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L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和数据传输

BPL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和数据传输

一、BPL脉位调制方案及数据传送(论文文献综述)

张卿杰[1](2020)在《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的测试与分析》文中指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电网发展大格局下,高压直流输电、远距离输电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传统能源趋紧,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新能源发展迅猛,风力发电渗透率提高,高性能电力电子设备应用广泛、旋转轴系无级调速设备使用增多的背景下,都使得目前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问题处在相对高频发生的又一个历史阶段。本文主要研究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的测试与分析方法,采用次同步振荡中特征结构分析与暂态时域仿真分析高压变频调速导致的引风机组轴系扭振问题。本文研制了基于单端瞬时转速的扭振测试分析系统,以及为了方便评估对扭角信号的分析精度,研制了基于扭振信号逆向解调的任意扭振信号模拟器。评估了扭振测试FFT分析中周脉冲数、插值方法、插值点数、FFT窗函数等因素对分析精度的影响。针对FFT类方法不能够高精度、高分辨率辨识出时变间谐波参数,提出应用PRONY方法辨识。PRONY方法可以超分辨率辨识信号,但是在低阶PRONY辨识中对噪声极其敏感。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则有助于提高PRONY辨识精度与降低PRONY拟合阶数。提出应用经验模态类分解方法(EMD、EEMD、CEEMD、CEEMDAN、ICEMMDAN、MCEEMD)分析轴系扭振信号,经验模态类分解方法可不受信号测不准原理制约,但其存有模态混叠,以及端点效应问题,尤其是针对次同步振荡中信号。提出了应用ICEEMDAN与排列熵结合后的去噪方法,去噪后再进行PRONY分析,可提高PRONY分析精度。提出应用小波阈值算法进行去噪,其去噪性能略优于ICEEMDAN方法,但小波基函数选择工作量比较大。为了进一步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基于ICEEMDAN、小波阈值、Robust-ICA、PRONY联合算法,通过ICEEMDAN对信号进行分解,分解得到的模态分量作为Robust-ICA的输入,将通过Robust-ICA算法得到的独立成分采用小波阈值去噪,去噪后的信号再乘以混合矩阵,将更新后的模态分量合成,得到去噪后的信号,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在ICEEMDAN、小波阈值去噪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信号信噪比的可能,去噪后再用PRONY辨识,可得到更高精度的辨识参数。在轴系扭振与次同步振荡测试与分析中,不仅可以用瞬时速度来进行分析,其余机械量与电气量也能反映相关特征信息。对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模型展开了研究,采用特征结构分析方法获取扭振模态,通过暂态时域仿真获取相关信号,分别进行了FFT与高阶PRONY分析。其中机械量信号(转速、扭矩、扭振)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模态信息。电气量中电压、电流因为工频分量存在,次同步振荡模态分量占比较低,且以工频分量的互补分量形式呈现,经PARK变换后,对称的工频分量会转换为直流分量,可突出次同步振荡分量。在有功与无功信息分析中,能够得到多于电压、电流分析获得的次同步振荡信息。高压变频器调速导致引风机轴系扭振的问题是机电能量的耦合问题,单一分析机械结构或者电气控制方面的原因,难以全面解决问题。本文采用特征结构分析法、时域机电暂态仿真法对此问题展开研究。采用基于分步曲线拟合的方法从引风机性能曲线中得到引风机传动模型,建立了罗宾康结构式高压变频器详细模型。通过特征结构分析法,可得到引风机轴系随着运行频率变化的不稳定运行区间,但其采用小信号线性化模型,有一定误差。通过小步长暂态时域仿真法,分别对理想变频器与罗宾康高压变频器进行了分析,通过频率逐段扫描,得到系统不稳定运行频率区间。罗宾康高压变频器的电气阻尼会随着高压变频器内部相关参数会有所变化,研究了系统轴系弹性参数、阻尼参数、压频比参数、定子接入的电抗、电阻等参数对不稳定运行区间的影响。随着当下变频驱动技术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旋转轴系系统可以进行宽范围的调速,但均有可能长期运行在扭振谐振区域,此类扭振问题与电力系统内次同步振荡问题类似,可以借鉴次同步振荡的分析与抑制研究。本文建议在系统设计初的时候,可进行本文中类似仿真计算,在技术说明书中标识系统谐振区域,以便运行时主动规避谐振区域,对现有变频驱动系统中,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扭振仿真测试实验,从而标识出系统中的谐振区域,在调速实验中,要考虑频率变化率对谐振区间影响,对于已出现轴系扭振系统中,可考虑增加系统自阻尼、串接定子电阻或者在变频驱动控制过程中加入扭振监控后进行扭振抑制控制。

