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然,曹鹤,申家轩,暴可心,刘程,崔建州[1](2020)在《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尚无报道。本文以微红梢斑螟蛹为繁殖寄主,在15、20、25、30℃和35℃共5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0℃温度范围内,云南派姬小蜂的各阶段及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成虫、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83±0.18)、(13.63±1.11)、(14.27±1.36)℃和(15.43±0.48)℃。有效积温分别为(128.66±3.33)、(132.34±17.25)、(57.92±7.25)日·度和(291.37±10.73)日·度。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2](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潘立婷,许永强,杜素洁,王伟,Zoya YEFREMOVA,达娃,刘万学[3](2019)在《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为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我们于2017年7月首次发现其已扩散至西藏。本研究旨在了解西藏地区南美斑潜蝇的发生现状及其寄生蜂种类。【方法】2017和2018年6月上旬-9月中旬对西藏拉萨、林芝、山南和日喀则4个地区的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危害及其寄生蜂组成进行了调查采样。【结果】调查的西藏这4个地区均发现南美斑潜蝇分布和危害;温室发生时间为6月上旬-9月中旬,而露地的发生高峰在7月下旬-8月上旬。其寄主植物有9科21种,主要有豆科(Fabaceae)、茄科(Solanace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等,主要嗜好经济作物有豇豆Vigna unguicul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莴笋Lactuca sativa var.angustana和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其寄生蜂包括姬小蜂科(Eulophidae)、茧蜂科(Braconidae)和瘿蜂科(Cynipidae)共计3科9属16种,分别为双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bimaculatus,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小斑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minoeus,万氏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wani,Diglyphus sp.,纵纹瑟姬小蜂Cirrospilus vittatus,Hemiptarsenus sp.,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底比斯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Chrysocharis sp.,潜蝇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metallicus,Pnigalio sp.,西伯利亚离颚茧蜂Dacnusa sibirica,Dacnusa sp.和Gronotoma sp.;其中优势种为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双斑潜蝇姬小蜂和豌豆潜蝇姬小蜂,其个体数量占比分别为总采集个体数的48.7%, 22.1%和12.9%。【结论】西藏南美斑潜蝇的寄生蜂种类丰富,发挥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优势寄生蜂生物学、控害潜力评价以及利用研究,为南美斑潜蝇的绿色防控提供指导。
潘立婷[4](2019)在《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文中提出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蔬菜、花卉的重要害虫。外来潜叶蝇的入侵加重了我国潜叶蝇危害,寄生蜂作为天敌是潜叶蝇“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主要潜叶蝇随着入侵时间,耕作制度及气候变化,发生格局产生了改变。本研究以北京地区为案例,开展了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时空动态的系统调查和研究,解释北京地区潜叶蝇时空动态变化,同时为潜叶蝇的防控提供指导。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潜叶蝇的组成和发生动态及其寄主植物北京地区蔬菜潜叶蝇类害虫有5种,为本地种: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 Kato,入侵种: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和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Kaltenbach)。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发生严重,豌豆彩潜蝇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而美洲斑潜蝇主要发生于初夏、夏末和秋季,在夏末秋初发生较为严重;葱斑潜蝇呈现中度发生,偶见重度发生,主要发生于夏季;番茄斑潜蝇与其它潜叶蝇类害虫共存和零星发生;南美斑潜蝇仅采集到2头。潜叶蝇的寄主植物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豌豆彩潜蝇的寄主谱最广,有8科23种;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涉及8科16种;番茄斑潜蝇寄主植物种类少。2.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北京地区潜叶蝇上共发现寄生蜂为4科(姬小蜂科Euloph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茧蜂科Braconidae和瘿蜂科Cynipidae)27种;其中姬小蜂科种类最多,为9属18种,金小蜂科为2属3种,茧蜂科为2属5种,瘿蜂科为1属1种。豌豆彩潜蝇的寄生蜂有4科12属22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有4科9属16种,葱斑潜蝇的寄生蜂为3科7属8种。寄生蜂的时空发生动态存在明显差异。寄生蜂种类在春季凉爽季节较多,优势种为相对适宜凉爽气候的豌豆潜蝇姬小蜂;进入夏季,优势寄生蜂为适应高温的芙新姬小蜂和潜蛾姬小蜂;寄生蜂对不同寄主植物表现出一定偏好性差异。3.芙新姬小蜂隐存种复合体的遗传分化和时空发生动态基于芙新姬小蜂存在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并共存发生,进一步对其进行遗传分化和时空发生动态分析,结果显示,芙新姬小蜂为隐存种复合体,全国至少存在三个隐种。COI基因和ITS2基因的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芙新姬小蜂为两个隐存种,一支为两性品系,另一支为另一隐种的孤雌产雌品系,而孤雌产雌品系对应的两性品系未在北京发现。北京地区芙新姬小蜂的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品系共存发生,但孤雌产雌品系数量上已经占据优势,孤雌产雌品系比两性品系相对更适应高温季节,并且两种品系具有一定对寄主植物/生境的偏好性差异。芙新姬小蜂孤雌产雌品系有望成为潜叶蝇上良好的生物防治资源。本论文系统明确了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时空发生动态,不仅解释了潜叶蝇时空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且基于寄生蜂的组成和时空发生动态,也为利用寄生蜂防控潜叶蝇(如优势寄生蜂的繁育与释放应用、基于利用寄生蜂的作物布局与生态调控等)提供了实践指导。
