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

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

一、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友叶,陈义平,徐理响[1](2021)在《竞而不争:村级选举的政治生态及其困境——基于安徽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村级选举是考察村民自治、村庄自主和乡村治理的可视化窗口。探究村级选举实践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中国农村研究的重要论题。通过对安徽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性剖析发现,村级选举表现出"高票当选、低票落选"的弱竞争性样态。本文立足于政治系统论,以"制度—生活"为核心机制建构村级选举生态系统,深度分析该生态结构的生成逻辑、运行秩序与实践困境。制度权威影响下选举的规范化与乡村秩序中选举的生活化共同塑造"竞而不争"的选举生态。制度化选举赋予"竞"的生态属性与选举行为,生活化选举形塑"不争"的选举策略与乡土规则。"竞而不争"的选举生态反映了现代性的制度规范与乡土性的生活智慧,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活三重维度上营造良性选举秩序。由于村级选举中制度性因素与生活化要素的共同作用,在一些选举场域中造成自治空间的消解、选举程序的虚置与选举运行的非均衡化等实践困境。对于如何化解选举中的困境,平衡制度化选举与生活化选举在基层实践中的矛盾性与差异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金哲娅[2](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研究》文中认为选举权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有普遍性及平等性。而少数民族选举权的保证程度不仅是度量某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主程度的关键标志,还是裁定某个法治社会及宪政国家的关键标准。中国的宪法及选举法创立了许多的制度,较好的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选举权,属于少数民族选举权保障的范畴。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的行使保驾护航。笔者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进行了概述,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概况及其人口特征、选举权的定义及性质以及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的意义。其次,笔者通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的现状,进而发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选举制度保障不力、选举程序存在漏洞、蒙古族参与意识薄弱以及蒙古族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缺失。再次,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问题的原因。包括,选举制度的原因、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原因、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参与主体自身的原因。最后,笔者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保障的完善路径。包括,进一步加强党对少数民族选举权利保障的全面领导、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建设、改革选举程序,推进制度完善以及提高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本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进行研究,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袁学丽[3](2020)在《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村委会选举在巩固农村基层民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委会选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其中贿选尤为严重,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破坏基层选举的正常秩序,严重危害农村地区基层民主建设,扰乱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深层次探讨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和提出对策的逻辑架构,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这一理论分析视角,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总结出贿选现象具有手段多样化、行为组织化、活动隐蔽化、现象普遍性等特点,指出贿选的本质表现为公权的私化、公权的异化、政治权力的趋利化。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作为分析视角,对贿选进行制度分析、非制度分析、路径依赖分析、关键节点分析及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分析,探究贿选存在的原因。在借鉴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尝试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提出治理路径。在制度层面上:通过均衡权力分配来缓解权力张力;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选举程序;构建监督机制,缓解制度张力;在非制度层面上:通过提升民主法治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规范经济能人从政之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来缓解环境张力;在破解消极路径依赖方面,提出通过抓住关键节点,削弱贿选动机;最后在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方面,推进村规民约建设等,运用多种路径治理来根治贿选问题,构建村委会选举中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姜日皓[4](2020)在《我国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盖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村委会选举制度在不断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和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路线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推进农村地区民主政治建设,同时还是保障农村基层建设和社会政治发展的根本制度。因此,推进农村选举制度的合理执行与有效实施,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多年的探索,农村选举制度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目前的村民委员会制度也获得了肯定和拥戴。然而,地区性的政治建设依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特殊的民风环境,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人员关系和迥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的差异,也为村委会选举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差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政治氛围还会受到村内宗族关系和封建遗留思想等多方影响,导致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往往存在更多的问题,包括参与性低、宗族干涉和上级干涉等,其中贿选问题也十分突出,值得进行及时管理和重视。