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任笑红[1](2020)在《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劣质药品泛滥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劣质药品主要源于药品生产阶段,质量受权人是药品生产阶段的关键质量控制人员,提升质量受权人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劣质药品产生。道德与法律都具有约束社会个体行为的社会规范,道德约束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其约束范围更为广泛。本研究以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受权人为研究对象,旨在从道德约束角度探究如何在生产过程减少劣质药品,并基于内外部因素开展两项子研究:研究一关注质量受权人的工作任务,探究了在药品放行的工作任务中,质量受权人的承诺对于劣质药品放行决策的影响。采用实验情景与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操控违规情景并测量质量受权人的道义论评价、目的论评价、道德判断及道德意图,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在严重违规和轻度违规情景下,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拒绝放行意图受到道德判断(.65***/.64***)及目的论评价(-.30**/-.28**)显着影响、道德判断受到道义论评价(.43***/.59***)和目的论评价(-.55***/-.35***)显着影响、道义论评价受到职业承诺(.45***/.33***)和组织承诺(.32**/.16*)显着影响、目的论评价主要受到职业承诺(-.32***/-.36***)显着影响,组织承诺对于目的论评价没有显着影响。两种情景的配对样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情景在道义论评价、目的论评价、道德判断、拒绝放行意图四个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严重违规情景下,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在拒绝放行意图上没有显着差异;轻度违规情景下,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的拒绝放行意图具有显着差异。研究二关注质量受权人所在的任务环境。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与双加工理论,探究了道德型领导力如何影响质量受权人的工作焦虑和心理安全,从而进一步影响工作满意度,同时探究主动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测量质量受权人的道德型领导力、工作焦虑、心理安全、主动人格及工作满意度,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概念模型。研究结果,道德型领导力与的工作焦虑显着负相关(-.24***),和心理安全显着正相关(.43***),工作焦虑与工作满意度显着负相关(-.32***),心理安全与工作满意度显着正相关(.36***)。质量受权人的主动人格显着调节道德型领导力与心理安全和工作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共得出五项主要结论。第一,加入承诺因素后的道德决策模型有力解释了质量受权人拒绝劣质药品放行的决策过程。第二,劣质药品生产过程的违规程度影响质量受权人的拒绝放行意图。相比严重违规情景的劣质药品,轻度违规情景下劣质药品被放行的风险更高。第三,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的拒绝放行意图不同。例如,情境主义者和绝对主义者对于劣质药品有更高的拒绝放行意图,尤其是在轻度违规情景下。第四,道德型领导力通过工作焦虑和心理安全影响质量受权人的工作满意度。第五,质量受权人的主动人格调节了道德型领导力与心理安全和工作焦虑之间的关系。实践启示分别从质量受权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管理部门三方面减少劣质药品提供了建议。本研究丰富了对于劣质药品控制的研究,基于道德视角探究了影响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的内外部因素。第一,本研究从道德约束角度关注了劣质药品问题,通过对于被监管方关键人员的工作行为及态度的研究,为我国减少劣质药品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本研究建立了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放行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证证据。第三,通过道德型领导力对于质量受权人工作态度影响的研究,探索了其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制药行业组织管理相关研究的经验证据。限于篇幅及研究主旨,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加以改进。首先,虽然本研究的质量受权人样本数量达到基本统计学要求,但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其次,调查数据来自同一报告源,未来可以尝试从多来源收集数据。第三,研究借鉴的H-V模型指出了道德行为具有反馈机制,本次研究中没有涵盖此部分,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入反馈机制,丰富道德决策研究。第四,本研究仅进行了道德型领导力研究,尚未考虑其它任务环境因素的影响。
胡章显[2](2020)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以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业三大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事故不断发生,但由于我国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还不够成熟,银行风险管理尚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标准接轨,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开展研究。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结合笔者外资银行从业经验,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基础为核心,分析中国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中的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合理化建议。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总结了操作风险产生的众多原因和防范策略。其次,本文以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为例,分析了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的背景、影响及原因等方面,运用案件利益相关方和内外因分析法,结合操作风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以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流程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重点从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和操作风险控制体系的角度揭示了民生银行假理财案所暴露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民生银行未建立有效薪酬激励机制、未实行员工定期轮岗机制和未确立有效的惩戒机制;民生银行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意识不到位、账户监管不到位、公章管理不到位、组织架构不完善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民生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不全面、监测系统不到位、未能充分有效运用缓释工具和风险报告制度不完善。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全面建立操作风险控制体系等具体建议。
施春兰[3](2020)在《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媒体网络时代,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各种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自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生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舆情特别是公众表达、接收信息的重要平台,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谣言频发。面对网络舆论的冲击,政府治理能力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自媒体协同公众、企业等社会主体响应政府政策、传播企业文化、发展电商模式等,调动各主体共同参与监管,提升整体监管能力和绩效。另一方面,自媒体低门槛、发言自由、评论便捷等,公众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导致负面舆情、谣言等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力大,对政府的网络应急、联动监管等能力要求更高,而传统的监管手段逐步失灵。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常爆舆情,公众消费信任逐渐降低,对政府监管能力、企业经营责任提出质疑,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食用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协同优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舆情传播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出发,对当前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到消费等环节所呈现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媒体时代背景,按照“细化监管主体、强化监管结构、优化运行机制”的研究逻辑探讨监管模式的不足。通过对自媒体、政府、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主体如何应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对自媒体平台的协同监管机制做了探索。