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邹正[1](2021)在《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优选及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综合管廊凭借其能高效和模块化使用地下空间的优越性,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建设。其基坑开挖施工通常会在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毗邻构筑物及道路等复杂环境下进行,这对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在综述综合管廊基坑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基坑支护主要类型及基坑变形形式;以成都市科学城北路综合管廊K0+260~K0+580标段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建立了支护结构评价体系,在备选方案中决策出了最优方案;使用Midas GTS NX软件对最优方案下的基坑施工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基坑支护位移及地表变形进行了讨论;在施工全过程中对综合管廊毗邻构筑物开展了沉降监测及分析工作。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以说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能够较好地对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量化评比和决策,数值模拟能对最优支护方案下施工的风险节点进行预估并验证了优选方案的可行性,监测证明最优方案下进行基坑开挖对毗邻桩基础高层建筑的影响安全可控。论文提供了一种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选型的决策方式,并进行了科学验证;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结论可为类似的综合管廊基坑工程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杨明[2](2021)在《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为防止桩孔发生塌孔现象,常采用护壁泥浆来稳定桩基的孔壁。护壁泥浆在桩基施工后会在桩周形成一层泥皮,由于泥皮的强度比桩周土弱,会降低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甚至达不到承载要求而产生经济损失。本文采用室内模型实验和数值分析,研究泥皮厚度及材料参数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由模型试验结果得到中砂地层条件下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沉降曲线为缓变型,有泥皮桩与无泥皮桩相比承载性能明显降低,且泥皮厚度越大,越阻碍桩侧阻力发挥,桩侧阻力损失越多,桩端阻力占比提高,桩基承载能力越低。(2)泥皮厚度达到一定值时,桩的承载性能削弱程度不再由泥皮厚度决定,泥皮周围土层对桩与泥皮接触面的约束作用减弱,泥皮强度成为桩土相互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3)泥皮弹性模量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泥皮的弹性模量越大,桩的q~s曲线上移而沉降越小,曲线拐点对应的沉降值也越小,桩侧阻力越来越大,桩端阻力相应也越来越小。(4)泥皮粘聚力和重度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小。(5)泥皮内摩擦角对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影响较大,加载初始阶段各泥皮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线性分布且基本重合,随荷载的增加各泥皮桩的曲线差距逐渐变大,表现为桩的承载力随内摩擦角的增加而增大,承载性能提高。(6)当荷载超过一定值后,桩侧阻力由静摩阻力转化为滑动摩阻力,桩侧阻力随荷载增加有减小迹象,桩侧泥皮土出现软化现象。图[89]表[5]参[58]
宋刚[3](2021)在《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东南沿海高速路网的基本成型,同时为了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打通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连接枢纽,我国基础交通建设开始大规模转入高原山区。然而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山川河流众多,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湿度变化大等对施工很不利,在高原山区建设桥梁比内地建设桥梁多了很多不确定风险因素。本文研究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在我国数量较少,在高原山区修建的数量更是极少,而且在高原山区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对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进行风险评价与控制十分必要。以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法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来求出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基于云模型的桥梁评价模型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过程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针对高原山区特点分析高原山区桥梁施工特点,梳理桥梁风险评价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风险因素的定义、风险识别的方法、风险评价的方法和风险控制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3)通过专家调查、现场勘探、人员走访、整理施工资料,对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划分,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建立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糊层次熵权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并采用云模型理论处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云模型的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风险评价模型。(4)依托实际工程,根据专家打分法收集的原始数据,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来求出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建立GUI评价界面,对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并通过专家打分法收集的原始数据,使用基于云模型的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计算。