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2003年央视广告招标(论文文献综述)
樊强[1](2021)在《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梳理了建筑作为“实物”和影像同构的事实,从建筑的认知、建筑影像与建筑实体之间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筑实体的原生影像(物像)伴随着建筑过程而产生,与建筑实体同构,不存在独立于原生影像之外的建筑实体。建筑与影像的“同构性”和“共生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论文对建筑本体与建筑影像之间创作的产生、互动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研判,深入分析了建筑影像的作用、价值、文化属性与媒体属性,以及当建筑物的原生影像被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与记录,成为次生影像,并进入科研、教育、传播等领域的文化形态与意义。研究遵循建筑影像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进行辨析,界定了建筑影像的涵盖范围、表达与记录方式。文章从建筑思想的产生、建筑实体的建造、建筑艺术表达入手,剖析了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生关系,明确了影像之于建筑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征,建筑影像的界定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继而认为建筑影像展示出来的样态和结构特征既是其本体形像的表达,也是进行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审美研究和建筑批评的重要依据。研究同时定义了影像建筑(非实体)的概念及涵盖范围,认为建筑的设计和营造过程是思维的逻辑图像的具体体现和现实投影,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建筑从思维到成为实体的形成机制,认为在建筑实体不复存在或“未建成”的情况下,建筑的“思”的过程依然可作为非实体的状态也就是图像的方式持存在和发生。在非实体情况下,建筑影像依托计算机生成图像、VR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和游戏等方式和途径独立表达,构成虚拟建筑。并成为思想传递、理念传承、美学感受和建筑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建筑设计的阶段性非实体成果。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在影像中表达的建筑,即展示建筑师思想的“未建成”建筑、电影中的建筑及游戏中的建筑,研究认为影像建筑终将成为建筑构思展示的重要部分、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实体建筑之前的影像虚拟建筑,也可以彻底的在游戏电影教学等领域成为纯粹的影像建筑。文章通过类比、推演与例证,就建筑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通过对思维的精神影像、意识之于建筑生成的哲学关系以及思维与影像、超影像的内生关系及其反作用进行了逻辑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清晰的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学这一研究方向,并新定义了影像建筑学这个研究方向,对两个方向的研究范围、研究主体、相互联系和延伸进行了探索。论文将建筑影像学的研究主体界定为对于建筑实体的影像及其次生影像及其生成媒介与传播。将影像建筑学研究主体主要定位为建筑命题的提出、思维的产生,从建筑思维到影像呈现的可能,以及影像建筑在建筑设计探索过程中发挥的先导作用。研究认为,建筑影像(包括原生影像和次生影像)是建筑师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和传输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建筑实体的终结期,建筑影像仍能够作为建筑信息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继续承载、表达并传承建筑的语汇和信息。而影像建筑学已经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虚拟现实、影视以及游戏领域成为了事实和现象,并将在一定范围影响和推动建筑理念的发展。
袁乐[2](2020)在《台网联动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月1日8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电视媒体积极改革,新媒体深度参与纪实内容领域。中国纪录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迎来了产业升级转型。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8——2019年度首播的电视纪录片作为研究样本,以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作为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如果国宝会说话》、《手术两百年》、《航拍中国》等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纪录片案例,从传播效果、发展策略等方面,对台网联动背景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对电视纪录片、央视纪录频道、台网联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一章介绍了央视纪录频道的基本情况,包括央视纪录频道的发展过程和频道特点。央视纪录频道采取大时段节目编排,尝试制播分离的生产方式,以“国内自制+国外引进”的模式,通过委托制作、社会招标、联合摄制等方式进行记录片生产。第二章对央视纪录频道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目前中国纪录片用户的观看行为,以及用户对央视纪录频道的态度等,介绍央视纪录频道现有的传播平台,总结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的传播效果。第三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从纪录片内容、营销宣传、产业化的角度对央视纪录频道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央视纪录频道在台网联动的背景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从开播之初就将纪录片品质作为立台之本,力图打造“中国纪录片第一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央视纪录频道积极适应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用4K、VR等新技术助力纪录片内容生产,在纪录片叙事风格上适应互联网调性。多屏互动,整合营销途径,进行多渠道宣传。在盈利方面,积极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的尝试,开发优质原创纪录片IP,致力于海外发行,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第四章是本文通过对上述章节进行总结后,为央视纪录频道未来的发展提出的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央视纪录频道要积极践行“纪录片+”的理念,丰富节目类型。与国内的新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共同繁荣纪录片产业。在人才方面,央视纪录频道要培养专业的纪录片从业人员,防止电视台的人才流失。作为国家级纪录片专业频道,继续进行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建设,引领中国纪录片生态圈建设,让中国的纪录片产业得到良性发展。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部分。
