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植酸处理白酒中固形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焘[1](2021)在《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荞中淀粉含量较高,且富含黄酮类醇溶性功能因子,是用于发酵酿造的理想原料,但目前苦荞白酒存在适口性不佳、风味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苦荞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多粮组合发酵是目前清香型白酒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增加原粮种类、蛋白质含量,及优化碳氮结构比等,有助于提升原酒的口感和品质。本文以苦荞、高粱和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多粮发酵,着重研究了原料的复配比和分批糊化条件,进一步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发酵工艺和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苦荞复配白酒的各原料配比,苦荞、高粱和玉米的最佳质量配比为4∶4∶3,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白酒的感官评分为90分,原酒酒精度达45.9 vol;针对3种原料不同的糊化特性,采用分批糊化的方式,确定了三种原料各自的最佳糊化条件,苦荞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7 h、润料温度40℃、蒸料时间40 min,糊化度达80.04%,总酚含量达12.57 mg/g;高粱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 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80 min,糊化度达80.11%,总酚含量达10.69 mg/g;玉米糊化条件为:润料时间6h、润料温度80℃、蒸料时间180 min,糊化度达80.91%,总酚含量达1.19 mg/g。2、对现有3种酒曲的发酵能力进行初步评价,发现酒曲1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最高,而液化能力和糖化能力要稍弱于酒曲3,但是在发酵过程中采用酒曲1酿出的白酒感官评分达87分,原酒酒精度50.8 vol,均优于其余两组酒曲酿出的白酒;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酒曲1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酒曲1中微生物的有效序列共计65393条,OTU为44种,预估种群丰度(Chao1)为50种,该菌群主要包含3个门,8个纲,6个目,25个科,27个属和26个种,其中以嗜杀酵母属相对丰度最高,其次为曲霉属,表明该酒曲的发酵能力及酯化能力较好。3、通过对苦荞复配白酒发酵工艺的筛选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为:酒曲添加量0.3%、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1 d,在该条件下,复配白酒原酒酒精度达到52.8 vol,感官评分达到91分。在发酵周期内,酒醅中各理化指标均呈现相应的递增或递减规律,且在第9d时趋于稳定;酒醅中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分别可高达14.74 mg/g和13.03 mg/g,芦丁和槲皮素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83 mg/g和0.53 mg/g,相应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92.04%,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72.99%;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该酒醅还具有一定的降糖和降脂作用,其对α-淀粉酶活的抑制率最高达43.99%,对脂肪酶的酶活可降低19.44%。4、通过正交试验对酒糟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酒糟与食用酒精料液比为1/10(m/v),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120 min,此条件下酒糟提取液中黄酮含量最高可达8.21 mg/m L;此外,以色度、感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等指标综合筛选出酒糟提取物添加到苦荞复配白酒中的最适量为5.0 mg/m L;最后对苦荞复配白酒的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评定,得出苦荞复配白酒:总酸0.672 g/L、总酯1.461 g/L、固形物0.36%,其中特征性酯类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为1.181 g/L、0.050 g/L,各项理化指标和功能活性均要优于纯苦荞白酒,其达到了优级清香白酒的国家标准。本研究结果为高品质苦荞酒的开发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侯梦媛[2](2020)在《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酒糟是白酒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副产物,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丰富,是工业中具有应用潜力的蛋白质资源,若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酒糟的附加值。