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来松香生产工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戴毅[1](2019)在《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纸或者纸板是一种丰富、可循环利用的环保纤维基材料,其现已经替代部分不可降解的石油基材料用于食品包装、机械装备、医疗以及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在纸张的诸多性质中,除了抗张、撕裂强度等机械性能外,纸张的其他性能如疏水性、疏油性、透湿性能、孔隙度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性质参数对纸张产品的印刷性能、过滤效率、食品的包装效果以及保证期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于这些非机械性能的纸张参数(如疏水疏油性等)以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标准方法存在检测过程繁琐、耗时、易受干扰、误差大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纸张和造纸辅料关键性参数检测方法存在的缺陷及落后等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发了一系列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此外,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档卷烟纸间的差异性,并构建了一种新的卷烟纸质量评价方法。具体结论如下:1.建立了一种利用X射线能谱法(EDS)快速无损检测卷烟纸中K和Na金属元素实际含量的半定量方法。EDS具有快速、无损检测的优点,可以有效提高测定卷烟纸中K和Na类助剂添加量的实验效率;利用相转化-压力效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快速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2.28%)与精确度(相对偏差小于5.76%),还可以有效避免样品中其他金属元素的干扰,大大减少繁琐的预处理步骤,提高实验的效率。在工业化应用中,该方法还可实现对纸张中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批量检测。2.开发了一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测定食品纸基包装材料表面疏水度的方法,与参比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然后基于与前者相同的原理,建立一种定量测定食品包装纸疏油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与准确度,其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纸张的本底颜色干扰实验的结果,还可实现纸基材料疏油程度的精准量化分析;建立了一种利用双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定量测定固体材料表面疏水疏油度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仅检测效率高,而且所得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反映出材料表面的疏水或者疏油程度。3.开发了一种利用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纸基材料透湿度的新方法。与传统的杯式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与准确性(RSDS<3.49%,R2=0.9755),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测定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还可以用于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纸张透湿度,这对于新材料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一种利用示踪剂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准确测定纸张孔隙率的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度。4.利用单因素法分析了国内外进口优质卷烟纸与国内高档卷烟纸在原料种类、配比以及纤维形态参数间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国产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均低于进口高档卷烟纸的纤维平均宽度;利用SEM-EDS分析了国内外卷烟纸在表面形态、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差异性,结果发现进口优质卷烟纸相比国内高档卷烟纸,其填料的分散性、均一性以及与纤维的交织程度更好,进口优质卷烟纸的K/Na比值低于国产卷烟纸的比值;利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评价各种纸张品质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国内卷烟纸与进口优质卷烟卷烟纸的品质差距,对相似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还可以识别采购卷烟纸品质的稳定性,对采购的卷烟纸品质进行量化的控制。这种多变量技术将对其他高端特种纸基材料的国产化研究与生产工艺的优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5.利用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松香酸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确度(RSD<1.96%,相对标准偏差<7.14%)。与传统酸碱滴定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样品基质颜色的干扰和减少实验中滴定终点判断的误差;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多次抽提技术和原位示踪剂技术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松香的软化点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与传统的环球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便捷、操作干扰小且全程自动化控制;最后利用自动程序升温技术和示踪剂技术建立检测淀粉糊化温度的新方法,与两种标准注方法比较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重现性、可靠性以及适用范围(RSD<0.76%,相对标准偏差<4%)。