叶长安[3](2019)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莺音[4](2020)在《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文中认为2019年是中国电视广告诞生第40个年头。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生产、播出节目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进行纯艺术创作,到后来大量商业广告元素介入,近年来甚至一度因为综艺选秀节目同质化倾向严重、电视剧中插硬广告过分冗长等问题层出不穷,诱发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应的政策监管,电视市场一度受挫。当前科技手段不断革新升级,媒体融合趋势的增强,移动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壮大,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作为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广告创收的高低是考核其商业化运营是否成功的晴雨计,优化和改善电视广告的营销策略无疑是个重要且艰巨的课题。中国电视市场诸多频道里,目前仍然具备增长空间和潜质的主要集中在央视频道组以及以江苏、北京、浙江、东方、湖南这五个省级卫视组成的一线卫视频道组。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随之而来对受众(消费者)的收视习惯,以及广告主的电视预算分配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一线卫视阵营的D卫视为例,研究并探讨其广告营销的优化策略。依托双边市场理论,剖析和论述了电视广告营销策略中作为双边对象的受众(消费者)以及广告主的行为特征,及两者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媒体环境不断变幻中,用户和广告主行为习惯产生的作用;根据D卫视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存在的营销问题,为其制定出能适应当下科技发展潮流,切实有效的优化方案,以达到广告营销策略整体提升优化的目标。作为国内省级卫视一线阵营的成员,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不仅是在深刻剖析、解决其自身平台遇到的瓶颈,也可以为国内其他电视频道的广告经营提供借鉴和思路,共同探索传统媒介的求生之路。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双边市场理论的商业运用场景提供了一个检验的范本和参考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体。
林隆强[5](2017)在《演播厅研究—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角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演播厅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构成要素,因为属于“物”的部分,长期以来被节目制作所忽视。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如井喷式增长,对演播厅空间的挖掘、利用和拓展也渐成趋势,遗憾的是,针对演播厅的学术研究却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本文运用复杂性思维的方法、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演播厅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考察,把演播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而形成对综艺节目制作有价值的一些认识。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展开,将演播厅置于当下的语境界定指涉范围。随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演播空间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也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大多数学者粘滞于“厅”“室”的混用。确定场所的名称是个很值得展开的切入点,这包含着对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空间意义及其功能的理解。从功能性出发,本文认为“厅”比“室”更适合当下的综艺节目的实践。与此同时,演播厅还被置于历时的维度,探讨演播厅如何借鉴剧场、摄影棚,在电视摄录技术的变革中演进自己的艺术认知,在制作实践中形成对演播厅的本体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演播厅出现了非常有特点的空间转换问题:从建筑空间到节目呈现空间再到屏幕空间。通过空间的考察,进一步解析演播厅的特质、结构和运作规律。作为建筑空间,演播厅在复杂性的建构中规定三维,在二装中强化空间表现力,适应技术革新的超真需求;作为节目呈现空间,在编导的理念统摄下,演播厅进一步被分割、重构、掌控,凸显出不一样的整体特性和空间秩序,拥有了生产、增殖内容的能力;作为屏幕空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演播厅拥有了交互和开放的场域特征,在技术支撑下,常常抹去观众不在场的疏离感,建构了无限宽广的意识情境空间。本文进一步结合实践样本,揭示演播厅的多元空间转换,解析现场作为演播场域的边界、准则和运作规律,并据此探讨两种转换对节目生产和美学批评的影响。在当下语境中,演播厅浓缩和表征了节目制作的理念,从建筑时就要介入,在二次装修时更要重视,在内容生产时又要有意发掘、利用和拓展演播厅的空间。在技术添加、符号流动和编导理念上,要根据节目需要,创制适应于内容生产的演播厅空间,并把这个构成要素结合到整个节目的运作系统之中,进一步强化它的建构功能。
于晗[6](2017)在《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传媒产业晋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具有很强发展势头和增长空间的朝阳产业。电视媒体是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在我国,电视媒体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最初是非盈利的事业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经过产业化改革转型成"事业单位、企业运营"的双轨制模式;本世纪的前十年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受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迎来了媒介融合的大潮,整个发展过程跌宕起伏。电视媒体产业组织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值得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该产业的行业特征和运行规律,以便提升市场绩效,适应产业发展环境,适时做大做强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本文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演化经济思想和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注重经济力量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动态演变。