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利用外资扩大消费双争十(论文文献综述)
费冒盛[1](2021)在《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亦是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制度之基。建立于1994年分税制基础之上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虽然通过财权上移与事权下解的非对称逆向运动,增强了中央政府财力集中度与宏观调控能力,但同时也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始终受制于过高财政压力的约束。这一分权体制叠加政治集权的影响,导致地方官员始终徘徊于地区间横向“竞好竞争”和“政治晋升激励”、地方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美好诉求与自身收入水平有限的多重体制机制约束之中。由此,根源于非对称性收支分权与晋升压力基础之上的地方政府竞争,显着推动了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异化。一方面,地方政府或放松税收努力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与提升经济增速,或提升税收努力增加自有财力水平以满足自身支出需求,由此利用地区间实际税负差异开展税收竞争。另一方面,过高财政收支压力之下,地方官员为实现自身晋升利益也将不断异化支出行为,将财政资金积极投向高回报、短周期项目以迅速获得出色的经济绩效,即通过调整自身支出结构和规模开展支出竞争。而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的新阶段,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也将逐步转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解以往增速至上发展模式引致的负面效应维度上来,由地方政府竞争驱动的收支行为调整将显着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因而,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际贸易局势动荡不定与疫情防控风险不确定性持续升级等多维因素影响下,如何通过引导地方政府竞争规范有序与校正地方政府收支行为偏差,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平稳转换,进而实现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鉴于非对称性收支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将通过调整自身收支行为展开横向竞争,因而文章分别选取税收努力、支出结构和规模作为两方面行为调整的代理变量,阐述其在地方政府竞争作用下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首先,文章立足于中国式财政分权这一典型化事实从理论层面系统诠释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间的非线性或多重作用机制,并分别针对税收努力与支出行为调整两方面提出研究假说。其次,立足“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30个省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测度与趋势研判,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绝对水平偏低与增长态势缓慢的基本特征,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同时在对已有文献测度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选择以GDP为基础构建指标对地方政府竞争程度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竞争程度绝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负相关。在这之后,依次选择税收努力与地方政府竞争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收入行为调整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伴随其自身努力程度的提升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显着的非线性负效应。具体而言,当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超过门槛值1.4516时,这一负向抑制效应显着攀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因政府竞争程度的加剧也对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显着的非线性负效应,但此时的负向抑制效应却伴随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的提升而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最后,分别选择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作为中介变量,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竞争与支出行为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一是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优化显着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但支出规模的增加却显着抑制了经济增长质量;二是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调整的影响效应截然相反,竞争程度的提升在阻碍支出结构优化的同时助推了规模的扩张;三是虽然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但却能够通过影响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和规模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且间接作用均呈现出抑制效应。
张家胜[2](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5日在宜昌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70华诞大庆之年,是宜昌经济爬坡过坎大考之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亲临宜昌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高云峰[3](2014)在《基于资源观的机场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以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成长历程为例》文中提出自2003年开始,中国民航对各机场进行了属地化改革,机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都移交给了各级地方政府,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地机场企业的发展呈现了较大的差异,有的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有的却举步维艰,甚至成为了政府巨大的财政包袱。当机场企业面对这样一个既拥有大量资源、又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拥有一定的垄断性、又面临改革竞争,既肩负着巨大社会责任、又需要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的状况时,必须要思考和实践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和经营开拓实现企业的全面成长。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机场企业的成长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并对每个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完整的分析。由于机场行业的垄断性、资源性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国有属性和改革推进深入程度的差异等方面,本文构建了一个由“资源基础”、“经济动力”和“经营重点”三个方面构成的分析架构,以企业成长的理论为导向,以资源基础观和经济规律为分析的视角,以经营措施为着力点,提供—个综合理论和实务的案例分析与理论解释。机场企业发展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成型的发展模式,成长阶段的跃升实质上也是发展模式的改进与变革。本文选取了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的发展过程进行全景式、长跨度、深入的记述、总结与分析,该集团是国内第一家下方地方经营的试点,它的成长过程是中国民用机场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过程,是机场企业由传统注重安全、服务、运行管理向市场体制下经营与管理并重的改革过程,是机场企业由资源依赖型成长向能力依靠型成长转变的过程,通过对该集团成长路径的分析,可以为国内机场企业推动自身成长提供现实参考的例证。通过研究,本文最终得到结论认为:资源观的分析范式是研究机场企业成长的更为切合的分析方法;流量资源、专营权资源、内部市场资源和综合品牌资源是机场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和着力开发利用的资源基础;机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利用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和多元化经济推进企业循序成长。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机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学军[4](2013)在《河北省大名县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经济实力大增,但是县域经济仍发展缓慢,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的滞缓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不平衡性也拉大了各地区间的差别,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布局,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新的挑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最为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本文以河北省大名县为例,通过对其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来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思路及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有关县域经济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此外,还简略地对大名县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概述。