轩景丽[5](2017)在《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文中指出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危害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一类世界性重要小型害虫,成虫、幼虫均可发生危害。自然界中,潜叶蝇寄生蜂种类丰富,在自然控制潜叶蝇的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多种寄生蜂在田间同域共存发生时,常常发生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作用影响了寄生蜂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并调控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和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是蔬菜潜叶蝇田间发生的2种优势抑性幼虫寄生蜂,常常在田间共同发生,共享同一种寄主幼虫。这2种寄生蜂为典型的寄主致死型寄生蜂,均具有3种寄主致死(host killing)行为(寄生(parasitism)致死、寄主取食(host feeding)致死、寄主叮蛰直接致死(host stinging))。目前,关于寄生蜂间竞争作用的研究很多,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互作行为使种间竞争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但针对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主要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京郊地区发生的潜叶蝇为例,系统调查其寄生蜂种类和组成,同时明确优势寄生蜂的季节发生动态和共存情况;然后,针对我国潜叶蝇的主要发生区,系统调查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分布;最后,在室内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寄生蜂间的种间竞争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与组成为了明确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组成,在2015年05-08月对北京市的潜叶蝇及其寄生蜂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优势寄生蜂随季节变化的动态。研究结果显示:共收集3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共收集3411头寄生蜂,分属3科(姬小蜂科Eulo Phidae、金小峰科Pteromalidae和茧蜂科Braconidae)13属28个种,其中姬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90.9%,分9属23种;金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6.5%,为3属4种;茧蜂科寄生蜂数量占2.6%,仅为1种。豌豆彩潜蝇在早春危害,最优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数量占40.9%;纵纹瑟姬小蜂为次优寄生蜂,数量占19.4%;葱斑潜蝇在春末夏初危害大葱,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其优势寄生蜂,数量分别占44.1%和20.6%;美洲斑潜蝇主要在夏季危害蔬菜作物,优势寄生蜂为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数量分别占57.9%和22.9%。结论:自然界中,优势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田间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具有明显的偏雌现象,这可能由外界因素(寄主植物、寄主种类及气候变化等)和寄生蜂自身因素(存在孤雌产雌个体)导致。2.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为了进一步明确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我们对潜叶蝇主要发生区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收集到7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当归斑潜蝇、美洲斑潜蝇、三叶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是发生危害严重的主要潜叶蝇,豌豆彩潜蝇发生高峰期偏低温,美洲斑潜蝇嗜好高温气候,其它斑潜蝇在这两者潜叶蝇发生高峰期间进行危害。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有发现。寄主为豌豆彩潜蝇时,潜蝇姬小蜂的数量占87.3%;寄主为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时,芙新姬小蜂的数量是潜蝇姬小蜂的19.3倍;寄主为其它斑潜蝇时,潜蝇姬小蜂与芙新姬小蜂数量相当。潜蝇姬小蜂的雌雄比为1.04-8.90;芙新姬小蜂的为1.11-全雌。与豌豆彩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相比,美洲斑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偏雌程度更严重。结论: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两种寄生蜂能同域发生,但潜蝇姬小蜂在其豌豆彩潜蝇上占优,芙新姬小蜂在美洲斑潜蝇和三叶斑潜蝇上占优势。3.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竞争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2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以美洲斑潜蝇2龄末-3龄初幼虫为寄主,设置2种寄主密度(高vs.低)和3种寄生蜂释放方式(单独释放2对潜蝇姬小蜂vs.单独释放2对芙新姬小蜂vs.1对潜蝇姬小蜂+1对芙新姬小蜂),共6种组合处理,然后在26℃人工气候箱的培养皿条件下进行,连续观察5天。仅仅提供寄主幼虫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高密度下的控害潜力参数(寄生致死数、寄主取食数、直接致死数)比低密度下的显着高,且联合释放时的控害潜力参数均处于单独释放这两种寄生蜂之间。在低密度,联合释放时的总致死数最高,为96.2,而在高密度下,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时的控害效果最好。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芙新姬小蜂的存在增加了潜蝇姬小蜂的产卵数,而潜蝇姬小蜂的出现却降低了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且联合释放时潜蝇姬小蜂产卵数均显着高于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三种寄主致死行为中,寄主取食行为对寄生蜂的控害效果贡献值最大。仅仅提供寄主幼虫+20%的葡萄糖溶液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控害潜力参数与不提供非寄主食物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的总致死数均最高,平均分别为91.6和175.1,但与其它两种释放模式下的总致死数不显着。两种寄生蜂的非繁殖型致死比率显着高于寄生比率。结论:联合释放两种寄生蜂不会降低其控害潜力,且潜蝇姬小蜂在产卵竞争中占优势,寄主取食行为在控害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综上,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优势寄生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同域发生,随季节呈动态变化,在田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雌特性。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作用相对不强,有利于其田间联合释放控害以及采取生态调控以增强寄生蜂的控害效应。