李晓飞[2](2019)在《超宽带系统参数估计与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线通信发展日新月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许多无线通信课题亟待解决,如资源受限、无线信道干扰、多用户访问和导航定位等。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无线信号使无线通信系统软硬件都面临巨大挑战。超宽带系统在高速传输大量数据的同时,容易产生多径干扰、高误码率、最终导致信号衰减。本文从超宽带信道通信检测、超宽带多址访问及超宽带定位三个方面对信号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本文将超宽带通信系统系统分为三层,即物理层、中间层和应用层。物理层主要研究和讨论了信道多簇信号的数据共享问题和性能参数估计问题,提出了层次狄利克雷过程和马尔科夫链算法相结合的多任务压缩感知方法并仿真验证。中间层主要探究了超宽带系统的多用户访问和抗干扰性能问题,提出了层次缩减贝叶斯压缩感知算法以及多用户干扰算法并仿真验证。应用层主要是将超宽带系统应用在室内位置定位领域,并检测和分析了室内位置估计的准确性和抗干扰性,提出了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对采样信号进行重建,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定位估计并进行仿真验证。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物理层:提出了一种多任务压缩感知的超宽带信道估计算法在物理层里,针对超宽带信道传送信号误差和多簇信号共享问题,利用多任务的贝叶斯压缩感知技术对超宽带信道进行性能估计和检测,并重构信号。首先,构建超宽带压缩感知系统架构,并同时建立压缩感知特征字典,利用特征向量重构信号。其次,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狄利克雷过程来解决超宽带系统通信的多任务之间数据共享问题,并计算出信号的性能参数,即尖峰噪声比和规范化均方差,同时减少信号传输所需的时间。最后,分别在视距和非视距环境下,利用标准化IEEE802.15.4a信道模型仿真超宽带通信系统信道。给定信号测量度,实验仿真这一算法的性能参数指标即尖峰噪声比和均方差并获得与其他算法的对比曲线。实验结果验证了采用这一算法对信道传输的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接收方能更准确的接受来自发送端的信号,传输信号所需的时间要比其他算法所花费的时间要少。2.中间层:提出了一种层次缩减贝叶斯压缩感知的超宽带系统性能检测算法在中间层里,针对超宽带通信时,容易产生用户多径访问和噪声干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马尔科夫链与压缩感知技术相结合的多址访问和噪声干扰算法。首先,构建测量模型化方程。利用树结构的层次缩减算法和狄利克雷过程简化小波系数,降低计算复杂度。其次,构建跳时脉位调制的超宽带系统模型以及多用户干扰模型。将马尔科夫链和蒙特卡罗算法相结合检测多用户干扰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计算信号的误码率和均方差。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误码率和均方差,比较和分析本文提出的算法性能,获得算法对比曲线。仿真结果显示这一算法的抑制噪声性能要优于其他无树结构压缩感知算法的噪声抑制性能。本文分别比较20位用户、50位用户、100位用户、300位用户、500位用户以及1000位用户同时访问超宽带系统的情况下,实验结果验证这一算法的抗干扰性要比其他算法的抗干扰性强,其误差概率也低于其他算法的误差概率。3.应用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任务压缩感知的超宽带室内定位算法应用层里,针对超宽带室内定位问题,本文采用多任务压缩感知技术降低信号采样成本,提高定位的准确性。首先,利用多径超宽带信道内在的稀疏性和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恢复并重构采样信号。其次,采用时间差到达算法和极大似然算法估计信道脉冲响应和延迟时间,求出目标节点和参考节点之间的距离。最后,实验仿真超宽带室内定位算法,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分别利用不同的信号样本作为测量矩阵初始化信号。在矩形区域内室内多径非视距环境下,建立超宽带信号模型,分析比较这一算法与其他算法的定位准确性能,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较低采样率的信号能逼近超宽带信道的初始信号,本文提出的算法定位误差概率低于其他定位估计算法。同时,建立100m×100m的正方形区域,比较这一算法和最小二乘法的室内位置定位准确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当测距误差递增时,最小二乘法的平均定位误差也会增加,而本文提出的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是递减,并且与参考结点的数目也是成反比。因此,这一算法的定位准确性能优于最小二乘法的准确性能。

宋晓健,张鹏宇,王铭传,张杰,马鸿彦,赵一恒[3](2019)在《基于相移键控技术的旋转阀调控技术及仿真》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快正交相移键控(QPSK)和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钻井液连续压力波信号调制过程中传输速率,提高带宽利用率,基于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对于传输速度和可靠性的需求,提出了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调制方案。根据钻井液连续压力波的产生原理,分析了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调制机理,构建了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时域数学模型。对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信号数学模型进行了频域特性分析。利用Matlab和Python的Scipy模块对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信号方案进行了调制,根据模糊聚类算法,对仿真信号进行了解调。仿真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钻井液连续压力波双周期QPSK信号传输的传输速率比QPSK和MPSK钻井液连续压力波提高了一倍,带宽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研究结果可为连续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指导。

范文斯路[4](2018)在《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的抗混叠解调》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模拟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广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化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频谱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在实现模拟广播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基于多元位置相移键控(M-aryPosition Phase Shift Keying,MPPSK)的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可在保持原双边带调幅体制不变的基础上,使用MPPSK数字载波来代替正弦载波去承载模拟广播信号的幅度调制,不仅实现了模拟音频和数据的同播,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然而,为了满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AM发射信号功率谱的要求而所进行的成型滤波,会引入较强的码间干扰,严重影响数字信号的解调性能,使得无信道编码的解调误码率仅趋于1%量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创新地将用于分类问题的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算法应用于MPPSK信号的检测判决中,对存在严重码间干扰的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的数字信号解调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重点研究了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包括MPPSK传输体制、系统框架、系统调制解调原理及工作过程,对其中的数字信号调制、音频信号调制、复合调制、成型滤波、音频信号解调、数字信号解调等模块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最终给出了模拟音频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解调性能。其次,介绍了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及栈式自编码器(StackedAuto-Encoder,SAE)等典型的DL网络,分析了其在处理分类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基于DL的MPPSK分类判决思想,并对其可行性和优点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基于DL网络的MPPSK解调器,对DL-DNN、DL-CNN和DL-SAE等3种MPPSK解调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DL网络的MPPSK信号解调误码率均可达10e-3量级,优于传统判决方案一个数量级,且DL-SAE网络的效果最好。最后,提出了基于DL网络的多码元联合判决解调器,用来解决由于码间干扰引起的波形扩散和畸变问题,进一步提升了MPPSK调制信号的解调性能。通过对多码元联合判决方案的优化,设计出适合本文系统的最优MPPSK解调器,可将解调误码率降至10e-4量级,优于传统MPPSK码元判决方案两个数量级,优于单码元判决方案一个数量级。