(5)根据模糊层次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和基于云模型的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风险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得出总体风险等级,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两种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何静文[4](2020)在《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所以对于建筑工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而为了满足复杂的建筑需求,需要提高相应的建筑施工技术。钻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节省钢筋,造价较低,成桩速度较快,适用范围较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桥梁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之中。本文以宜宾市某科创中心工程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复杂地层钻孔灌注桩中护壁泥浆最佳配比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护壁泥浆的护壁机理,作用和性能,并根据试验,结合项目地质条件确定护壁泥浆的最佳配比。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钻孔灌注桩,以及护壁泥浆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前辈学者们在建筑工程中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在本项目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护壁泥浆的原理、功用性能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护壁泥浆材料的对比优选试验、配合比方案的研究和程序设计,得出护壁泥浆是维持孔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的观点。简述了科创中心工程项目的基本工程概况,分析了工程的地质条件,从施工工艺、钻孔施工、泥浆制备管理及孔内清孔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工程的施工工序。最后通过结合现场的地质条件,以科学的对比性试验为研究方法,确定出最合适的泥浆材料,对泥浆的各个性能指标以及测定方法逐一分析,为本项目确定出一套合理化的配比方案。该方案也在现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了所设计的护壁泥浆的配比为最优配比。
何必伍[5](2020)在《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市化规模不断扩大,珠海横琴新区作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拥有了该地区的第一条珠机城轨隧道。与此同时,由于地铁经济的带动,沿线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但由于地处珠三角深厚软土地质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量的需要,该类建筑大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因此,不断涌现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既有珠机城轨隧道影响的问题,从而成为该地区工程建设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依托该地区某深厚软土桩基工程邻近既有珠机城轨隧道进行施工的实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钻孔灌注桩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钢套管护壁和泥浆护壁两种工况下的钻孔灌注桩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邻近盾构隧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的桩基施工,对隧道管片在各个阶段的轴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几乎不产生影响,隧道管片的Y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均远小于同阶段的其它各向位移最大值。(2)分别以地质条件、桩基直径、桩隧间水平净距和桩基施工顺序为影响因素,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盾构隧道变形影响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不同,隧道管片在整个施工中的各向位移最大值所出现的施工阶段也不同。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隧道管片各向位移最大值与桩径均呈正向非线性关系,而与桩隧间水平净距均呈反向非线性关系。对垂直隧道方向的桩列,优先施工利隧道近处的桩基有助于控制隧道的变形,相反则不利于控制隧道的变形。(3)对控制桩基施工引起邻近盾构隧道变形的桩周加固法进行设计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桩周加固宽度对控制桩基施工引起邻近隧道管片变形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桩周加固宽度和深度的持续增加,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并非呈线性关系;桩周加固下的桩基混凝土硬化对隧道管片产生的竖向位移最大值方向与未加固下的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方向相反。
林浩[6](2020)在《某城市桥梁灌注桩断桩问题分析及处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桥梁工程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其中桥梁桩基础是桥梁工程施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桥梁工程建设的难点,也是参建各方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某桥梁工程中两条灌注桩出现的断桩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文通过理论和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了该桥梁工程中灌注桩断桩事故的判定、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等。本文首先论述了桥梁灌注桩出现断桩事故的经常性和不利影响,得出对其研究的必要性;接下来结合该桥梁工程地质条件、桩径、周边环境等特点,对几种常用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进行比选,研究各种检测方法在该桥梁工程断桩事故判定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然后复盘灌注桩实际施工过程,采用因果分析法对断桩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断桩处理及后续的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接着结合该桥梁工程工期要求、场地条件、断层范围等因素,分析比较断桩处理常用的几种方法,并对最终选用的高压注浆法的整个处理过程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描述;最后通过分析高压注浆法的处理效果、对工期的影响、经济性、社会效益等,评价该处理方法对该桥梁工程断桩的处理效益。