首先,从食用农产品安全事件舆情传播的特征及影响、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不足、自媒体的协同监管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内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抽样数据收据等方法分析各自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征和现状,了解公众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言行,分析监管主体、监管结构、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自媒体对监管所带来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第三,结合“僵尸肉”事件作实证案例分析,从舆情传播理论和协同优势理论出发,回顾了事件舆情演变过程,分析了舆情事件传播特征,就自媒体协同监管方向结合案例着重做了问题和原因探究。最后,提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的有效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模型,设置以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为主体的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和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监管平台组成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专业数据库。构建以增强各社会主体认知的控制参量和建构协同监管机制的序参量互为作用关系的监管结构,控制参量包括各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协同、信任关系共建、法律法规健全等认知协同,而序参量包括风险沟通机制、科学评估机制、市场联动机制、评价问责机制等机制协同。同时发挥自媒体大数据、信息管理、舆论引导这三方面的“协同监管”运行机制,就食用农产品安全优化监管提出进一步展望。
底会娟[4](2020)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实质就是师资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因此,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教育改革的目光和重点从“教育质量”延伸到“教师质量”,将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如何?能否担负起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以上海市为例,从上海市7个区81所幼儿园中抽取了1768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质量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深度考察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借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设计流程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整体思路:核心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样本抽取-监测调查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提出对策建议等环节。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下的幼儿园教师质量从“完整的人”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及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所应具备的能力、特质、品性等,集中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研究在明确幼儿园教师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结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初步凝练出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构成要素,随后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五因素模型,即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五个一级维度构成。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遵循自编与借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在小范围试测后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经由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问卷的框架和项目进行调整及验证,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折半信度为0.94;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64%,五个公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与问卷设计之初所预想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假设模型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建议值,且大部分指数都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运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正式问卷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之智维度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质量维度;2)专家教师、成熟教师相较于新手教师、经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文化品性以及对职业的坚贞信仰;3)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高于郊区幼儿园教师;4)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师质量的大部分维度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园所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呈现出由二级园-一级园-示范园递增的状态;5)从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来看,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学历提升、薪资水平的增加,幼儿园教师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优于非学前专业幼儿园教师;优秀绩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绩效教师;6)幼儿园教师质量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职务、年龄、工作绩效、职称、学历、所在地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和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幼儿园教师质量及教师质量监测,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本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贾艳婷[5](2019)在《公立医院内部医疗保险管理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不断发展的全民医保体系对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医保管理面临的形势,构建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且兼顾多方利益的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为公立医院开展医保管理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实证研究,论证指标体系可行性,综合评价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深入分析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临的难点,提出推动医保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方法】(1)文献研究法:充分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查阅国家医保政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医院医保服务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文件和指标体系,界定医保管理质量相关概念,建立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指标体系框架。(2)SWOT-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层面,分析当前公立医院医保管理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构建医保管理SWOT-PEST模型。(3)Delphi专家咨询法:共抽取公立医院医保办主任、医保研究专家等12名,采用十分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对患方、医方和保方)和可及性进行评分。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根据专家评分,运用乘积法确定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4)实证研究法:选取湖北省Y市两家服务规模和实力接近的三甲龙头医院开展现场调查。通过医保管理质量机构调查表、参保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卫生技术人员医保服务能力调查表、医保拒付情况调查表收集综合评价指标的实测值;通过对医保办主任、保患纠纷当事人等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医院医保管理的实际情况。(5)加权综合指数评价法:基于实证研究获得的指标实测值,采用国家政策文件标准、省市级平均水平或样本均值作为参考值,对实测值标准化后计算各级指标的指数和样本医院的医保管理质量综合指数,综合评价和对比样本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结果】(1)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法构建的指标体系框架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通过专家咨询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按千分制权重大小依次为医保质量(226.2)、费用控制(223.8)、患者体验(207.1)、医疗质量(173.8)、工作效率(169.0)。