南枫[2](2018)在《含松香酸酯类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宽峰分布透明聚丙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并研发出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内给电子体,但邻苯二甲酸酯仍是工业生产聚丙烯的催化剂中使用最广泛的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人体有害,欧盟和美国都限制了其在一些塑料制品中的使用。人们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健康和环境影响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促进了对非邻苯二甲酸酯类内给电子体的研究。本文利用生物质资源,采用不同路线,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马来松香酸三丁酯、马来松香酸三辛酯,并利用元素分析、1H-NMR、FTIR、质谱等分析方法对松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中间体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制备马来松香酸酐、马来松香酸三丁酯、马来松香酸三辛酯的最优实验条件。使用制备的马来松香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制备得到了一系列用于丙烯聚合的环保型Ziegler-Natta催化剂(Cat2,Cat3,Cat5,Cat6),并利用粒度分析、SEM、FTIR、XPS等分析方法对环保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使用制备的环保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了常压悬浮聚合和高压本体聚合,优化了聚合条件,利用GPC、FTIR、13C-NMR、DSC、TG-DTG等多种分析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使用制备的聚丙烯原料直接加工成聚丙烯薄膜,并对其进行了透光率-雾度分析、偏光显微和WAXD分析。在利用马来松香酸酯类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制备得到的一系列环保型Ziegler-Natta催化剂中,选用马来松香酸三丁酯、球形氯化镁醇合物载体制备得到的Ziegler-Natta催化剂(Cat3)进行高压本体聚合实验,优化聚合实验条件并探索催化剂的氢调敏感性。优化聚合实验条件是:氢气压力0.1MPa,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h,助催化剂与催化剂摩尔比Al/Ti=500,外给电子体与催化剂摩尔比Si/Ti=10。在优化聚合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为11.9kgPP·gCat-1·h-1,得到的聚合物Mw=1.74×105,MWD=8.15,聚合物熔点164.9℃,结晶度43.1%,分解温度420.53℃,热稳定性好。加工得到的聚丙烯薄膜透光率93.8%,雾度5.4%,材料透明性能好。
徐涛[3](2015)在《松香及其衍生物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硅氧烷兼具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涂料、橡胶、医学等领域。然而,它同时也存在着机械强度低,而且耐高温性能也有进一步提高的需求,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它应用范围的拓展。本文以天然可再生资源松香及其衍生物为原料,替代传统的煤和石油基化工产品对乙烯基聚硅氧烷进行改性。分别以精制松香(CR)、氢化松香(HR)、马来松香(MR)和马来海松酸(MPA)为基本原料,制备出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CR-VMS)、氢化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HR-VMS)、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MR-VMS)和马来海松酸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MP-VMS)等4种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含氟聚硅氧烷(MR-VFS)和马来海松酸改性乙烯基含氟聚硅氧烷(MP-VFS)等2种改性乙烯基含氟聚硅氧烷,同时制备了不含有松香的空白普通乙烯基聚硅氧烷试样(C-VMS)和空白普通乙烯基含氟聚硅氧烷试样(C-VFS)。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别以C-VFS、MR-VFS和MP-VFS为交联剂(VFS)制备了不含有MR(或MPA)的空白氟硅混炼胶试样(C-FSR)、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和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同时制备不含有任何交联剂VFS和MR(或MPA)的空白氟硅混炼胶试样(P-FSR)。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光谱仪1H NMR和13C NMR等手段表征了所合成的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了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固化行为,以及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固化物和氟硅混炼胶的耐高低温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分析光谱仪(EDX)研究了氟硅混炼胶的微相结构;详细表征和研究了氟硅混炼胶的力学性能和耐油性能,研究结果对松香改性有机硅材料的开发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FT-IR、1H NMR和13C NMR等结构表征数据证明,CR和HR分子中的羧基可以与聚硅氧烷侧链的胺丙基发生酰胺化反应,MR和MPA分子中的酸酐可以与胺丙基发生酰亚胺化反应,从而实现HR、CR、MR和MPA等与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化学嫁接,其中MR-VMS和MR-VFS含有马来松香基稠环(MRBFR),MP-VMS和MP-VFS含有马来海松酸基酰亚胺杂环(MPABI)。4种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可以在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引发下发生自由基硫化反应。采用DSC研究其固化行为,结果显示,当乙烯基含量和松香及其衍生物添加量都分别相等时,它们和不加入松香及其衍生物的乙烯基聚硅氧烷(C-VMS)的单位质量放热量的排序为:C-VMS>MP-VMS>HR-VMS>MR-VMS>CR-VMS,推测其原因应该是松香及其衍生物中含有的共轭双键对聚硅氧烷的自由基硫化过程具有链转移作用。氟硅混炼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分析光谱仪(EDX)研究表明,MRBFR和MPABI都可以加剧氟硅橡胶内部的微相分离程度。氟硅混炼胶的力学性能和耐油性能研究表明,MRBFR可以降低氟硅橡胶的密度、硬度、拉伸强度和回弹性等,并且显着提高氟硅橡胶的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MRBFR相比,MPABI不仅能够显着提高氟硅橡胶的内聚能密度,而且对交联密度的消减作用较弱,可以整体提高氟硅橡胶的力学性能;MPABI和MRBFR可以导致氟硅橡胶的整体耐油性能略微变差。