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2001年No.1-No.6目录分类索引

《国际研究》2001年No.1-No.6目录分类索引

一、《国际问题研究》 2001年第1期-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丁宁宁[1](2021)在《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女眷作为士人家庭的核心成员,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三种角色。但是在传统历史书写中,士家女眷资料主要见载于墓志铭文之中,宋代是女眷墓志文化趋向发达的历史时期。当下所见两宋时期士家女眷墓志数量多达一千三百余篇,主要分为刻石墓志与文集墓志两种形态。墓志是载录传统女性“历史”的核心和主要文献资料,墓志书写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篇论文以墓志义例为视角,以文集和出土所见女眷墓志为资料载体,在概述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数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墓志主体中的题额、志文和铭辞三大义例元素,着重对士家女眷墓志的题额、铭辞、志文和价值四个议题进行文献学考察。除绪论外,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总述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概况。一是以《全宋文》为基础统计宋代文集所载女眷墓志数量为1000余篇,以《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为主统计出土女眷刻石墓志300余篇。二是在统计数据基础上,根据士家女眷的附男身份和家庭身份在墓志撰写中的体现,将女眷墓志类型包括女眷独志、夫妇合志、附夫志、附子志等四类,籍此分析认为士家女眷独志的情况占据最大比重。三是结合文集载录和出土所见女眷墓志概况,总结分析集本和石本女眷墓志在书写义例上的差异。第二章考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题额。主要是以出土所见刻石女眷墓志为主,详细考察士家女眷墓志题额的义例演变和文化意蕴。士家女眷墓志题额在宋代大致经历了从盖题向额题(含中题)、首题(右题)的演变趋势,墓志题额书写中呈现出了“以爵为尊”的“趋尊”政治意蕴,以及“从父以学”、“从夫以贵”、“从子以寿”的传统家庭“亲亲之道”。女眷墓志题额书写涉及的爵号名称,是宋代外命妇制度在墓葬文化中的“特殊”实践。第三章概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志文。女眷墓志志文书写义例与男性士人大致相似,主要包括志主族出、乡邑、行治、生平、卒葬等丰富的人生信息,更加突出女眷的“生命历程”和“伦理规范”。传统社会中,士家女眷一生大致要扮演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种家庭角色,对应的是从父、从夫、从子的“附男”的生命历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女眷墓志记叙分为顺叙、倒叙以及议论类型等方式,不同的记叙方式会对墓志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第四章考论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铭辞作为墓志的“尾巴”,撰者籍此高度精炼地概括了女眷志主的“生命意义”。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的语体多变、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字体”、“四字体”、“也字言”、“兮字体”和“议论体”等。不同语体夹杂着长短句的使用为墓志文增色不少,铭辞更多的是对志文内容的精简概括,作为独立文字与志文内容相呼应。第五章总结宋代士家女眷墓志价值。墓志作为书写和载录士家女眷“生命历程”的主要文字材料,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一是历史价值,即女眷墓志书写涉及的职官称谓、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等,具有补史、证史的“史料”作用。其二是刻石女眷墓志或有名士名宦书丹、篆额、刻石,且刻石墓志(含志盖)多刻饰纹、图像等,具有极高的书法、篆刻艺术和美学价值。其三是女眷墓志文体丰富多变,文辞优美流畅,加之墓志撰者中多有名士名宦,故很多女眷墓志铭文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丁斯甘[2](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提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高远[3](2020)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四库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着清末民初《四库全书》研究之传统,得益于迁台的杨家骆、王云五、昌彼得、蒋复璁等学人研究《四库全书》的推动和人才培养。伴随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四库学"一词的明确提出,开启了"四库学"理论化、体系化、专业化、学科化、国际化的探索。收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硕博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并分析《四库全书》研究内容创新及其学术影响力,为学界提供多重视角的借鉴与参考。择取关涉《四库全书》的工具书编制、学术专着、资料汇辑、重点单篇论文等予以引述,突出其"引导与典范"作用,重在学术创发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春华秋实",未来的"四库学"发展仍需理论与实践并重前行,如,《四库全书》研究学史亟须系统清理;"四库学"真正而系统的"理论自觉"仍须深化,学科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重视《四库全书》的世界知识观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特色,实现《四库全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梦想;借用"域外之眼"反观《四库全书》编纂的价值和影响,凸显《四库全书》在东亚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意义";整合全国研究《四库全书》之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各项研究。