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熔断器熔断引起注水电动机跳闸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孙宽舒[1](2020)在《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系统设备检修是保证电网健康运行的关键要素,一次设备运行中的利用效率、事故频率和整体使用寿命是衡量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直接标准。目前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建设、基础建设的发展深度依赖于电网设备坚强的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意味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总的来说电力系统设备状态检修体系的出现不仅是应对时代发展需求,也是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现状的势在必行之举。本文在详细分析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变压器、断路器、开关柜、GIS等一次设备的常见故障,介绍了事后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这3种电气设备检修方式的运用情况和并对三者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然后,在搜集和查询电网现行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归纳了江西省现投入运行的输、变、配电设备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设备故障停运原因。最后,分别阐述了 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和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检修原理,论述了这5种状态检修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现今电力系统中几大重要的电力一次设备分别例举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如变压器状态检修所使用的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技术、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GIS、HGIS断路器设备状态检修中常使用的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以及与互感器、避雷器设备状态检修有关的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避雷器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张洪铭[2](2020)在《《电力安全规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国的各行各业都走出国门,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电力行业近些年也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许多公司都投入到了国外电力建设行业当中,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尤为关键。在中国国投电力公司出版的《国投电力电力安全规程》当中规定了所属电力生产单位和在电力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基本电气安全要求。所以《电力安全规程》文本的翻译亟待完成。译者于2019年8月参加到《电力安全规程》的翻译团队当中。源文本总计约2.9万字,译者负责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电气设备运行、线路作业时发电厂和变电站安全措施、带电作业、发电机和高压电动机的检修、维护工作等部分的翻译工作,共1.3万字。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分析了电力安全文章的规律,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作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讲述译者在翻译时解决诸如专业词汇匮乏,译文不符合源语言习惯等主要问题的过程。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电力翻译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源文本的语言特点。第三章介绍了译者在接到翻译任务后的翻译流程。第四部分从词汇,句子和文本三个层面分析翻译策略。第五部分介绍了译者对于本次翻译实践的心得和总结。
吴睿雅[3](2020)在《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MMA装置和SAR装置属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其生产环境属于爆炸危险区域,工艺装置之间联系紧密,稍有不慎可能会打乱其中关键的生产环节,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该生产装置变电所的设计是在进行整个装置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生产装置的平稳、安全、可靠运行,同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根据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使该装置变电所内的供配电设计保障了供电系统的连续性、灵活性、安全性;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实现了该装置变电所的无人值守,而无人值守取决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随后本文选取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本文针对这两套装置设计的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对于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人为误操作、保障人员安全,实现工业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标是针对MMA和SAR生产装置的特点,设计出一套供电连续性好、自动化可靠性高、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装置变电所,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特点,对为这两套装置供电的装置变电所提出了一个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2.