当VFS的质量分数为2.0%时,与不加入马来松香的氟硅橡胶空白试样C-FSR和P-FSR相比,MR-FSR的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20.1%和9.1%;与MR-FSR相比,MP-FSR的硬度提高了4.6%,拉伸强度提高了45.0%,断裂伸长率降低了18.0%,撕裂强度提高了2.8%,回弹性提高了36.0%,交联密度提高了77.7%;与不加入马来海松酸的氟硅橡胶空白试样C-FSR相比,MP-FSR的硬度提高了4.6%,拉伸强度提高了6.1%,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8.6%,撕裂强度提高了23.5%,回弹性提高了9.7%;与不加入马来海松酸的氟硅橡胶空白试样P-FSR相比,MP-FSR的硬度提高了9.7%,拉伸强度降低了5.4%,断裂伸长率提高了4%,撕裂强度提高了12.2%,回弹性提高了21.4%。采用TGA研究了4种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固化物和氟硅混炼胶的耐热分解性能。结果显示,HR、CR、MR和MPA的引入可以显着提高有机硅材料的耐高温热分解性能,这应该归功于三元菲环和酰亚胺杂环的引入。与C-VMS固化物相比,4种改性乙烯基有机硅树脂固化物在350 o C以上时展现了较为突出的高温热稳定性,其中MP-VMS固化物比普通有机硅的质量保留率可以高出55.7%;5种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顺序为:MP-VMS固化物>MR-VMS固化物>HR-VMS固化物>CR-VMS固化物>C-VMS固化物。当氟硅橡胶中VFS的质量分数为2.0%时,MR-FSR的最快热分解温度(Tmax)较P-FSR要高出19.6 o C,较C-FSR要高出3.7 o C;MP-FSR具有比MR-FSR更为优异的耐热分解性能,这应该归功于原料MP-VFS中MPABI的含量比MR-VFS要高。采用DSC研究了4种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固化物和氟硅混炼胶的耐低温性能。结果表明,MPABI和MRBFR的引入并未影响有机硅材料的耐低温性能。
关文龙[4](2014)在《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的合成新工艺和产物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广西丰富林化资源松香为原料,开展了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的合成新工艺研究,探讨了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考察了松香熔解过程的色泽变化规律,提出了控制色泽的方法。通过对各种因素对松香熔解过程氧化反应影响的研究,发现了对反应体系排氧后能降低松香熔解色号,其中真空排氧法比氮气排氧法效果更好,氮气纯度和流量均对色泽有影响,流量大、纯度低,松香的色泽加深。(2)构建了松香和酚醛树脂反应体系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考察松香、酚醛树脂、松香基酚醛树脂及其混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和一阶导数特征,发现采用一阶导数处理能消除其它物质对松香吸光度的干扰。由此建立了跟踪反应过程的定量分析方法。松香吸光度一阶导数绝对值Y与浓度C关系为:Y=0.0092C+0.0009(C 的取值为 0.50×10-5 mol·L-1~5.O× 10-5 mol·L-1),方法的回收率范围为97.05%~101.33%,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的RSD分别为 3.37%、2.60%和 2.36%。(3)进行了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合成新工艺研究。通过分析“二步法”合成松香基酚醛树脂工艺特点和影响产品色泽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松香熔解过程排氧、酚醛树脂缩合液排氧、甘油排氧的“三期排氧”新工艺,采用新工艺制得的松香基酚醛树脂产品达到的指标为,色号:≤8#(采用改进的亚麻油法),软化点:160℃~170℃,酸价:≤25 mgKOH·g-1,粘度:67"~90"。(4)提出了铁钴色法测定松香基酚醛树脂色泽的改进方法,实验指出,甲苯为溶剂的铁钴色法不能很好溶解松香基酚醛树脂。经大量实验探索提出了铁钴色法的改进方法,是树脂:甲苯:乙醇=1:0.8:0.2(质量比),该方法解决了溶液不澄清透明的问题。(5)对亚麻油法测定松香基酚醛树脂色泽进行了改良。改良方法是加热过程进行氮气保护,解决了样品在加热过程不稳定而使色泽加深的难题。(6)开展了松香基酚醛树脂热稳定性和稳定方法的研究。通过进行氮气密闭保存、冷冻密闭保存、真空保存、室温保存和添加抗氧剂保存等实验探索,发现冷冻保存、无氧保存和出料添加抗氧剂保存等方法能延长产品的贮存期,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董淑求[5](2012)在《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和双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松香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可再生天然资源。松香树脂酸及其衍生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通过对松香树脂酸的结构修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新颖衍生物,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松香为原料制备马来松香,设计并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和马来松香基双硫脲两类马来松香基衍生物,为松香的深加工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松香为原料制备马来松香1,将其转化为酰氯2后再肼解,得到马来松香酰肼3,然后与取代苯甲酰氯反应得到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中间体马来松香双酰肼4a-4g,接着在三氯氧磷作用下脱水关环,合成得到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化合物5a-5g。以取代苯甲酰氯为原料,与硫氰化钾反应制备苯甲酰基异硫氰酸酯,再与马来松香酰肼3反应,合成得到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产物马来松香基双硫脲化合物6a-6f。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通过IR、1H NMR、13C NMR和MS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稗草小杯法和油菜平皿法测试了中间体马来松香双酰肼4、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酿胺化合物5和马来松香基双硫脲化合物6的除草活性。结果显示,在100μg·mL-1浓度下所合成的中间体4a-4g及目标化合物5a-5g对油菜的胚根生长几乎没有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对稗草幼苗生长有弱的抑制活性;马来松香基双硫脲化合物6a-6f对油菜的胚根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d(R=4-CH3O)的抑制率为64.9%。