虽然该理论没有成熟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经济分析的全新时空观。本文将演化经济思想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相结合,提出了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产业内部SCP的相互关系上,忽视了产业外界技术环境和规制背景对产业组织形态的影响作用。同时,没有将产业组织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它的演化变迁。本文构建了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演化机制来分析电视媒体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自组织演化机制的动力是电视媒体本身的创新能力,由此带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他组织演化机制的动力是系统外部的创新,体现在整个社会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介融合,以及规制制度创新带来的规制变迁。这两个外部动力也推动了电视媒体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演化。内外部演化动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演化机制,同时作用于电视媒体产业组织的演化过程。在研究了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的方向和发展规律之后,本文重新审视了电视媒体现阶段的发展瓶颈。从自组织演化层面,提出了电视媒体要依托完善的创新机制来实现切实可行的内容创新策略,提升产业绩效,迎来发展的第二次高峰;他组织演化层面要首先利用技术催生的多屏共享、网台互动以及大数据平台来弥补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局限性,通过品牌打造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迁移到新媒体等领域,主导未来传媒产业的融合变迁。另外,从规制政策方面,提出政府部门要给予客观的制度保障来推动电视媒体的产业组织演化升级:应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创新,优化电视媒体的市场结构;从供给侧入手,引导精神文化精品的产出;加快媒介融合的发展速度,实现整个传媒产业的产业升级。通过上述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划分为实证结论和规范结论两个部分。电视媒体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在自组织和他组织演化机制双重作用下的演化规律和演化方向属于实证分析的结论,阐释了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在规范研究部分,针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媒体策略层面给出了应对的建议;针对规制对电视媒体产业组织的约束和促进,从产业政策的视角给规制部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翟丽华[7](2016)在《中央电视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央视广告招标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百花齐放,万象争春,用来形容当下的媒体环境再合适不过。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格局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网络新媒体、移动自媒体蓬勃发展、日益普及,电视作为传统主流核心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话语权被分割,平台价值被削弱,生存挑战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的媒体营销策略,对于当下传统媒体开拓市场,校准营销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目前针对这一课题的专题专着数量较少,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也存在欠缺。本文尝试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体系21年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统计分析,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特征,并借助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剖析其象征意义和媒介价值,以期对中央电视台的媒体营销策略有更深入系统地把控。通过研究,现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20余年的发展演进,中央电视台已经搭建出了独具个体特色的"众星拱月"营销体系,即以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为核心,其他周边策略为辅助的模式,形成了围绕广告招标这一主线的发展合力;(2)过去央视一家独大的"坐商"时代已经结束,提高平台服务意识,创新优质节目资源,升级招标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形象,推进三网融合是未来电视营销的必经之路;(3)充分发挥央视广告招标的"仪式化"建构功能,积极引导招标流程,促进媒体和企业双方对"利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有助于招标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刘峰[8](2014)在《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积累,人类的数据量、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一新的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从政府工作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商业盈利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有鲜明的体现。传媒是数据集中的一个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已经积累了足以支撑商用的海量级别数据,并且已经出现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取得成功的诸多案例,能否积极迎接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多方面挑战,成为决定一种媒体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占据先机的关键因素。