论文的研究以辽宁省盖州地区农村选举状况和问题为研究着力点,调查搜寻当地村委会选举的问题,探索该地区农村选举状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论文的研究了解到,以盖州地区为主的村民选举和自治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在农村复杂关系背景下村民自治失效问题,以及农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宗族问题、人口流失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不畅问题等等,这使得基层管理很难做到公平合理,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精力。本文的研究和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基层管理中,农村地区的村民认知需要提升,而基层干部的现实社会价值也需要被提升,包括是否能够真实的完成基层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否具备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是否能够准确的上情下达进行基层监管等。论文的研究显示当前全国高度重视背景下,农村地区基层建设是否能够推进有效的监管模式,从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着手,将农村基层办实事、改变现实状况的考量加入对基层自治的要求中去,才能实现更好的管理。因此本文的研究将结合该地区和目前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找出合理的建议,为今后盖州乃至辽宁地区的农村自治制度构建和农村民主选举的公正性、有效性给出理论和实践的建议。

周财泉[5](2019)在《当前G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例》文中指出村民自治是实现广大农民当家做主、依法行使自主权利的有效途径,而村民民主选举是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关键性环节,对于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自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村民民主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经过了 20年的实践和几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热情,使广大群众民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也发展出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是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基本情况,以及过程中出现的民主选举的程序不规范、“贿选”现象、宗族势力操纵左右选举、民主意识的淡薄不均衡以及基层党委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从培育村民民主意识,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化选举和责任体制,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化,落实民主监督机制,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维护民主自治公平正义等方面讨论改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方法和对策,为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参考。

王思琴[6](2019)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研究 ——以安徽省X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文中认为党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社会矛盾更为多发,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比如乡村治理参与主体间的持续互动仍然缺乏科学的制度设计,乡村活力的深度激发仍然缺乏系统的组织安排,广大村民有效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仍在摸索与完善。因此在乡村治理各个领域,如何引导村民践行积极、有序、制度化、现代化的参与行为,在乡村治理中成为充满活力的主体,并在激发乡村活力的同时维护乡村秩序,不仅需要从加强政府引领角度着手,也需要从村民自身的提高和完善角度寻找良药。其中,如何规范和加强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参与式民主理论和归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018年安徽省H市X村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为观察对象,将村民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行为作为研究视角,试图分析X村村民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行为现状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参与主体的内在提升和参与环境的外在保障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行为优化路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着重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乡村民主选举的研究成果。第二章,理论分析。阐释了在研究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过程中将用到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和归因理论的源起、发展和主要内容。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现状和成因的分析。其中,第三章从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参与效能三个方面具体研究安徽省H市X村村民在参与此次换届选举的行为现状。第四章,在对海德归因理论以及后期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的“非常规模型”的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结合X村村民参与的现状,将现状的成因进一步归类和延伸,划分为内在归因—参与主体因素、外在归因—参与环境因素,具体分析村民参与行为弱化的成因。第五章,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优化路径。在归因理论视角的大背景下,结合上一章节归因的分类研究,同样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即参与主体的内在提升和参与环境的外在保障,提出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优化路径。最后是结语,阐述当前村民参与民主选举以及乡村其他公共事务的行为困境,解释尝试将归因理论结合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这一热点话题的价值和意义。

