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峰,阎海鹏,陈云玉[1](2021)在《城镇燃气用户工程室内暗设管道研究与建议》文中指出分析城镇燃气用户工程室内燃气管道暗设方式分类和应用特点,以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GB 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2020年版)》为基础,提出室内燃气管道采用暗封、开槽暗埋、预埋等暗设方式敷设时的管材选用建议,按照用户类型、压力级制、敷设场所等条件提出暗设方案建议,提出采用各种暗设方式时管道敷设的技术要求,以及暗设管道的焊缝检验要求,为正在编制的《城镇燃气用户工程设计规范》相关内容的细化完善提供参考。
袁欣[2](2020)在《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超高层建筑的需求已从减少占地、增加建筑容量上升到使用舒适度、外观造型、绿色节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超高层建筑机电管线系统更加复杂、管线综合设计难度增大,利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管线综合无法直观的将管线的空间排布体现出来,由此产生交叉点多、变更频率高、图纸一致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BIM技术在我国大力推广,涌现了一批BIM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BIM技术具有可视性、协同性、参数化、可出图性等特点,可以提高管线综合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变更以及施工返工频次,节约项目成本。然而,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的BIM常规应用流程具有可实施性差、系统运行保障性低的缺陷,此外,管线综合方案的确定主观性强,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首先对管线综合过程中传统工作模式以及基于BIM的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以及BIM技术的优势;其次,完善管线综合技术的BIM常规应用流程,在水力计算环节,通过BIM技术对风系统及水系统进行了水力损失计算,并以此为依据校核相关设备是否满足运行要求;再次,从工程造价、管线水力损失、施工难度大小、管线综合优化效果几个方面构建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模型,为管线综合方案的比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为验证本文建立的BIM应用流程及管线综合方案评价模型的可实施性,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对某层的机电管线共提出了三种管线综合方案,并应用所建立的评价模型选出最佳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BIM技术应用流程与常规流程相比可实施性更强;在模型搭建阶段,发现并处理了 8处二维图纸中的设计失误,避免了由此所产生的工程变更,节约成本约8.5万元;在管线综合阶段,应用模糊综合决策方法确定管线排布最优模型,并通过BIM技术对其进行碰撞检测,发现并消除碰撞点共1428处,较原设计下降约87.5%,节约设计成本约36.2万元:在项目施工阶段,依据相关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在BIM模型中完成管道综合支吊架的设计及加工详图的绘制,并依此指导支吊架的工厂化预制加工及现场安装,节约项目成本约45.7万元;整个项目中应用BIM技术与模糊综合决策方法在管线综合排布方面共节约成本约90.4万元,占比6.8%。
于澜[3](2020)在《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BIM技术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重视与发展,然而目前暖通空调领域的BIM设计效率仍较低,不符合行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其原因是暖通空调的BIM设计缺乏标准化、智能化的设计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开发设计思想,以提高空调系统BIM设计效率为目标,研究开发BIM环境下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及空调系统智能化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BIM环境下建筑空间和空调系统的基本单元,基于模块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思想,对建筑空间基本单元与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进行了定义,根据建筑空间功能及其特点,提炼了建筑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根据空调系统末端结构及其服务功能特点,提炼了空调末端结构体的划分方法,提出了BIM环境下面向结构体的空调设计思路。(2)开发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针对和利用Revit设计平台的特点与功能,在实现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开发要求,总结提炼了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方法,并完成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辐射系统的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3)针对Revit设计平台下空调房间气流组织设计计算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气流组织自动选型设计计算方法,开发了不同类型风口的自动设计计算程序并基于Revit进行插件的集成开发。在满足设计基本要求的情况下,结合专家工程设计经验提出了设计方案的优化方法,开发出散流器、喷口和侧送风口的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实现了输入基本设计参数后的自动计算,并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优化设计方案。