邓克岩[5](2017)在《基于喷泉码的不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伴随着第三代和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部署和未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陆续商用,以及一些无线通信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可见光通信技术,使得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使用,导致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将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作为信息传输载体的无线通信网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无线通信网络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加卓越的网络服务,如更高的有效性和更好的可靠性。由于经过压缩后多媒体信息自身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的相关性,使得多媒体信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有效而可靠的传输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针对压缩多媒体信息自身的不等重要性的特点,以采用喷泉码进行FEC为基础,对压缩多媒体信息中不同重要性等级的信息进行不等差错保护编码传输,从而提高了传输的有效性并改善了系统的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内容如下:1.针对在有损分组无线网络中,传输可扩展视频流时数据层丢失导致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错误传播效应问题,提出了在无线AWGN信道上可扩展视频的跨层优化传输方案。首先,基于应用层采用EWF码和物理层采用等级QPSK调制的不同组合,我们提出了5种可扩展视频跨层传输方案,并采用这5种跨层传输方案在AWGN信道上实现H.264 SVC视频序列的跨层传输;其次,为了实现优化传输以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和改善系统性能,采用遗传算法对提出的5种传输方案进行跨层优化从而寻找优化的系统参数,理论优化结果和门特卡罗仿真结果的吻合性验证了跨层优化的正确性;最后,在对5种跨层优化传输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扩展视频的自适应传输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5种跨层传输方案,我们所提出的自适应传输方案能够提供更好的整体传输性能,尤其是在低信噪比区域。2.针对在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压缩多媒体信息中重要性级别更高的符号需要进行更多的保护以提高接收端原始信息的恢复质量问题,提出了可调光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首先,针对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系统特性和组成特点,我们提出了VLC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系统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提出了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然后,在采用编码开销为的EWF码编码信息符号、并且以调光值为12.5%时所需的传输时间作为传输时间标准的条件下,推导出发送端的实际编码开销、调光值及接收端实际译码开销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最后,在采用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的VLC系统中实现H.264 SVC压缩视频序列的传输,并在不同信噪比的条件下对EEC方案和UEC方案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了VLC系统中采用UEC传输方案的有效性。3.针对传统EWF码所具有的UEP特性和URT特性,提出了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编码传输方案。首先,为了改善EWF码的中间性能并提高传输效率,在BIAWGN信道下我们提出了带中间反馈EWF码的编码传输方案;然后,采用EXIT图方法对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在反馈前和反馈后的渐近性能进行了分析,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验证了渐近性能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对传统EWF码和提出的带中间反馈EWF码中LIB的BER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带中间反馈EWF码需要更小的译码开销就能恢复出LIB,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带中间反馈EWF码编码传输方案的有效性。

张华昱[6](2014)在《基于跳频多脉冲的PPM抗多径水下通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海洋蕴含巨大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也在与日俱增。水下通信能够帮助人类对海洋进行探测,从而对海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同时,水下通信在军事领域的作用也非常巨大,在维护国家利益上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PPM脉位编码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跳频多脉冲信道编码方式,旨在解决多径干扰所导致的水声通信质量下降问题。这种信道编码方法使用了时域与频域的二维编码,利用了不同频带LFM信号自相关系数高,互相关系数低的特点对码元进行设计。本文通过仿真对比客观的分析了跳频多脉冲应用于PPM信道编码中的优势以及对水声通信系统性能的提升。仿真分为两部分,即水声信道建模仿真和跳频多脉冲PPM通信系统仿真。水声信道仿真中使用二次搜索法,能有效的计算出所需本征声线。进而通过建立接近真实的水声信道,对跳频多脉冲PPM水声通信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跳频多脉冲PPM水声通信系统在抗多径性能上有较强的性能,其误码率接近相同条件下,无多径干扰信道的PPM多脉冲通信。

江晓明[7](2008)在《室内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ED灯具有亮度高、寿命长、性能稳定、节省能源等优点,它将成为下一代的照明方法。基于LED的高灵敏度和自由空间光通信的调制特性,LED照明系统还具有传输信号的能力。与传统的红外和无线电通信相比,LED可见光通信系统有发射功率高、无电磁干扰、无需申请频谱资源和室内不会出现数据泄漏等优点。因此,LED可见光通信系统具有显着的研究意义和较大的发展前景,已经被公认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高速无线通信系统。论文提出系统信道模型表示的方法,研究其物理层的调制、多址和接收优化等问题,借助数学模型和仿真数据,对该通信系统的研究内容作出了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论文根据LED可见光通信的传输特点,参考日本Nakagawa教授可见光直射接收思想和美国John.Barry教授的红外光多次反射接收理论,提出更加全面的描述该系统物理层信道模型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计算确立了系统物理层信道模型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主要分别从各类调制信号接收性能的对比分析、接收机RACK抗多径研究和各类多址方式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主要的研究和仿真结果表明:对于速率较低(小于10Mbps)的室内LED可见光数据传输,可以使用OOK和2PPM的简单调制接收技术,对于高速率(50Mbps以上)的传输,需要使用较复杂的调制接收技术;当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时,使用8抽头数的PRACK接收机能使接收性能获得明显的改善,抽头数的继续增大,导致接收机设计成本的增加,但接收改善并没有得到更加显着的提高;在TDMA/FDMA的多址系统中,当覆盖小区单元半径为2m时,信号的传输距离和邻道干扰获得较好的折衷,室内LED多用户复用的通信系统对发送功率的要求达到最小值。

张俊才[8](2007)在《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中的红外通信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红外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对信息家电设备统一控制的要求,本论文以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嵌入式开放平台在家电网络信息化中的研究与实现”课题的设计与实现为背景,在深入剖析红外协议的基础上,将红外通信技术、信息家电以及嵌入式技术相结合,提出了通过红外通信技术在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上控制红外设备的技术方案。在信息家电网络化发展成为必然的情况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综述了红外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介绍了红外通信的技术优势,论述了通过红外通信技术在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上控制红外设备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以IrDA1.0为基础,阐述了红外协议栈的功能以及红外信号的调制解调方法,并归纳总结出红外协议栈在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红外通信控制红外设备的实现方案。文中通过对linux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分析,设计出了S3C2410开发板上的红外线收发器在linux操作系统下的驱动程序,详细叙述了移植红外协议栈和红外驱动的过程,并对获取红外控制信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详细分析了红外通信编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接收来自嵌入式服务器的控制请求和发送相应红外控制信号控制红外设备的监控程序。