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来说,在大数据时代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过同时也会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电视媒体需要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实现创新发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的角色特征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有效的营销渠道逐步转变为有着急迫营销需求的主体。大数据技术目前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地体现在营销领域,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一个突破口,探索如何将大数据技术有效应用于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也成为当下的一个迫切任务。不过按照大数据的要求,现阶段的电视媒体在技术构架、传播模式、运营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限制和问题,这使实现营销创新的任务变得更为严峻。为了能够更为集中和深入地探讨电视媒体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营销创新的问题、可能性并探讨其有效路径,本文选定了网络整合营销的4I原则作为研究的视角,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分别从Interesting (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个性原则)四个方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创新做出了分析。基于趣味原则的探讨中,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的营销创新,对大数据背景下电视媒体传统的趣味性优势发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挖掘,进而从借助大数据技术迅速准确找准“趣味点”、科学地形成网络整合营销策略、及时地对营销效果进行实时监控、更为精准地实现受众定位与关系维护等几个方面对大数据时代基于趣味原则实现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电视媒体大数据营销的流程。基于利益原则的探讨中,对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挖掘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相关性、挖掘受众不同利益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简化营销手段等不同的角度对电视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且从精准定位营销范围与目标、发掘新的市场和营销空间、跟踪受众利益发展等方面对营销创新的路径做出了探讨,最终对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特征进行了解读。基于互动原则的探讨中,认识了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互动形态的演化历程,从不同的阶段认识互动原则对电视营销的促进作用,针对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所体现出来的趋势和问题,从挖掘受众互动潜能、提高互动途径利用效率、扩宽互动空间等几个方面对电视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的营销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基于个性原则的探讨中,对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营销主体和营销客体两个方面对其作用进行了分别解读,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做出的营销创新,结合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从四个方面着重对营销创新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基于趣味、利益、互动、个性四个原则对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电视媒体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情况和发展阶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要求,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体系。
徐琦[9](2013)在《新媒体 新看点:2014央视广告招标新媒体板块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广告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而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更被视作中国经济的"风向标"。9月17日,中央电视台2014节目资源推介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标志着央视年度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预售工作已经正式启幕。2014年央视广告招标签约认购产品达178个,加上现场招标产品,总量将超过200个。与往年相比,其在产品创新度、内容丰富度、资源整合度等方面皆创历年之最。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央视首次在招标中重磅推出67个新媒
张倩[10](2013)在《央视广告招标十八年传播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3.3亿到142.6亿,央视广告招标书写了中国广告界和媒体营销历史的传奇。传奇的缔造,成为“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并非仅靠央视国家电视台的地位与资源,央视广告招标的工作每年都在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对央视十八年招标传播活动的梳理,总结了央视在广告招标过程中采取的策略。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央视广告招标的背景和条件,首先分析作为国家电视台和品牌化的中央电视台,其次分析央视为以后招标资源扩张做的频道改革和节目更新等,最后分析国家政策,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各个管理规定对央视广告投放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将央视广告招标十八年的历程按照不同的负责人在位年限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风云际变”的谭希松时代,“暗流涌动”的郑加强时代,“风生水起”的郭振玺时代,“波澜壮阔”的夏洪波时代和“承前启后”的何海明时代。在不同时段,本文将央视广告招标的传播策略进行分类。从招标核心出发,第一,详述标的物的变迁,包括围绕《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核心资源的变化,套售资源和“黄金资源”的扩张,第二,阐述招标政策的更改,明标到暗标,年标到季标,由单纯的拍卖到结合“签约认购”和“承包预售”等。从招标宣传出发,第三,详述前期的宣传工作,包括区域推广会,招标政策说明会,客户沟通会等,第四,还原招标会等庆典的举办细节,拍卖师,主持人,助演嘉宾的作用,第五总结外围媒体、专家学界舆论的影响等。论文的第三部分,分析总结央视广告招标给与企业和媒介的几点简要启示。
二、解析2003年央视广告招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析2003年央视广告招标(论文提纲范文)