所得结论如下:1、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在该桥梁工程中均有效地检测出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但该两种方法均出现了误判的情况,且低应变法误判率更高,需结合钻孔抽芯法进行验证。2、该桥梁工程产生断桩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导管拔管过快及混凝土供应不足。3、该桥梁工程断桩采用高压注浆法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益,且断桩的桩径越大、断层位置越深,该处理方法的性价比越高。4、该桥梁工程出现断桩质量事故,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影响了约1.5个月工期,产生了不必要支出,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参建各方应尽最大努力防范此类事故发生。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工程建设人员在桥梁工程建设中遇到类似断桩事故时提供一些参考。
姚海国[7](2019)在《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提出桩基础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受力构件,是成本、进度管控的重点部位,对于住宅项目的成本、工期管理意义重大。尤以成本为甚,桩基的成本往往可以达到毛坯项目成本的10%20%。如何能快速选定合理的桩基选型方案,在保证工程的质量、工期要求下达到成本的最优化,是地产商关注的重点事项。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选择将“桩基选型”作为研究一般住宅项目经济效益的切入点。本文先总结了桩基础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研究情况;然后分别从设计、施工、造价等角度出发,找出影响桩基工程选型的关键因素,理清选型的标准工作流程;之后,将前述梳理成果进行整合,并在多个实际项目中进行复盘,在实地分析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设计方案可行性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各方案的成本造价,从而找出经济效益最佳的桩基方案。通过方案比选后发现以下结论:1.同一项目不同桩型之间,经济效益差别明显,因此在实际启动桩基工程之前进行详尽的桩基方案经济性比选非常重要,能带来显着的成本节约;2.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使用较为普遍,价格较低;人工挖孔桩使用较少,多用于较为恶劣的地质环境下,价格较高;3.钻孔灌注桩较预应力管桩而言一般承载力更大、能以较少的桩数满足承载力需求,同时二者的单价差距逐渐缩小,因此多数环境下钻孔灌注桩方案的经济性优于预应力管桩方案,可以在项目桩基设计时多考虑钻孔灌注桩方案;4.并非所有项目都可以进行经济性比选。当地质条件较为特殊、限制了可使用桩型时,应首先满足工程和设计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讨论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亚会[8](2019)在《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的掘进施工扰动及主动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盾构隧道穿越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铁路及其安全运营往往具有较高的变形控制要求,盾构隧道下穿运营铁路过程中伴随着开挖卸荷、应力释放、土体扰动及地层损失,对铁路路基、铁路桥和钢轨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引发列车运行安全问题。特别是对于盾构隧道穿越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相互邻近的铁路股道群工程,更是成为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保证铁路群的变形满足列车安全运营的要求,对运营铁路群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及主动防护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项目,盾构下穿胶济铁路和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工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下穿开挖掘进过程中,运营铁路群的路基、钢轨、桥梁的变形及桩基受力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主动防护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R3线盾构隧道下穿胶济铁路和胶济客专特大桥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其中包括:(1)通过对施工荷载组合方案的比选模拟,结果表明,注浆压力的变化对胶济铁路和胶济客专的位移影响最大;(2)通过对最优施工荷载组合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不采取加固措施的前提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完成后,胶济铁路路基沉降值和胶济客专桥墩Y向和Z向位移值均超过了安全控制标准报警值;(3)通过对本工程盾构穿越铁路群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胶济铁路和胶济客专特大桥相互之间影响很小。(2)总结了国内类似工程施工案例,初步选取了本工程的主动防护措施,即对胶济铁路路基段预采取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以及对胶济铁路客运专线特大桥段采取钻孔灌注桩隔离措施,并确定对钻孔灌注桩进行Ф0.6m@0.8m、Ф0.8m@1.0m和Ф1.0m@1.2m三种类型的比选研究。模拟结果表明:(1)主动防护措施方案对铁路结构变形控制效果明显;(2)对比三种直径隔离桩加固方案的计算结果,Ф0.8m@1.0m隔离桩方案和Ф1.0m@1.2m隔离桩方案下的地表、铁路桥墩、路基、轨道等的变形量相差很小。(3)结合现场盾构掘进施工步序,对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胶济铁路路基和轨道、胶济客专特大桥桥墩的变形规律与模拟结果规律基本吻合,然而由于右线盾构隧道掘进施工中两次停机,造成了胶济铁路路基和轨道变形过大。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并结合施工中的问题,对盾构隧道穿越铁路线路施工提出了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王学[9](2019)在《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套管灌注桩在支护体系中能承受很大的载荷,并且对周围土体扰动较小,近几年全套管灌注桩在施工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现有的主要基于施工经验的施工方案制定方法具有主观性和不可复制性,考虑问题易片面化。