赵为春[9](2007)在《基于脉冲超宽带(UWB)无线接收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超宽带技术在短距离、高速无线连接方面的应用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无线超宽带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脉冲的DS-CDMA UWB模型;另一种是多带MB-OFDM模型。由于无线超宽带信道是一个密集多径的环境,多径不仅分散了符号的功率,同时也会引起严重的符号间干扰,为定时同步及信号接收带来了困难。因此如何解决低功率谱密度及严重符号间干扰环境下的接收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脉冲DS-CDMA UWB模型出发,分别在第三、四、五章分别深入探讨了接收中遇到的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定时同步、单用户接收机及其性能以及多用户检测等。1.定时同步。在同步设计中,利用UWB信号具有符号周期相关性,提出自相关并行同步捕获算法,该算法特别适用于脉宽相对较宽(大于等于4ns)的情况,并取得了较快的同步效果。但由于采用并行接收,使该接收机的复杂度较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又提出广义似然比检测(GLRT)算法。将接收的UWB信号功率谱密度用一阶AR模型估计,通过检测GLRT值的突变及周期变化,检测信号的到来时间及符号的变化时刻,从而确定符号的定时时间。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快速、准确的符号定时。最后,文中还分析了多用户环境下,影响符号同步的若干因素,并给出了仿真结果。2.单用户接收及其性能。在密集多径的无线超宽带环境下,RAKE模型是基本的接收机结构。它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接收形式。本文第四章首先从一种最普遍采用的、效果较好的ML(最大似然估计)信道估计算法出发,给出了选择RAKE接收机的性能。针对选择RAKE接收机的性能受到信道估计精度的限制,从而影响了能量的捕获,我们提出一种自相关接收机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自相关接收的性能优于最大似然估计+RAKE接收机的形式,特别是在信噪比较高时。除了上述算法外,本文又将子空间信号分解算法引入UWB接收机,由于受到多径和符号间干扰的影响,DS UWB信号的子空间不能被简单地看做直扩的扩频码,因此要对信号的子空间进行估计。为降低矩阵运算带来的复杂度,我们利用PASTd算法更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在符号间干扰较小的CM1信道,这种算法的性能优于ML估计+RAKE接收机和自相关接收机。但在符号间干扰较大的CM3信道,接收信号受到严重干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度降低,虽然在信噪比较低时,这种精度的降低体现不明显,但在高信噪比的情况下,精度的下降使接收机出现严重的“地板效应”。3.多用户检测。多用户检测问题之所以单独提出,是因为简单地套用单用户的接收算法已不能满足性能的要求。所以本文第五章从研究适用于CDMA系统的子空间RAKE和最小输出能量(MOE)接收机出发,对这两种算法在DS CDMA UWB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推导,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时延扩展和符号间干扰破坏了扩频码的互相关性,从而使这两种算法的性能受到影响。为了改善多用户接收机的性能,我们分析了接收信号的特性,得到信号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将KALMAN滤波算法引入到UWB系统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接收机横截滤波器做为接收机结构,得到了更方便、简单的KALMAN滤波法,提高了多用户环境下的系统性能。最后,本文对MMSE算法、MMSE RAKE算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上述五种算法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表明:MMSE算法最佳,但计算量大,MMSE RAKE算法性能劣于MMSE算法,KALMAN滤波法相对计算量小,性能介于MMSE和MMSE RAKE算法之间,是一种较好的多用户检测算法。

佘静[10](2006)在《超宽带信号模型及调制方式的研究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相继出现,无线局域网(WLAN)、自组网(Ad hoc)、无线个域网(WPAN)等概念的提出掀起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研究的热潮。然而,人们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仍在不断提高,希望其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成本更低、功耗更小。而超宽带(UWB)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它将成为未来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超宽带技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超宽带系统由于其低功耗、低截获率和抗多径衰落效益好等特点,特别适合应用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中。 TG3a已经把超宽带标准由多达23种削减至2种:一个是多带联盟(MBOA)提出的MB-OFDM提案,另一个是UWB论坛联合提出的DS-UWB方案。由于这两种技术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无法实现兼容或者协同工作。目前,IEEE已经放弃了统一超宽带标准的努力,因此今后我们将看到两种UWB标准的并存。 对UWB技术的研究仅仅是近几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涉及到调制方式。因为采用不同调制方案,对系统传输速率、抗多径干扰能力有很大影响。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对系统调制信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另外,对系统速率的不断提高也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文针对超宽带系统进行了相关的介绍和研究,所做主要工作如下: 1、从UWB通信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了其系统的技术特点,了解了其广泛应用领域,详细研究了UWB通信系统的各种调制方式。 2、由于现在UWB系统两种建议标准相持不下,并将并存作为UWB标准,因此,就专门针对这两种UWB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先主要介绍了两种标准的物理层,然后分别详细地从不同方面(发射信号、多径性能、发送功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 3、重点研究了OFDM移动通信的系统原理和关键技术,对其传输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OFDM技术的UWB系统。 4、针对UWB系统中获得更高数据速率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针对两种标准系统提升数据速率的技术入手。主要提出了一种获得超高数据速率的OFDM-UWB系统的物理层设计,并进行了仿真与系统分析。

二、BPL脉位调制方案及数据传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PL脉位调制方案及数据传送(论文提纲范文)