为下面对县域经济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平台。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包括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与特征、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着重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和模式,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大名县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剖析,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大名县在发展县域经济时所遵循的原则、采取对策、取得的成果、遇到的困难及不足。第四部分:通过对第三部分大名县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及分析,提出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第五部分: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突出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分析了2013年大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创新工作,努力推动大名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发展。
董珊珊[5](2011)在《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传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很难解释这种缺乏垄断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当企业决定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是以何种合适的进入模式进入目标市场。传统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理论的研究,多是从经济范式的“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构筑“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起步较晚,多数跨国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一些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引进外资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区域已由发展中国家,逐渐扩展到北美,西欧以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2002年以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强劲,截至2009年底,8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在此背景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FDI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相关研究为其海外经营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企业进入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进入模式以及影响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然后对有关进入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在理论基础的讨论之后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概况与特点,深入研究其主体、区位分布、动因、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对FDI进入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基本分析模型。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对TCL集团、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海外投资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特点。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和建立回归模型,对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132家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企业FDI进入模式选择的有关因素。最后,针对中国实情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积极尝试并购和合资方式获取战略性资源和提升品牌价值;准确把握东道国信息以选择适宜的进入模式;针对国际市场特点整合多种进入模式;积极提升跨文化管理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研究发现:技术能力、企业国际经验以及东道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FDI投资的建立方式选择具有显着影响。跨国公司的技术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新建的投资方式;跨国公司国际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新建的投资方式;东道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对跨国公司选择跨国并购有正向的影响,当东道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越高时,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投资方式、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对中国企业FDI投资的股权方式选择具有显着影响。当跨国公司采取并购的进入方式时,倾向于选择合资方式,当跨国公司采用新建的进入方式时,倾向于选择独资方式;企业国际经营能力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独资的进入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了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基本模型。(2)通过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选择的共性特征进行探索和总结。(3)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以资源基础观和组织能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围绕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进入的不同动机所产生的不同进入模式进行研究,详细深入的对绿地新建与跨国并购、独资与合资的内在特性及其选择影响因素展开广泛和全面地讨论。中国企业若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必然将要面对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的问题。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的规模小、实力弱、跨国经营的经验不足等缺点将使其萌生经济上的损失或遭遇发展中的瓶颈。摆在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才能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战略性的开发海外市场,最终打造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旨在帮助企业认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之路,为我国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于指导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肖锐[6](2011)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动态演进分析 ——兼论郑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人类不仅开始了一个信息和知识的新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代,也开始了一个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城市作为一个新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提升城市竞争力无疑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引下,中部六省省会进入了新一轮激烈的角逐之中,书写着现代城市版的春秋战国之争。为进一步加深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动态演进研究以及正确评价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不足和发展潜力,本文选取中部其它五省省会城市作为与郑州市比较的对象,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在探讨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经典模型基础上,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主成分分析法数学模型,最后找出了城市竞争力动态演进的一般路径,提出了提升郑州市竞争力的对策。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系统地阐明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第二部分论述城市竞争力及经典模型述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了本文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第三部分提出了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并根据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了城市竞争力比较的评价模型。第四部分采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6个省会城市相关统计指标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对6个省会城市的原始数据综合处理后得出各自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序,然后通过影响城市竞争力因子的变化,提出了城市竞争力动态演进的一般路径,并指出了郑州发展的不足。