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高效全面、合理适用、客观经济的桩基选型原则,通过优化选型使施工方案更经济合理和安全高效。本文以全套管灌注桩方案优选为研究对象,在对全套管灌注的概念、施工工艺和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方案。基于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得出全套管灌注桩施工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构建影响因素邻接矩阵。以邻接矩阵为基础,建立全套管灌注桩方案优化的解释结构模型,理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以改善后的层次排序与指数标度化解一致性检验中存在的缺陷。构建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方案优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判断矩阵,通过比较各方案相对于评价指标权重大小,选出最优的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施工方案。并以跨越上海地铁9号线全套管灌注桩施工项目为工程实例进行应用验证,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在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方案优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合理性,针对桩基方案优选的要求,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王凡俊[10](2018)在《软土地区桩基施工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土质软弱,土体受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在这类地区进行灌注桩及CFG桩基施工时从桩顶标高至地表范围内会留下空孔,工程案例表明,当大量空孔同时存在时,其对周围环境会造成较大影响,即群孔效应。本研究利用工程实测、离心机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单孔及群孔引发周边地层变形的规律及群孔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于大量桩孔较难模拟的问题,提出了多孔合并法及等效基坑法等简化模拟方法。进一步针对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提前施工地连墙等几种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利用Plaxis 3D有限元模拟对单孔及群孔引发周边地层变形的规律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群孔引发的周边地表沉降与孔数呈对数关系,孔数增大到一定值时沉降不再显着增长。孔数较少时,群孔效应引起的周边深层土体竖向和水平向变形最大值均位于距地表一定深度处。随着孔数增多,周边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向变形均增大,最大值位置逐渐转移至地表并呈现三角形变形模式。群孔效应的主要影响区为孔底标高以上、距群孔边界2倍孔深以内区域。(2)为了精细化模拟群孔效应,本研究进行了单孔及群孔的离心机试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参数分析。离心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群孔效应的严重影响,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孔周应力变化及孔周土体变形分析揭示了群孔效应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单孔情况下周围土体中会出现水平环向应力拱和竖向应力转移,有效限制孔壁内缩变形。而当大量空孔存在且孔间距较小时,孔周边土体水平和竖向应力拱相互影响削弱导致每个空孔的内缩变形均大于单孔时的变形值,这是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土体变形严重的主要原因。(3)针对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几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在桩基施工前提前施工围护结构、空孔回填、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及隔离桩等。采用空孔回填措施时,回填整个群孔区域外围一定排数空孔就可起到较好的效果;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可以大幅度增加围护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进一步减小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基坑外施作隔离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隔离桩外侧地表沉降。(4)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大量空孔情况下群孔效应较难模拟的问题,提出了多孔合并法和等效基坑法等简化模拟方法,并利用工程案例进行了对比与验证。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优选及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基坑支护主要类型及基坑与地面变形 |
2.1 基坑支护主要类型 |
2.2 基坑与地面变形形式 |
2.3 本章小结 |
3 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优选 |
3.1 工程概况 |
3.2 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优选方法 |
3.3 FAHP评价体系的建立 |
3.4 基于FAHP的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4.1 Midas GTS NX软件简介 |
4.2 综合管廊深基坑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综合管廊深基坑临近建筑物监测研究 |
5.1 监测目的及原理 |
5.2 监测方案 |
5.3 监测数据分析 |
5.4 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护壁泥浆对桩承载力影响机理 |
2.1 桩身荷载传递机理 |
2.2 泥皮形成机理 |
2.3 护壁泥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机理分析 |
2.3.1 桩土共同作用机理分析 |
2.3.2 护壁泥浆对桩侧阻力的影响机理 |
2.3.3 护壁泥浆对桩端阻力的影响机理 |
2.3.4 护壁泥浆对桩身自身强度的影响机理 |
2.4 小结 |
第三章 泥皮厚度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模型试验 |
3.2.1 材料参数 |
3.2.2 试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3.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3.3 泥皮厚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泥皮材料参数对桩的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4.1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 |