结合上级区域变电所提供的数据、电源条件以及MMA装置和SAR装置的用电负荷条件,对已提出的供配电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主要的一次电气设备进行了选择,并对一次设备进行了验证。3.针对已设计出的变电所供配电一次系统,提出了对变电所的二次系统进行功能整合的方法,并能使上级区域变电所对本级变电所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本级变电所的无人值守。4.针对已设计出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冗余结构和非冗余结构这两种情况下相同顶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比较,通过理论分析证明在实现该变电所无人值守的同时,变电所内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冗余结构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和设计的供配电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符合本项目生产装置所需、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等要求,自二零一九年九月份开车以来,供配电系统运行良好,综合自动化系统反映的供配电系统数据和画面显示准确,自动化系统故障率低,在石油化工企业类似项目中具有代表性,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
陈晓峰[4](2019)在《基于用户需求的低压配电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低压配电柜,是指应用在交流400V或690V的低压成套电气装置。它广泛应用在工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楼宇、交通运输)、核电等业务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低压配电柜的市场规模也日益扩大,业务范围也逐步丰富多元化。如何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设计与产品是目前这一业务领域面临的巨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缩短交付周期、提高设计质量、加快推进设计标准化、流程化的目的,提出基于ABB产品架构的低压成套配电设备的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立足于实际的用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计算、验证方法形成一套高效、高质量产品设计方法。在相关电力系统理论知识与配电设备标准文献的支撑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用电设备识别方法;第二,对于有效识别的负荷依据用电特性进行合理分类;第三,按照分类的用电负荷特性进行相应的系统计算以及产品选择、保护匹配;第四,通过同时系数验证、电缆匹配、重量/发热量验证等多个维度对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及论证。同时,在相关论述过程中通过实际算例加以解释及辅助说明。旨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构造、产品设计方法论,并对低压成套电气装置设计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在此理论与实践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化、软件化,可以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产品自动化设计软件。这将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应用与自动化生产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下阶段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胡帅,马涛,周勇[5](2018)在《发电机机端PT熔断器慢熔引起断线的故障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发电机组机端PT(电压互感器)一次熔断器慢熔不能被PT断线判据所检测的问题,对目前基于电压平衡式原理的PT断线检测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一次熔断器电流、励磁电压突变量、零序电压及其二次谐波电压含有故障特征量的PT断线判别方法。改进后的判据可同时适用于PT一次侧和二次侧断线的检测,能有效避免因熔断器慢熔而导致机组误强励和匝间保护动作。
王蓉雪[6](2017)在《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辽宁电网发生了几起由于66千伏GIS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引发的铁磁谐振事故,故障发生时,系统出现较高的暂态过电压,事故导致设备绝缘击穿、爆炸,熔断器的烧断,给电力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为了保障电网和输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充分认识GIS谐振机理,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对GIS谐振过电压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66千伏GIS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铁磁谐振过电压问题,深入探究了GIS铁磁谐振的机理,分析了GIS内置电磁式TV励磁特性,探究了激发系统铁芯谐振的条件以及GIS非线性共振特点,提出了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等抑制措施。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ATP/EMTP搭建电磁暂态模型,对66千伏ZF6-72.5C型号GIS变电站进行等值模拟,模拟多种激励如单相接地、合闸空载母线、投切线路等操作,还原66千伏GIS铁磁谐振故障过程。除此之外,对GIS谐振抑制措施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各类抑制GIS铁磁谐振措施的有效性,从而制定出比较合理的铁磁谐振抑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更换激磁性能较好的TV来提高系统中带铁芯设备的抗饱和能力,可在根本上扼杀产生谐振的可能性;TV开口三角绕组接入零序阻抗会大大降低GIS谐振发生的几率;GIS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有效破坏了原本匹配的共振参数,具有明显的消谐作用;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防止铁芯材料快速达到饱和状态,预防谐振现象发生。仿真计算和现场试验都证明其可行性。