专家咨询积极系数为100%,一级指标权威系数均>0.7,咨询结果具有可信度。Kendall协调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及性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p均小于0.0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2)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A医院综合指数(1.039)略高于B医院(0.956)。A医院医疗质量、费用控制和工作效率的综合指数(0.336、0.186、0.171)高于B医院(0.234、0.172、0.136),临床路径管理入径率和完成率、医疗收入年增长率、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指标的标准化值显着高于B医院;B医院的医保质量和患者体验指数(0.207、0.207)高于A医院(0.171、0.174),医保拒付率、患者实际支付比例、医护人员对政策的知晓度、患者满意度、患者投诉比例以及医保政策告知情况等指标的标准化值较高。样本医院间卫技人员医保政策知晓度、患者满意度、医保政策和全自费项目告知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过程分析结果:一是医保拒付。拒付类型可分为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治疗、不合理使用耗材、医保病历缺陷和总控超支;基于鱼骨图,拒付原因从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外部环境四个维度进行了概括(共17个)。二是保患纠纷。RCA根因分析显示,根本原因包括医患沟通不到位、医务人员缺乏成本意识等人为因素,医保费用审核结算效率过低等流程因素,医保政策培训与落实工作不到位、考核制度不完善等系统因素。此外,基于实证研究对医保管理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水平、考核制度等管理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结论】(1)构建的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能够结合综合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水平,考虑了医、保、患三方利益,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可用于不同时期单家医院内部医保管理质量的纵向比较和某一时期多家医院间的横向比较。随着DRGs付费方式改革的推进,病例组合指数、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等指标对于评价医疗质量、费用控制和工作效率等维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通过加权综合指数法使用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2家公立医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判断A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略高于B医院,同时通过各级指标可以鉴别两家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的具体差异,A医院的医疗质量、费用控制和工作效率指数较高,在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收入增长速度控制、医院运行效率方面管理效果更佳。但B医院的医保质量和患者体验指数高于A医院,医保制度建设、医务人员政策培训、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患者体验等工作更为到位。(3)建议:对内,医院要完善三级医保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打造友好、沟通、强执行力的医院文化来推动各部门间的联动协作;加强单病种管理的精细化、服务流程的精细化、医保管理质量评价的精细化和医保智能监管系统的精细化,做到事前及时提醒、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分析反馈;加强医保管理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务人员节约意识和医保服务能力,推动全员参与医保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外,强化谈判意识,增强谈判实力,通过积极主动的对话协商来维护医院的合理利益;加强医患沟通,了解和尊重医保患者个人需求,落实知情同意权,提高医保患者报销待遇。
李欣蔓[6](2019)在《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建筑能耗和建筑污染严重影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我国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绿色建筑节能监测的力度,通过第三方节能监测企业的节能监测为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节能监测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和监测能力是目前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内容、发展历程及现状,通过对建筑节能监管行业相关会议和文献、多方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访谈记录所搜集资料的初步整理出我国建筑节能监测企业存在的一系列普遍问题,再运用4M1E管理法将这些问题从人、机、物、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再通过调查问卷客观、科学找出建筑节能监测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本文从影响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性的分析J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在五个方面优化后取得的成效:线上监测,数据真实高效;制度完善,企业管理效率提高;人力资源优化;信息共享,实现监测结果实时跟踪;企业市场运营能力提升等,同时本文还指出此次优化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建筑节能监测企业优化改进提供依据。结合J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案例优化前后对比,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优化路径: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及考核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采用物联网移动检测技术优化工地现场监测管理;依托大数据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优化信息共享的问题;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效率,优化市场运营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柴品发[7](2019)在《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金融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增大,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乱象进行专项整治。越来越多的银行因没有合理控制运营操作风险而频频曝出风险案件,已经引起银行业的重视。H银行成立于2007年,是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晚,员工操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低,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隐患。本文从相关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操作风险相关知识,得出运营操作风险的定义,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随后针对H银行当前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运用SWOT进行分析得出管理建议,并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经验,最终提出解决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朱晋峰[8](2019)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公众对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目前我国环境问题迭出,各种污染环境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等造成严重影响。因而,为了确保环境能真正适应社会公众生存、生活的需求,除了要预防环境被污染以外,还需要对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这一问题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7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此外,《民事诉讼法》还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以确保因污染环境行为而遭受侵害的社会公益得到有效保障。随后,检察机关还组织开展了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为了缓解这些困境,相关部门发布了系列规范。例如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在一定层面上,这些规范有效缓解了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部分困境。与其他环境资源诉讼不同的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确定环境修复方案,使得被污染的环境能够得到修复;或者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确定环境污染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数额。然何种修复方案更为妥当,更能将环境恢复到被破坏以前的状态,往往是控辩双方和法庭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就能自行解决的。因而,诉讼各方借助于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该问题,必然成为一重要途径。