4.2 本构模型的选择 |
4.3 接触关系设定 |
4.3.1 接触面的设定 |
4.3.2 接触面属性的设定 |
4.4 初始应力平衡 |
4.5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4.5.1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
4.5.2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
4.5.3 泥皮弹性模量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
4.6 泥皮黏聚力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4.6.1 泥皮粘聚力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
4.6.2 泥皮粘聚力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
4.6.3 泥皮粘聚力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
4.7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4.7.1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 |
4.7.2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侧阻力的影响 |
4.7.3 泥皮内摩擦角对桩端阻力的影响 |
4.8 泥皮重度对桩承载性能影响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
5.3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
5.3.1 原位试验过程 |
5.3.2 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
5.4 工程实例数值分析 |
5.4.1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
5.4.2 网格划分与加载 |
5.4.3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原位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桥梁施工风险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桥梁施工风险研究现状 |
1.4 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常用理论与方法 |
2.1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特点 |
2.1.1 高原山区的界定 |
2.1.2 高原山区特点 |
2.1.3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难点 |
2.1.4 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特点 |
2.2 桥梁施工风险定义 |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2 桥梁风险及桥梁施工风险的基本概念 |
2.3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识别 |
2.3.1 风险识别原则 |
2.3.2 风险识别步骤 |
2.3.3 风险识别方法 |
2.4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分析 |
2.4.1 定性风险分析法 |
2.4.2 定量风险分析法 |
2.4.3 定性定量综合分析法 |
2.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5 高原山区桥梁施工风险控制 |
2.5.1 风险规避 |
2.5.2 风险转移 |
2.5.3 风险缓解 |
2.5.4 风险自留 |
2.6 确定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各方法的适用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特点及工艺流程 |
3.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风险因素施工风险识别 |
3.2.1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风险识别依据 |
3.2.2 施工作业分解 |
3.2.3 风险因素辨识 |
3.2.4 风险事故 |
3.3 模糊层次熵权综合评价法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熵权法 |
3.3.3 层次熵权法 |
3.3.4 模糊层次熵权综合评价模型 |
3.4 基于云模型的桥梁施工风险评价法 |
3.4.1 云模型基本理论 |
3.4.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3.4.3 正态云模型 |
3.4.4 云模型发生器 |
3.4.5 综合云模型 |
3.5 风险接受准则和数据来源 |
3.5.1 风险分级 |
3.5.2 风险接受准则 |
3.5.3 数据来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水文条件 |
4.1.4 地质构造及地震 |
4.1.5 气象条件 |
4.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过程风险因素识别 |
4.2.1 钻孔灌注桩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4.2.2 承台、桥台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4.2.3 墩柱、盖梁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4.2.4 钢管拱现浇段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4.2.5 主桥上部结构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
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1 施工过程安全风险因素体系的建立 |
4.3.2 建立因素集 |
4.3.3 建立评价集 |
4.3.4 建立权重集 |
4.3.5 建立隶属度矩阵 |
4.3.6 模糊综合评价 |
4.3.7 模糊层次熵权评价GUI界面设计 |
4.4 基于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1 建立因素集 |
4.4.2 求取各指标因素的权重 |
4.4.3 评语集的建立 |
4.4.4 评语集的云化 |
4.4.5 风险评价指标评价云的确定 |
4.4.6 风险度等级的确定和分析 |
4.5 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 |
4.5.1 钻孔灌注桩施工 |
4.5.2 承台、桥台施工 |
4.5.3 墩柱、盖梁施工 |
4.5.4 钢管拱现浇段施工 |
4.5.5 主桥上部结构施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
5.1 钻孔灌注桩施工 |
5.1.1 钢筋笼制作和吊放风险 |
5.1.2 高原气候下水下混凝土灌注风险 |
5.1.3 钻头钻杆连接不可靠风险 |
5.1.4 塌孔、偏孔、钻孔渗浆漏浆风险 |