第五部分回顾中部六省省会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指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差异带来了城市之间竞争力的变化。第六部分根据各部分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郑州市未来城市发展的定位,并针对制约郑州市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李婧[7](2009)在《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和区位分布的选择”为题,试图在企业层面上将生产的制度、技术和禀赋性因素统一起来,在融合不完全契约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企业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企业在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上的不同选择,也以此来理解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在不同类型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不同分工地位的形成机制,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网络形成和演变的微观机理。这一研究无论是对企业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创新扩展,还是对理解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的策略行为,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论文以企业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逻辑演变与发展为脉络梳理与本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基本思想、理论模型和主要结论等几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总结探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定位。接着,本论文从现象理解层面探讨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企业的发展与变革的影响,同时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大规模的流动以及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因而对当今企业的策略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对企业边界选择的影响,企业的横向边界在扩展,纵向边界却在收缩;第二,全球化促使了国际生产组织的产生,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第三,全球化影响了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企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构成了一种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梯级结构。然后,基于对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对现象趋势的理解,本文构建了数理模型来研究当代企业在纵向边界、生产组织形式和区位分布上的策略选择,也是对企业纵向边界的变化趋势和国际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等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本文在贸易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完全契约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企业异质性假设构建了一个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动态模型,研究异质性企业在动态的产品周期中对纵向边界与生产组织形式的最优选择。结论显示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最优生产组织形式会逐渐转变,并且不同的生产组织可以共存于均衡中。同时,企业的纵向边界会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纵向分离转移,生产制造环节也会由高工资国家向低工资国家转移。在企业异质性的假设前提下,这些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过程首先发生在低生产率的企业中,然后才是高生产率的企业中;尤其是不完全的国际契约在企业的纵向边界和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次,本文重点分析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生产时的区位选择和空间组织方式,及其区位分布的选择对不同区域内的工厂空间分布和企业的集聚程度的影响。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企业异质性假设的两区域模型,并对外资零部件企业产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结论显示:首先,多工厂企业和单工厂企业只有在不对称区域结构下才可以共存于均衡之中;其次,企业全球化的进程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沟通成本和贸易成本的下降,促使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趋向于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的单工厂企业中,工厂在空间分布上会更加集中;但是如果建立多个工厂的额外固定成本在下降、区域间的工资差距在扩大,又会促使企业更多地选择跨区域、多工厂的空间组织方式,工厂在两区域间的空间分布将会趋于分散。但是最终工厂的空间分布是趋于分散还是趋于更集聚?这将取决于这四个变量相互之间的制衡力量。同时,模型验证了边际成本低、固定成本高的企业更有能力利用跨区域-多工厂的空间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中获取总的利润最大化,所以会比其他企业先一步到低工资的国家投资建立新工厂。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那书晨[8](2008)在《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力量也大大加强。在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的负面效应。“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并作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对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必须在科学的、系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崭新框架内,定期定量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及趋势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在详细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生态核算矩阵的方法对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定。并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文包括六个部分: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给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容,并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在概念层次上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研究了国内外已有的各种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结合河北省实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具体指标做出详细说明。3.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价。介绍了河北省发展概况,并详细说明因子分析法和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分。对河北省总体以及各区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分析。4.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估。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及评价,初步建立了适应河北省省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本着系统性、科学性、目标性、相关性、完备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从7个方面建立可评估指标体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效率、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协调度、经济发展开放度、经济发展控制度、经济发展均衡度。建立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流程,确定了以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子系统指数评价模型和以改进的熵值法的综合指数模型,并利用经济统计的有关理论对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各个指数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1997-2006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为后续的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奠定了基础。5.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和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判定。为了对河北省经济可持续性进行判定,在投入占用产出分析(Input-Occupancy-Output)、国民经济核算(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和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ting Matrix)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生态核算矩阵(Social and Ecological Accouting Matrix),提出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别准则,并对河北省1997-2006年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行了判定。