此外,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诉讼各方同样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确定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具体数额。这也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键内容之一。显然,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是解决诉讼中此类专业问题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才被纳入到司法鉴定行政主管机关的统一管理之中,这也就造成了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进而导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无法满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需求。这也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研究的原因。当然,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司法鉴定是一项集管理、诉讼与证据于一身的证据方法,司法行政管理是否完善?对鉴定意见的形成与采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本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进行研究也应当从此三方面予以全面阐释。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管理层面。目前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依托的主体过多,鉴定主体趋利性问题依然存在,册中册、册外册1等问题又出现了新的情形。因此,本文本文认为,我们不仅要继续严格把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准入条件,而且要对现在的资格准入条件进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同时,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评审专家库,我们依然应当特别重视,并完善其建设。此外,针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收费的困境,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还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基金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于司法鉴定的管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还应当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为切入点,尽快构建鉴定资质的等级管理和加强管理的区域协作。在鉴定意见的形成程序中,针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我们要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时间提前至诉讼之前,对于鉴定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检材提取,我们首先应当充分肯定行政机关等在鉴定前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检材,但应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检材的真实性以及提取的合法性。在鉴定实施中,对于可以作为鉴定检材的确认以及环境修复方案的确定,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代表见证鉴定过程,从而确保鉴定的权威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施所依赖的技术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缺失等方面。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加速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标准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制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团体标准,正确对待“专家法”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运用,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在鉴定意见的采信程序中,虽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可以有效解决案件中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为裁判提供证据,但司法鉴定意见是否符合证据的要求,还需要法官在庭审中予以认定。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采信,当然要遵守证据裁判的一般规则,但鉴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专家陪审员制度的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专家陪审员专家库的建立、专家陪审员的职责等内容。当然,我们还有必要在强化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基础之上,完善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此外,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我们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对其进行完善。
李旭[9](2019)在《跨境人民币结算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为贸易国接受。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我国的资本项目不断开放,但同时,人民币跨境结算中的监管漏洞使得人民币跨境结算监管真空现象逐渐增多,并且洗钱及真实性审核问题严重危及我国的正常经济秩序。本文从国际法视角来研究人民币跨境结算法律监管问题,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监管对人民币跨境结算造成的影响,找出法律政策和监管真空的契合点,完善我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法律监管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本文以国际法、经济法、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的法律现状,运用逻辑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类比演绎的方法,发现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中本外币监管法律差异显着、交易的贸易真实性监管审核难度大、跨境洗钱风险大等监管问题。同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立法价值取向对中国在IMF履行一些法律义务存在的困难及提升人民币金融主权的需要进行分析,分析出加强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法律监管的立法意义。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法律监管体系的四个方面建议。一、弥补人民币跨境结算监管空白,学习外汇管理经验,加强人民币和外币一体化跨境结算监管;二、完善监管各部门的配合,构建与其他国家区域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法律监管合作;三、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真实性审核的集中监管,强化商业银行的自律机制,将展业原则内化于日常制度,完善惩戒机制,来提高交易的贸易真实性监管审核;四、完善我国的跨境反洗钱法律监管体系,健全反洗钱的监管模式,加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意识,加大反洗钱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来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和接受度,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江琪[10](2017)在《非现场审计在N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概念已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多个行业,成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和热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同样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许多银行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改进审计手段,更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处理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有力支持,有效降低了审计成本,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利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尽管非现场审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带来了质的改变,但是面临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和更趋严厉的监管环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目前的非现场审计模式也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非现场审计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充分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比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特别是非现场审计国内外发展状况;其次以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为例,对于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应用流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对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模式的运行有效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将来非现场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二、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劣质药品 |
