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木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焦洋,张琳[1](2021)在《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SP、NK-1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SP、NK-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NK-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显着,可促进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改善,也能降低SP、NK-1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阮见[2](2021)在《温针灸与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温针灸夹脊穴与电针夹脊穴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旨在筛选出一种更优、更有效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温针灸组和电针组,每组各36例。二组均给与基础治疗(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口服泛昔洛韦分散片和甲钴胺胶囊);温针灸组采用夹脊穴温针灸治疗,电针组采用夹脊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日接受1次治疗,1个疗程10次,共1个疗程。治疗后第30天完成随访,了解是否存在后遗神经痛。记录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疗效(疼痛评定指标、疱疹评价指标、后遗神经痛指标、临床症候总积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疼痛评定指标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VAS评分(P<0.01)。治疗后两组间VAS评分、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疱疹评价指标疗效比较:温针灸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P<0.01)。3.后遗神经痛指标疗效比较:温针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电针组(P<0.05)。4.临床症候总积分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临床症候总积分(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临床症候总积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夹脊穴与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相当,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和临床症候,但温针灸夹脊穴在促进皮损愈合方面优于电针夹脊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电针夹脊穴。故温针灸夹脊穴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更优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申淑娴[3](2021)在《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试验研究病例共60例,均来自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及皮肤科门诊或住院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的药物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外涂利多卡因软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进行记录及对比,并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该6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80%)。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VAS、PSQI、DLQI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CD3+(%)、CD4+(%)及CD4+/CD8+均升高,同时治疗组升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0.05)。4.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病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为17.25%,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热奄包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更为显着,既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张媛婧[4](2021)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从中医体质辨识角度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调查,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对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门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及患者基本信息采集,共收集到200份有效问卷,进而辨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中医体质。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采用构成比描述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身高、体重分布的差异。采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病程、吸烟、饮酒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运动情况、基础病史、不同诱因分布的差异,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在责任神经、西医分型、前驱痛、疼痛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stic回归分析,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构成中偏颇体质最高(83.0%),构成比由大至小为瘀血质(21.5%),阳虚质(18.0%),阴虚质(12.5%),气郁质(11.0%),气虚质(10.5%),痰湿质(5.5%),特禀质(3.5%),湿热质(0.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为平和质占1 7.0%。各中医体质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程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运动情况、基础病史、不同诱因、前驱痛、疼痛频率、西医分型、责任神经分布在中医体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女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在年龄分布上,在20-59岁之间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比例最高(23.1%)。60岁以上中医体质分布瘀血质最多(25.5%)。在病程分布上,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和阳虚质比例最高(均为19.8%),病程3个月以上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瘀血质为主(35.4%)。在吸烟、饮酒方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偏颇体质中气虚质、痰湿质吸烟人数最多,阴虚质饮酒人数最多。六种中医体质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年龄、病程与瘀血质呈正相关,说明年龄大、病程长是形成瘀血质的风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瘀血质的风险增加1.042倍;病程每增加1个月,发生瘀血质的风险增加1.030倍。性别与阳虚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女性发生阳虚质的风险是男性的3.056倍。结论: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以瘀血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为主,其分布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病程相关。2.经Log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与瘀血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性别与阳虚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王冲[5](2021)在《伐昔洛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伐昔洛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扩冠、控制血压及心率的基础上均使用盐酸伐昔洛韦片和甲钴胺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出院当天,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79.81±5.27)、(68.85±15.57)、(51.64±10.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19±5.33)、(58.83±6.23)、(43.33±11.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10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74±1.97)、(1.24±1.19)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82±1.64)、(3.01±2.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伐昔洛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用于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的治疗及护理,临床安全性高、止痛效果好,同时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李兰娟,陈亚楠[6](2021)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就临床使用阿昔洛韦软膏对带状疱疹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的带状疱疹患者86例,根据电脑软件进行随机盲选分组,分为治疗组(43例,选择阿昔韦洛软膏治疗),对照组(43例,口服阿昔洛韦片)。观察并对比通过阿昔韦洛的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3%,治疗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使用阿昔洛韦片进行治疗,阿昔洛韦软膏明显可以使患者短时间内缓解疼痛,并能够促进局部组织愈合,不遗留疤痕,并且不产生神经痛,副作用相对较小。在目前临床一般是在使用阿昔洛韦软膏的同时给予阿昔洛韦片以加强疗效,然而具体也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判断。
黄红[7](2021)在《常规与大剂量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带状疱疹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剂量伐昔洛韦以及大剂量伐昔洛韦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6年5月—2020年6月门诊80例带状疱疹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大剂量组(40例):采用大剂量伐昔洛韦药物完成带状疱疹治疗;常规剂量组(40例):采用常规剂量伐昔洛韦药物完成带状疱疹治疗;就组间带状疱疹疗效总有效率、总并发症(关节痛、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率、新发水疱评分、水疱面积评分、结痂评分、脱痂评分以及神经痛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大剂量组带状疱疹患者总疗效数据(97.50%)高于常规剂量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3,P<0.05);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并发症集中于关节痛、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几方面;大剂量组带状疱疹患者总并发症率(5.00%)同常规剂量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带状疱疹患者新发水疱评分(0.53±0.11)分、水疱面积评分(0.66±0.13)分、结痂评分(0.85±0.21)分以及脱痂评分(0.70±0.16)分均低于常规剂量组新发水疱评分(0.80±0.09)分、水疱面积评分(0.90±0.26)分、结痂评分(1.06±0.41)分以及脱痂评分(0.99±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4、5.221、2.883、5.001,P<0.05);治疗前,大剂量组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痛评分(6.25±2.11)分同常规剂量组(6.29±2.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4,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神经痛评分(1.02±0.25)分低于常规剂量组(3.15±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7,P<0.05)。结论大剂量伐昔洛韦药物运用,同常规剂量伐昔洛韦药物应用效果比较,可将带状疱疹用药效果显着提升,不会导致关节痛、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系列并发症增加,使新发水疱评分、水疱面积评分、结痂评分以及脱痂评分获得显着降低,显着改善神经痛症状,最终实现带状疱疹患者病症改善以及有效预后。