同时考虑到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的损失对GDP的影响,计算出了主要年份的河北省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或称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6.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制约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王鹏[9](2007)在《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克服西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先天不足。在西部大开发及铁路跨越式发展政策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下,要实现地方“十一五”规划,铁路应该是先行实施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铁路“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路网布局,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在“十一五”期间的相关规划目标,对川渝黔两省一市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及交通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区域内经济发展与铁路配套规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对处于区域核心地位的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及交通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研究当中发现的问题在铁路既有线扩能、枢纽规划布局及高速铁路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在完成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三种方式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终提出了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结合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和近年来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系统分析了铁路在适应地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提高干线能力、打破枢纽瓶颈、扩大路网规模等应对措施提供了研究依据。2、以成都为例,具体研究了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运输通道状况,并对成都市的对外交通需求进行预测,提出的结论是要加快成都、重庆两大铁路枢纽之间高速客运专线和重载货运专线的通道建设进程,以满足成渝经济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3、针对区域内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的建设构想,即形成以兰昆、沪汉蓉、蓉筑穗、沪昆和西南出境通道为主的五大通道。4、综合分析比较了铁路、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区域内的功能优劣,即当运距为205km以下时优先发展公路运输,205km~1058km时优先发展铁路运输,当运距达到1058km以上时,优先发展航空运输。并阐述了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和谐发展川渝黔地区交通运输网的论断。
贾钢涛[10](2005)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起步、探索,到不断拓展、深化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江苏、浙江、上海时,明确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强调指出:“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总结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第一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写入了党章。在2002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一个新领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探索性、阶段性的成果,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目前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党组织,更谈不上理想的党建工作模式,随意性很大,党在这些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就逐步积累起来了,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理论是实践的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切实加强,就要了解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状况,科学认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意义,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规律,从而为这一领域提供科学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中的有效之策。 创新非公有企业党建工作是文章阐述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对现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客观分析,结合实践,从观念、体制和实践三个层面入手,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
二、湖北:利用外资扩大消费双争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利用外资扩大消费双争十(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地方政府竞争 |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收支行为调整 |
三、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社会效应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或有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或有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质量 |
一、概念界定 |
二、特征分析 |
三、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税收努力与经济增长质量 |
一、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 |
一、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二、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三、地方政府竞争与支出行为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三章 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质量测度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竞争指标测度与结果分析 |
一、测度方法梳理 |
二、测度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测度与结果分析 |
一、测度方法梳理 |
二、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说明 |
三、测度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地方政府竞争、税收努力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
一、核心解释变量:税收努力 |
二、其他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第三节 税收努力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门槛效应分析 |
一、面板门槛模型形式检验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门槛效应分析 |
一、面板门槛模型形式检验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行为调整与经济增长质量 |
第一节 计量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变量定义、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
一、核心解释变量: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 |
二、其他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 |
一、实证结果分析 |
二、作用机制识别与影响效应比较 |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质量 |
一、实证结果分析 |
二、作用机制识别与影响效应比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优化官员绩效考评机制,合理引导地方政府竞争规范有序 |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财税体制,规范地方政府收支行为 |
三、注重多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软环境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5日在宜昌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工作回顾 |
二、2020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
(一)用心用力推动经济稳健增长。 |
(二)用心用力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三)用心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四)用心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五)用心用力建设美丽宜昌。 |