何月[7](2014)在《配网电压互感器损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电压互感器是连接电网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电气设备,安装在电网的各个节点上,向二次系统提供一次系统的电压信息,供运行监视使用。在我国,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不用立即切除故障,可继续带电运行2个小时。在此期间经常发生电压互感器及其熔断器的损坏事故,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已有的研究认为事故原因是电压互感器电感与系统对地电容产生L-C串联铁磁谐振稳态过电流所致,并以此提出了在电压互感器上加装消谐器等抑制措施。但近年来事故依然频发,并随着电网的发展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了电压互感器与消谐器一起烧毁的情况。因此,研究不接地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压互感器异常损坏机理和抑制措施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配电网的结构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动模实验和数值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电压互感器异常损坏的机理进行研究,找出影响电压互感器发热的主要因素,并对电压互感器损坏的抑制措施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①对比分析了电压互感器的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指出串联模型推导有误,难于成立;L-C串联铁磁谐振稳态过电流不是引起电压互感器异常损坏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了按并联模型通过暂态过程来寻求电压互感器损坏的机理,提出是由暂态过电流导致电压互感器热稳固性破坏而烧毁,并找出了对电压互感器发热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因素:中性点不接地电网电压互感器的损坏主要是由系统发生单相间歇性接地故障导致系统状态的频繁切换所产生的暂态冲击电流引起的。由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铁心的非线性,间歇性接地故障使铁心进入饱和区,接地故障发生瞬间产生的励磁涌流和故障消失后的电容电流作用在电压互感器绕组上,由此带来的巨大热量有可能造成电压互感器损坏。②分别对工程中常用的两种电压互感器进行了静态特性和暂态特性实验,对电压互感器的损坏机理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稳定的单相接地不会产生过大的稳态电流,不足以使电压互感器损坏;而在电压切换的暂态过程中,在电压互感器内产生的暂态冲击电流可以达到额定电流的百倍以上,在该电流的反复作用下,足以使熔断器熔断,甚至使电压互感器烧毁。③根据动模实验结果,分析了影响暂态冲击电流的因素,对电压互感器的发热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改变各影响因素的取值,计算在不同的情况下系统发生单相间歇性接地过程中电压互感器的发热量。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发热值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找到了对发热影响最严重的因素——系统线路长度。系统的线路越长,故障消失后的冲击电流越大,对电压互感器发热的影响越严重。④对抑制电压互感器损坏的措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动模实验验证:通过改善电网的运行方式,减小分区电容和在电网中性点加装适当容量的消弧线圈,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压互感器异常损坏的现象。对应于中性点不接电网中的电压互感器,应完善其制造规范:按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发生单相间歇性接地故障,对电压互感器进行热稳固性校验,这必将减少电压互感器损坏的几率。
何智康[8](2012)在《发电厂大型电动机特殊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们日常工程设计中使用的《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二次部分)》[6]和《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DL/T5153-2002)[7]要求,发电厂中的厂用大型电动机应装设(一)热过负荷保护;(二)过电流保护;(三)电流速断保护;(四)单相接地保护;(五)纵联差动保护;(六)低电压保护;(七)其他保护。电动机热过负荷保护,是电动机最主要的电气保护之一。因发生原因众多,发生热过负荷故障几率较大。目前多数微机型电动机继电保护装置主要采用的是热模型过负荷保护,基于负荷电流计算得到等效电流Ieq,生成一个描述电动机热容量的热模型。热模型的曲线通常分为三段,即运行加热曲线段、起动加热曲线段和冷却曲线段,通过调整运行热时间常数Thot.run、启动热时间常数Thot.st及冷却时间常数Tcool。可改变各段曲线参数,为各种过负荷引起的过热提供保护。纵联差动保护是2000kW及以上级别电动机绕组内及引出线上相间短路故障的主保护,是大型电动机的主要保护之一。纵联差动保护是按照循环电流原理构成的,其保护元件由电动机两侧的CT和差动继电器等组成。对于功率小于2000kW的电动机,当电流速断保护灵敏系数足够时,则电流速断保护便作为保护电动机绕组内及引出线相间短路故障的主保护。过电流保护与电流速断保护相似,但是不同在于电流速断保护没有时限,而过电流保护一般采用定时限。一般过电流保护是差动保护或者电流速断保护的后备保护,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过电流保护成为了主保护。现在发电厂厂用中压配电系统一般采用非直接或不接地系统,当电动机馈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馈线中不会流过像金属接地那样的故障电流,但是还是会通过馈线与大地的电容行程回路,在馈线回路中流过电容电流。按照规程规定,当单相接地电流大于5A时,应装设接地保护。根据电力行业的规定,发电厂部分电动机需要装设低电压保护,在必要时候需要甩除这部分负荷,保证母线上的电压。但在实际工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部分保护功能不能正常作用。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我们应当从基本的保护原理和配置出发,根据特殊情况给出特殊的处理办法,实现对厂用大型电动机的保护。