赵守超[7](2019)在《三维视角下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村2018年选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民是村委会选举中的重要主体变量,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动力激发与机制构建会直接影响到村委会选举的有效性。有效的选举参与是村民表达和实现利益主张的制度化渠道,它具有强化农民在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农民政治认同感等重要作用,进而成为提高村民自治制度效能与达成乡村善治的关键环节。农民选举参与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政治文化理论,这也是本文分析视角的理论来源。此外,农民选举实践会受到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府、宗族势力、乡村精英的作用,前任村干部的表现、农民自身素质、选举是否公正等因素的影响,在选举中会采取搭便车、用脚有票、制度化参与,甚至是盲选、错选的行为选择。无论何种影响因素,利益是农民作出行为选择的深层次动因,理性的农民会权衡利弊得失以采取相应的选举行为。当农民持政治冷漠态度时,农民在选举中搭便车或者用脚投票时,则又会感受到来自基层政府、宗族团体、乡村精英等其他主体的压力,对于推动农民选举参与这一行为目标而言压力也就转化为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动力。倘若压力逼迫下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是一种被动行为,而有着良好社会资本存量村庄的农民则会基于自身信任主动参与选举。为此可以用“利益-压力-信任”三维视角来分析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行为。利益、压力、信任三个主要素不是对立的,相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于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之中。实证研究阶段,选取基层民主发展程度适中的山东省R村作为研究个案,以“三维视角”分析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行动逻辑。首先通过回忆2010年与2014年两次选举的关键事件,从农民参与选举的利益驱动、压力逼迫、信任确立等角度,阐述农民选举参与既有动力格局。接着以R村2018年村委会选举的具体过程为主体脉络,就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动力机制的作用状况,从基层政府、农民自身、宗族团体、乡村精英等主体层面,乡村公共精神、制度与非制度规范等社会层面综合分析其参与选举动力机制生成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归纳总结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动力要素、动力结构及相应作用原理,继而提出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机制模型,即利益、价值、制度、信任、主体多要素交互影响,内生型、外生型动力共同作用的系统机制。在分析了其建构可能性基础上,尝试提出这一机制的建构路径。首先,打造“基层政府-农民-乡村社会”的利益共同体,以利益诉求的表达与实现催生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基础动力,以潜在利益关联促使乡村多元主体对农民选举参与的认同与支持。其次,增强村庄社会公共性价值导向,实现选举的“效率至上”与“民主价值”的融汇贯通。再次,相应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范的健全与完善,其中非正式制度包括村规民约、村庄社会资本等。最后,无论是利益驱动、价值导向都要嵌入到村庄农民、乡村精英、宗族团体等主体要素中,最终建立多元主体的联结互动机制,这需要政府更新治理理念,农民增强参与能力。动力机制的系统建构,为我国村民自治的深化与完善开拓了新视野,也为村民自治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赵婧[8](2019)在《不同类型合作社成员参与村委会选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主选举是农民行使民主权利和表达个体利益诉求的现实体现,也是村民自治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多选民能够在村委会选举中积极参与,在选举过程中选民敢于积极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的民主权利,选举行为也逐渐更加理性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6年颁布并实施,随之而来的是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越来越多农户被合作社所覆盖。截至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累计达到193.3万,超一亿户农民参与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加深,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尤其在当今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产品竞争激烈,农村社会结构也不断变化,作为农村新兴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更加显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能给社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还能将不同种类的社会服务提供给社员,所以,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意愿在合作社内部逐渐显现,合作社不断发展成为乡村治理的新兴主体,进而影响了乡村政治格局的改变。因此合作社社员作为“组织化选民”在村委会选举中会比“个体化选民”表现得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不过,目前村民的政治文化背景是多元的,因此,村民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然而,国家对合作社大幅补贴是合作社发展的大环境,继而引发了现实中大量合作社发展出现“异化”现象,其中一些合作社的章程是虚设的,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得到实际的贯彻和执行,合作社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合作社甚至演变成了公司,仅仅以盈利为目的,缺少有效地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经营;另外少部分合作社创新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这些合作社都被统称为“异化”的合作社。本文通过对合作社、村委会选举、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以目前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为依据,在梳理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异化”的合作社分为三类:松散联合型合作社、公司型合作社和空壳型合作社。由于空壳型合作社不存在任何实际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在参与乡村治理和村委会选举中也没有实质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研究前两种最典型的不同类型合作社为载体,分析其社员在参与村委会选举中做出的选举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讨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何种关系为纽带嵌入到乡村治理当中,应如何继续推动落实,合作社未来将如何变革。本文选取山东省东营市武王红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同富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家典型合作社进行案例分析,利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两家合作社并分别进行深入的访谈,使用QSR Nvivo11软件对笔者收集的大量访谈资料和原始文本数据进行逐层编码并进行概念提取,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出发点,梳理出松散联合型合作社的核心范畴是“人情维系”;公司型合作社的核心范畴是“利益维系”,分别总结出三个影响不同类型合作社所做选举行为的影响因素、动机和现实依据,从不同的视角科学地研究并呈现村委会选举各个环节。研究发现,要实现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村委会选举,必须从政府、村级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参与的主体来共同商定相关政策建议,推动农民合作社在未来发展更符合本质规定的基础上,使得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村委会选举对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更有意义。