(4)针对Revit设计平台下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和风机盘管等设备选型设计计算问题,开发了各类设备自动选型设计计算程序,根据设计参数即可得到设备(包括各功能段)的具体型号与尺寸,实现了根据设计参数即可自动得到具体型号的开发目标。(5)基于上述研究开发工作与现有Revit设计平台,提出了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分别从计算结果准确性和设计用时工效两方面对智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设计效果的评价,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改变了传统空调系统设计流程,实现了空调系统BIM设计全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参数化、可视化。与传统设计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该方法各阶段计算误差均在2%以内,同时节约了53%的BIM工程设计用时,提高了设计工效,对于空调系统BIM正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唐新鑫[4](2019)在《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文中认为建筑信息化及工业化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进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已被建筑业广泛接受,但在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以暖通空调系统为代表的机电设备系统的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于BIM平台的工程设计方法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原有工程设计方法的延续,导致BIM工程设计普遍存在效率低、正向设计难等问题;二是BIM技术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设计与施工的信息断层,但实际中仍缺乏一种满足机电设备系统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需求的、高效率、普适性的构件开发标准及方法,影响了机电设备系统的工业化发展。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以暖通空调系统为核心开展标准化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应技术开发,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将标准化的思想引入暖通空调系统工程设计过程,提出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标准化模块的划分原则,提出了暖通空调水系统、风系统的标准化模块的划分依据,给出了水系统、风系统中常见的标准化模块,为基于BIM设计平台的标准化模块的实现奠定基础。其次,基于建筑信息化以及机电设备系统标准化与模块化发展的需求,将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在BIM设计平台下实现,提出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的概念,提出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及创建方法,给出了面向设计的工程结构体及面向施工的工程结构体的参数信息模型,实现基于BIM设计平台的暖通空调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为新设计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开发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云管理平台,以满足工程结构体的存储、管理及用户使用的需求。云管理平台包括Web平台系统、插件及后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存储、使用及管理功能。最后,基于上述工作,提出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以及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工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实现了BIM平台下现有设计方法的变革,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其包含的面向装配式施工的集成化设计方法可以满足机电设备系统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需求,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及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领域。
张艳红[5](2018)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中浸出物耗氧量检测方法及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安全”成了现代人最为关注的两大主题,饮用水的水质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安全性也就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对目前对于水质有影响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进行分类综述,并从其中的输配水设备中选择目前使用量较大的市政、家庭用涉水管材材质(纯铜、PVC、PPR、PE等),几种市面较为常见的净水器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对以上管材、管件和几种净水器进行研究,收集实验室已有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该类产品容易超标的浸泡试验的高锰酸盐指数(又称耗氧量,本文下称耗氧量)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本文主要研究涉水产品耗氧量检验结果的两个决定因素:检验方法和涉水产品的前处理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也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几种管材管件(纯铜、PVC、PPR、PE、硅胶)和净水器(超滤型净水器和反渗透净水器)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浸泡介质,不同的浸泡时间,不同浸泡温度下的带来的检验结果变化和影响。