.4 劳动环境评价 |
4.3.5 向往程度评价 |
4.3.6 外部评价综合 |
4.4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的综合评价 |
4.4.1 岗位综合评价与分析 |
4.4.2 岗位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
第五部分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职责与考核管理 |
5.1 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实用性分析 |
5.1.1 弹性工作制 |
5.1.2 压缩工作周 |
5.1.3 远距离办公 |
5.1.4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
5.1.5 奖励与绩效挂钩 |
5.1.6 基于技能的薪酬 |
5.1.7 注重职业发展 |
5.1.8 工作分担 |
5.2 关键岗位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
5.2.1 全科医师岗位公共卫生职责 |
5.2.2 护理岗位公共卫生职责 |
5.2.3 公共卫生医师(士)岗位公共卫生职责 |
5.2.4 妇幼保健岗位公共卫生职责 |
5.3 关键岗位公共卫生职责考核指标 |
5.3.1 全科医师岗位公共卫生服务目标 |
5.3.2 护理岗位公共卫生服务目标 |
5.3.3 公共卫生岗位公共卫生服务目标 |
5.3.4 妇幼保健岗位公共卫生服务目标 |
5.4 社区卫生机构的薪酬体系设计浅析 |
5.4.1 薪酬充分考虑岗位价值与重要性 |
5.4.2 薪酬补偿标准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价值 |
5.4.3 薪酬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 |
5.4.4 设置合理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6.1 社区卫生人力规划建议 |
6.1.1 制定适宜的社区卫生人力发展目标 |
6.1.2 建立系统化的社区卫生人力培养体系 |
6.1.3 重视社区卫生人才吸引及其职业发展 |
6.2 社区卫生岗位设计建议 |
6.2.1 社区卫生机构组织模式需尽快明确 |
6.2.2 按职能设计的岗位模式更符合中国现实 |
6.2.3 引导建立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为主体的服务模式 |
6.3 社区卫生机构人力管理建议 |
6.3.1 建立相对灵活的工作机制 |
6.3.2 充分重视职工收入满意度低 |
6.3.3 建立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
6.3.4 建立与义务教育类似的薪酬保障体系 |
第七部分 发现与结论 |
7.1 适宜的社区卫生总岗位配置 |
7.1.1 社区卫生人力配置现况有待提高 |
7.1.2 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尚需改善 |
7.1.3 社区卫生岗位人力配置标准需大幅度提高 |
7.2 可行的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模式 |
7.2.1 大全科团队式的岗位设置适合中小机构 |
7.2.2 以全科为基础的职能式岗位设置适合规模较大机构 |
7.3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评价结论 |
7.3.1 公卫岗位的自我评价工作实施难度最大 |
7.3.2 全科医生岗位自我评价工作风险最大 |
7.3.3 全科医生岗位综合价值最高 |
7.4 社区卫生机构关键岗位职责与考核指标 |
7.4.1 全科医生岗位职责以基本医疗为重点 |
7.4.2 护理岗位职责以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为重点 |
7.4.3 公共卫生岗位可兼职从事适宜的预防和慢性病管理工作 |
7.4.4 妇幼岗位全面负责妇幼保健工作 |
7.5 社区卫生人力发展重点关注领域 |
7.5.1 明确适宜的社区卫生人力发展总目标 |
7.5.2 明确社区卫生人力配置结构 |
7.5.3 建立与社区卫生改革相适应的人力管理制度 |
第八部分 创新与不足 |
8.1 研究创新 |
8.1.1 基于政策目标法确定适宜卫生人力与岗位数量研究框架 |
8.1.2 卫生岗位人力总需求与专业类型配置研究结合 |
8.1.3 岗位评价应用于社区卫生人力管理 |
8.2 研究不足 |
8.2.1 部分服务内容界定存在不确定性 |
8.2.2 专业人才的任务分工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
8.3 研究展望 |
8.3.1 探索更广泛领域的目标法人力需求研究 |
8.3.2 探索定量化的卫生人力配置结构研究 |
第九部分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与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着、科研立项及成果 |
附件2 调查表 |
(10)幼儿园伤害事故的干预现状和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幼儿园伤害事故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
五、研究途径和方法 |
六、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对我市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一) 从幼儿园伤害事故案例看干预现状 |
(二) 从问卷调查看干预现状 |
第三章 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现状的归因分析 |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
三、幼儿园方面的原因 |
(一) 事故预防环节中的问题和原因 |
(二) 事故控制环节中的问题和原因 |
(三) 幼儿园在事后处理中的问题和原因 |
第四章 改进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现状的对策 |
一、事故发生前的防范 |
(一) 制度建设 |
(二) 日常安全管理 |
(三) 加强安全教育 |
二、事故发生中的控制 |
三、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
四、采取伤害事故干预对策后的情况 |
第五章 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的其他建议 |
一、伤害事故干预的新焦点—心理干预 |
二、安全的支持者—社会方面的对策建议 |
三、家园配合方面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幼儿园伤害事故干预案例 |
附件2: 幼儿园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 |
附件3: 幼儿园伤害事故的间接原因 |
附件4: 访谈提纲(园长)和调查问卷(教师) |
附件5: 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 |
后记 |
四、农五师2~12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郭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脐针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D]. 李文鹤(Lee Man-hork).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福州市家庭母婴护理员职业现状及培训需求的研究[D]. 黄文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全人照护管理模式在改善青春期白血病儿童生存质量中的应用研究[D]. 石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2)
- [5]我国儿童青少年伤害疾病负担系统评价[D]. 李美莉.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评价[D]. 马晓玲.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新疆北疆地区2471例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分析[J]. 江雪萍,陈丽.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8)
- [8]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公共卫生机构整合路径研究[D]. 庄悦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9]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岗位设置研究[D]. 李建.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10]幼儿园伤害事故的干预现状和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幼儿园为例[D]. 张蕖.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岗位评价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