(1)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相关研究 |
1.3.1 哲学层面的研究 |
1.3.2 电影建筑与建筑影像传播的研究 |
1.3.3 思维、影像与建筑间联系的探索 |
2.语言、建筑与影像记录 |
2.1 “影像”及“建筑影像”的涵盖 |
2.2 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 |
2.3 被记录和转译的建筑 |
3.建筑影像与机械复制 |
3.1 机械复制时代的开启 |
3.2 动态影像——“这一段”的影像呈现 |
3.3 声音记录及“超文本”影像 |
3.4 建筑影像是维系建筑记忆的重要途径 |
3.5 建筑影像的标志性意义及其纪念碑性 |
4.哲学思维与建筑影像 |
4.1 建筑影像、想象与空指谓建筑 |
4.2 以影像思维创作的逻辑图像 |
4.3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思维投影 |
4.4 建筑的共时性影像和历时性影像 |
5.建筑影像空间与影像呈现 |
5.1 建筑空间及其影像空间 |
5.2 建筑影像的表皮与影像特性 |
5.3 在影像中“视为等同” |
5.4 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影像修改 |
6.“未建成”与影像建筑 |
6.1 建筑之“未建成”——机械生成作为原生影像 |
6.2 影视领域的影像建筑实践 |
6.3 影视城与影像建筑 |
6.4 电子游戏与影像建筑 |
6.5 线性与非线性——从影像建筑到建筑实体 |
7.建筑影像及影像建筑实践 |
7.1 建筑影像的拟仿 |
7.2 “被动给予”与“主动获取”的建筑影像 |
7.3 方兴未艾的影像建筑 |
8.建筑影像学与影像建筑学的提出——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2)台网联动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 |
(一)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
(二)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 |
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
三、台网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调查问卷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央视纪录频道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央视纪录频道发展情况 |
一、央视纪录频道发展概述 |
二、央视纪录频道的节目类型 |
(一) 人文历史纪录片 |
(二) 社会现实纪录片 |
(三) 自然探索纪录片 |
(四) 人物传记纪录片 |
三、央视纪录频道对于中国纪录片产业的意义 |
第二节 央视纪录频道特点 |
一、大时段节目编排 |
二、制播分离的生产方式 |
(一) 国内自制社会招标 |
(二) 国外引进联合摄制 |
第二章 台网联动下央视纪录频道传播平台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纪录片用户分析 |
一、纪录片观看行为分析 |
二、对央视纪录频道的态度分析 |
第二节 央视纪录频道传播平台 |
一、电视 |
二、央视网 |
三、央视影音、央视频等移动端 |
四、其他合作平台 |
第三节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播放效果 |
第三章 台网联动下央视纪录频道发展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内容为王注重纪录片品质 |
一、新技术助力纪录片内容生产 |
二、纪录片叙事风格适应互联网调性 |
第二节 多屏互动联动多种宣传渠道 |
一、整合营销途径重视新媒体宣传 |
二、台网联动多平台传播 |
第三节 积极尝试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式 |
一、开发优质原创纪录片IP |
二、致力于海外传播发行 |
第四章 台网联动下央视纪录频道未来发展建议 |
第一节 践行“纪录片+”理念丰富节目类型 |
第二节 与新媒体平台深度合作共同繁荣纪录片产业 |
第三节 培养专业的纪录片从业人员防止人才流失 |
第四节 继续频道品牌建设引领中国纪录片生态圈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纪录片观看行为的调查”问卷内容 |
附录二: 关于纪录片观看行为的调查分析结果 |
附录三: 央视纪录频道2018-2019年度130部首播纪录片分类列表 |
致谢 |
(4)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视媒体发展回顾与现状 |
1.1.2 省级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1 媒体发展趋势综述 |
1.4.2 国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4 电视广告营销面临的挑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双边市场理论相关研究 |
2.1 双边市场理论 |
2.1.1 双边市场理论的概念与特性 |
2.1.2 双边市场理论的现实价值 |
2.2 电视广告营销适用的双边市场理论 |
2.2.1 电视媒体的平台角色 |
2.2.2 受众(消费者)的角色 |
2.2.3 广告主的角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卫视外部环境分析 |
3.1 D卫视平台简介 |
3.1.1 D卫视受众定位 |
3.1.2 D卫视广告主定位 |
3.2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产业变革 |
3.2.1 受众的行为变革 |
3.2.2 广告主受到的政策变革 |
3.3 D卫视广告业务生存环境概述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2 客户议价能力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新进者的威胁 |
3.3.5 同行业内现有的竞争 |
3.4 D卫视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1 湖南卫视 |
3.4.2 北京卫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1 D卫视广告营销部门概况 |
4.1.1 营销部门简介 |
4.1.2 内部组织架构 |
4.1.3 主营业务介绍 |
4.2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2.1 受众收视现状 |
4.2.2 广告营销现状 |
4.3 D卫视广告营销问题的发现与解析 |
4.3.1 D卫视广告营销的问题发现 |
4.3.2 平台的问题解析 |
4.3.3 受众的问题解析 |
4.3.4 广告主的问题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D卫视广告营销优化策略制定 |
5.1 提升平台营销团队竞争力的策略制定 |
5.2 提升受众关注度的策略制定 |
5.2.1 受众定位重塑 |
5.2.2 受众收视效果优化策略 |
5.3 增强广告主对平台粘性的策略制定 |
5.3.1 广告主定位重塑 |
5.3.2 广告产品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
6.1 营销策略的优化实施 |
6.2 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6.2.1 人力的保障 |
6.2.2 资金的保障 |
6.2.3 制度的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5)演播厅研究—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路在何方 |