2.1.1 劣质药品定义 |
2.1.2 英文研究综述 |
2.1.3 中文研究综述 |
2.1.4 劣质药品研究总结 |
2.2 质量受权人 |
2.2.1 质量受权人制度 |
2.2.2 英文研究综述 |
2.2.3 中文研究综述 |
2.2.4 质量受权人研究总结 |
2.3 道德决策机制理论综述 |
2.3.1 道德决策概念 |
2.3.2 道德决策模型 |
2.3.3 道德立场理论 |
2.3.4 理论应用 |
2.4 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理论综述 |
2.4.1 工作满意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
2.4.2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
2.4.3 资源保存理论 |
2.4.4 期望理论 |
第3章 控制劣质药品的理论研究框架 |
3.1 影响劣质药品控制的因素 |
3.1.1 关键人员 |
3.1.2 影响因素分析 |
3.2 内部因素影响 |
3.2.1 药品放行决定的道德属性 |
3.2.2 H-V道德决策核心模型 |
3.2.3 双重承诺 |
3.3 外部因素影响 |
3.3.1 道德型领导力 |
3.3.2 工作焦虑及心理安全 |
3.3.3 工作满意度 |
3.3.4 主动人格 |
3.4 质量受权人控制劣质药品理论研究框架 |
第4章 质量受权人道德决策实证研究 |
4.1 研究情景 |
4.1.1 实验情景研究定义及分类 |
4.1.2 情景整体设计 |
4.1.3 情景内容设计 |
4.1.4 情景内容效度评价 |
4.2 研究设计 |
4.2.1 问卷设计方法 |
4.2.2 量表设计与变量测量 |
4.3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数据收集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样本质量检验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模型信度检验 |
4.4.3 模型效度检验 |
4.4.4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5 违规情景比较分析 |
4.6 模型检验 |
4.6.1 严重违规情景SEM分析 |
4.6.2 轻度违规情景SEM分析 |
4.7 道德立场比较分析 |
4.7.1 分类统计 |
4.7.2 道德立场对于放行意图影响 |
4.8 结果与讨论 |
4.8.1 两种违规情景研究结果的相似之处 |
4.8.2 两种违规情景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 |
4.8.3 不同道德立场的质量受权人比较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质量受权人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方法 |
5.1.2 量表设计与变量测量 |
5.2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样本质量检验 |
5.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3.2 模型信度检验 |
5.3.3 模型效度检验 |
5.4 模型检验 |
5.4.1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 |
5.4.2 中介效应检验 |
5.4.3 调节作用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实践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章 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建议 |
7.1 改变质量受权人管理制度 |
7.1.1 改变质量受权人备案制管理方式 |
7.1.2 严格从业资格加强持续教育 |
7.2 健全质量受权人监督机制 |
7.2.1 增加对于药品放行工作的监督 |
7.2.2 明确质量受权人法律责任及处罚 |
7.2.3 劣质药品惩处增加生产过程评价 |
7.3 加强药品行业职业道德建设 |
7.3.1 明确质量受权人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
7.3.2 建立药品行业职业道德公约 |
参考文献 |
附录A:2018年药品飞行检查部分结果摘录 |
附录B:行业专家版内容效度问卷 |
附录C:管理专家版内容效度问卷 |
附录D:劣质药品放行机制及影响因素调查 |
附录E:质量受权人工作状态研究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以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基础 |
2.1 操作风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
2.1.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操作风险的特点 |
2.1.3 操作风险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流程 |
2.2.1 操作风险的识别 |
2.2.2 操作风险的评估 |
2.2.3 操作风险的监测 |
2.2.4 操作风险的缓释 |
2.2.5 操作风险的报告 |
3 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 |
3.1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 |
3.2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 |
4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分析 |
4.1 民生银行概况 |
4.2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的背景、影响及原因 |
4.2.1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的背景 |
4.2.2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的影响 |
4.2.3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的原因 |
5 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折射出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 |
5.1 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
5.1.1 未建立有效薪酬激励机制 |
5.1.2 未执行员工定期轮岗机制 |
5.1.3 未确立有效的惩戒机制 |
5.2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
5.2.1 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意识不到位 |
5.2.2 账户监管不到位 |
5.2.3 公章管理不到位 |
5.2.4 组织架构不完善 |
5.2.5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5.3 操作风险控制体系不全面 |
5.3.1 操作风险识别体系不完善 |
5.3.2 操作风险评估体系不全面 |
5.3.3 监测体系不到位 |
5.3.4 未能充分有效运用缓释工具 |
5.3.5 风险报告制度不完善 |
6 完善民生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
6.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6.1.1 制定完备的薪酬制度 |
6.1.2 执行员工轮岗机制 |
6.1.3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 |
6.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
6.2.1 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
6.2.2 加强账户监管 |
6.2.3 加强银行公章管理 |
6.2.4 完善银行组织架构 |
6.2.5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
6.3 全面建立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
6.3.1 完善操作风险识别体系 |
6.3.2 运用标准法计量零售银行业务操作风险资本金 |
6.3.3 建立准确而长久的损失数据库 |
6.3.4 选择合理的风险缓释工具 |
6.3.5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食用农产品安全 |
2.1.2 自媒体 |
2.1.3 协同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网络舆论传播理论 |
2.2.3 协同优势理论 |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食用农产品监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自媒体平台现状 |
3.1.1 自媒体平台类型及特征 |
3.1.2 食用农产品自媒体传播现状 |
3.2 公众消费者的自媒体接触习惯调查分析 |
3.2.1 问卷样本分析 |
3.2.2 研究小结 |
3.3 自媒体时代食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监管主客体 |
3.3.2 监管结构 |
3.3.3 运行机制 |
第四章 自媒体协同监管案例分析——“僵尸肉事件” |
4.1 舆情基本特征分析 |
4.1.1 网络舆情演变 |
4.1.2 舆情传播与特征分析 |
4.2 “僵尸肉”事件自媒体协同监管实践分析 |
4.2.1 忽视报道的严谨、客观及公众讨论 |
4.2.2 多地开展专项整治,协同自媒体回应 |
4.2.3 分化食用农产品监管责任议题,但缺乏组织性 |
4.2.4 “两微一端多纸媒”的实时报道,缺乏媒体纠错机制 |
4.3 “僵尸肉”事件自媒体协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存在问题 |
4.3.2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构建 |
5.1 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的构建 |
5.1.1 食用农产品安全市场信息共享平台 |
5.1.2 食用农产品监管平台 |
5.1.3 食用农产品安全专业数据库 |
5.2 自媒体多维协同监管策略 |
5.2.1 大数据协同 |
5.2.2 信息管理协同 |
5.2.3 舆论引导协同 |
5.3 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的运行 |
5.3.1 加强控制参量:主体多元共治观念协同 |
5.3.2 增加序参量:机制多项优化协同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自媒体接触习惯调查 |