中国四库学发展和研究进入新时代,唯有不断创新,坚持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己任,才能创造中国四库学更加绚丽的殿堂,才能构建中国四库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黎少敏[4](2020)在《《建设研究》杂志及其作者群体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在新桂系的带领下致力于各项建设工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被誉为“模范省”。但建设工作要继续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专家人才。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险境。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沦陷,使得中国形势愈加岌岌可危。在举国救亡图存之际,亦身负重责,除了前线战场厮杀外,继续广西的建设工作亦是救国之道。新桂系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北上抗战,黄旭初留守广西。为防止蒋介石借抗日战争之际渗透入广西,广西建设研究会和《建设研究》成立与创刊。《建设研究》是广西建设研究会的会刊,于1939年在桂林发行,到1944年停刊,创办时间达5年,是广西建设研究会发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存世时间最久的定期刊物。该刊最初为月刊,从1943年第九卷第1期开始改为季刊,共发表10卷53期947篇文章,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研究广西省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部门之建设问题,以供各界人士之参考为主旨,即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内容为主,为综合性期刊。但由于广西建设研究会是桂系在抗战时期为了反蒋、维护自身统治而延揽各方人才建立的兼具学术性、政治性为一体的组织,因此,作为新桂系喉舌的《建设研究》也富有政治色彩。为《建设研究》撰稿的个人作者达229位,主要来自桂系领导层、广西地方官员、外省来桂专家学者这三个群体。这些作者基本都是来自各个领域,如政界、金融界、教育界、地质学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和佼佼者。此外,他们还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抗日战争爆发、民族救亡图存之时,在“建设广西,抗战建国”旗帜下,汇聚到《建设研究》这个平台中。表面上,《建设研究》仅是一本刊物,但事实上它是一个活跃的文化场域,被包含在桂系、中共、国民党、民主人士、进步人士力量的博弈之中。桂系借这一平台来联系中共和民主、进步力量以防蒋及宣传自己的主张,以便维护自己的半独立地位,中共为建立巩固抗战文化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派出积极分子参与各种活动,民主人士、进步人士为建设广西、抗战建国也将其作为文化据点。这些力量的博弈随着抗战的形势变化而变化,都投射在《建设研究》期刊之中。相应地,《建设研究》的创刊与出版发行也深受时局与博弈力量的影响。因此,研究《建设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抗战时期广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建设和抗战建国的情况,考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个特殊环境下的运行情况以及国民党核心集团与桂系、共产党在广西的政治关系。但学界目前对于《建设研究》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薄弱,且主要是进行概括性的简要介绍,尚无系统深入探讨或全面论述的学术成果。因此,笔者尝试以《建设研究》的办刊情况作为一个切入点,梳理该刊的文章内容等,展开初步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旨趣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建设与抗战爆发的大背景来考察《建设研究》的创刊,简要剖析创办该刊的机构——广西建设研究会。第三部分基于对《建设研究》中的《会务报告》、《编后语》以及文章等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后,详细介绍了该刊的概貌、经费、发行销售等情况,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统计分析该刊的栏目设置、发文量等,以便读者对《建设研究》的整体面貌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印象。第四部分首先根据职业身份将《建设研究》作者群分为桂系核心领层、广西地方官员和外省来桂专家学者三类,再通过对各个作者群体代表人物及其文章的分析和介绍,总结出刊物的特点为包容性、精英性、务实性。第五部分首先根据政治立场将《建设研究》作者群分为桂系、民主人士、进步人士、中共四类,再通过对各个作者群体典型人物与《建设研究》的互动探究他们所代表的群体的撰稿目的,并反映桂系、中共、国民党、民主人士、进步人士等各股政治力量都同时作用于《建设研究》的办刊活动中,互相博弈的情形,考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个特殊环境下的运行情况以及国民党与桂系、共产党在广西的政治关系。最后的结论部分,阐述《建设研究》停刊的原因,及论述《建设研究》的可取之处与局限之处。

黄秋硕[5](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指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孙海燕[6](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吴利亚[7](2020)在《《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广告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版业的宣传需求遇上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为书业广告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良友》画报是伍联德先生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综合性画报,堪称“中国最早出版之图书杂志”,比美国影响深远的《生活》画报都要早十年。因其组稿多元、印刷精良、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读者订阅和购买。《良友》画报上的书业广告占比达到《良友》广告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报刊,在书业广告方面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仅体现出民国时期较高的广告发展水平,也记录和呈现了当时印刷出版行业的发展面貌。