二、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
三、被忽略的结构要素:演播空间 |
第二节 演播空间作为研究对象 |
一、西方现代空间理论的译介与桥接 |
二、演播空间的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演播厅概述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综艺演播空间称谓的演变、混用及缘由 |
二、由“室”到“厅”:改换称谓的合理性 |
三、演播空间的多维度界说 |
第二节 简史:从剧场、摄影棚到演播厅 |
一、发轫:缘起剧场、排练厅 |
二、源于剧场的空间形态和组织形式 |
三、源于摄影棚的技术呈现方式 |
四、建构特性:技术推动的突破 |
第二章 建筑空间 |
第一节 形态塑造:设计建造 |
一、复杂性“需求” |
二、形式追求功能 |
三、一般形态 |
四、被规定的三维 |
第二节 转换形态:二次装修 |
一、装修方式 |
二、空间形态转换 |
第三节 发展趋势 |
一、空间形态的制约 |
二、形态重构:突破制约 |
第三章 从建筑空间到节目呈现空间 |
第一节 理念的掣肘 |
第二节 符号的使用 |
一、演播厅符号 |
二、符号文本之 |
三、符号文本之二 |
第三节 技术的奇观 |
一、技术对演播空间的建构 |
二、一个技术介入的案例 |
三、建构超真空间 |
四、从技术到艺术 |
第四节 呈现的特质 |
第四章 现场:空间的分解与重构 |
第一节 现场空间与场域理论 |
第二节 现场的空间形态 |
一、趋势:空间的分割 |
二、空间的互动 |
三、空间的重构 |
四、整体的掌控 |
五、封闭和开放的空间形态 |
第三节 从现场空间到屏幕空间 |
一、现场、后期、屏幕 |
二、大众、受众、公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研究情况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
1.2.3 小结 |
1.3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逻辑 |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 |
2.1.1 哈佛学派的SCP范式与研究核心 |
2.1.2 芝加哥学派对SCP框架的争论及观点 |
2.1.3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2.2 演化经济理论的思想精髓 |
2.2.1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
2.2.2 演化经济思想与新古典经济思想的分野 |
2.2.3 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
2.3 产业组织理论与演化经济思想相结合 |
2.3.1 产业组织理论融合演化经济思想 |
2.3.2 产业组织的演化机制——自组织与他组织 |
2.4 产业组织演化分析的逻辑框架 |
2.4.1 创新是产业组织演化的核心动力 |
2.4.2 企业内部创新与自组织演化 |
2.4.3 系统外部创新与他组织演化 |
2.4.4 理论分析的逻辑框架 |
3 基于SCP范式的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分析 |
3.1 我国电视媒体产业概述 |
3.1.1 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的构成 |
3.1.2 电视媒体的双边市场属性 |
3.1.3 我国电视媒体市场环境的演变 |
3.2 电视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 |
3.2.1 电视媒体的市场集中度 |
3.2.2 电视媒体的产品差异化程度 |
3.2.3 电视媒体产业的进入壁垒 |
3.3 电视媒体的市场行为 |
3.3.1 市场行为的分类 |
3.3.2 电视媒体的定价行为 |
3.3.3 电视媒体的产品行为 |
3.3.4 电视媒体组织边界调整行为 |
3.4 电视媒体的市场绩效 |
3.4.1 市场绩效的定义与评价 |
3.4.2 电视媒体市场绩效的衡量 |
4 电视媒体产业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
4.1 我国电视媒体创新机制的发展阶段 |
4.2 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的双向互动 |
4.2.1 垄断势力与价格行为 |
4.2.2 垄断竞争与产品选择行为 |
4.2.3 市场势力与纵向控制 |
4.3 电视媒体市场绩效的自组织演化 |
4.3.1 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
4.3.2 产品行为与收视份额的影响 |
4.3.3 电视媒体盈利能力的自组织演化 |
5 媒介融合对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 |
5.1 技术变革催生传媒产业的融合 |
5.1.1 产业融合与媒介融合 |
5.1.2 电视媒体实现媒介融合的方式 |
5.1.3 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中的资源优势 |
5.2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产业组织的演化 |
5.2.1 媒介融合对电视媒体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2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市场行为的演化 |
5.2.3 媒介融合对电视媒体市场绩效的提升 |
6 规制变迁对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 |
6.1 电视媒体的规制与制度安排 |
6.1.1 经济性规制及制度安排 |
6.1.2 社会性规制及制度安排 |
6.2 我国电视媒体的规制变迁 |
6.2.1 电视媒体经济性规制的演化变迁 |
6.2.2 电视媒体社会性规制的演化变迁 |
6.2.3 电视媒体规制制度变迁的评价 |
6.3 规制变迁对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的影响 |
6.3.1 电视媒体市场结构受到规制制度的多重限制 |
6.3.2 电视媒体的市场行为受到规制政策的约束 |
6.3.3 规制政策对电视媒体市场绩效的影响 |
7 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的瓶颈与发展对策 |
7.1 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瓶颈 |
7.1.1 盈利模式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
7.1.2 关注度下降,收视时间下滑 |
7.1.3 媒介融合中发展的不确定性 |
7.2 依托创新,提升电视媒体自组织演化绩效 |
7.2.1 建立电视媒体的创新机制及管理流程 |
7.2.2 内容创新打造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
7.3 利用技术,在跨媒体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
7.3.1 多屏共享,将电视品牌附加值延伸到新媒体 |
7.3.2 台网互动,提升电视媒体的受众参与度 |
7.3.3 利用大数据,实现广告购买的信息对称 |
7.4 调整政策,推动电视媒体的产业演化升级 |
7.4.1 政策激励电视媒体的跨媒体演化融合 |
7.4.2 体制创新,优化电视媒体的市场结构 |
7.4.3 落实供给侧改革,促进内容精品的生产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8.1.2 论文的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与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中央电视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央视广告招标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由来及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营销与电视媒体营销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主体营销——央视广告招标21年统计分析 |