所有化合物6对稗草幼苗生长无抑制活性。采用琼脂稀释法测试了中间体4、目标化合物5和6对苹果轮纹病菌、花生褐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等5种病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显示,在50 μg·mL-1浓度下,所合成的中间体4、目标化合物5及目标化合物6对上述病菌都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尤其是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杀菌活性最好。其中化合物4e(R=2-Cl)和化合物6c(R=4-CH3)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0%和66.9%。采用黄瓜子叶扩张法及小麦胚芽鞘法测定了中间体4、目标化合物5和6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结果显示,在10 μg·mL-1浓度下,所合成的所有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细胞分裂素活性和生长素活性,其中化合物6f(R=4-C1)的细胞分裂素活性最好,鲜重增加率为22.0%,化合物6a(R=H)和6b(R=3-CH3)的生长素活性最好,促进百分率都为18.4%。
张兆雪,张玉款[6](2012)在《水性油墨松香改性树脂的制备》文中指出我国是松香生产大国,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对松香两个活性中心综合进行化学改性,最高程度地提高其使用价值,拓展其应用领域,增强其应用产品的环保性能,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我国松香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及发长我国的松香产业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松香双键和羧基的改性概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用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酸酐)对松香双键进行了Diels-Alder加成反应,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探求马来海松酸产量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再用甘油进行酯化改性,寻求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酸值等性能的影响。
李仁焕,陈远霞,莫羡忠,谭波[7](2011)在《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对松香的双键改性研究进行了概述,在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即氢化松香,歧化松香,马来松香以及聚合松香的制备,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赵小红,梁柏林[8](2011)在《以应用性能为导向的熔融法微波辅助加热合成马来松香》文中提出以马来酸和松香为原料,采用熔融法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制备马来松香。以应用性能为指标,探讨了物料配比、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功率等因素对制备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马来酸用量为松香的18%,微波辐射加热时间20 min,微波功率为616 W。该条件下的产品酸值为319.8 mg/g,皂化值为361.5 mg/g,软化点为143.5℃,产率为84.5%。而常规合成反应的温度为180℃,时间为3 h,得到产品酸值为224.1 mg/g,皂化值为295.3 mg/g,软化点为112.5℃,产率为53.4%。
李仁焕,陈远霞,黄科润,莫羡忠,韦志明[9](2011)在《松香羧基的改性研究及应用概述》文中提出对松香的羧基改性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概述。主要是对松香的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和松香腈的制备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薛姣[10](2010)在《基于可再生资源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漆膜性能》文中提出聚氨酯即聚氨基甲酸酯,它大量用在涂料行业中。目前用的聚氨酯涂料多是溶剂型的,这就对环境造成危害。水性涂料具有来源方便、易净化、低成本、良好的涂布适应性、无毒性和无刺激性等特点,成为目前涂料行业主要的一个发展方向。松香是我国一种非常丰富的林产资源,松香基化学品具有可生物降解性,通过无污染的绿色方法开发出适应我国市场需求且综合性能优越的松香基聚合物,既能充分利用我们国家的优势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又能保护环境,是松香改性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涂料和胶黏剂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以松香和马来酸进行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合成马来松香,合成的马来松香产品收率为86%,马来松香酸值390mgKOH/g(理论酸值402mgKOH/g),并用红外表征了其结构,接着用马来松香和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马来松香乙二醇酯,酯化产品马来松香乙二醇酯产品收率为88%。马来松香乙二醇酯酸值为105mgKOH/g(理论酸值110mgKOH/g),用红外光谱法、核磁表征了其结构正确。研究了以马来松香乙二醇酯为亲水扩链剂代替常用的二羟甲基丙酸和异氰酸酯单体、聚乙二醇和乙二醇等来制备水性聚氨酯。合成NCO封端的预聚物的过程中,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方对最后产物性能的影响。固化后的聚合物用FT-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与设计的分子结构一致。采用TGA研究了其热稳定性能,并测试了分散体的粒径和分子量。系统研究了漆膜的各项物理性能,如漆膜的机械性能如硬度、冲击强度、柔韧性、光泽度和附着力等,重点研究了漆膜的耐水性,及其提高漆膜耐水性的工艺。为了进一步提高漆膜耐水性和硬度等性能,本文采用加入氮丙啶交联剂与水性聚氨酯结构中侧链的亲水性基团羧基反应,并用环氧树脂、丙烯酸及有机硅氧烷等添加到上述聚氨酯分散乳液中进行改性,以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提高水性聚氨酯漆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漆膜的硬度达到6H,接触角达到90°以上,漆膜的柔韧性为0.5mm,附着力为2级,冲击强度和光泽度都很好,表明本文合成的松香基水性聚氨酯,各项性能较好,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在涂料和胶黏剂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马来松香生产工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松香生产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张材料的市场发展概括 |