论文立足民国时期画报书业广告发展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以《良友》画报为媒介载体,从发展概貌、类型与特点、策略检视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和梳理《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背景及历程;第二章从文本角度分析《良友》画报书业广告所呈现的内容;第三章从创意表现策略和营销传播策略两个维度分析《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在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如何利用杂志媒体进行推广并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的;第四章则尝试归纳并揭示《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在民国时期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通过研究,论文认为《良友》画报书业广告因其数量比重相对较大、传播范围相对较广、存续时间相对较长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由此个案窥探民国时期书业广告发展的大致情况。《良友》画报中形式多样且种类多元的千余则书业广告至今品读起来都十分经典,其中饱含当时广告人的巧思与匠心。在深谙目标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将营销传播和广告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画面的美术表现当中,创作出既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有效促进书籍报刊销售,还兼具较高文学意蕴和历史价值的广告,实属不易,对当下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广告营销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金兆[8](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王国婧[9](2019)在《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出版史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不仅深化了传统的版本、印刷等研究,更将出版史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拓展了出版史的研究领域。本文广泛收集50-70年代台湾地区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归纳与对比,总结台湾地区在此阶段出版史研究的特点与成就,探寻其发展规律,以期对20世纪中国的出版史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意义,梳理前人研究综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方法。第一部分是通论性论着,主要探究台湾地区学者在传统出版史综合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涉及专着、论文集、论文、翻印书籍等四种类型的文献。第二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研究各个时期出版史的成果,即分别述评台湾地区学者在简帛时代,纸写本时代,以及由唐至清历代雕版印刷出版方面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在出版史专题研究方面的探索,分为出版技术,版画史,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藏书与藏书家六个方面。出版技术研究主要梳理造纸术、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发明、发展、运用与外传,套色印刷的源流,以及书籍的装订、形制与版面演变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版画史研究主要是考察明代版画、民俗版画及版画艺术综合研究的情况。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介绍儒家经典、举业书、教科书、地图等图书的出版研究概况。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包括历代报纸的发展与演变、重要报纸出版者以及近代杂志的刊行情况研究。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主要涉及古代书籍价格,历代焚书与出版审查、法规,以及中日、中韩、中越、中俄的出版文化交流。藏书与藏书家研究部分讨论台湾地区学者关于古代藏书史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特点与影响。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学者主要出自中国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新闻学、印刷出版学等学科,同时期出版史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图书馆学、印刷出版与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期刊上。同时,从传统学术传承与海外学术交流两个方面总结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的特点,并将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本时期的研究成果对8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出版史研究发展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在传统文献学基础研究以及出版与社会文化交叉研究方面均有发展,呈现出民国考据遗风与海外多元研究交融的风貌。同时,台湾地区的研究与同时期大陆地区的研究互为补充,亦在众多方面弥补了大陆地区研究的缺憾。台湾地区学者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国出版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内容与体系,积极促进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中贡献突出。此外,本文亦附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研究着作、研究报告、论文集论文、期刊报纸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目录,以供学者参考。