管材和管件选择浸泡介质、浸泡时间、浸泡温度进行研究,净水器选择浸泡时间和浸泡介质进行研究。研究以上几种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在不同浸泡条件下的耗氧量数据变化,对常规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摸索更加合适的检验方法和该类产品的前处理方法,探讨更为适用的测定两大类产品耗氧量检测方法和前处理方法。研究过程中同时尝试对于耗氧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探讨减少实验试剂使用量和减少实验时间的可能,本次实验过程研究了采用油浴锅快速加热的方式,用油浴锅代替传统的沸水浴加热,减少试剂所用量,大大降低了对于环境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1)耗氧量测定两种加热方式稳定性差异不大,油浴加热方式测定结果略高于传统沸水浴加热测定结果。总体来说传统沸水浴加热的方式测定相对偏差较小,稳定性更高;(2)各类材质管材耗氧量结果在纯水浸泡介质中数据最低,其次为市政供自来水。不同材质管材浸泡水耗氧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不同材质管材浸泡水耗氧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升高的趋势不明显。管材管件的材质中纯铜材质对于不同浸泡试验条件最为稳定,输配水管材管件可以优先选择纯铜材质。热水管件管材最好采用铜管或者热水型PPR管,不建议采用PVC和硅胶材质;(3)净水器耗氧量的浸泡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的升高,建议家庭使用时,机器内的浸泡水不要超过24小时,如间隔时间较长再次使用,需要放空净水器和小型水箱内的水,待有机物含量降低之后再饮用。两种类型净水器和几种不同材质的管材管件16h浸泡结果接近24h浸泡结果,浸泡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为16h浸泡。(4)市政供水对各类管材管件的耗氧量增加量小于标准规定的浸泡水,对于此类产品进行安全性检验时应根据管材管件材质较为不利的条件选择浸泡介质,以保证使用中的安全。对应用于冷、热水管的管材进行评价时应有不同的浸泡温度要求。本研究为以后此类产品的卫生安全性以及功能性评价方法的改进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为卫生监督主管部门加强做好涉水产品的抽检及检测工作作基础数据支持。提出根据涉水产品的材质选择不利的条件进行浸泡,以保证使用安全。
林晓星[6](2016)在《塑料复合材料在给排水管材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说明了在给排水管材中塑料管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塑料复合管更具优势。对给排水行业中典型的塑料复合管进行了分类。针对每种分类列举了常见的塑料复合管,并分别介绍了塑料复合管结构、性能、应用范围、优缺点等。提出了塑料复合管将取代塑料管,成为给排水工程中的主要管材,并简述了塑料复合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杨海翔[7](2013)在《室内燃气管材的比较分析、选型与应用》文中认为如今室内燃气管材的种类越来越多,主要包括镀锌钢管、薄壁不锈钢管、无缝钢管、铜管、铝塑复合管、橡胶软管和不锈钢管波纹软管。不同的管材其性能差异较大,使用环境、使用性能也各不相同。国内各大城市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室内燃气管材,但管材的选用并非一成不变。深圳的室内燃气管道用管材就经历了从无缝钢管到镀锌钢管(包括外镀锌钢管)再到薄壁不锈钢管与镀锌钢管并存的转变。传统的管材选型方法受制于专家的经验,多定性评价而少定量评价,选型时常遗漏一些重要因素对管材性能的影响,且得出的结论不能定量的描述被评判对象的性能,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精细化的管材选型需求。本文针对传统管材选型方法的缺陷,将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燃气管材的评价,从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和环保及其它性能四方面入手,建立了一种定量评价燃气管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镀锌钢管和薄壁不锈钢管的综合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得到镀锌钢管的综合评分为2.854分(满分为5分),薄壁不锈钢管的综合评分为4.091分,薄壁不锈钢管的综合性能要优于镀锌钢管。但薄壁不锈钢管毕竟不是完美的管材,必须从生产过程、检测过程、施工材料、施工过程、成品管道保护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来保证薄壁不锈钢在燃气行业的推广应用。