(4)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时代性:质量监测的时代背景及国家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 |
二、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质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三、必要性:对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 |
四、可能性: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概念探析及维度划分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及评价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相关研究 |
五、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
一、核心概念辨析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新视角: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
第一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阐释 |
一、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源起:达沃斯之辨 |
二、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存在主义哲学 |
三、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借鉴:众多哲学流派的精华 |
第二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在寻绎 |
一、生命存在: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
二、文化养成:关注文化对教师内在心灵的滋养和陶冶 |
三、关系营造: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要重视关系的营造 |
四、自由精神:让教师心灵成长与精神解放有迹可循 |
五、信念使命:教师自主、内生性的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
第三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应然转向 |
一、监测目的:指向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诊断、指导与改进 |
二、监测标准: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性”把握 |
三、监测过程:彰显幼儿园教师在监测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
四、监测结果: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一、目标导向性(GOAL ORIENTED) |
二、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E) |
三、具体可测性(SPECIFIC TESTABILITY) |
四、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修订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专家修订 |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编制及模型验证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原则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初步编制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评估与试测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修订 |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
二、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
三、项目分析 |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
五、验证性因素分析 |
六、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目的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对象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现状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特征分析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类型差异分析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园所差异分析 |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六、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智质量维度优于其他质量维度 |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教师质量略显优势 |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自然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社会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的单位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
六、不同维度教师质量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特定性 |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经由“情感与关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质量 |
第二节 经由“反思与实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
第三节 经由“陶冶与唤醒”,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 |
第四节 经由“自由与解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意识 |
第五节 经由“熏陶与化育”,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坚贞信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 |
二、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
三、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
四、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五、探索了建设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
二、进一步探究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 |
三、进一步深入应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
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
参考文献 |
A 普通图书类 |
B 期刊杂志类 |
C 学位论文类 |
D 电子文献类 |
E 其他类 |
附录 |
附录A 研究工具 |
附录B 专家咨询工具 |
附录C 数据收集工具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公立医院内部医疗保险管理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质量 |
1.2.2 公立医院医保质量 |
1.2.3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 |
1.2.4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 |
1.2.5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4.4 综合指数评价法 |
1.4.5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现状研究 |
2.1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的基本情况 |
2.1.1 公立医院医保质量管理体系 |
2.1.2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科室与人才队伍 |
2.2 医院与医保部门的医保管理职能对比 |
2.2.1 我国公立医院与医保部门职能对比分析 |
2.2.2 境外医保部门与定点医院之间的关系 |
2.3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医院医保管理新形势分析 |
2.3.1 内部优势 |
2.3.2 内部劣势 |
2.3.3 外部机会 |
2.3.4 外部威胁 |
2.3.5 SWOT-PEST模型构建 |
3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
3.1.1 构建思路 |
3.1.2 构建原则 |
3.1.3 基本框架 |
3.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2.1 专家咨询基本情况 |
3.2.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3.2.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3.3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 |
3.4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3.5 指标描述 |
4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 |
4.1 基于实证研究的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 |
4.1.1 样本医院基本情况介绍 |
4.1.2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
4.1.3 资料来源与整理 |
4.1.4 医保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
4.1.5 卫生技术人员医保服务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4.1.6 样本医院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
4.1.7 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 |