邱天强[9](2012)在《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新型用电设备涌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用电器的数量及种类对电能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民畅享科技进步的同时,还须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运行。因此,必须提高电力网络供电可靠性和发电设备利用率,改善电力系统运行状况,满足经济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变电所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不仅通过其内部的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实现电压变换、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能的功能,并且在末端用户与前端发电厂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变电所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二次系统能够完成对变电所各环节的实时监测以及控制等功能。因此,一个合理的二次系统设计将是变电所甚至整个电力网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保障。本文以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二次系统设计原理,为系统能够科学合理的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重点研究了二次系统设计的原理性以及二次系统各种保护设备、信号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和选用原则,通过对二次系统中几个主要系统的分析,详细叙述了二次系统的各种参数整定原则、功能的实现等;并且论述了变电所二次系统防雷措施,通过雷电对变电所二次设备的各种干扰途径的分析,提出了完善的解决方法,制定了良好的措施及解决方式,确保变电所防雷的可靠性,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通过探讨传统变电所二次系统存在的缺点,阐述了提出实现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必要性,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申桂琴[10](2008)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试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试验方法,详细介绍了二次回路通电试验前应具备的条件,电流、电压互感器回路、控制回路、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控制回路、电动机联锁回路、继电保护回路的试验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以及检验后全部设备及回路应恢复到工作前状态,向运行人员详细交待定值变更、二次接线更改情况,以及未解决问题和缺陷,运行注意事项等。
二、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熔断器熔断引起注水电动机跳闸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熔断器熔断引起注水电动机跳闸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力一次设备及检修方法分类 |
2.1 电力一次设备 |
2.2 电力一次设备常见故障 |
2.2.1 变压器常见故障 |
2.2.2 断路器常见故障 |
2.2.3 开关柜常见故障 |
2.2.4 GIS常见故障 |
2.2.5 互感器常见故障 |
2.3 电力一次设备检修方法分类 |
2.4 电力一次设备亊后检修、定期检修方法局限性 |
2.5 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情况分析 |
第3章 江西电网输、变、配电设备应用情况 |
3.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概况 |
3.1.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规模 |
3.1.2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 |
3.1.3 输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
3.1.4 变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
3.2 江西电网配电设备运行概况 |
3.2.1 江西配电网规模 |
3.2.2 江西配电网线路运行情况 |
第4章 SF_6在状态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
4.1 SF_6气体性质与用途 |
4.2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 |
4.2.1 SF_6气体湿度检测 |
4.2.2 SF_6气体成分分析 |
4.2.3 SF_6气体红外成像法的原理 |
4.3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
4.3.1 GIS六氟化硫气体湿度不合格案例 |
4.3.2 GIS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检测案例 |
4.3.3 六氟化硫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GIS、HGIS设备气体泄漏案例 |
第5章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 |
5.1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原理 |
5.1.1 油中溶解气体产生过程 |
5.1.2 气相色谱检测原理 |
5.2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分析方法 |
5.3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
5.3.1 变压器近区短路引起中压绕组损坏案例 |
5.3.2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引线接触不良案例 |
5.3.3 220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案例 |
第6章 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应用 |