(1)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问题的研究进展
        1.2.2 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主要分析方法
        1.2.3 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主要监测方法
        1.2.4 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抑制的主要方法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轴系扭振测试与分析
    2.1 基于单端瞬时转速的扭角信号提取
    2.2 扭振信号模拟
        2.2.1 三角波扭角信号模拟
        2.2.2 单一谐次扭角信号模拟
        2.2.3 含间谐波扭振信号模拟
        2.2.4 含间谐波时变扭振信号模拟
        2.2.5 含噪扭振信号模拟
    2.3 扭振信号模拟器设计
    2.4 扭振测试中周脉冲数影响分析
    2.5 扭振测试分析中插值算法与插值点数影响
    2.6 扭振信号FFT分析时窗函数影响
    2.7 基于STFT的轴系扭振信号的时频分析
    2.8 轴系扭振测试分析软件设计
    2.9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轴系扭振测试信号参数辨识
    3.1 基于PRONY的扭振测试信号参数辨识
        3.1.1 PRONY方法
        3.1.2 基于PRONY的轴系扭振信号分析
        3.1.3 基于PRONY的轴系扭振分析总结
    3.2 基于ICEEMDAN去噪后的轴系扭振PRONY分析
        3.2.1 经验模态分解EMD
        3.2.2 改进自适应补充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
        3.2.3 基于EMD类方法的轴系扭振信号时频分析
        3.2.4 基于ICEEMDAN去噪后的轴系扭振PRONY分析
    3.3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后的轴系扭振PRONY分析
        3.3.1 小波阈值去噪
        3.3.2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后的轴系扭振PRONY分析
    3.4 基于ICEEMDAN、WT、PRONY、Robust-ICA联合的扭振信号参数辨识
        3.4.1 Robust-ICA算法
        3.4.2 基于ICEEMDAN、小波阈值、ROBUSTICA联合去噪的轴系扭振PRONY分析
        3.4.3 联合算法总结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第一标准模型中信号的时频分析
    4.1 第一标准模型
    4.2 第一标准模型中的数学模型
        4.2.1 发电机转子轴系六质量模型
        4.2.2 汽轮机数学模型
        4.2.3 汽轮机液压调速器数学模型
        4.2.4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4.2.5 励磁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4.2.6 与发电机相连的外电路方程
    4.3 第一标准模型时域仿真信号的时频分析
        4.3.1 第一标准模型的时域仿真
        4.3.2 基于转矩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3.3 基于转速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3.4 基于扭角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3.5 基于电压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3.6 基于电流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3.7 基于功率信号的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变频调速引风机组轴系扭振暂态时域仿真
    5.1 引风机组轴系扭振现场测试
        5.1.1 机组状态
        5.1.2 扭振测试
        5.1.3 扭振分析
    5.2 引风机传动模型
        5.2.1 引风机性能曲线特点
        5.2.2 引风机通用性能模型
        5.2.3 分步曲线拟合算例
        5.2.4 风机传动模型
    5.3 高压变频器的暂态仿真
        5.3.1 高压变频器拓扑结构
        5.3.2 移相变压器的仿真实现
        5.3.3 功率单元设计
        5.3.4 功率单元串联型高压变频器调制策略
        5.3.5 基于PSCAD的多重级联高压变频器仿真波形分析
    5.4 引风机机械传动轴系模型
    5.5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5.6 引风机机组轴系扭振特征结构分析
        5.6.1 无阻尼自由振动
        5.6.2 机电耦合振动
    5.7 引风机机组轴系扭振时域暂态仿真
        5.7.1 理想电源定频仿真
        5.7.2 理想电源升降速仿真
        5.7.3 理想电源扭振抑制仿真
        5.7.4 高压变频电源暂态仿真
    5.8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超宽带系统参数估计与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研究及进展
        1.3.1 超宽带国内外研究状况
        1.3.2 超宽带信号稀疏表示及应用
        1.3.3 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频多用户访问干扰性能检测
        1.3.4 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室内定位性能检测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信号参数估计和检测综述
    2.1 超宽带通信系统稀疏信号表示算法综述
    2.2 超宽带稀疏信道估计综述
        2.2.1 信道模式和基于训练方法
        2.2.2 信道压缩感知
    2.3 超宽带多址访问技术
    2.4 超宽带通信系统室内定位算法
    2.5 小结
        2.5.1 本章研究难点
        2.5.2 本章研究结果
第三章 多任务压缩感知的超宽带信道估计
    3.1 超宽带系统的多任务压缩感知架构
        3.1.1 多任务压缩感知架构模型
        3.1.2 压缩感知特征字典
    3.2 基于层次狄利克雷马尔科夫链链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的超宽带信道估计
        3.2.1 层次狄利克雷过程算法
        3.2.2 基于层次狄利克雷马尔科夫链模型多任务压缩感知框架的超宽带信道估计
    3.3 仿真与讨论
        3.3.1 模拟信道脉冲响应
        3.3.2 均方差和尖峰噪声比性能
        3.3.3 不同场景的误码率和均方差性能
        3.3.4 算法的运行时间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层次缩减贝叶斯压缩感知的超宽带系统性能检测
    4.1 层次缩减贝叶斯压缩感知算法的基本架构
        4.1.1 基于贝叶斯压缩感知算法的超宽带信号重构
        4.1.2 测量模型的构建
        4.1.3 基于树结构的层次缩减算法
        4.1.4 狄利克雷过程的简化
        4.1.5 L′evy-Khintchine理论
    4.2 多用户干扰超宽带系统模型
        4.2.1 跳时脉位调制(TH-PPM)超宽带系统模型
        4.2.2 多用户干扰模型
    4.3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多用户干扰算法
        4.3.1 噪声产生模型
        4.3.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CMC)多用户干扰算法
    4.4 数字仿真
        4.4.1 仿真环境
        4.4.2 超宽带系统的准确性能检测
        4.4.3 超宽带系统的抗干扰性检测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任务压缩感知的室内多径超宽带定位
    5.1 脉冲无线电超宽带定位系统
        5.1.1 超宽带信道模型的建立
        5.1.2 超宽带定位系统的建立
    5.2 基于时间差到达算法的超宽带室内定位
    5.3 基于多任务压缩感知的超宽带室内定位过程
        5.3.1 基于多任务贝叶斯感知算法的超宽带信道重构
        5.3.2 加权最小二乘法室内定位过程
    5.4 数字仿真
        5.4.1 仿真环境
        5.4.2 超宽带定位信号重构
        5.4.3 多任务压缩感知算法准确性能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相移键控技术的旋转阀调控技术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双周期QPSK信号的调制方案
    2.1 双周期QPSK基带信号控制规则
    2.2 双周期QPSK信号数学建模
    2.3 双周期QPSK调整波控制规则
    2.4 双周期QPSK信号的解调规则
        2.4.1 双周期QPSK信号的聚类识别算法
        2.4.2 双周期QPSK信号的模糊识别算法
3 双周期QPSK仿真应用
    3.1 双周期QPSK仿真过程
    3.2 双周期QPSK仿真频谱分析
4 结论