1.1.2 纸张的结构特点 |
1.1.3 纸张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
1.2 纸张性能参数与辅料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 |
1.2.1 纸张性能参数的研究及表征方法 |
1.2.2 造纸用辅料的性能及表征方法的研究 |
1.3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造纸过程中的应用 |
1.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
1.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
1.3.3 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 |
1.4 顶空分析技术 |
1.4.1 顶空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2 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
1.4.3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影响因素 |
1.4.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 |
1.5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中应用 |
1.5.1 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分类 |
1.5.2 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纸张中无机金属离子及碳酸钙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基于X射线能谱检测卷烟纸中钾和钠元素含量 |
2.1.1 前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基于相转化—顶空压力效应技术检测纸张中碳酸钙含量 |
2.2.1 前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纸基材料界面疏水、疏油特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3.1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水性 |
3.1.1 前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定量检测纸张的疏油性 |
3.2.1 前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基于双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同时定量检测固体材料表面的双疏性能 |
3.3.1 前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纸基材料介观性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4.1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测定纸张的透湿度 |
4.1.1 前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基于示踪剂顶空气相技术检测纸张的孔隙率 |
4.2.1 前言 |
4.3.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第五章 多变量分析技术评价纸张的品质差异性 |
5.1 基于单因素法研究各种纸张中纤维特征与表面特性的差异性 |
5.1.1 前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结果与讨论 |
5.2 基于多变量技术定量分析各种纸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5.2.1 前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第六章 快速检测造纸辅料特性参数方法的建立 |
6.1 基于相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酸度 |
6.1.1 前言 |
6.1.2 实验部分 |
6.1.3 结果与讨论 |
6.2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固体松香的软化点 |
6.2.1 前言 |
6.2.2 实验部分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4 方法的评估 |
6.3 基于顶空阶梯升温技术检测淀粉的糊化行为 |
6.3.1 前言 |
6.3.2 实验部分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含松香酸酯类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宽峰分布透明聚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丙烯聚合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展及现状 |
1.1.1 丙烯聚合催化剂及工艺的发展 |
1.1.2 形态复制效应与反应器颗粒技术 |
1.1.3 内给电子体在丙烯聚合催化剂中的作用及发展 |
1.2 松香生物质资源概述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1.2.1 松香生物质资源与松香酸 |
1.2.2 松香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3 松香酸衍生物的药用性 |
1.3 透明聚丙烯的主要制备方法 |
1.3.1 增加聚丙烯透明度的原理 |
1.3.2 增加聚丙烯透明度的方法 |
1.4 课题的提出背景 |
2 实验部分 |
2.1 绿色环保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制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分析测试方法 |
2.1.3 马来松香酸酐的制备 |
2.1.4 马来松香酸三正丁酯的制备 |
2.1.5 马来松香酸三正辛酯的制备 |
2.2 新型绿色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制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制备[95,96] |
2.2.3 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 |
2.3 新型绿色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在丙烯聚合中的应用 |
2.3.1 实验原料 |
2.3.2 丙烯常压悬浮聚合 |
2.3.3 丙烯高压本体聚合 |
2.3.4 聚合物的分析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反应条件对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的制备的影响 |