邝笑萍[9](2018)在《山区村民选举行为研究 ——以英德市岩前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社会组织最基础、最底层的组织单位就是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决定着我国政治稳定和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我山地大国,山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山区问题集中了所有三农问题的难点。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山区贫困;中国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山区农村的差距: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也表现在农村,而农村问题中,山区问题尤为突出;同样,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也主要在山区。因此,在经济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山区农村,村民的选举行为会表现出怎样的特殊性?如何进行引导?本文以农村基层选举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英德市岩前村为案例,剖析粤北地区山区农村的基层选举行为,对村民的选举意识的提高、选举意愿的分化、选举能力的差异、选举动机的导向等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总结出山区村民选举行为的一些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措施。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村民选举意识有所提高,但客观条件让他们对选举工作没有过多的关注。针对这个特点,对村民进行选举的民主实践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客观正确的选举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减少参政议政的冷漠态度。第二,选举意愿不强烈。虽然大部分村民对于选举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村民对对候选人的投票意愿差异比较大,对整个选举过程和程序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特点,要通过扩大候选人范围来进一步做到人人参与,提升村民的选举意愿。第三,选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的选举往往都存在着一种从众的心理。针对这一特点,提高选举能力的根本就是采取强化教育,综合施教,通过强化民主文化教育,培育具有民主选举意识的“现代农民”。第四,是选举动机不明确。通过研究,大部分村民对村干部都表示无感,或者对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太大感觉,所以明确的选举动机就是随大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通过相关措施推进道德建设,同时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用道德和法规来规范村干部的作为,保障民主选举。第五,选举目标的指向不明确。这一特点的存在,归根结底就是群众安全感不高。所以,用民主集中制完善村务决策,用制度建设化提高村民安全感是根本。

朱金卫[10](2016)在《云南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以云南省两个县8个自然村262名选民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村选举行为问卷"探讨了选民人口学特征及其与选举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性别、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对选民选举行为没有显着影响;(2)40岁以上的大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3)汉族选民比少数民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落实国家政策的意义,而少数民族选民在投票时比汉族选民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左右。

二、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竞而不争:村级选举的政治生态及其困境——基于安徽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视角
二、“竞而不争”的选举:实践考察与形成机制
    (一)“竞而不争”选举生态的基层实践
    (二)“竞而不争”选举生态的形成机制
        1. 制度权威影响下选举的规范化表现。
        2. 乡村秩序规制下选举的生活化表现。
    (三)“竞而不争”选举生态的多层次意涵
三、“竞而不争”选举生态的生成困境
    (一)自治空间的消解
    (二)选举程序的虚置
    (三)选举运行的非均衡化
四、总结与讨论

(2)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法
        3.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选举权概述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概况及其人口特征
        1.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概况
        2.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人口特征
        3.本文选举权行使主体的范围
    (二)选举权的定义及性质
        1.选举权的定义
        2.选举权的性质
    (三)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的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
        3.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4.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权利主体的国家认同感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现状
        1.我国关于选举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2.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民选举权运行的模式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蒙古族代表情况
    (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存在的问题
        1.选举制度保障不力
        2.选举程序存在漏洞
        3.蒙古族参与选举意识薄弱
        4.蒙古族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缺失
三、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问题的原因
    (一)选举制度的原因
        1.选区划分方面
        2.选民登记方面
        3.相关配套制度方面
    (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教育发展状况的原因
        1.经济水平的影响
        2.教育水平的不足
    (三)有关选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关于侵犯蒙古族选举权的制裁性规定不健全
        2.关于蒙古族选举权的救济范围不全面
    (四)权利主体自身的原因