(4)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的抗混叠解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广播技术发展
    1.2 高效调制技术发展
    1.3 复合调制技术概述
    1.4 深度学习发展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
    2.1 MPPSK/DSB-AM复合调制概述
    2.2 MPPSK调制
        2.2.1 EBPSK调制原理
        2.2.2 MPPSK调制原理
        2.2.3 MPPSK调制器
        2.2.4 功率谱分析
    2.3 MPPSK解调
        2.3.1 数字锁相环解调器
        2.3.2 非相干解调器
        2.3.3 相干解调器
    2.4 模数混合调幅广播发射系统
        2.4.1 MPPSK/DSB-AM发射机
        2.4.2 数字信号调制
        2.4.3 音频信号调制
        2.4.4 复合调制
        2.4.5 成型滤波
    2.5 模数混合调幅广播接收系统
        2.5.1 MPPSK/DSB-AM接收机
        2.5.2 音频信号解调
        2.5.3 数字信号与模拟音频的分离
        2.5.4 MPPSK数字调制信号解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度学习算法
    3.1 深度学习概述
    3.2 深度神经网络
    3.3 卷积神经网络
    3.4 自编码器
        3.4.1 概述
        3.4.2 栈式自编码器
    3.5 基于DL的MPPSK分类判决思想
        3.5.1 DL判决的可行性分析
        3.5.2 DL判决的优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L网络的MPPSK解调器
    4.1 传统MPPSK信号检测方法
        4.1.1 门限判决检测法
        4.1.2 幅度积分检测法
        4.1.3 匹配判决检测法
    4.2 基于DL网络的MPPSK解调原理
    4.3 DL-DNN解调器
    4.4 DL-CNN解调器
    4.5 DL-SAE解调器
    4.6 性能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L网络的多码元联合判决解调器
    5.1 多码元联合判决思想
    5.2 多码元联合判决方案
        5.2.1 双码元联合判决
        5.2.2 多码元联合判决
    5.3 基于DL网络的多码元联合判决解调器
        5.3.1 双码元联合判决算法
        5.3.2 3码元联合判决算法
        5.3.3 4码元联合判决算法
        5.3.4 5码元联合判决算法
        5.3.5 6码元联合判决算法
    5.4 最优MPPSK解调器设计方案
        5.4.1 多码元联合判决方案的选择
        5.4.2 DL判决网络的选择
        5.4.3 网络结构的选择
        5.4.4 训练数据量的选择
        5.4.5 激活函数的选择
        5.4.6 损失函数的选择
        5.4.7 优化算法的选择
        5.4.8 过拟合调优
        5.4.9 MPPSK解调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喷泉码的不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喷泉码研究现状
        1.2.1 喷泉码在多种信道上的扩展应用研究
        1.2.2 喷泉码的度分布研究
        1.2.3 喷泉码低复杂度的高效译码方法研究
        1.2.4 喷泉码实现不等差错保护研究
        1.2.5 喷泉码渐近性能分析研究
        1.2.6 带中间反馈喷泉码的应用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喷泉码的理论基础
    2.1 喷泉码
        2.1.1 喷泉码的基本思想
        2.1.2 LT码
        2.1.3 Raptor码
    2.2 度分布
        2.2.1 LT码的二部图表示
        2.2.2 LT码的度分布
        2.2.3 常用的校验节点的节点度分布
        2.2.3.1 理想孤波分布
        2.2.3.2 鲁棒孤波分布
        2.2.3.3 固定度分布
    2.3 EWF码
        2.3.1 不等差错保护
        2.3.2 EWF码
        2.3.3 EWF码的度分布
    2.4 编码信道模型
        2.4.1 二进制删除信道
        2.4.2 二进制输入加性高斯信道
    2.5 LT码的译码算法
        2.5.1 LT码在BEC信道下的译码算法
        2.5.2 LT码在BIAWGN信道下的译码算法
    2.6 喷泉码的渐近性能分析
        2.6.1 BEC信道下喷泉码的渐近性能分析
        2.6.1.1 硬判决BP算法译码过程的分析
        2.6.1.2 与或树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6.1.3 LT码的与或树分析
        2.6.1.4 EWF码的与或树分析
        2.6.2 BIAWGN信道下喷泉码的渐近性能分析
        2.6.2.1 软判决BP算法译码性能的分析方法
        2.6.2.2 EXIT图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6.2.3 LT码的EXIT图分析
        2.6.2.4 EWF码的EXIT图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AWGN信道中可扩展视频的跨层优化传输方案
    3.1 可扩展视频
    3.2 无线信道中可扩展视频跨层传输的原因
    3.3 跨层传输方案
        3.3.1 应用层EWF码的设计
        3.3.2 物理层H-QPSK的设计
        3.3.3 跨层传输方案
    3.4 各跨层传输方案删除概率的分析
        3.4.1 方案1中删除概率的分析
        3.4.2 方案2中删除概率的分析
        3.4.3 方案3中删除概率的分析
        3.4.4 方案4中删除概率的分析
        3.4.5 方案5中删除概率的分析
    3.5 无线AWGN信道中可扩展视频的跨层优化传输方案
        3.5.1 H.264 SVC视频传输性能的评价指标
        3.5.2 各跨层传输方案的优化函数
        3.5.3 各跨层传输方案的跨层优化
        3.5.4 各跨层传输方案跨层优化的分析
        3.5.5 可扩展视频的自适应传输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调光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
    4.1 可见光通信系统
    4.2 VLC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的原因
    4.3 可调光的VLC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系统模型
    4.4 可调光的VLC系统中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
        4.4.1 编码方案
        4.4.2 译码方案
    4.5 不等差错控制传输方案中不同调光值对应的删除概率分析
    4.6 采用UEC方案的可调光VLC系统中H.264 SVC视频的传输
        4.6.1 H.264 SVC视频传输性能的评价指标
        4.6.2 采用UEC方案的可调光VLC系统在不同调光值条件下的性能比较
        4.6.2.1 在不同调光值条件下UEC传输方案的性能对比
        4.6.2.2 在不同调光值条件下UEC传输方案与EEC传输方案的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编码传输方案
    5.1 带中间反馈EWF码提出的背景
    5.2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编码传输方案
    5.3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性能分析
        5.3.1 反馈前EWF码的渐近性能分析
        5.3.2 反馈后LIB的度分布
        5.3.3 反馈后EWF码的渐近性能分析
        5.3.4 反馈后LIB的BER计算
    5.4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渐近分析和仿真
        5.4.1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渐近分析
        5.4.2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的仿真
    5.5 在BIAWGN信道下带中间反馈EWF码与传统EWF码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及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致谢