5.2 承台、桥台施工风险 |
5.2.1 承台基坑上边坡支护强度不足风险 |
5.2.2 基坑外围无防护风险 |
5.2.3 模板支拆范围未设置围栏、未悬挂明显的警示牌风险 |
5.2.4 在雨季等不利季节施工风险 |
5.2.5 高原气候下混凝土裂缝风险 |
5.3 墩柱、盖梁施工 |
5.3.1 钢筋绑扎高处作业风险 |
5.3.2 盖梁支架失稳风险 |
5.3.3 盖梁支架、模板的搭设、拆除风险 |
5.3.4 高原气候下混凝土裂缝风险 |
5.4 钢管拱现浇段施工 |
5.4.1 钢筋模板固定不牢风险 |
5.4.2 高原气候下拱脚混凝土裂缝风险 |
5.4.3 支架基础地基承载力不足风险 |
5.4.4 拱脚临时固结措施风险 |
5.5 主桥上部结构施工 |
5.5.1 高原钢管拱分段运输风险 |
5.5.2 高原冬季钢管拱现场组焊风险 |
5.5.3 缆索吊吊装风险 |
5.5.4 江风对拱肋、中横梁、桥面板的吊装影响 |
5.5.5 高原日照强度以及气温对钢管拱合拢影响风险 |
5.5.6 高原气候下钢管混凝土的灌注风险 |
5.5.7 主系梁张拉钢筋束风险 |
5.5.8 高原气候下拱肋钢管混凝土“脱空”、“脱粘”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及获奖情况 |
附录 B 木高大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木高大桥安全现状调查 |
附录 D MATLAB计算程序输入输出过程 |
(4)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
1.2.2 钻孔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
1.2.3 护壁泥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复杂地层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选取研究分析 |
2.1 复杂地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护壁泥浆的要求 |
2.2 类似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案例研究分析 |
2.2.1 案例分析方法 |
2.2.2 某商城的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分析 |
2.2.3 某工程桩基施工灌注桩护壁泥浆的分析 |
2.2.4 复杂地层下某桥梁基础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的分析 |
2.3 复杂地层下灌注桩护壁泥浆总结分析 |
第三章 护壁泥浆的研究及应用 |
3.1 泥浆的护壁机理 |
3.2 泥浆的作用和性能 |
3.2.1 泥浆的作用 |
3.2.2 泥浆的性能 |
3.3 泥浆材料的选取 |
3.3.1 泥浆主材 |
3.3.2 泥浆添加剂及作用 |
第四章 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确定 |
4.1 泥浆配合比 |
4.2 泥浆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4.3 泥浆的制备 |
4.3.1 泥浆性能参数的过程控制 |
4.3.2 泥浆的质量控制 |
第五章 某科创工程项目现场实际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周边环境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5.2 施工工艺简介 |
5.2.1 设备的选择 |
5.2.2 工序布置 |
5.3 泥浆的配制和管理 |
5.3.1 泥浆材料的优选实验 |
5.3.2 泥浆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
5.3.3 泥浆的制备 |
5.3.4 泥浆的质量控制 |
5.4 工程实际效果分析 |
5.4.1 钻孔灌注桩稳定性效果 |
5.4.2 护壁泥浆应用过程中性能指标检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
1.2.2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影响邻近隧道结构变化的理论因素分析 |
2.1 深厚软土或砂土地层的存在对邻近隧道的不利影响 |
2.2 钢套管下设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 |
2.2.1 钢套管下设对周边土体的应力分析 |
2.2.2 钢套管下设引起隧道内力和位移计算 |
2.3 桩基成孔和混凝土灌注的加卸载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 |
2.4 施工机械振动对邻近隧道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邻近盾构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介绍 |
3.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3.1.3 工程重难点与隧道控制标准 |
3.2 全套管全回转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
3.2.1 工艺原理 |
3.2.2 工艺特点 |
3.2.3 工艺流程 |
3.3 数值建模 |
3.3.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
3.3.2 模型的基本假定 |
3.3.3 模型本构和材料参数选取 |
3.3.4 模型边界和荷载条件设定 |
3.3.5 模拟工况和过程实现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桩基与隧道间深层土体X向水平位移分析 |
3.4.2 隧道管片变形分析 |
3.4.3 隧道管片结构内力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变形影响的参数分析 |
4.1 地质条件的参数分析 |
4.1.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1.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1.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 桩径的参数分析 |
4.2.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2.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 桩基与隧道间水平净距的参数分析 |
4.3.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3.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 桩基施工顺序上的参数分析 |
4.4.1 隧道管片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2 隧道管片竖向位移最大值分析 |
4.4.3 隧道管片总位移最大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控制措施简介与分析 |
5.1 桩基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控制措施 |
5.1.1 施工前控制措施 |
5.1.2 施工中控制措施 |
5.1.3 施工后控制措施 |
5.2 桩基施工中控制隧道变形的桩周加固设计参数分析 |
5.2.1 桩周加固宽度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分析 |
5.2.2 桩周加固深度对控制隧道变形的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某城市桥梁灌注桩断桩问题分析及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的背景 |