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白酒酒糟开发再利用方面的报道,其中包括饲料、沼气、肥料、白炭黑等的开发以及对酒糟中植酸、类黑精和多肽等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但关于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应用则尚且没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课题以白酒酒糟为研究对象,对酒糟进行稻壳去除后,得到“去壳干酒糟粉”(简称“酒糟粉”),然后对酒糟粉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组分含量以及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干燥前后的酒糟中的醇溶蛋白进行提取,并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和物质特性分析比较了干燥处理对提取的酒糟醇溶蛋白是否具有较大影响;最后对酒糟醇溶蛋白作为水果保鲜涂膜剂的开发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首次应用到对杨梅的涂膜保鲜,验证了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的保鲜性能,从而探究白酒酒糟醇溶蛋白在水果涂膜保鲜应用方面的开发潜力,为白酒酒糟再利用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最终实现白酒酒糟附加值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浓、清、酱三种香型的白酒酒糟进行除稻壳,得到不同香型“酒糟粉”,再对酒糟粉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组分含量分布和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基本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纤维、粗淀粉、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水分,其中浓、清、酱三种香型酒糟粉之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大,而相比于未除稻壳的酒糟,除稻壳后的酒糟粉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其中粗蛋白含量提高了约150 g×kg-1,而粗纤维含量则降低了约200 g×kg-1。因此通过对白酒酒糟稻壳的去除,以为后续针对酒糟蛋白展开的研究提供便利。通过Osborne分级提取,确定了浓、清、酱三种香型酒糟粉的蛋白质组分分布情况;其中浓香型和清香型酒糟粉的蛋白组分含量分布情况相似,均为醇溶蛋白>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约占总提取蛋白的44%,清蛋白和谷蛋白次之,约占29%和23%,球蛋白分布比例最低,约为4%;而酱香型酒糟粉的蛋白组分含量分布为醇溶蛋白>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其中醇溶蛋白约占总提取蛋白的38%,谷蛋白和清蛋白约为29%和28%,球蛋白约5%,造成酱香型酒糟粉与浓、清两种香型酒糟粉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制曲酿酒原料中小麦的含量配比。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含量整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2)分别采用醇碱法和乙酸法对干燥前后的白酒酒糟进行醇溶蛋白的提取,并比较醇溶蛋白的提取得率及纯度、分子量、氨基酸组成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的测定结果。其中醇碱法的提取得率及纯度相比于乙酸法更高,最大能高约86.58%和6.36%,且醇碱法提取到的醇溶蛋白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分析并未因酒糟的干燥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而乙酸法对于干燥前鲜酒糟的提取得率要显着高于干燥后的酒糟粉,且乙酸法提取的干燥前后的酒糟醇溶蛋白虽在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但在氨基酸组成和热性质上均有所不同。最终结果表明醇碱法能够尽可能的保持酒糟粉和鲜酒糟中醇溶蛋白品质的一致性,更适合于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从而便于后续对酒糟及其醇溶蛋白的开发再利用研究。(3)对从白酒酒糟中提取的醇溶蛋白进行开发应用,以期提高酒糟的附加值。以白酒酒糟醇溶蛋白为涂膜基质,以甘油、乳酸和聚乙二醇-400(Macrogol-400,PEG-400)为涂膜助剂,首次应用到对杨梅的常温涂膜保鲜。通过分析涂膜与未涂膜杨梅在外观、失重率、坏果率、呼吸强度、还原糖、Vc含量、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等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从而表征白酒酒糟醇溶蛋白的保鲜性能。结果显示在常温条件下,经过醇溶蛋白涂膜保鲜剂保鲜的杨梅与未经过涂膜保鲜的普通杨梅相比,果实坏果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受到抑制,还原糖含量被维持在一定水平,Vc、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的降低速度有所减慢,延缓了杨梅的果实衰老进程,将保鲜期延长了约2~4天。从而证实了白酒酒糟醇溶蛋白在水果涂膜保鲜上的开发应用潜力,为白酒酒糟附加值的提升提供可能。
张琪[3](2019)在《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得到品质良好、口感醇香,且具有抗氧化性的营养复配米,本文以碎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复配米。探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复配米各品质的影响规律,优化了相应的工艺条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碎米为原料,辅以30%的马铃薯全粉,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的螺杆转速、糊化区温度和水分含量对马铃薯复配米的质构品质(包括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吸水指数、水溶性指数、感官品质、米汤固形物和千粒重等性质的影响。发现螺杆转速140 rpm时,产品弹性达到了最大值,马铃薯复配米的最佳IV区温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在110~120℃和28~30%范围内。2、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发现了不同指标受各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不一,得到了马铃薯复配米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140 rpm,IV区温度115℃,水分含量29%。