(6)基于跳频多脉冲的PPM抗多径水下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声通信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水声通信抗多径干扰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安排
第二章 浅海水声信道建模仿真
    2.1 海洋环境及水声信道特征分析
        2.1.1 海水中的声速理论研究
        2.1.2 射线声学基本理论
    2.2 浅海声传播的衰减
        2.2.1 吸收损失的计算
        2.2.2 边界损失的计算
        2.2.3 声强损失的计算
    2.3 海洋信道的多径效应及多普勒效应
        2.3.1 浅海信道的多径效应介绍
        2.3.2 浅海信道的多普勒效应介绍
    2.4 基于射线模型的水声信道模型建立
        2.4.1 水声信道模型的选取
        2.4.2 基于射线模型的浅海水声信道仿真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水声通信中 PPM 编码技术分析
    3.1 PPM 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
        3.1.1 单脉冲时隙调制—L-PPM
        3.1.2 差分脉冲时隙调制—DPPM
        3.1.3 多脉冲时隙调制—MPPM
    3.2 PPM 信号分析
        3.2.1 单脉冲时隙调制信号功率谱分析
        3.2.2 PPM 信号传输效率分析
        3.2.3 PPM 信号传输误码率分析
    3.3 PPM 水声通信系统设计
        3.3.1 PPM 水声通信系统结构组成
        3.3.2 影响系统设计的主要因素
        3.3.3 编码设计方案比较
        3.3.4 编码设计方案及仿真平台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跳频多脉冲 PPM 抗多径水声通信系统设计
    4.1 信息码及码组格式
        4.1.1 信息码格式
        4.1.2 码组格式
        4.1.3 数据传输速率
    4.2 抗多径设计分析
    4.3 脉冲信号选择
        4.3.1 脉冲信号选择的要求
        4.3.2 线性调频信号的特征
        4.3.3 线性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4 译码解调设计
        4.4.1 数字滤波器设计
        4.4.2 拷贝相关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跳频多脉冲 PPM 水声通信系统仿真及分析
    5.1 各环节仿真
        5.1.1 信道一通信过程仿真
        5.1.2 信道二通信过程仿真
    5.2 各参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室内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全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典型室内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
    2.1 典型室内LED无线通信系统灯光布局
        2.1.1 发送光源
        2.1.2 典型室内灯光布局
        2.1.3 光传输链路
    2.2 LED可见光室内无线通信发送接收原理
    2.3 LED可见光室内无线通信物理层通信信号
        2.3.1 IM/DD调制接收原理
        2.3.2 OOK和PPM信号
        2.3.3 PSK信号
        2.3.4 OFDM信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室内LED通信系统信道和接收的分析
    3.1 LED可见光典型室内无线信道
        3.1.1 均方根时延和可见光直射增益
        3.1.2 用网格循环算法计算信道冲激响应
        3.1.3 典型室内无线信道模型确立和应用
    3.2 LED可见光典型室内照明度分布
    3.3 LED可见光典型室内通信接收指标的计算(单用户多径)
        3.3.1 接收光功率的仿真分析
        3.3.2 接收信号表达式和信噪比仿真
        3.3.3 普通接收误码率和信道容量的仿真分析
    3.4 抗多径RACK分集接收的性能分析
        3.4.1 RACK接收产生原因和基本原理
        3.4.2 RAKE接收机合并方式和多径选择
        3.4.3 典型房间LED可见光系统RAKE接收机结构
        3.4.4 信道估计的可见光RAKE接收机建模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制编码与多址技术的仿真分析和评价
    4.1 OOK信号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价
    4.2 PPM信号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价
        4.2.1 2PPM信号接收性能
        4.2.2 4PPM信号接收性能
    4.3 调相信号的仿真分析和性能评价
    4.4 各类调制技术总体评价(单用户多径)
    4.5 多址复用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多用户无多径)
        4.5.1 可见光与红外及无线电多址技术的区别
        4.5.2 光域多址技术(WDMA和SDMA)
        4.5.3 电域多址技术(FDMA和TDMA)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8)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中的红外通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红外通信的技术背景
        1.1.1 红外无线通信
        1.1.2 红外通信技术发展
        1.1.3 红外通信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1.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1.2.1 标志性的嵌入式产品已经占领市场
        1.2.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任务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红外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2.1 红外通信基本原理
    2.2 红外通信IrDA协议标准
        2.2.1 核心协议层
        2.2.1.1 红外物理层(IrPHY)
        2.2.1.2 链路建立协议层(IrLAP)
        2.2.1.3 链路管理协议层(IrLMP)
        2.2.2 可选红外协议层
        2.2.2.1 流传输协议层(TinyTP)
        2.2.2.2 红外对象交换协议(IrOBEX)
        2.2.2.3 IrCOMM协议层
        2.2.2.4 信息接入服务(IAS)
        2.2.3 红外协议在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中的应用
    2.3 红外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2.3.1 红外信号调制技术选择
        2.3.2 红外通信调制编码技术
        2.3.2.1 OOK调制方式(On-Off-Keying Moclulation)
        2.3.2.2 PPM调制方式(Pulse-Position-Modulation)
        2.3.2.3 其它调制方式
    2.4 红外无线通信的特点
    2.5 红外无线通信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开发环境
    3.1 硬件开发环境
        3.1.1 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3.1.2 目标板简介
    3.2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第4章 红外驱动程序分析与设计
    4.1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4.2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分析
        4.2.1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体系结构
        4.2.2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一些基本概念
        4.2.2.1 device结构
        4.2.2.2 发送和接收
        4.2.2.3 中断
        4.2.2.4 时钟
        4.2.3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
        4.2.4 网络驱动程序常用的系统支持
        4.2.4.1 内存申请和释放
        4.2.4.2 request_irq()、free_irq()
        4.2.4.3 时钟
        4.2.4.4 中断打开和关闭
        4.2.4.5 注册驱动程序
        4.2.4.6 sk_buff
        4.2.5 实现模式
        4.2.6 编写Linux网络驱动程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2.6.1 中断共享
        4.2.6.2 硬件发送忙时的处理
        4.2.6.3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4.2.6.4 调试
    4.3 设计基于S3C2410开发板的红外驱动程序
        4.3.1 主要模块功能介绍
        4.3.2 驱动程序工作流程
第5章 基于红外功能的内核移植与实现