1.2.研究的问题 |
1.3.文献综述 |
1.3.1.国内研究现状 |
1.3.2.国外研究现状 |
1.4.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工程地质概况 |
2.2.大桥桩基础设计概况 |
第三章 断桩的检测与判定 |
3.1.大桥灌注桩检测方法比选 |
3.2.大桥灌注桩断桩事故的判定 |
3.3.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断桩事故原因分析 |
4.1.灌注桩5-P2夹泥断桩原因分析 |
4.2.灌注桩1-P10砂浆夹层断桩原因分析 |
4.3.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断桩的处理 |
5.1.大桥灌注桩断桩事故处理方法比选 |
5.2.高压注浆法处理过程 |
5.3.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处理效益评估 |
6.1.处理效果评估 |
6.2.工程进度影响评估 |
6.3.经济性评估 |
6.4.社会效益评估 |
6.5.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住宅项目中的桩基础 |
1.2 桩基础技术发展简述 |
1.2.1 桩基础的发展历程 |
1.2.2 桩基础研究现状 |
1.2.3 桩基础发展方向 |
1.3 桩基础选型及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
1.3.1 对桩基础选型的研究 |
1.3.2 对桩基础经济效益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2.1 设计原则及流程 |
2.1.1 桩基承载机理 |
2.1.2 桩基设计基本原则 |
2.1.3 设计流程 |
2.2 桩基设计计算 |
2.2.1 桩基计算原则 |
2.2.2 桩基尺寸设计 |
2.2.3 承载力验算 |
2.2.4 桩身强度验算 |
2.3 桩数计算 |
2.3.1 桩基布置基本条件 |
2.3.2 桩数取值 |
2.4 沉降验算 |
2.4.1 沉降变形允许值 |
2.4.2 沉降计算方法 |
2.4.3 等效分层总和法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
3.1 桩的分类 |
3.2 预应力管桩 |
3.2.1 类别定义 |
3.2.2 类别特点 |
3.2.3 施工方法 |
3.2.4 常见问题 |
3.3 人工挖孔桩 |
3.3.1 类别定义 |
3.3.2 类别特点 |
3.3.3 施工方法 |
3.3.4 常见问题 |
3.4 钻孔灌注桩 |
3.4.1 类别定义 |
3.4.2 类别特点 |
3.4.3 施工方法 |
3.4.4 常见问题 |
3.5 复合桩基 |
3.5.1 类别定义 |
3.5.2 类别特点 |
3.5.3 设计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
4.1 造价费用组成 |
4.2 人、材、机比重分析 |
4.2.1 工艺差别分析 |
4.2.2 成本差别分析 |
4.3 工程变更签证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基工程案例分析 |
5.1 沈阳苏家屯某住宅项目案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1.3 基础方案 |
5.1.4 灌注桩方案测算 |
5.1.5 管桩方案测算 |
5.1.6 桩基造价对比 |
5.1.7 工程方案 |
5.1.8 桩基检测 |
5.1.9 沉降观测 |
5.2 六安市舒城县杭埠镇某住宅项目案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2.3 桩基设计 |
5.2.4 管桩方案测算 |
5.2.5 灌注桩方案测算 |
5.2.6 桩基造价对比 |
5.2.7 工程方案 |
5.2.8 桩基检测、沉降观测 |
5.3 南京市溧水区某住宅项目案例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 |
5.3.3 桩基设计 |
5.3.4 人工挖孔桩方案测算 |
5.3.5 桩基造价核算 |
5.3.6 工程方案 |
5.3.7 桩基检测、沉降观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的掘进施工扰动及主动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盾构施工对地层与铁路的扰动影响分析 |
2.1 概述 |
2.2 盾构隧道施工的工作原理及其力学行为机理分析 |
2.2.1 盾构法施工的工作原理 |
2.2.2 盾构法施工过程力学行为机理分析 |
2.3 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位移解析 |
2.4 盾构掘进施工对地层的扰动 |
2.5 盾构掘进施工对铁路路基、钢轨的扰动 |
2.6 盾构掘进施工对铁路桥的扰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背景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2 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材料模拟方法及计算参数 |
3.2.3 计算荷载 |
3.2.4 模型的建立 |
3.3 铁路群变形分析与安全性判别 |
3.3.1 施工荷载方案比选研究 |
3.3.2 铁路路基沉降规律分析 |
3.3.3 铁路桥墩位移规律分析 |
3.3.4 路基沉降和桥墩变形安全性判别 |
3.4 铁路群的相互影响研究 |
3.4.1 盾构掘进施工对胶济铁路与胶济客专的影响分析 |
3.4.2 盾构仅下穿胶济铁路与仅下穿胶济客专的理想化模拟 |
3.4.3 铁路群的相互影响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动防护措施比选与有效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主动防护措施初步选定与模型建立 |
4.2.1 类似工程主动防护措施的案例 |
4.2.2 主动防护措施的机理分析 |
4.2.3 主动防护措施的初步选定 |
4.2.4 主动防护措施的模型建立 |
4.3 主动防护措施对比分析 |
4.3.1 地表沉降分析 |
4.3.2 桥墩位移变形分析 |
4.3.3 桩基位移和内力分析 |
4.3.4 胶济铁路路基沉降分析 |
4.3.5 胶济铁路和胶济客专轨道变形分析 |
4.3.6 主动防护措施的最终确定 |
4.4 有效性分析 |
4.4.1 运营铁路群变形监测方案 |
4.4.2 盾构掘进施工步序 |
4.4.3 胶济铁路监测结果及影响分析 |
4.4.4 胶济客专监测结果及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套管灌注桩研究现状 |
1.1.2 全套管灌注桩方案优选现状 |
1.1.3 研究评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全套管灌注桩施工方法 |
2.1 全套管灌注桩 |
2.1.1 桩基工程的优点 |
2.1.2 灌注桩的发展 |
2.1.3 全套管灌注桩的工艺流程 |
2.1.4 全套管灌注桩的原理和特点 |
2.2 桩基优化选型的常用方法 |
2.2.1 定性分析法 |
2.2.2 定量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全套管灌注桩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
3.1 全套管灌注桩方案设计阶段的评价策略 |
3.1.1 方案构思阶段的评价策略 |
3.1.2 方案构建框架阶段旳评价策略 |
3.1.3 方案详细设计阶段的评价策略 |
3.2 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
3.2.1 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3.2.2 建立邻接矩阵与可达矩阵 |