(六)用心用力营造最优发展环境。 |
(七)用心用力增进民生福祉。 |
三、全面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
(3)基于资源观的机场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以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成长历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国内机场行业发展的差异性 |
1.1.2 案例的可借鉴性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企业成长的界定 |
1.3.2 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多元化经济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源于规模经济的企业成长思想 |
2.2 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
2.2.1 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
2.2.2 杨杜的企业成长论 |
2.3 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2.3.1 多元化的动机 |
2.3.2 多元化的进入次序链 |
2.3.3 多元化的行业选择 |
2.4 企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
2.4.1 企业成长的一般路径 |
2.4.2 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的适用评价 |
3 机场企业成长的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 |
3.1 机场企业的特点与理论和分析范式的选择 |
3.1.1 机场企业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成长过程的影响 |
3.1.2 机场企业的特点与理论范式的选择 |
3.2 机场企业的业务分类及基础资源分析 |
3.2.1 机场企业的业务分类 |
3.2.2 基础资源——客货流量 |
3.2.3 成长性资源——专营权和内部市场 |
3.2.4 跨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品牌资源 |
3.3 机场企业成长的框架模型的构建 |
3.3.1 理论模型的维度分析 |
3.3.2 成长路径中各个阶段的构成 |
3.4 研究命题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设计 |
5 案例分析 |
5.1 厦门空港集团公司成长的历程 |
5.1.1 军民合用——从战火前线到特区前沿 |
5.1.2 下放地方——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经营 |
5.1.3 成立集团——以主带辅、以辅养主 |
5.1.4 二次拓展——主业做大、辅业做强 |
5.1.5 寻找空间——主业做精、辅业做大 |
5.1.6 更名转型——迈向专业化的投资公司 |
5.1.7 成长的阶梯——资产、收入、利润的增长 |
5.2 规模经济为重点的成长阶段 |
5.2.1 创新提出并全面开展机场营销 |
5.2.2 推动地面保障业务向专业化公司转型 |
5.2.3 建立完善了“安全+服务+效益”三维融合的管理激励体制 |
5.2.4 对规模经济为重点的成长阶段的总结 |
5.3 成长经济为重点的成长阶段 |
5.3.1 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状况和业务构成分析 |
5.3.2 对机场专营权资源的开发 |
5.3.3 对成长经济为重点的成长阶段的总结 |
5.4 多元化经济为重点的成长阶段 |
5.4.1 成长的瓶颈与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
5.4.2 多元化产业选择的分析 |
5.4.3 航空辅业公司核心业务的转型 |
5.4.4 基于多产业集团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变 |
5.4.5 对多元化经济为重点的成长的总结 |
6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北省大名县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1 县域经济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
2.2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2.3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
2.4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5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5.1 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
2.5.2 区位优势理论 |
2.5.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2.5.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5.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6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
2.7 大名县经济发展研究概述 |
第三章 大名县经济发展方式剖析 |
3.1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不足 |
3.2 大名县经济发展坚持的原则 |
3.2.1 坚持开放立县,突破项目 |
3.2.2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
3.2.3 坚持四化同步,城镇牵引 |
3.2.4 坚持强环境优化,服务提质 |
3.2.5 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 |
3.3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
3.3.1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
3.3.2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
3.4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
第四章 大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4.1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
4.2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
4.3 将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
4.4 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
4.5 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
4.6 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概念 |
1.3.2 绿地新建与跨国并购的概念 |
1.3.3 合资与独资的概念 |
1.3.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模式理论基础 |
2.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进入模式的探索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1.4 内部化理论 |
2.2 折中理论对进入模式的探索 |
2.3 演进理论对进入模式的探索 |
2.4 组织能力理论对进入模式的探索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特征 |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与特点 |
3.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
3.2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动因与分布 |
3.2.1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主体 |
3.2.2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动因 |
3.2.3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 |
3.3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比较研究 |
3.3.1 独资与合资进入模式 |
3.3.2 新建与并购进入模式 |
3.4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独资与合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3.4.2 新建与并购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3.5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
3.5.1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进入模式 |
3.5.2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
4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进入模式选择案例研究 |
4.1 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
4.1.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
4.1.2 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 |
4.2 TCL集团海外市场进入案例分析 |
4.2.1 TCL集团背景及现状 |
4.2.2 TCL集团国际业务扩展动因及路径 |
4.2.3 TCL集团国际化程度 |
4.3 海尔集团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
4.3.1 海尔集团背景及现状 |
4.3.2 海尔集团海外投资动因及特点 |
4.3.3 海尔的国际化程度 |
4.4 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案例分析 |
4.4.1 联想集团背景与现状 |
4.4.2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动因与进程特点 |
4.4.3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程度 |
4.5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基本特点 |
5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实证研究 |
5.1 对外直接投资构建方式选择的分析研究假设 |
5.1.1 企业内部因素 |
5.1.2 外部环境因素 |
5.2 对外直接投资股权分配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假设 |