王文霞[6](2013)在《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控害行为特征及潜能分析》文中指出寄主取食型(Host-feeding)寄生蜂是指雌蜂具有通过取食寄主组织或血淋巴从而造成寄主死亡或寄主质量下降的一类寄生蜂。卵育型寄(Synovigenic)生蜂是指雌蜂初羽化时卵巢内几乎没有或只有少量成熟卵子,雌蜂需通过取食获取满足其卵子发生和继续成熟的营养需求。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均为卵育型寄生蜂。寄生蜂的卵育型程度常用卵子发生指数(Ovigeny Index, OI)来表示,即雌蜂初羽化时体内的成熟卵量占雌蜂一生潜在繁殖力的比值。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因其控害行为特性(既可通过产卵寄生致死寄主,又可通过寄主取食致死寄主或降低寄主质量)和控害潜力(非寄生型致死)而倍受关注,并且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在面临寄主时存在“为了当前繁殖而寄生还是为了未来繁殖而取食”的行为权衡,而这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进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是我国乃至世界蔬菜潜叶蝇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因其分布广泛和温度适应范围宽和繁殖力强而具有重要的控害潜力,并且该寄生蜂是一种典型的寄主取食型抑性内寄生蜂。因此,研究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的控害行为特征和潜力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其控害潜力的影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用两性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其控害能力,并同时与潜叶蝇的另一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进行了比较;然后系统地观察研究了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和控害行为模式(包括繁殖型致死和非繁殖型致死);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寄主取食的控害效应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寄生蜂取食和控害效应以及雌蜂生活史特征参数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比较研究了芙新姬小蜂雌蜂与潜蝇姬小蜂的卵子发生动态及补充非寄主营养条件下对2种雌蜂“寄主取食vs产卵寄生行为”的行为权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两性生命表评价芙新姬小蜂与同域性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控害效应由于破坏性寄主取食型寄生蜂不仅可以具有繁殖型致死(产卵寄生)控害效应,而且具有非繁殖型致死(寄主取食或寄主直接叮蛰)控害效应,为了全面评价该类寄生蜂的实际控害潜力,我们在室温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组建了芙新姬小蜂以及同域的另一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室内试验种群两性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雌蜂种间的幼虫期、雄蜂寿命无显着差异,但蛹期、总发育历期、产卵期、寄生致死数和非寄生致死数均有显着差异,表现为前者的蛹期和雌雄蜂非成熟期历期显着大;而后者的雌蜂寿命、雌蜂产卵前期、产卵期、寄生致死数和非寄生致死数均显着大。世代增殖潜力、世代总控害潜力均为潜蝇姬小蜂较大。两种寄生蜂均有较大的控害潜力,短期释放可优先考虑应用芙新姬小蜂,而长期释放可优先考虑潜蝇姬小蜂,也可考虑两种雌蜂联合释放应用。2.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控害行为模式破坏性寄主取食型寄生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寄生致死寄主,而且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寄主取食和寄主叮蛰)致死寄主,但很少系统观察和评价其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行为模式以及“产卵vs.取食”行为决策的影响因子。本试验在基于芙新姬小蜂雌蜂卵子发生和成熟规律的基础上,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秒表配合透视解剖镜的连续行为观察方法,分别连续观察测定了芙新姬小蜂初羽化处女蜂和具产卵取食经历的4日龄雌蜂在2h内对适龄寄主(2龄末-3龄初的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寄主处理行为及过程,尤其是细致记录和分析了雌蜂对寄主幼虫的致死行为方式和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包括:搜索、探测、梳理、产卵器插入(包含有产卵寄生、未寄生和取食前的产卵器插入)、取食和休息;雌蜂有取食寄主、产卵寄生寄主和既不取食也不寄生的寄主叮蛰的直接致死行为三种致死寄主的方式,但3种致死方式的前一步均为产卵器插入行为。雌蜂的致死寄主方式在产卵器插入前就已经“决策”,寄主取食行为前的产卵器插入行为与寄生行为前的产卵器插入行为显着不同,表现为前者幅度大,后者幅度小。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比较分析认为,直接致死行为为不成功的寄生行为。具有高抱卵量的4日龄雌蜂的寄主处理效率显着高于初羽化雌蜂;2种处理下,雌蜂2h内平均寄生数、取食数、直接致死数和总致死数分别为9.0±0.75vs3.3±0.46、1.4±0.09vs1.3±0.12、2.6±0.48vs1.6±0.26、12.4±0.56vs6.2±0.54;雌蜂的寄主取食行为和产卵行为总体上为非同时发生型,但在抱卵量丰富时,也可取食和寄生同一头寄主幼虫,但一般不是在第一次遭遇寄主时即同时发生,而是雌蜂再次遭遇已寄生寄主后的取食或雌蜂再次遭遇已取食寄主后的寄生。雌蜂有一定的寄主识别能力,初羽化雌蜂再次遭遇已寄生寄主的拒绝率为26.7%,但4日龄再次遭遇寄主均未拒绝,这可能受寄主体内抱卵量的影响。3.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由于寄主取食型寄生蜂既可以取食寄主组织和血淋巴,也可取食非寄主食物如花蜜、蜜露等,而绝大部分寄生蜂雌蜂是不能原位合成用于卵子发生和成熟的脂类物质,芙新姬小蜂也是如此。因此,本试验比较芙新姬小蜂雌蜂成虫期的寄主取食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蜂蜜水)对其成虫生活史特性如寿命、繁殖力、致害方式等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补充非寄主食物对雌蜂取食和寄生权衡的影响。结果显示:1)相对于仅提供清水,提供寄主幼虫的雌蜂通过取食寄主幼虫(2龄末-3龄初的美洲斑潜蝇幼虫)获得了能量物质和产卵物质,显着延长了寿命,增加了繁殖力、直接致死寄主数量和总致死寄主数量;2)在提供寄主的同时补充提供非寄主食物(10%蜂蜜水)则显着增加了雌蜂单雌日均繁殖力,降低日均寄主取食数,使雌蜂在―取食vs寄生‖权衡中显着更多地趋向产卵寄生;但补充蜂蜜水不改变雌蜂日均直接致死数量和日均总致死数;补充蜂蜜水通过显着延长雌蜂寿命来提高繁殖力、直接致死量和总致死量,但通过降低寄主取食数而显着提升雌蜂取食的寄主对寄生量、寄主直接致死力和寿命的贡献。芙新姬小蜂的的营养利用策略以及补充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控害效应的增效作用对该蜂的生物防治应用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4.