3.2.3 分解可达矩阵 |
3.3 本章小结 |
4 全套管灌注桩方案优选评价指标研究 |
4.1 结合目标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4.1.3 方案优选评价过程 |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权重 |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2.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2.3 计算判断矩阵综合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案例介绍 |
5.1.1 工程案例简介 |
5.1.2 施工方案一 |
5.1.3 施工方案二 |
5.1.4 全套管试验桩情况 |
5.2 构建项目解释结构模型 |
5.3 项目方案评价系统的建立 |
5.3.1 建立项目AHP模型 |
5.3.2 计算项目判断矩阵的综合权重 |
5.4 方案比选 |
5.5 改进后的效益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1.2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软土地区桩基施工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桩成孔、地连墙成槽造成的周边土体变形不容忽视 |
1.1.3 群孔效应的形成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 |
1.1.4 研究意义 |
1.2 小规模开挖卸荷问题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1 地下连续墙成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1.2.2 钻孔灌注桩成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1.2.3 长螺旋CFG桩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1.3 群孔效应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单孔及群孔引发周边地层变形的规律研究 |
2.1 引言 |
2.2 单孔引发周边土体地表沉降研究 |
2.2.1 模型介绍 |
2.2.2 土体性质介绍介绍 |
2.2.3 工况及计算步骤 |
2.2.4 模拟结果分析 |
2.3 群孔引发周边地表沉降和深层土体变形研究 |
2.3.1 数值模型介绍 |
2.3.2 群孔引发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2.3.3 群孔引发周边深层土体变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孔效应的离心机试验及数值模拟反演验证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离心机试验平台 |
3.2.2 试验土体 |
3.2.3 成孔装置 |
3.2.4 模型制备过程 |
3.2.5 试验分组设计 |
3.2.6 试验过程 |
3.3 离心机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土体沉降监测结果 |
3.3.2 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 |
3.3.3 孔径变化测量结果 |
3.4 数值模拟反演验证 |
3.4.1 数值模型介绍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孔效应中空桩孔的相互影响及叠加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介绍 |
4.2.1 土质条件及模型尺寸 |
4.2.2 施工步骤 |
4.3 单独成孔时土体的应力变化规律 |
4.3.1 水平向应力拱 |
4.3.2 竖向应力转移 |
4.4 群孔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4.4.1 群孔间应力拱的相互影响 |
4.4.2 群孔间竖向应力转移的相互影响 |
4.4.3 成孔的卸荷效应对相邻孔变形的影响分析 |
4.5 群孔效应随孔数变化规律 |
4.5.1 单排孔随孔数增加孔壁变形规律 |
4.5.2 随排数增加孔壁变形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围护结构对群孔效应影响的控制作用研究 |
5.3 部分空孔回填对群孔效应影响的控制作用研究 |
5.3.1 空孔回填效果分析 |
5.3.2 不同孔数回填效果对比 |
5.3.3 同时施工地连墙和部分空孔回填效果分析 |
5.4 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对群孔效应影响的控制作用研究 |
5.5 隔离桩对群孔效应影响的控制作用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地层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群孔效应计算中孔形转化的研究 |
6.3 群孔效应计算的多孔合并法研究 |
6.3.1 无围护结构情况下的多孔合并 |
6.3.2 有围护结构情况下的多孔合并 |
6.4 群孔效应计算的等效基坑法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工程实例模拟验证 |
7.1 工程实例介绍 |
7.1.1 工程概况 |
7.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7.1.3 基坑支护设计 |
7.1.4 实测结果 |
7.2 模型及参数介绍 |
7.2.1 工程案例数值模型介绍 |
7.2.2 工况及计算步骤 |
7.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环境下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优选及监测[D]. 邹正.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护壁泥浆对钻孔灌注桩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D]. 杨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高原山区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宋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复杂地层下钻孔灌注桩护壁泥浆最优配制的研究[D]. 何静文. 兰州大学, 2020(04)
- [5]珠海横琴某深厚软土桩基施工对邻近既有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D]. 何必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某城市桥梁灌注桩断桩问题分析及处理的研究[D]. 林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一般住宅项目桩基选型与经济效益分析[D]. 姚海国. 清华大学, 2019(01)
- [8]盾构穿越运营铁路群的掘进施工扰动及主动防护研究[D]. 王亚会. 济南大学, 2019(01)
- [9]全套管灌注桩项目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王学.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软土地区桩基施工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D]. 王凡俊. 天津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