范欣[10](2019)在《甲骨文对贞命辞疑问性质再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骨文命辞的句类性质涉及对卜辞的整体理解和殷商文明的合理解读。目前,关于甲骨文命辞句类的意见主要有三类:(1)命辞为问句;(2)命辞非问句;(3)命辞部分为问句,部分非问句。本文围绕对贞命辞的句类展开讨论,针对存有争议的单句式对贞和复句式对贞的句类性质,从结构形式、具体语境、辞意理解等多维度、多角度地展开考察。讨论主要可归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1)形式层面上,对贞具有分布对称和肯否并置两大特征。对称的“群”本质和肯定否定并置的不确定性,使得对贞具有较强的疑问性。(2)内容层面上,结合语义、语用等,进一步分析了单句式对贞和复句式对贞的微观语境,如上下文内容、贞卜主体的预设等。其中,重点探讨了“形式对贞”,并进一步分析了此类对贞的疑问焦点和对贞的形成原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贞宜读作疑问句。同时,对贞为疑问句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命辞为问句的观点。绪论部分主要回顾了卜辞命辞句类性质研究的成果和观点争鸣;就对贞和命辞的概念发展加以简要梳理,作出界定;简要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和范围、思路和方法等。第一章简要归纳了对贞命辞的构成并加以分类。第一节按照对贞的构成将对贞分为两大类,单句式对贞和复句式对贞,大类下又加细分。第二节从分期、否定词等角度统计了语料范围内两式对贞的数目及其大致分布情况。第二章讨论了对贞的构成形式。结合对称的分布特征和肯定否定并置的形式特点,试图探讨对贞命辞的形式与对贞句类性质之间的关联。第三章就部分“肯定非问句”的单句式对贞命辞,主要为卜雨之辞、卜旬之辞和其他对贞三类,从对贞命辞的辞意、预设等角度进行句类辨析。第四章分别讨论了{()A,()B}复句式对贞命辞中三类主要的形式。第一、二节由一组颇具争议的{A,B;A,B}式对贞入手,从辞意、语境等角度对其展开句类讨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形式对贞”。第三节就{A,B;A,B}式对贞句类展开分析。第四节对{A,B;A,B}式对贞的句类进行辨析。第五节讨论了其他几组形式上相近但需区别对待的复句式对贞。第五章就“形式对贞”的疑问焦点以及“形式对贞”存在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第一节试图从语用角度,辨别“形式对贞”的疑问焦点,为区分“形式对贞”与非“形式对贞”提供一定路径。第二节则探讨了“形式对贞”存在的可能原因。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前五章论述内容,提出从对贞的形式意义及其内容呈现来看,对贞命辞宜读作疑问句。这看法也有利于卜辞命辞为疑问句的观点。最后,进一步指出研究中需加以完善的地方,以及后续研究中需拓展之处。

二、《国际问题研究》 2001年第1期-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问题研究》 2001年第1期-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概况
    第一节 文集载录女眷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所见女眷墓志概况
    第三节 集本石本女眷墓志差异
    第四节 士家女眷墓志类型概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题额
    第一节 女眷墓志题额类型
    第二节 女眷墓志题额书写
    第三节 女眷墓志题额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志文
    第一节 女眷墓志志文书事内容
    第二节 女眷志文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女眷墓志志文撰书人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铭辞
    第一节 女眷墓志铭辞类型
    第二节 女眷墓志文铭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家女眷墓志价值
    第一节 女眷墓志的史学价值
    第二节 女眷墓志的艺术价值
    第三节 女眷墓志的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 出土所见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篇目一览
附录二 《全宋文》所见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篇目一览
致谢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建设研究》杂志及其作者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旨趣
    (二)研究现状
二、广西建设研究会与《建设研究》的创办背景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建设之成绩与不足
    (二)抗战爆发与广西之责任
    (三)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及运行方式
        1.广西建设研究会成立
        2.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架构
    (四)《建设研究》的创刊
三、《建设研究》概况
    (一)《建设研究》的设计与行销
        1.刊物设计
        2.经费情况
        3.出版销售
    (二)《建设研究》载文分析
        1.栏目与内容分析
        2.作者着文量分析
四、《建设研究》作者群体及其文章分析
    (一)桂系核心领导层
        1.李宗仁的文稿及其思想内容
        2.白崇禧着文及其思想内容
        3.黄旭初发表的文章及其思想内容
    (二)广西地方官员
        1.广西地方官员论政治建设
        2.广西地方官员论经济建设
        3.广西地方官员论文化建设
    (三)外省来桂专家学者
        1.外省来桂专家学者论政治建设
        2.外省来桂专家学者论经济建设
        3.外省来桂专家学者论文化建设
五、《建设研究》作者群体撰稿目的探究
    (一)桂系人物的撰稿目的
    (二)民主人士的撰稿目的
    (三)共产党人的撰稿目的
    (四)进步人士的撰稿目的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的界定
第一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概貌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发展背景
        一、社会的开放与民智的开启
        二、商业的发达与广告的兴盛
        三、教育的发展与国语的普及
        四、技术的进步与行业的革新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经营脉络
        一、《良友》画报的发行状况