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的寄生vs取食行为权衡的影响寄主取食型寄生蜂遭遇寄主时,面临“是为了当前繁殖而产卵还是为未来繁殖而取食”的行为权衡,由于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均为卵育型寄生蜂,因此,雌蜂的卵育型程度和卵子发生和成熟过程无疑影响雌蜂行为决策,但从卵子发生及寄生蜂内在营养状态探讨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寄生vs取食”行为权衡鲜有研究,因此本试验我们选取了两种卵育型程度不同的寄生蜂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详细观察测定了寄生蜂羽化前期提供寄主食物和补充提供非寄主食物(能量物质-葡萄糖)条件下的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情况。结果显示:1)在提供寄主和提供寄主+葡萄糖下,芙新姬小蜂总体上三者的差异显着,但均为寄生致死显着最多,但提供寄主处理下的取食量和直接致死无显着差异,而补充非寄主营养,则直接致死显着大于寄主取食数;而潜蝇姬小蜂雌蜂对美洲斑潜蝇的致死效应均为取食<寄生<直接致死,三者间均差异显着。2)从补充非寄主食物-葡萄糖对不同致死因子的影响来看,提供寄主+葡萄糖的处理相对提供寄主食物的处理,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取食量、寄生致死数显着降低,而直接致死数显着增加,但总致死数无显着差异;潜蝇姬小蜂雌蜂的取食数、寄生致死数、直接致死数和总致死数均显着降低。3)从物种间的寄主致死方式比较来看,两种处理方式下,芙新姬小蜂的寄主取食数、寄生数、总致死数显着大于潜蝇姬小蜂,但仅提供寄主食物时,潜蝇姬小蜂的直接致死数显着大于芙新姬小蜂,而提供寄主食物+非寄主食物时,潜蝇姬小蜂的直接致死数显着小于芙新姬小蜂。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7](2013)在《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底比斯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是一种抑性、卵育型单内寄生蜂,可以通过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该蜂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多种潜叶蝇类害虫尤其是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优势天敌。本文综述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发生应用进展,认为其对我国潜叶蝇具有极强的控害应用潜力,未来应该继续重点研究其基础生物生态学特性、寄主取食的控害特性以及规模化生产和释放技术。本综述可为进一步利用该寄生蜂有效地防控我国的潜叶蝇提供指导。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8](2013)在《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潜蝇姬小蜂属Diglyphus寄生蜂是潜叶蝇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文对其种类、分布、田间发生和优势度、优势种的控害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以及优势种的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应用该属寄生蜂防控我国潜叶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迄今已鉴定该属寄生蜂36种,全为抑性外寄生蜂,其中针对豌豆潜蝇姬小蜂D.isaea、贝氏潜蝇姬小蜂D.begini和中带潜蝇姬小蜂D.intermedius的研究较多。雌蜂不仅可通过繁殖型的寄生方式而且还可通过非繁殖型方式(取食寄主和产卵器插入直接杀死)致死寄主。雌蜂偏好寄生大个体寄主和取食相对较小个体的寄主,且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host-size-dependent sex allocation)。从温度适应范围和控害潜力首推为豌豆潜蝇姬小蜂。优势种的规模饲养技术已经被研发并得到了较广泛的田间应用。未来研究可主要集中于:(1)加强优势种尤其是温度适应范围广或较为耐热的种群或地理品系的研究,以增加对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的控效;(2)加强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以更高效利用;(3)因地制宜研发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技术;(4)加强潜蝇姬小蜂同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的研究,已提升对潜叶蝇的生防控制效果。
王文霞,王伟,陆书龙,万方浩,刘万学[9](2013)在《外来斑潜蝇的优势寄生蜂——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冈崎姬小蜂是我国多种潜叶蝇的优势寄生蜂。鉴于蔬菜潜叶蝇尤其是入侵斑潜蝇在我国的肆意扩散和危害,本文总结了冈崎姬小蜂的分类地位、分布和田间发生、寄主种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应用进展。冈崎姬小蜂是一种抑性、卵育型的幼虫内寄生蜂,通过产卵寄生和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雌蜂对寄主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寄生蜂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和极强的控害潜力,尤其适用于控制入侵我国的相对耐高温的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未来将以更高效利用该寄生蜂为目标,主要集中于:(1)生物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深入研究;(2)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生理机制的研究;(3)因地制宜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应用技术研究;(4)与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研究。
王伟[10](2012)在《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卵育型(synovigenic)寄生蜂指雌蜂在羽化时卵巢中无成熟卵子或成熟卵子很少,雌蜂需要取食寄主获取满足其卵成熟及持续产卵和存活的营养需求。寄生蜂卵育型程度常以卵子发生指数(Ovigey Index,OI)来表示,即雌蜂羽化时体内所含的成熟卵数量占雌蜂一生潜在生殖力的比例。鉴于卵育型雌蜂以寄主为食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寄主取食行为(host-feeding)在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以及对生物防治应用的启示,本研究以斑潜蝇类害虫的两种优势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行为学等相结合方法,首先研究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及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接下来,从单种角度,分别研究2种雌蜂取食寄主(斑潜蝇幼虫)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繁殖力等生活史特征随优势效应;雌蜂取食寄主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发生动态;然后,进一步研究了自然界中常见五种糖对2种雌蜂寿命和繁殖力等生活史的影响及其对雌蜂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动态;最后研究了2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对两种寄生蜂生活史特征比较,建立寄生蜂卵育型程度与其生活史特征差异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了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和雌蜂的卵巢发育模式及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雌蜂和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内生殖系统主要由1对卵巢、2条侧输卵管、1条中输卵管、1个受精囊、1个粘液腺、1个毒腺和1条杜氏腺组成;此外,潜蝇姬小蜂还有1对中输卵管附腺。