在此条件下挤压得到的产品品质良好,具有马铃薯的独特香气,感官评分可达84.88。3、以碎米和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辅以肉苁蓉,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螺杆转速、糊化区温度、水分含量和肉苁蓉的添加量对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各品质的影响规律。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工艺参数,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处理数据,分别以硬度的最小值和弹性、松果菊苷的含量、感官评分的最大值为响应值,拟合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后得到其最佳工艺为:螺杆转速139 rpm,IV区温度115℃,水分含量29%,肉苁蓉添加量0.7%。在此条件下挤压得到具有马铃薯和肉苁蓉的独特香气的产品,其口感良好。4、研究发现,双螺杆挤压作用或肉苁蓉的添加,均可提高复配米的吸水指数和水溶性指数,改善米饭的品质,使其黏弹性接近对照组石板大米。由于马铃薯中大量淀粉和肉苁蓉中多糖的存在,挤压糊化后得到的产品的硬度和咀嚼性高于对照组,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感官分数高达89.95。同时,赋予了产品功能性,每100克复配米中含有93.45毫克的松果菊苷成分。
沙如意,崔艳丽,王少林,毛建卫[4](2018)在《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酸/植酸钠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等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食品工业上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抑菌剂、护色剂、螯合剂和保鲜剂等。本文简述了植酸/植酸钠的结构、组成和理化特性,并且综述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植酸/植酸钠在果蔬制品、饮料、发酵食品、酿造酒、油脂和脂肪制品、水产品、肉制品、焙烤制品和面制品等加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目前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目前高纯度植酸和固体植酸的生产成本较高,将来可以在植酸的色谱层析分离材料上进行改进。同时,为了增加植酸在油溶性食品中的应用范围,可以通过植酸的改性或借助于乳化、微乳化技术制备植酸/植酸钠的乳液和微乳液产品,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左上春,杨海泉,邹伟[5](2016)在《白酒酒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白酒酒糟是酒醅发酵完后再经蒸馏出酒后残留的混合固形物,是白酒行业最大的副产物。目前我国白酒酒糟年产量已超过1亿t,酒糟后加工对实现白酒行业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白酒酒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进展,包括生产饲料、培养食用菌、提取高附加值产物、酿醋、生产能源和有机酸等,讨论了酒糟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后期发展的方向。
苗西印[6](2013)在《对白酒中金属离子的认识》文中研究表明白酒中的金属离子对白酒的影响突出显着,从金属离子对人体的危害,对酒质的影响,讲到带入途径及处理方法,为白酒生产厂家提供参考。
赵玉生,于然[7](2007)在《植酸的食品保鲜机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植酸的分子结构,分析了植酸的理化特性及高效螯合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介绍了植酸在食品行业中作为抗氧化剂、护色剂、沉淀剂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概况,并对植酸食品保鲜技术进行了展望。
祝群英,刘捷[8](2004)在《多功能绿色食品添加剂——植酸》文中认为植酸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及特殊的生理和药理功能,涉及人类生活的全过程,工、农、食品、医药、日化、金属防腐等各个领域。植酸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绿色工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介绍了植酸的性质、制备及其应用情况,并阐述了植酸的作用机理。
张泗淮,吴义权,张玉田[9](2004)在《应用植酸、活性炭去除白酒中固形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白酒贮存于铝质容器中,致使酒中固形物增高。应用植酸降固处理后,再选用专用活性炭吸附除浊处理。实践证明,植酸活性炭结合除浊降固,能有效降低酒中固形物(氧化铝),使产品质量达标,并且不影响酒的风味质量。(陶然)
张安宁,王传荣[10](2004)在《影响白酒固形物的因素及防止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白酒固形物超标会使白酒出现失光、浑浊及沉淀的现象,影响产品质量。本文分析了影响白酒固形物的因素并探讨了防止措施。
二、应用植酸处理白酒中固形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植酸处理白酒中固形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前言 |
1.1 苦荞的概述 |
1.1.1 苦荞的营养价值 |
1.1.2 苦荞的保健功能 |
1.2 白酒的概述 |
1.2.1 白酒的研究现状 |
1.2.2 白酒的营养成分及功效 |
1.2.3 白酒的香味成分 |
1.3 苦荞酒的研究现状 |
1.3.1 苦荞配制酒 |
1.3.2 苦荞白酒 |
1.3.3 苦荞米酒 |
1.3.4 苦荞黄酒 |
1.3.5 苦荞啤酒 |
1.3.6 其他苦荞酒 |
1.4 苦荞酒市场调研及前景分析 |
1.4.1 苦荞酒市场调研 |
1.4.2 苦荞酒前景分析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技术路线 |