2.1 中央电视台的媒介定位 |
2.1.1 国家电视媒体的央视 |
2.1.2 第一品牌的央视 |
2.1.3 多元化价值平台的央视 |
2.1.4 招标"服务生"的央视 |
2.2 相关概念释义 |
2.3 政策背景分析 |
2.3.1 关于广告时段的规定 |
2.3.2 关于广告内容的规定 |
2.3.3 关于广告投放形式的规定 |
2.4 央视广告招标二十一年策略统计分析 |
2.4.1 招标金额的攀升与保密 |
2.4.2 标的物的演进 |
2.4.3 主题口号的更迭 |
2.4.4 招标模式与招标方式的升级 |
2.4.5 招标现场的调控 |
第三章 辅助营销——央视广告招标外围策略分析 |
3.1 组织机构的变动 |
3.2 "无孔不入"的前期推介 |
3.3 外围舆论造势 |
3.3.1 学界 |
3.3.2 传媒界 |
3.3.3 业界 |
第四章 央视广告招标的"仪式化"解读 |
4.1 仪式空间的建构:个体事件进入公共空间 |
4.2 仪式事件的选择:直面优质媒体资源的供需矛盾 |
4.3 仪式主办方的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
4.4 仪式结果的意义:"利益共同体"的认同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对电视媒体营销的影响 |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一、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基础条件 |
二、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
三、大数据时代对人类商业活动带来的变化 |
四、大数据时代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基于市场营销的电视媒体角色之转变 |
一、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看电视媒体角色的演变 |
二、电视媒体角色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标准变化 |
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电视营销方式探索及其创新扩散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者角色的强化 |
第三节 电视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 |
一、电视媒体营销模式的演进 |
二、基于4I原则的网络整合营销 |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趣味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趣味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趣味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基于“趣味”的受众信息消费特征解读 |
三、趣味性与娱乐性之辨析 |
第二节 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趣味优势及问题分析 |
一、电视媒体在营销过程中的趣味优势 |
二、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化与发展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分析与路径探讨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趣味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创新流程探讨 |
四、大数据背景、趣味原则、营销创新需求的三元互动辩证分析 |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利益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利益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利益”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利益原则是建立受众忠诚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
第二节 利益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基于利益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 |
二、多方制衡中利益原则在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活动中作用的发挥 |
三、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过程中的受众利益维度分析 |
四、从利益原则到利益驱动机制的发展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开展网络整合营销的问题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可能性分析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实现营销创新的路径探讨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利益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对社会效益的追求 |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追求社会效益的困境分析 |
二、在大数据营销的基础上寻找电视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互动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互动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互动”之于传媒营销活动的重要性 |
二、传媒营销过程中的互动内涵界定 |
三、传媒营销过程中的互动内涵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二节 互动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电视媒体营销领域互动形态的演化历程 |
二、互动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基于互动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的趋势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互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的营销创新路径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互动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提高互动性的路径探讨 |
一、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传媒价值链打造与分享 |
二、积极部署云平台建设,推进电视新媒体发展 |
三、积极推进下一代电视媒体网(NGB)的部署 |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基于个性原则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