云梦真[8](2021)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与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别及安全性、有效性,对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作用,为三叉神经HZ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2例三叉神经痛HZ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和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组(B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A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治疗,从初始的低剂量逐渐增加,d1 300 mg口服,每晚1次,d2 300 mg口服,每日2次,d3300 mg口服,每日3次,之后维持治疗连续3个月。B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用1%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2.5mg+甲钴胺0.25mg共2ml止痛液注射于患侧行三叉神经分支痛点阻滞,每隔3天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如果VAS≥4,则使用治疗性镇痛药物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观察治疗前后疱疹变化特征、疼痛持续时间,记录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欧洲直观式健康量表(EQ-visual analogue score,EQ-VAS)变化,记录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和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B组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的止疱时间、50%面积的结痂时间,以及溃疡的愈合时间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质量评价:B组治疗后第30d、60d、90d的睡眠质量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均好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价:B组在治疗后第30d、60d、90d评分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叉神经PHN发生率: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疼痛持续时间比较:B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HZ的要比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HZ效果更加显着,并且可以加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缩短疼痛时间,降低三叉神经PHN的发生率,为联合治疗三叉神经HZ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肖艳玲[9](2021)在《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带状疱疹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膦甲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3.35±0.57)、(1.78±0.6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78±0.46)、(3.86±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水疱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的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采用膦甲酸钠治疗效果显着,可以有效加速患者症状缓解,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波,郭睿,曹馨元,刘霞,马瑞娟,丁黎,郝雁杰,徐平,黄文华[10](2021)在《多糖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多糖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更昔洛韦胶囊,观察组则在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多糖蛋白片,治疗周期均为1周,评价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增高对照组的84%(P<0.05);观察组VAS评分疼痛评分为(2.04±0.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糖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着,值得推广使用。
二、苦木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木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SP、NK-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P、NK-1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温针灸与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温针灸组治疗方法 |
2.3 电针组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指标 |
3.2.1 疼痛评定指标 |
3.2.2 疱疹评价指标 |
3.2.3 后遗神经痛指标 |
3.2.4 临床症候总积分 |
3.2.5 临床疗效评价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两组患者疼痛评定指标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疱疹评价指标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指标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临床症候总积分疗效比较 |
3.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1 中医对带状疱疹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西医对带状疱疹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治疗 |
3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3.1 基础治疗的选择依据 |
3.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依据 |
3.3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3.4 夹脊穴的选择依据 |
3.5 研究结果总结和分析 |
3.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
附录B 温针灸夹脊穴与电针夹脊穴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
1.1 针刺治疗 |
1.2 灸疗 |
1.3 针灸联合治疗 |
1.4 中药外敷 |
1.5 中药塌渍 |
1.6 刺络拔罐 |
1.7 穴位注射 |
2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人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线值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
3.4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3.6 复发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热奄包治疗PHN的机理分析 |
1.1 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作用 |
1.2 自制热奄包的具体方药 |
1.3 单味药物分析 |
1.4 自制热奄包方解 |
2 热敏灸治疗PHN的机制分析 |
2.1 热敏灸简要概述 |
2.2 腧穴热敏灸的治疗作用 |
2.3 现代生物学研究 |
3 中药热奄包和热敏灸联合应用的分析 |
4 从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探讨对PHN患者临床疗效的理论依据 |
4.1 T淋巴细胞亚群与PHN的关系探究 |
4.2 中药热奄包及热敏灸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
4.3 加巴喷丁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
4.4 本次研究中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5 关于观察指标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的说明 |
6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7 本次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8 总结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信息 |
2 PHN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 |
讨论 |
1 PHN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
2 禀赋遗传论探讨PHN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结语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患者信息调查表 |
附录二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60条目版(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伐昔洛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3.2 伐昔洛韦 |
3.3 综合护理与分析 |
(6)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常规与大剂量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判断标准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带状疱疹疗效数据对比 |
2.2 总并发症率对比 |
2.3 新发水疱评分、水疱面积评分、结痂评分以及脱痂评分对比 |
2.4 神经痛评分对比 |
3 讨论 |
(8)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4] |
1.2.2 排除标准[5] |
1.3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多糖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评价指标[4]: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四、苦木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疏风解毒汤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SP、NK-1水平的影响[J]. 焦洋,张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6)
- [2]温针灸与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 阮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申淑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初步探查[D]. 张媛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伐昔洛韦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王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11)
- [6]阿昔洛韦软膏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分析[J]. 李兰娟,陈亚楠.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06)
- [7]常规与大剂量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 黄红.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3)
- [8]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D]. 云梦真.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J]. 肖艳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05)
- [10]多糖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J]. 王波,郭睿,曹馨元,刘霞,马瑞娟,丁黎,郝雁杰,徐平,黄文华. 宁夏医学杂志, 2021(02)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神经痛论文; 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