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仪器类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前 10 的期刊

机械仪器类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前 10 的期刊

一、机械仪表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居前10名的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张韵,侯春晓,万晶,袁醉敏,吴永华[1](2021)在《农业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文中提出为明确农业科学类研究热点,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借助中国科学文献计量指标数据库(CSCD-ESI)的统计基线指标,以2007-2017年105种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的2520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发表年份、被引频次、作者来源地区、机构、学科、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007、2008、2010年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较高;北京市、江苏省、陕西省及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是高被引论文产出的主力军;科技部其他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基金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基金来源;《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3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总量的42.14%;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工程、园艺、林业方面的高被引论文最多,合计占比达71.75%;在17篇被引频次10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中,有8篇综述性论文,占47.06%;说明我国农业科学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的地区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均较为集中,小部分优质期刊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载体,编辑应加强对相关作者群体、学科内容的关注,加强组稿、约稿和优质稿源的拓展工作。

刘红,匡惠华[2](2021)在《“十三五”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数据分析与问题透视》文中研究指明以论文和专利为数据基础,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和科研创新力三个方面,观察"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科研活跃度保持基本稳定,科研影响力有待提升。科研产出的区域分布不均。"双高"建设院校核心期刊科研成果数量多,体现出高水平院校与高水平科研产出的高度相关性。借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分类,从不同学科核心期刊成果发表情况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文数量占比小。具体到各个学科,行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量呈现快速增长。但1/3以上高职院校有发明专利申请未获得授权,专利被引证数量与引证率低,仅2成的高职院校过去5年有专利转让,高职院校的专利质量有待提升。建议优化调整职业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突出分类评价、增值评价与多元评价,激发高职院校创新动力,进一步引导高职科研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突出应用性,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马峥[3](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赵莹[4](2019)在《网络传播语境下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的计量分析(2006-2017)》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演变的百年历史,不难发现,较强的学科交叉性是其一以贯之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与此相应,网络传播研究自2006年起成为学界最热门的研究。在此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理应愈加凸显,事实是否如此呢?其学科交叉情况又如何呢?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依据相关原理,本文将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视为一种包括知识吸收和扩散的完整过程,以新闻传播学4本CSSCI期刊2006-2017年刊载的7965篇论文的引文数据为材料,结合学科交叉的测度指标对其交叉情况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与往年相比,网络传播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的确有了大幅提升;(2)2006-2017年间,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性较强,且自2008年起呈显着增强趋势;(3)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范围较广,共与50类学科发生交叉,其中交叉最多的外学科是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4)新闻传播学吸收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向外扩散了一些知识,呈现出吸收多扩散少、交叉跨度小和拼接式交叉的特点。

张勇刚[5](2018)在《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争,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通信行业的制裁,使得国人深知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都曾探究了对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钱学森院士也提出了有名的“钱学森之问”。科学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它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国力发展。以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切入点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再深刻分析产生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可以总结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经验,从而为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和国家科技政策改革提供借鉴。本文整体分为四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科学期刊的发展概况以及科学期刊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分别以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杂志、英国《Nature》杂志与中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与中国《科学中国人》杂志、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美国《Science》杂志与中国《科技导报》杂志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与《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为六组比较案例,运用了大数据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六组案例进行载文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文献来源等方面的比较,还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对期刊发展历程等特点对比研究,然后深刻地分析了中西科学期刊之间的巨大差异。文章认为国人偏爱“拿来主义”,沉溺于模仿别人而不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因而没能学到科学的精髓,从而导致了中国科学期刊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文章,这是造成中西科学期刊之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造成差异的其它原因还有中国科研管理体制呆板,科学期刊管理制度过于行政化以及中西科学体制发展历程差异等等。最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科学期刊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若干条针对性的建议以供有关部门作为参考。比如,坚持走科学自主原创之路,实行科学期刊的期刊内容创新,改革我们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不能过于迷信西方的科学研究评价制度等等。文章创新之处表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在研究内容上,选取了六组具有代表性的中西科学期刊为案例,进行了中西科学期刊的深入比较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先对中西科学期刊做了宏观概况研究,再对六组中西科学期刊进行微观案例研究。