两种雌蜂的卵巢基本由6根卵巢管组成,个体间偶有差别。2)两种雌蜂的卵巢均在化蛹第1d形成;化蛹第3天,芙新姬小蜂形成卵巢管和卵室并出现卵黄沉淀,均比潜蝇姬小蜂早1d;潜蝇姬小蜂初羽化时无成熟卵子,为强卵育型寄生蜂;而芙新姬小蜂羽化时有部分成熟卵子,卵育型程度稍弱;与取食清水(对照)相比,取食寄主能够促进卵子的快速形成。2、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分别比较了两种雌蜂取食寄主食物(美洲斑潜蝇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潜蝇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20.2±1.6d、34.6±1.9d、23.9±2.1d和3.3±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139.2±1.5粒、36.8±0.4粒、134.9±1.6粒和5.2±0.3粒;雌蜂卵子重吸收后,重新取食寄主幼虫可以在24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2)芙新姬小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以及蒸馏水的寿命分别为11.4±0.7d、24.2±1.6d、16.1±1.4d和2.7±0.2d,羽化后10d内成熟卵子累积量分别为99.6±1.1粒、64.4±0.8粒、102.2±1.0粒和28.7±1.0;雌蜂卵子重吸收后,取食寄主可以在12h形成新的成熟卵子,取食葡萄糖不能形成新的卵子;3)寄主取食和非寄主食物均能显着延长2种雌蜂的寿命,寄主取食促进形成更多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卵子的形成,但能延缓卵子的重吸收;在提供寄主的情况下,补充营养葡萄糖对两种雌蜂的寿命和卵子发生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总体表现均可以延长寿命,但对总卵子数没有显着影响。3、两种雌蜂取食寄主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其自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2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葡萄糖、寄主+葡萄糖、蒸馏水的体内营养指标的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寄主的潜蝇姬小蜂体内的体糖和肝糖含量明显低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脂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取食非寄主食物的雌蜂;2)取食寄主的芙新姬小蜂体内果糖和肝糖的含量明显低于取食寄主的雌蜂,脂在物质高于取食非寄主的雌蜂;3)潜蝇姬小蜂脂类物质下降趋势不明显,而芙新姬小蜂体内的脂类物质呈快速下降趋势,说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则不能合成脂类物质。4、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分别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取食自然界中常见的五种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海藻糖、松三糖)的寿命和卵子发生动态,结果显示,1)取食果糖的潜蝇姬小蜂寿命最长,40.3±1.6d,取食松三糖的寿命最短,为24.5±1.8d;2)对于芙新姬小蜂而言,取食葡萄糖的个体寿命最长,取食松三糖的雌蜂寿命最短;3)单糖在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寿命中均起着最重要作用,但对雌蜂的最佳适应则存在种间差异。5、两种雌蜂的耐营养胁迫能力比较测定了2种雌蜂在不同的营养胁迫处理下,雌蜂的寿命及资本营养(capital)和摄取(income)营养的含量动态,结果显示,1)寄生蜂羽化初期个体的大小与初始资本营养成正相关,初羽化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体内以体糖和肝糖含量最高;2)短期的营养胁迫对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寿命影响不大,随着营养胁迫时间的加深,两种寄生蜂的寿命急剧缩短;3)发生营养协迫时,通过补充营养后,雌蜂体内糖类物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说明这两种蜂能合成糖类物质,但脂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由于潜蝇姬小蜂下降程度远低于芙新姬小蜂,进一步证明潜蝇姬小蜂具有一定合能脂类物质的能力,而芙新姬小蜂不能合成脂类物质。综合分析,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均为典型的卵育型寄生蜂,但潜蝇姬小蜂的卵育型程度更强;两种雌蜂取食寄主幼虫和非寄主食物均能延长其寿命,但寄主食物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而非寄主食物不能促进形成新的成熟卵子,但可以延缓卵子的重吸收,这是因为这2种雌蜂成虫期均不具备脂肪生成能力,因此,雌蜂的卵子形成依赖于寄主食物中的脂肪营养,而寿命则依赖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研究结果/结论将最终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寄主取食行为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上的进化意义,并在实践上为该类寄生蜂生物防治应用提供指导。
二、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寄生蜂 |
1.2 供试寄主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对云南派姬小蜂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
2.2 云南派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
3 讨论 |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
2.1 幼蜂发育 |
2.2 寄主选择 |
2.3 寄主适合度 |
2.4 寄生效率 |
2.5 行为学特性 |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
2.6 飞行和扩散 |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
3.1 生物因素 |
3.1.1 种间竞争 |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
3.1.3 微生物 |
3.1.4中性昆虫 |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
3.2 非生物因素 |
3.2.1 温湿度 |
3.2.2 光照和颜色 |
3.2.3 化学农药 |
3.2.4 其他因素 |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
4.1.1 毒液 |
4.1.2 多DNA病毒 |
4.1.3 畸形细胞 |
4.1.4 其他因子 |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
5.1 替代寄主 |
5.2 补充营养 |
5.3 低温贮藏 |
5.4 滞育调控 |
5.5 其他因素 |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
6.1.1 单种天敌释放 |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
6.2.1 作物间作 |