管永星[8](2013)在《304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304(0Cr18Ni9)不锈钢在“管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鉴于304不锈钢熔化焊和中、高温钎焊存在的由于晶间敏化、Cl-离子导致的钎缝腐蚀、泄漏问题经常发生,国内外相继研发出了304不锈钢软钎料,并采用软钎焊方法进行钎焊,但是钎剂活性始终达不到要求。本文基于活性成分的助焊机理和反应规律的研究,旨在研发出能与“304不锈钢钎焊用软钎料”匹配使用、顺利实现304不锈钢低温钎焊(<300℃)的软钎剂配方。试验选用有机亚锡盐、有机酸、有机胺三类活性物质复合作为活性剂(甲基磺酸亚锡、己二酸、三乙醇胺,22.0wt.%、12.0wt.%、7.0wt.%);采用配方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一元醇、多元醇及醚复配的溶剂体系(异丙醇、丙三醇、乙二醇丁醚,复配比例为0.260:0.355:0.385,24.0wt.%);选择聚乙二醇(35.0wt.%)作为成膜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并得到了最佳钎剂配方。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乳化剂6500(0.5wt.%)进行钎剂的“类固态”处理以方便应用。对304不锈钢表面氧化膜与钎剂的反应及其去除机制进行了详细讨论;对钎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及钎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估。本试验研制的304不锈钢软钎焊用膏状钎剂型号为FS213C,其性能如下:Sn-Cu-Ni钎料配合该钎剂在304不锈钢表面的铺展面积为157.49mm2,比H3PO4-C2H5OH和ZnCl2-NH4Cl钎剂分别提高402.2%、387.7%;钎焊接头抗拉和抗剪强度分别为22.72MPa和33.93MPa,优于现有文献报道的数据;接头断口表面洁净,没有空洞、夹杂现象,说明钎剂净化和保护效果明显;钎缝水压试验结果达到20MPa,远大于不锈钢水管设计压力值和实际工作压力值;钎剂外观性能、腐蚀性能、填缝性能、工艺性能等均符合国家标准。304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的研制为304不锈钢管件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可用于家用、商用“供水系统”中304不锈钢管道的连接。
冯剑维[9](2011)在《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铜管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出口贸易形势呈现多变性。目前,铜管加工产业已经逐渐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改变,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优化营销策略,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措施。本文以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和数据对比法,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论述了全球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SWOT分析目前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的优势,存在的问题,目前的市场机遇以及面临的威胁。然后对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目标市场策略、战略伙伴策略、产品出口营销组合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最后提出,从营销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高效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加强售后服务几个方面为新营销策略实施提供保障。
赵晓刚,赵锂[10](2007)在《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目前常用的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美标、欧标、国标)的异同及实际应用情况。提出要推广应用铜水管,必须抓紧修订并完善国内的铜水管与管件的配套标准体系,以便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二、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燃气用户工程室内暗设管道研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管道暗设的定义与应用 |
2.1 管道暗设的定义 |
(1)管道暗封 |
(2)管道暗埋 |
a.管道开槽暗埋 |
b.管道预埋 |
2.2 管道暗设的应用方式 |
(1)管道暗封 |
(2)管道开槽暗埋 |
(3)管道预埋 |
3 暗设管道管材选用 |
(1)暗封管道 |
a.橱柜内暗封管道 |
b.管道井和吊顶内暗封管道 |
c.地面管沟内暗封管道 |
(2)开槽暗埋管道 |
(3)预埋管道 |
(4)管件要求 |
4 暗设管道敷设要求 |
(1)管道暗设的一般原则 |
(2)预埋管道 |
(3)开槽暗埋管道 |
(4)室内地面管沟暗封管道 |
(5)管道井内暗封管道 |
(6)吊顶内暗封管道 |
5 暗设管道焊接检验要求 |
(1)碳素钢管、不锈钢管焊接 |
(2)铜管钎焊 |
6 结语 |
(2)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超高层建筑及其机电系统 |
2.1 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及其优越性 |
2.2 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的特征 |
2.3 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存在的问题 |
3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
3.1 BIM技术的基本概念 |
3.1.1 BIM技术概述 |
3.1.2 BIM技术相关软硬件配置 |
3.2 管线综合技术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基于BIM的工作模式对比分析 |
3.2.1 传统管线综合设计工作模式 |
3.2.2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设计工作模式 |
3.2.3 传统管线综合技术的局限性 |
3.2.4 BIM技术在管线综合技术中的优越性 |
3.3 初始设置 |
3.3.1 建立BIM建模标准 |
3.3.2 建立BIM应用项目样板 |
3.4 创建BIM模型 |
3.4.1 创建BIM模型的工作模式 |
3.4.2 土建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3.4.3 机电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3.4.4 BIM模型检查 |