叶权慧[6](2018)在《机器学习领域前沿演进分析与技术机会挖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机器学习则是通往智能的关键技术途径。本研究将新兴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应用于机器学习领域前沿演进的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及Derwent专利库中2008年至2018年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文献和专利文献做数据源,全面把握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现状,探测和明析其热点前沿的发展脉络,力求达到对该学科的全面剖析。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机器学习领域科研工作提供方向和思路以及为文献的统计分析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同时帮助企业识别和把握可能存在的技术机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1)机器学习研究领域文献的分析,包括按时间维度的宏观分析,按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等知识主体的微观分析,借助web of science自带的分析软件做数量、被引数、H指数等指标统计。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根据图谱光圈颜色和中心性、半衰期等指数,分析知识主体间合着情况,经过分析总结出机器学习领域发文量和逐年增加规律,说明机器学习领域研究文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质量都处于蓬勃上升期。知识主体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中国为代表;(2)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出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热点是分类、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预测、网络回归、鉴定特征以及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关键词突变以及施引文献耦合法进行前沿分析,分析得出深度学习、图像识别、遗传算法、模式识别、学习效果以及决策树为该领域的前沿主题词;(3)对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利文献统计和专利权主体分析,美国的企业占比最高。对机器学习领域企业做发展定位分析,并预测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是G06(计算;推算;计数)。

于红玮[7](2018)在《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计量分析实证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文献计量的理论与方法,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为平台,采集学报1997—201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为数据源,采用载文分析、引文分析等指标评价法,从载文量、下载量、影响因子、引文、基金、着者、机构、学科类目和关键词等几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探究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总结得出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对策与建议.

李金满,邱国景[8](2016)在《《财经研究》六十年大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财经研究》60年的命运和发展与中国的经济、高等教育、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基于1956-2015年《财经研究》和其他经济学核心期刊的历史数据,从发文数量、被引频次、发文学科、发文栏目、发文区域、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和发文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要经济学期刊在发文学科、栏目选择和研究主题偏好上存在趋同现象,但各个期刊又都有自身的特色,形成了错位互补的发展态势,《财经研究》的强项是财务与会计、综合和金融等三个栏目,特色是财政分权、制度变迁、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小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学期刊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命题和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众多重大社会经济变革问题都能在期刊中找到理论阐述和政策建议。总之,中国的经济学期刊不仅见证了中国60年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做出了贡献。

陈彦君[9](2016)在《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评价具有目标导向、动态监测、资源调配等重要职能,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评价应当将科技活动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下实施,既要全维度测量科技创新投入,又应当全方位考量科技创新的近期产出、中期成果和远期贡献,持续优化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在医学科技评价领域,我国及我军尚缺少以医学科研机构为主要对象、系统性强、指导性好、公认度高的评价框架或评价体系。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科技评价框架,对于我国开拓医学科技评价的视野,更加系统全面构建具有我国特别是我军特色的医学科技评价框架体系极具借鉴价值。在系统调研、分析兰德公司关于全球14个科技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对其中6个框架进行了讨论,发现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的评价对象是医学科研机构,评价内容包括对科研投入产出的评价,国内还未有对CAHS评价体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能够参考的研究资料比较完整全面。因此,有必要对CAHS框架进行深入研究,有必要全面借鉴CAHS框架的总体设计与指标设计。本研究采用了情报收集、文献调研、系统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从评价目的、范围、方法、数据四个方面对CAHS评价框架的突出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基于系统功能与环境需求的关系,分析了CAHS框架系统功能需求,解析了CAHS评价框架的逻辑结构。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围绕健康科学研究5个梯次的效应,全面展示了拓展医学知识体系、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卫生管理决策、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5类评价指标。在论文的第四部分,针对我军医学科研机构的评价框架,借鉴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体系,提出了创新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医学科技评价理论、构建全面的军队医学科技评价目标体系和完善军队医学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军医学科技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中国军队特色的医学科技评价框架体系提供了参考。

刘小燕[10](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认为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二、机械仪表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居前10名的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仪表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居前10名的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农业科学类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数量及总被引频次
    2.2 地区分布
    2.3 机构分布
    2.4 基金分布
    2.5 期刊分布
    2.6 学科分布
    2.7 被引频次100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内容分析
3 结论
    3.1 高被引论文的地区、机构分布具有一定集聚性
    3.2 小部分优质期刊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载体
    3.3 高被引论文主要源自农业基础科学研究
    3.4 名家综述有助于引领学科发展