6.2.2 种植蜜源植物 |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
7 总结和展望 |
(3)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潜叶蝇及其寄生蜂发生田间调查 |
1.1.1 田间调查采样: |
1.1.2 潜叶蝇的危害等级和寄主植物偏好性划分: |
1.1.3 潜叶蝇的寄生率: |
1.2 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鉴定 |
2 结果 |
2.1 潜叶蝇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
2.2 南美斑潜蝇的发生及危害 |
2.3 寄生蜂的自然寄生效应及其组成与动态 |
3 讨论 |
(4)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 |
1.1.1 国外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研究概况 |
1.1.2 国内潜叶蝇的危害与分布研究概况 |
1.2 寄生蜂的种类与分布 |
1.3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 |
1.4 孤雌产雌型寄生蜂的发现 |
1.5 潜蝇姬小蜂属的研究现状 |
1.6 常见分子标记 |
1.7 论文设计 |
1.7.1 立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3 技术路线 |
1.7.4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北京地区潜叶蝇的组成和发生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潜叶蝇的发生与危害调查 |
2.1.2 潜叶蝇危害采集后的室内羽化处理 |
2.1.3 潜叶蝇寄主植物的危害等级及偏好性划分 |
2.1.4 潜叶蝇种类的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潜叶蝇种类 |
2.2.2 潜叶蝇的种群发生动态 |
2.2.3 潜叶蝇的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危害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潜叶蝇上寄生蜂的种类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寄生蜂样品采集及收集方式 |
3.1.2 寄生蜂的形态鉴定 |
3.1.3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寄生蜂种类调查 |
3.2.2 寄生蜂形态识别 |
3.2.3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寄生蜂的种群发生动态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寄生蜂的组成 |
4.2.2 不同寄主上寄生蜂的组成差异 |
4.2.3 寄生蜂的偏好性 |
4.2.4 优势寄生蜂种群发生动态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寄生蜂种类的发生差异 |
4.3.2 寄生蜂的发生动态 |
第五章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及时空发生动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 |
5.1.2 芙新姬小蜂不同品系的时空动态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芙新姬小蜂的遗传分化 |
5.2.2 芙新姬小蜂品系间的发生动态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潜叶蝇的危害状况 |
1.1.1 国外研究概况 |
1.1.2 国内研究概况 |
1.2 潜叶蝇寄生蜂的概况 |
1.2.1 国外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概况 |
1.2.2 国内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概况 |
1.3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及竞争作用 |
1.3.1 寄生蜂的控害特性 |
1.3.2 寄生蜂间的竞争作用 |
1.4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研究概况 |
1.5 优势寄生蜂的研究概况 |
1.5.1 潜蝇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
1.5.2 芙新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
1.6 论文设计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1.6.4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北京市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组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集时间和地点 |
2.1.2 采集方法及处理 |
2.2 结果分析 |
2.2.1 潜叶蝇和寄生蜂种类 |
2.2.2 不同寄主上的优势寄生蜂组成比例 |
2.2.3 不同科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组成比例 |
2.2.4 同一寄主上,不同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组成比例 |
2.2.5 优势寄生蜂随季节的变化动态 |
2.2.6 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优势寄生蜂的性比差异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潜叶蝇和寄生蜂种类的差异 |
2.3.2 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其季节动态 |
2.3.3 优势寄生蜂的性比差异 |
第三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采集时间和地点 |
3.1.2 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潜叶蝇的种类及分布 |
3.2.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田间分布情况 |
3.2.3 两种寄生蜂在豌豆彩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
3.2.4 两种寄生蜂在葱斑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
3.2.5 两种寄生蜂在入侵斑潜蝇危害时的分布情况 |
3.2.6 豌豆彩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潜蝇姬小蜂性比 |
3.2.7 豌豆彩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芙新姬小蜂性比 |
3.2.8 美洲斑潜蝇危害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芙新姬小蜂性比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田间的分布情况 |
3.3.2 不同寄主植物上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性比情况 |
第四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竞争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寄主植物 |
4.1.2 供试虫源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相互作用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间的相互作用 |
4.2.2 寄生蜂雌蜂的产卵竞争 |
4.2.3 寄生蜂的多寄生和超寄生 |
4.2.4 寄生蜂三种寄主致死行为的权衡 |