3.5 管线综合排布 |
3.5.1 管线综合排布的原则与方法 |
3.5.2 管线综合排布的基本形式 |
3.6 管线碰撞检查 |
3.6.1 管线碰撞类别 |
3.6.2 碰撞产生的原因 |
3.6.3 管线碰撞检测工具 |
3.6.4 碰撞点调整的原则 |
3.7 基于BIM的管线水力计算 |
3.7.1 水管的水力计算 |
3.7.2 风管的水力计算 |
3.8 管线综合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
3.8.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8.2 确定权重的方法 |
3.8.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管线综合方案评价 |
4 案例分析—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 |
4.1 项目概况 |
4.2 初始设置 |
4.2.1 项目BIM建模标准 |
4.2.2 项目样板的建立 |
4.3 BIM模型的建立 |
4.3.1 建筑、结构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4.3.2 机电专业BIM模型的建立 |
4.3.3 模型检查 |
4.4 不同排布方案下的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测 |
4.4.1 原始设计管线排布 |
4.4.2 原始设计碰撞检测 |
4.4.3 方案一管线综合排布 |
4.4.4 方案一碰撞检测 |
4.4.5 方案二管线综合排布 |
4.4.6 方案二碰撞检测 |
4.4.7 方案三管线综合排布 |
4.4.8 方案三碰撞检测 |
4.4.9 碰撞检测结果分析 |
4.5 工程造价及水力计算 |
4.5.1 工程造价 |
4.5.2 水力计算 |
4.6 方案评价 |
4.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2 模糊综合评价 |
4.7 BIM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成效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建筑行业信息化与BIM发展 |
1.1.2 空调系统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BIM与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 |
1.2.3 BIM环境下空调设计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2 BIM环境下基本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
2.1 空间基本单元与空调末端结构体定义 |
2.1.1 建筑空间基本单元 |
2.1.2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单元 |
2.2 建筑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
2.2.1 划分的目的 |
2.2.2 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
2.2.3 空间基本单元的划分案例 |
2.3 空调系统结构体基本单元的划分方法 |
2.3.1 全空气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
2.3.2 风机盘管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
2.3.3 辐射供冷系统末端结构体的划分 |
2.4 BIM环境下基于结构体的空调系统设计思路 |
2.4.1 Revit设计平台智能化环境优势分析 |
2.4.2 基于末端结构体的空调系统设计思路 |
2.5 本章小结 |
3 空调末端结构体的开发 |
3.1 Revit族要素 |
3.1.1 Revit族的定义与分类 |
3.1.2 Revit族的数据构成与存储方式 |
3.2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要求及原则 |
3.2.1 空调末端结构体开发要求分析 |
3.2.2 末端结构体模型命名与分类原则 |
3.2.3 参数信息分类原则 |
3.3 空调系统末端结构体开发方法 |
3.3.1 划分嵌套级别 |
3.3.2 确定参照标高与原点 |
3.3.3 设置参数信息 |
3.4 本章小结 |
4 空调送风口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开发 |
4.1 散流器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4.1.1 散流器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
4.1.2 散流器选型设计计算实例 |
4.2 喷口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4.2.1 喷口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
4.2.2 喷口选型设计计算案例 |
4.3 侧送风口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4.3.1 侧送风口选型设计计算方法 |
4.3.2 侧送风口选型设计计算案例 |
4.4 基于Revit平台的插件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空调设备自动选型设计程序开发 |
5.1 组合式空调机组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5.1.1 湿空气物性参数计算模型设计 |
5.1.2 空气冷却器选型程序设计 |
5.1.3 加热器选型程序设计 |
5.1.4 空气过滤器选型程序设计 |
5.1.5 加湿器选型程序设计 |
5.1.6 风机选型程序设计 |
5.2 新风机组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5.3 风机盘管自动选型程序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6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及效果分析 |
6.1 空调系统传统设计流程概述 |
6.1.1 传统空调设计过程 |
6.1.2 传统施工图设计流程与问题 |