6.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1.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1.2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6.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2.1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2.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6.3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3.1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3.2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电力安全规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2.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
2.1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
2.2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
2.2.1 Lexical feature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3. Translation processes |
3.1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3.2.1 Before translation |
3.2.2 In translation |
3.2.3 Post translation |
4. Case analysis |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ation of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power |
4.1.2 Choice of words |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the sentence level |
4.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sentence structure |
4.2.2 Semantic equivalence |
4.3 Textual equivalence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3)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 |
1.1.1 工程概况 |
1.1.2 全厂供电及控制结构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供配电系统 |
1.3.2 综合自动化系统 |
1.3.3 系统功能安全分析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供配电系统研究与设计 |
1.4.2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1.4.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可靠性分析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负荷分级 |
2.2.1 装置用电负荷分级 |
2.2.2 企业用电负荷分级 |
2.3 供电电源方案 |
2.4 负荷计算方法分析 |
2.4.1 负荷计算目的和意义 |
2.4.2 负荷计算方法 |
2.5 无功补偿 |
2.5.1 无功补偿目的和意义 |
2.5.2 无功补偿方法 |
2.6 变压器的选择 |
2.6.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选择原则 |
2.6.2 变压器负荷分配 |
2.7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要求 |
2.7.1 10k V和0.4k V系统主接线要求 |
2.7.2 照明系统主接线要求 |
2.8 短路电流计算 |
2.8.1 短路电流计算目的和意义 |
2.8.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
2.9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
2.9.1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要求 |
2.9.2 一次电气设备校验要求 |
2.10 防雷、接地 |
2.10.1 建筑物防雷、接地目的 |
2.10.2 建筑物防雷措施 |
2.10.3 接地电阻要求 |
2.10.4 接地型式要求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过程 |
3.1 负荷计算 |
3.1.1 负荷计算公式 |
3.1.2 废酸再生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1.3 甲基丙烯酸甲酯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1.4 装置负荷列表与计算 |
3.2 无功补偿 |
3.2.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
3.2.2 无功补偿后的总计算负荷 |
3.3 变压器选择 |
3.3.1 变压器数量和容量 |
3.3.2 变压器负荷分配 |
3.3.3 变压器的选择及负荷率 |
3.4 供配电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1 10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2 0.4k V系统主接线设计 |
3.4.3 照明系统主接线设计 |
3.5 短路电流计算 |
3.5.1 短路电流计算条件 |
3.5.2 短路点的选取 |
3.5.3 系统网络元件数据 |
3.5.4 短路电流计算公式 |
3.5.5 短路电流计算书 |
3.6 一次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
3.6.1 电缆的选择与校验 |
3.6.2 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3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4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
3.6.5 高压熔断器的选择与校验 |
3.7 防雷、接地设计 |
3.7.1 建筑物防雷分类 |
3.7.2 直击雷防护 |
3.7.3 接地电阻 |
3.7.4 低压系统接地型式 |
3.8 应用展示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形式 |
4.2.1 集中式结构 |