4.2.5 寄生蜂致死数的动态变化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控害潜力 |
4.3.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产卵竞争 |
4.3.3 超寄生和多寄生现象 |
4.3.4 寄主致死行为的权衡 |
第五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非寄主食物下的竞争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寄主植物和供试虫源 |
5.1.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之间的相互作用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寄主密度和不同释放模式下对寄生蜂控害效果的影响 |
5.2.2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产卵方面的竞争 |
5.2.3 提供非寄主食物,寄生蜂的多寄生和超寄生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不同寄主密度和不同释放模式下对寄生蜂控害效果的影响 |
5.3.2 竞争作用对两种寄生蜂产卵的影响 |
5.3.3 提供非寄主食物,两种寄生蜂的致死行为权衡 |
5.3.4 对生物防治的应用价值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控害行为特征及潜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发生和生活史特性的多样性 |
1.1.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分布和危害 |
1.1.2 国内外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及研究概况 |
1.1.3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活史方式多样性 |
1.2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取食、寄生及其内在生理状态的影响 |
1.2.1 寄生蜂的食物来源 |
1.2.2 寄生蜂的取食和寄生 |
1.2.3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取食的内在生理学 |
1.3 芙新姬小蜂 |
1.3.1 生物学特性 |
1.3.2 人工饲养及田间释放 |
1.4 潜蝇姬小蜂 |
1.4.1 生物学特性 |
1.4.2 人工饲养及田间释放 |
1.5 论文设计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两性生命表评价芙新姬小蜂与同域性寄生蜂潜蝇姬小蜂的控害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两种寄生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sxj)和非寄生致死数 |
2.2.2 两种寄生蜂的年龄-龄期和年龄特征存活率 |
2.2.3 两种寄生蜂的生命期望及繁殖率和非寄生致死率贡献值 |
2.2.4 两种寄生蜂的不同致死方式的种群动态参数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芙新姬小蜂雌蜂的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控害行为模式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雌蜂寄主处理行为过程及行为特征以及时间分配策略描述 |
3.2.2 经历和抱卵量对寄主处理行为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食物下寄生蜂的寿命、繁殖力和总致死量 |
4.2.2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雌蜂取食和寄生的行为权衡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寄主取食型寄生蜂的卵育型和控害行为特性 |
4.3.2 寄主取食以及补充非寄主食物对寄主取食型雌蜂成虫期生活史参数及取食 vs 寄生权衡影响 |
4.3.3 对生物防治应用的启示 |
第五章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和潜蝇姬小蜂的寄生 vs 取食行为权衡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的种类和分布 |
2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的田间发生和控害特性 |
2.1 田间发生及优势度 |
2.2 雌蜂控害的共同特性 |
2.2.1 寄生特性和致死寄主的方式: |
2.2.2 寄主取食和寄生对寄主大小的偏好性: |
2.3 优势寄生蜂的温度适应性及控害潜力 |
3 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规模化人工饲养及田间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9)外来斑潜蝇的优势寄生蜂——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地位及分布 |
1.1 分类地位 |
1.2 分布 |
2 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 |
2.1 寄主范围及田间优势度 |
2.2 生物学特性 |
2.2.1 羽化、交配、寄生、取食等行为特性 |
2.2.2 取食和寄生的寄主龄期偏好性 |
2.2.3 性比 |
2.2.4 寿命、繁殖力和寄主取食能力 |
2.2.5 生长发育特性 |
3 田间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10)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寄主取食 |
1.2 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 |
1.2.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
1.2.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
1.2.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
1.3 潜蝇姬小蜂 |
1.3.1 形态特征 |
1.3.2 生物学特性 |
1.4 芙新姬小蜂 |
1.4.1 形态特征 |
1.4.2 生物学特性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卵子等级分类法 |
2.3.2 蒽酮溶液配制 |
2.3.3 香草醛-磷酸溶液配制 |
2.3.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4.1 果糖标准曲线 |
2.3.4.2 体糖标准曲线 |
2.3.4.3 肝糖标准曲线 |
2.3.4.4 脂类物质标准曲线 |
2.3.5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
2.3.5.1 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
2.3.5.2 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动态 |
2.3.5.3 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
2.3.6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
2.3.6.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
2.3.6.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
2.3.6.3 Ⅲ级卵子的重吸收与形成 |
2.3.7 自然界常见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
2.3.7.1 5种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
2.3.7.2 5种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
2.3.8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