6.2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方法 |
6.2.1 空调系统BIM智能化设计流程 |
6.2.2 关键设计过程的实现 |
6.3 计算准确性分析 |
6.4 设计用时工效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空调末端结构体成果展示 |
附录B 空气冷却器性能规格表 |
附录C 空气冷却器传热系数与压力损失表 |
附录D 空气加热器技术参数表 |
附录E 空气过滤器性能参数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BIM平台下传统设计方法遇到的问题 |
1.1.2 BIM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暖通空调BIM技术发展概况 |
1.2.2 标准化设计技术发展概况 |
1.2.3 BIM及装配式技术发展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提出 |
2.1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及划分原则 |
2.1.1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 |
2.1.2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原则 |
2.2 暖通空调水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 |
2.2.1 水系统标准化模块划分的依据 |
2.2.2 水系统标准化模块 |
2.3 暖通空调风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 |
2.3.1 风系统标准化模块划分的依据 |
2.3.2 风系统的标准化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提出及创建方法 |
3.1 工程结构体的定义及分类 |
3.2 Revit设计平台功能简述 |
3.3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 |
3.3.1 工程结构体创建的基本原则 |
3.3.2 工程结构体的命名及分类标准 |
3.3.3 工程结构体图形模型的创建标准 |
3.3.4 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的创建标准 |
3.4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方法 |
3.4.1 工程结构体的创建 |
3.4.2 标准化的工程结构体参数信息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云平台的开发 |
4.1 工程结构体云平台开发方案 |
4.1.1 功能需求 |
4.1.2 系统说明 |
4.1.3 开发方案 |
4.1.4 环境搭建 |
4.2 工程结构体云平台Web系统开发 |
4.2.1 需求分析 |
4.2.2 系统架构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系统模块划分 |
4.3 面向Revit设计平台的工程结构体插件开发 |
4.3.1 需求分析 |
4.3.2 系统架构设计及接口说明 |
4.3.3 系统模块划分 |
4.4 工程结构体后台管理系统开发 |
4.4.1 需求分析 |
4.4.2 系统模块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及工效评价 |
5.1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提出 |
5.1.1 基本思想 |
5.1.2 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应用流程 |
5.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工效评价方法 |
5.3 面向设计需求的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案例 |
5.3.1 案例背景及系统分析 |
5.3.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5.3.3 工效统计分析 |
5.4 面向装配式施工的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案例 |
5.4.1 案例背景及系统分析 |
5.4.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结构体命名表 |
附录B 工程结构体标准化的插入点定义 |
附录C 设备、管件、管路附件的可见性设置 |
附录D 面向设计的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 |
附录E 面向装配式施工的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 |
附录F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行为统计 |
附录G 工程结构体的算量导出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中浸出物耗氧量检测方法及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定义 |
1.2 涉水产品品类 |
1.2.1 输配水设备 |
1.2.2 水质处理器 |
1.2.3 水处理材料 |
1.2.4 防护材料 |
1.2.5 化学处理剂 |
1.2.6 与饮用水接触的新材料和新化学物质 |
1.3 国内外涉水产品发展现状 |
1.3.1 输配水管材管件 |
1.3.2 水质处理器 |
1.4 涉水产品检验现状 |
1.4.1 涉水产品检验所需实验室配置及相关标准 |
1.4.2 涉水产品检测项目 |
1.4.3 涉水产品常规检测项目及易超标的产品品类和易超标的项目 |
1.5 研究意义 |
1.5.1 研究涉水产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性 |
1.5.2 涉水产品耗氧量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 |
第2章 涉水产品耗氧量检测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检测方法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耗氧量实验步骤 |
2.3.1 预处理 |
2.3.2 样品滴定 |