4.2.2 分层分布式结构 |
4.3 通信网络拓扑结构 |
4.3.1 星型结构 |
4.3.2 环型结构 |
4.3.3 总线型结构 |
4.4 通信技术 |
4.4.1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4.4.2 通信网络设备 |
4.4.3 通信介质 |
4.5 综合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 |
4.5.1 系统架构 |
4.5.2 智能终端配置 |
4.5.3 间隔层设备组网 |
4.5.4 通信管理层设备组网 |
4.5.5 系统网络结构图 |
4.5.6 系统功能 |
4.6 画面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故障树理论 |
5.3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5.3.1 确定顶事件 |
5.3.2 建立故障树模型 |
5.4 故障树定性分析 |
5.4.1 非冗余结构分析 |
5.4.2 冗余结构分析 |
5.5 故障树定量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基于用户需求的低压配电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电网的分级与发展趋势 |
1.3 典型低压配电系统及其结构演化 |
1.3.1 低压一级配电系统 |
1.3.2 低压二级配电系统 |
第二章 依据用户需求的选型方法 |
2.1 典型低压配电系统及其结构演化 |
2.2 用户需求收集与分类 |
2.3 用电负荷的计算及汇总 |
2.4 设备与产品选型 |
2.4.1 主变压器及主断路器选择 |
2.4.2 电容补偿回路的选择 |
2.4.3 用电负荷的配置与选择 |
2.5 接地系统与保护 |
2.6 CT、VT的选择 |
第三章 低压配电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
3.1 分支回路的组合与同时系数的要求 |
3.2 动力电缆的校核及与断路器之间的配合 |
3.3 柜体发热量计算与校核 |
3.4 柜体重量计算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发电机机端PT熔断器慢熔引起断线的故障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发电机一次熔断器慢熔特征量 |
2 一次熔断器慢熔检测判据 |
2.1 一次熔断器电流 |
2.2 机端零序电压 |
2.3 励磁电压 |
3 判据的实现 |
4 对改进后判据的分析 |
5 结语 |
(6)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GIS铁磁谐振理论基础 |
2.1 铁磁谐振机理 |
2.2 GIS谐振过电压 |
2.3 几种消谐措施讨论 |
2.4 谐振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66kV GIS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3.1 研究内容的实践平台 |
3.2 TV模块参数设计 |
3.3 主要模块参数设计 |
3.3.1 电源模块 |
3.3.2 电力变压器模块 |
3.3.3 其他参数 |
3.4 GIS模型搭建 |
3.4.1 GIS等值电路图 |
3.4.2 66kV GIS仿真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GIS故障仿真计算 |
4.1 投切线路分析计算 |
4.1.1 港城 66kV GIS谐振案例 |
4.1.2 仿真计算 |
4.1.3 整改建议 |
4.2 单相短路故障时的谐振计算 |
4.2.1 事故还原 |
4.2.2 故障仿真计算 |
4.2.3 整改措施 |
4.3 合闸空载母线仿真计算分析 |
4.4 TV选择不当引起的谐振事故 |
4.5 本章小结 |
5 消谐措施的仿真计算 |
5.1 选用励磁较好的产品 |
5.2 TV开口三角绕组串接零序电阻 |
5.3 TV高压侧中性点串接电阻 |
5.4 励磁电感并联消弧线圈消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配网电压互感器损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磁谐振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容电流的研究现状 |
1.2.3 励磁涌流的研究现状 |
1.3 数值仿真和动模实验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电压互感器损坏的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并联模型的建立 |
2.3 电压互感器损坏的原理分析 |
2.3.1 电压互感器损坏的过程 |
2.3.2 接地故障发生时的励磁涌流分析 |
2.3.3 接地故障消失后的电容电流分析 |
2.4 电容升压理论 |
2.4.1 仿真计算 |
2.4.2 工程实例验证 |
2.5 间歇性电弧接地的形成及危害 |
2.6 本章小结 |
3 电压互感器损坏机理的动模实验验证 |
3.1 引言 |
3.2 10kV 电压互感器实验 |
3.2.1 静态特性实验 |
3.2.2 暂态特性试验 |
3.3 35kV 电压互感器实验 |
3.3.1 静态特性实验 |
3.3.2 暂态特性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压互感器发热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影响电压互感器发热的主要因素的提出 |
4.3 基于 MATLAB 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模型的建立 |
4.3.1 电压互感器等效模型的建立 |
4.3.2 电压互感器参数的选取 |
4.3.3 仿真系统模型的建立 |
4.4 单相间歇性接地故障过程中电压互感器的发热仿真计算 |
4.4.1 发热影响因素的取值 |
4.4.2 电压互感器的发热仿真结果 |
4.5 仿真结果分析 |
4.5.1 正交试验的介绍 |
4.5.2 仿真结果的直观分析 |
4.5.3 仿真结果的方差分析 |
4.6 改变线路长度的电容放电电流的仿真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5 抑制电压互感器损坏的措施研究 |
5.1 引言 |
5.2 抑制措施的动模研究 |
5.2.1 在系统中性点接消弧线圈的补偿实验 |
5.2.2 在电压互感器辅助侧接电阻的实验 |
5.2.3 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经电阻接地的实验 |
5.3 抑制措施的改进 |
5.3.1 消除引起电压互感器损坏的外部因素 |
5.3.2 提高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电压互感器的热稳固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发电厂大型电动机特殊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过负荷保护 |
1.2 纵联差动保护 |
1.3 电流速断保护 |
1.4 过电流保护 |