四、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保障的完善路径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少数民族选举权利保障的全面领导
    (二)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文化的建设
        1.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参与选举的物质基础
        2.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为参与选举提供精神保障
    (三)改革选举程序,推进制度完善
        1.健全选民登记制度
        2.完善选区划分制度
        3.健全候选人提名和介绍制度
        4.健全选举权的救济制度
    (四)提高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工具
    2.1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界定
        2.1.1 村委会
        2.1.2 村委会选举
        2.1.3 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
    2.2 理论工具:历史制度主义
        2.2.1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观念
        2.2.2 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第3章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表现形式及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3.1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3.1.1 表现形式
        3.1.2 贿选本质
    3.2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分析
        3.2.1 制度分析
        3.2.2 非制度分析
        3.2.3 路径依赖分析
        3.2.4 关键节点分析
        3.2.5 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分析
第4章 国内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惩治贿选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港澳台地区惩治贿选的经验
        4.1.1 中国香港地区
        4.1.2 中国澳门地区
        4.1.3 中国台湾地区
    4.2 国外惩治贿选的经验
        4.2.1 日本
        4.2.2 新加坡
第5章 历史制度主义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的治理路径分析
    5.1 制度方面
        5.1.1 均衡权力分配,缓解权力张力
        5.1.2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选举程序
        5.1.3 构建监督机制,缓解制度张力
    5.2 非制度方面——营造有利环境,缓解环境张力
        5.2.1 提升民主法治意识
        5.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2.3 规范经济能人从政之路
        5.2.4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5.3 破解消极路径依赖——关键节点
        5.3.1 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削弱贿选动机
        5.3.2 明晰集体产权制度,强化监督作用
    5.4 制度与政治行动者行为互动方面
        5.4.1 推进村规民约建设
        5.4.2 其他方面的措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盖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委会选举的相关理论
        1.村委会
        2.村委会选举的主要内容
        3.村委会选举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村委会选举的发展历程
        1.村委会选举制度的确立阶段
        2.村委会选举制度的实践阶段
        3.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成熟阶段
    (三)推进村委会选举的现实意义
        1.实现村委会选举科学化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2.规范村委会选举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
        3.完善村委会选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
第三章 我国村委会选举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村委会选举的调查现状—以辽宁省盖州地区为例
        1.辽宁省盖州地区简介
        2.辽宁省盖州地区村委会选举执行现状
        3.辽宁省盖州地区村委会选举现状的有效性评价
    (二)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民参选热情度低
        2.参选者素质低
        3.贿选现象比较隐晦同时容易出现
        4.不规范的选举现象时有发生
    (三)村委会选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选举程序执行不规范
        2.民主参与意识淡薄
        3.非法利益的驱动与诱惑
        4.宗族保护意识严重影响
        5.上级乡镇政府的不当干预
第四章 完善我国村委会选举的对策
    (一)积极宣传引导,增强民主文化培养
        1.选举前组织村民学习《村委会选举办法》
        2.提高村民民主意识,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3.提高村民理性意识,引导村民科学参与
    (二)严格规范选举操作,确保依法执行
        1.设立村委会选举法律监督小组
        2.建立违法选举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提高政府影响力和权威性,抑制宗族势力
        2.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政治觉悟培育
    (四)改革创新相关选举程序
        1.设立村临时纪委小组实行选举全过程监督长效机制
        2.设立自主选举及竞聘演说环节
    (五)实施量化经济政治指标
        1.设置村委工作与农村经济绩效挂钩考核制度
        2.构建针对性的村委精神文明建设培训
    (六)实现候选人简历信息透明化
        1.实施甄选候选人资格考核制度
        2.实施候选人信息公开透明化开放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村民调查问卷表

(5)当前G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访谈法
        1.3.3 综合分析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框架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民自治与村民委员会
        2.1.2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2.1.3 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多数同意规则
        2.2.2 “内卷化”效应
        2.2.3 层次需求理论
3 村民自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意义
    3.1 村民自治的发展演变过程
        3.1.1 诞生阶段(1978年-1987年)
        3.1.2 探索阶段(1988年-1997年)