2.3.3 样品测定 |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涉水产品耗氧量检测研究结果 |
3.1 检验方法的优化 |
3.1.1 用油浴锅加热代替水浴锅加热探讨快速批量处理样品 |
3.1.2 改进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
3.1.3 改进方法的稳定性 |
3.2 测定过程的优化 |
3.2.1 引入系数K、稀释水的占比R,改进计算公式 |
3.2.2 改进滴定和加液方式 |
3.2.3 改进用电热板快速处理锥形瓶 |
3.3 测定过程的时间控制 |
3.4 小结 |
第4章 浸泡条件对管材管件耗氧量检测的研究 |
4.1 浸泡条件与样品 |
4.1.1 几种浸泡介质的配制 |
4.1.2 几种样品材质的准备 |
4.1.3 样品的预处理及浸泡试验 |
4.1.4 浸泡条件 |
4.1.5 浸泡水的收集 |
4.2 不同浸泡条件下待测物质浸出情况 |
4.2.1 温度条件对物质浸出的影响 |
4.2.2 不同浸泡时间对物质浸出的影响 |
4.2.3 不同浸泡介质对物质浸出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浸泡条件对净水器耗氧量检测的研究 |
5.1 浸泡条件与样品 |
5.1.1 几种浸泡介质的配制 |
5.1.2 几种样品材质的准备 |
5.1.3 样品的预处理及浸泡试验 |
5.1.4 浸泡条件-浸泡时间 |
5.1.5 浸泡水的收集 |
5.2 不同浸泡条件下耗氧量浸出情况 |
5.2.1 不同浸泡时间下耗氧量浸出情况 |
5.2.2 不同浸泡介质下浸泡耗氧量浸出情况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塑料复合材料在给排水管材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管的局限性 |
2 塑料复合管的应用 |
2.1 塑-铝复合管 |
2.1.1 铝塑复合管 |
2.1.2 铝衬塑管 |
2.2 塑-钢复合管 |
2.2.1 孔网钢带塑料复合管 |
2.2.2 镀锌钢管衬塑复合管 |
2.2.3 热滚塑钢复合管 |
2.3 塑-铜复合管 |
2.3.1 微孔塑覆铜水管 |
2.3.2 聚乙烯塑覆铜水管 |
2.4 塑-纤维复合管 |
2.4.1 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 |
2.4.2 玻纤增强塑料管 |
2.4.3 木塑复合管 |
3 塑料复合管的发展趋势 |
3.1 超大口径复合管 |
3.2 降低生产成本 |
3.3 环保 |
4 总结 |
(7)室内燃气管材的比较分析、选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室内燃气管材简介 |
1.3.1 镀锌钢管 |
1.3.2 薄壁不锈钢管 |
1.3.3 无缝钢管 |
1.3.4 铜管 |
1.3.5 铝塑复合管 |
1.3.6 橡胶软管 |
1.3.7 不锈钢波纹软管 |
1.4 室内燃气管材的比较 |
1.5 室内燃气管材的使用现状 |
1.6 深圳室内燃气管材的应用历史及现状 |
1.6.1 深圳室内燃气管材的应用历史 |
1.6.2 深圳选用的薄壁不锈钢管 |
1.7 传统管材选型方法的局限性 |
1.8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二章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2.1 模糊评价的要素 |
2.1.1 评价指标集 |
2.1.2 评判集 |
2.1.3 权重集 |
2.1.4 评判矩阵 |
2.1.5 集结模型 |
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2.2.1 建立评价指标集 |
2.2.2 建立评判集 |
2.2.3 选定权重确定方法 |
2.2.4 确定模糊变换的算子 |
2.3 各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2.3.1 安全性 |
2.3.2 经济性 |
2.3.3 实用性 |
2.3.4 环保及其他性能 |
第三章 综合评价的实施 |
3.1 评判矩阵的获取 |
3.2 权重的计算 |
3.3 一级模糊综合计算 |
3.4 二级模糊综合计算 |
3.5 推广使用薄壁不锈钢管 |
3.5.1 生产过程中的要求 |
3.5.2 检验过程中的要求 |
3.5.3 施工材料的要求 |
3.5.4 施工过程的要求 |
3.5.5 成品管道的保护 |
3.5.6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304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304 不锈钢焊接的研究现状 |
1.1.1 304 不锈钢熔化焊的研究现状 |
1.1.2 304 不锈钢钎焊的研究现状 |
1.1.3 304 不锈钢钎焊存在的问题 |
1.2 不锈钢钎焊用钎剂的研究现状 |
1.2.1 不锈钢钎焊用钎剂的分类 |
1.2.2 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的研究现状 |
1.2.3 304 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钎剂配制 |
2.3 试验设计方法 |
2.3.1 均匀设计和配方均匀设计 |
2.3.2 正交设计 |
2.3.3 均匀设计与正交设计比较 |
2.4 钎料铺展试验 |
2.4.1 钎料对母材的润湿和铺展 |
2.4.2 铺展试验的过程与步骤 |
2.5 钎缝力学性能试验 |
2.5.1 钎焊接头强度测试 |
2.5.2 接头断口形貌分析 |
2.5.3 钎缝水压试验 |
2.6 钎剂分类和性能评价 |
2.6.1 软钎剂的分类 |
2.6.2 软钎剂性能评价 |
第三章 主要组分对新研制钎剂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钎剂主要组分的选择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3.2.1 活性剂 |
3.2.2 溶剂 |
3.2.3 成膜剂 |
3.2.4 添加剂 |
3.3 单组分活性剂对铺展效果的影响 |
3.3.1 单因素试验安排 |
3.3.2 磺酸亚锡含量对钎料铺展性能的影响 |
3.3.3 己二酸含量对钎料铺展性能的影响 |
3.3.4 三乙醇胺含量对钎料铺展性能的影响 |
3.4 溶剂复配比例的优化 |
3.4.1 配方均匀设计表的生成 |
3.4.2 配方均匀设计试验安排 |
3.4.3 试验数据的直观分析 |
3.4.4 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04 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配方优化 |
4.1 引言 |