        二、《良友》画报的广告受众
    第三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刊载情况
        一、《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梳理统计
        二、《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投放主体
第二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类型
        一、图书(丛书)广告
        二、报刊(画册)广告
        三、贺卡(海报)广告
        四、印刷(制版)广告
        五、书局(书店)广告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特点
        一、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
        二、立足时代的议程设置
        三、图文并茂的视觉呈现
第三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策略检视
    第一节 创意表现策略
        一、知情达理的广告诉求策略
        二、妙笔生花的文案表达策略
        三、画龙点睛的美术表现策略
    第二节 营销传播策略
        一、相时而动的生命周期策略
        二、顺风张帆的借势营销策略
        三、家喻户晓的名人代言策略
        四、恰如其分的产品定位策略
        五、深入人心的公共关系策略
        六、物超所值的产品促销策略
第四章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经济价值
        一、促进书报刊物的销售
        二、塑造书业品牌的形象
        三、加速书业的良性竞争
        四、助推广告水平的提升
    第二节 《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的社会价值
        一、阅读氛围与休闲空间营造
        二、舆论动员与民族情感凝聚
        三、文化传播与现代化的促进
        四、历史记录与史料价值凸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大陆地区
        2. 港台地区
    (三)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通论性论着
    (一) 专着
    (二) 论文集
    (三) 期刊论文
    (四) 翻印书籍
二、对各个时期出版史的研究
    (一) 简帛时代的出版
    (二) 纸写本时代的出版
    (三) 印本时代的出版
        1. 唐代至元代
        2. 明清两代
三、专题研究
    (一) 出版技术研究
        1. 造纸术的发明与外传
        2.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3. 活字印刷及其外传
        4. 套色印刷的源流
        5. 装订形制演变
    (二) 版画史研究
    (三) 专题图书文献的出版
    (四) 历代报纸与近代杂志的出版
        1. 研究专着
        2. 历代报纸
        3. 新闻报人
        4. 近代杂志
    (五) 出版市场、审查与交流
        1. 出版市场与经济
        2. 出版审查与法规
        3. 出版文化交流
    (六) 藏书与藏书家研究
四、研究特点与影响
    (一) 研究学者及其背景
        1. 中国语言文学
        2. 图书馆学
        3. 新闻学、印刷出版及其他
    (二) 相关出版机构与出版物
    (三) 学术传承与交流
        1. 传统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民国学术遗风
        2. 多元的出版史研究方法与内容——海外学术交流
    (四) 与同时期大陆地区出版史研究之比较
    (五) 学术影响
五、结语
附录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中国出版史成果目录
    (一) 着作
    (二) 研究报告
    (三) 论文集论文
    (四) 期刊报纸论文
    (五) 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甲骨文对贞命辞疑问性质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对贞命辞的界定
    二、研究成果和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范围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对贞命辞的构成形式与分类
    第一节 对贞命辞的构成形式
    第二节 对贞命辞的分类
第二章 对贞构成形式与疑问性质分析
    第一节 对贞的对称
    第二节 对贞的否定
第三章 单句式对贞“非问句”甄辨
    第一节 卜雨之辞
    第二节 卜旬之辞
    第三节 其他对贞
第四章 {(~)A,(~)B}复句式对贞命辞的句类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例{~A,~B}式否定命辞的讨论
    第二节 {A,B;~A,~B}式句类分析
    第三节 {A,B;A,~B}式句类分析
    第四节 {A,B;~A,B}式句类分析
    第五节 其他两句式对贞命辞句类分析
第五章 关于“形式对贞”的两点分析
    第一节 “形式对贞”的疑问焦点
    第二节 “形式对贞”存在的解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贞命辞分类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国际问题研究》 2001年第1期-第6期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士家女眷墓志研究 ——以义例为中心[D]. 丁宁宁.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四库学研究[J]. 高远. 四库学, 2020(01)
  • [4]《建设研究》杂志及其作者群体研究[D]. 黎少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7]《良友》画报书业广告研究(1926-1945)[D]. 吴利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地区的中国出版史研究[D]. 王国婧. 山东大学, 2019(09)
  • [10]甲骨文对贞命辞疑问性质再探[D]. 范欣.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国际研究》2001年No.1-No.6目录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