2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酒精度的测定 |
2.2.3 感官评定 |
2.2.4 糊化度的检测 |
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3 原料复配比及糊化工艺研究试验设计 |
2.3.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
2.3.2 原料糊化工艺的确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原料复配比的确定 |
2.4.2 润料时间的确定 |
2.4.3 润料温度的确定 |
2.4.4 蒸料时间的确定 |
2.4.5 原料糊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酒曲的发酵特性比较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原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酒曲液化能力的测定 |
3.2.2 酒曲糖化能力的测定 |
3.2.3 酒曲发酵能力的测定 |
3.2.4 酒曲酯化能力的测定 |
3.2.5 酒曲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酒曲发酵能力的比较分析 |
3.3.2 不同酒曲发酵所得白酒感官比较 |
3.3.3 酒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酒醅发酵工艺研究及质量活性动态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原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酒精度的测量 |
4.2.2 感官评定 |
4.2.3 酒醅理化成分的测定 |
4.2.4 酒醅功能成分的测定 |
4.2.5 酒醅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的测定 |
4.3 发酵工艺的研究 |
4.3.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
4.3.2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3.3 发酵时间的确定 |
4.3.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
4.4 酒醅发酵过程中质量活性动态研究 |
4.4.1 酒醅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 |
4.4.2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 |
4.4.3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酒曲添加量的确定 |
4.5.2 发酵时间的确定 |
4.5.3 发酵温度的确定 |
4.5.4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结果分析 |
4.5.5 酒醅发酵过程中中理化成分变化趋势 |
4.5.6 酒醅发酵过程中功能成分变化趋势 |
4.5.7 酒醅发酵过程中抗氧化及降糖降脂活性变化趋势 |
4.6 本章小结 |
5 苦荞复配白酒功能活性强化研究及品质分析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原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酒糟的提取工艺 |
5.2.2 白酒质量标准 |
5.2.3 白酒中理化指标测定 |
5.2.4 苦荞复配白酒中功能成分的测定 |
5.2.5 苦荞复配白酒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3 酒糟提取工艺研究 |
5.3.1 料水比的确定 |
5.3.2 提取时间的确定 |
5.3.3 提取温度的确定 |
5.3.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 |
5.4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及品质分析 |
5.4.1 酒糟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
5.4.2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酒糟提取料水比的确定 |
5.5.2 酒糟提取时间的确定 |
5.5.3 酒糟提取温度的确定 |
5.5.4 酒糟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5.5.5 苦荞复配白酒强化处理分析 |
5.5.6 苦荞复配白酒的品质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7 攻读硕士学位所取得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酒糟的营养成分 |
1.2.2 白酒酒糟的高值化利用 |
1.2.3 醇溶蛋白的基本概况 |
1.2.4 醇溶蛋白的提取 |
1.2.5 醇溶蛋白的开发应用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酒糟除稻壳 |
2.2.2 酒糟粉基本成分测定 |
2.2.3 游离氨基酸测定 |
2.2.4 蛋白组分分级提取 |
2.2.5 醇溶蛋白提取方法 |
2.2.6 水解氨基酸测定方法 |
2.2.7 FTIR分析 |
2.2.8 DSC分析 |
2.2.9 涂膜保鲜剂的制备和涂膜 |
2.2.10 杨梅品质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酒糟粉”的制备—酒糟除稻壳 |
3.2 酒糟粉基本营养成分及蛋白组分分布 |
3.2.1 酒糟粉基本营养成分 |
3.2.2 酒糟粉蛋白组分分布 |
3.2.3 浓香型酒糟粉游离氨基酸 |
3.3 发酵过程中酒醅的蛋白组分变化 |
3.4 干燥前后酒糟中醇溶蛋白的提取及性质比较 |
3.4.1 提取得率及纯度 |
3.4.2 分子量分布 |
3.4.3 氨基酸组成 |
3.4.4 FTIR |
3.4.5 DSC |
3.5 酒糟醇溶蛋白的初步开发—杨梅的常温涂膜保鲜 |
3.5.1 杨梅外观变化 |
3.5.2 杨梅理化指标的变化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食品挤压技术的简介 |
1.2 挤压加工技术的应用 |
1.2.1 挤压加工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1.2.2 挤压加工技术的其他应用 |
1.3 挤压复配米的研究进展 |