5.2.1 企业内部因素 |
5.2.2 外部环境因素 |
5.3 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
5.3.1 问卷设计 |
5.3.2 样本的选取 |
5.4 变量的测度 |
5.4.1 企业技术能力的测度 |
5.4.2 跨国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经验)测度 |
5.4.3 企业知识隐性水平的测度 |
5.4.4 进入壁垒的测度 |
5.4.5 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测度 |
5.4.6 市场吸引力的测度 |
5.4.7 文化距离的测度 |
5.4.8 控制变量 |
5.5 实证分析 |
5.5.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5.2 受访者个人基本情况 |
5.5.3 受访企业基本情况 |
5.5.4 受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 |
5.5.5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5.5.6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5.7 计量模型构建 |
5.5.8 实证结果 |
5.6 结果讨论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后记 |
(6)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动态演进分析 ——兼论郑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 |
1.5 本文的不足 |
2 城市竞争力及经典模型述评 |
2.1 城市竞争力概念和内涵 |
2.1.1 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
2.1.2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
2.1.3 本文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
2.2 城市竞争力理论经典模型回顾 |
2.2.1 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经典模型 |
2.2.2 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经典模型 |
2.2.3 城市竞争力理论经典模型综合评价 |
3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3.1.1 可行性原则 |
3.1.2 可靠性原则 |
3.1.3 可比性原则 |
3.1.4 科学性原则 |
3.1.5 全面性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构造 |
3.3 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
3.3.1 回归分析法 |
3.3.2 层次分析法 |
3.3.3 因子分析法 |
3.3.4 主成分分析法 |
4 城市竞争力比较的实证研究 |
4.1 目标城市的选取 |
4.2 研究时点的选取 |
4.3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动态比较 |
4.3.1 1978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
4.3.2 1988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
4.3.3 1998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
4.3.4 2008年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分析 |
4.4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子对比分析 |
4.5 制约郑州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4.5.1 1978年制约因素分析 |
4.5.2 1988年制约因素分析 |
4.5.3 1998年制约因素分析 |
4.5.4 2008年制约因素分析 |
5 中部六省省会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1 郑州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2 武汉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3 长沙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4 合肥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5 太原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6 南昌三十年经济发展历程 |
5.7 结论 |
6 提升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6.1 指导思想 |
6.2 战略途径 |
6.2.1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
6.2.2 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6.2.3 积极实施"东引西进",进一步扩大开放 |
6.2.4 加大科教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现实与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研究难点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企业的"黑箱 |
2.2.1 古典经济学理论对企业规模问题的探讨 |
2.2.2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研究 |
2.3 黑箱的突破: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与演变 |
2.3.1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企业纵向边界 |
2.3.2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产权观点 |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的企业纵向边界理论的发展 |
2.3.4 纵向边界理论的最新探索:纵向分离的研究 |
2.3.5 企业纵向边界理论的实证分析 |
2.3.6 小结与研究启示 |
2.4 贸易理论的融合: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生产组织 |
2.4.1 新贸易理论与跨国公司研究 |
2.4.2 企业理论的分析工具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研究 |
2.4.3 小结与研究启示 |
2.5 新经济地理学的融合:企业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 |
2.5.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理论基础 |
2.5.2 新经济地理学与跨国厂商的区位选择 |
2.5.3 小结与研究启示 |
2.6 最新探索:企业异质性假设模型的理论进展 |
2.7 本章小结与研究启示 |
2.7.1 理论研究的演进与融合 |
2.7.2 启示与进一步研究思路 |
3 全球化与企业边界、生产组织和区位分布的变革趋势 |
3.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内涵 |
3.2 全球化与企业边界的变革趋势 |
3.2.1 概念与内涵界定 |
3.2.2 企业边界的变革趋势 |
3.3 全球化与国际生产组织的产生 |
3.3.1 概念与内涵界定 |
3.3.2 国际生产组织的主要特征 |
3.4 全球化对企业的区位分布的影响 |
3.4.1 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
3.4.2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影响 |
3.5 小结 |
4 企业纵向边界与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 |
4.1 引言 |
4.2 封闭经济模型:企业纵向边界的决定 |
4.2.1 基础模型和假设 |
4.2.2 均衡条件 |
4.3 产品周期动态模型 |
4.4 开放经济模型 |
4.4.1 基础模型和假设 |
4.4.2 均衡条件 |
4.4.3 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周期模型 |
4.5 本章结论 |
4.6 本章附录 |
5 企业跨国生产的空间组织与区位分布选择 |
5.1 引言 |
5.2 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 |
5.2.1 基本假设和对称区域模型 |
5.2.2 制造业部门 |
5.2.3 对称区域的空间均衡 |
5.3 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空间组织选择 |
5.3.1 跨区域-多工厂企业 |
5.3.2 空间组织选择 |
5.4 不对称结构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均衡 |
5.4.1 生产区位转移的演变 |
5.4.2 长期均衡:企业空间组织的选择和工厂的区域分布 |
5.5 案例研究: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的发展历程 |
5.5.1 外商投资与中国汽车产业概况 |
5.5.2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演变历程 |
5.5.3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的特点与动因分析 |
5.6 本章附录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主要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
§2-1 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
§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2-1 经济发展的内容 |
2-2-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2-2-3 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2-3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2-3-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
2-3-2 有代表性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及述评 |
§2-4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路与基本原则 |
2-4-1 建立评估体系的指导思想 |
2-4-2 建立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河北省发展概况 |
§3-2 综合指标体系的构成 |
§3-3 社会生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指标体系 |