(2)“十三五”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数据分析与问题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院校科研生产力
    (一)“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科研活跃度保持基本稳定,科研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区域活跃度差距较大
    (三)“双高”建设院校核心期刊科研成果数量多,体现高水平院校与高水平科研产出的高度相关性
三、“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影响力分析
    (一)各学科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文数量占比小
    (二)分学科核心期刊发文统计中有行业背景院校发文优势突显
        1.“十三五”高职院校经济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2.“十三五”高职院校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3.“十三五”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4.“十三五”高职院校农业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5.2016—2020年高职院校机械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6.“十三五”高职院校电子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7.“十三五”高职院校计算机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8.“十三五”高职院校化工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9.“十三五”高职院校轻工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1 0.“十三五”高职院校建筑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1 1.“十三五”高职院校水利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1 2.“十三五”高职院校交通类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及h指数情况分析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力分析
    (一)“十三五”期间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量呈现快速增长
    (二)超过1/4的高职院校近5年无专利申请,院校对专利意识和关注有待提高
    (三)1/3以上高职院校有发明专利申请未获得授权,专利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四)专利被引证数量与引证率有待提高关注
    (五)仅2成的高职院校过去5年有专利转让,比例较低
五、结语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网络传播语境下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的计量分析(2006-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学科交叉相关概念范畴与界定
    2.2 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概述
    2.3 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思路与设计
    3.1 样本的选择
    3.2 数据采集
    3.3 学科归类的原则
    3.4 数据预处理
    3.5 数据分析原理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情况分析
        4.1.1 新闻传播学知识吸收整体情况分析
        4.1.2 知识输入学科及其对新闻传播学的主要影响分析
    4.2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情况分析
        4.2.1 新闻传播学知识扩散整体情况分析
        4.2.2 知识输出学科及新闻传播学对其的主要影响分析
    4.3 学科交叉整体情况分析
        4.3.1 新闻传播学与各学科的交叉关系
        4.3.2 新闻传播学相关交叉学科数量分析
        4.3.3 新闻传播学多学科度和学科专业度分析
        4.3.4 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发现
    5.2 相关问题的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06-2017 年各学科的学科吸收度
附录 B 2006-2017 年各学科的学科扩散度