1.3.1 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 |
1.3.2 复配米营养强化的研究 |
1.3.3 复配米品质优化的研究 |
1.3.4 复配米的其他研究 |
1.4 马铃薯主食化的概述 |
1.4.1 马铃薯简介 |
1.4.2 马铃薯主食化研究现状 |
1.5 肉苁蓉的研究概述 |
1.5.1 肉苁蓉的简介 |
1.5.2 肉苁蓉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1.5.3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研究 |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压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出工艺 |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3 正交试验设计 |
2.3.4 质构品质 |
2.3.5 吸水指数与水溶性指数 |
2.3.6 感官品质 |
2.3.7 米汤固形物含量 |
2.3.8 千粒重 |
2.3.9 试验数据处理 |
2.4 试验结果 |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2 正交试验结果 |
2.4.3 验证试验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压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设计方法 |
3.3.1 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出工艺 |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3.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
3.3.4 验证试验设计 |
3.4 质构品质 |
3.5 吸水指数与水溶性指数 |
3.6 松果菊苷的含量 |
3.6.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3.6.2 松果菊苷测定波长的选择 |
3.6.3 松果菊苷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3.6.4 松果菊苷的含量 |
3.7 感官品质 |
3.8 数据处理 |
3.9 试验结果 |
3.9.0 松果菊苷的标准曲线 |
3.9.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9.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3.9.3 验证试验结果 |
3.10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酸的结构和性质 |
1.1 植酸的结构和组成 |
1.2 植酸的理化和生理活性 |
2 植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进展 |
2.1 在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
2.1.1 保鲜剂 |
2.1.2 护色剂 |
2.1.2. 1 干燥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
2.1.2. 2 新鲜果蔬及加工中的应用 |
2.1.3 营养保持剂 |
2.1.4 生物防治剂 |
2.2 在饮料加工中的应用 |
2.3 在发酵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2.4 在酿造酒加工中的应用 |
2.4.1 护色剂 |
2.4.2 抗氧化剂 |
2.4.3 沉淀剂 |
2.5 在油脂和脂肪制品中的应用 |
2.6 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
2.7 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
2.7.1 防腐剂 |
2.7.2 抗氧化剂 |
2.7.3 护色剂 |
2.8 在焙烤制品和面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
3 结论 |
(5)白酒酒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酒糟饲料 |
2 培养食用菌 |
3 提取高附加值产品 |
4 酒糟酿醋 |
5 酒糟生产能源 |
6 发酵生产有机物及其他 |
7 结语 |
(6)对白酒中金属离子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属离子的危害 |
1.1 金属离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2 金属离子对白酒品质的影响 |
2 金属离子的带入途径 |
2.1 源于酿酒原料 |
2.2 蒸馏设备 |
2.3 酒液存储过程 |
2.4 加浆用水 |
3 处理方法 |
3.1 植酸处理法 |
3.2 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法 |
4 展望 |
四、应用植酸处理白酒中固形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苦荞复配白酒的开发研制[D]. 汤焘. 成都大学, 2021(07)
- [2]白酒酒糟中醇溶蛋白的研究与应用[D]. 侯梦媛. 江南大学, 2020(01)
- [3]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D]. 张琪.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2)
- [4]植酸/植酸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沙如意,崔艳丽,王少林,毛建卫. 现代食品科技, 2018(06)
- [5]白酒酒糟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左上春,杨海泉,邹伟. 食品工业, 2016(01)
- [6]对白酒中金属离子的认识[J]. 苗西印. 酿酒, 2013(01)
- [7]植酸的食品保鲜机理及应用[J]. 赵玉生,于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01)
- [8]多功能绿色食品添加剂——植酸[J]. 祝群英,刘捷. 粮食加工, 2004(06)
- [9]应用植酸、活性炭去除白酒中固形物[J]. 张泗淮,吴义权,张玉田. 酿酒科技, 2004(03)
- [10]影响白酒固形物的因素及防止措施[J]. 张安宁,王传荣.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