3.1.1 反应条件对马来松香酸酐收率的影响 |
3.1.2 反应条件对马来松香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影响 |
3.1.3 反应条件对马来松香酸三辛酯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 绿色环保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影响 |
3.2.1 催化剂的粒度分布 |
3.2.2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
3.2.3 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
3.2.4 催化剂的Ti含量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3 新型绿色聚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在丙烯聚合中的应用 |
3.3.1 催化剂应用于丙烯常压悬浮聚合 |
3.3.2 催化剂应用于丙烯高压本体聚合 |
3.3.3 不同氢气条件下的丙烯聚合 |
3.3.4 高压聚合聚丙烯的表征分析 |
3.3.5 聚丙烯薄膜表征分析 |
4 结论与创新点 |
4.1 主要实验成果 |
4.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3)松香及其衍生物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松香/氢化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固化 |
1.3.2 马来松香/马来海松酸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固化 |
1.3.3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的制备 |
1.3.4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的制备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2.5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松香及其衍生物和聚硅氧烷的相溶性 |
2.3.2 含有胺丙基的聚硅氧烷树脂(A-DMS和A-VMS)的结构表征 |
2.3.3 松香与A-DMS的酰胺化反应分析 |
2.3.4 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CR-VMS)的结构表征 |
2.3.5 CR-VMS的固化行为研究 |
2.3.6 CR-VMS固化物的耐高温性能分析 |
2.3.7 CR-VMS固化物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氢化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氢化松香与A-DMS的酰胺化反应分析 |
3.3.2 氢化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HR-VMS)的结构表征 |
3.3.3 HR-VMS的固化行为研究 |
3.3.4 HR-VMS固化物的耐高温性能分析 |
3.3.5 HR-VMS固化物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4.2.3 实验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2.5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MR-VMS)的结构表征 |
4.3.2 MR-VMS的固化行为研究 |
4.3.3 MR-VMS固化物的耐高温性能分析 |
4.3.4 MR-VMS固化物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来海松酸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5.2.3 实验设备 |
5.2.4 实验方法 |
5.2.5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马来海松酸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MP-VMS)的结构表征 |
5.3.2 MP-VMS的固化行为研究 |
5.3.3 MP-VMS固化物的耐高温性能分析 |
5.3.4 MP-VMS固化物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的制备及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理 |
6.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6.2.3 实验设备 |
6.2.4 实验方法 |
6.2.5 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含氟聚硅氧烷(MR-VFS)的结构表征 |
6.3.2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的微观形貌 |
6.3.3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的力学性能 |
6.3.4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的耐油性能 |
6.3.5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的热分解性能分析 |
6.3.6 马来松香改性氟硅混炼胶(MR-FSR)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的制备及性能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原理 |
7.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
7.2.3 实验设备 |
7.2.4 实验方法 |
7.2.5 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马来海松酸改性含氟聚硅氧烷(MP-VFS)的结构表征 |
7.3.2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的微观形貌 |
7.3.3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的力学性能 |
7.3.4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的耐油性能 |
7.3.5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的耐热分解性能分析 |
7.3.6 马来海松酸改性氟硅混炼胶(MP-FSR)的耐低温性能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化合物的FT-IR谱图 |
附录B 部分化合物的 ~1H NMR和 ~(13)C NMR谱图 |
附录C 部分原料和混炼胶的热失重曲线图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的合成新工艺和产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香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