第一节 个性原则之于传媒营销的重要性分析 |
一、个性原则在传媒营销活动中作用得到强化的背景 |
二、个性原则在传媒营销活动中的意义 |
第二节 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一、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的范围界定 |
二、从营销主体的角度看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 |
三、从营销客体的角度看个性原则在电视媒体营销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的营销创新 |
一、基于个性原则的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的误区分析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活动中“个性”所面临的问题 |
三、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的营销创新路径分析 |
四、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基于个性原则营销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拟态环境”的改变及基于个性原则电视媒体营销的反思 |
一、新媒体背景下“拟态环境”的变化 |
二、大数据时代“拟态环境”的新特点 |
三、从“把关人”角色的转变看基于个性原则的大数据营销 |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整合营销体系的架构 |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系统架构探析 |
一、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环境与任务的变化 |
二、大数据时代电视媒体营销的系统框架 |
第二节 “大数据”的误读及其对电视媒体营销的影响 |
一、从资源意义上看“数据”的区分与解读 |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再度”兴起 |
三、数据挖掘技术在电视媒体行业及其营销实践中的应用 |
四、“数据挖掘”与“大数据”之辩 |
第三节 “大数据企业”战略创新的分析与启示 |
一、阿里、腾讯、百度等“大数据企业”的布局创新 |
二、“大数据企业”的数据资源应用特点及其与电视媒体的比较 |
三、电视媒体创新发展要树立牢固的互联网思维与整合营销意识 |
第四节 电视媒体整合营销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一、单向传播模式下的“传统媒体整合式”营销 |
二、电视媒体的网络整合营销体系 |
三、从“大数据”视角分析电视媒体网络整合营销体系 |
四、在困境与问题中推进电视媒体大数据营销 |
五、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限制 |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9)新媒体 新看点:2014央视广告招标新媒体板块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4央视广告招标新媒体产品速览 |
1、“央视有礼”跨屏互动助力电商导流 |
2、冬奥会+网络春晚大联播深挖赛事活动价值 |
3、主打体育、新闻、财经牌“黄金资源”深挖掘 |
4、“网台联动”资源多广告方案选择广 |
二、央视新媒体广告预售方案整体解读 |
1、整体思路:重内容、重品牌,电视思维主导新媒体广告开发 |
2、主力平台:以CNTV为主,搭售其它PC端、移动端资源 |
3、广告产品:广告形态与售卖方式较为简单、跨屏互动价值开发有限 |
4、支撑环节:数据体系有待完善、新媒体广告难以量化评估 |
5、经营模式:CNTV广告经营权收紧,调整影响待考 |
三、央视新媒体战略的货币化思考 |
(10)央视广告招标十八年传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央视广告招标背景分析 |
1.1 中央电视台的定位分析 |
1.1.1 国家电视台的央视 |
1.1.2 品牌化的央视 |
1.2 招标利用的媒体资源 |
1.2.1 央视频道资源变革 |
1.2.2 权威栏目的变与不变 |
1.2.3 主持人 |
1.2.4 媒介传播技术升级 |
1.3 国家的相关政策 |
1.3.1 关于时段的规定 |
1.3.2 关于内容的规定 |
1.3.3 关于播放形式的规定 |
第二章 央视广告招标策略总述 |
2.1 谭稀松——风云际变(1995~1998) |
2.1.1 广告资源 |
2.1.2 招标政策 |
2.1.3 前期工作 |
2.1.4 内部宣传 |
2.1.5 外围宣传 |
2.2 郑加强——暗流涌动(1999~2001) |
2.2.1 广告资源 |
2.2.2 招标政策 |
2.2.3 前期工作 |
2.2.4 内部宣传 |
2.2.5 外围宣传 |
2.3 郭振玺——风生水起(2002~2005) |
2.3.1 广告资源 |
2.3.2 招标政策 |
2.3.3 前期工作 |
2.3.4 内部宣传 |
2.3.5 外围宣传 |
2.4 夏洪波——波澜壮阔(2006~2010) |
2.4.1 广告资源 |
2.4.2 招标政策 |
2.4.3 前期工作 |
2.4.4 内部宣传 |
2.4.5 外围宣传 |
2.5 何海明——承前启后(2011~2012) |
2.5.1 广告资源 |
2.5.2 招标政策 |
2.5.3 前期工作 |
2.5.4 内部宣传 |
2.5.5 外围宣传 |
2.6 央视招标传播策略总结 |
第三章 央视广告招标策略的启示 |
3.1 对企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
3.2 对媒体自我营销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解析2003年央视广告招标(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D]. 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台网联动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的发展研究[D]. 袁乐.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叶长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
- [4]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D]. 吴莺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演播厅研究—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角度[D]. 林隆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我国电视媒体产业组织演化研究[D]. 于晗.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9)
- [7]中央电视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央视广告招标的统计分析[D]. 翟丽华. 山西大学, 2016(06)
- [8]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 ——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D]. 刘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新媒体 新看点:2014央视广告招标新媒体板块解析[J]. 徐琦. 南方电视学刊, 2013(05)
- [10]央视广告招标十八年传播策略分析[D]. 张倩. 山西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