    5.1 红外协议栈的移植
    5.2 红外驱动的移植
    5.3 红外工具集irda-utils移植
    5.4 红外驱动测试
第6章 红外控制信号的获取
    6.1 红外遥控系统
    6.2 遥控发射器及其编码
    6.3 接收器及其解码
第7章 红外通信
    7.1 红外通信程序研究
        7.1.1 C/S模式的红外通信
        7.1.1.1 基于IrDA协议的IrSock模式分析
        7.1.1.2 红外线套接字
        7.1.1.3 基于C/S模式的红外通信系统设计
        7.1.2 基于遥控器原理的红外通信
    7.2 红外通信控制红外设备
        7.2.1 监控程序设计与实现
        7.2.2 嵌入式Linux的串口通信
        7.2.2.1 设置串口
        7.2.2.2 使用串口
第8章 结束语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脉冲超宽带(UWB)无线接收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超宽带的发展历史及回顾
    1.2 FCC对商用 UWB的定义以及 UWB的技术特点
        1.2.1 超宽带的定义
        1.2.2 超宽带的技术优势
        1.2.3 UWB的技术特点
    1.3 两种 UWB系统实现方案
        1.3.1 DS-CDMA UWB方案
        l.3.2 MBOA UWB方案
    1.4 UWB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1.5 UWB关键技术的发展状况
    1.6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
        1.6.1 定时同步问题
        1.6.2 单用户接收机
        1.6.3 多用户检测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UWB工作原理及信道模型
    2.1 UWB系统工作原理
        2.1.1 Guass脉冲的信号特点
        2.1.2 脉冲 UWB系统的典型调制方式
        2.1.3 典型的多用户超宽带系统
    2.2 UWB信道模型
        2.2.1 大尺度路径损耗模型
        2.2.2 多径模型的参数
        2.2.3 修正 S-V多径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S UWB系统中定时同步研究
    3.1 DS UWB同步介绍
        3.1.1 白噪声无多径环境下的同步
        3.1.2 多径环境下的等增益合并(EGC)捕获算法
        3.1.3 定时捕获和信道响应联合估计算法
        3.1.4 多径环境中的能量检测法
    3.2 自相关并行搜索法
        3.2.1 同步电路实现方案
        3.2.2 相关器输出
        3.2.3 仿真结果
    3.3 采用 GLRT算法实现快速同步
        3.3.1 定时检测原理
        3.3.2 定时算法描述
        3.3.3 仿真结果
    3.4 多用户环境下,DS UWB系统的捕获性能分析
        3.4.1 DS-BPSK同步捕获模型及分析
        3.4.2 串行(cell-by-cell)码捕获 MARKOV模型及同步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S UWB接收机与性能分析
    4.1 基于 RAKE接收机的 ML信道估计算法
    4.2 单用户 DS UWB的实现及性能分析
        4.2.1 DS UWB系统中的 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
        4.2.2 DS UWB系统中的自相关接收机及性能分析
        4.2.3 UWB系统中,RAKE与自相关接收机的仿真结果
    4.3 基于信号子空间的实现方法
        4.3.1 信号子空间方法
        4.3.2 子空间算法在 DS UWB系统中的实现
        4.3.3 子空间算法的近似性分析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与其它算法的性能比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用户环境下的 DS UWB接收机
    5.1 多用户子空间 RAKE接收机
    5.2 最小输出能量接收机
        5.2.1 最小输出能量接收机原理
        5.2.2 最小输出能量 UWB性能接收机推导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多用户 DS UWB KALMAN滤波检测算法
        5.3.1 直接 KALMAN滤波算法
        5.3.2 延迟线结构 KALMAN滤波器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多用户 MMSE和 MMSE RAKE UWB接收机
        5.4.1 MMSE UWB接收机的实现
        5.4.2 MMSE接收机的性能
        5.4.3 MMSE RAKE接收机
        5.4.4 MMSE RAKE接收机原理分析
        5.4.5 仿真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
    6.2 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附录缩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10)超宽带信号模型及调制方式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UWB通信背景与发展状况
        1.1.1 UWB通信背景
        1.1.2 UWB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 课题意义及其研究前景
        1.2.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2 相关研究前景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UWB通信系统及其调制方式研究
    2.1 UWB通信基本原理
    2.2 UWB系统的技术特点
    2.3 UWB系统的广泛应用
    2.4 UWB调制方式研究
        2.4.1 脉幅调制 PAM
        2.4.2 跳时脉位调制TH-PPM
        2.4.3 伪混沌跳时调制PCTH
        2.4.4 M状态Walsh码调制
        2.4.5 二相调制BPSK
        2.4.6 开关键控OOK
    2.5 结语
第3章 UWB两种标准的比较分析
    3.1 两种标准的简介
        3.1.1 MB-OFDM物理层简介
        3.1.2 DS-CDMA物理层简介
    3.2 两种标准发射信号的比较
    3.3 两种标准多径性能的比较
        3.3.1 DS-CDMA抗多径措施
        3.3.2 OFDM抗多径措施
    3.4 两种标准发送功率的比较
    3.5 结语
第4章 基于OFDM调制方式的UWB系统
    4.1 OFDM的研究发展及其特性分析
    4.2 OFDM移动通信系统原理
        4.2.1 OFDM系统调制解调框图
        4.2.2 OFDM系统基带模型
        4.2.3 OFDM抗多径衰落的措施——保护间隔
        4.2.4 基本参数的选择
        4.2.5 OFDM的数学描述
        4.2.6 OFDM的矩阵数学表示
    4.3 OFDM中的关键技术
        4.3.1 OFDM的同步
        4.3.2 OFDM的调制与解调
        4.3.3 OFDM的峰平比
    4.4 OFDM传输系统的计算机模拟
    4.5 OFDM在UWB中的应用
第5章 UWB获得更高数据速率系统设计与仿真
    5.1 提升数据速率的技术
        5.1.1 多频带OFDM系统
        5.1.2 DS-UWB系统
    5.2 超高数据速率的UWB-OFDM系统物理层设计
        5.2.1 毫米UWB-OFDM系统物理层设计
        5.2.2 系统仿真及性能分析
        5.2.3 总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总结全文
    6.2 今后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BPL脉位调制方案及数据传送(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同步振荡与轴系扭振的测试与分析[D]. 张卿杰. 东南大学, 2020(02)
  • [2]超宽带系统参数估计与检测分析[D]. 李晓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基于相移键控技术的旋转阀调控技术及仿真[J]. 宋晓健,张鹏宇,王铭传,张杰,马鸿彦,赵一恒. 石油机械, 2019(08)
  • [4]模数混合调幅广播系统的抗混叠解调[D]. 范文斯路. 东南大学, 2018(05)
  • [5]基于喷泉码的不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研究[D]. 邓克岩. 兰州大学, 2017(03)
  • [6]基于跳频多脉冲的PPM抗多径水下通信系统研究[D]. 张华昱.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室内LED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物理层研究[D]. 江晓明. 江苏大学, 2008(09)
  • [8]嵌入式信息家电平台中的红外通信研究与实现[D]. 张俊才.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9]基于脉冲超宽带(UWB)无线接收机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赵为春.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10]超宽带信号模型及调制方式的研究与仿真[D]. 佘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BPL脉冲位置调制方案和数据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