3-3-1 社会生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3-3-2 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
§3-4 社会消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指标体系 |
3-4-1 社会消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3-4-2 社会消费影响目标 |
第四章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评估 |
§4-1 评估方法及原理 |
4-1-1 对全国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因子分析法 |
4-1-2 对河北省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
§4-2 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
§4-3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
第五章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评估 |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1-2 评价的基本流程 |
§5-2 评价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
5-2-1 主成分分析法 |
5-2-2 改进的熵值法 |
5-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 |
§5-3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与趋势分析 |
5-3-1 主成分法计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 |
5-3-2 改进的熵值法计算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
5-3-3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分析 |
第六章 社会生态核算矩阵与河北省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 |
§6-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核算矩阵 |
§6-2 社会生态核算矩阵理论 |
6-2-1 从投入产出分析到社会生态核算矩阵 |
6-2-2 社会生态核算矩阵理论 |
§6-3 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
6-3-1 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的意义 |
6-3-2 社会生态核算帐户和指标体系 |
6-3-3 基于社会生态核算矩阵的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方法 |
§6-4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 |
6-4-1 GDP与生态消耗产业 |
6-4-2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性的判定 |
6-4-3 生态损失量的计算与EDP |
§6-5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七章 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
§7-1 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
§7-2 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
§7-3 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
§7-4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
§7-5 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
第八章 主要结论 |
1、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2、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9)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川渝黔地区铁路发展现状 |
1.3 川渝黔地区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
第2章 "十一五"川渝黔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区域内铁路市场调查 |
2.1 四川省 |
2.2 重庆市 |
2.3 贵州省 |
2.4 两省一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
2.5 两省一市铁路运量趋势 |
2.6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吸引区内经济现状及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6.1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经济现状 |
2.6.2 2006年吸引区两省一市社会运量现状 |
2.6.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主要营销指标完成情况 |
2.6.4 2007年吸引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
2.7 客流趋势预测 |
2.7.1 客运市场分析 |
2.7.2 2006年铁路定期客流旅客问卷调查情况 |
2.7.3 2006年两省一市铁路春、暑运及黄金周旅客运输完成情况 |
2.7.4 2007年铁路客运市场预测分析 |
2.8 货源趋势预测 |
2.8.1 2007年两省一市铁路市场需求 |
2.8.2 2007年市场铁路货源变化情况 |
2.8.3 铁路有效货源预测 |
2.9 运输能力分析 |
2.9.1 线上能力 |
2.9.2 点上能力 |
2.9.3 局间交接口能力 |
2.9.4 机车能力 |
2.9.5 能力补强重点 |
2.10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成渝城市群的对外交通发展 |
3.1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成渝城市群的比较优势 |
3.1.2 成渝城市群的劣势 |
3.2 成都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1 公路、铁路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2.2 民航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3.3 成都市对外运输通道现状 |
3.3.1 成渝通道现状 |
3.3.2 铁路运输服务水平 |
3.3.3 公路运输网络服务水平 |
3.3.4 成都市对外运输存在的问题 |
3.4 成都市对外交通需求预测 |
3.4.1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
3.4.2 客运量预测 |
3.4.3 货运量预测 |
3.4.4 方向运量比重预测 |
3.4.5 方向运量预测 |
3.4.6 成渝方向客运交通量预测 |
3.4.7 成渝方向货运交通量预测 |
3.5 成都市对外交通的规划研究 |
3.5.1 成都市对外交通成渝方向的规划研究 |
3.5.2 广域网运输大通道的规划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川渝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目标 |
4.1.1 四川省 |
4.1.2 重庆市 |
4.1.3 贵州省 |
4.2 铁路要适应两省一市"十一五"工业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路网总体规模不够 |
4.2.2 干线能力不足 |
4.2.3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4.2.4 枢纽能力不足,设施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川渝黔地区铁路客货运快速通道建设 |
5.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5.2 高速铁路的优势 |
5.3 川渝黔地区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1 四川省以成都为中心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2 重庆市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3 贵州省以贵阳为中心的客货运通道建设 |
5.3.4 西南出境通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大铁路枢纽建设及运量规划 |
6.1 三大枢纽概况 |
6.1.1 成都枢纽 |
6.1.2 重庆枢纽 |
6.1.3 贵阳枢纽 |
6.2 三大铁路枢纽客货运建设规划 |
6.2.1 成都枢纽 |
8.2.2 重庆枢纽 |
6.2.3 贵阳枢纽 |
6.2.4 货运战略装车点建设 |
6.2.5 货场功能的完善 |
6.2.6 机车车辆基地建设 |
6.3 三大枢纽客货运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
6.3.1 优化运输组织,挖掘运输潜力,努力实现运输效率效益最大化 |
6.3.2 推进枢纽站场现代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铁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货服务体系建设 |
7.1 面向客货需求,加强市场营销 |
7.1.1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的份额 |
7.1.2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 |
7.1.3 重点拓展商务高端客流和旅游客流 |
7.2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竞争力 |
7.2.1 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
7.2.2 提高客站自动化水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乘车服务 |
7.3 补强货运设施,完善货场功能 |
7.4 以信息化手段完善客货运服务体系 |
7.4.1 实现运输管理智能化 |
7.4.2 实现客货营销管理社会化 |
7.4.3 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
7.4.4 实现面向客户的旅客出行信息及货运信息地有效传递 |
7.5 大力引进新型客车车辆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和谐发展西南综合交通运输网 |
8.1 公路、铁路、航空发展现状及趋势 |
8.1.1 我国公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2 我国航空发展概况 |
8.1.3 我国铁路建设与发展概况 |
8.1.4 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8.2 三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功能定位 |