2.3.8.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2.3.8.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寿命 |
2.3.8.3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两种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
2.3.8.4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 |
2.3.9 不同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
3.1.1 两种雌蜂内生殖系统结构 |
3.1.2 两种雌蜂蛹期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
3.1.3 两种雌蜂成虫期卵子发生动态 |
3.1.4 两种雌蜂成虫期Ⅲ级卵子的体积变化 |
3.2 取食寄主食物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
3.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
3.2.1.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
3.2.1.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
3.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
3.2.2.1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
3.2.2.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动态的影响 |
3.2.3 两种雌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
3.2.3.1 潜蝇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
3.2.3.2 芙新姬小蜂Ⅲ级卵子的重吸收及形成 |
3.3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
3.3.1 斑潜蝇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 |
3.3.2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
3.3.3 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芙新姬小蜂体内营养指标的影响 |
3.4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
3.4.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寿命的影响 |
3.4.1.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
3.4.1.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寿命的影响 |
3.4.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两种雌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
3.4.2.1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潜蝇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
3.4.2.2 取食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芙新姬小蜂卵子发生的影响 |
3.5 两种雌蜂耐营养胁迫能力 |
3.5.1 寄生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capital)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3.5.1.1 潜蝇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3.5.1.2 芙新姬小蜂羽化初期的资本营养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
3.5.2 寄生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的成虫寿命 |
3.5.2.1 潜蝇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
3.5.2.2 芙新姬小蜂羽化后不同营养胁迫下成虫寿命 |
3.5.3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
3.5.3.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
3.5.3.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的营养物质含量 |
3.5.4 不同营养胁迫下两雌蜂的卵子发生动态 |
3.5.4.1 不同营养胁迫下潜蝇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
3.5.4.2 不同营养胁迫下芙新姬小蜂雌蜂羽化72h的卵子发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两种寄生蜂内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动态 |
4.2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优势 |
4.3 自然界5种常见糖对于两种雌蜂寿命和卵子发生的影响 |
4.4 两种雌蜂耐营养协迫能力 |
4.5 寄主取食相对于非寄主食物对两种雌蜂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我国斑潜蝇的种类 |
附录2. 国外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
附录3 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种类 |
附录4 芙新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附件5 作者简介 |
四、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J]. 马梦然,曹鹤,申家轩,暴可心,刘程,崔建州. 植物保护, 2020(03)
-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3]入侵害虫南美斑潜蝇在西藏首次发现及其寄生蜂调查[J]. 潘立婷,许永强,杜素洁,王伟,Zoya YEFREMOVA,达娃,刘万学. 昆虫学报, 2019(09)
- [4]北京地区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的组成和发生动态[D]. 潘立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5]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D]. 轩景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6]寄主取食型寄生蜂芙新姬小蜂控害行为特征及潜能分析[D]. 王文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7]底比斯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3)
- [8]潜蝇姬小蜂属寄生蜂对潜叶蝇的控害特性及应用[J]. 刘万学,王文霞,王伟,张毅波,万方浩. 昆虫学报, 2013(04)
- [9]外来斑潜蝇的优势寄生蜂——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 王文霞,王伟,陆书龙,万方浩,刘万学. 生物安全学报, 2013(01)
- [10]两种卵育型寄生蜂的寄主取食对其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以及营养生理机制的研究[D]. 王伟. 海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