4.2 基于实证研究的医院医保管理过程分析 |
4.2.1 基于鱼骨图的医保拒付分析 |
4.2.2 保患纠纷的RCA根因分析 |
4.2.3 医保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
4.2.4 医保信息化管理水平分析 |
4.2.5 医院内部医保考核制度分析 |
5 讨论 |
5.1 公立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
5.1.1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1.2 医保管理质量综合评价案例讨论 |
5.2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面临的问题 |
5.2.1 内部难点 |
5.2.2 外部挑战 |
6 新形势下提升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的策略 |
6.1 完善医保管理体系,推动多部门联动协作 |
6.2 明确医保办职能定位,推动医保管理职业人才队伍建设 |
6.3 提升医保管理质量,推动医保精细化管理 |
6.4 提高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推动全员参与医保管理 |
6.5 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谈判对话,推动平等协商 |
7 小结 |
7.1 研究的创新性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本研究所用调查表 |
附件3 公立医院医保管理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
(6)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管理现状分析 |
2.1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2.1.1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性质 |
2.1.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特点 |
2.1.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监测内容 |
2.1.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发展历程 |
2.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现状 |
2.2.1 监测企业管理水平及效率的现状 |
2.2.2 节能监测企业的管理制度现状 |
2.2.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管理能力的现状 |
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建筑监测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
3.2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现场监测难度大 |
3.3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信息管理不健全 |
3.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3.5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欠缺市场运营管理 |
4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优化案例分析-以J企业为例 |
4.1 J建筑节能监测企业概况 |
4.2 J企业运营管理优化前后效果对比及分析 |
4.2.1 加大专业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素质 |
4.2.2 完善监测管理,剔除信誉落后企业 |
4.2.3 线上监测,全程跟踪,落实监测内容 |
5 建筑节能监测企业运营管理的优化路径 |
5.1 建立专业培训及考核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 采用物联网移动监测技术优化现场监测难题 |
5.3 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完成数据共享 |
5.3.1 构建的建筑节能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5.3.2 建筑节能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 |
5.4 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
5.4.1 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以提高监测水平 |
5.4.2 优化企业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 |
5.4.3 建立监测对象信用评价,实施分级 |
5.5 优化企业市场运营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
5.5.1 增加市场调研工作 |
5.5.2 加强市场营销工作 |
5.5.3 加大企业宣传力度 |
5.5.4 制定弹性价格 |
5.5.5 提升售后跟踪管理服务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
二、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管理相关理论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SWOT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H银行概述 |
第二节 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
一、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
二、运营风险管理制度 |
三、后督系统及实时监督机制 |
四、定期轮岗制及强制休假制度 |
五、业务系统管理 |
六、重点业务的集中处理 |
第三节 运营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运营操作风险操作流程问题 |
二、运营操作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三、运营操作风险人员管理的问题 |
第四节 运营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一、前台操作与系统流程制度不适应 |
二、系统开发技术与业务发展速度不同步 |
三、业务发展与人力资源计划不匹配 |
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缺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SWOT分析 |
第一节 内部约束分析 |
一、优势因素 |
二、劣势因素 |
第二节 外部约束分析 |
一、机会因素 |
二、威胁因素 |
第三节 基于SWOT分析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
一、SO战略组合 |
二、WO战略组合 |
三、ST战略组合 |
四、WT战略组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借鉴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经验 |
一、摩根大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 |
二、荷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
第二节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 |
一、中国工商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 |
二、北京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 |
第三节 国内外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
一、国外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
二、国内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运营操作风险管控架构 |
一、健全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组织 |
二、优化运营业务管理结构 |
三、改善运营业务操作流程 |
四、推进运营业务操作一体化发展 |
五、加快智能化银行建设的步伐 |
第二节 完善运营操作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
一、建设健全风险预警监测系统 |
二、持续完善风险预警监测系统 |
三、严格规范预警处理岗位责任制 |
第三节 加强运营业务操作人员管理 |
一、优化人员组织结构 |
二、提升人员素质水平 |
三、改进人员培训机制 |
第四节 健全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一、完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管理 |
二、加强员工文化教育活动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性 |
第一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述 |
第一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及功能 |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 |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功能 |
第二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殊性 |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的特殊性 |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特殊性 |
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征 |
第三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立法与司法实务 |
一、立法 |
二、司法实务 |
第四节 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采信的关系 |
一、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的关系 |
二、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采信的关系 |
第二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 |
第一节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 |
一、实例分析 |
二、管理现状 |
三、管理的问题 |
四、管理的完善 |
第二节 关于司法鉴定人及评审专家库的管理 |
一、鉴定人管理现状 |
二、鉴定人管理的问题 |