8.2.1 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
8.2.2 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3 民航运输的技术经济特性 |
8.2.4 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 |
8.2.5 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
8.3 铁路快速发展的动因 |
8.3.1 铁路建设与国民经济计划的适应性 |
8.3.2 四川、贵州及重庆的客货运输总体需求增长 |
8.3.3 铁路建设面临的紧迫性 |
8.4 区域背景下西部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
8.4.1 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的区域特性 |
8.4.2 区域内未来铁路运量预测 |
8.4.3 区域内铁路建设面临的形势 |
8.4.4 成渝运输市场的竞争概况及趋势 |
8.5 发达国家铁路发展水平以及对我国铁路建设的启示 |
8.5.1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特点 |
8.5.2 工业化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的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趋势 |
8.5.3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8.5.4 对我国现阶段铁路运输的对策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主要工作业绩 |
(10)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基本状况 |
1.1.1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
1.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 |
1.1.3 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1.2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基本状况 |
1.2.1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发展阶段 |
1.2.2 各地方的发展状况 |
1.2.3 成绩和问题 |
1.2.3.1 党组织的网络逐步扩大,党的力量逐渐壮大 |
1.2.3.2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
1.2.3.3 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
1.2.4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1.2.4.1 党组织覆盖面小,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没有建党组织 |
1.2.4.2 党员数量少,党组织发展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
1.2.4.3 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不突出 |
1.2.4.4 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党员教育管理薄弱 |
1.2.4.5 缺乏科学有效的党建工作模式和机制 |
第2章 充分认识当前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
2.1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保证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个领域的必然要求 |
2.3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2.4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
2.5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落实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3章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观念上的困惑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
3.2 体制上的束缚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二 |
3.3 实践上的滞后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三 |
3.3.1 党组织隶属关系不明晰 |
3.3.2 党组织组建工作效率低 |
3.3.3 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规范 |
3.3.4 党员教育管理不及时 |
第4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对策探索 |
4.1 以观念创新为切入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认识水平 |
4.1.1 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党建工作的前瞻性;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
4.1.1.1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企业经济建设的思想 |
4.1.1.2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
4.1.1.3 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思想 |
4.1.1.4 要坚持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思想 |
4.1.2 坚持“五项原则”和紧抓“四个结合点”,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绩效 |
4.1.3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观念创新 |
4.1.3.1 要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念 |
4.1.3.2 确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效益观念 |
4.1.4 科学定位,明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作用 |
4.1.4.1 在发挥作用的内容上,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
4.1.4.2 在发挥作用的方式上,探索分片划区活动新方式 |
4.2 党组织的组建工作要创新发展 |
4.2.1 加快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培养发展步伐 |
4.2.2 要切实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
4.2.3 选配好党组织的负责人 |
4.2.4 进一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 |
4.3 党组织工作活动方式要创新发展 |
4.3.1 坚持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 |
4.3.2 科学制定衡量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的评价尺度 |
4.4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合力推动实践突破 |
4.4.1 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
4.4.2 解决组织关系接转难的问题 |
4.4.3 解决党组织必要的活动经费 |
4.4.4 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活动方式 |
4.4.5 落实政策要创新发展 |
4.4.6 积极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与农村、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衔接 |
4.5 优化党建工作环境,推动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
4.5.1 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 |
4.5.2 加大法律保障力度 |
4.5.3 加大与执法部门联系和沟通的力度 |
4.5.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四、湖北:利用外资扩大消费双争十(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竞争、收支行为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D]. 费冒盛.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5日在宜昌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 张家胜. 宜昌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1)
- [3]基于资源观的机场企业成长路径研究 ——以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成长历程为例[D]. 高云峰. 厦门大学, 2014(09)
- [4]河北省大名县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 李学军. 天津大学, 2013(01)
- [5]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D]. 董珊珊. 武汉大学, 2011(05)
- [6]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动态演进分析 ——兼论郑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D]. 肖锐. 郑州大学, 2011(04)
- [7]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D]. 李婧. 浙江大学, 2009(01)
- [8]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D]. 那书晨.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8)
- [9]川渝黔地区铁路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 王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10]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D]. 贾钢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