1.2 松香的应用 |
1.3 松香的化学性质及改性 |
1.3.1 松香的化学性质 |
1.3.2 松香的改性 |
1.4 松香基酚醛树脂的性能及应用 |
1.5 松香基酚醛树脂合成的反应式 |
1.5.1 酚醛缩合反应 |
1.5.2 松香与酚醛树脂加成反应 |
1.5.3 加成物与多元醇的酯化反应 |
1.6 松香基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 |
1.6.1 “一步法”合成松香基酚醛树脂工艺 |
1.6.2 “二步法”合成松香基酚醛树脂工艺 |
1.7 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合成难点与影响因素 |
1.7.1 氧化反应与色泽关系 |
1.7.2 抗氧剂在松香改性中的应用 |
1.7.3 抗氧剂在酚醛树脂中的应用 |
1.7.4 催化剂及抗氧剂对酯化反应色泽的影响 |
1.8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8.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8.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松香熔解过程的氧化控制研究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影响松香熔解色泽变化的相关因素 |
2.2.1 排氧方式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2.2 升温速率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2.3 氮气流量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2.4 氮气纯度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2.5 搅拌转速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2.6 松香量对松香熔解色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香与酚醛树脂紫外光谱特性及其反应体系的定量分析 |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药品 |
3.2 松香、酚醛树脂、松香基酚醛树脂及其混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
3.3 松香、酚醛树脂、松香基酚醛树脂及其混合物的紫外一阶导数光谱特征 |
3.4 松香一阶导数法的定量分析 |
3.4.1 定量分析方程的建立 |
3.4.2 精密度实验 |
3.4.3 稳定性实验 |
3.4.4 回收率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香基酚醛树脂浅色化工艺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药品 |
4.2 松香基酚醛树脂酸值、软化点、粘度和色泽测定的方法 |
4.2.1 松香基酚醛树脂酸值测定的方法 |
4.2.2 松香基酚醛树脂软化点测定的方法 |
4.2.3 松香基酚醛树脂粘度测定的方法 |
4.2.4 松香基酚醛树脂色泽测定的方法 |
4.3 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合成工艺 |
4.3.1 松香熔解阶段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4.3.2 加成阶段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4.3.3 酯化阶段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4.3.4 最佳浅色化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松香基酚醛树脂稳定性研究 |
5.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药品 |
5.2 储存方式对产品稳定性影响 |
5.2.1 储存方式对松香基酚醛树脂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
5.2.2 冷冻保存与室温保存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
5.3 添加抗氧化剂方式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
5.3.1 加速老化下抗氧剂添加方式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
5.3.2 室温下储存时抗氧剂对树脂稳定性的影响 |
5.4 两种松香基酚醛树脂的稳定性比较 |
5.4.1 树脂在加速老化下的稳定性 |
5.4.2 树脂在室温下储存的稳定性 |
5.5 铁的存在对松香基酚醛树脂稳定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松香基酚醛树脂出料方式的展望 |
6.2.2 松香基酚醛树脂添加抗氧剂方式的展望 |
6.2.3 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耐候性的展望 |
6.2.4 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在新领域应用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和双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来松香的研究进展 |
1.2 马来松香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1.2.1 马来松香基涂料 |
1.2.2 马来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
1.2.3 马来松香基防锈剂 |
1.2.4 马来松香基其他衍生物 |
1.3 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3.1 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
1.3.2 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4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1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
1.4.2 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5 硫脲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1 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 |
1.5.2 硫脲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6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2.2.2 合成路线 |
2.2.3 马来松香1的制备 |
2.2.4 马来松香酰氯2的制备 |
2.2.5 马来松香酰肼3的制备 |
2.2.6 马来松香基双酰肼4的制备 |
2.2.7 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化合物5的合成 |