4.2 钎剂配方的正交设计优化 |
4.2.1 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 |
4.2.2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4.2.3 正交优化钎剂配方的试验验证及对比 |
4.3 钎剂类固态处理 |
4.3.1 不同含量乳化剂对钎剂形态的影响 |
4.3.2 不同含量乳化剂对铺展效果的影响 |
4.3.3 乳化剂的作用分析 |
4.4 钎剂各组分对钎剂性能的综合影响 |
4.4.1 活性剂与氧化膜的反应及其去除机制 |
4.4.2 溶剂和添加剂对钎剂性能的影响 |
4.4.3 钎剂各组分对铺展效果的综合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研制钎剂的钎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304 不锈钢钎焊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
5.2.1 接头外观 |
5.2.2 力学性能测试 |
5.2.3 断口宏观形貌 |
5.2.4 断口扫描分析 |
5.3 304 不锈钢水管钎焊接头的钎缝水压试验 |
5.4 新研制钎剂的分类和性能评价 |
5.4.1 钎剂的分类 |
5.4.2 外观性能 |
5.4.3 腐蚀性能 |
5.4.4 填缝性能 |
5.4.5 工艺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铜管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铜管国际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2.1 全球铜加工产业发展状况 |
2.2 全球铜管供需和市场前景 |
2.3 国内外竞争对手分析 |
2.3.1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
2.3.2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
第3章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铜管出口分析 |
3.1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2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现状 |
3.3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铜管出口的SWOT分析 |
3.3.1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 |
3.3.2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劣势 |
3.3.3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的机遇 |
3.3.4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的威胁 |
第4章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出口营销策略分析 |
4.1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出口营销策略 |
4.1.1 市场策略 |
4.1.2 产品策略 |
4.1.3 价格策略 |
4.1.4 渠道策略 |
4.1.5 促销策略 |
4.2 现有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原因分析 |
第5章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出口营销策略的优化 |
5.1 目标市场的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差异化 |
5.2 战略伙伴策略 |
5.3 产品出口营销组合设计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6章 保障措施 |
6.1 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
6.2 建设高效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
6.3 加强售后服务力量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背景 |
2 标准概述 |
2.1 美国标准 |
2.2 英国(欧洲)标准 |
2.3 国标 |
3 异同对比 |
3.1 材质(见表1) |
3.2 尺寸与公差(见表2) |
3.3 机械性能 |
4 三种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 |
5 结语 |
四、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燃气用户工程室内暗设管道研究与建议[J]. 马俊峰,阎海鹏,陈云玉. 煤气与热力, 2021(07)
- [2]基于BIM的超高层建筑管线综合技术应用研究[D]. 袁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BIM环境下空调系统结构体开发及智能化设计方法[D]. 于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D]. 唐新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中浸出物耗氧量检测方法及条件研究[D]. 张艳红.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1)
- [6]塑料复合材料在给排水管材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J]. 林晓星. 塑料工业, 2016(08)
- [7]室内燃气管材的比较分析、选型与应用[D]. 杨海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4)
- [8]304不锈钢软钎焊用钎剂研究[D]. 管永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6)
- [9]海亮股份有限公司铜管出口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冯剑维. 中南大学, 2011(01)
- [10]三种常用铜水管及管件标准的对比与应用[J]. 赵晓刚,赵锂. 给水排水, 2007(S2)