        3.1.3 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3.2 Z市村民自治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3.3 村民自治的意义
        3.3.1 实行村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3.3.2 实行村民自治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3.3 实行村民自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4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及存在问题
    4.1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概况和背景
    4.2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和具体情况
        4.2.1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
        4.2.2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具体情况
    4.3 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存在问题
        4.3.1 民主选举的程序不够规范
        4.3.2 贿选情况屡禁不止
        4.3.3 农村宗族派别势力操纵选举
        4.3.4 小农意识普遍,民主意识淡薄
        4.3.5 基层党委政府在指导换届过程中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
5 当前民主选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社会因素
        5.1.1 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差
        5.1.2 农村宗族意识浓厚
        5.1.3 传统“官本位”封建思想影响
    5.2 政治因素
        5.2.1 基层选举陷入“内卷化”
        5.2.2 民主选举机制不完善
        5.2.3 监督处罚机制不严格
    5.3 经济因素
        5.3.1 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5.3.2 非法经济利益的驱使
6 改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方法和对策
    6.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村民民主意识
        6.1.1 大力宣传民主理论
        6.1.2 注重形成民主氛围
    6.2 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化选举和责任体制
        6.2.1 完善民主选举机制
        6.2.2 压实基层党委政府责任
    6.3 推进村务公开规范化,落实民主监督机制
        6.3.1 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规范化
        6.3.2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落实民主监督
    6.4 严厉打击农村基层黑恶势力,维护民主自治公平正义
        6.4.1 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
        6.4.2 把牢干部资格审核关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研究 ——以安徽省X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参与式民主理论
        二、归因理论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现状分析
    第一节 X村村情概况
    第二节 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现状
        一、参与方式
        二、参与程度
        三、参与效能
第四章 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内在归因
        一、个体差异
        二、个体偏好
        三、认知水平
        四、心理危机
    第二节 外在归因
        一、乡村经济因素
        二、公共权力因素
        三、政治文化因素
        四、区划调整因素
        五、制度建设因素
第五章 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优化路径
    第一节 参与主体的内在提升
        一、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化“被动”为“主动”
        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独立健康”的政治人格
    第二节 参与环境的外在保障
        一、整合有效公共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二、乡镇政府适度放权,公共权力协调运行
        三、合理界定参与范围,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四、完善参与配套机制,提高村民参与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三维视角下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村2018年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评价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状况
        3、国内外研究简评
    (三) 概念界定与辨析
        1、农民及其选举参与
        2、村庄精英
        3、家族
        4、动力机制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 农民选举参与理论基础
        1、理性选择理论
        2、社会资本理论
        3、政治文化理论
    (二) 农民选举参与内容构成
        1、是否参与—农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因素
        2、 如何参与-农民选举参与的行为分析
    (三) 本文分析框架与个案选择
        1、三维视角下的农民选举参与
        2、个案简介
二、现实图景:农民选举参与既有动力格局
    (一) 借选举抗争的农民
        1、利益诉求:前任村干部的“倒行逆施”
        2、利益表达:作为“弱者武器”的集体行动
        3、利益格局:借选举维护与实现利益诉求
    (二) 压力的“逼迫”与“裹挟”
        1、压力缘起—村庄环境的变化
        2、压力呈现
        3、压力格局
    (三) 信任确立:积累社会资本的农民
        1、农民信任的来源
        2、信任的作用机理
        3、信任格局
    (四) R村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动力机制分析
        1、农民参与选举的动力来源
        2、动力机制形成过程初探
三、机制阐释: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展演
    (一) 准备阶段:精英动员与利益重构
        1、利益变迁与乡村习惯
        2、精英动员与压力转换
        3、信任积累与社区认同
    (二) 目标与启动:候选人确定及投票过程
        1、农民选举参与的规则设定
        2、前奏:选举委员会成立
        3、揭幕:势均力敌的“海选”竞争
        4、登台:正式候选人的主、配角风波
        5、展演:“压力”重重的投票过程
    (三) 结局与反应:几家欢喜、几家愁
        1、波澜不惊的农民。
        2、雄心勃勃的当选者
        3、心存不甘的落选者
四、理论回应:农民选举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 “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抉择