(5)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1.2.1 中西科学期刊发展研究综述
        1.2.2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总体研究框架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创新
        1.5.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科学期刊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1 科学期刊产生的社会背景
        2.1.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2.1.2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智力支持
    2.2 科学期刊的渊源及发展
        2.2.1 法国学术期刊《学者杂志》
        2.2.2 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2.3 西方科学期刊的发展壮大
    2.4 科学对科学期刊的影响
        2.4.1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诞生
        2.4.2 科学发展决定了科学期刊的发展
    2.5 科学期刊推动科学事业发展
        2.5.1 成为科学群体的交流工具
        2.5.2 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渠道
        2.5.3 成为科学知识转化的桥梁
        2.5.4 成为科学知识保存的场所
    2.6 科学期刊促进了科学体制化
        2.6.1 发现和培养科学研究人才
        2.6.2 消除科学优先发现权之争
        2.6.3 促进同行评议制度的形成
        2.6.4 促进期刊评价制度的形成
第3章 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概览
    3.1 中国科学期刊的源流
        3.1.1 中国古代报纸和丛书
        3.1.2 传教士引入科学期刊
    3.2 中国科学期刊的发展
        3.2.1 辛亥革命前夕初步萌芽(1898~1910)
        3.2.2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发展( 1911~1915)
        3.2.3 “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发展(1919~1936)
        3.2.4 抗战期间的艰难发展(1937~1948)
        3.2.5 建国以后的曲折发展(1949~)
    3.3 西方科学期刊对中国科学期刊的影响
        3.3.1 西方科学期刊成为中国科学期刊榜样
        3.3.2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克隆西方科学期刊
        3.3.3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逐渐走向自主创办
        3.3.4 促进中国科学期刊检索数据库的形成
    3.4 中国科学期刊与中国科学体制化
        3.4.1 形成了科学价值观念
        3.4.2 形成了科学行为规范
        3.4.3 完善了科学组织系统
第4章 中国科学期刊对西方的模仿及其问题
    4.1 中国《科学》杂志和美国《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4.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1.3 小结
    4.2 中国《自然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比较研究
        4.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2.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2.3 小结
    4.3 《科学中国人》杂志和《科学美国人》杂志比较研究
        4.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4.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4.3.3 期刊特色比较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从简单模仿走向自主发展
    5.1 《科学通报》杂志英文版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1.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1.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1.3 小结
    5.2 《科技导报》杂志和《Science》杂志比较研究
        5.2.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2.2 小结
    5.3 《中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科学院院刊》比较研究
        5.3.1 期刊计量学对比分析
        5.3.2 期刊发展比较分析
        5.3.3 小结
第6章 中西科学期刊比较分析
    6.1 通过比较而揭示出来的问题
        6.1.1 缺乏具有原始创新的论文
        6.1.2 处于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
    6.2 对中国科学期刊问题的若干思考
        6.2.1 是继续模仿还是坚持自主原创
        6.2.2 科研体制是维持现状还是改革
        6.2.3 西方科学体制是否能成功模仿
        6.2.4 科学期刊是否专为职称学位服务
        6.2.5 科学发展是否与国家发展相关
第7章 中国科学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7.1 坚持走期刊自主创新之路
    7.2 坚持走期刊集团发展之路
    7.3 鼓励社会资本来参与办刊
    7.4 重新定位科学期刊之功能
    7.5 提高编辑和作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机器学习领域前沿演进分析与技术机会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机器学习
    2.2 知识图谱
    2.3 研究热点与前沿
    2.4 技术机会
    2.5 本章小结
3 机器学习领域整体现状分析
    3.1 数据准备
    3.2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3.3 机器学习领域知识主体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机器学习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
    4.1 机器学习研究热点分析
    4.2 机器学习领域前沿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机器学习领域技术机会挖掘
    5.1 机器学习专利文献统计分析
    5.2 企业发展定位分析
    5.3 技术机会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7)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计量分析实证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报学术影响力计量分析实证研究
    1.1 载文分析指标评价法
        1.1.1 载文量
        1.1.2 下载量
        1.1.3 基金论文
        1.1.4 发文着者统计
        1.1.5 内容分析
    1.2 引文分析指标评价法
        1.2.1 引用统计
        1.2.2 着者引用统计
        1.2.3 引文量
        1.2.4 高被引论文
        1.2.5 影响因子
2 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对策与建议

(9)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1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的突出特点
    1.1 评价目的:以揭示价值、展示绩效、解析机制为主
    1.2 评价范围:全面覆盖了科研活动的上游和下游
    1.3 评价方法:以文献计量法、经济分析、逻辑模型为主
    1.4 评价数据:采集基本单元是研究室、课题组
2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的主体结构
    2.1 功能结构需求
    2.2 框架逻辑模型
    2.3 数据收集矩阵
3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的指标体系
    3.1 拓展医学知识体系的评价指标
    3.2 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3.3 支撑卫生管理决策的评价指标
    3.4 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评价指标
    3.5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
4 对建立我军医学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的借鉴启示
    4.1 军队医学科研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2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评价框架的借鉴
    4.3 进一步完善军队医学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的启示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代表性论着)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机械仪表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居前10名的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J]. 张韵,侯春晓,万晶,袁醉敏,吴永华. 科技通报, 2021(06)
  • [2]“十三五”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数据分析与问题透视[J]. 刘红,匡惠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1)
  •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4]网络传播语境下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的计量分析(2006-2017)[D]. 赵莹. 南昌大学, 2019(02)
  • [5]中西科学期刊比较研究[D]. 张勇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
  • [6]机器学习领域前沿演进分析与技术机会挖掘[D]. 叶权慧.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7]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计量分析实证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为例[J]. 于红玮.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8]《财经研究》六十年大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学期刊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 李金满,邱国景. 财经研究, 2016(10)
  • [9]加拿大健康科学院CAHS科技评价框架研究[D]. 陈彦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10]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机械仪器类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前 10 的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