2.2.8 中间体4与目标产物5的波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中间体和目标产物5的合成条件探讨 |
2.3.2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表征 |
2.3.3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波谱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来松香基双硫服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试剂和仪器 |
3.2.2 合成路线 |
3.2.3 取代苯基异硫氰酸酯的制备 |
3.2.4 目标产物6的合成 |
3.2.5 目标产物6的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目标产物6合成条件的探讨 |
3.3.2 目标产物6的表征 |
3.3.3 目标产物6的波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除草活性测试 |
4.1.2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测试 |
4.1.3 杀菌活性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除草活性 |
4.2.2 杀菌活性 |
4.2.3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氢化松香 |
2 歧化松香 |
3 马来松香 |
4 聚合松香 |
5 结语 |
(8)以应用性能为导向的熔融法微波辅助加热合成马来松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原理 |
1.2.2 马来松香的合成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实验 |
2.1.1 物料配比对马来松香质量的影响 |
2.1.2 微波功率对马来松香质量的影响 |
2.1.3 微波加热时间对马来松香质量的影响 |
2.2 正交实验 |
2.3 优化条件下的平行实验 |
2.4 与传统加热法的比较 |
3 结论 |
(9)松香羧基的改性研究及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松香的组成和结构 |
2 基于羧基的改性 |
2.1 酯化反应 |
2.2 酰胺化反应 |
2.3 松香腈 |
3 结语 |
(10)基于可再生资源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漆膜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简介 |
1.2 松香等自然资源在聚氨酯涂料方面的应用 |
1.3 改性水性聚氨酯涂料的方法 |
1.4 水性聚氨酯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表征及测试手段 |
2.2.1 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2.2.2 聚合物分子量及粒径大小测定 |
2.2.3 热分析 |
2.3 交联密度测试 |
2.4 产物产率计算方法 |
2.5 酸值、异氰酸酯基和羟基的分析 |
2.6 涂膜性能测试 |
2.6.1 外观、固含量及体系黏度 |
2.6.2 机械性能测试 |
3 马来松香及马来松香乙二醇酯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合成及表征 |
3.2.1 马来松香的合成 |
3.2.2 马来松香乙二醇酯单体的合成 |
3.2.3 马来松香及马来松香乙二醇结构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4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清漆制备研究 |
4.1 前言 |
4.2 水性分散体的合成 |
4.3 合成过程讨论 |
4.3.1 反应时间的确定 |
4.3.2 加料方式对合成分散体体系的影响 |
4.3.3 固体份及乳化性能分析 |
4.3.4 分散体黏度、硬段含量以及分散体粒径分析 |
4.4 分散体固化后漆膜的结构表征 |
4.5 水性聚氨酯的分子量分析 |
4.6 漆膜的物理性能 |
4.6.1 扩链剂对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 |
4.6.2 乙二醇做扩链剂不同R值时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6.3 R值和扩链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6.4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6.5 固化时间、空气湿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4.6.6 分散体的稳定性 |
4.6.7 吸水率与溶胀率分析 |
4.7 水性聚氨酯PU漆膜的热性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松香基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清漆的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氮丙啶交联剂对水性聚氨酯漆膜的改性研究 |
5.3 环氧树脂对水性聚氨酯漆膜的改性研究 |
5.4 有机硅对水性聚氨酯漆膜的改性研究 |
5.5 丙烯酸对水性聚氨酯漆膜的改性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马来松香生产工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纸张及造纸辅料质量参数的快速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D]. 戴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含松香酸酯类新型绿色内给电子体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宽峰分布透明聚丙烯的研究[D]. 南枫.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3]松香及其衍生物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4]浅色松香基酚醛树脂的合成新工艺和产物稳定性研究[D]. 关文龙. 广西大学, 2014(05)
- [5]马来松香基恶二唑—酰胺和双硫脲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董淑求. 广西大学, 2012(05)
- [6]水性油墨松香改性树脂的制备[J]. 张兆雪,张玉款.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2)
- [7]松香双键的改性研究概述[J]. 李仁焕,陈远霞,莫羡忠,谭波.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1(12)
- [8]以应用性能为导向的熔融法微波辅助加热合成马来松香[J]. 赵小红,梁柏林. 应用化工, 2011(10)
- [9]松香羧基的改性研究及应用概述[J]. 李仁焕,陈远霞,黄科润,莫羡忠,韦志明.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1(03)
- [10]基于可再生资源水性聚氨酯制备及其漆膜性能[D]. 薛姣.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