        1、农民利益表达的功利性
        2、村民在选举中的理性
        3、村民的“有限理性”与村庄稳定
    (二) 熟人社会的信任意涵
        1、初信任:文盲的模仿
        2、信任的“囚徒困境”
    (三) 多元主体“逼迫”下的农民
        1、村庄精英的差序动员
        2、宗族势力经久不衰
        3、选举结果的路径依赖
五、动力整合:农民选举参与动力机制的系统建构
    (一) 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要素及运行机制
        1、农民选举参与动力要素构成
        2、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结构分析
        3、农民选举参与动力机制的运行机理
        4、农民选举参与动力机制模型及其建构
    (二) 农民选举参与动力机制的构建路径
        1、利益层面:塑造“基层政府-农民-乡村社会”的利益共同体
        2、价值层面:增强村庄“公共性”价值导向
        3、制度层面: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4、主体层面:政府转变治理理念与农民增强参与能力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8)不同类型合作社成员参与村委会选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2 社会资本理论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合作社
        2.1.1 合作社的概念与本质规定
        2.1.2 合作社的研究现状
        2.1.3 关于合作社异化的研究
    2.2 村委会选举
        2.2.1 村委会选举制度研究
        2.2.2 选民选举行为研究
    2.3 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
        2.3.1 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
        2.3.2 合作社与传统治理主体的关系
        2.3.3 合作社成员的政治参与行为
第三章 合作社参与村委会选举行为分析
    3.1 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村委会选举现实分析
        3.1.1 服务主体一致性
        3.1.2 原因及目标重合性
        3.1.3 发展路径趋同性
    3.2 合作社社员参与行为归属
        3.2.1 合作社本质规定下社员参与行为
        3.2.2 合作社社员虚假参与行为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研究设计
    4.1 选择研究方法
    4.2 选择研究样本
        4.2.1 武王红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4.2.2 广利港同富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4.3 收集资料、分析工具及方法
        4.3.1 收集资料
        4.3.2 分析工具及方法
    4.4 编码方案
        4.4.1 开放式编码
        4.4.2 主轴式编码
        4.4.3 选择式编码
    4.5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松散联合型合作社成员选举行为影响因素
        5.1.1 合作化效益
        5.1.2 公共服务
        5.1.3 政治参与
        5.1.4 传统社会关系
    5.2 公司型合作社成员选举行为影响因素
        5.2.1 渔业特殊性
        5.2.2 收益显着增加
        5.2.3 公司化管理
        5.2.4 新型社会资本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山区村民选举行为研究 ——以英德市岩前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6 研究方法
2 村民参与基层选举的行为架构
    2.1 选举意识
    2.2 选举意愿
    2.3 选举能力
    2.4 选举动机
    2.5 选举目标
    2.6 本章小结
3 岩前村村民选举行为的实证分析
    3.1 岩前村概况
    3.2 岩前村2014年的“两委”换届选举
    3.3 岩前村换届选举的调查
    3.4 村民选举意识的提高
    3.5 村民选举意愿的分化
    3.6 村民选举能力的差异
    3.7 选举动机的利益导向
    3.8 村民选举目标的指向
    3.9 本章小结
4 英德市基层选举行为的引导
    4.1 以民主实践教育提升农民的民主选举意识
    4.2 以扩大候选人范围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选举意愿
    4.3 强化教育提高农民的选举能力
    4.4 以道德和法制规范民主选举动机
    4.5 以制度建设提高村民安全感,明确选举目标指向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云南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
    (四)统计指标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选民人口学特征与其政治选举行为的相关分析
    (二)选民人口学特征与其政治选举行为的差异检验
        1. 选民人口学特征与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
        2. 不同人口学特征选民非政见投票取向调查数据的比较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四、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竞而不争:村级选举的政治生态及其困境——基于安徽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调查[J]. 王友叶,陈义平,徐理响. 中国农村观察, 2021(04)
  • [2]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选举权行使保障研究[D]. 金哲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村委会选举中贿选问题研究[D]. 袁学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我国村委会选举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盖州地区为例[D]. 姜日皓.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当前G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Z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例[D]. 周财泉. 海南大学, 2019(05)
  • [6]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行为研究 ——以安徽省X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D]. 王思琴. 安徽大学, 2019(07)
  • [7]三维视角下农民选举参与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R村2018年选举为例[D]. 赵守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8]不同类型合作社成员参与村委会选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赵婧. 兰州大学, 2019(09)
  • [9]山区村民选举行为研究 ——以英德市岩前村为例[D]. 邝笑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云南农村选民的人口学特征与其选举行为的关系[J]. 朱金卫.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标签:;  ;  ;  ;  ;  

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