三、鉴定人管理的完善 |
四、评审专家库管理的完善 |
第三节 关于司法鉴定收费的管理 |
一、收费现状及困境 |
二、收费的完善 |
三、应当明确的三个问题 |
第四节 关于司法鉴定等级的管理 |
一、内核 |
二、现状 |
三、可行性 |
四、完善等级管理的思路 |
第五节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的区域协作 |
一、内核 |
二、现状 |
三、模式选择 |
四、协作内容 |
五、协作程序 |
第三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形成 |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启动 |
一、启动现状 |
二、从启动实践反思立法 |
三、启动的完善 |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受理 |
一、司法鉴定检材移交 |
二、多个司法鉴定机构共同受理鉴定 |
第三节 司法鉴定的实施 |
一、司法鉴定的基本方法 |
二、司法鉴定见证的法律依据 |
三、司法鉴定见证的现状 |
四、司法鉴定见证的重要意义 |
五、司法鉴定见证的完善 |
第四节 司法鉴定的标准 |
一、标准现状及困境 |
二、标准体系的完善 |
第四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司法鉴定意见采信概述 |
一、采信主体 |
二、采信程序 |
三、采信规则 |
四、采信现状 |
第二节 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 |
一、内涵和特征 |
二、实证考察 |
三、困境 |
四、完善 |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 |
一、出庭实证考察 |
二、专家辅助人资格 |
三、专家辅助人地位 |
第四节 专家陪审员制度 |
一、概述 |
二、实证考察 |
三、现状 |
四、困境 |
五、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跨境人民币结算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人民币跨境结算监管的主要问题 |
(一) 本外币监管差异削弱监管效果 |
1. 监管部门和目标不一致造成监管真空 |
2. 监管政策的差异易产生不当牟利 |
3. 缺乏统一的监测系统使风险防控困难 |
(二) 交易的背景真实性监管审核难度大 |
1. 中国人民银行的集中监管政策不到位 |
2. 商业银行没有很好地履行真实性审核职能 |
(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监管漏洞给洗钱预留空间 |
1. 跨境洗钱的法律有待完善 |
2. 大额、可疑资金交易识别监管困难 |
3. 对境外客户的身份识别困难 |
4. 银行员工协助洗钱以及洗钱的方式增多 |
二、人民币跨境结算监管的立法意义 |
(一) 强化本币金融主权 |
1. 提升货币主权 |
2. 带动贸易投资经济的发展 |
(二) 推动人民币的尽快国际化 |
1. 本币国际化在国际权利上的变化 |
2. 本币国际化在国际义务上的变化 |
三、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监管的思考 |
(一) 加强本外币一体化法律监管 |
1. 统一本外币监管的目标和部门 |
2. 建立全方位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 |
3. 整合完善跨境监测系统 |
4. 加强与其他国家区域的法律监管合作 |
(二) 加强人民币跨境结算真实性核查 |
1. 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监管的有效性 |
2. 发挥商业银行真实性审核监管中的关键作用 |
(三) 反人民币跨境洗钱 |
1. 健全跨境人民币反洗钱法律体系 |
2. 完善跨境洗钱的监管模式 |
3. 强化金融机构反洗钱职责 |
4. 加强反洗钱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法律法规类 |
四、外文类 |
致谢 |
(10)非现场审计在N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审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及目标 |
2.1.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
2.1.3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流程 |
2.2 非现场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 |
2.2.1 非现场审计的定义 |
2.2.2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
2.2.3 非现场审计的特点及作用 |
2.3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 |
2.3.1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概念 |
2.3.2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
2.3.3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
3.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国外发展现状 |
3.1.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国内发展现状 |
3.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内部审计力量尚显薄弱 |
3.2.2 内部审计手段和模式单一 |
3.2.3 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困难 |
3.3 商业非现场审计现状 |
3.3.1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国外发展现状 |
3.3.2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国内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在N银行中的应用 |
4.1 N银行背景介绍 |
4.1.1 N银行概况 |
4.1.2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概况 |
4.1.3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情况 |
4.2 N银行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
4.2.1 N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模式 |
4.2.2 N银行审计流程 |
4.2.3 N银行审计技术与方法 |
4.3 N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现状 |
4.3.1 组织架构与内部职能 |
4.3.2 人员配置及制度体系 |
4.3.3 非现场审计系统建设情况 |
4.3.4 非现场审计的日常运作管理 |
4.4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案例分析 |
4.4.1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非现场模型体系 |
4.4.2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日常监测机制 |
4.4.3 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审计项目应用 |
4.4.4 非现场审计模式下N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问题及风险提示 |
4.5 N银行非现场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5.1 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仍有优化空间 |
4.5.2 模型质量的准确度有待加强 |
4.5.3 审计人员非现场审计能力尚待提升 |
4.5.4 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需更科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N银行非现场审计的建议 |
5.1 改善组织管理模式 |
5.1.1 提高审计人员非现场审计水平 |
5.1.2 加强非现场审计的培训工作 |
5.2 优化系统功能 |
5.2.1 增加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接口 |
5.2.2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
5.2.3 加强抽样汇总功能 |
5.3 重视模型质量管理 |
5.3.1 健全模型管理机制 |
5.3.2 强化激励考核机制 |
5.4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
5.4.1 完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 |
5.4.2 提升系统加密技术 |
5.4.3 加强非现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职业道德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道德约束的质量受权人对于劣质药品控制能力提升实证研究[D]. 任笑红. 天津大学, 2020(01)
-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 ——以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为例[D]. 胡章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食用农产品安全自媒体协同监管机制研究[D]. 施春兰.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D]. 底会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公立医院内部医疗保险管理质量评价研究[D]. 贾艳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建筑节能监测企业的运营管理优化[D]. 李欣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H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柴品发.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D]. 朱晋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跨境人民币结算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李旭.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非现场审计在N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审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江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