1.5 单相接地保护 |
1.6 低电压保护 |
1.7 其他保护 |
第二章 大型电动机的电气回路设计 |
2.1 电动机馈线电气一次配电回路 |
2.2 电动机馈线二次回路 |
第三章 热过负荷保护 |
3.1 热过负荷的原因 |
3.2 电动机热过负荷保护的原理 |
3.3 缺相和单相时的热过负荷保护等效电流及保护检验电流计算 |
3.3.1 常用热过负荷保护等效电流计算 |
3.3.2 热过负荷保护动作电流检验计算 |
3.4 断相故障及两相动作电流检验计算 |
3.4.1 单相动作电流检验计算 |
3.4.2 热过负荷保护检验系数计算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纵联差动保护 |
4.1 纵联差动保护原理 |
4.2 电动机远距离纵联差动保护的配置 |
4.2.1 保护装置配置及 CT 参数 |
4.2.2 方案一 |
4.2.3 方案二 |
4.3 纵联差动保护的整定 |
4.4 电动机差动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误动作 |
4.4.1 控制保护原理 |
4.4.2 故障分析和处理 |
4.5 磁平衡式差动保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流速断保护 |
5.1 电动机速断保护误动分析 |
5.1.1 事件经过 |
5.1.2 误动原因判断 |
5.1.3 速断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过电流保护和单相接地保护 |
6.1 电动机过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
6.2 单相接地保护 |
6.2.1 电动机单相接地保护拒动造成越级跳闸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动机低电压保护和其他保护 |
7.1 电动机低电压保护误动作 |
7.1.1 事件经过 |
7.1.2 原因分析 |
7.1.3 故障处理 |
7.2 大型电动机的其他保护 |
7.2.1 电动机的温度保护 |
7.2.2 双金属盘式温度继电器保护 |
7.2.3 半导体热敏电阻保护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电所的介绍 |
1.1.1 变电所简述 |
1.1.2 电力系统一次、二次设备的划分 |
1.1.3 二次回路的组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情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电所二次系统的设计要求概述 |
2.1 变电所二次系统的设计原则 |
2.1.1 断路器的控制、信号回路的设计原则 |
2.1.2 电气测量与电能计量的设计原则 |
2.1.3 中央信号装置的设计原则 |
2.1.4 保护、控制回路的选择原则 |
2.2 变电所二次系统的配线要求 |
2.2.1 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电缆的一般要求 |
2.2.2 控制电缆的金属屏蔽 |
2.2.3 控制电缆接线的要求 |
2.2.4 控制电缆芯数和根数的选择 |
2.2.5 控制电缆截面的选择 |
2.2.6 控制、信号回路用控制电缆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的分析 |
3.1 变压器及其保护的二次系统 |
3.1.1 变压器介绍 |
3.1.2 变压器保护的二次系统 |
3.2 断路器控制回路 |
3.2.1 断路器介绍 |
3.2.2 断路器的控制回路 |
3.3 互感器二次回路 |
3.3.1 互感器介绍 |
3.3.2 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
3.3.3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所二次系统防雷措施的分析 |
4.1 防雷对变电所二次系统的重要性 |
4.2 雷电对变电所二次系统的主要干扰途径 |
4.2.1 交、直流配电线路引入的雷电过电压 |
4.2.2 信号线路引入雷击 |
4.2.3 雷电电磁场 |
4.2.4 地电位反击的干扰 |
4.3 变电所二次系统防雷的技术措施 |
4.3.1 配电线路的防护措施 |
4.3.2 信号线路的防护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缺陷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
5.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
5.2 传统变电所存在的问题 |
5.3 变电所实现综合自动化的优越性 |
5.4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
5.4.1 继电保护子系统 |
5.4.2 监视控制子系统 |
5.4.3 低频减载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试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次回路通电试验前应具备的条件 |
2 二次回路通电试验前应注意事项 |
3 试验方法 |
3.1 电流、电压互感器回路 |
3.2 控制回路 |
3.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控制回路 |
3.4 电动机联锁回路 |
3.5 继电保护回路 |
四、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熔断器熔断引起注水电动机跳闸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D]. 孙宽舒. 南昌大学, 2020(01)
- [2]《电力安全规程》翻译实践报告[D]. 张洪铭.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3]MMA装置和SAR装置变电所供配电及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D]. 吴睿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用户需求的低压配电设计与实现[D]. 陈晓峰. 厦门大学, 2019(09)
- [5]发电机机端PT熔断器慢熔引起断线的故障检测方法研究[J]. 胡帅,马涛,周勇. 浙江电力, 2018(11)
- [6]66kV系统GIS内置电磁式TV铁磁谐振的研究[D]. 王蓉雪. 沈阳工程学院, 2017(07)
- [7]配网电压互感器损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何月. 重庆大学, 2014(01)
- [8]发电厂大型电动机特殊保护配置及整定计算方法的研究及讨论[D]. 何智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9]变电所二次系统设计的分析与研究[D]. 邱天强. 长安大学, 2012(07)
- [10]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试验方法[J]. 申桂琴. 吉林电力,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